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汪曾祺《人间草木》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四卷:人间草木,美食美味,故人时事,品味人生。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四卷:人间草木,美食美味,故人时事,品味人生。
🤤
5
😋
2
👍
1
🐔
1
🐷
1
🦪
1
#1198293
卷一 人间草木
#1198297
《花园》
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不同的自然事物。好多东西我不认得啊!
一块小地方居然能长种类如此之多的花草昆虫,像我老家最多只有十几种而已,看来他们院子确实很大。
↓最认识的是这段。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好像是铁线虫,就是祖母说得有点夸张。
看网友注释评论好有意思,大家懂得好多啊!我集思广益
p1:经历过特殊时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家好像都有点文革PTSD......汪老是自身曾经被打成右派,所以他不想多说。之前读过的史铁生也对文革游街打人存有暴力情景创伤
p2:第一次看懂【渗透压失衡】的原理!初高中都没把我教会的东西在这里读懂了,有点小意外
p3:这个评论比正文更加耐人寻味,遂截图......
p4:关于含羞草段落的解读。(我联想到自己之前记的一首用含羞草比喻校园霸凌的小诗。)不过科学角度的解读就是碰含羞草会掉头发吧,因为含羞草表面有让人脱发的碱性毒素。但我更相信汪老此处暗示的是一些象征意义,有关“不要招惹别人”的。
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不同的自然事物。好多东西我不认得啊!
一块小地方居然能长种类如此之多的花草昆虫,像我老家最多只有十几种而已,看来他们院子确实很大。
↓最认识的是这段。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好像是铁线虫,就是祖母说得有点夸张。
看网友注释评论好有意思,大家懂得好多啊!我集思广益
p1:经历过特殊时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家好像都有点文革PTSD......汪老是自身曾经被打成右派,所以他不想多说。之前读过的史铁生也对文革游街打人存有暴力情景创伤
p2:第一次看懂【渗透压失衡】的原理!初高中都没把我教会的东西在这里读懂了,有点小意外
p3:这个评论比正文更加耐人寻味,遂截图......
p4:关于含羞草段落的解读。(我联想到自己之前记的一首用含羞草比喻校园霸凌的小诗。)不过科学角度的解读就是碰含羞草会掉头发吧,因为含羞草表面有让人脱发的碱性毒素。但我更相信汪老此处暗示的是一些象征意义,有关“不要招惹别人”的。
#1198299
👍🏻《葡萄月令》
特别喜欢这篇,所以加个emoji。
讲他们一年12个月怎么种葡萄的,每月的工作内容都不同,把葡萄的生长描绘得妙趣横生。
先来点注释评论截图吧,然后直接快进到文字摘抄。
p1: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这个例句举得很有意思)
p2:[ ☉д⊙]b 真是好功底!我还毫无头绪跟原句面面相觑心想着“梨花的花瓣为啥像月亮做的?”的时候,这位互联网嘴替已经答完题了,好牛
p3:看到这谐音梗喷了,草[ ゚∀。]汉朝没有刘安...
p4:①把采收完毕的果园比喻成生产后的少妇,有意思。
②“哦,那就不管了?”的设问也有趣。
③(这篇文章好几次说到“喷波尔多液”,原来波尔多液这玩意还真在务农里面经常用啊,还以为只是初中化学诡计多端脱离现实的知识点!而且平时居然也直接叫波尔多液哎,我还以为会起个方便农民记的外号比如蓝水什么的。)
p5:玻璃碴似的雪,不是比喻,是写实的。
特别喜欢这篇,所以加个emoji。
讲他们一年12个月怎么种葡萄的,每月的工作内容都不同,把葡萄的生长描绘得妙趣横生。
先来点注释评论截图吧,然后直接快进到文字摘抄。
p1: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这个例句举得很有意思)
p2:[ ☉д⊙]b 真是好功底!我还毫无头绪跟原句面面相觑心想着“梨花的花瓣为啥像月亮做的?”的时候,这位互联网嘴替已经答完题了,好牛
p3:看到这谐音梗喷了,草[ ゚∀。]汉朝没有刘安...
p4:①把采收完毕的果园比喻成生产后的少妇,有意思。
②“哦,那就不管了?”的设问也有趣。
③(这篇文章好几次说到“喷波尔多液”,原来波尔多液这玩意还真在务农里面经常用啊,还以为只是初中化学诡计多端脱离现实的知识点!而且平时居然也直接叫波尔多液哎,我还以为会起个方便农民记的外号比如蓝水什么的。)
p5:玻璃碴似的雪,不是比喻,是写实的。
#1198301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这个“请”字用得很灵性,“趴”着的老藤也用得好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
↑葡萄藤里面是导管结构,能吸水。汪老真是善于观察。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别的植物用碗喝水,葡萄直接喝光池水。我联想到逐日夸父吸干江河的场景......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神奇的蓝色溶液......!波尔多液*2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有意思。简直瞎长!劈劈啪啪。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汪老肯定是钻进葡萄架仔细瞅过了。
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3。
是的,汪老每次写到“喷波尔多液。”都比较冷漠,(但我会莫名想笑)感觉喷蓝色溶液应该是一项无聊枯燥的工作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这句“硬的。”也是......感觉是汪老亲手一摸,脑海中就只有哦。硬的。(冷漠)
应该是葡萄刚结果的样子,绿玻璃纽扣,很好的比喻
↑这个“请”字用得很灵性,“趴”着的老藤也用得好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
↑葡萄藤里面是导管结构,能吸水。汪老真是善于观察。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别的植物用碗喝水,葡萄直接喝光池水。我联想到逐日夸父吸干江河的场景......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神奇的蓝色溶液......!波尔多液*2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有意思。简直瞎长!劈劈啪啪。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汪老肯定是钻进葡萄架仔细瞅过了。
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3。
是的,汪老每次写到“喷波尔多液。”都比较冷漠,(但我会莫名想笑)感觉喷蓝色溶液应该是一项无聊枯燥的工作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这句“硬的。”也是......感觉是汪老亲手一摸,脑海中就只有哦。硬的。(冷漠)
应该是葡萄刚结果的样子,绿玻璃纽扣,很好的比喻
#1198302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走咯~🍇🍇🍇
中间那句“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也是......波尔多液*4。(这项工作是有多枯燥啊!)
结束啦,种葡萄真有意思!有一种在字里行间跟着汪老一块儿干活的奇妙体验。感觉我在跟他钻进葡萄丛里观察藤蔓断面的导管结构、葡萄藤结的小花、抚过纽扣粒一样刚结的小葡萄,一起给葡萄喂水抽条剪枝喷溶液。绘声绘色的过程真有趣。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走咯~🍇🍇🍇
中间那句“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也是......波尔多液*4。(这项工作是有多枯燥啊!)
结束啦,种葡萄真有意思!有一种在字里行间跟着汪老一块儿干活的奇妙体验。感觉我在跟他钻进葡萄丛里观察藤蔓断面的导管结构、葡萄藤结的小花、抚过纽扣粒一样刚结的小葡萄,一起给葡萄喂水抽条剪枝喷溶液。绘声绘色的过程真有趣。
#1198304
👍🏻《昆明的雨》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篇文章介绍了:
①昆明雨季的特征。
②4种常见菌子: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鸡油菌。
③杨梅,以及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④昆明雨季盛开的缅桂花(白兰花),以及爱送缅桂花的房东。
⑤表达了作者的乡愁。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篇文章介绍了:
①昆明雨季的特征。
②4种常见菌子: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鸡油菌。
③杨梅,以及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④昆明雨季盛开的缅桂花(白兰花),以及爱送缅桂花的房东。
⑤表达了作者的乡愁。
#1198305
《人间草木》
分为三部分:山丹丹,枸杞,槐花。
就按这三个部分,每个分别抄一点吧。
1.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2.枸杞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3.槐花
(开头)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棚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佐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结尾)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分为三部分:山丹丹,枸杞,槐花。
就按这三个部分,每个分别抄一点吧。
1.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2.枸杞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3.槐花
(开头)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棚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佐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结尾)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1198309
>>Po.1198305
学过这篇结尾意境相似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林海音《城南旧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可能老师会拿来出语文大题,问两处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吧!都是借物喻人,玉香潭的槐花落了比喻养蜂人离开本地,爸爸的花儿落了比喻爸爸去世。
学过这篇结尾意境相似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林海音《城南旧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可能老师会拿来出语文大题,问两处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吧!都是借物喻人,玉香潭的槐花落了比喻养蜂人离开本地,爸爸的花儿落了比喻爸爸去世。
#1198311
>>Po.1198309
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1198313
《荷花》
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有人说,最后一句可能是这张荷花表情包↓的出处
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有人说,最后一句可能是这张荷花表情包↓的出处
#1198314
《下大雨》
雨真大。下得屋顶上起了烟。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很喜欢这一段。网友们也把我想说的话提前讲出来了:
雨真大。下得屋顶上起了烟。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很喜欢这一段。网友们也把我想说的话提前讲出来了:
#1198315
卷二 美食美味
#1199339
👍🏻《黄油烙饼》
[ TдT]太!好!看!了!就是自己读完是这个表情→😭
描写了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里的故事。男孩萧胜之前和奶奶在乡下生活,奶奶过世之后萧胜跟爸爸妈妈搬家到马铃薯研究站生活。
之前和之后两段,生活趣味各有不相同,日子贫苦,人生百味。小说侧面抨击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荒谬,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这篇最印象深刻的手法是“报菜名”。角色一想到什么好吃的,旁白真把具体菜名一个个啪啪甩上来;角色一望到什么好看的,旁白就把那些鲜艳颜色一个个列出来。好玩极了。在语文里这种手法叫“详写”(与“略写”概念相反),详写就是具体描写。(←看个闲书还对高中语文念念不忘的人)
p1:看到评论有说这段“后来就不行了”是真的,刚开始搞时大家伙食咔咔好,顿顿饱,后来制度失败生产力下降+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又回到了顿顿饿的生活。
p2:这段并没有正面描写猪饿瘦以后怎么皮包骨、叫声怎么单瘪无力(换我就只会这样写)而是用“单手可拎、一推就翻”的人类动作侧面暗示猪的瘦态。
伙食变差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那段萧胜吃得香、奶奶吃得不香,可能都是下文“奶奶是缓慢饿死的”伏笔。
p3:奶奶去世的正面描写。
老人死前也会全身浮肿......很难受。
p4:这篇虚构故事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经历,算是彩蛋吧。萧胜一家坐牛车搬家途中的风景与作者在昆明时见到的风景很相似。之后萧胜一家搬家到马铃薯研究站、萧胜画马铃薯图谱对应汪曾祺过去收到上级任务说要去一个马铃薯研究站画《马铃薯图谱》。
p5~p6:萧胜学会了采蘑菇,第一反应就是想给奶奶吃。然后又想起奶奶已经去世了,并且是被饿死的。
[ TдT]太!好!看!了!就是自己读完是这个表情→😭
描写了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里的故事。男孩萧胜之前和奶奶在乡下生活,奶奶过世之后萧胜跟爸爸妈妈搬家到马铃薯研究站生活。
之前和之后两段,生活趣味各有不相同,日子贫苦,人生百味。小说侧面抨击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荒谬,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这篇最印象深刻的手法是“报菜名”。角色一想到什么好吃的,旁白真把具体菜名一个个啪啪甩上来;角色一望到什么好看的,旁白就把那些鲜艳颜色一个个列出来。好玩极了。在语文里这种手法叫“详写”(与“略写”概念相反),详写就是具体描写。(←看个闲书还对高中语文念念不忘的人)
p1:看到评论有说这段“后来就不行了”是真的,刚开始搞时大家伙食咔咔好,顿顿饱,后来制度失败生产力下降+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又回到了顿顿饿的生活。
p2:这段并没有正面描写猪饿瘦以后怎么皮包骨、叫声怎么单瘪无力(换我就只会这样写)而是用“单手可拎、一推就翻”的人类动作侧面暗示猪的瘦态。
伙食变差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那段萧胜吃得香、奶奶吃得不香,可能都是下文“奶奶是缓慢饿死的”伏笔。
p3:奶奶去世的正面描写。
老人死前也会全身浮肿......很难受。
p4:这篇虚构故事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经历,算是彩蛋吧。萧胜一家坐牛车搬家途中的风景与作者在昆明时见到的风景很相似。之后萧胜一家搬家到马铃薯研究站、萧胜画马铃薯图谱对应汪曾祺过去收到上级任务说要去一个马铃薯研究站画《马铃薯图谱》。
p5~p6:萧胜学会了采蘑菇,第一反应就是想给奶奶吃。然后又想起奶奶已经去世了,并且是被饿死的。
#1199343
>>Po.1199339
抄一点“报菜名”手法的段落。
摘抄下来发现这个手法其实具体包括了详写、排比、反复,描写对象有动作、人物、景物、食物。由于此手法在文中大部分是用来写食物的,还是继续统称“报菜名”吧。
1.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在文中也多次反复出现了“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2.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
(↑写出了奶奶缝制手法干脆利落。)
3.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2。“萝卜白菜”*2。)
4.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拿铲子敲着锅边,还大声嚷叫。
(↑第一次吃大锅饭的盛况。)
5.萧胜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过惯了。他起先不说话。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想小三家的一对大白鹅,想蜻蜓,想蝈蝈,想挂大扁飞起来格格地响,露出绿色硬翅膀底下的桃红色的翅膜……后来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
6.这地方的庄稼跟口里也不一样。没有高粱,也没有老玉米,种莜麦、胡麻。
7.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
(↑这段后面还紧跟了一句:“雪花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写出颜色太多,让人看得眼花。)
8.“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
(↑看到这段真的恨那些干部开一次会议就能吃这么好,普通社员只能一直吃穷菜。我的口水痛苦地流。)
9.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
(↑倒取启挖,抓兑擀。烙好啦。这些烹饪动作真干脆利落,有画面感。)
抄一点“报菜名”手法的段落。
摘抄下来发现这个手法其实具体包括了详写、排比、反复,描写对象有动作、人物、景物、食物。由于此手法在文中大部分是用来写食物的,还是继续统称“报菜名”吧。
1.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在文中也多次反复出现了“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2.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
(↑写出了奶奶缝制手法干脆利落。)
3.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2。“萝卜白菜”*2。)
4.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拿铲子敲着锅边,还大声嚷叫。
(↑第一次吃大锅饭的盛况。)
5.萧胜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过惯了。他起先不说话。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想小三家的一对大白鹅,想蜻蜓,想蝈蝈,想挂大扁飞起来格格地响,露出绿色硬翅膀底下的桃红色的翅膜……后来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
6.这地方的庄稼跟口里也不一样。没有高粱,也没有老玉米,种莜麦、胡麻。
7.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
(↑这段后面还紧跟了一句:“雪花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写出颜色太多,让人看得眼花。)
8.“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
(↑看到这段真的恨那些干部开一次会议就能吃这么好,普通社员只能一直吃穷菜。我的口水痛苦地流。)
9.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
(↑倒取启挖,抓兑擀。烙好啦。这些烹饪动作真干脆利落,有画面感。)
#1199352
《故乡的食物》
讲了好多吃的,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也在这篇里面。
打到上面这句话的时候想起,我过去读书时记忆力超强,能记住某篇课文在哪个年级的第几篇,能记住惊艳段落的每一个字并写下。现在显然不行了。
这篇有一小段提到了沈从文: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还没读过沈从文,现在多了个印象“讲究格调的人”。不知道这人咋样,我个人听说的风评挺好,但只在课文学过《边城》是兄弟俩同时爱上女孩翠翠的故事,哥哥叫天保,弟弟叫傩送。其他人物还有翠翠的爷爷“老船夫”,兄弟俩的父亲是船总“顺顺”。
p1:算卦人的介绍很有意思。有学问,教小汪曾祺读过《项羽本纪》,整天要么算卦要么在家研究《易经》。我觉得这样的人脑子灵,猜物品方位更容易想到身边人干活时会把东西落在哪。
p2:评论说得对......“进食”与“品尝”的区别。
讲了好多吃的,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也在这篇里面。
打到上面这句话的时候想起,我过去读书时记忆力超强,能记住某篇课文在哪个年级的第几篇,能记住惊艳段落的每一个字并写下。现在显然不行了。
这篇有一小段提到了沈从文: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还没读过沈从文,现在多了个印象“讲究格调的人”。不知道这人咋样,我个人听说的风评挺好,但只在课文学过《边城》是兄弟俩同时爱上女孩翠翠的故事,哥哥叫天保,弟弟叫傩送。其他人物还有翠翠的爷爷“老船夫”,兄弟俩的父亲是船总“顺顺”。
p1:算卦人的介绍很有意思。有学问,教小汪曾祺读过《项羽本纪》,整天要么算卦要么在家研究《易经》。我觉得这样的人脑子灵,猜物品方位更容易想到身边人干活时会把东西落在哪。
p2:评论说得对......“进食”与“品尝”的区别。
#1199353
>>Po.1199352
这篇还提到三年自然灾害时,作者去吃马齿苋...我也想不到这玩意能吃
这篇还提到三年自然灾害时,作者去吃马齿苋...我也想不到这玩意能吃
#1199354
《萝卜》
我也没想到全国上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萝卜!
以及,北京人的萝卜吃法真多啊。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评论提到类似的谚语:“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我也没想到全国上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萝卜!
以及,北京人的萝卜吃法真多啊。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评论提到类似的谚语:“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1199355
《五味》
开幕雷击:“山西人真能吃醋!”[ ゚∀。]然后写的是山东人吃饭喜欢放醋的事儿。
文章按顺序写了“酸甜苦辣咸”五味,其实还特别提到了“腥”和“臭”两味。
文中还说了他跟贾平凹在南宁吃饭的事,care了一下周作人和闻一多。汪老写东西好喜欢带上同行文人啊......
1.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想到柳宗元的我:子厚,什么子厚......哦说的是家底子
(原来山西人爱醋是真的啊!)
2.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作“老友”。
(↑噢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以前一个人去看望生病的好朋友然后用酸笋豆豉blabla...给朋友做了一碗粉,朋友吃了粉病很快好了。后来这种粉就叫老友粉。这故事我从小听到大!
(贾平凹很懂啊,但是性格有点太张扬鲁莽(从以前就不怎么喜欢这个作家。)
3.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
(↑[ ゚∀。]这句好嘢入味了)
4.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care到周作人、闻一多的那段。)
5.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干酪就是奶酪🧀)
6.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五味》最后一个自然段。结束啦!确实咱们东西南北口味很杂,中国人很会吃!)
开幕雷击:“山西人真能吃醋!”[ ゚∀。]然后写的是山东人吃饭喜欢放醋的事儿。
文章按顺序写了“酸甜苦辣咸”五味,其实还特别提到了“腥”和“臭”两味。
文中还说了他跟贾平凹在南宁吃饭的事,care了一下周作人和闻一多。汪老写东西好喜欢带上同行文人啊......
1.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想到柳宗元的我:子厚,什么子厚......哦说的是家底子
(原来山西人爱醋是真的啊!)
2.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作“老友”。
(↑噢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以前一个人去看望生病的好朋友然后用酸笋豆豉blabla...给朋友做了一碗粉,朋友吃了粉病很快好了。后来这种粉就叫老友粉。这故事我从小听到大!
(贾平凹很懂啊,但是性格有点太张扬鲁莽(从以前就不怎么喜欢这个作家。)
3.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
(↑[ ゚∀。]这句好嘢入味了)
4.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care到周作人、闻一多的那段。)
5.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干酪就是奶酪🧀)
6.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五味》最后一个自然段。结束啦!确实咱们东西南北口味很杂,中国人很会吃!)
#1199356
《豆腐》
比较清淡的一集。豆腐好吃σ[ ᑒ ]b
我还以为会特别具体描写扬州的文思豆腐,这个可有名了。结果汪老说他没吃!但还是接着写了一段他想象中的口感,认为这豆腐应该是油炸的。(查了下并不是。文思豆腐是水煮的,豆腐写成细细条,并且像喝汤那样舀着或者小碗喝。清淡口。)
比较清淡的一集。豆腐好吃σ[ ᑒ ]b
我还以为会特别具体描写扬州的文思豆腐,这个可有名了。结果汪老说他没吃!但还是接着写了一段他想象中的口感,认为这豆腐应该是油炸的。(查了下并不是。文思豆腐是水煮的,豆腐写成细细条,并且像喝汤那样舀着或者小碗喝。清淡口。)
#1199697
《手把肉》
最野蛮利落的一集。大口吃肉!
[ ゚∀。]不过还是不要像汪曾祺那样直接吃生肉,都把牛羊生前还没死的细菌和寄生虫全吃了,容易生病。蒙古人招呼他吃生肉也是有点唬人的吧,平时都知道吃煮熟的
奶茶好喝,手把肉🥩豪爽喷香。蒙古人用刀子剔肉的细节描写很到位,看来他们真的很习惯用刀,我也想学
(查了一下,手把肉和把子肉居然不是同一种东西。把子肉是山东美食,鲁菜系的,形似扣肉,是猪肉做的。手把肉是蒙古人用手把着吃的牛羊肉。)
1.内蒙古的作家、干部爱在这时候下草原,体验生活,调查工作,也是为去“贴秋膘”。进了蒙古包,先喝奶茶。内蒙古的奶茶制法比较简单,不像西藏的酥油茶那样麻烦。只是用铁锅坐一锅水,水开后抓入一把茶叶,滚几滚,加牛奶,放一把盐,即得。我没有觉得有太大的特点,但喝惯了会上瘾的。(蒙古人一天也离不开奶茶。很多人早起不吃东西,喝两碗奶茶就去放羊。)
2.“手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块的羊肉。一手“把”着一大块肉,用一柄蒙古刀自己割了吃。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
最野蛮利落的一集。大口吃肉!
[ ゚∀。]不过还是不要像汪曾祺那样直接吃生肉,都把牛羊生前还没死的细菌和寄生虫全吃了,容易生病。蒙古人招呼他吃生肉也是有点唬人的吧,平时都知道吃煮熟的
奶茶好喝,手把肉🥩豪爽喷香。蒙古人用刀子剔肉的细节描写很到位,看来他们真的很习惯用刀,我也想学
(查了一下,手把肉和把子肉居然不是同一种东西。把子肉是山东美食,鲁菜系的,形似扣肉,是猪肉做的。手把肉是蒙古人用手把着吃的牛羊肉。)
1.内蒙古的作家、干部爱在这时候下草原,体验生活,调查工作,也是为去“贴秋膘”。进了蒙古包,先喝奶茶。内蒙古的奶茶制法比较简单,不像西藏的酥油茶那样麻烦。只是用铁锅坐一锅水,水开后抓入一把茶叶,滚几滚,加牛奶,放一把盐,即得。我没有觉得有太大的特点,但喝惯了会上瘾的。(蒙古人一天也离不开奶茶。很多人早起不吃东西,喝两碗奶茶就去放羊。)
2.“手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块的羊肉。一手“把”着一大块肉,用一柄蒙古刀自己割了吃。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