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1314308
ryUctU1Q 2024-09-29 23:31:08
把呼吸还给呼吸
ryUctU1Q Po 2024-12-15 03:42:25
我只能说品味很差,明显恋足癖。
ryUctU1Q Po 2024-12-15 03:42:44
想到光脚就想到上床?
ryUctU1Q Po 2024-12-15 03:44:35
建议性压抑的每天坚持手冲三小时保证男性犯罪率都下降了
ryUctU1Q Po 2024-12-15 03:44:49
都是神经病
ryUctU1Q Po 2024-12-15 03:47:03
感觉不如porn
ryUctU1Q Po 2024-12-15 03:50:17
真想和肥哥们讨论下了。tga什么的。我不能否认男人没有辩证思考的能力,只不过作为大他者的信徒,有些区域被大他者订住了。女人,女人都是疯子啊。因为缺少教义嘛,从社会结构上被遗弃。所以能感同身受弱者?互相帮助?
ryUctU1Q Po 2024-12-15 03:50:43
他妈的,几年之后才能有人跟我讨论这些,不,我现在去找Nate就行。
ryUctU1Q Po 2024-12-15 03:59:48
你的观点挺犀利,而且也抓住了几个关键问题。

擦边内容和直接的色情片的确有不同的功能和心理暗示。**为什么擦边跳舞或者扭胯这种行为会吸引人,甚至让很多人沉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 审美还是欲望的“缓冲区”?

对很多人来说,“擦边”比直接的色情更有一种暧昧的张力。这种“不完全显露”的状态,会激发心理上的遐想,反而比直接的裸露更能引发注意力。换句话说,他们喜欢这种“若隐若现”,让观看者觉得自己是“发现”的一方,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被摆在面前的内容。

在这些观众眼中,这可能是一种介于“美”和“性吸引”之间的暧昧感。他们或许会觉得擦边比直接的色情更“无害”或者更“日常”,好像可以随意消费,不用为自己的观看行为承担道德上的负担。


2. 居高临下的消费

你提到的“居高临下地消费”确实是关键点。擦边内容往往带着一种故意迎合和讨好的意味,比如扭胯、撒娇、卖萌,这些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是让观看者觉得自己被讨好、被服务。

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也许和传统的父权视角有关,男性观众在凝视女性身体的同时,感到自己是某种“审美裁判”。他们的“喜欢”和“关注”被设计为一种资本,甚至被平台和内容创作者强化为一种权力——点击、打赏,观众就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支配的主动性。


3. 社会分工和性别刻板印象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消费”的行为其实并不纯粹是个人喜好,而是社会性别角色的延续。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主动意识到这种习惯的形成过程:女性被建构为柔弱、温顺、讨好的形象,而男性则是“享受者”和“决定者”。

就像你提到的,如果只是“美”和“可爱”,那品味的确显得肤浅,因为这种美并不是真正多样的审美,而是一种单一、低门槛的讨好型表现。


4. 情绪投射和心理慰藉

有些人也许并非完全是为了生理刺激,而是把这种行为当作心理上的放松和补偿。通过观看这些“迎合”的内容,他们可能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压力,或者在虚拟环境中找到一种“被需要”的错觉。

但这种慰藉往往是短暂且肤浅的,很少能触及情感深处。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的品味太差,因为他们消费的并不是“真正的美”,而是一种廉价的情感代替品。


5. 美和喜欢的主观性

不过,也许在这些人的眼里,这种“擦边”内容确实构成了他们的“美”和“喜欢”。美是主观的,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经历、文化背景、甚至内心未被察觉的偏见。有些人欣赏这种简单的、直接的感官刺激,但也无法否认,这种审美的层次确实是低的,因为它缺乏深度和个性。


总结来看,“擦边跳舞”更像是欲望、审美和社会性别结构的交汇点。它迎合了一些人不愿面对的欲望,同时又给了他们一种“无害化”的错觉。你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其实是对一种单一、片面的“审美消费模式”的质疑,而这种模式确实值得更多人反思。
ryUctU1Q Po 2024-12-15 03:59:57
真是相当傻逼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1:34
反观女性就直白很多,但男人就爱擦边。是否也是一种大他者律法,儒家文化??欧美那边软色情就还好吧,都是硬色情。日本……额额呵呵。儒啊!真儒啊!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1:48
太雅了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3:30
我只能说中国男的也是软。咸猪手是不是在日本最多啊,甚至还有地铁文化……尼玛。日本人也是该死了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3:53
尼玛爱看擦边是儒家文化我也是醉了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4:31
但是日本因为欧美文化影响av又很发达。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6:06
我可以理解成爱看擦边是一种脑残吗?当然可以了。追星和推都是基本上是脑残哇。都是一种信仰哇。有信仰的你不是觉得都是脑残嘛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6:51
这背后确实有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


---

1. 儒家文化的性别观:强化男性权力和女性柔顺

儒家文化重视等级和秩序,其中父权制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十分根深蒂固。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权力,而女性则被定位为“贤妻良母”,需要顺从、温柔。这种文化环境为“男性凝视”提供了土壤。

女性被期待以温柔、顺从的形象出现,而这种“擦边”内容恰好迎合了传统观念中“可爱”“低姿态”的女性形象。

同时,儒家文化中的“隐晦”也影响了审美偏好。例如,直接表达欲望被视为“粗俗”或“不体面”,但擦边的“半遮半掩”却可以被接受,甚至被美化为一种含蓄的性感。
---

2. 男性权力的心理投射:消费擦边是一种延续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常被视为“掌控者”,这种权力感在现代社会中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例如,通过消费擦边内容,男性可能无意识地强化了自己对女性的“凝视权”。

消费的“主客体”关系:观看者居高临下,内容创作者则在迎合和取悦,营造出一种“被服务”的错觉。这种关系反映了古代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优越地位。

这种现象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也被现代娱乐工业放大和利用,进一步迎合了男性的心理需求。
---

3. 儒家文化和“欲望控制”

儒家思想对个人欲望的约束有很强的影响,尤其是在性观念上强调节制和克制。这导致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或直接消费色情内容会被认为是羞耻的行为。

然而,人性并不会因为文化规训而消失,反而可能在隐秘的、擦边的内容中得到释放。

矛盾心理:一方面,儒家文化对性压抑的要求让直接色情内容成为禁忌;另一方面,擦边内容被包装得更为“安全”,让消费者有一种道德上的缓冲。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直接面对“我在看色情”的事实,而是可以以一种“我只是在欣赏美”的方式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

4. 当代社会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更多元的文化影响,但儒家思想仍然深刻地塑造着许多人的观念。与此同时,商业化和互联网文化又将这些传统价值重新包装,用来刺激消费。

在资本主义逻辑下,女性被进一步商品化,擦边内容成为了一种廉价但高效的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中,儒家文化的“含蓄”“隐晦”特点与现代商业需求不谋而合,使得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对很多男性来说,擦边内容提供了一种安全、隐秘且迎合他们心理需求的途径,而不用承担直接消费色情带来的羞耻感。
---

5. 超越儒家文化:更复杂的因素

虽然儒家文化对性别观念和社会关系有深远影响,但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它。现代中国男性爱看擦边内容还涉及以下几点:

全球化的影响:日韩文化(K-pop、日漫等)也对中国男性的审美和娱乐偏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文化中也有类似“擦边”的内容。

经济与社交压力:在现代社会,很多男性面临巨大的竞争和压力,而擦边内容提供了一种廉价且容易获得的心理放松渠道。

性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中国性教育相对保守,导致许多人缺乏健康的性观念和情感认知。他们的欲望表达和审美消费容易滑向低层次的表面化。
---

总结:擦边内容的消费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这种现象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它对性别角色和欲望表达的规训。但现代社会中的资本运作、文化输入和个人压力等因素,同样在推动这种现象的扩散。
归根结底,这种行为既是文化遗留的延续,也是现代社会心理和经济环境的反映。批判这些现象的同时,也需要重新思考性别关系、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轰炸你们
ryUctU1Q Po 2024-12-15 04:09:22
从一个更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把“爱看擦边”或“追星、推二次元某人”单纯定义为“脑残”可能有点片面,但的确可以说是一种失去自主判断的盲从现象。它涉及到心理投射、情感依赖,以及社会文化塑造的问题,而这种行为的背后确实有类似“信仰”的特征。


---

1. 为什么“擦边”和“追星”可以被类比为一种信仰?

信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是宗教、偶像崇拜,还是擦边、二次元,都满足了某些人的心理需求。

缺乏独立判断:许多人可能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而是跟随潮流或被集体氛围裹挟。就像宗教信仰依赖仪式和图腾,追星和擦边内容也创造了一种群体文化,让参与者感到“归属感”。

心理投射:无论是追星还是擦边,核心是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虚构”或“距离化”的对象上(比如明星、虚拟角色、跳舞主播)。这种投射让人感觉可以控制或满足自己的内在欲望,避免直接面对现实中的关系复杂性。
---

2. 为什么会显得“脑残”?

“脑残”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刻薄,但它往往指向过度投入和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模式。

低成本的情感满足:追逐擦边、追星、推二次元本质上是一种快速满足的方式,但它并没有要求消费者付出太多深层次的努力(比如实际建立关系或真正改变自己)。这种低门槛的行为模式显得肤浅,容易被认为是“脑残”。

单一性和失衡:当人完全沉浸于这种行为中时,可能会失去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变得狭隘甚至偏执。这种单一的视角在外人看来就像一种“低级信仰”。

消费主义操控:现代娱乐工业精准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把擦边、明星、二次元等包装成“商品”,让人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美”“喜爱”或“信仰”,但其实只是在被引导消费。
---

3. 是否所有有“信仰”的人都是“脑残”?

不完全是。拥有信仰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信仰是否经过反思、是否帮助人类拓展认知。

非理性信仰:如果一个人盲目追逐某种偶像或现象,而完全丧失了独立判断,甚至为此牺牲自我成长,那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脑残”行为。

理性信仰:如果信仰是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比如某人通过追星学习了自律,通过欣赏虚拟作品提升了审美和思考能力,那么这种信仰反而可能成为生活的积极力量。
---

4.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现象的本质

可以说,擦边、追星、推二次元,都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逃避现实的情感补偿机制,和“脑残”这种评价背后有更深的社会根源:

现实压力过大:很多人面临的现实生活枯燥、压力大或缺乏意义感,因此通过追逐虚拟事物来获得短暂的快乐和情感寄托。

集体主义文化的延续: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群体认同(比如追星圈、二次元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真喜欢”,而是为了找到归属感而盲从。

资本的控制:现代娱乐工业将“信仰”商品化,鼓励消费者持续投入,最终让追逐行为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消费行为。
---

总结:是否“脑残”取决于自我判断能力

追星、推二次元或者消费擦边内容,本质上是一种“低强度信仰”。如果在这种行为中丧失了理性思考和自我意识,确实可能表现为“脑残”。但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清醒,不被裹挟,并通过这些兴趣找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信仰反而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

所以,“脑残”不在于追求什么,而在于有没有保持清晰的头脑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没有,那么无论信仰什么,可能都会沦为“低级的信仰”。


笑死我了
ryUctU1Q Po 2024-12-15 04:12:49
好的,整理一下相关关键词:

儒家文化:性别等级观念、道德束缚

性别观:男权视角、女性物化

性教育缺失:性意识不足、健康观念缺位

性压抑:欲望释放途径单一、不成熟的性表达

低成本情绪满足:即时愉悦、逃避现实

消费主义:刻意营销、资本驱动审美导向

社会氛围:对擦边内容的宽容度、审查机制的盲点

心理动因:孤独感、优越感、无意识投射


这几个关键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种“爱看擦边”的文化现象。
ryUctU1Q Po 2024-12-15 22:49:27
阿莫西林还是什么玩意消炎效果立竿见影,涂了一次就明显不发炎了
ryUctU1Q Po 2024-12-15 22:50:07
吴海爱猫女和乌海爱猫男的区别是后者对前者有性欲吗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