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1382917
(↓[ ゚∀。]提到了丹东、罗伯斯庇尔....)
从五十五公里至七十五公里之间,苦不堪言。
自己仿佛钻过运转缓慢的绞肉机的牛肉一般,虽然有着努力向前的意欲,整个身体却总也不听调配,就好比将汽车的手闸拉到了底去爬坡。
身体散了架,好像立时就要分崩离析。汽油耗尽,螺丝松动,齿轮的数量不符。速度急剧下降,被赶上来的跑者一个个超过了。甚至还被一位年约七旬的矮小女性超过了。“加油啊!”她为我鼓劲。
唉,接下去会怎么样呢?后面还有四十公里啊。
跑着跑着,身体的各个部位逐一开始疼痛。先是右腿疼了一番,然后转移到右膝,再转移到左大腿……就这样,浑身的部位轮番上阵,高声倾诉各自的痛楚,连声悲鸣,警告连连。
跑一百公里乃是未知的体验,身体处处皆有牢骚。我完全理解。就像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等人,巧舌如簧地说服心怀不满、试图揭竿而起的激进革命议会一般,我拼命地说服身体的各部。勉励,乞求,恭维,申斥,鼓舞。只剩下最后一点点啦,求求你们好歹忍耐,再拼一下。
然而细细想想,那两个人结果都被砍了脑袋嘛。
从五十五公里至七十五公里之间,苦不堪言。
自己仿佛钻过运转缓慢的绞肉机的牛肉一般,虽然有着努力向前的意欲,整个身体却总也不听调配,就好比将汽车的手闸拉到了底去爬坡。
身体散了架,好像立时就要分崩离析。汽油耗尽,螺丝松动,齿轮的数量不符。速度急剧下降,被赶上来的跑者一个个超过了。甚至还被一位年约七旬的矮小女性超过了。“加油啊!”她为我鼓劲。
唉,接下去会怎么样呢?后面还有四十公里啊。
跑着跑着,身体的各个部位逐一开始疼痛。先是右腿疼了一番,然后转移到右膝,再转移到左大腿……就这样,浑身的部位轮番上阵,高声倾诉各自的痛楚,连声悲鸣,警告连连。
跑一百公里乃是未知的体验,身体处处皆有牢骚。我完全理解。就像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等人,巧舌如簧地说服心怀不满、试图揭竿而起的激进革命议会一般,我拼命地说服身体的各部。勉励,乞求,恭维,申斥,鼓舞。只剩下最后一点点啦,求求你们好歹忍耐,再拼一下。
然而细细想想,那两个人结果都被砍了脑袋嘛。
#1382920
不管怎样,我百般努力,总算咬着牙跑完了充满苦痛的二十公里。用尽一切手段,熬到了尽头。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
我这样告诫自己,一心一意地想着这几句话,坚持了下来。倘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也许就会在途中因为苦痛而崩溃。......这是一种奇妙的思考方式、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这是拥有意识的人试图去否定意识。
我不得不将自己驱赶进无机的场所里去,即便只是一小步。我本能地悟出,唯有如此,才是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
我在脑子里将这几句话有如真言咒语一般,......正所谓“机械地”一再重复。我尽力将自己感知的世界定得更为狭隘。
目力所及,充其量是前方三米左右的地面,再前面的世界便一无所知。我的世界,从此处起向前三米便告完结。更前面的事情无须去考虑。天空也罢,风儿也罢,草儿也罢,在吃草的牛群也罢,看客也罢,声援也罢,湖也罢,小说也罢,真实也罢,过去也罢,记忆也罢,对我已然毫无意义。将双腿从此处起,挪向前方三米外——唯有这,才是我这个人,不不,我这架机器存在的小小意义。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
我这样告诫自己,一心一意地想着这几句话,坚持了下来。倘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也许就会在途中因为苦痛而崩溃。......这是一种奇妙的思考方式、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这是拥有意识的人试图去否定意识。
我不得不将自己驱赶进无机的场所里去,即便只是一小步。我本能地悟出,唯有如此,才是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
我在脑子里将这几句话有如真言咒语一般,......正所谓“机械地”一再重复。我尽力将自己感知的世界定得更为狭隘。
目力所及,充其量是前方三米左右的地面,再前面的世界便一无所知。我的世界,从此处起向前三米便告完结。更前面的事情无须去考虑。天空也罢,风儿也罢,草儿也罢,在吃草的牛群也罢,看客也罢,声援也罢,湖也罢,小说也罢,真实也罢,过去也罢,记忆也罢,对我已然毫无意义。将双腿从此处起,挪向前方三米外——唯有这,才是我这个人,不不,我这架机器存在的小小意义。
#1382924
(↓村上春树笔下的“二次呼吸”现象。)
(本章标题“无人扔杯子”就出自于下面这段,指的是肌肉停止了强烈的对抗,就像革命者不再敲桌子、扔杯子,停止了抗议。身体慢慢习惯了疲劳,迎来了仿若新生的自然呼吸阶段。)
如此长时间地不停奔跑,不可能觉不到肉体上的苦楚。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疲劳已不是什么重大问题。也许这意味着疲劳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曾一时沸沸扬扬的肌肉革命议会,似乎也灰心丧气,不再逐一倾诉不满。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了。它们将这疲劳作为历史的必然,作为革命的成果,默默无言地接受下来。我便自动地、只管有规律地前后甩动手臂,将双腿一步一步地向前递出去。什么都不思,什么都不想。
待回过神来,连肉体的苦楚都几乎销声匿迹,或像因故无法处理的难看家具,被扔到了毫不起眼的角落。
这样“脱落”之后,我超越了许多人。
在通过七十五公里的关卡(如果不能在八小时四十五分之内通过这里,就丧失资格)前后,许多人与我相反,速度猛地下降,或是放弃跑步改为步行了。
从这里至终点,我大约超越了二百多号人。至少我数到了二百人。而被别人从背后赶超上来,仅有一两次。我逐一计算超越的跑者人数,乃是因为无所事事。自己处于这深刻的疲劳中,将这疲劳全盘容纳,还能扎扎实实地继续奔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高的愿望了。
我陷入了类似自动驾驶的状态。这么继续跑下去,只怕过了一百公里我还能跑。
听上去颇有些怪异:跑到最后时,不仅是肉体的苦痛,甚至连自己到底是谁、此刻在干什么之类,都已从脑海中消失殆尽。这理当是十分可笑的心情,可是我连这份可笑都无法感受到了。
在这里,跑步几乎达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仿佛先有了行为,然后附带性地才有了我的存在。我跑,故我在。
(本章标题“无人扔杯子”就出自于下面这段,指的是肌肉停止了强烈的对抗,就像革命者不再敲桌子、扔杯子,停止了抗议。身体慢慢习惯了疲劳,迎来了仿若新生的自然呼吸阶段。)
如此长时间地不停奔跑,不可能觉不到肉体上的苦楚。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疲劳已不是什么重大问题。也许这意味着疲劳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曾一时沸沸扬扬的肌肉革命议会,似乎也灰心丧气,不再逐一倾诉不满。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了。它们将这疲劳作为历史的必然,作为革命的成果,默默无言地接受下来。我便自动地、只管有规律地前后甩动手臂,将双腿一步一步地向前递出去。什么都不思,什么都不想。
待回过神来,连肉体的苦楚都几乎销声匿迹,或像因故无法处理的难看家具,被扔到了毫不起眼的角落。
这样“脱落”之后,我超越了许多人。
在通过七十五公里的关卡(如果不能在八小时四十五分之内通过这里,就丧失资格)前后,许多人与我相反,速度猛地下降,或是放弃跑步改为步行了。
从这里至终点,我大约超越了二百多号人。至少我数到了二百人。而被别人从背后赶超上来,仅有一两次。我逐一计算超越的跑者人数,乃是因为无所事事。自己处于这深刻的疲劳中,将这疲劳全盘容纳,还能扎扎实实地继续奔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高的愿望了。
我陷入了类似自动驾驶的状态。这么继续跑下去,只怕过了一百公里我还能跑。
听上去颇有些怪异:跑到最后时,不仅是肉体的苦痛,甚至连自己到底是谁、此刻在干什么之类,都已从脑海中消失殆尽。这理当是十分可笑的心情,可是我连这份可笑都无法感受到了。
在这里,跑步几乎达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仿佛先有了行为,然后附带性地才有了我的存在。我跑,故我在。
#1382929
(↓[ ☉д⊙]跑完了?!跑了11小时......好牛啊...)
跑全程马拉松时,到了最后关头,脑子里充溢的全是一个念头:赶快跑过终点,赶快结束!此外什么都无法考虑。此时此刻,我却不曾想过这一点。
我觉得,所谓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而是为了便宜地凸显过程这玩意儿的意义,抑或转弯抹角地比喻其局限性,才在某一个地点姑且设置一个结束。......这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身体感受到的,不妨说是整体性地感受到的。
跑进了最后的漫长的半岛状原生花园跑道,这种心情变得尤其强烈。
跑法近似进入冥想状态。海边的景色十分美丽,可以感受到鄂霍次克海的气息。天色已近黄昏(出发是在清晨),空气呈现出独特的清澄来,发出夏初深深的青草气味。还看见几只狐狸在原野中结集成群。它们好奇地望着参赛者。仿佛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画一般意味深长的云朵,沉稳地遮蔽了天空。风儿一丝也无。
在我的周遭,许多人只是默默向着终点奔去。身处其中,我拥抱着异常静谧的幸福感。吸气,再吐气,听不出呼吸中有丝毫紊乱。空气非常平静地进入体内,再走出体外。我那寡言的心脏按照一定的速度重复着舒张与收缩。我的肺好似勤劳的风箱,规规矩矩将新鲜的氧气摄入体内。我能够目睹它们工作的身影,能够听见它们发出的声响。一切都顺畅无误地运转着。
沿道的人们对着我们大声呼唤:“加油啊!马上就到终点啦!”声音像透明的风,穿透了我的身体逝去。我感觉,人们的声音就这般穿透而过,直达身体另一面。
我是我,又不是我。这是一种异常沉稳而寂静的心情。
尽管如此,当我跑过常吕町的终点线时,还是从心底感到了高兴。冲过长跑比赛的终点线时,每一次我都高兴,这一次还是觉得心头涌过一阵热浪。
右手紧握成拳,举向空中。时刻是下午四时四十二分。起跑后已过去了十一小时四十二分钟。
时隔半日,我终于坐在了地面上,用毛巾擦汗,尽兴地喝水。解开跑鞋的鞋带,在周遭一片苍茫暮色中,精心地做脚腕舒展运动。虽然无甚大不了,称不上自豪,还是有一种类似成就感的东西,偶然想起来似的涌上心头。
这是一种个人的喜悦:“自己体内仍然有那种力量,能主动地迎击风险,并且战胜它!”这种安心感,也许比喜悦更为强烈。
体内那仿佛牢固的结扣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解开,虽然我还不曾察觉这样的东西在自己体内。
跑全程马拉松时,到了最后关头,脑子里充溢的全是一个念头:赶快跑过终点,赶快结束!此外什么都无法考虑。此时此刻,我却不曾想过这一点。
我觉得,所谓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而是为了便宜地凸显过程这玩意儿的意义,抑或转弯抹角地比喻其局限性,才在某一个地点姑且设置一个结束。......这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身体感受到的,不妨说是整体性地感受到的。
跑进了最后的漫长的半岛状原生花园跑道,这种心情变得尤其强烈。
跑法近似进入冥想状态。海边的景色十分美丽,可以感受到鄂霍次克海的气息。天色已近黄昏(出发是在清晨),空气呈现出独特的清澄来,发出夏初深深的青草气味。还看见几只狐狸在原野中结集成群。它们好奇地望着参赛者。仿佛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画一般意味深长的云朵,沉稳地遮蔽了天空。风儿一丝也无。
在我的周遭,许多人只是默默向着终点奔去。身处其中,我拥抱着异常静谧的幸福感。吸气,再吐气,听不出呼吸中有丝毫紊乱。空气非常平静地进入体内,再走出体外。我那寡言的心脏按照一定的速度重复着舒张与收缩。我的肺好似勤劳的风箱,规规矩矩将新鲜的氧气摄入体内。我能够目睹它们工作的身影,能够听见它们发出的声响。一切都顺畅无误地运转着。
沿道的人们对着我们大声呼唤:“加油啊!马上就到终点啦!”声音像透明的风,穿透了我的身体逝去。我感觉,人们的声音就这般穿透而过,直达身体另一面。
我是我,又不是我。这是一种异常沉稳而寂静的心情。
尽管如此,当我跑过常吕町的终点线时,还是从心底感到了高兴。冲过长跑比赛的终点线时,每一次我都高兴,这一次还是觉得心头涌过一阵热浪。
右手紧握成拳,举向空中。时刻是下午四时四十二分。起跑后已过去了十一小时四十二分钟。
时隔半日,我终于坐在了地面上,用毛巾擦汗,尽兴地喝水。解开跑鞋的鞋带,在周遭一片苍茫暮色中,精心地做脚腕舒展运动。虽然无甚大不了,称不上自豪,还是有一种类似成就感的东西,偶然想起来似的涌上心头。
这是一种个人的喜悦:“自己体内仍然有那种力量,能主动地迎击风险,并且战胜它!”这种安心感,也许比喜悦更为强烈。
体内那仿佛牢固的结扣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解开,虽然我还不曾察觉这样的东西在自己体内。
#1382944
>>Po.1382910
(↑怪不得这章开头说“心情舒畅”“很容易跑”。)
(接近终点时会有无限亮丽的好风景,主办方应该就是这么设计的,如果是能跑下来的人,那么就会在第二个全马点到来之前开启二次呼吸,安全渡过第二次全马点,去迎接临近终点的美景与欢呼.......如果坚持不到,也就是中途开始走路的人,这里离终点仍然很远,走是走不到的,根本看不到那片风景了。)
([ ゚∀。]这个设计好惊人:最终只有二次呼吸者能够得此殊荣......会有种被选中的感觉。成熟的心肺最终帮你看到了自然......)
(↑怪不得这章开头说“心情舒畅”“很容易跑”。)
(接近终点时会有无限亮丽的好风景,主办方应该就是这么设计的,如果是能跑下来的人,那么就会在第二个全马点到来之前开启二次呼吸,安全渡过第二次全马点,去迎接临近终点的美景与欢呼.......如果坚持不到,也就是中途开始走路的人,这里离终点仍然很远,走是走不到的,根本看不到那片风景了。)
([ ゚∀。]这个设计好惊人:最终只有二次呼吸者能够得此殊荣......会有种被选中的感觉。成熟的心肺最终帮你看到了自然......)
#1383314
7:2005年10月30日,马萨诸塞州剑桥
纽约的秋日
纽约的秋日
#1383315
我在剑桥的日常生活怎么也不能顺当安定下来。
我居住的寓所大楼正在大改装,电钻和砂轮一天到晚轰鸣不已。四楼的窗外,施工的人来来往往。施工从早上七点半还有些昏暗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半。
上一层的阳台防水工程不得法,房间里漏水严重,水甚至会滴落到床上来。家里所有的容器来了个总动员,去接天花板上漏下的雨水还不够,还得满房间严严实实铺上旧报纸。加之锅炉突然发生故障,热水和暖气供应全停止了。
不单如此,走廊里的火灾报警传感器似乎出了麻烦,警报没完没了地呜呜乱响。每天都摁下葫芦起来瓢,热闹非凡。
我居住的寓所大楼正在大改装,电钻和砂轮一天到晚轰鸣不已。四楼的窗外,施工的人来来往往。施工从早上七点半还有些昏暗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半。
上一层的阳台防水工程不得法,房间里漏水严重,水甚至会滴落到床上来。家里所有的容器来了个总动员,去接天花板上漏下的雨水还不够,还得满房间严严实实铺上旧报纸。加之锅炉突然发生故障,热水和暖气供应全停止了。
不单如此,走廊里的火灾报警传感器似乎出了麻烦,警报没完没了地呜呜乱响。每天都摁下葫芦起来瓢,热闹非凡。
#1383316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泽也进展顺利。第一稿已告完成,正在着手第二稿,即对第一稿进行细微修改。
如今还煞有介事地说这种话,颇让我难为情:这真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百读不厌,满溢着文学的深厚滋养,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感动之处。一个年仅二十九岁的作家,怎么能够如此锐利、公正、温情地看透这个世界的实相呢?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呢?越是思考,越是阅读,越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还煞有介事地说这种话,颇让我难为情:这真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百读不厌,满溢着文学的深厚滋养,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感动之处。一个年仅二十九岁的作家,怎么能够如此锐利、公正、温情地看透这个世界的实相呢?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呢?越是思考,越是阅读,越觉得不可思议。
#1383317
我再度确认了中央公园南端宾馆的预约,预购了波士顿至纽约的机票,将穿惯的运动衫裤和穿熟了的慢跑鞋塞进健身袋。
接下来唯有好好养息身体,静静地等待比赛当日了。一心祈祷那天是好天气,是个出奇美丽的秋日。
每次去跑纽约城市马拉松而造访那座城市(这次好像是第四次吧),我脑中都会晌起那支瓦农·杜克(Vernon Duke)作曲的洒脱而美丽的歌谣——
《纽约的秋日》(Autumn in New York)。
两手空空的梦想家们,
注定为这奇异的土地叹息。
这便是纽约的秋日,
我喜爱再次生活在这里。
Dreamers with empty hands,
May sigh for exotic lands.
It's autumn in New York,
It's good to live again.
十一月的纽约实在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城市。空气仿佛打定了主意,澄静而晴朗。中央公园的树木开始染成金黄色。天空高不可测,高楼大厦的玻璃奢华地反射着阳光。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似乎可以无穷无尽地一直走到永远。伯格道夫·古德曼百货店的橱窗里,展示着高雅的羊绒大衣。街角飘漾着烤椒盐卷饼的香味。
赛事当天,是一面用双足跑过纽约的秋日,跑过那“奇异的土地”,一面尽情地体味它呢?还是毫无余裕可言呢?还没有开跑,我无从得知。这,才是马拉松比赛。
接下来唯有好好养息身体,静静地等待比赛当日了。一心祈祷那天是好天气,是个出奇美丽的秋日。
每次去跑纽约城市马拉松而造访那座城市(这次好像是第四次吧),我脑中都会晌起那支瓦农·杜克(Vernon Duke)作曲的洒脱而美丽的歌谣——
《纽约的秋日》(Autumn in New York)。
两手空空的梦想家们,
注定为这奇异的土地叹息。
这便是纽约的秋日,
我喜爱再次生活在这里。
Dreamers with empty hands,
May sigh for exotic lands.
It's autumn in New York,
It's good to live again.
十一月的纽约实在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城市。空气仿佛打定了主意,澄静而晴朗。中央公园的树木开始染成金黄色。天空高不可测,高楼大厦的玻璃奢华地反射着阳光。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似乎可以无穷无尽地一直走到永远。伯格道夫·古德曼百货店的橱窗里,展示着高雅的羊绒大衣。街角飘漾着烤椒盐卷饼的香味。
赛事当天,是一面用双足跑过纽约的秋日,跑过那“奇异的土地”,一面尽情地体味它呢?还是毫无余裕可言呢?还没有开跑,我无从得知。这,才是马拉松比赛。
#1383318
8:2006年8月26日,神奈川县海岸的某座城市
至死都是十八岁
(↑[ ゚∀。]怎么日语里面也有“至死是少年”这种表达。。)
至死都是十八岁
(↑[ ゚∀。]怎么日语里面也有“至死是少年”这种表达。。)
#1383319
我正在为铁人三项比赛勤奋练习。
这一阵子集中练习自行车。
在大矶海岸一条名叫“太平洋岸自行车道”的路线(名字虽然冠冕堂皇,其实被分割成许多小段,不容易骑),每天一至两小时,沿着侧风极强的海岸,一个劲儿猛蹬自行车。现在从大腿到腰部,肌肉僵硬,又酸又痛。
竞赛用的自行车,须在踩下踏板的同时,将它向上方提拉。
踩下,提拉,这样提升速度,尽量圆滑地维持脚的这种循环。
尤其是攀爬长长的坡道时,“向上提拉”更成了关键。“向上提拉”时必需的肌肉,却是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的,因此正式地练习自行车后,这一部分肌肉便会疲惫不堪、僵硬无比。
这一阵子集中练习自行车。
在大矶海岸一条名叫“太平洋岸自行车道”的路线(名字虽然冠冕堂皇,其实被分割成许多小段,不容易骑),每天一至两小时,沿着侧风极强的海岸,一个劲儿猛蹬自行车。现在从大腿到腰部,肌肉僵硬,又酸又痛。
竞赛用的自行车,须在踩下踏板的同时,将它向上方提拉。
踩下,提拉,这样提升速度,尽量圆滑地维持脚的这种循环。
尤其是攀爬长长的坡道时,“向上提拉”更成了关键。“向上提拉”时必需的肌肉,却是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的,因此正式地练习自行车后,这一部分肌肉便会疲惫不堪、僵硬无比。
#1383321
我骑的自行车是松下的钛合金体育竞技用车,轻省方便。同样的东西我用了七年多,操作齿轮变速装置有如使用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得心应手。这是优秀的器械,至少与骑手相比更为优秀。虽然我骑得很野蛮,可从未遭遇过一次像样的麻烦。骑着这辆自行车,我已经参加过四次铁人三项比赛。
车身上写着“18 Til I Die”。这是借用了布莱恩·亚当斯的走红名曲《至死都是十八岁》的标题。当然是开玩笑。真想至死都是十八岁,只有在十八岁时死去。
(↑[ ゚∀。]是这个啊。。。)
车身上写着“18 Til I Die”。这是借用了布莱恩·亚当斯的走红名曲《至死都是十八岁》的标题。当然是开玩笑。真想至死都是十八岁,只有在十八岁时死去。
(↑[ ゚∀。]是这个啊。。。)
#1383329
是啊,不管别人说什么,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就好似蝎子天生要螫人,蝉天生要死叮着树一般;又好比鲑鱼注定要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一对儿野鸭子注定要相互追求一样。
(↑[ ゚∀。]读到这里脑内自动翻译成对偶句了,好似蝎子爱蜇人,知了叮着树;好比鲑鱼儿洄游,野鸭子结对...)
(↑[ ゚∀。]读到这里脑内自动翻译成对偶句了,好似蝎子爱蜇人,知了叮着树;好比鲑鱼儿洄游,野鸭子结对...)
#1383342
>>Po.1383318
(说实话,这章是全书最无聊的一章。村上对这个城市已经很熟悉了,这次比赛也没产生什么特殊体验,过程很潦草。大概就是写了纽约马拉松规模很大,赛事办得风风火火,提了布鲁克林上城区皇后区中央公园这些经典名词,对赛事本身实在没什么感悟,于是额外加入了很多别的话题:波士顿马拉松、唱片收藏、自行车练习、成就感伴随着《洛奇》主题曲喷涌而出、未来会一直坚持跑步。)
(就是[ ゚∀。]感觉没什么至死的必要,读起来像场面话,就像“来都来了,虽然没啥感想但面对镜头还是要说点什么”)
(说实话,这章是全书最无聊的一章。村上对这个城市已经很熟悉了,这次比赛也没产生什么特殊体验,过程很潦草。大概就是写了纽约马拉松规模很大,赛事办得风风火火,提了布鲁克林上城区皇后区中央公园这些经典名词,对赛事本身实在没什么感悟,于是额外加入了很多别的话题:波士顿马拉松、唱片收藏、自行车练习、成就感伴随着《洛奇》主题曲喷涌而出、未来会一直坚持跑步。)
(就是[ ゚∀。]感觉没什么至死的必要,读起来像场面话,就像“来都来了,虽然没啥感想但面对镜头还是要说点什么”)
#1383348
>>Po.1383342
(下一章也是,这本书最后两章没啥好说的了。。。)
(最后一章说的是村上想要自己的墓志铭写着“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 ゚∀。]是看完了,这本书就像村上自己说的那样,“虎头蛇尾”。前期有开阔的自然风景、多元的城市风貌、丰富的认知体验。中后期从自由状态回归工作了,受邀参加的赛事越来越多,感觉文字侧重的东西也变了,比起一开始的畅快、震撼和好奇,现在更注重体面和感恩。语气也更接近作文或者演讲稿,越到后面感想越潦草,一边杂糅一边流水地写完了。)
(下一章也是,这本书最后两章没啥好说的了。。。)
(最后一章说的是村上想要自己的墓志铭写着“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 ゚∀。]是看完了,这本书就像村上自己说的那样,“虎头蛇尾”。前期有开阔的自然风景、多元的城市风貌、丰富的认知体验。中后期从自由状态回归工作了,受邀参加的赛事越来越多,感觉文字侧重的东西也变了,比起一开始的畅快、震撼和好奇,现在更注重体面和感恩。语气也更接近作文或者演讲稿,越到后面感想越潦草,一边杂糅一边流水地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