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迅文集】搬运
第一篇《孔乙己》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然而自从开始替那人抄书之后,他便疯疯癫癫的,喝酒时也常说些难懂的话,什么“在诡秘的万古之中,即使死亡本身亦会消逝”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可惜不到几天,他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叫他抄书的人也不见了。
自此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然而自从开始替那人抄书之后,他便疯疯癫癫的,喝酒时也常说些难懂的话,什么“在诡秘的万古之中,即使死亡本身亦会消逝”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可惜不到几天,他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叫他抄书的人也不见了。
自此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465246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毕业,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长得一好屁股,便替人家卖屁股,换一碗饭吃。然而自从开始卖屁股之后,他便疯疯癫癫的,喝酒时也常说些难懂的话,什么“在诡秘的万古之中,即使死亡本身亦会消逝”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可惜不到几天,他便连人和高分子透明质酸钠,一齐失踪,叫他卖屁股的人也不见了。
自此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可惜不到几天,他便连人和高分子透明质酸钠,一齐失踪,叫他卖屁股的人也不见了。
自此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465251
第二篇《祥林嫂》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本这样想,但天空丝毫没有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将至的暴雨;乡中四处静悄悄的,连灯火都不曾见到,空气里散满了幽微的臭味。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但脸色更加苍白,或许是老了些,总觉得像是将死的人一般,一见面是却没有什么寒暄,这在之前是不敢想的,但是,既然谈话是无法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或许是乡里的人情世故,他们都是老了许多,并且也变得寡言和迟钝,我也只好愈来愈多地待在家中;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近些年的活动,大体上无外乎求神拜佛,但从前是没有的,离家多年,这竟是我第一次要参加“祝福”了。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确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数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上面盖着一块黑布,里面似乎有什么活物一般,让黑布微微上下起伏;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在我而言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终于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黑黝黝的眼底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凑在我耳边,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魂灵还在么?”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这时,我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那双诡异的眼神,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那也不能耽误了“祝福””闷闷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等到晚饭前,见到一个短工打扮的人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样林嫂?”那短工跟其他人一样,仿佛会打破禁忌一般,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他头更低了,一句话也不说。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他淡然的重复一遍,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我也还想找人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感到不好开口,朋友说,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四叔,而终于中止了。我看他呆板的脸色,告诉他明天我要进城去,他也不很留,只低低地让我不要误了“祝福”。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街上没有人影,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先前所见所闻的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在心中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披着黑色的长袍,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眼神也不大集中,仿佛受了打击,问她话,半晌也不回答。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家中人全遭了不幸,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将她留下了。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黑衣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老家的人,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也是她唯一的亲戚。那女人是山里人模样,丝毫不懂应酬,只是挤出了一丝嚇人的笑,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她,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要交给她的婆婆,她也只是不做声地收下了,出去了。其时已经是傍晚。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离去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衣服破破烂烂,脸色比前些年更没有血色,眼光不再涣散,但散发着诡异的光。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回去之后,她婆婆过年的时候就断送了,不知怎的,一夜起来,就没了。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凄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祥林嫂抬起她的眼睛来,射出诡异的眼神,她接着低下头呜咽,仿佛悲伤到说不出话来。
四婶心肠最软,起刻还踌踌,想了一想家中也缺一个趁手的人,就留下了她,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过了几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整日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而且很怪异,人们,即使是主人,见到她心中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然而她是被四叔家赶出去成了乞丐的呢,还是怎的?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开始“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走出房门,四叔已收拾妥当,也许是祥林嫂的死,他脸上没有任何节日的喜庆,只是默默在前面引路,我在蒙胧的行走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声响的拥抱中,家家户户的人们也都走出来,向一个方向汇集去,而我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有什么不可名状的存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本这样想,但天空丝毫没有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将至的暴雨;乡中四处静悄悄的,连灯火都不曾见到,空气里散满了幽微的臭味。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但脸色更加苍白,或许是老了些,总觉得像是将死的人一般,一见面是却没有什么寒暄,这在之前是不敢想的,但是,既然谈话是无法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或许是乡里的人情世故,他们都是老了许多,并且也变得寡言和迟钝,我也只好愈来愈多地待在家中;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近些年的活动,大体上无外乎求神拜佛,但从前是没有的,离家多年,这竟是我第一次要参加“祝福”了。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确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数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上面盖着一块黑布,里面似乎有什么活物一般,让黑布微微上下起伏;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在我而言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终于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黑黝黝的眼底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凑在我耳边,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魂灵还在么?”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这时,我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那双诡异的眼神,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那也不能耽误了“祝福””闷闷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等到晚饭前,见到一个短工打扮的人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样林嫂?”那短工跟其他人一样,仿佛会打破禁忌一般,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他头更低了,一句话也不说。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他淡然的重复一遍,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我也还想找人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感到不好开口,朋友说,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四叔,而终于中止了。我看他呆板的脸色,告诉他明天我要进城去,他也不很留,只低低地让我不要误了“祝福”。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街上没有人影,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先前所见所闻的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在心中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披着黑色的长袍,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眼神也不大集中,仿佛受了打击,问她话,半晌也不回答。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家中人全遭了不幸,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将她留下了。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黑衣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老家的人,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也是她唯一的亲戚。那女人是山里人模样,丝毫不懂应酬,只是挤出了一丝嚇人的笑,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她,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要交给她的婆婆,她也只是不做声地收下了,出去了。其时已经是傍晚。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离去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衣服破破烂烂,脸色比前些年更没有血色,眼光不再涣散,但散发着诡异的光。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回去之后,她婆婆过年的时候就断送了,不知怎的,一夜起来,就没了。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凄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祥林嫂抬起她的眼睛来,射出诡异的眼神,她接着低下头呜咽,仿佛悲伤到说不出话来。
四婶心肠最软,起刻还踌踌,想了一想家中也缺一个趁手的人,就留下了她,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过了几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整日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而且很怪异,人们,即使是主人,见到她心中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然而她是被四叔家赶出去成了乞丐的呢,还是怎的?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开始“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走出房门,四叔已收拾妥当,也许是祥林嫂的死,他脸上没有任何节日的喜庆,只是默默在前面引路,我在蒙胧的行走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声响的拥抱中,家家户户的人们也都走出来,向一个方向汇集去,而我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有什么不可名状的存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65259
第三篇《我不知道原文》
题记:几日前是先生忌日,羞愧于没有作为,只好在家里旧文集摘些先生的文章,一来作纪念,二来也可以教人认识真的先生的经历。
——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奇诡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愤怒,——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厌恶诡物。
但有一件怪的事,却于我后怕,将我从愤怒里拖落,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带着婴儿学吹口哨的呜呜声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迎面来的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光滑如皮肤的大道来,道路还真如皮肤一样长着漆黑的线,不知到是那种顽固的杂草还真是毛发。车夫也跑得更快,我最终还是没看清晰。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大块黑影,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娇小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脸上没有惧怕,还挂着笑脸;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反后穿着,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内一件上面还有拳口大的破洞,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地上的黑线挣扎着避开——那应是外洋引来的羞羞草一类草种;车夫便也立住脚,静静看着伊。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伊背向着我,那大概有剑般锋利车把就撕开血肉。老女人立定后,车把也贯穿了伊的背。我想,我眼见你全身都散出血臭味,怎么只是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没有察觉,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老女人身子吐出了粘液,蔓延上车夫手臂,再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只剩地上的黑草。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风中显出了黄色的破布,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踩在地上,才确实这是人的皮肤。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刻着伍角星印子的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收下……"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定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什么不能说的名讳。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救他么?我还能生起怒气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心魔,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救智理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怪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癫眩,催我自狂,并且消磨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题记:几日前是先生忌日,羞愧于没有作为,只好在家里旧文集摘些先生的文章,一来作纪念,二来也可以教人认识真的先生的经历。
——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奇诡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愤怒,——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厌恶诡物。
但有一件怪的事,却于我后怕,将我从愤怒里拖落,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带着婴儿学吹口哨的呜呜声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迎面来的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光滑如皮肤的大道来,道路还真如皮肤一样长着漆黑的线,不知到是那种顽固的杂草还真是毛发。车夫也跑得更快,我最终还是没看清晰。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大块黑影,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娇小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脸上没有惧怕,还挂着笑脸;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反后穿着,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内一件上面还有拳口大的破洞,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地上的黑线挣扎着避开——那应是外洋引来的羞羞草一类草种;车夫便也立住脚,静静看着伊。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伊背向着我,那大概有剑般锋利车把就撕开血肉。老女人立定后,车把也贯穿了伊的背。我想,我眼见你全身都散出血臭味,怎么只是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没有察觉,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老女人身子吐出了粘液,蔓延上车夫手臂,再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只剩地上的黑草。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风中显出了黄色的破布,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踩在地上,才确实这是人的皮肤。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刻着伍角星印子的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收下……"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定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什么不能说的名讳。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救他么?我还能生起怒气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心魔,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救智理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怪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癫眩,催我自狂,并且消磨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465270
第四篇《鸭的喜剧》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平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太古里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肉芝之室,久而不闻其臭”,夜里总有嘶嘶耳语,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平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平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清净,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裂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若濑厄,若濑厄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若濑厄是遍地是疯乐。房里,水间,柱上,都有死虫吟叫,各种痛苦,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耳语:‘嘶嘶!’可是也与惨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可怖的疯乐,我在北平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强识,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平却连一些诡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诡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水鬼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了十几次科斗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水鬼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水鬼在荷叶底潜下,成群结队的科斗在水里面逃命;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有人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荷池又红了。”他便微笑道,“哦!”过不了几日,便知道有孩子要走失。
然而养鬼池怪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断毛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肉根,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吞食,可口,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平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嘶嘶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吐出触须理毛,嘶嘶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实际是恐怖,遍身尸斑,放在地上,便用喙须匍匐的走,互相舔食,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我站在一旁,却害怕得很。
他于是探古庙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咀嚼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血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断腿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完整的水鬼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娃娃鱼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娃娃鱼?”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水鬼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长了长鳃,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起诡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圆的,两个扁的,而且不复嘶嘶的叫,都是“苦鲁”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捕食,吐长须信子,“苦鲁”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亘古的太古上“苦鲁”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平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太古里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肉芝之室,久而不闻其臭”,夜里总有嘶嘶耳语,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平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平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清净,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裂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若濑厄,若濑厄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若濑厄是遍地是疯乐。房里,水间,柱上,都有死虫吟叫,各种痛苦,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耳语:‘嘶嘶!’可是也与惨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可怖的疯乐,我在北平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强识,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平却连一些诡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诡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水鬼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了十几次科斗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水鬼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水鬼在荷叶底潜下,成群结队的科斗在水里面逃命;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有人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荷池又红了。”他便微笑道,“哦!”过不了几日,便知道有孩子要走失。
然而养鬼池怪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断毛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肉根,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吞食,可口,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平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嘶嘶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吐出触须理毛,嘶嘶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实际是恐怖,遍身尸斑,放在地上,便用喙须匍匐的走,互相舔食,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我站在一旁,却害怕得很。
他于是探古庙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咀嚼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血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断腿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完整的水鬼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娃娃鱼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娃娃鱼?”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水鬼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长了长鳃,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起诡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圆的,两个扁的,而且不复嘶嘶的叫,都是“苦鲁”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捕食,吐长须信子,“苦鲁”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亘古的太古上“苦鲁”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465279
第五篇《人血馒头》
题记:
寻得的随笔似乎是先生曾发表的杂文的一部分,但辨认起来,无头无尾,其存稿顺序似乎又对不上时间。现在贴上,希望自己能谨记先生教诲,与君共勉:
“所以我们时常害怕,诡物吞食的不止是理智,还有希望。我快是没有希望了。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能自救的自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永恒的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现在竟没有炬火:我们便烧制自己,做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
一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和嘲哳的呻吟。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一个两脚的人,——远看是人,近看却无法确定什么。他倒也不敢走近,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身子一震,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黏在一起,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捏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也像鸭的惨叫,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涌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恍惚听得有人在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那渗出的红液,和那身上的黑水,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某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题记:
寻得的随笔似乎是先生曾发表的杂文的一部分,但辨认起来,无头无尾,其存稿顺序似乎又对不上时间。现在贴上,希望自己能谨记先生教诲,与君共勉:
“所以我们时常害怕,诡物吞食的不止是理智,还有希望。我快是没有希望了。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能自救的自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永恒的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现在竟没有炬火:我们便烧制自己,做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
一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和嘲哳的呻吟。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一个两脚的人,——远看是人,近看却无法确定什么。他倒也不敢走近,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身子一震,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黏在一起,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捏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也像鸭的惨叫,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涌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恍惚听得有人在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那渗出的红液,和那身上的黑水,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某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465280
二
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皮下印出吴蚣爪子的“八”字。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得了么?”
“得了。”
两个人一齐走进灶下,商量了一会;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老栓也打开灯笼罩,用荷叶重新包了那红黑的馒头。小栓也吃完饭,他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此时恰恰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便坐下问话,然而没有人答应他。“炒米粥么?”仍然没有人应。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带着青光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干净得泛青。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一阵咳嗽。小栓也回应一阵咳嗽。
“睡一会罢,——便好了”。
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钉的夹被。等她带上门走去,被子下又窸窣的响。
驼背五少爷大声的谈笑,盖着里里外外的声音过去了。
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皮下印出吴蚣爪子的“八”字。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得了么?”
“得了。”
两个人一齐走进灶下,商量了一会;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老栓也打开灯笼罩,用荷叶重新包了那红黑的馒头。小栓也吃完饭,他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此时恰恰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便坐下问话,然而没有人答应他。“炒米粥么?”仍然没有人应。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带着青光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干净得泛青。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一阵咳嗽。小栓也回应一阵咳嗽。
“睡一会罢,——便好了”。
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钉的夹被。等她带上门走去,被子下又窸窣的响。
驼背五少爷大声的谈笑,盖着里里外外的声音过去了。
#465281
三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咳嗽一声,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又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逃跑。”
“阿呀,那是个什么说法。”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疑惑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是诡物的天下了。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说些疯话,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我们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我们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咧嘴一笑,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咳嗽一声,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又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逃跑。”
“阿呀,那是个什么说法。”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疑惑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是诡物的天下了。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说些疯话,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我们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我们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咧嘴一笑,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465283
四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突兀的爬过一条细路,歪歪斜斜的,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旧的丘草向新的坟隆起,风一吹,黎明里远看,又似圆鼓鼓的活物挪动。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芽尖有股生的力量,奋力往上挣脱,滴出粘稠的白液。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大抵又是忘了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又惦记卧床的老栓,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藤曼和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草,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没有花瓣,不很精神,倒也整齐;藤曼交错,环抱着花圈,恰然一顶头冠。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瘦骨嶙峋的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向着土地,箭坠似的直直死去了。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突兀的爬过一条细路,歪歪斜斜的,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旧的丘草向新的坟隆起,风一吹,黎明里远看,又似圆鼓鼓的活物挪动。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芽尖有股生的力量,奋力往上挣脱,滴出粘稠的白液。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大抵又是忘了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又惦记卧床的老栓,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藤曼和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草,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没有花瓣,不很精神,倒也整齐;藤曼交错,环抱着花圈,恰然一顶头冠。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瘦骨嶙峋的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向着土地,箭坠似的直直死去了。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465284
搬运完毕
#465389
[ ゚д゚]bbb 有趣有趣
#465736
前些时候,某先生找上门来,让我翻译一本古早的德文书。据说是天底下只此一本的。我想,我的德文分明是不如日文,且对日文也只是略懂。这位先生竟找我来翻译,大约是为了一些极胡涂的原因罢。虽是这样,我又还是看了他带来的书,其实颇有些破旧了,于是翻叶时“如履薄冰”,怕一不小心要照价赔偿,再被《现代评论》批判一番私下里待人傲慢粗鲁,倒是没法推卸的。
书目是个不大通用的词,大概可以译成“死尸书”(Necronomicon),不过既是要用中文,就跟着“死者为大”的思路,把它翻译成《死灵之书》这样方正的词。中国的文人,常常免不了“四字顽疾”的荼毒,可是要再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又实在是有点刻意而为的嫌疑。如此这般,就也顾不上“贼喊捉贼”的脸红,暂且放下了。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个千百年前的亚剌伯的叫阿哈兹黎德的狂人。这大抵是一本宗教书,写的却不是什么我已经熟悉的可疑团伙。
然而那位先生却非常发了劲地告诉我,这真正是一本史书,尽管写的是极为古早的事情。书里所说的那些神鬼,尽是在“人”之前就支配这个世界的脚色。我只好觉得这真是可疑的。但他却让我继续翻下去。
这样翻了我才发现,他找到我来翻译,仿佛并不是毫无来由,因为这书中的一些篇章,竟然让我想起前几年的一件小事。当时有人对我说起做过的一个梦:梦里的他去了一个潮湿的都市,仿佛刚从海水里升起来,还是雾气蒙蒙的。建筑则歪曲,尤像是古希腊人想出来的几何图形,很是没有中国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们所喜爱的“雕梁画栋”、“飞檐反宇”的致命气质。却倒也不能说是没有“鬼斧神工”云云。街道走尽了,就可以看到高高在上的台子上坐着一个旧日里的神,不像西洋人的神那样干净,而是相貌阴暗的,又是滑腻,胡须之于脸面尤如触角之于章鱼。似乎背上还长着蝙蝠一样的翅膀,便让这位神在中国大概会有算好的名誉了。在匈牙利之类认为蝙蝠与吸血妖关系紧密的地方,就大约不会。
这个神的名字有些拗口,我想也许是“库稣虏胡”(Cthulhu)一类的声音。这神,按书里的言论,似乎是正在发梦,定要在什么时候醒过来,当一当摩登支配者。我且不管这可不可信,只想先劝一劝这位库稣虏胡先生:醒来,尤其是现在醒来当世界人的神,尤其是当中国人的神,究竟会是无趣的。库稣虏胡大概是没看过乡下人的迎神赛会。虽说是有生杀大权,但神在中国却免不得要由对神不很敬畏的人假扮一番,一年只那一回尊敬,然后就去与牛头马面者灵性家畜同坐在破败庙宇的角落了。章鱼和蝙蝠在中国会有的境遇,大抵如此。中国人更喜欢龙凤麒麟这样的禽兽,大概是因为他们的黄金颜色与不会竟真的不幸目睹的原故罢。
所以当人告诉我发了这个梦的时候,我不很以为然,或者忘了,却又有三四个人冲冲前来告知,更还有人带着一点极为神秘的眼神来对我“推敲”,说来说去,都是些“城市”、“潮湿”、“章鱼”之类的文词,像是要等我一拍手,说:“对呀,我的确是梦过了。你也梦到过了罢!”
只是我并没有梦到。我只是在发现有些许人做了同样的梦时,逐渐有点留心,却也只是如此而已。当时是个早春,上海在刮北风,有心回故乡去,S城却也听说在刮北风。我于是比起这类小奇想,又更在意出门要穿几件衣服的问题。
而这某位先生来找我翻译德文副本的《死灵之书》,也是用那种“推敲”的眼神,于是我也只好告诉他,“不,我当时没有梦到过。”他也许是有些失望了,仿佛要马上从我的头上革去什么很不宝贵的纸帽子,然而终究没有。他只是告诉我说,他知道事情的机密,在全世界也只有个叫拉夫夸特(Lovecraft)的美国人说出来了,却不能当作正统的议论文章发表,只有登在通俗杂志上当成小说。于是我不愿意说梦的事情,便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
然而我毕竟是真的没有梦到过。
我问他,梦到了库稣虏胡的都是些什么人。曰:“诗人和艺术家。”
又问,是不是所有诗人和艺术家都梦过了。曰:“不知。”
所以我怀疑,也许并非是“诗人”或“艺术家”才会梦见这个城市,而是有什么别的原由,但我则是完全没有他们的那些大而远的志向的。那位先生后来倒告诉了我。在这个世界上,早在那个初春的串通了的梦境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等待着库稣虏胡的苏醒了。而且在中国就有一些。迎中国神的时候,人们喜欢多穿些平时不穿的,脸上也都画好鬼脸鱼鳞,于是就想着这外国神——或者该说是外星神罢——也会喜欢得很。他们用牛羊献祭给章鱼神,事先烤煮烹炸,不去管神的口味如何就先加入些酱油、八角一类的混合物,求库稣虏胡重新支配世界的时候可以顺着香味先来中国一趟。却又在祭祀之后忍不住自己先把牛羊吃了。据说没有牛羊的时候,用不值钱的婴儿,也是有的。我不禁要打个寒噤。但转念一想,在上海的被北风刮着的街道之外,这却是很平常的事。姑且搁起有没有章鱼神,有些人的婴儿终于还是想卖而卖不出去的。
总而言之,人们要想当库稣虏胡的奴仆,大约是会喜欢的罢。毕竟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们煞了屈苦去当那位成吉思汗的奴仆,现在却也是极自豪地宣扬出去的。有一个伟大的东西压在头上,不管是多恶毒地压着,人们却只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被更大更完整的影子吞了进去,便误以为是自己的影子了。于是崇拜库稣虏胡的人就仿佛成了库稣虏胡,尽管他究竟从外而来,只是在想吃我们的肉。
于是我摇头告诉那位先生,如果他是要我把这本书传播出去,我便不能显得礼貌周全。不仅不能,还要现在就把书烧掉,并自觉得理由充足。
他就忙拦住我,让我再看另一叶。原来这书除了记载“人”之前的历史,还有实用的意义,像是《本草纲目》那样的图鉴和方法论。他让我看的那叶——实在有些可怖的——可以准许我将以往的贤人们叫出来攀谈一遭,听从他们对当今世界的理解和建议。对孔老先生遗风的种种误解和冤屈,终于可以算是澄清了。那位先生便说:“贤明的古人们真正想些什么,你就不想知道吗?”
想是想的,可是也没有那般想,反而更坚定了我的异议。在我看来,中国人不但不要听从已经死去了的老人家们的建议,甚至要扭头朝另一个方向,头也不回地跑。那个方向常常就是与过去全不相同的方向,通往的是“未来”,尽管可能不总是直直地通往该去的未来。于是便招来一些自称是正直清明的人去骂了。正人君子们每个月都要记得感叹一番“世风日下”,想往的向来总是些过去的好日子,却实在是不明白究竟想往的是什么。饥饿?战乱?稳稳当当做奴隶的日子?
而这些库稣奴人们,现在不只是去想清朝、蒙古、汉唐、或是大禹治水的时候,而是要再往前去想,回去一个去他妈的章鱼神的情形。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能让我开口怂恿中国青年去走的路。
我只好抓起《死灵之书》,尽量快地走开,把书扔到正在烧着的灶台底下去了。
那位先生对此十分的很不高兴,大声对我用了一些雄厉的字眼。我的藏书里的有几本,因此也顺着他的手一并随着《死灵之书》到灶台下面去了。他说我烧掉的是世界上最后一份德文副本,余下的尽是英文副本,远远的锁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里,借不来的。他约莫真的是颇有些生气了,实在是起了诛杀“学棍”的劲头,嘴里便一面发出些戏文一样的奇怪句子来,一面又用手指着我,忽而又是些“跳大神”的派头,忽而又急心说“怎么没有死”,忽而又跪下去,唤着一个兴许叫“乃鸭蹄菩”的人来给他辩护。我只好看看背后,也并没有看到什么鸭蹄。过去了很久似的,那位先生终于想到要不再吵闹了。
他说我果然不是什么诗人或艺术家,自然也不是什么“战士”。对于未知的事物没有尝试的勇气,对于伟大的事物没有俯首的谦虚,分明是个自大的窝囊废!
一口气说完这些,他就走了。我不觉得应该反驳他,因为他究竟没有说错。我想,就连那位他提到的洛夫夸特,也大概是胆小自大,没有发过那个“艺术家”的梦的。否则他也不必转述那些做过梦的艺术家们的言说,自己去说就最好。
后来我细细回想,相信自己的确是没有和库稣虏胡见过一面的。幸甚,幸甚!大概是我和所有被我连累的“鲁迅派”的窝囊分子都没有这个资格罢!
(鲁迅先生晚年遗失手稿——《怀书访客》)
搬运自知乎 作者ID崔剑亭
书目是个不大通用的词,大概可以译成“死尸书”(Necronomicon),不过既是要用中文,就跟着“死者为大”的思路,把它翻译成《死灵之书》这样方正的词。中国的文人,常常免不了“四字顽疾”的荼毒,可是要再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又实在是有点刻意而为的嫌疑。如此这般,就也顾不上“贼喊捉贼”的脸红,暂且放下了。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个千百年前的亚剌伯的叫阿哈兹黎德的狂人。这大抵是一本宗教书,写的却不是什么我已经熟悉的可疑团伙。
然而那位先生却非常发了劲地告诉我,这真正是一本史书,尽管写的是极为古早的事情。书里所说的那些神鬼,尽是在“人”之前就支配这个世界的脚色。我只好觉得这真是可疑的。但他却让我继续翻下去。
这样翻了我才发现,他找到我来翻译,仿佛并不是毫无来由,因为这书中的一些篇章,竟然让我想起前几年的一件小事。当时有人对我说起做过的一个梦:梦里的他去了一个潮湿的都市,仿佛刚从海水里升起来,还是雾气蒙蒙的。建筑则歪曲,尤像是古希腊人想出来的几何图形,很是没有中国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们所喜爱的“雕梁画栋”、“飞檐反宇”的致命气质。却倒也不能说是没有“鬼斧神工”云云。街道走尽了,就可以看到高高在上的台子上坐着一个旧日里的神,不像西洋人的神那样干净,而是相貌阴暗的,又是滑腻,胡须之于脸面尤如触角之于章鱼。似乎背上还长着蝙蝠一样的翅膀,便让这位神在中国大概会有算好的名誉了。在匈牙利之类认为蝙蝠与吸血妖关系紧密的地方,就大约不会。
这个神的名字有些拗口,我想也许是“库稣虏胡”(Cthulhu)一类的声音。这神,按书里的言论,似乎是正在发梦,定要在什么时候醒过来,当一当摩登支配者。我且不管这可不可信,只想先劝一劝这位库稣虏胡先生:醒来,尤其是现在醒来当世界人的神,尤其是当中国人的神,究竟会是无趣的。库稣虏胡大概是没看过乡下人的迎神赛会。虽说是有生杀大权,但神在中国却免不得要由对神不很敬畏的人假扮一番,一年只那一回尊敬,然后就去与牛头马面者灵性家畜同坐在破败庙宇的角落了。章鱼和蝙蝠在中国会有的境遇,大抵如此。中国人更喜欢龙凤麒麟这样的禽兽,大概是因为他们的黄金颜色与不会竟真的不幸目睹的原故罢。
所以当人告诉我发了这个梦的时候,我不很以为然,或者忘了,却又有三四个人冲冲前来告知,更还有人带着一点极为神秘的眼神来对我“推敲”,说来说去,都是些“城市”、“潮湿”、“章鱼”之类的文词,像是要等我一拍手,说:“对呀,我的确是梦过了。你也梦到过了罢!”
只是我并没有梦到。我只是在发现有些许人做了同样的梦时,逐渐有点留心,却也只是如此而已。当时是个早春,上海在刮北风,有心回故乡去,S城却也听说在刮北风。我于是比起这类小奇想,又更在意出门要穿几件衣服的问题。
而这某位先生来找我翻译德文副本的《死灵之书》,也是用那种“推敲”的眼神,于是我也只好告诉他,“不,我当时没有梦到过。”他也许是有些失望了,仿佛要马上从我的头上革去什么很不宝贵的纸帽子,然而终究没有。他只是告诉我说,他知道事情的机密,在全世界也只有个叫拉夫夸特(Lovecraft)的美国人说出来了,却不能当作正统的议论文章发表,只有登在通俗杂志上当成小说。于是我不愿意说梦的事情,便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
然而我毕竟是真的没有梦到过。
我问他,梦到了库稣虏胡的都是些什么人。曰:“诗人和艺术家。”
又问,是不是所有诗人和艺术家都梦过了。曰:“不知。”
所以我怀疑,也许并非是“诗人”或“艺术家”才会梦见这个城市,而是有什么别的原由,但我则是完全没有他们的那些大而远的志向的。那位先生后来倒告诉了我。在这个世界上,早在那个初春的串通了的梦境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等待着库稣虏胡的苏醒了。而且在中国就有一些。迎中国神的时候,人们喜欢多穿些平时不穿的,脸上也都画好鬼脸鱼鳞,于是就想着这外国神——或者该说是外星神罢——也会喜欢得很。他们用牛羊献祭给章鱼神,事先烤煮烹炸,不去管神的口味如何就先加入些酱油、八角一类的混合物,求库稣虏胡重新支配世界的时候可以顺着香味先来中国一趟。却又在祭祀之后忍不住自己先把牛羊吃了。据说没有牛羊的时候,用不值钱的婴儿,也是有的。我不禁要打个寒噤。但转念一想,在上海的被北风刮着的街道之外,这却是很平常的事。姑且搁起有没有章鱼神,有些人的婴儿终于还是想卖而卖不出去的。
总而言之,人们要想当库稣虏胡的奴仆,大约是会喜欢的罢。毕竟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们煞了屈苦去当那位成吉思汗的奴仆,现在却也是极自豪地宣扬出去的。有一个伟大的东西压在头上,不管是多恶毒地压着,人们却只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被更大更完整的影子吞了进去,便误以为是自己的影子了。于是崇拜库稣虏胡的人就仿佛成了库稣虏胡,尽管他究竟从外而来,只是在想吃我们的肉。
于是我摇头告诉那位先生,如果他是要我把这本书传播出去,我便不能显得礼貌周全。不仅不能,还要现在就把书烧掉,并自觉得理由充足。
他就忙拦住我,让我再看另一叶。原来这书除了记载“人”之前的历史,还有实用的意义,像是《本草纲目》那样的图鉴和方法论。他让我看的那叶——实在有些可怖的——可以准许我将以往的贤人们叫出来攀谈一遭,听从他们对当今世界的理解和建议。对孔老先生遗风的种种误解和冤屈,终于可以算是澄清了。那位先生便说:“贤明的古人们真正想些什么,你就不想知道吗?”
想是想的,可是也没有那般想,反而更坚定了我的异议。在我看来,中国人不但不要听从已经死去了的老人家们的建议,甚至要扭头朝另一个方向,头也不回地跑。那个方向常常就是与过去全不相同的方向,通往的是“未来”,尽管可能不总是直直地通往该去的未来。于是便招来一些自称是正直清明的人去骂了。正人君子们每个月都要记得感叹一番“世风日下”,想往的向来总是些过去的好日子,却实在是不明白究竟想往的是什么。饥饿?战乱?稳稳当当做奴隶的日子?
而这些库稣奴人们,现在不只是去想清朝、蒙古、汉唐、或是大禹治水的时候,而是要再往前去想,回去一个去他妈的章鱼神的情形。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能让我开口怂恿中国青年去走的路。
我只好抓起《死灵之书》,尽量快地走开,把书扔到正在烧着的灶台底下去了。
那位先生对此十分的很不高兴,大声对我用了一些雄厉的字眼。我的藏书里的有几本,因此也顺着他的手一并随着《死灵之书》到灶台下面去了。他说我烧掉的是世界上最后一份德文副本,余下的尽是英文副本,远远的锁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里,借不来的。他约莫真的是颇有些生气了,实在是起了诛杀“学棍”的劲头,嘴里便一面发出些戏文一样的奇怪句子来,一面又用手指着我,忽而又是些“跳大神”的派头,忽而又急心说“怎么没有死”,忽而又跪下去,唤着一个兴许叫“乃鸭蹄菩”的人来给他辩护。我只好看看背后,也并没有看到什么鸭蹄。过去了很久似的,那位先生终于想到要不再吵闹了。
他说我果然不是什么诗人或艺术家,自然也不是什么“战士”。对于未知的事物没有尝试的勇气,对于伟大的事物没有俯首的谦虚,分明是个自大的窝囊废!
一口气说完这些,他就走了。我不觉得应该反驳他,因为他究竟没有说错。我想,就连那位他提到的洛夫夸特,也大概是胆小自大,没有发过那个“艺术家”的梦的。否则他也不必转述那些做过梦的艺术家们的言说,自己去说就最好。
后来我细细回想,相信自己的确是没有和库稣虏胡见过一面的。幸甚,幸甚!大概是我和所有被我连累的“鲁迅派”的窝囊分子都没有这个资格罢!
(鲁迅先生晚年遗失手稿——《怀书访客》)
搬运自知乎 作者ID崔剑亭
#465795
[ ゚д゚]bb
#468164
妙啊妙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468320
Σ[ ゚д゚]bbb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