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246233
xXpnT2AO 2022-04-24 04:20:53
纯兴趣使然的调查,最近在做宫体诗的业余研究,为了更好把握其特质,特意从四个不同历史时期随机抽取四首同主题诗歌,想请大家只凭直觉评判一下优劣[=゚ω゚]=
网页链接
xXpnT2AO Po 2022-04-25 10:20:28
>>Po.251663
我觉得不喜欢C和D都有充分的理由[ ゚∀。]有个不太恰当的说法,C太别扭了,像阴阳怪气;D太闷了,像故弄玄虚。
O6OL5XYm 2022-04-25 10:25:42
整个调查能得出什么酷炫的结论吗?|∀゚
xXpnT2AO Po 2022-04-25 10:28:50
>>Po.251741
其实A的作者还有另外一篇同题材作品: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筵纷可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这首可能看起来更“漂亮”一点,不过历来点评少于前一篇,语句和意象上又与BCD略微重复。所以权衡之下,选了更具有特色的A。

同样C的作者也有同题材作品,当时还没有很成熟的五绝概念,这一类作品似该归类于自拟乐府题的五言四句小诗:

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繐帷。
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
xXpnT2AO Po 2022-04-25 10:37:55
>>Po.251760
前期结论比较酷炫,最开始B票数碾压C,我和朋友觉得非常有趣。因为B这首作品在其诗集中平平无奇,C这首反而是作者集子里比较好的作品,而C作者的后世评价是绝对高于B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合理的解释[ ゚∀。]但是C后来票数又超过去了,结论也就没用了。

此外就是:很多人觉得最能体现“对女性同情”的,艺术上反而是最差的,不少人都在第二题和第三题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选择这一组诗,本来就是想探究“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之间种种微妙的关联,所以这个结果非常让人惊喜,也很具有意义。
xXpnT2AO Po 2022-04-25 10:39:45
总之感谢大家的意见和参与[=゚ω゚]=我看看能不能找时间整理出更复杂的交叉数据分析
pTqsXF8q 2022-04-25 10:40:46
为什么选A的米娜那么少呢[ ›´ω`‹ ]
聊聊我对诗歌偏好吧,我在这四首最喜欢的是A,我向来很喜欢白居易,对李白这类属于是“敬而远之”那种感觉,啊当然李白也不少白话伤感之诗比如《独坐敬亭山》。
我喜欢白居易那种白话风格,当然,这种风格也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认为诗的形式就应该是这样,最远古的诗歌也是很简单的词句而已,反而是时代越发展辞藻越浮夸,立意被深埋,更注重格律于修饰,反而有点偏失“诗”的本意,要说诗本来就是远古劳动人民生活中口口传唱形成的独特语言形式,本不应该变成高高在上,疲于阅读,难以理解的“高雅”。
再看这四首诗,第一首通俗易懂,引人代入宫中女子的凄惨状况,一眼即知作者的想法于立意,身为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很容易对作者这番生动描述产生共情,再想想身边遇见过的人,一下就引发了无限的思考。所以我觉得这首就很棒。
再说说猜年代,我对了前两个后两个确实难以分别,但是查了一下又觉得很合理,理应如此。第一首诗就像我说的简单易懂,显然不符合南朝诗那种词藻堆砌形式主义的诗歌,所以大概率是初唐,改朝换代百废待兴,文学创作也会趋于务实简单的风格。
第二首写的过于悲凉,读起来都能感受到那种冷风萧瑟吹白衣的感觉。那么写出这首诗的人要么是自己活的凄惨,要么就是他生活的时代太凄惨,那从剩下三个选项里看,无疑陈是最烂的了,那就是你了。
剩下两个不好猜,时代背景了解的不多,故随便猜了梁齐,结果反了(捂脸)
pTqsXF8q 2022-04-25 10:51:25
>>Po.251836
可能,可能也和我自己写诗词写的烂不会写浮华的词句有关[;´ヮ`]7所以我更偏向于简单易懂的诗词ᕕ[ ᐛ ]ᕗ
所以我觉得鉴赏偏好、能力和自己的创作能力与风格有关[ ›´ω`‹ ]
EAXyO9z6 2022-04-25 10:58:06
我也最喜欢A,如果po没说BCD是南朝的话,我可能会猜是明朝ᕕ[ ᐛ ]ᕗ
xXpnT2AO Po 2022-04-25 11:07:32
>>Po.251865
其实肥哥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事实上,这几首诗的作者可能抱有类似的想法,C作者有一位好朋友,他对诗歌语言的倡导是: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事,二也;易读诵,三也。

C作者的这位朋友,我们姑且称他为E,他的一些作品很好地贯彻了自己的诗学主张: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不过尽管有这种主张,我们还是常常感觉那个时期的作品难懂、晦涩、不知所云,盖因当时处于门阀政治下的贵族社会,很多著名文人同时也是贵族子弟,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文化知识的获取上也得天独厚。也就是说,他们能看到比寒门子弟更多的书籍,包括“异本”“珍本”。这些特权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自然会倡导“高雅”的风格,热衷在诗文中隶事炫才。寒门子弟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只能顺应风气,通过埋头苦学甚至依附贵人来弥补资源上的劣势。所以我认为要弄清南朝诗歌语言上的“难懂”或者“刻意”,是必须要从那种畸形的社会制度去考察的。

当然,语言的一味炫博又会妨碍诗歌的真实美感,也不利于广泛的流行,所以也会有E这一类的主张与倡导。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齐梁诗歌,总体语言比起刘宋还是要平易一些。
xXpnT2AO Po 2022-04-25 11:49:03
>>Po.251983
不好意思,肥哥能自删一下吗[ ゚∀。]我觉得还是不要暴露作者名字比较好,虽然其实应该也没多少人认识他
pTqsXF8q 2022-04-25 11:52:28
>>Po.252122
好的好的[ゝ∀・]
xXpnT2AO Po 2022-04-25 12:08:17
>>Po.252141
感谢[*´∀`]
ItXTJppR 2022-04-25 12:14:37
>>Po.252224
不过,之前那个他是1234567的身份特征总结很有趣耶~
HpF17rdH 2022-04-25 12:55:08
最喜欢的是A,最不喜欢的是C这样。感觉上是A语言更质朴有灵气一些,C就稍显匠气了。
sdvdCv7L 2022-04-27 01:37:38
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实在收集到了很多有益的成果。最后说说自己的意见,纯属一家之言:

我个人的答案和选择。第一个问题,我认为D的造句和章法均胜过C,“望陵歌对酒”一句中,《对酒》是曹操生前所作诗篇,描绘太平盛世,于坟前奏响,更为含蓄地表达了今古变幻与帝王威严之空虚。而且C的意象选取太过密集,转折太过迅捷,D则更加清省、舒缓、余韵悠长,呈现出彼时诗歌很难得的浑成之美。

但是我所欣赏C的,首先在于大量使用虚词转折,从第一句比较含蓄的“若平生”,到第二句语气强烈的“讵闻”之反问,转入第三句低沉而哀怨的“空自情”,又到最后突然切换为独白:“犹寂寞”、“况乃妾身轻”。情绪之抑扬婉转,笔触之圆美流转,实在令人惊叹。其次在于结尾落于个体,让人无法确认“妾身”是一往情深,或是亦怨亦嗔,最终只能以死者的寂寞来自我宽慰,宽慰本身更是一种徒劳,真是婉而多讽,得风人之旨。

按照我的个人偏好,一瞬之灵犀高于通体之浑成,所以我选择C。

第二个问题,我最后选了B。按照我的观点,这一首句子间的连缀比较差,焦点散乱,似乎大体是远景—松林—帐内歌女的视角推移,然而远景不够宏远,缺乏气势,松林则用“松吟欲舞风”这种生硬的形容,感情没有着落。第三句伤平,第四句虽有妙趣,终究还是救不回来前几句的狼狈。A初看似乎缺乏波澜,但章法上没有硬伤,甚至非常自然流畅,不像B这样刻意而凌乱。

第三个问题,我同样选择了B。虽然B在我眼里有着种种不足,但作者似乎意识到,舞女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命价值被无谓地消磨殆尽,而且永远不会得救,结局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其余几首不能说没有这个意思,甚至可以说表达得更加含蓄圆熟,然而B终究是脱口而出,直白透彻。

第四个问题,我选择了C,理由如上所述,笔端的高速流动和结尾的婉转构成一种奇异的情感体验。
sdvdCv7L 2022-04-27 01:41:07
最后的最后,再送给大家一首铜雀台诗[=゚ω゚]=

作者是我最喜欢的六朝诗人,活到了南梁,不过写作时间很可能是刘宋,并不采用五言八句的格式,主题也非宫怨,算是游离在“典例”之外,别具一格的作品: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lzkwAFgS 2022-04-27 03:58:17
学术讨论串suki[つд⊂]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