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华与我
第一次接触阿华是在小学六年级。
那年,学校组织了一个科普讲座——有关北斗系统——甚至真的请到了专家团队。得益于平时突出的表现,老师邀请了我和同班的阿华参加。
讲座很有趣,然而我听得云里雾里,更别提讲座结束后,还有组装北斗信号接收器的实践活动了。然而阿华却如鱼得水,无论是在讲座时记下整页的笔记,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等奖,都足以让我目瞪口呆。
这之后又过了两年,到了初二。那年是二零零八年——所谓“奥运之年”。火热的运动风潮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国热情,哪怕是身处小县城的我也受到了影响。
我怀揣着沸腾的情感,依靠自己的文学天赋,一夜之间写出了接近两千字的入团申请书,并在次日傍晚送达了团委。就在团委门外的走廊上,我见到了同样拿着入团申请书的阿华。
“你也要入团?”
“是啊。”
“为什么想入团了?”我有些好奇,毕竟他看起来只对科技感兴趣。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了主席台上的国旗。落日余晖让这抹红色更加显眼。
“参与历史,创造历史。”他如此答道。
那之后不久我们的申请通过了。而我和阿华也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日渐熟络,无话不谈。
他说歼十战机翱翔蓝天,挺直国人腰板;我谈妈祖信仰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展现中华魅力。
他说中国天眼开工兴建,增强科研实力;我谈《三体》斩获星云金奖,提高文创水平。
他说辽宁舰下水,令强敌胆寒;我谈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为祖国争光。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高考之后,我们即将奔赴天涯海角。
临别之际,我问他未来的梦想是干什么,他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那你呢?”他反问。
我原先想回答写作,然而想了想,还是笑着回答:“和你一样。”
上了大学后,我和阿华的联系也就断了。但临别时的话还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一直未敢放松懈怠——白天为了未来而学习,晚上为了爱好而写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七年,这其中自然是有苦有泪。但最终,也是这七年的奋斗让我掌握了曾经避讳莫深的物理学。
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一家航天国企工作。凭借大学打下的基础,我很快便有所建树。我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会一帆风顺。
然而事与愿违,仅一年之后,新冠爆发。
那时我正在故乡过春节,未经多加思索就参加当地的志愿者组织。巧合的是,阿华也当了志愿者。我从寒暄中得知,阿华在大学毕业后去研究可控核聚变了。我夸他功在千秋,他只是笑笑,说他只是尽了本分。
老友重逢的喜悦逐渐被愈发严峻的的形势所取代。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仍然不见局面好转。越来越多的医疗人员也被投入到疫情严重的区域。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阿华也因意外感染。
不幸总是不经意间降临。一个星期后,阿华去世了。他的家属告诉我,他在病房里的时候也一直在安慰其他病人。而我也忍着悲痛,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至于现在,一切都已结束,甚至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早已实现。退休的我无事可干,便怀念起以前的人和事。我想写一些东西来纪念一下这位曾经的朋友,思索良久,终于落笔:
“理想主义者永远不死,他只是将火炬传给了下一个人。”
——节选自木星探测计划总工程师的回忆录《过去的日子》
第一次接触阿华是在小学六年级。
那年,学校组织了一个科普讲座——有关北斗系统——甚至真的请到了专家团队。得益于平时突出的表现,老师邀请了我和同班的阿华参加。
讲座很有趣,然而我听得云里雾里,更别提讲座结束后,还有组装北斗信号接收器的实践活动了。然而阿华却如鱼得水,无论是在讲座时记下整页的笔记,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等奖,都足以让我目瞪口呆。
这之后又过了两年,到了初二。那年是二零零八年——所谓“奥运之年”。火热的运动风潮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国热情,哪怕是身处小县城的我也受到了影响。
我怀揣着沸腾的情感,依靠自己的文学天赋,一夜之间写出了接近两千字的入团申请书,并在次日傍晚送达了团委。就在团委门外的走廊上,我见到了同样拿着入团申请书的阿华。
“你也要入团?”
“是啊。”
“为什么想入团了?”我有些好奇,毕竟他看起来只对科技感兴趣。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了主席台上的国旗。落日余晖让这抹红色更加显眼。
“参与历史,创造历史。”他如此答道。
那之后不久我们的申请通过了。而我和阿华也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日渐熟络,无话不谈。
他说歼十战机翱翔蓝天,挺直国人腰板;我谈妈祖信仰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展现中华魅力。
他说中国天眼开工兴建,增强科研实力;我谈《三体》斩获星云金奖,提高文创水平。
他说辽宁舰下水,令强敌胆寒;我谈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为祖国争光。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高考之后,我们即将奔赴天涯海角。
临别之际,我问他未来的梦想是干什么,他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那你呢?”他反问。
我原先想回答写作,然而想了想,还是笑着回答:“和你一样。”
上了大学后,我和阿华的联系也就断了。但临别时的话还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一直未敢放松懈怠——白天为了未来而学习,晚上为了爱好而写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七年,这其中自然是有苦有泪。但最终,也是这七年的奋斗让我掌握了曾经避讳莫深的物理学。
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一家航天国企工作。凭借大学打下的基础,我很快便有所建树。我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会一帆风顺。
然而事与愿违,仅一年之后,新冠爆发。
那时我正在故乡过春节,未经多加思索就参加当地的志愿者组织。巧合的是,阿华也当了志愿者。我从寒暄中得知,阿华在大学毕业后去研究可控核聚变了。我夸他功在千秋,他只是笑笑,说他只是尽了本分。
老友重逢的喜悦逐渐被愈发严峻的的形势所取代。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仍然不见局面好转。越来越多的医疗人员也被投入到疫情严重的区域。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阿华也因意外感染。
不幸总是不经意间降临。一个星期后,阿华去世了。他的家属告诉我,他在病房里的时候也一直在安慰其他病人。而我也忍着悲痛,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至于现在,一切都已结束,甚至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早已实现。退休的我无事可干,便怀念起以前的人和事。我想写一些东西来纪念一下这位曾经的朋友,思索良久,终于落笔:
“理想主义者永远不死,他只是将火炬传给了下一个人。”
——节选自木星探测计划总工程师的回忆录《过去的日子》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