提交中
📝正在回复 #481193
4YQsp374 2022-06-10 14:22:11
“我是如何面对存在主义危机的
又名 在一切被解构的后现代如何支持自己活下去”
“不算存在主义科普串,只是希望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算是一个整理,也希望能帮助到有困境的丧失”

想了想还是决定把之前a岛的存在主义串搬过来[`・ω・]
因为这个串还是挺有意思的,也有讨论价值。串比较长,无法一次搬完,慢慢搬也方便博格们讨论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1:48
>>Po.494336
>>No.40059606
这个观念不就是复杂系统的观念嘛| ω・´)


>>No.40059606
你的第一部分基本等同于耗散结构理论。

语言的部分其实《一般系统论》也有谈到。某些语言不存在主语和宾语,它只能表述「跑这件事发生了」,但不能表述谁跑。他们的哲学和欧洲的哲学就很不一样。实际上欧洲的哲学中的观念很明显地具有印欧语系的痕迹。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2:00
( ゚∀゚)所以虚无主义到底是什么呢?有没有肥哥说明一下?
难不成它跟我以前看到的某个外国视频差不多?
那个外国视频的大概意思是人类出生时不知道前几亿年的时间,在人死后也不知道后几亿年时间,仅在能保存自我认识的肉体里活着几十年,而这具肉体也不过是人类了解的物质构成的,终将会被时间湮灭。
而当这个人死后,他曾留下的东西都被时间吹走,全部消散,比如他遇到过的困难、悲伤、快乐、成长之类的。
然后那个视频就突然转折,说人类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漫长时间过后,人类群体也将消逝,然后宇宙中诞生新的群体,再接着就是宇宙的死亡终结,一切痕迹都会消逝毁灭。
但是本人跟在其他平台跟人聊天的时候,他们的虚无主义又和肥哥的有点不一样,所以虚无主义到底是什么呢?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2:26
>>Po.494366
>>No.42755340
你可以把虚无主义理解为
“人类为何存在?”“我为什么活在世上?”“我为了什么而活?”这些哲思问题,寻找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并没有意义,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来回答这些问题

其次虚无主义才引申到怀疑人生社会价值、怀疑教条规则与自然规律这种生活态度。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4:31
>>Po.481212
>>No.36496864
“就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北欧人一定更遵照日本社会的行为规范而非北欧的。现代全球化的社会所谓普世价值不过是一个强权征服世界的副产物罢了。”

对上面这些话我有些疑问。北欧人和日本人都会吃饭、睡觉、追求爱情,这可不可以说明有些道德是存在于说有人类当中的?每个国家的习惯是特殊性,[普世价值]是共性?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4:51
>>Po.494366
>>No.42755340
不知道者最好不要去了解( ・_ゝ・)虚无主义可不是什么让人回甘的美酒


>>No.44600567
我倒觉得,虚无主义是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历炼,虽然痛苦而且漫长,但也是建立起一个成熟的世界观必经之路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6:28
>>Po.481288
>>No.36835939
淦( ・_ゝ・)我感觉自己是初中中二病,突然就胡思乱想,不明白世界为什么会存在,我为什么会存在,我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直接死去的话,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归于虚无,那么周围人对于我的死伤心也对我没有任何影响了(可能没责任心吧这样讲,所以一直活着)然后初中回家上网的时候搜哲学相关的东西,找到了虚无主义
然后高一诊断抑郁,后来是摆烂加随便找事情让自己忙起来不胡思乱想,后来才复学高考
4YQsp374 Po 2022-06-12 18:07:02
>>Po.481729
>>No.36909578
也就是说尼采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做超人,正是因为他不想要我们为了成为超人而去做未人的事
4YQsp374 Po 2022-06-12 18:11:54
文字部分搬完了,接下来搬memeᕕ[ ᐛ ]ᕗ
4YQsp374 Po 2022-06-12 18:12:16
完成[ゝ∀・]
4YQsp374 Po 2022-06-12 22:42:03
有博格想看串内提到的哲学导论串吗|∀゚
oIZK9ZaF 2022-06-12 23:33:57
>>Po.495940
想看想看[つд⊂]辛苦po了!
c99YdzSF 2022-06-13 00:49:22
>>Po.494407
P 5 是在说什么?是鬼吗[ ゚ 3゚]
xDdVXyTx 2022-06-13 11:09:48
>>Po.496825
是说哲学家的思考方式吧,猫、卡车、天花板,明明按常识看来没有联系,但是哲学家却会思考这其中的关联
还有注意到猫猫和卡车的行动似乎有规律这件事
4YQsp374 Po 2022-06-13 13:38:48
>>Po.496268
那个串我没下载,只能从彳亍岛搬,不知道全不全。
总之开搬ᕕ[ ᐛ ]ᕗ
4YQsp374 Po(翻译一篇哲学导论) 2022-06-13 13:39:28
(`・ω・)是之前那个在康德哲学串下面显摆的肥肥。感觉大家对哲学还是有点兴趣的,想了想干脆整个科普
但是水平又有限,自己写是不可能自己写的
那就找本书翻译| ω・´)如果有问题再以回复的方式解惑

书,选的是去年刚出的一本philosophy:asking questions-seeking answers [哲学:问问题,找答案]
之所以选这本,我的理由大概是:
·它新,出的时间比较晚近
·是大佬写的,作者Stephen Stich是属于那种,能够把一个不那么传统的项目(实验哲学)拖到争议之中的人(如果是一般小辣鸡肯定连投稿都发不出)
·是专门为哲学导论课写的,待会儿先翻译本书缘起大家就知道了
·与上面一点相关的是,它是问题导向的。这点已经是英美哲学界的共识,国内哲学系也在跟上,不再上来就给你轰一堆哲学史或者以马哲为基础的思想评述了。相反,它通常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引出一些大问题。尽管哲学专业的肥哥可能了解这些,但是对哲学感兴趣,但是不是读这个专业的,可能就不了解了。本肥觉得这个发发挺好

其实一开始想github上弄,或者简书上翻译的,但是github的文章系统不知道怎么搞(文科肥落泪),又不想绑定手机,还想找个有反馈的地方发,就先在这儿了。还希望肥哥们多支持
另外,本来想发在打卡区的,毕竟想当一个每日任务来做。但好像跟最近打卡区的氛围不一致,于是就还是来科普区了

最后,我也不知道会翻出什么不当言论来。我寻思应该没有这类东西,但还是希望串没事( ´∀`)
4YQsp374 Po(这本书的内容及来历) 2022-06-13 13:40:06
Q:您这书讲哪些哲学问题啊?
A:建议您看目录来获取细节信息呢(^o^)ノ不过这儿也可以简要说说:
·第一章,我们会讲什么是哲学
·第二章,我们会给您一些如何分析论证的建议
·第三、四章与神/上帝有关
·五至八章关于知识论:这是个在传统上被定义为探究关于知识的理论的哲学分支
·九至十一章关于‘你算什么东西’:你是个纯然物理的事物,还是说你拥有某些非物理的部分,比如灵魂或者心灵?你有自由意志吗?你在死后仍能存在吗?
·十二至十四章是关于伦理学的

[本肥注:因为作者说各章之间可以独立阅读而没有障碍,如果肥哥们觉得哪个话题更吸引你,我会先翻那一章。如果没有,那我就一章一章下去了]

Q:你们是怎么写这本书的?
A:有些书写起来很费时间。这本书就花了很长时间。说起这本书是如何写就的,得从本书两位作者中年龄大的那位,Stephen Stich,被密歇根大学安排去上哲学导论课开始说起。那是在五十年前,他还是个刚开始教职生涯的菜鸟。这个安排让他很是泄气,因为他本科时候根本就没上过哲学导论。他也没开过哲学方向的大讲座课。而在密歇根,这种导论课的容量非常之大——在讲演厅里有一个主层和楼厅,差不多400名学生一起在这儿听课。熟悉了讲演厅之后,Stich就被吓住了。于是,他把整个夏天都拿来准备哲学导论的讲义。他的目标,是把当时西方哲学中讨论最为火热的一些议题,将其双方的意见,用最好的例子介绍给学生。
而到了开课第一天,Stich拿着手机,走上讲台,慌得一批。不过十分钟后,他停下来喝了口水,自忖道,“嗐,这不挺好玩么!”于是,他从1968年起,几乎每年都上哲学导论课,而且依然觉得挺好玩。每一年,这门课都会进化一些。之前用得好的材料会被扩展,而不够好的就被剔除。但不变的是它的目标:聚焦那些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给出每个议题争论双方的最好案例,并挑战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这些问题。
到了2010年,Tom Donaldson, 罗格斯大学的博士生,担任了Stich课程的助教。在某个每周助教碰头会上,Stich觉得这些已经被搬到PPT上的课程讲义应该能扩展为一本教科书,但他担心自己没时间自己写完这本书。Donaldson说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认真地说,这儿才是这本书写作的开端。
我们联系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一位超棒的编辑,Robert Miller,然后计划在大约两年内完成这本书。但很多事儿把这个计划耽搁了。Donaldson去哈佛当了两年研究员,然后在斯坦福开始教职。Stich则在组织他那庞大的国际研究团队,来研究各个文化中的哲学概念是如何不同的[也就是我先前说的实验哲学项目]。本书的章节也通过了写就,批评,重写的过程。两年就被拖到了八年之长。但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的目标依然不变:我们要写一本书,它是一部活泼而详尽的导论,给学生们介绍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把争论双方都呈现出来,并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哪一方更有道理。
4YQsp374 Po(第一章) 2022-06-13 13:40:40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1.哲学,无处不在

很多人觉得哲学蛮神秘的。诚然,大学里的职业哲学家确实有时候会致力于研究抽象难解的问题。我们有些同事,花了很多年时间,就为了搞清楚‘a'和‘the’在意思上究竟有啥不同,有些朋友也会讨论到深夜,就要争一个‘上帝到底能不能改变逻辑法则’。

但实际上,哲学问题通常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想想一些熟悉的问题,比如‘买肉吃肉行不行’。这也能是个哲学问题,还能马上就导向其他哲学问题。我们会在第十五章看到,有些素食主义者争辩说,你不应该买肉,因为不应该对动物造成痛苦。而吃肉的人会回应说,从人道的农场里买肉就很OK,或者吃那些感觉不到痛的动物的肉,比如牡蛎,也很OK。

我们来看看最后这种说法。我们怎么区别出牡蛎会不会感到疼痛?你也许会说,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它们的神经系统来确定它到底能不能感到疼痛。但为了能这么做,我们得理解有意识的心智状态(比如疼痛)跟神经系统的关系,而这本身就是个以困难著称的哲学问题。我们会在第十章讨论它。

一些基督徒也认为吃肉没问题,不过他们是根据创世纪的一些章节而这么说的,比如这一段:
神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对他们说:“你们要繁殖增多,充满大地。地上各样的走兽,空中各样的飞鸟,甚至地上各样爬行的动物,和海里各样的鱼类,都要对你们惊恐惧怕;这一切都已经交在你们手里了。所有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我把这一切都赐给你们,好像我把青菜赐给了你们一样。[我直接用的简体新译本]
当然,这样论证没法说服非犹太教徒或基督徒的素食主义者,甚至有些犹太人和基督徒会质疑这种使用圣经的方式。

就这样,我们不过是唠了几分钟,就已经遇见了一些深刻而重要的哲学问题:
·吃肉行不行?
·意识如何与神经系统关联起来?
·上帝存在吗?
·圣经是上帝旨意的的良好信息来源吗?
这些问题都不那么神秘。你也许不会每天都思考这些问题,但所有人都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对这些哲学问题。
4YQsp374 Po(第一章(二)) 2022-06-13 13:41:45
2.什么是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清单
·回到过去是否可能?
·当一个爱国主义者好吗?一个爱国主义者与一个国家主义者有何区别?
·为什么上帝会容许如此多的苦难存在?
·知识和意见之间的有何区别?
·什么是科学方法?我们能在伦理学种使用科学方法吗?
·数字计算机会有意识吗?
·有时我们会说上帝是‘全能的’。但这是什么意思?
·真专家和砖家有何区别?
·你拥有在死后依旧存在的非物理的灵魂吗?
·你有自由意志吗?
·什么是艺术?
·什么时候可以说谎?
·我们可以确定地知道某些事吗?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应该在什么程度上假设人们的选择是理性的?
·言论自由权利的界限在哪里?
·有信仰是好事吗?如果是,那什么算是信仰?
·谁应该被允许在选举中投票?
·什么是数?

你也许会认为,这份清单中的哲学问题好像没什么共同点。为啥要把这些问题分类为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问题?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说,当G.E.摩尔(二十世纪早期的一位伟大的英国哲学家)被问到‘何为哲学’的时候,他就指了指他的书架,然后说哲学就是“这些所有的书所谈论的东西。”我们深有同感:找出所有这些哲学问题的共同点,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还是会试着给你个比摩尔说的更有信息量的答案。

我们认为,部分的答案在于,哲学中有很多‘规范性’问题——就是那些关于对与错,好与坏的问题。这包括了关于我们如何生活(“吃肉行不行?”),关于什么是好的推理方式(“科学方法的限度在哪里?”),以及关于社会结构应当如何构成(“投票应该是强制义务吗?”)。

而答案的另一方面在于,哲学家会花很多时间来质疑最为基础的假设。比方说,基督教思想的一大核心原则是上帝存在,而圣经是上帝的可靠信息来源。哲学家们会质疑这些假设。

不过,最后的例子也许会有些误导,因为它似乎暗示了哲学是反对宗教的活动。事实上,哲学家们不仅仅挑战宗教假设。他们还会仔细审查科学、政治、艺术等等,近乎一切的基本假设。确实,有时被视作西方哲学传统鼻祖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因‘腐化青年’而被判死刑。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以苏格拉底精神来腐化你。


3.哲学方法

哲学家试图将他们的观点清晰而准确地陈述出来,并且为他们的观点提供直截了当的论证。

我们应该说明下,什么是我们所说的‘哲学家试图将他们的观点清晰而准确地陈述出来’。1948年,哲学家Frederick Coppleston 和 伯特兰·罗素曾为上帝的存在与否而进行辩论。他们是这么开始的:

Coppleston:鉴于我们将要讨论上帝的存在,与其在之后分别用自己对‘上帝’的理解来陈述,不如对‘上帝’这个词有何含义先临时地达成一致。我假设我们指的是某个至高的人格化存在——与世界不同,而且是世界的造物主。你会同意——至少暂时同意——接受这个陈述为‘上帝’这个词的含义吗?
罗素:是的,我接受这个定义。
Coppleston:好。我的立场是我支持这种存在实际上存在,而且其存在能够被哲学地证明。也许你会告诉我你的立场是不可知论的或是无神论的。我的意思是,你会说‘上帝不存在’能被证明吗?
罗素:不,我不会这么说。我的立场是不可知论的。

注意,这两位哲学家并没有满足于直接说Coppleston相信上帝存在,而罗素不相信。他们将他们之间的分歧更为准确地阐明了。他们在‘上帝’的含义上达成一致,然后澄清Coppleston相信的是上帝的存在“能够被哲学地证明”,而罗素的立场是不可知论——也就是说,罗素不相信上帝存在,但同时他也不觉得上帝的不存在能被证明。

而我们说,哲学家们试着“为他们的观点提供直截了当的论证”,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下一章,我们会谈到何为论证,以及如何评价这些论证。现在,说哲学家们不喜欢仅仅用权威或传统来为他们的观点辩护,就足够了。就像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哲学的一个目标是审查每一个被接受的传统学识;它被用以击败如下的观点:现有的权威已经把一切都弄清楚了。

这并不是说,诉诸权威总是错误的。相反,通常情况下,从专家那儿收集信息非常合适。我们想要指出的是,在哲学语境中,我们的目标是为我们的观点提供并非仅仅是依靠现有权威的论证。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考虑国家应该如何组成。你也许会发现去看那些经典文献,比如《联邦党人文集》,是件很有帮助的事。但是,在哲学文献中,人们希望你给出论证来支持你的观点,而‘因为汉密尔顿是这么说的’或‘因为麦迪逊是这么说的’并不能让你完成任务。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哲学家们不总是会去做解读神圣文献之类的事情。而这也是将哲学和神学或宗教研究区别开来的地方之一。
4YQsp374 Po(第一章(三)) 2022-06-13 13:42:14
4.哲学与科学

有时候人们会说,哲学已经没啥用了,因为科学取代了它的地位。在这件事上,斯蒂芬·霍金与列纳德·蒙洛迪诺可没留口德:
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世界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按照传统,这是些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已死。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直接抄了《大设计》]

霍金与蒙洛迪诺有一点说得对:在我们思考哲学问题时,与相关的科学工作保持跟进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如果你要写一些关于动物能够体验到疼痛,却不去参考心理学,动物学和神经科学著作,就是个大错误。但我们拒绝霍金的‘哲学已死’的论断(这应该不会让你惊讶)。我们的理由很简单:现在还有许多哲学问题没有被科学文献所解决。无论你花了多长时间来阅读动物学和神经科学期刊,你都找不到对‘吃鱼在道德上好不好’的答案。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期刊也不会告诉你,数字计算机有没有可能具备意识。心理学期刊包含了很多在人类决策上的重要发现,但‘我们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还是留待解答。

在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也不想暗指哲学问题不可能最终以科学方法解答。许多哲学家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把科学方法应用到新领域之中去,而我们也欢迎这样的工作。我们想表达的是,在当前,还有许多哲学问题,依然处于通常所定义的科学的范围之外。


5.干嘛想那么多呢?
在第一堂哲学课上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被强制来修哲学课的学生)通常会问:为什么他们应该碰哲学。我们的答案是:哲学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我们都不得不思考如何生活,因此,我们就被迫在某个时刻思考那些规范性问题。而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也就是说,我们与那些世界观迥异的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当我们碰到这些人,试着去理解我们之间的不同时,我们就不得不讨论那些基本假设。而这两点,就是哲学。
所以,即便哲学问题不会天天出现,我们都会有时候被迫面对它们。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思考哲学问题,并且得到你自己的结论。
即便你没法得到你自己的结论,我们认为你也能从自始至终地思考这些话题的时间中受益。在这种情形下,哲学会告诉你,你的知识的界限在何处。而且,即便你没法找到一个哲学问题的正确答案,你也许还是能够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而我们越能互相理解别人的观点,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相互理解。


讨论题
与楼下肥哥一起看看上文中的哲学问题清单。你们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一致吗?如果你发现有不一致,你能把这项不一致清楚地表述出来吗?之后,你能对你的这个观点给出多好的论证呢?(=゚ω゚)=
4YQsp374 Po 2022-06-13 13:42:44
好棒,爱了
顺便问一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大问题有什么不同点吗(=゚ω゚)=


>>No.28688000
我寻思,《大问题》涵盖的东西应该比这本书要广。比方说,它会涉及不同传统的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之类的),而且还有一章专门讲美学。不过它呈现这些东西的方式与这本书不同。它大多还是以介绍观点为主,比较类似于那种将哲学史打乱,然后以话题形式重新组织起介绍的编排方式。换句话说,它更像是把做哲学的结果提供给你看。

相比之下,这本书的内容更为集中。问题的引入和讨论方式也更加贴近于生活(虽然是美国的,你可以从它非常关注宗教问题看出这一点)。我粗看一下之后,觉得术语类的东西也少于《大问题》。这些都意味着你能够就从字面上来理解这本书说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不理解,那肯定是作者写得不够好,或者是本肥翻译得很辣鸡(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前面翻译的三段一段比一段不贴近口语了...可能这就是连续翻译的带来的问题罢),而不是你缺乏某些必要知识,比如‘你需要掌握休谟和莱布尼茨之后才能看得懂康德在说什么’之类的解释。所以这边希望读者能指出不那么理解的地方。

我想这与Stich做实验哲学的经历不无关系:显然,为了让一个中国人,印度人,或者阿拉伯人,在没有学习过哲学的情况下去表达他们对某个哲学概念的看法,需要的是更为贴近生活用语的解释方式。

而另一方面,Stich要求的‘清晰性’比《大问题》的作者所罗门要高一些。这一点能够从本书第二章的论证方法介绍与《大问题》对论证方法的介绍的对比看出来。

我寻思好像先翻译哪一段的理由都有了...不如按顺序来先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