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
17
🀄
3
🎉
2
🐱
2
🦪
2
#1317743
>>Po.1317645
[ ゚∀。][ ゚∀。][[[[ ゚∀。]]]]
[ ゚∀。][ ゚∀。][[[[ ゚∀。]]]]
#1317753
>>Po.1317637
[ ゚q。]咬一口会爆浆吗
[ ゚q。]咬一口会爆浆吗
#1317776
猫鼬的脸看起来很好吃[ ゚q。]
#1317782
>>Po.1317753
[ ゚∀。]会从菠萝包变成痛包
[ ゚∀。]会从菠萝包变成痛包
#1317783
҉
[ ゚∀。]我喜欢菠萝包是因为我喜欢菠萝吗
[ ゚∀。]我喜欢菠萝包是因为我喜欢菠萝吗
#1317898
够了。
#1317903
[ ゚∀。]口阿
#1317906
would you give your mom a hug before your house burned away♪
would you say goodbye to your family♪
or would you post about it♪
would you say goodbye to your family♪
or would you post about it♪
#1317908
横竖睡不着,点开隔壁分享的色情死人rar,视线扫到唐朝下层人士研究,顿时精神一振,下载完再看,唐朝下层士人研究。
#1317910
我的大脑对我说,我想要一点酒精,我的舌头极力反对道那玩意儿太难喝味道甚至不如肥皂水,我的大脑沉默了不到一秒,又对我说:一点肥皂水也不是不行……
[ ゚∀。]我看你是该睡了,竟然想给你的宿主洗胃
[ ゚∀。]我看你是该睡了,竟然想给你的宿主洗胃
#1317911
>>Po.1317908
(品尝)(品尝)(咂)诶,这里好像色色的
(品尝)(品尝)(咂)诶,这里好像色色的
#1317928
hell make a tree from me♪
#1317930
describe the sky to me♪
#1317987
(嚼嚼)(宋体小四号文言文硌牙)(掰)(嚼嚼)
#1318094
>>Po.1317631
第一章 告別人類的童年 或者換種說法,為什麼這不是一本關於不平等的起源的書
第一章 告別人類的童年 或者換種說法,為什麼這不是一本關於不平等的起源的書
#1318096
>>Po.1318094
即使問題真的浮上心頭,通常也是因為反思起世界為什麼看起來一團亂、人類為什麼老是惡行相向,反思為什麼會有戰爭、貪婪、剝削,人為什麼會系統性地漠視他人的苦難。人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嗎?還是有哪個環節在哪個時刻出了大錯?
這基本上是神學辯論,背後追根究柢的問題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但是只要稍加琢磨,就會發現用這種說法提出問題幾乎毫無意義。「善」與「惡」是純然屬於人類的概念:根本不會有人想到要爭論一條魚或一棵樹是善良還是邪惡。「善」與「惡」是人類為了相互比較而創造的概念。由此推演,爭論人類本性是善是惡,就和爭論人類本質上是胖是瘦一樣沒有意義。
儘管如此,大家認真反思起史前時代的教訓時,幾乎總是會繞回這種問題。基督教的答案我們全都倒背如流:人類曾經生活在純真狀態,後來卻被原罪玷污。妄想變得像神一樣的人類受到懲罰,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墮落狀態,冀望未來獲得救贖。今天,這個故事的通俗版本通常是改編自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七五四年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the Foundation of Inequality Among Mankind)。故事是這麼說的:很久很久以前,我們以漁獵採集為生,一直以來都活在孩童般的純真狀態,一小群人在一起生活。這些小遊群奉行平等主義,平等的原因很可能正是在於遊群的規模極小。但是「農業革命」再加上城市興起,讓這種幸福狀態隨之畫下句點,人類迎來「文明」和「國家」──這表示書面文學、科學、哲學誕生,但同時人類生活中的負面事物也幾乎全部伴隨而來:父權制、常備軍、大規模處決,還有要求我們把大半人生浪費在填寫表格的煩人官僚。
上面的描述確實是十分粗略的簡化,但是每當有人說出「不過人類當然是以十幾二十人的小遊群生活度過演化史的大半時光」或是「農業或許是人類最大的錯誤」;不論這類話語出自工業心理學家乃至革命理論家之口,浮上表面的似乎確實是這套基本故事。後文也會提到,許多暢銷作家相當直白地提出這種論點。問題是,如果想要擺脫這套頗為悲觀的史觀,尋求替代觀點,大家立刻會發現檯面上唯一的替代說法其實更糟:如果不同意盧梭,另一個選項只剩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霍布斯一六五一年出版的《利維坦》(Leviathan)就許多方面而言都是現代政治理論的奠基之作。《利維坦》主張人類是自私的生物,在原始自然狀態下,人類的生活絕對和純真相去甚遠,生命反而必定「孤獨、貧窮、齷齪、野蠻、短促」,基本上處於人人互相攻擊的戰爭狀態。霍布斯主義者會主張,如果說人類能從這種愚昧狀態中有所進步,最大功臣恰恰就是盧梭抱怨的那些壓迫機制:政府、法院、官僚、警察。這一脈觀點同樣源遠流長。英語的「政治」(politics)、「禮貌」(polite)、「警察」(police)聽起來之所以大同小異,實是其來有自──三個字都源自希臘文的城市「polis」;拉丁文的城市「civitas」則衍生出「禮節」(civility)、「公民」(civic)等字,也多少影響現代對「文明」(civilization)的理解。
依照這種觀點,人類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對我們卑劣本能的集體壓抑上,當大批人群聚在一地生活時,這種壓抑就更勢在必行。因此現代的霍布斯主義者會主張:沒錯,人類確實是在小遊群生活中度過演化史的大半時光,而小遊群的成員之所以能和平共處,主要是因為他們共享確保後代生存的共同利益(演化生物學家稱之為「親代投資」〔parental investment〕)。但就算是這種小遊群,其基礎也絕非建立在平等之上。依據這種說法,人類社會始終存在某種「雄性領袖」(alpha-male)。人類社會的基礎自古至今都是建立在階序關係(hierarchy)、統治關係,以及蔑視道德的自私自利上。只不過我們已經集體認識到,優先考慮長期利益而非短期直覺對我們更有利;或者更上層樓的做法是制定法律,迫使我們將最卑劣的衝動限制在經濟之類能夠裨益社會的領域,在其他領域則完全禁止。
讀者或許已經從我們的語氣注意到,我們不太樂意在這兩種說法之間二選一,反對理由可歸納為以下三大點。我們認為這兩種說法描述的人類史整體進程:
一、根本不是事實;
二、造成嚴重的負面政治影響;
三、莫名其妙扼殺了人類史的趣味。
本書希望發出先聲,講述另一個更有希望、更有意思的故事,同時也更充分納入過去數十年來學術研究帶給我們的成果,其中的一部分重點是將考古學、人類學及相關學科累積的證據綜合起來,這些證據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在過去約三萬年來如何發展,而且指向全新的說法。我們的研究成果和大家熟悉的敘事幾乎完全背道而馳,不過一直以來最傑出的發現往往只能在專家學者的研究裡讀到,或是必須從科學發表的字裡行間努力梳理出來。
即使問題真的浮上心頭,通常也是因為反思起世界為什麼看起來一團亂、人類為什麼老是惡行相向,反思為什麼會有戰爭、貪婪、剝削,人為什麼會系統性地漠視他人的苦難。人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嗎?還是有哪個環節在哪個時刻出了大錯?
這基本上是神學辯論,背後追根究柢的問題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但是只要稍加琢磨,就會發現用這種說法提出問題幾乎毫無意義。「善」與「惡」是純然屬於人類的概念:根本不會有人想到要爭論一條魚或一棵樹是善良還是邪惡。「善」與「惡」是人類為了相互比較而創造的概念。由此推演,爭論人類本性是善是惡,就和爭論人類本質上是胖是瘦一樣沒有意義。
儘管如此,大家認真反思起史前時代的教訓時,幾乎總是會繞回這種問題。基督教的答案我們全都倒背如流:人類曾經生活在純真狀態,後來卻被原罪玷污。妄想變得像神一樣的人類受到懲罰,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墮落狀態,冀望未來獲得救贖。今天,這個故事的通俗版本通常是改編自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七五四年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the Foundation of Inequality Among Mankind)。故事是這麼說的:很久很久以前,我們以漁獵採集為生,一直以來都活在孩童般的純真狀態,一小群人在一起生活。這些小遊群奉行平等主義,平等的原因很可能正是在於遊群的規模極小。但是「農業革命」再加上城市興起,讓這種幸福狀態隨之畫下句點,人類迎來「文明」和「國家」──這表示書面文學、科學、哲學誕生,但同時人類生活中的負面事物也幾乎全部伴隨而來:父權制、常備軍、大規模處決,還有要求我們把大半人生浪費在填寫表格的煩人官僚。
上面的描述確實是十分粗略的簡化,但是每當有人說出「不過人類當然是以十幾二十人的小遊群生活度過演化史的大半時光」或是「農業或許是人類最大的錯誤」;不論這類話語出自工業心理學家乃至革命理論家之口,浮上表面的似乎確實是這套基本故事。後文也會提到,許多暢銷作家相當直白地提出這種論點。問題是,如果想要擺脫這套頗為悲觀的史觀,尋求替代觀點,大家立刻會發現檯面上唯一的替代說法其實更糟:如果不同意盧梭,另一個選項只剩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霍布斯一六五一年出版的《利維坦》(Leviathan)就許多方面而言都是現代政治理論的奠基之作。《利維坦》主張人類是自私的生物,在原始自然狀態下,人類的生活絕對和純真相去甚遠,生命反而必定「孤獨、貧窮、齷齪、野蠻、短促」,基本上處於人人互相攻擊的戰爭狀態。霍布斯主義者會主張,如果說人類能從這種愚昧狀態中有所進步,最大功臣恰恰就是盧梭抱怨的那些壓迫機制:政府、法院、官僚、警察。這一脈觀點同樣源遠流長。英語的「政治」(politics)、「禮貌」(polite)、「警察」(police)聽起來之所以大同小異,實是其來有自──三個字都源自希臘文的城市「polis」;拉丁文的城市「civitas」則衍生出「禮節」(civility)、「公民」(civic)等字,也多少影響現代對「文明」(civilization)的理解。
依照這種觀點,人類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對我們卑劣本能的集體壓抑上,當大批人群聚在一地生活時,這種壓抑就更勢在必行。因此現代的霍布斯主義者會主張:沒錯,人類確實是在小遊群生活中度過演化史的大半時光,而小遊群的成員之所以能和平共處,主要是因為他們共享確保後代生存的共同利益(演化生物學家稱之為「親代投資」〔parental investment〕)。但就算是這種小遊群,其基礎也絕非建立在平等之上。依據這種說法,人類社會始終存在某種「雄性領袖」(alpha-male)。人類社會的基礎自古至今都是建立在階序關係(hierarchy)、統治關係,以及蔑視道德的自私自利上。只不過我們已經集體認識到,優先考慮長期利益而非短期直覺對我們更有利;或者更上層樓的做法是制定法律,迫使我們將最卑劣的衝動限制在經濟之類能夠裨益社會的領域,在其他領域則完全禁止。
讀者或許已經從我們的語氣注意到,我們不太樂意在這兩種說法之間二選一,反對理由可歸納為以下三大點。我們認為這兩種說法描述的人類史整體進程:
一、根本不是事實;
二、造成嚴重的負面政治影響;
三、莫名其妙扼殺了人類史的趣味。
本書希望發出先聲,講述另一個更有希望、更有意思的故事,同時也更充分納入過去數十年來學術研究帶給我們的成果,其中的一部分重點是將考古學、人類學及相關學科累積的證據綜合起來,這些證據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在過去約三萬年來如何發展,而且指向全新的說法。我們的研究成果和大家熟悉的敘事幾乎完全背道而馳,不過一直以來最傑出的發現往往只能在專家學者的研究裡讀到,或是必須從科學發表的字裡行間努力梳理出來。
#1318097
>>Po.1318096
簡單感受一下新浮現的畫面有多麼不同:現在我們清楚知道,農業誕生以前的人類社會並不局限於平等主義的小遊群。恰恰相反,農業出現之前的漁獵採集世界充滿了大膽的社會實驗,比起演化論的無聊抽象簡化,更像是各種政治形式的嘉年華大遊行。另一方面,農業並不代表私有財產的濫觴,也不表示朝不平等邁出無可挽回的一步。事實上,許多早期農業社群相對不受身分高低和階序差異束縛。至於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絕不等於牢不可破地固定了階級差異,過去有為數驚人的早期城市依循十分穩健的平等主義路線運作,他們不需要獨裁統治者,不需要野心勃勃的戰士政治家,甚至也不需要頤指氣使的行政官僚。
這些議題的相關資訊從全球各個角落湧入,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也不斷從新的角度審視民族誌和歷史材料。現在已經具備各種片段資訊,足以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世界史;不過目前一般人對這些資訊仍然十分陌生,只有少數菁英專家才有機會認識(而且即使是專家,他們也要再三猶豫之後才願意拋下自己的小片拼圖,跨出專長子領域和其他學者切磋心得)。我們十分清楚目前任何人都還不可能拼出完整圖案,本書的目標是開始將拼圖的部分碎片拼在一起。任務規模浩大,涉及的議題又舉足輕重,我們甚至在經年累月的研究辯論之後,才終於能初步了解我們逐漸辨認出的事情面貌真義何在。不過重要的是我們讓事情動了起來。大家很快就會清楚看到,廣為流傳的歷史「全貌」──霍布斯和盧梭的現代追隨者同樣相信的「全貌」──和事實幾乎毫無關聯。但光是彙編、篩選大量資料,還不足以讓我們開始理解現在呈現在眼前的新資訊,我們還必須轉變觀念。
轉變觀念表示我們必須回溯最初的幾步,回溯最初是什麼造就了社會演化的現代看法,讓我們認為人類社會可以根據發展階段加以劃分,每個階段各有獨特科技和組織形式(漁獵採集者、農夫、城市工業社會等等)。後文將會說明,這種觀念源自保守派面對歐洲文明遭到批判的反彈。針對歐洲文明的批判在十八世紀初葉的幾十年間開始流行,不過首開批判先聲的並不是啟蒙運動哲學家(儘管啟蒙哲士起初十分佩服也仿效這種說法),而是歐洲社會的原住民評論家和觀察家,例如美洲原住民休倫─溫達特族(Huron-Wendat)的政治家康迪亞隆克(Kandiaronk),下一章將更深入討論這位政治家。
簡單感受一下新浮現的畫面有多麼不同:現在我們清楚知道,農業誕生以前的人類社會並不局限於平等主義的小遊群。恰恰相反,農業出現之前的漁獵採集世界充滿了大膽的社會實驗,比起演化論的無聊抽象簡化,更像是各種政治形式的嘉年華大遊行。另一方面,農業並不代表私有財產的濫觴,也不表示朝不平等邁出無可挽回的一步。事實上,許多早期農業社群相對不受身分高低和階序差異束縛。至於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絕不等於牢不可破地固定了階級差異,過去有為數驚人的早期城市依循十分穩健的平等主義路線運作,他們不需要獨裁統治者,不需要野心勃勃的戰士政治家,甚至也不需要頤指氣使的行政官僚。
這些議題的相關資訊從全球各個角落湧入,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也不斷從新的角度審視民族誌和歷史材料。現在已經具備各種片段資訊,足以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世界史;不過目前一般人對這些資訊仍然十分陌生,只有少數菁英專家才有機會認識(而且即使是專家,他們也要再三猶豫之後才願意拋下自己的小片拼圖,跨出專長子領域和其他學者切磋心得)。我們十分清楚目前任何人都還不可能拼出完整圖案,本書的目標是開始將拼圖的部分碎片拼在一起。任務規模浩大,涉及的議題又舉足輕重,我們甚至在經年累月的研究辯論之後,才終於能初步了解我們逐漸辨認出的事情面貌真義何在。不過重要的是我們讓事情動了起來。大家很快就會清楚看到,廣為流傳的歷史「全貌」──霍布斯和盧梭的現代追隨者同樣相信的「全貌」──和事實幾乎毫無關聯。但光是彙編、篩選大量資料,還不足以讓我們開始理解現在呈現在眼前的新資訊,我們還必須轉變觀念。
轉變觀念表示我們必須回溯最初的幾步,回溯最初是什麼造就了社會演化的現代看法,讓我們認為人類社會可以根據發展階段加以劃分,每個階段各有獨特科技和組織形式(漁獵採集者、農夫、城市工業社會等等)。後文將會說明,這種觀念源自保守派面對歐洲文明遭到批判的反彈。針對歐洲文明的批判在十八世紀初葉的幾十年間開始流行,不過首開批判先聲的並不是啟蒙運動哲學家(儘管啟蒙哲士起初十分佩服也仿效這種說法),而是歐洲社會的原住民評論家和觀察家,例如美洲原住民休倫─溫達特族(Huron-Wendat)的政治家康迪亞隆克(Kandiaronk),下一章將更深入討論這位政治家。
#1318099
>>Po.1318097
我們將會重新探討後文稱為「原住民批判」(indigenous critique)的論點,也就是認真看待來自歐洲經典以外的社會思想貢獻,尤其是原住民族的貢獻。西方哲學家往往將原住民族塑造成歷史的天使或魔鬼,但是這兩種立場都扼殺了真正思想交流甚至對話的可能性:和一個被視為邪惡魔鬼的人爭論,就跟和一個被視為神聖超凡的人爭論一樣困難,前者的任何想法言語往往被視為無關緊要,後者的所思所言又無不含意深遠。本書討論的人群大都凋亡已久,我們不可能再和他們進行任何形式的對話。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決心把活躍於史前史的人群當成可以對話的對象,假如我們遇見還活著的史前人類就能與之對話。我們用這種方式書寫史前史,不把史前人類的存在當成某種歷史必然定律下的楷模、標本、傀儡或玩物。
歷史上確實存在趨勢。有些趨勢非常強大,面對洶湧無比的潮流,很難逆勢而行(雖然似乎總是有人能夠成功抵抗趨勢)。不過所有「定律」都是我們畫地自限的產物,這就接到了我們的第二個反對理由。
我們將會重新探討後文稱為「原住民批判」(indigenous critique)的論點,也就是認真看待來自歐洲經典以外的社會思想貢獻,尤其是原住民族的貢獻。西方哲學家往往將原住民族塑造成歷史的天使或魔鬼,但是這兩種立場都扼殺了真正思想交流甚至對話的可能性:和一個被視為邪惡魔鬼的人爭論,就跟和一個被視為神聖超凡的人爭論一樣困難,前者的任何想法言語往往被視為無關緊要,後者的所思所言又無不含意深遠。本書討論的人群大都凋亡已久,我們不可能再和他們進行任何形式的對話。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決心把活躍於史前史的人群當成可以對話的對象,假如我們遇見還活著的史前人類就能與之對話。我們用這種方式書寫史前史,不把史前人類的存在當成某種歷史必然定律下的楷模、標本、傀儡或玩物。
歷史上確實存在趨勢。有些趨勢非常強大,面對洶湧無比的潮流,很難逆勢而行(雖然似乎總是有人能夠成功抵抗趨勢)。不過所有「定律」都是我們畫地自限的產物,這就接到了我們的第二個反對理由。
#1318100
>>Po.1318099
為何霍布斯版和盧梭版的人類史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政治影響
霍布斯模型的政治影響無需贅言。我們經濟體系的基本假設是,人類本質上是有點卑鄙的自私生物,做決定時根據的是蔑視道德的自利算計,而非利他主義或互助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能期望的最佳結果就是從內部和外部多多施以精巧控制,管控我們據說天生渴望追求名利、自我擴權(self-aggrandizement)的驅力。盧梭認為人類從平等主義的原始純真狀態淪入不平等,這套說法似乎比較樂觀(至少還有個比較好的狀態能當成淪落的起點),但如今這套說法主要被用來說服我們:我們生活其中的制度或許不公正,但我們能立定的實際目標充其量就是做點溫和修補。在這方面,「不平等」一詞本身就透露許多訊息。
自從二〇〇八年的金融風暴及其後的動盪劇變以來,不平等的問題(連帶加上不平等的長期歷史)已成為大家熱烈辯論的議題。知識分子之間已經形成某種共識,就連政治階層也或多或少同意:大家認為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已經失控,世界上絕大多數問題多少都可說是源自不斷擴大的貧富鴻溝。光是指出這點就是對全球權力結構的挑戰;但另一方面,這種界定問題的方式讓結構的既得利益者最終仍然能夠高枕無憂,因為這種說法暗示了我們永遠不可能為問題找出有意義的解決方法。
畢竟只要想像一下,假如我們用不同方式來界定問題,就像五十年前或一百年前可能使用的方式,情況會是如何:我們會說問題出在資本集中,或是寡頭壟斷,又或是階級權力。相較於上面任何一種說法,「不平等」一詞聽起來簡直像是用來鼓勵大家敷衍妥協的。我們可以想像推翻資本主義或打破國家權力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甚至還弄不清楚消除不平等到底是什麼意思。(哪一種不平等?財富的不平等?機會的不平等?大家究竟要平等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說已經「消除了不平等」?)用「不平等」一詞來界定社會問題恰恰符合技術官僚改革派的時代所需,後者打從一開始就認為真正的社會改革願景不在考慮之列。
辯論不平等讓人可以擺弄數字,爭論吉尼係數1 (0~1)(Gini coefficient)和反功能[2](dysfunction)的閾值,重新調整徵稅制度或社會福利機制,甚至能用數字嚇唬大眾,告訴大家情況變得多糟(「你能想像嗎?世界上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坐擁全世界百分之四十四的財富!」)──但辯論不平等也讓人可以一面操弄這一切,一面卻完全不去處理大家實際反對的「不平等」社會體制裡的因素:像是有人能夠將財富轉化成凌駕他人的權力;或是有人最終被告知他們的需求無足輕重、他們的人生不具內在價值(intrinsic worth)。我們被灌輸的想法是,後者只是不平等的必然結果,而不平等則是生活在任何科技進步的複雜大型城市社會的必然結果。不平等想必會常伴我們左右,問題只在程度高低而已。
為何霍布斯版和盧梭版的人類史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政治影響
霍布斯模型的政治影響無需贅言。我們經濟體系的基本假設是,人類本質上是有點卑鄙的自私生物,做決定時根據的是蔑視道德的自利算計,而非利他主義或互助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能期望的最佳結果就是從內部和外部多多施以精巧控制,管控我們據說天生渴望追求名利、自我擴權(self-aggrandizement)的驅力。盧梭認為人類從平等主義的原始純真狀態淪入不平等,這套說法似乎比較樂觀(至少還有個比較好的狀態能當成淪落的起點),但如今這套說法主要被用來說服我們:我們生活其中的制度或許不公正,但我們能立定的實際目標充其量就是做點溫和修補。在這方面,「不平等」一詞本身就透露許多訊息。
自從二〇〇八年的金融風暴及其後的動盪劇變以來,不平等的問題(連帶加上不平等的長期歷史)已成為大家熱烈辯論的議題。知識分子之間已經形成某種共識,就連政治階層也或多或少同意:大家認為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已經失控,世界上絕大多數問題多少都可說是源自不斷擴大的貧富鴻溝。光是指出這點就是對全球權力結構的挑戰;但另一方面,這種界定問題的方式讓結構的既得利益者最終仍然能夠高枕無憂,因為這種說法暗示了我們永遠不可能為問題找出有意義的解決方法。
畢竟只要想像一下,假如我們用不同方式來界定問題,就像五十年前或一百年前可能使用的方式,情況會是如何:我們會說問題出在資本集中,或是寡頭壟斷,又或是階級權力。相較於上面任何一種說法,「不平等」一詞聽起來簡直像是用來鼓勵大家敷衍妥協的。我們可以想像推翻資本主義或打破國家權力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甚至還弄不清楚消除不平等到底是什麼意思。(哪一種不平等?財富的不平等?機會的不平等?大家究竟要平等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說已經「消除了不平等」?)用「不平等」一詞來界定社會問題恰恰符合技術官僚改革派的時代所需,後者打從一開始就認為真正的社會改革願景不在考慮之列。
辯論不平等讓人可以擺弄數字,爭論吉尼係數1 (0~1)(Gini coefficient)和反功能[2](dysfunction)的閾值,重新調整徵稅制度或社會福利機制,甚至能用數字嚇唬大眾,告訴大家情況變得多糟(「你能想像嗎?世界上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坐擁全世界百分之四十四的財富!」)──但辯論不平等也讓人可以一面操弄這一切,一面卻完全不去處理大家實際反對的「不平等」社會體制裡的因素:像是有人能夠將財富轉化成凌駕他人的權力;或是有人最終被告知他們的需求無足輕重、他們的人生不具內在價值(intrinsic worth)。我們被灌輸的想法是,後者只是不平等的必然結果,而不平等則是生活在任何科技進步的複雜大型城市社會的必然結果。不平等想必會常伴我們左右,問題只在程度高低而已。
#1318103
>>Po.1318100
今天出現了一股思考不平等的熱潮:自從二〇一一年以來,「全球不平等」屢屢登上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熱門辯論話題。我們有不平等指數、有研究不平等的機構,還有源源不絕的著述,試圖把現在對財產分配的執著投射回石器時代。甚至有人設法計算舊石器時代猛獁象獵人的收入水準和吉尼係數(兩者算出來都很低)。[ 3 ] 彷彿我們覺得有必要提出一些數學公式,來證明盧梭時代就已十分普遍的說法:在這種社會裡,「人人一樣貧窮,因此人人一樣平等。」
種種述說純真、平等的原始狀態的故事,就像使用「不平等」一詞一樣,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悲觀主義看來如同常識,讓人對人類境遇感到惆悵──透過歷史的廣闊視角來觀察自己時,傷感之情油然而生:沒錯,如果我們是俾格米人(Pygmy)或喀拉哈里布須曼人(Kalahari Bushman),當然有可能活在真正奉行平等主義的社會;但是如果想在今天創造真正平等的社會,我們將不得不設法重新變回沒有大筆個人財產的採集小遊群。採集者需要相當廣大的領域採集維生,這表示全世界人口必須減少百分之九十九.九左右。如果此路不通,我們最多只能希望那隻會永遠踩在臉上的鞋子可以縮小一點,又或者我們可以爭取更多騰挪空間,讓一些人可以暫時閃開踩在臉上的鞋子。
如果要拼湊出更符合實情也更充滿希望的世界史面貌,第一步可能是徹底拋開伊甸園,斷然拋棄舊觀念,不要再認為過去幾十萬年來,地球上人人都共享同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社會組織。不過令人十分不解的是,我們的呼籲往往被視為頑固守舊之舉。「你們的意思是說人類從未實現過真正的平等嗎?所以平等只是痴人說夢?」我們認為這種反對意見不只適得其反,坦白說根本不切實際。
首先,比方說人類在阿爾塔米拉岩壁上作畫的時間前前後後長達約一萬年(有些人會說更接近兩萬年),如果我們想像這一萬年間完全沒有人──不只是在阿爾塔米拉的人,更包括地球上其他角落的人──嘗試過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這種想像成真的機率有多少?其次,嘗試不同形式的社會組織,這種能力本身不正是讓人之所以成為人的一種核心本質嗎?換言之,人類不正是有能力自我創造,甚至有能力獲得自由的生物嗎?後文將會說明,人類歷史的終極問題不是平等獲取物質資源的資格(諸如土地、卡路里、生產手段等)──能夠平等獲取物質資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平等的能力,能夠為人類如何共同生活的決定貢獻一己之見。當然,要運用這種能力,表示首先應該要有什麼意義重大的事情需要做出決定。
如果情況正如許多人所言,今日我們物種的未來繫於創新能力(譬如說創造一種新體系,讓財富不能自由轉化成權力,或是不會有人被灌輸說他們的需求不重要、他們的生命不具內在價值),那麼追根究柢,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重新找回最初讓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由。早在一九三六年,史前史學家V.戈登.柴爾德(V. Gordon Childe)就寫下《人類創造了自身》(Man Makes Himself)一書。除去性別歧視的語言之外,這正是我們希望喚起的精神:我們是集體自我創造的計畫成果。如果用這種方式看待人類史,我們會看到什麼結果?如果我們打從人類出現之初就將人類視為想像力豐富、聰慧伶俐、幽默愛玩的生物,如果我們認為史前人類值得用這種角度來理解,我們會看到什麼結果?如果我們不再重複述說人類這個物種如何從某種田園牧歌式的平等狀態中墮落,改而自問我們怎麼會被這些概念枷鎖牢牢困住,怎麼會連徹底自我改造的可能性都想像不到──如果我們這麼自問,又會看到什麼結果?
今天出現了一股思考不平等的熱潮:自從二〇一一年以來,「全球不平等」屢屢登上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熱門辯論話題。我們有不平等指數、有研究不平等的機構,還有源源不絕的著述,試圖把現在對財產分配的執著投射回石器時代。甚至有人設法計算舊石器時代猛獁象獵人的收入水準和吉尼係數(兩者算出來都很低)。[ 3 ] 彷彿我們覺得有必要提出一些數學公式,來證明盧梭時代就已十分普遍的說法:在這種社會裡,「人人一樣貧窮,因此人人一樣平等。」
種種述說純真、平等的原始狀態的故事,就像使用「不平等」一詞一樣,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悲觀主義看來如同常識,讓人對人類境遇感到惆悵──透過歷史的廣闊視角來觀察自己時,傷感之情油然而生:沒錯,如果我們是俾格米人(Pygmy)或喀拉哈里布須曼人(Kalahari Bushman),當然有可能活在真正奉行平等主義的社會;但是如果想在今天創造真正平等的社會,我們將不得不設法重新變回沒有大筆個人財產的採集小遊群。採集者需要相當廣大的領域採集維生,這表示全世界人口必須減少百分之九十九.九左右。如果此路不通,我們最多只能希望那隻會永遠踩在臉上的鞋子可以縮小一點,又或者我們可以爭取更多騰挪空間,讓一些人可以暫時閃開踩在臉上的鞋子。
如果要拼湊出更符合實情也更充滿希望的世界史面貌,第一步可能是徹底拋開伊甸園,斷然拋棄舊觀念,不要再認為過去幾十萬年來,地球上人人都共享同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社會組織。不過令人十分不解的是,我們的呼籲往往被視為頑固守舊之舉。「你們的意思是說人類從未實現過真正的平等嗎?所以平等只是痴人說夢?」我們認為這種反對意見不只適得其反,坦白說根本不切實際。
首先,比方說人類在阿爾塔米拉岩壁上作畫的時間前前後後長達約一萬年(有些人會說更接近兩萬年),如果我們想像這一萬年間完全沒有人──不只是在阿爾塔米拉的人,更包括地球上其他角落的人──嘗試過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這種想像成真的機率有多少?其次,嘗試不同形式的社會組織,這種能力本身不正是讓人之所以成為人的一種核心本質嗎?換言之,人類不正是有能力自我創造,甚至有能力獲得自由的生物嗎?後文將會說明,人類歷史的終極問題不是平等獲取物質資源的資格(諸如土地、卡路里、生產手段等)──能夠平等獲取物質資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平等的能力,能夠為人類如何共同生活的決定貢獻一己之見。當然,要運用這種能力,表示首先應該要有什麼意義重大的事情需要做出決定。
如果情況正如許多人所言,今日我們物種的未來繫於創新能力(譬如說創造一種新體系,讓財富不能自由轉化成權力,或是不會有人被灌輸說他們的需求不重要、他們的生命不具內在價值),那麼追根究柢,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重新找回最初讓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由。早在一九三六年,史前史學家V.戈登.柴爾德(V. Gordon Childe)就寫下《人類創造了自身》(Man Makes Himself)一書。除去性別歧視的語言之外,這正是我們希望喚起的精神:我們是集體自我創造的計畫成果。如果用這種方式看待人類史,我們會看到什麼結果?如果我們打從人類出現之初就將人類視為想像力豐富、聰慧伶俐、幽默愛玩的生物,如果我們認為史前人類值得用這種角度來理解,我們會看到什麼結果?如果我們不再重複述說人類這個物種如何從某種田園牧歌式的平等狀態中墮落,改而自問我們怎麼會被這些概念枷鎖牢牢困住,怎麼會連徹底自我改造的可能性都想像不到──如果我們這麼自問,又會看到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