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
17
🀄
4
🎉
2
🐱
2
🦪
2
#1323239
死了。
#1323242
顺便展望了一下后续,感觉比我会圆多了,哎哟我真的哎哟这位读者朋友实在不行我要不给你道个歉吧
#1323243
不要
#1323244
想了
#1323245
就当自己是
#1323247
没有前后的
#1323248
奇点
#1323348
脚趾甲长到肉里然后出血了,怎会如此,我明明有经常剪[ ゚∀。]
#1323413
>>Po.1323348
[; ゚∀。]人,会不会是剪得太进去了?
[; ゚∀。]人,会不会是剪得太进去了?
#1323416
>>Po.1323413
[ ゚∀;]可能是甲沟炎。它以前都只是痛一下和轻微发炎,所以我一直指望它能自己好,但看样子是恶化了
[ ゚∀;]可能是甲沟炎。它以前都只是痛一下和轻微发炎,所以我一直指望它能自己好,但看样子是恶化了
#1323421
思想史家從未真正放棄偉人史觀,他們的歷史書寫總彷彿某個時代的一切重要思想都能追溯到這一位或那一位非凡的個人身上(像是柏拉圖、孔子、亞當.斯密或卡爾.馬克思)。
他們不願意把這些作者的著述視為既有辯論裡格外精采的交鋒,相信相關辯論其實早已在小酒館、晚宴或公共花園裡展開(就連演講廳也聽得到)──只不過如果少了這些作者下筆,當時的討論可能永遠不會形諸文字。他們這種想法有點像是自欺欺人地說莎士比亞神來一筆發明了各種英語說法,但莎士比亞別出心裁的用字遣詞有不少其實是當時的常用說法,任何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的男男女女都可能在閒聊之際脫口而出;發明這些語句的人就跟最早說出敲敲門笑話(knock-knock joke)的人一樣不可考
──雖然若非莎士比亞,這些說法或許早已失傳、為人遺忘已久。
以上情況完全能套在盧梭身上。
有時候思想史家的行文敘述彷彿在表示,是盧梭一七五四年《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親自揭開了關於社會不平等的辯論。真相卻是,盧梭是為了投稿以此為題的論文競賽才寫下這篇文章。
他們不願意把這些作者的著述視為既有辯論裡格外精采的交鋒,相信相關辯論其實早已在小酒館、晚宴或公共花園裡展開(就連演講廳也聽得到)──只不過如果少了這些作者下筆,當時的討論可能永遠不會形諸文字。他們這種想法有點像是自欺欺人地說莎士比亞神來一筆發明了各種英語說法,但莎士比亞別出心裁的用字遣詞有不少其實是當時的常用說法,任何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的男男女女都可能在閒聊之際脫口而出;發明這些語句的人就跟最早說出敲敲門笑話(knock-knock joke)的人一樣不可考
──雖然若非莎士比亞,這些說法或許早已失傳、為人遺忘已久。
以上情況完全能套在盧梭身上。
有時候思想史家的行文敘述彷彿在表示,是盧梭一七五四年《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親自揭開了關於社會不平等的辯論。真相卻是,盧梭是為了投稿以此為題的論文競賽才寫下這篇文章。
#1323422
>>Po.1323421
(繁体连在一起看得眼累,增加了一些换行)
(繁体连在一起看得眼累,增加了一些换行)
#1323423
>>Po.1323416
我还以为剪得平一点勤快一点就没事[ ;∀。]结果流血以后站也痛走也痛蹲也痛起也痛。我寻思之力在做饭的时候明明就有效(无理)
我还以为剪得平一点勤快一点就没事[ ;∀。]结果流血以后站也痛走也痛蹲也痛起也痛。我寻思之力在做饭的时候明明就有效(无理)
#1323424
>>Po.1323422
一七五四年三月,「第戎科學、藝術及人文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 Arts et Belles-Lettres de Dijon)這個學會宣布舉辦一場全國論文競賽,題目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麼,自然法則是否支持不平等?」
而我們想在本章探討的問題則是:這群學者活在法國舊制度(Ancien Régime)之下,在他們打算舉辦全國論文競賽之際,究竟為什麼會認為不平等的起源是個好題目?
畢竟他們擬定題目的方式等於是假設社會不平等確實具有起源;換句話說,這個題目理所當然地認為過去曾經人人平等,但是後來發生了某些事情,導致情況改觀。
一七五四年三月,「第戎科學、藝術及人文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 Arts et Belles-Lettres de Dijon)這個學會宣布舉辦一場全國論文競賽,題目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麼,自然法則是否支持不平等?」
而我們想在本章探討的問題則是:這群學者活在法國舊制度(Ancien Régime)之下,在他們打算舉辦全國論文競賽之際,究竟為什麼會認為不平等的起源是個好題目?
畢竟他們擬定題目的方式等於是假設社會不平等確實具有起源;換句話說,這個題目理所當然地認為過去曾經人人平等,但是後來發生了某些事情,導致情況改觀。
#1323432
>>Po.1323424
這些人活在路易十五之類的絕對君主制(absolutist monarchy)下,他們能夠提出這個想法其實相當不可思議,畢竟在當時的法國,並沒有多少人親身體會過平等社會的生活。
綜觀當時的法國文化,不論是飲食、工作還是社交,人際互動裡幾乎處處充滿精心設計的等級順序和社會服從的儀式。至於投稿這場論文競賽的作者,他們的生活起居事事都有僕人打理,生活開銷仰賴公爵和大主教贊助,當他們赴約踏進屋子大門時,幾乎必然已經先對屋內人物的地位排序了然於心。
盧梭就是這種人: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哲學家,當時正在實踐精心策畫的行動──試圖透過閨閣床幃步步高升,成為宮廷裡的一號人物。他本人最接近社會平等的經驗大概就是在晚宴上拿到分量均等的蛋糕。不過當時大家也都認同這種情況說來不太自然,並非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這些人活在路易十五之類的絕對君主制(absolutist monarchy)下,他們能夠提出這個想法其實相當不可思議,畢竟在當時的法國,並沒有多少人親身體會過平等社會的生活。
綜觀當時的法國文化,不論是飲食、工作還是社交,人際互動裡幾乎處處充滿精心設計的等級順序和社會服從的儀式。至於投稿這場論文競賽的作者,他們的生活起居事事都有僕人打理,生活開銷仰賴公爵和大主教贊助,當他們赴約踏進屋子大門時,幾乎必然已經先對屋內人物的地位排序了然於心。
盧梭就是這種人: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哲學家,當時正在實踐精心策畫的行動──試圖透過閨閣床幃步步高升,成為宮廷裡的一號人物。他本人最接近社會平等的經驗大概就是在晚宴上拿到分量均等的蛋糕。不過當時大家也都認同這種情況說來不太自然,並非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1323434
>>Po.1323432
[ ゚∀。]“通过闺阁床帏爬升”,可能是版友影响,我看到这里就开始想卢梭嬷嬷会不会用这段历史开一个大party
[ ゚∀。]“通过闺阁床帏爬升”,可能是版友影响,我看到这里就开始想卢梭嬷嬷会不会用这段历史开一个大party
#1323435
>>Po.1323432
如果要了解大家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我們不只要審視法國,更要審視法國相對於廣大世界的地位。
對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熱烈關注是一七〇〇年代相對新興的風潮,和歐洲突然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後陷入的震驚混亂息息相關;畢竟在全球經濟裡,歐洲長久以來都是無足輕重的存在。
中世紀時期,世界各地的多數人基本上對北歐一無所知,如果真有一點認識,多半認為北歐是難以理解的一灘死水,充滿宗教狂熱分子,讓人只想避而遠之。歐洲人除了偶爾會攻擊鄰國之外(「十字軍東征」),大致和全球貿易、世界政治扯不上關係。
如果要了解大家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我們不只要審視法國,更要審視法國相對於廣大世界的地位。
對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熱烈關注是一七〇〇年代相對新興的風潮,和歐洲突然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後陷入的震驚混亂息息相關;畢竟在全球經濟裡,歐洲長久以來都是無足輕重的存在。
中世紀時期,世界各地的多數人基本上對北歐一無所知,如果真有一點認識,多半認為北歐是難以理解的一灘死水,充滿宗教狂熱分子,讓人只想避而遠之。歐洲人除了偶爾會攻擊鄰國之外(「十字軍東征」),大致和全球貿易、世界政治扯不上關係。
#1323437
>>Po.1323435
除了偶尔会攻击邻国以外,和世界政治扯不上关系・゚[ ノヮ´ ]好毒的说法,听起来像间歇性精神病
除了偶尔会攻击邻国以外,和世界政治扯不上关系・゚[ ノヮ´ ]好毒的说法,听起来像间歇性精神病
#1323439
當然,思想史家通常不是用上面這種方式來講述這段故事。根據我們受到的教育,我們 不只認為 思想史的結晶主要來自個人撰寫的偉大書籍或腦中的偉大思想, 還假設 這些「偉大思想家」寫作、思考時幾乎完全只參照彼此的成果。
因此即使啟蒙思想家明白堅稱自己是從外國源頭得到想法
──例如德意志哲學家哥特弗利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鼓吹同胞採用中國的治理模式──
當代歷史學家也往往堅持啟蒙思想家不是認真是這個意思;
又或者即使啟蒙思想家說他們接受了中國、波斯或美洲原住民的思想,史學家也堅持那根本不是中國、波斯或美洲原住民真正的想法,只是啟蒙思想家自己編造出來,再借異國他者之口說出而已。[[48]
種種假設都非常傲慢,彷彿(日後所謂的)「西方思想」是強大又單一的思想體系,其他人完全不可能對其造成有意義的影響。
這種說法顯然也十分失真。只要想想萊布尼茲的例子:十八、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各國政府漸漸採取新想法,認為政府理應治理語言文化高度統一的人民,政府官員理應選擇從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脫穎而出者,由這些受過人文訓練的官僚負責政府的運作。歐洲各國政府的做法看似出人意表,畢竟放眼歐洲史上完全看不到類似者,不過這和中國存在了幾百年的制度幾乎一模一樣。
萊布尼茲及其盟友、追隨者等人提倡中國的治理模式,而歐洲人確實採用了看起來非常類似的做法,我們難道真的要堅持兩者毫無關係?
這個案例真正不尋常的地方在於,萊布尼茲如此大方承認自己受到外來思想影響。
萊布尼茲在世之際,教會在歐洲大部分地區依然握有極大權力;膽敢說非基督教的做法在某方面更勝一籌,就可能招致無神論的罪名,惹來殺身之禍。[49]
不平等這個問題也是如此。
假如我們問的不是「社會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麼?」,而是「關於社會不平等的起源,這個問題本身的起源是什麼?」(換句話說,一七五四年第戎學院怎麼會覺得這是個好問題?)
一旦換了問題,我們要面對的立刻變成歐洲人之間針對遠方社會本質由來已久的辯論,這個例子裡討論對象主要是北美東部林地(Eastern Woodlands)的社會。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對話常常提及歐洲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辯論,雙方討論自由、平等的本質,甚至也談到理性和天啟宗教(revealed religion),許多主題日後確實成為啟蒙政治思想的核心。
因此即使啟蒙思想家明白堅稱自己是從外國源頭得到想法
──例如德意志哲學家哥特弗利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鼓吹同胞採用中國的治理模式──
當代歷史學家也往往堅持啟蒙思想家不是認真是這個意思;
又或者即使啟蒙思想家說他們接受了中國、波斯或美洲原住民的思想,史學家也堅持那根本不是中國、波斯或美洲原住民真正的想法,只是啟蒙思想家自己編造出來,再借異國他者之口說出而已。[[48]
種種假設都非常傲慢,彷彿(日後所謂的)「西方思想」是強大又單一的思想體系,其他人完全不可能對其造成有意義的影響。
這種說法顯然也十分失真。只要想想萊布尼茲的例子:十八、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各國政府漸漸採取新想法,認為政府理應治理語言文化高度統一的人民,政府官員理應選擇從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脫穎而出者,由這些受過人文訓練的官僚負責政府的運作。歐洲各國政府的做法看似出人意表,畢竟放眼歐洲史上完全看不到類似者,不過這和中國存在了幾百年的制度幾乎一模一樣。
萊布尼茲及其盟友、追隨者等人提倡中國的治理模式,而歐洲人確實採用了看起來非常類似的做法,我們難道真的要堅持兩者毫無關係?
這個案例真正不尋常的地方在於,萊布尼茲如此大方承認自己受到外來思想影響。
萊布尼茲在世之際,教會在歐洲大部分地區依然握有極大權力;膽敢說非基督教的做法在某方面更勝一籌,就可能招致無神論的罪名,惹來殺身之禍。[49]
不平等這個問題也是如此。
假如我們問的不是「社會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麼?」,而是「關於社會不平等的起源,這個問題本身的起源是什麼?」(換句話說,一七五四年第戎學院怎麼會覺得這是個好問題?)
一旦換了問題,我們要面對的立刻變成歐洲人之間針對遠方社會本質由來已久的辯論,這個例子裡討論對象主要是北美東部林地(Eastern Woodlands)的社會。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對話常常提及歐洲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辯論,雙方討論自由、平等的本質,甚至也談到理性和天啟宗教(revealed religion),許多主題日後確實成為啟蒙政治思想的核心。
#1323440
>>Po.1323439
許多有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確實直言,他們對這個議題的想法有部分直接取自美洲原住民;儘管如此,今日的思想史家仍然堅持這不可能是事實(這倒是不讓人意外)。思想史家認為原住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宇宙,甚至居住在一個不同的現實中,歐洲人口中關於原住民的一切言論都只是皮影戲般的投射,是從歐洲傳統本身拼湊出來的「高貴野蠻人」幻想。31 (0~50)
不難想像,這些歷史學家通常把自己的立場說成是在批判西方的傲慢(「怎麼能說進行種族大屠殺的帝國主義者一面消滅對方的社會,但其實一面聽進了對方的想法?」),但這種批判本身也同樣可以看成是一種西方傲慢。即使歐洲的商人、傳教士、拓荒者狼狽為奸地滅絕了原住民,但這些歐洲人也確實和他們在所謂新大陸遇到的人群長期對話,甚至長時間共同生活,這些是不爭的事實。另外我們還知道,許多住在歐洲的人開始擁護自由、平等的原則(幾個世代以前的歐洲國家幾乎完全看不到這些原則),聲稱自己的思想深受歐洲人與美洲人相遇的相關著述影響。否認他們的說法有可能是事實,就等於是堅持原住民不可能對歷史造成真正的影響。這其實形同將非西方人幼兒化(infantilize),恰恰落入這些歷史學家本身譴責的做法。
近年來,愈來愈多美洲學者對這些假設提出挑戰,其中許多學者是原住民裔。[51]我們在此追隨他們的腳步,準備好好重說這個故事。第一步是假設歐洲殖民者與原住民對話者之間參與對話的各方都是成人,而且他們確實會傾聽對方的言論,至少偶爾聽得進去。踏出這步之後,原本再熟悉的歷史都會突然面目一新。我們會看到美洲原住民面對陌生的外國人,逐漸對歐洲制度提出了一套自己的令人驚訝的一致批評,而且這些批評在歐洲本身也受到了非常認真的看待。
歐洲人的認真程度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對於歐洲的讀者聽眾來說,原住民批判是對歐洲體制的一大衝擊,揭示了人類解放的可能性,一旦揭露之後就難以繼續忽視。原住民批判表達的觀點確實被認為是對歐洲社會結構的一大威脅,因此反對者發展出一整套理論,專門用來反駁原住民批判。回顧我們上一章總結的整套故事:標準的歷史大敘事(meta-narrative)說,人類文明的進步自相矛盾,隨著社會變得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自由也漸漸消失──後文很快就會提到,編造這套故事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化解原住民批判的威脅。
許多有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確實直言,他們對這個議題的想法有部分直接取自美洲原住民;儘管如此,今日的思想史家仍然堅持這不可能是事實(這倒是不讓人意外)。思想史家認為原住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宇宙,甚至居住在一個不同的現實中,歐洲人口中關於原住民的一切言論都只是皮影戲般的投射,是從歐洲傳統本身拼湊出來的「高貴野蠻人」幻想。31 (0~50)
不難想像,這些歷史學家通常把自己的立場說成是在批判西方的傲慢(「怎麼能說進行種族大屠殺的帝國主義者一面消滅對方的社會,但其實一面聽進了對方的想法?」),但這種批判本身也同樣可以看成是一種西方傲慢。即使歐洲的商人、傳教士、拓荒者狼狽為奸地滅絕了原住民,但這些歐洲人也確實和他們在所謂新大陸遇到的人群長期對話,甚至長時間共同生活,這些是不爭的事實。另外我們還知道,許多住在歐洲的人開始擁護自由、平等的原則(幾個世代以前的歐洲國家幾乎完全看不到這些原則),聲稱自己的思想深受歐洲人與美洲人相遇的相關著述影響。否認他們的說法有可能是事實,就等於是堅持原住民不可能對歷史造成真正的影響。這其實形同將非西方人幼兒化(infantilize),恰恰落入這些歷史學家本身譴責的做法。
近年來,愈來愈多美洲學者對這些假設提出挑戰,其中許多學者是原住民裔。[51]我們在此追隨他們的腳步,準備好好重說這個故事。第一步是假設歐洲殖民者與原住民對話者之間參與對話的各方都是成人,而且他們確實會傾聽對方的言論,至少偶爾聽得進去。踏出這步之後,原本再熟悉的歷史都會突然面目一新。我們會看到美洲原住民面對陌生的外國人,逐漸對歐洲制度提出了一套自己的令人驚訝的一致批評,而且這些批評在歐洲本身也受到了非常認真的看待。
歐洲人的認真程度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對於歐洲的讀者聽眾來說,原住民批判是對歐洲體制的一大衝擊,揭示了人類解放的可能性,一旦揭露之後就難以繼續忽視。原住民批判表達的觀點確實被認為是對歐洲社會結構的一大威脅,因此反對者發展出一整套理論,專門用來反駁原住民批判。回顧我們上一章總結的整套故事:標準的歷史大敘事(meta-narrative)說,人類文明的進步自相矛盾,隨著社會變得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自由也漸漸消失──後文很快就會提到,編造這套故事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化解原住民批判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