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д ] ゚ ゚
#463838
诸君,你怎样领略《红楼梦》的笔致之妙?亟须“抓”住这一关键段落,细细玩味——这“泻玉”,比方才那“翼然”(只形容建筑的“飞檐”)真是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而这佳名,纵使说不上锦心绣口,但出自素乏才思、不擅词章的“政老”之启示,那意味之长,斤两之重,就是断非等闲之比了!
可是,在贾政展才,众人附和的情势之下,独独宝玉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
宝玉说:第一,欧公当日用了一句“泻于两峰之间”的“泻”字很妥当;今在此套用则欠佳。第二,此园乃省亲别墅,题咏宜合“应制”的文格,如用了“泻”字,那太粗陋不雅了。
他总括一句说:“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务请注意:宝玉并没说反对“泻玉”的构思——即内涵意义,只是评论了它措词的文化层次不对,造成了意境上的很大缺陷。
到此,贾政方说:诸公听此议论若何?既说都不行,那听听你之所拟吧。
这样,文心笔致,层层推进,这才“逼”到了主题,让宝玉的命名从容地(实是惊人地)展示于我们面前。
宝玉说:与其有用“泻玉”的,何如换成“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那位严父,从不肯假以颜色的,听了此言,也再难抑制内心的惊喜赞赏——但外表则只能是“拈须点头不语”!很多今时读者对此并不“敏感”,视为常语,无甚奇处;而当年那些清客却都窥透政老的“不语”即是大赞的“最高表现”,于是“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你看,“沁芳”二字,是这样“推出”的呢。
请你体会中华汉字文学的精微神妙:为什么“泻玉”就粗陋?又为什么“沁芳”就新雅?二者对比的差异中心,究竟何在?答上来,才许你算个“《红楼》爱好者”。
泻与沁,水之事也。玉与芳,美者之代名也。措词虽有粗雅之分,实指倒并无二致。
贾政又命拟联。宝玉站在亭上,四顾一望,机上心来,出口成章,道是: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复又“点头微笑”,众人又是“称赞不已”。
这些妙文,真不异于是雪芹的自评自鉴。
粗心人读那对联,以为不过是“花”“柳”对仗罢了,没甚可说。细心人看去,则上句似说柳而实写水,下句则将那“沁芳”的芳,随文借境,自己点破了“谜底”。
在过去,人们对“沁芳”二字等闲看过,甚者以为这也无非是“香艳”字眼,文人习气而已,有何真正意义可言?自然,要说香艳,那也够得上;香艳字眼在明清小说中那可真是车载斗量——哪处“香”词“艳”语中又曾蕴涵着如此深层巨大的悲怀与弘愿呢?
“沁芳”二字何义?至此应该思过半矣。
可是,在贾政展才,众人附和的情势之下,独独宝玉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
宝玉说:第一,欧公当日用了一句“泻于两峰之间”的“泻”字很妥当;今在此套用则欠佳。第二,此园乃省亲别墅,题咏宜合“应制”的文格,如用了“泻”字,那太粗陋不雅了。
他总括一句说:“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务请注意:宝玉并没说反对“泻玉”的构思——即内涵意义,只是评论了它措词的文化层次不对,造成了意境上的很大缺陷。
到此,贾政方说:诸公听此议论若何?既说都不行,那听听你之所拟吧。
这样,文心笔致,层层推进,这才“逼”到了主题,让宝玉的命名从容地(实是惊人地)展示于我们面前。
宝玉说:与其有用“泻玉”的,何如换成“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那位严父,从不肯假以颜色的,听了此言,也再难抑制内心的惊喜赞赏——但外表则只能是“拈须点头不语”!很多今时读者对此并不“敏感”,视为常语,无甚奇处;而当年那些清客却都窥透政老的“不语”即是大赞的“最高表现”,于是“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你看,“沁芳”二字,是这样“推出”的呢。
请你体会中华汉字文学的精微神妙:为什么“泻玉”就粗陋?又为什么“沁芳”就新雅?二者对比的差异中心,究竟何在?答上来,才许你算个“《红楼》爱好者”。
泻与沁,水之事也。玉与芳,美者之代名也。措词虽有粗雅之分,实指倒并无二致。
贾政又命拟联。宝玉站在亭上,四顾一望,机上心来,出口成章,道是: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复又“点头微笑”,众人又是“称赞不已”。
这些妙文,真不异于是雪芹的自评自鉴。
粗心人读那对联,以为不过是“花”“柳”对仗罢了,没甚可说。细心人看去,则上句似说柳而实写水,下句则将那“沁芳”的芳,随文借境,自己点破了“谜底”。
在过去,人们对“沁芳”二字等闲看过,甚者以为这也无非是“香艳”字眼,文人习气而已,有何真正意义可言?自然,要说香艳,那也够得上;香艳字眼在明清小说中那可真是车载斗量——哪处“香”词“艳”语中又曾蕴涵着如此深层巨大的悲怀与弘愿呢?
“沁芳”二字何义?至此应该思过半矣。
#463843
>>Po.463838
给肥肥们一篇0分作文参考参考[=゚ω゚]=
给肥肥们一篇0分作文参考参考[=゚ω゚]=
#463848
题我都看不懂[ ;´д`]
#463854
考场上从最后几行概括个主题就成[ ゚ 3゚]要细说原文你懵圈别人也懵圈
#463885
其实还好啦,倒二段里已经提示了主要信息,找个论点开写。
要说前面的原文,这段应该是经典段落不算陌生,作文也并不是让赏析材料来的
要说前面的原文,这段应该是经典段落不算陌生,作文也并不是让赏析材料来的
#463887
>>Po.463838
[´゚Д゚`]
[´゚Д゚`]
#463892
看过原文,但这作文题目给我看得两眼一黑,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大三了吧[ ;´д`]
#463896
我看这题想起去年的论文了 沙俄和苏联时期文化的演变 改改感觉也能拿来用 从贵族文化到全民艺术
#463903
>>Po.463885
艺术效果应用到生活中,不知道如何下笔啊[ TдT]
艺术效果应用到生活中,不知道如何下笔啊[ TдT]
#463906
>>Po.463889
[ д ] ゚ ゚这个厉害了,引到流行题材
[ д ] ゚ ゚这个厉害了,引到流行题材
#463911
>>Po.463896
[´゚Д゚`]原来如此,从艺术普及的方面切入,可以写发展
[´゚Д゚`]原来如此,从艺术普及的方面切入,可以写发展
#463924
我个人(不谈考场上,考场上绝对吓傻了)可能会写写大陆乐坛变迁什么的
引经据典不寒碜,经典咏流传很好很好,但嗯抄还死不承认的肯定没有麻麻,开始创作前先想想希望向世界传达什么吧
引经据典不寒碜,经典咏流传很好很好,但嗯抄还死不承认的肯定没有麻麻,开始创作前先想想希望向世界传达什么吧
#463944
个人如果入笔的话 会围着“画皮-画骨-画神”的角度来写
#463967
这不是就贴了段红楼梦嘛,也没什么难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者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应该都算正确的
#463975
不必看过红楼梦也不必有什么艺术经历,照着“书上的东西用到现实里”这个角度就行,但是问题是高中学生全都是面朝书本背朝天,哪有这样的机会......
#463978
[ ゚∀。]高考题也不是第一年这样了,前面红楼梦根本不是重点啊,纯唬人
#464076
换段材料其实一样,但看着就简单很多,比如
小明小红小碧放学回家,看到一亭子,脑子抽了就想给亭子取名字。
小明说这不是很多草嘛,我想起来芳草碧连天,就叫草碧亭吧。
小碧说这名字太傻逼,这里不光有草,还有水啊,我想起来独怜幽草涧边生,单取出来一个涧字,这里还经常有人,就叫涧人亭吧。
小红说你们俩脑子都不行,又草碧又涧人的,太粗俗了,我想出来个新的,就叫你们俩脑子都不行亭吧。
真是雅极了,完美符合三人的情景,众人齐齐拍手叫好。
小明小红小碧放学回家,看到一亭子,脑子抽了就想给亭子取名字。
小明说这不是很多草嘛,我想起来芳草碧连天,就叫草碧亭吧。
小碧说这名字太傻逼,这里不光有草,还有水啊,我想起来独怜幽草涧边生,单取出来一个涧字,这里还经常有人,就叫涧人亭吧。
小红说你们俩脑子都不行,又草碧又涧人的,太粗俗了,我想出来个新的,就叫你们俩脑子都不行亭吧。
真是雅极了,完美符合三人的情景,众人齐齐拍手叫好。
#464097
>>Po.464076
[ ゚∀。]
\[ ゚∀。]/
[ ゚∀。]
\[ ゚∀。]/
#464117
>>Po.464076
好活
好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