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读书笔记+游戏战报+跑团设定+小说初稿堆积处[*゚∀゚*]
#55726
国内关于何逊的论文总是把他看成谢朓的后继者,日本那边著作倒是更能把握何/谢之不同,甚至有一篇论文指出,谢朓/何逊作为诗人的“个性”也即感知模式和造词遣句本质是对立的。那篇文章写得很好,用翻译软件弄出的简要译介堆在A岛日记串,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捡回来[*´д`]我前段时间读何诗和谢诗,一个明确的感想就是:作为诗人感知敏锐和文字技巧这方面,小何确实比谢朓差一点,但正是因为某种“迟钝”,他能把情和景紧密渗透到一处。所以何逊特别好的那些句子,谢朓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55832
>>Po.55726
这才发现我前几天写吐槽日记时选取的谢朓/何逊对比例句和那本书一模一样←_←都让我给懂完了
这才发现我前几天写吐槽日记时选取的谢朓/何逊对比例句和那本书一模一样←_←都让我给懂完了
#55862
诗文接受度真的真说不好,就像你不能说南梁人审美不行,但南梁沈约诗名一度压倒江淹也很那啥,又例如南朝是推崇潘陆大于左思的,但明清诗话就认为左思在潘岳陆机之上,然而一切与我无关,因为只论诗风我厨的是张协……
#55903
明代诗话的观点:陈王在魏,自当独步;士衡居晋,宜逊太冲;康乐之外,无先明远;隐侯而下,宁次文通。——尼玛谁要你“而下”“宁次”了,能不能把江淹从南梁送南齐去?他和谢朓谁次谁都无所谓,反正江文通不能次沈约。
#55916
还是之前那个大哥的斗兽结论:
宣城在齐,遂无可作辅者。梁、陈而下,沈、范、江、何、柳、吴、徐、庾,大概鲁卫之政,地丑德齐,莫能相尚矣。
——别人就算了,小庾和范云“鲁卫之政”真的大丈夫吗←_←当然他可能说的不是小庾,是庾肩吾。
宣城在齐,遂无可作辅者。梁、陈而下,沈、范、江、何、柳、吴、徐、庾,大概鲁卫之政,地丑德齐,莫能相尚矣。
——别人就算了,小庾和范云“鲁卫之政”真的大丈夫吗←_←当然他可能说的不是小庾,是庾肩吾。
#56107
关于王筠,在沈约那边的青天确实除了谢朓没人比得过(另外笑点在于,后世援引沈约提携后辈的事例时往往多称王筠,少称谢朓,除却“雌霓之诵”脍炙人口外,大概也是因为谢朓诗名压倒沈约——但在永明年间,谢朓确实受了沈约很多提携恩惠,以至于他把两人之间关系视作“牵弱葛之蔓延,寄陵风於松杞”),但他本人五言水平和谢朓有壁……有佳作,有佳句,但还是有壁。王筠最闪亮的地方在于惊天动地怨妇体七言rap:
千门皆闭夜何央,百忧俱集断人肠。
探揣箱中取刀尺,拂拭机上断流黄。
情人逐情虽可恨,复畏边远乏衣裳。
已缫一茧催衣缕,复捣百和裛衣香。
犹忆去时腰大小,不知今日身短长。
裲裆双心共一袜,袙复两边作八襊。
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
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
愿君分明得此意,勿复流荡不如先。
含悲含怨判不死,封情忍思待明年。
——技术层面(指裁缝知识)完爆谢朓,你看谢朓就只会“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千门皆闭夜何央,百忧俱集断人肠。
探揣箱中取刀尺,拂拭机上断流黄。
情人逐情虽可恨,复畏边远乏衣裳。
已缫一茧催衣缕,复捣百和裛衣香。
犹忆去时腰大小,不知今日身短长。
裲裆双心共一袜,袙复两边作八襊。
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
胸前却月两相连,本照君心不照天。
愿君分明得此意,勿复流荡不如先。
含悲含怨判不死,封情忍思待明年。
——技术层面(指裁缝知识)完爆谢朓,你看谢朓就只会“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56397
之前在Q岛上吐槽过,谢朓/王筠诗里的妹纸形象截然不同,前者伤心了你哄都哄不好: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后者则是被抛弃了都要哭着给你做便当:
流晖悦嘉客,翻影泣生离。
自销良不悔,明白愿君知。
荚明不足贵,燋烬岂为疑。
所恐恩情改,照君寻履綦。
另外就是小谢的五言四句小诗都很可爱(上面所引王筠诗是两首五言八句,我截了后半部分),他那首玉阶怨经常被拿来和李白对比,然后输出结论:“思君此何极”五个字不好,因为太露,所以输给了李白。——这种纯技法论调在我看来是很搞笑的,谢朓并不是不懂这种技法,参照他其他小诗: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事实上谢朓《同谢咨议咏铜爵台》就是完完全全的炫技之作,全诗都靠虚字着力,一联一转,跌宕缭绕,后来何逊刘孝绰王勃同题作都到不了这个层次。
同理虞炎那首玉阶怨被认为是模仿谢朓的失败品,也不是因为“黄鸟度青枝”是病句,齐梁人经常写鸟度枝,何病之有?
玉阶怨之所以公认李白>谢朓>虞炎,仅仅就是水平问题,意境和感染力有高低之分。谢朓诗品一向很好,当含则含,当露则露,不虚张声势,不削足适履,这是美德。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后者则是被抛弃了都要哭着给你做便当:
流晖悦嘉客,翻影泣生离。
自销良不悔,明白愿君知。
荚明不足贵,燋烬岂为疑。
所恐恩情改,照君寻履綦。
另外就是小谢的五言四句小诗都很可爱(上面所引王筠诗是两首五言八句,我截了后半部分),他那首玉阶怨经常被拿来和李白对比,然后输出结论:“思君此何极”五个字不好,因为太露,所以输给了李白。——这种纯技法论调在我看来是很搞笑的,谢朓并不是不懂这种技法,参照他其他小诗: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事实上谢朓《同谢咨议咏铜爵台》就是完完全全的炫技之作,全诗都靠虚字着力,一联一转,跌宕缭绕,后来何逊刘孝绰王勃同题作都到不了这个层次。
同理虞炎那首玉阶怨被认为是模仿谢朓的失败品,也不是因为“黄鸟度青枝”是病句,齐梁人经常写鸟度枝,何病之有?
玉阶怨之所以公认李白>谢朓>虞炎,仅仅就是水平问题,意境和感染力有高低之分。谢朓诗品一向很好,当含则含,当露则露,不虚张声势,不削足适履,这是美德。
#57390
明天出发去学校,今晚把手头这本书看完。郭晨光《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研究》笔记。
P88:江淹“雨绝无还云,华落岂留英”句显然从潘岳原诗“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化来,不知道作者在扯些什么。
P127:作者论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对《诗品》的影响,这部分比较牵强,当时人对推崇哪些名家的大方向上其实是比较一致的,参见沈约宋书谢灵运专论与文选。而且钟嵘从不回避说出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撰写诗品时提到了刘绘、谢朓等人的意见,对江淹的诗论只字不提,大概就是没有决定性影响;
P170:谢朓《出新林浦向板桥》用大谢体?可能作者看到“赏心”两个字就觉得是学大谢,大谢绝赞增殖中。
P173:作者认为江淹《贻袁常侍诗》受到小谢清新明丽诗风的影响,看来谢朓诗风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可能因为穿越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导致江淹学得一点都不像,可以理解。另外王微的建安风骨是什么鬼。
半个小时速翻,后面实在懒得看了,前面讲江淹对玄言诗态度和六朝人文体观那部分貌似还可以,附录部分说江郎才尽和永明体关系那部分建议删掉,可能是受了许文雨影响,把江淹/谢朓部分诗句进行了多余的关联。
P88:江淹“雨绝无还云,华落岂留英”句显然从潘岳原诗“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化来,不知道作者在扯些什么。
P127:作者论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对《诗品》的影响,这部分比较牵强,当时人对推崇哪些名家的大方向上其实是比较一致的,参见沈约宋书谢灵运专论与文选。而且钟嵘从不回避说出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撰写诗品时提到了刘绘、谢朓等人的意见,对江淹的诗论只字不提,大概就是没有决定性影响;
P170:谢朓《出新林浦向板桥》用大谢体?可能作者看到“赏心”两个字就觉得是学大谢,大谢绝赞增殖中。
P173:作者认为江淹《贻袁常侍诗》受到小谢清新明丽诗风的影响,看来谢朓诗风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可能因为穿越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导致江淹学得一点都不像,可以理解。另外王微的建安风骨是什么鬼。
半个小时速翻,后面实在懒得看了,前面讲江淹对玄言诗态度和六朝人文体观那部分貌似还可以,附录部分说江郎才尽和永明体关系那部分建议删掉,可能是受了许文雨影响,把江淹/谢朓部分诗句进行了多余的关联。
#57614
本人观点:江淹和谢朓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谢朓作为小江淹二十岁的后辈经常薅江淹羊毛,化用江淹一些诗句和意象,其他没了。
许文雨先生观点如图所示,我认为这些句子都是典型的江淹诗风:鲜丽且具有矿物特征的色彩词汇,近似于赋的句法,爱奇尚异的审美取向,看不出和谢朓有什么相似。
另外江淹/谢朓之间私交,考虑到两人一度同朝为官甚至在同一个部门,且文集皆属于保存完好的“六朝旧本”,在这种情况下,江谢之间没有任何同题/酬唱/交往作品,大概最好的猜测就是不熟,最糟的猜测……禅灵寺外,宣城山下。文通一生,不弱于人!
许文雨先生观点如图所示,我认为这些句子都是典型的江淹诗风:鲜丽且具有矿物特征的色彩词汇,近似于赋的句法,爱奇尚异的审美取向,看不出和谢朓有什么相似。
另外江淹/谢朓之间私交,考虑到两人一度同朝为官甚至在同一个部门,且文集皆属于保存完好的“六朝旧本”,在这种情况下,江谢之间没有任何同题/酬唱/交往作品,大概最好的猜测就是不熟,最糟的猜测……禅灵寺外,宣城山下。文通一生,不弱于人!
#57884
明代人编百三家集就感慨,文集传与不传,皆天命也,文通的集子能传到现在真是很幸运[ TдT]
#57933
半夜又把那本专节论证“清新庾开府就是个错误”的日本著作翻了翻,这书后面居然专章开辟战场让一众盛唐诗人战青天,战况极为激烈。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另外我收回之前说作者行文咯噔的评价,人家学问做得挺严谨,只是庾信那里有点谜之喜感罢了。顺便看了下此书书评,关注点居然都和我一模一样,“庾信哪里不清新啊!”
#58003
关于“明人空疏”这点,扫明代诗话时尤有体会,如贺贻孙《诗筏》评齐梁诗:
自玄晖后,如沈约、江淹、王筠、任昉诸君,皆慕玄晖之风,而皆不能及。休文复倡为声病之说,音韵稍促,遂开古诗近体分途之渐。盖江东颜、谢之体,至玄晖而畅,至沈约辈而弱,至陈、隋而荡矣。
王筠姑且不论,沈约江淹比谢朓年长二十余岁,在文坛是谢朓前辈,如何“慕玄晖之风”?沈约与谢朓多酬唱之作,又绝重谢朓诗,勉强说得过去,江淹任昉自成一家,何来“慕”又何来“不能及”?再看“至玄晖而畅,至沈约辈而弱”,目测作者心中谢朓是个南齐的前辈作家,沈约江淹等等是后来出人,错成这样也是难得……
自玄晖后,如沈约、江淹、王筠、任昉诸君,皆慕玄晖之风,而皆不能及。休文复倡为声病之说,音韵稍促,遂开古诗近体分途之渐。盖江东颜、谢之体,至玄晖而畅,至沈约辈而弱,至陈、隋而荡矣。
王筠姑且不论,沈约江淹比谢朓年长二十余岁,在文坛是谢朓前辈,如何“慕玄晖之风”?沈约与谢朓多酬唱之作,又绝重谢朓诗,勉强说得过去,江淹任昉自成一家,何来“慕”又何来“不能及”?再看“至玄晖而畅,至沈约辈而弱”,目测作者心中谢朓是个南齐的前辈作家,沈约江淹等等是后来出人,错成这样也是难得……
#58050
今晚先睡了,明日计划,整理一下古诗词里的江淹/何逊形象,不知道能否超越“沈郎多病不胜衣”和“君忆玄晖我忆君”的喜感……
#58097
关于隐侯,除了沈郎腰瘦,他的相关诗词都又囧又扎心:
革运称梁出秘谋,寿光不许范云留。
赤章夜奏称非已,合向人间谥隐侯。
蛮笺几擘蜡灯红,零落山邱宴未终。
老矣休文自怀旧,更无谢朓与王融。
革运称梁出秘谋,寿光不许范云留。
赤章夜奏称非已,合向人间谥隐侯。
蛮笺几擘蜡灯红,零落山邱宴未终。
老矣休文自怀旧,更无谢朓与王融。
#58123
然后沈约/范云……算算他们其实是将近四十年的交情。史书写沈约欺骗冒功,范云毫不计较,甚至替沈约说好话,表面上简直圣人到难以理解,但想到他十五岁就认识沈约,一切就不成之为问题了。一个人是可以把三十多年的友谊看得比权位重的。沈约大概也是吃透了范云这点,所以有恃无恐——后来抢任昉工作也是同样手段。一言以蔽之,欺负老实人。
沈约此人,虽然与他同富贵时他表现得很搞笑,但患难之际对朋友确实不错,举例如替萧嶷儿子打抱不平,在谢朓死后的政治敏感期写诗替他喊冤等等。大概当过通缉犯的人,对世态炎凉比较敏感?当然他对文惠太子/竟陵王都没有什么政治恩义可言,作为文坛盟主的沈约是重情的,为人臣子的沈约却怀情不尽。
对于王融/谢朓,我猜沈约不敢坑←_←王融就不说了,你敢拦王元长升官的路,他不得和你拼命?谢月亮主要是玻璃心,他应该不介意把自己东西让给沈约,但被欺骗又是另一回事。谢朓被同僚打个小报告都气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外放当了一年多一点的宣城太守就“皇恩竟已矣”,被最亲近的朋友骗会有心理创伤吧?
沈约此人,虽然与他同富贵时他表现得很搞笑,但患难之际对朋友确实不错,举例如替萧嶷儿子打抱不平,在谢朓死后的政治敏感期写诗替他喊冤等等。大概当过通缉犯的人,对世态炎凉比较敏感?当然他对文惠太子/竟陵王都没有什么政治恩义可言,作为文坛盟主的沈约是重情的,为人臣子的沈约却怀情不尽。
对于王融/谢朓,我猜沈约不敢坑←_←王融就不说了,你敢拦王元长升官的路,他不得和你拼命?谢月亮主要是玻璃心,他应该不介意把自己东西让给沈约,但被欺骗又是另一回事。谢朓被同僚打个小报告都气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外放当了一年多一点的宣城太守就“皇恩竟已矣”,被最亲近的朋友骗会有心理创伤吧?
#58138
然后谢朓屡次不给沈约回诗这个梗……其实我觉得真是关系好才这样(大雾)按照当时社交礼仪,别人写赠诗基本都是要回的,更何况沈约当时人不在京城,隔山隔水,听说谢朓放了外任专程写诗安慰。
谢朓事后道歉的理由:第一病了,第二工作忙,第三沈公你写得太好我回不了,总之囧得可以(病和工作忙是正当理由,但谢朓在宣城时期那个创作频率……最搞笑的是他说自己刚上任时病得根本不能写诗,那“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是你的笔自己动的对吧[ ゚∀。]?)
但谢朓道歉是后来的事,中间这几年他心安理得欠沈约诗债,心安理得享受自己山水诗创作高峰,心安理得和宣城公务员玩联句,甚至生病了还心安理得给沈约写诗求安慰(顺便这首诗很多诗评的解释是……暗示沈约把他弄回朝廷当官XD),就……确实是很熟悉的挚友才能这么不要脸吧。
谢朓事后道歉的理由:第一病了,第二工作忙,第三沈公你写得太好我回不了,总之囧得可以(病和工作忙是正当理由,但谢朓在宣城时期那个创作频率……最搞笑的是他说自己刚上任时病得根本不能写诗,那“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是你的笔自己动的对吧[ ゚∀。]?)
但谢朓道歉是后来的事,中间这几年他心安理得欠沈约诗债,心安理得享受自己山水诗创作高峰,心安理得和宣城公务员玩联句,甚至生病了还心安理得给沈约写诗求安慰(顺便这首诗很多诗评的解释是……暗示沈约把他弄回朝廷当官XD),就……确实是很熟悉的挚友才能这么不要脸吧。
#58152
其实有个问题就是,沈约任东阳太守的时候,谢朓去送了,而且送了半天,相当依依不舍:
君纡组於名邦,贻话言於川渚。
怅分手於东津,望徂舟而延伫。
虑古今之为隔,岂山川之云阻。
但是,疑似,没写诗。
谢朓诗文基本保存完好,集中有一首《临溪送别》,诗中是秋景,时令大致吻合,诗中“沫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句似也符合当时政局与沈、谢二人心境。但只从这些判断未免太过仓促,仅从文本本身分析,“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是典型的谢朓诗风,但更近似他后期作品,笔触更轻也更纯熟。“荒城迥易阴,秋溪广难渡”倒是他早期就有的写法,参见“闺幽瑟易响,台迥月难中”。此外,谢朓写给熟悉友人如范云、王德元的诗歌都指代明确,著题清晰,不像临溪送别这样含糊。
假设他没给沈约写赠别诗,大概挚友不劳应酬泛泛之作,写得出来就写,写不出来搁笔也无妨。此外讨论小谢前后期作品差别这个事情本身也很尴尬,毕竟他只活了三十多岁……之前我说过王融/谢惠连这种二十多岁死的参与斗兽不公平,其实想想谢朓和鲍照小庾斗也吃年龄的亏,但既然能打就打嘛,不公平是斗兽的一环,不爽不要玩[ ゚ 3゚]
君纡组於名邦,贻话言於川渚。
怅分手於东津,望徂舟而延伫。
虑古今之为隔,岂山川之云阻。
但是,疑似,没写诗。
谢朓诗文基本保存完好,集中有一首《临溪送别》,诗中是秋景,时令大致吻合,诗中“沫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句似也符合当时政局与沈、谢二人心境。但只从这些判断未免太过仓促,仅从文本本身分析,“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是典型的谢朓诗风,但更近似他后期作品,笔触更轻也更纯熟。“荒城迥易阴,秋溪广难渡”倒是他早期就有的写法,参见“闺幽瑟易响,台迥月难中”。此外,谢朓写给熟悉友人如范云、王德元的诗歌都指代明确,著题清晰,不像临溪送别这样含糊。
假设他没给沈约写赠别诗,大概挚友不劳应酬泛泛之作,写得出来就写,写不出来搁笔也无妨。此外讨论小谢前后期作品差别这个事情本身也很尴尬,毕竟他只活了三十多岁……之前我说过王融/谢惠连这种二十多岁死的参与斗兽不公平,其实想想谢朓和鲍照小庾斗也吃年龄的亏,但既然能打就打嘛,不公平是斗兽的一环,不爽不要玩[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