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大家是怎么看待用谐音改变规范用语造成的不同效果?比如说“吧”变“叭”、“呀”变“鸭”、“好捏”是致癌,而“大拇指”变“大拇指”、“诸君”变“朱军”、“我来力”则在岛上被广泛接受?
#139647
看语境?
#139663
我看了两遍大拇指和大拇指,有啥区别吗,还是po打错了[ ´_ゝ`]
#139677
前面那几个是刻意卖萌吧,后面的是类似谐音笑话[ ゚∀。]7
#139689
|∀゚网络用语肯定是带有一定区域性的啦,这就像在外地说自家方言一样
#139698
>>Po.139663
有没有可能是大母猪[ ゚∀。]
有没有可能是大母猪[ ゚∀。]
#139705
>>Po.139698
你说得对[ ゚∀。]
你说得对[ ゚∀。]
#139738
我觉得还行啊,因为汉语词典里面“吧”有几个读音,表示不同的语气
比如说:“好吧”用一声和轻声读出来显然不一样啊,读轻声听着就有点像在叹气,表示让步;读一声(好叭)就显得排斥意味不那么强
更常用的例子是:“哈”,我都是四声打“哈”,二声打“蛤”的
朋友分享不幸的时候,我表示疑惑如果发“哈”就有可能导致误会啊
因为我觉着吧,这个东西它并不像什么“修狗修猫”之类的称呼影响表意,又不像什么什么捏那么恶寒卖萌,你只需要读一下或者发个声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好吧”用一声和轻声读出来显然不一样啊,读轻声听着就有点像在叹气,表示让步;读一声(好叭)就显得排斥意味不那么强
更常用的例子是:“哈”,我都是四声打“哈”,二声打“蛤”的
朋友分享不幸的时候,我表示疑惑如果发“哈”就有可能导致误会啊
因为我觉着吧,这个东西它并不像什么“修狗修猫”之类的称呼影响表意,又不像什么什么捏那么恶寒卖萌,你只需要读一下或者发个声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139744
>>Po.139738
其实“哈”再多打个问号就是第二声啦[ ゚∀。]
“蛤”的话因为和之前的一个梗有关,好像不适合在严肃的场景用
其实“哈”再多打个问号就是第二声啦[ ゚∀。]
“蛤”的话因为和之前的一个梗有关,好像不适合在严肃的场景用
#139893
(可能是方言的原因)我感觉nie是个很常用的语气词,但是不知道对应的文字是什么,用“捏”确实太奇怪了但发音是最贴近的
#139951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些不过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并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坏[ ´∀`]
#140034
>>Po.139893
我倒是好奇除了某个管人的追随者外还有那些地方的方言是带捏的
我倒是好奇除了某个管人的追随者外还有那些地方的方言是带捏的
#140086
>>Po.140034
广西的有,多用于南普,通常有一声、二声和三声
一声的“捏”用在句末
广西的有,多用于南普,通常有一声、二声和三声
一声的“捏”用在句末
#147083
>>Po.140034
黄金大劫案里雷佳音演的那个东北人,句尾是会带捏的,“我爹想喝疙瘩汤捏”[`・ω]
黄金大劫案里雷佳音演的那个东北人,句尾是会带捏的,“我爹想喝疙瘩汤捏”[`・ω]
#147092
>>Po.140034
捏已经成一般卖萌用词了[ ゚∀。]
捏已经成一般卖萌用词了[ ゚∀。]
#147101
怎么看待丁真系列谐音?
#147240
小圈子用某个词指代一些东西达成共识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这些词被某些在网上活动的线虫弄得到处都是本身指代的意思就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导致响阅读自然风评下降。还有一些就是正常的一个词非得写得像用夹子音说出来一样。所谓高致癌物就是大段的不好好说话大量掺杂语气词变音词和意义不明的字母缩写的文字的集合体,看着让人感到厌恶。[ ˇωˇ]
#147254
>>Po.140034
动画和日剧,女性角色常用于句尾的语气词ね~。这个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
动画和日剧,女性角色常用于句尾的语气词ね~。这个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
#147274
>>Po.147254
其实也不是女性专用,可能男性说话方式没有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压力马斯内)
把ne写成捏倒是这几年才开始看见的[*゚ー゚]还会搭配?这个emoji
以前可能都是呐
其实也不是女性专用,可能男性说话方式没有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压力马斯内)
把ne写成捏倒是这几年才开始看见的[*゚ー゚]还会搭配?这个emoji
以前可能都是呐
#147524
>>Po.147101
烂活,在贴吧用用得了,带到别的场合不比致癌好多少
烂活,在贴吧用用得了,带到别的场合不比致癌好多少
#147540
硬变成嗯,虽然嗯是方言,但看着就别扭[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