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汪曾祺《人间草木》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四卷:人间草木,美食美味,故人时事,品味人生。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四卷:人间草木,美食美味,故人时事,品味人生。
🤤
5
😋
2
👍
1
🐔
1
🐷
1
🦪
1
#1199698
卷三 故人时事
#1199725
《鸡毛》
讲了西南联大养鸡的钉子户“文嫂”,还有一个逆天学生“金昌焕”。
金昌焕整天借她的罐子不洗就还、毕业前偷她家的鸡来吃,此人又抠又爱偷摸,居住环境凌乱,却能交上女朋友、做银行会计、穿西装革履。人模狗样。(汪老一开始只写作“金先生”,后来写到他干的坏事干脆直接叫名字“金昌焕”,在文章结尾突出文嫂的数落了这个金昌焕一顿。)
这篇可以说就是有挂人意味的,汪老还担心这篇发出来会被金昌焕本人报复,特意打电话给同行好友咨询这件事。
1.
联大的学生大都很狂,讥弹时事,品藻人物,语带酸咸,词锋很锐。
(↑很真实的环境,爱键政的青年大学生...)
2.
男生宿舍全都一样,是一个窄长的大屋子,土墼墙,房顶铺着木板,木板都没有刨过,留着锯齿的痕迹,上盖稻草;两面的墙上开着一列像文嫂的窗洞一样的窗洞。每间宿舍里摆着二十张双层木床。这些床很笨重结实,一个大学生可以在上面放放心心地睡四年,一直睡到毕业,无须修理。
(↑承载过无数大学生的老床板!流水的应届生,铁打的宿舍床。)
p1:把“少量”形容成“够猫吃的份量”。很贴近生活的形容
p2:一生不爱洗衣服的大学生[ ゚∀。]其实现在就算有了洗衣机也存在不少嫌洗衣服麻烦的住宿学生,原因多种多样..
p3:逆天学生金昌焕初登场,讲他的生活习性。
单就这段我还觉得这只是个穷酸节俭的学生,甚至还有点敬佩他不发表暴论、能动手把生活物品整理挂起、懂得利用边角料。除了借人东西不洗干净就还,这处细节起初看了有点疑惑,后面看到他偷鸡来吃然后趁毕业跑路我一下子明白了,是伏笔啊。
p4:结尾文嫂的痛哭,以及汪老对金昌焕这种人的唾弃。
讲了西南联大养鸡的钉子户“文嫂”,还有一个逆天学生“金昌焕”。
金昌焕整天借她的罐子不洗就还、毕业前偷她家的鸡来吃,此人又抠又爱偷摸,居住环境凌乱,却能交上女朋友、做银行会计、穿西装革履。人模狗样。(汪老一开始只写作“金先生”,后来写到他干的坏事干脆直接叫名字“金昌焕”,在文章结尾突出文嫂的数落了这个金昌焕一顿。)
这篇可以说就是有挂人意味的,汪老还担心这篇发出来会被金昌焕本人报复,特意打电话给同行好友咨询这件事。
1.
联大的学生大都很狂,讥弹时事,品藻人物,语带酸咸,词锋很锐。
(↑很真实的环境,爱键政的青年大学生...)
2.
男生宿舍全都一样,是一个窄长的大屋子,土墼墙,房顶铺着木板,木板都没有刨过,留着锯齿的痕迹,上盖稻草;两面的墙上开着一列像文嫂的窗洞一样的窗洞。每间宿舍里摆着二十张双层木床。这些床很笨重结实,一个大学生可以在上面放放心心地睡四年,一直睡到毕业,无须修理。
(↑承载过无数大学生的老床板!流水的应届生,铁打的宿舍床。)
p1:把“少量”形容成“够猫吃的份量”。很贴近生活的形容
p2:一生不爱洗衣服的大学生[ ゚∀。]其实现在就算有了洗衣机也存在不少嫌洗衣服麻烦的住宿学生,原因多种多样..
p3:逆天学生金昌焕初登场,讲他的生活习性。
单就这段我还觉得这只是个穷酸节俭的学生,甚至还有点敬佩他不发表暴论、能动手把生活物品整理挂起、懂得利用边角料。除了借人东西不洗干净就还,这处细节起初看了有点疑惑,后面看到他偷鸡来吃然后趁毕业跑路我一下子明白了,是伏笔啊。
p4:结尾文嫂的痛哭,以及汪老对金昌焕这种人的唾弃。
#1199764
《故里三陈》
人物传记。分别写了三个姓陈的人:陈小手,陈四,陈泥鳅。
陈小手,妇产科男医生。最后死于国民党某团长枪杀。
在这篇很喜欢陈小手的人物介绍,还有陈小手跨上白马飞奔去人家里看病的潇洒身姿。(见图)
但是不喜欢后面对胖产妇的描写,非常刻板。前面甚至括弧标注了“(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然后手术过程着重描写“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让读者还以为这个产妇其实暗藏手段/比团长恶心,结果并没有,就一普通的背景板角色。不如把这种羞辱性描写放到国民党团长背刺陈小手的片段......
陈四,城隍庙会的戏剧角色“向大人”扮演者。
这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城隍庙会的盛况,临近末尾了才写了几段陈四的故事。
汪老写这篇有点像写热闹写嗨了,收尾时才想起来原来要写的是陈四的小人物故事,连忙补了几段......[ ゚∀。]
有一天下雷暴雨,陈四还要一路赶去现场演戏,差点摔死,会首老爷因为他迟到了就立刻扇他巴掌、罚他当众下跪一炷香。陈四气得大病一场(其实我觉得也有淋雨发烧的原因在,多重因素),发誓从此再也不演向大人踩高跷的戏了。这段看得很心疼。
陈泥鳅,救生船的水手。擅长下水救人。
村里漂来一具无名女尸堵住桥洞,所有人都不敢捞,于是请来陈泥鳅,他就很快捞上来了。陈泥鳅平时拿的救人报酬都会用在喝酒赌钱上面花光,但是这次不一样,他执意要把这次的报酬提高到十块钱(很多),拿了钱以后也不去喝酒赌博,而是去了陈五奶奶家,让她拿这钱去治疗她小孙子的急惊风(一种急病)。
写出了陈泥鳅的救人之心。让我觉得是这三篇里唯一看得舒服的一篇......
人物传记。分别写了三个姓陈的人:陈小手,陈四,陈泥鳅。
陈小手,妇产科男医生。最后死于国民党某团长枪杀。
在这篇很喜欢陈小手的人物介绍,还有陈小手跨上白马飞奔去人家里看病的潇洒身姿。(见图)
但是不喜欢后面对胖产妇的描写,非常刻板。前面甚至括弧标注了“(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然后手术过程着重描写“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让读者还以为这个产妇其实暗藏手段/比团长恶心,结果并没有,就一普通的背景板角色。不如把这种羞辱性描写放到国民党团长背刺陈小手的片段......
陈四,城隍庙会的戏剧角色“向大人”扮演者。
这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城隍庙会的盛况,临近末尾了才写了几段陈四的故事。
汪老写这篇有点像写热闹写嗨了,收尾时才想起来原来要写的是陈四的小人物故事,连忙补了几段......[ ゚∀。]
有一天下雷暴雨,陈四还要一路赶去现场演戏,差点摔死,会首老爷因为他迟到了就立刻扇他巴掌、罚他当众下跪一炷香。陈四气得大病一场(其实我觉得也有淋雨发烧的原因在,多重因素),发誓从此再也不演向大人踩高跷的戏了。这段看得很心疼。
陈泥鳅,救生船的水手。擅长下水救人。
村里漂来一具无名女尸堵住桥洞,所有人都不敢捞,于是请来陈泥鳅,他就很快捞上来了。陈泥鳅平时拿的救人报酬都会用在喝酒赌钱上面花光,但是这次不一样,他执意要把这次的报酬提高到十块钱(很多),拿了钱以后也不去喝酒赌博,而是去了陈五奶奶家,让她拿这钱去治疗她小孙子的急惊风(一种急病)。
写出了陈泥鳅的救人之心。让我觉得是这三篇里唯一看得舒服的一篇......
#1199774
👍🏻《跑警报》
[ ゚∀。]印象最深刻的:防空洞里面的那两副对联。(见图)
全文写了西南联大学生在防空警报中躲避日本空袭的日常趣事,并不严肃,妙趣横生。原来战争时期的跑警报也跟我们现在防空演练差不多,有嘻嘻哈哈的,有不少跟伴侣手牵手跑的,在防空洞里有打牌看书吃东西的。
文章还描写了以下同学人物,都很有意思:
①爱读温李的马同学。不管有没有警报,他都会带着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书去郊外看,到夕阳落山才回来。(“温李”温庭筠和李商隐也是晚唐时期一对名组合)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②被航空学校淘汰下来的侯同学。对航空学念念不忘,并且对警报很敏感,甚至能预知五华山会挂上警报红球的事情。下雨时还会搜罗男生宿舍的雨伞借给路过的女同学们,雨后再要回来,还给原主人。
“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③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是女朋友写给他的信。金先生有时会给别人看一两封。
汪老描述信件内容→“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散文),字也很秀气。”
④不跑警报的——爱洗头的罗同学,爱煮莲子的广东郑同学。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 ゚∀。]印象最深刻的:防空洞里面的那两副对联。(见图)
全文写了西南联大学生在防空警报中躲避日本空袭的日常趣事,并不严肃,妙趣横生。原来战争时期的跑警报也跟我们现在防空演练差不多,有嘻嘻哈哈的,有不少跟伴侣手牵手跑的,在防空洞里有打牌看书吃东西的。
文章还描写了以下同学人物,都很有意思:
①爱读温李的马同学。不管有没有警报,他都会带着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书去郊外看,到夕阳落山才回来。(“温李”温庭筠和李商隐也是晚唐时期一对名组合)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②被航空学校淘汰下来的侯同学。对航空学念念不忘,并且对警报很敏感,甚至能预知五华山会挂上警报红球的事情。下雨时还会搜罗男生宿舍的雨伞借给路过的女同学们,雨后再要回来,还给原主人。
“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③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是女朋友写给他的信。金先生有时会给别人看一两封。
汪老描述信件内容→“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散文),字也很秀气。”
④不跑警报的——爱洗头的罗同学,爱煮莲子的广东郑同学。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1199775
>>Po.1199774
↓再抄一段,联大学生在防空洞的情景。反正无聊,就是瞎玩,踩点再进洞。很真实的举动...
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再抄一段,联大学生在防空洞的情景。反正无聊,就是瞎玩,踩点再进洞。很真实的举动...
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1199786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原来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啊!后来汪曾祺还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并且还是大弟子。
1.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2.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
3.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4.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5.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6.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7.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p1:“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出处。
p2:沈从文喜欢借书给学生们(真是慷慨的人...)
沈从文痛恨扑克。
p3:沈从文喜欢谈天说地,聊文人逸事。
原来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啊!后来汪曾祺还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并且还是大弟子。
1.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2.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
3.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4.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5.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6.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7.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p1:“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出处。
p2:沈从文喜欢借书给学生们(真是慷慨的人...)
沈从文痛恨扑克。
p3:沈从文喜欢谈天说地,聊文人逸事。
#1199789
《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也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沈从文的同事。
看这篇的时候只觉得是德高望重、挺有意思的老先生,但能看出来汪老对他大多是侧面描写,没有像写沈从文那样丰富跃动,到了最后几段,汪老确实也坦白了自己对金先生所知甚少。
不过文章几次提到林徽因,我搜了一下,发现两人是挚友,金岳霖对林徽因有着深厚的爱意,但他始终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没有发展成恋人关系。(百度对两人关系的评价是“友情,和深深的关怀”。)
这些优秀的人也是关系真挚又复杂的,但是大家都没有做那些出格的举动哎。分开是遗憾,但相遇已能知足。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都有崇高的信念,所以能坚持这种伟大而纯粹的友谊,不会为人际和利益绊住脚步.....后来金岳霖成为了“中国现代逻辑学奠基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成为了“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母”
关于两人关系,营销号写得有点drama的一段↓
后来,林徽因将梁思成的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听后停顿了很久,对林徽因说道:“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林徽因说:“那你怎么办呢?”
金岳霖苦笑道:“还能怎么办,我只有不娶亲了。”
林徽因苦笑着,问金岳霖,是想不朽吗?
金岳霖也在苦笑中转身离开。
那一代真是人才济济啊...
p1:这篇文章的最后几段,网友注释版。
p2:纯净版。
金岳霖也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沈从文的同事。
看这篇的时候只觉得是德高望重、挺有意思的老先生,但能看出来汪老对他大多是侧面描写,没有像写沈从文那样丰富跃动,到了最后几段,汪老确实也坦白了自己对金先生所知甚少。
不过文章几次提到林徽因,我搜了一下,发现两人是挚友,金岳霖对林徽因有着深厚的爱意,但他始终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没有发展成恋人关系。(百度对两人关系的评价是“友情,和深深的关怀”。)
这些优秀的人也是关系真挚又复杂的,但是大家都没有做那些出格的举动哎。分开是遗憾,但相遇已能知足。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都有崇高的信念,所以能坚持这种伟大而纯粹的友谊,不会为人际和利益绊住脚步.....后来金岳霖成为了“中国现代逻辑学奠基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成为了“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母”
关于两人关系,营销号写得有点drama的一段↓
后来,林徽因将梁思成的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听后停顿了很久,对林徽因说道:“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林徽因说:“那你怎么办呢?”
金岳霖苦笑道:“还能怎么办,我只有不娶亲了。”
林徽因苦笑着,问金岳霖,是想不朽吗?
金岳霖也在苦笑中转身离开。
那一代真是人才济济啊...
p1:这篇文章的最后几段,网友注释版。
p2:纯净版。
#1199801
《多年父子成兄弟》
讲父亲对汪曾祺的影响,以及汪曾祺对自己儿子和家庭的影响。
没有说教。观念真的很进步。。重要的是纸面上说到的他们也做到了。而不是傅雷家书那样苦心孤诣说了一堆好话,到了现实中还是家暴者,继续伤害子女。
更重要的是全篇都是事实论证,很多人物特质都有一件件小事作为支撑,甚至特殊时期的事件也能直白地一一道出,涉及尊重家人的事情绝不含糊。并不是像单方面书信那种不可靠叙事。
所以这篇文章表达出来的尊重和爱,基本不可能被钻字眼儿的证伪。原来真正善良、表里如一的亲子叙事是这样的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课文《傅雷家书两则》,中小学生假期推荐书单上也常常出现《傅雷家书》,但我从小学开始上网就经常刷到傅雷多次出轨、家暴儿子傅聪的事情,只感觉事实跟手里的课本和书单很割裂,再加上自身经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相信文章里的父爱母爱了,常常想,无论什么人,只要纸上写到真实人物往往都掺点假!什么尊重都只是字面说辞,到了现实中他们还是不会变的。
。。。看到这篇有点破防了,承认错误的父母,勇敢自信的孩子。这些都是真的。
讲父亲对汪曾祺的影响,以及汪曾祺对自己儿子和家庭的影响。
没有说教。观念真的很进步。。重要的是纸面上说到的他们也做到了。而不是傅雷家书那样苦心孤诣说了一堆好话,到了现实中还是家暴者,继续伤害子女。
更重要的是全篇都是事实论证,很多人物特质都有一件件小事作为支撑,甚至特殊时期的事件也能直白地一一道出,涉及尊重家人的事情绝不含糊。并不是像单方面书信那种不可靠叙事。
所以这篇文章表达出来的尊重和爱,基本不可能被钻字眼儿的证伪。原来真正善良、表里如一的亲子叙事是这样的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课文《傅雷家书两则》,中小学生假期推荐书单上也常常出现《傅雷家书》,但我从小学开始上网就经常刷到傅雷多次出轨、家暴儿子傅聪的事情,只感觉事实跟手里的课本和书单很割裂,再加上自身经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相信文章里的父爱母爱了,常常想,无论什么人,只要纸上写到真实人物往往都掺点假!什么尊重都只是字面说辞,到了现实中他们还是不会变的。
。。。看到这篇有点破防了,承认错误的父母,勇敢自信的孩子。这些都是真的。
#1199802
卷四 品味人生
#1199805
《受戒》
短篇小说,全文字数12000+。
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是的,儿童之间的爱情......
汪曾祺在末尾的写作日期下写了一句话:“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篇文原来只是他做梦的内容,所以不用纠结为啥汪老会想到让俩小孩突然聊起某个和尚是不是有小老婆,为啥最后小英子对明子偷偷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不用太在乎人物动机和剧情合理性了......因为这些设定没啥逻辑,汪曾祺在做梦时大脑随机组装出来的
写作过程可能就是:做了个美梦,发现剧情节奏和意境都很美妙,就记下来,就扩写了,但是发现剧情逻辑、背景设定和人设都是朦朦胧胧圆不上的,就留白了。
俩小孩在芦花荡里划桨,这个意境确实很漂亮。
p1、p2、p3:长对话合集。我很喜欢这篇里面的长对话,干脆利落。(看来汪曾祺确实听进了沈从文的写作建议,写出来的对话不再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了......)
p4:小明子唱打场号子。
p5:大雄宝殿的环境描写。好奢华啊。
p6:烧戒疤。搜了一下还真有“烧戒疤”,原来戒疤就是和尚脑袋上那些点点,一共12个点。
短篇小说,全文字数12000+。
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是的,儿童之间的爱情......
汪曾祺在末尾的写作日期下写了一句话:“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篇文原来只是他做梦的内容,所以不用纠结为啥汪老会想到让俩小孩突然聊起某个和尚是不是有小老婆,为啥最后小英子对明子偷偷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不用太在乎人物动机和剧情合理性了......因为这些设定没啥逻辑,汪曾祺在做梦时大脑随机组装出来的
写作过程可能就是:做了个美梦,发现剧情节奏和意境都很美妙,就记下来,就扩写了,但是发现剧情逻辑、背景设定和人设都是朦朦胧胧圆不上的,就留白了。
俩小孩在芦花荡里划桨,这个意境确实很漂亮。
p1、p2、p3:长对话合集。我很喜欢这篇里面的长对话,干脆利落。(看来汪曾祺确实听进了沈从文的写作建议,写出来的对话不再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了......)
p4:小明子唱打场号子。
p5:大雄宝殿的环境描写。好奢华啊。
p6:烧戒疤。搜了一下还真有“烧戒疤”,原来戒疤就是和尚脑袋上那些点点,一共12个点。
#1199807
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罾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
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席。
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
↑好多。。好多动作词![ xдx]
感觉赵大伯和赵大娘两人都是“全把式”。咋啥都会,原来人类能学会做的事能有这么多...即使这是虚构小说,但能报菜名般列出这么多活儿也很震撼
(话说汪曾祺也是个神人,这本书读下来我常常想到“普通人能记住的名词能有这么多?”此前我以为只有植物学专家才能记住这么多动植物昆虫的名称,只有专门写乡村戏剧的才能记住这么多农活,只有国际级别的美食家或者什么米其林大厨才能记住这么多食物的滋味。......结果这些神奇万能的特质居然同时在一个中国近代文人身上出现了!
(🤔我们这代人会不会大多数都把超会干活和超强记忆之类的能力给弄丢了......仔细想想我接触了太多不好的网络垃圾信息,要是能脚踏实地,在现实中多干活就很好吧!像西南联大那群牛人那样,专注某样东西,就算只是像跑警报里面坚持勤洗头的,坚持读温李诗集的,好像也不错。)
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席。
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
↑好多。。好多动作词![ xдx]
感觉赵大伯和赵大娘两人都是“全把式”。咋啥都会,原来人类能学会做的事能有这么多...即使这是虚构小说,但能报菜名般列出这么多活儿也很震撼
(话说汪曾祺也是个神人,这本书读下来我常常想到“普通人能记住的名词能有这么多?”此前我以为只有植物学专家才能记住这么多动植物昆虫的名称,只有专门写乡村戏剧的才能记住这么多农活,只有国际级别的美食家或者什么米其林大厨才能记住这么多食物的滋味。......结果这些神奇万能的特质居然同时在一个中国近代文人身上出现了!
(🤔我们这代人会不会大多数都把超会干活和超强记忆之类的能力给弄丢了......仔细想想我接触了太多不好的网络垃圾信息,要是能脚踏实地,在现实中多干活就很好吧!像西南联大那群牛人那样,专注某样东西,就算只是像跑警报里面坚持勤洗头的,坚持读温李诗集的,好像也不错。)
#1199808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和尚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这地方的忙活儿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了。这几茬重活儿,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儿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喜欢最后一段,“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儿时,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不显得紧张。”真的朗朗上口啊!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这地方的忙活儿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了。这几茬重活儿,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儿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喜欢最后一段,“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儿时,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不显得紧张。”真的朗朗上口啊!
#1199809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好像听过类似描述,就是在空旷水域中驶入细密植被很容易迷路,所以让人紧张。“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的就是这种水上迷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好像听过类似描述,就是在空旷水域中驶入细密植被很容易迷路,所以让人紧张。“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的就是这种水上迷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199965
我也很喜欢汪曾祺,喜欢他的生活态度[ ゚ 3゚]
我家乡住的跟扬州比较近,所以觉得汪老提到的家乡美食真的很真实。“砗螯”的口感跟我小时候吃的一个河鲜味道实在太相似了,我们那的乡音读作“河埃”。当时也是和豆腐一起炖,吃起来鲜嫩多汁,花蛤那些老肉确实不能与之一比。但是很遗憾,只吃到几次,长大就再也没吃到过。[ ;´д`]
我家乡住的跟扬州比较近,所以觉得汪老提到的家乡美食真的很真实。“砗螯”的口感跟我小时候吃的一个河鲜味道实在太相似了,我们那的乡音读作“河埃”。当时也是和豆腐一起炖,吃起来鲜嫩多汁,花蛤那些老肉确实不能与之一比。但是很遗憾,只吃到几次,长大就再也没吃到过。[ ;´д`]
#1200218
>>Po.1199965
没关系,汪老也提到自己四十五年没吃砗螯了。但他还一直记得砗螯的模样、吃法、味道,包括写下来的时候还能详尽地一一道出。
我没吃过也没见过砗螯,但看网络考据 网页链接 说是文蛤。也可能是文蛤的近亲。还是有机会再吃到的..
没关系,汪老也提到自己四十五年没吃砗螯了。但他还一直记得砗螯的模样、吃法、味道,包括写下来的时候还能详尽地一一道出。
我没吃过也没见过砗螯,但看网络考据 网页链接 说是文蛤。也可能是文蛤的近亲。还是有机会再吃到的..
#1200397
《异禀》
我没看懂。
开头说这条街看着王二发达起来,然后我就去关注王二是怎么发达的,然后写了王二和妻子早起准备生意、开摊做生意的过程,写了市井买卖的景象......看起来都跟王二的生意发达无关,一直没说他为什么“天赋异禀”。
只懂得结尾有讽刺意味,王二随便调侃说自己发达是因为先拉小便再拉大便,张汉附和说就是啊太难得了,然后听众中有两个人信以为真,真的偷偷去厕所尝试了。
我看了网络解析 网页链接 ,是这样说的→本文主旨:无法理解命运又无力抗拒命运的小人物们,内心深处却都有改变命运的幻想,以至于他们会把王二的随口一说当真,采取滑稽的形式去“逆天改命”——在茅房里尝试分离大小便。
这篇主旨不太明确,结构散乱,途中容易让人忘记这篇文在讲什么。人名也不好记,都像路人名字:“王二”“张汉”“陶先生”“陈相公”。情节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看着容易犯困,没有悬念感和兴趣点。
平时当闲杂文读读可以,嘎嘎笑两下就过了!这个结尾就是用来乐的,再加上前面的市井描写和小人物心理旁白,有一些反讽效果,好玩。这篇文章没有赋予太多意义,可能就是一篇练手作品吧。
但如果在考场上拿到这篇,估计我就要崩溃了。链接里面就有语文试题,虽然都做对了但还是觉得离谱......要是放在考场肯定初见杀!想不到这篇文章被称为异禀的主角王二居然就是没有异禀,文里说他有异禀的时候其实都在反讽其他小角色愚昧。。
我没看懂。
开头说这条街看着王二发达起来,然后我就去关注王二是怎么发达的,然后写了王二和妻子早起准备生意、开摊做生意的过程,写了市井买卖的景象......看起来都跟王二的生意发达无关,一直没说他为什么“天赋异禀”。
只懂得结尾有讽刺意味,王二随便调侃说自己发达是因为先拉小便再拉大便,张汉附和说就是啊太难得了,然后听众中有两个人信以为真,真的偷偷去厕所尝试了。
我看了网络解析 网页链接 ,是这样说的→本文主旨:无法理解命运又无力抗拒命运的小人物们,内心深处却都有改变命运的幻想,以至于他们会把王二的随口一说当真,采取滑稽的形式去“逆天改命”——在茅房里尝试分离大小便。
这篇主旨不太明确,结构散乱,途中容易让人忘记这篇文在讲什么。人名也不好记,都像路人名字:“王二”“张汉”“陶先生”“陈相公”。情节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看着容易犯困,没有悬念感和兴趣点。
平时当闲杂文读读可以,嘎嘎笑两下就过了!这个结尾就是用来乐的,再加上前面的市井描写和小人物心理旁白,有一些反讽效果,好玩。这篇文章没有赋予太多意义,可能就是一篇练手作品吧。
但如果在考场上拿到这篇,估计我就要崩溃了。链接里面就有语文试题,虽然都做对了但还是觉得离谱......要是放在考场肯定初见杀!想不到这篇文章被称为异禀的主角王二居然就是没有异禀,文里说他有异禀的时候其实都在反讽其他小角色愚昧。。
#1200413
>>Po.1200397
又反复看了这一篇,推究了下细节。
王二发财确实没有必然因素。也可能有好运成分在(赌钱时王二很少输),但是硬要说的话,我觉得他生活习惯好就是能发财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王二家庭和睦,夫妻共同干活。把别人家用来争吵打骂的时间他们都用来干活了,心情和工作都不耽误,怪不得有句俗语“家和万事兴”啊......
→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
②摆摊位置好,离哪条街都不远说明地处街巷正中央,人流量自然多。
→每天下午,他出摊很早,他摆摊的地点是在保全堂。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
③会照顾客人。
王二会记得常客的光顾时间和购买偏好。还会主动顾及客人感受,刮风下雪的时候客人只能打伞站在街边排队,容易被淋,所以王二后来搬到了隔壁店铺里面(这样客人就能在店内排队等待了)。搬到店铺了以后,他还会主动增加商品种类,换上了亮堂堂的新灯光,更加方便客人选购,如果我是客人我也会选择去内部空间更亮堂的那家小卖部...。
→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潮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遇上下雨下雪,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
......
所以,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摊子,而是半个店铺了。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最显眼的变化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所以真没什么诀窍,他能赚钱只是因为他善于把握顾客心理+家庭环境相对和睦。
再加上他在春节过年赌博、日常听书这两个需要花钱的爱好上也会自我管理,真正把钱花出去时也很大方利索。既然钱花出去了就好好享受,钱花出去了还不舒服干脆就不花了。这样的心态反而能为自己省钱。
很多生活细节都会影响做生意的质量,真的。
又反复看了这一篇,推究了下细节。
王二发财确实没有必然因素。也可能有好运成分在(赌钱时王二很少输),但是硬要说的话,我觉得他生活习惯好就是能发财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王二家庭和睦,夫妻共同干活。把别人家用来争吵打骂的时间他们都用来干活了,心情和工作都不耽误,怪不得有句俗语“家和万事兴”啊......
→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
②摆摊位置好,离哪条街都不远说明地处街巷正中央,人流量自然多。
→每天下午,他出摊很早,他摆摊的地点是在保全堂。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
③会照顾客人。
王二会记得常客的光顾时间和购买偏好。还会主动顾及客人感受,刮风下雪的时候客人只能打伞站在街边排队,容易被淋,所以王二后来搬到了隔壁店铺里面(这样客人就能在店内排队等待了)。搬到店铺了以后,他还会主动增加商品种类,换上了亮堂堂的新灯光,更加方便客人选购,如果我是客人我也会选择去内部空间更亮堂的那家小卖部...。
→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潮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遇上下雨下雪,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
......
所以,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摊子,而是半个店铺了。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最显眼的变化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所以真没什么诀窍,他能赚钱只是因为他善于把握顾客心理+家庭环境相对和睦。
再加上他在春节过年赌博、日常听书这两个需要花钱的爱好上也会自我管理,真正把钱花出去时也很大方利索。既然钱花出去了就好好享受,钱花出去了还不舒服干脆就不花了。这样的心态反而能为自己省钱。
很多生活细节都会影响做生意的质量,真的。
#1200415
>>Po.1200397
还有一些细节。顺便码一下评价。
p1:做什么工作就会染上什么颜色。很有意思的人物刻画角度。
p2:果然,汪老列举枯燥工作的时候喜欢用句号......这是真的。(在《葡萄月令》那篇就感觉到这一点了,也证明我对文字的敏感度增加了!而且有一种跟汪老电波对上的感觉。)
p3:刻画没文化的老头张汉,会把文言文中的“股”理解成“屁股”。很真实(看来沈从文的写作课,汪曾祺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p4:讽刺性结尾。评论确实说对了。
还有一些细节。顺便码一下评价。
p1:做什么工作就会染上什么颜色。很有意思的人物刻画角度。
p2:果然,汪老列举枯燥工作的时候喜欢用句号......这是真的。(在《葡萄月令》那篇就感觉到这一点了,也证明我对文字的敏感度增加了!而且有一种跟汪老电波对上的感觉。)
p3:刻画没文化的老头张汉,会把文言文中的“股”理解成“屁股”。很真实(看来沈从文的写作课,汪曾祺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p4:讽刺性结尾。评论确实说对了。
#1200931
《岁寒三友》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
三个人都很穷,所以穷出了不同法。。。王瘦吾后面好像被迫转行卖草帽了。陶虎臣因为蒋光头禁燃烟花爆竹的“新生活政策”搞得开不了炮仗店,最后他的女儿被迫卖给一个连长只换来20块生活费。靳彝甫出场不久就出门去穷游四方了,回来发现两位老友活得越来越惨,于是卖掉家里两块田去接济他们。结尾三人再次团聚,但和一开始的三人作伴相比多了一些悲凉。
这篇有点乱,社会环境描写都比人物描写多,不太看得下去也正常。三人名字难记形象又难区分,没有具体描写神态和外貌,人物动作也极少。可以说,读者只能从他们对人生事件的选择中慢慢琢磨出他们的性格。
在我的想象中,王瘦吾是瘦肉干,就是那种形销骨立、眼窝深陷的高瘦病人。陶虎臣是明日方舟里面的槐天裴(...),但是独眼+宽厚亲和。靳彝甫是黑长发画师,刘海会盖住半张脸,后来去云游四方时终于把脸露出来的那种。
三人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陶虎臣,因为他性格豪爽直率,开的炮仗店也很好玩,后面为女儿被带走而痛哭的场景也很深入人心,他吼出来的都是感叹短句。
p1:《岁寒三友》开头。
p2:下雨天,王瘦吾的儿子只能穿笨重的钉鞋,橡胶雨鞋。我想点开注释看看钉鞋是什么,结果注释第一句:“😡现在的年轻人连钉鞋都不知道了!”......感觉被无故创了一下!
注释是汪老本人写的吧?看语言风格就像。
p3:陶虎臣的外貌描写,没有直接写他长什么样,而是描写这种相貌给人的通常印象,由此表达出陶虎臣性格亲和。“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p4~p5:注释。陶虎臣的遭遇。
p6:《岁寒三友》结尾。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
三个人都很穷,所以穷出了不同法。。。王瘦吾后面好像被迫转行卖草帽了。陶虎臣因为蒋光头禁燃烟花爆竹的“新生活政策”搞得开不了炮仗店,最后他的女儿被迫卖给一个连长只换来20块生活费。靳彝甫出场不久就出门去穷游四方了,回来发现两位老友活得越来越惨,于是卖掉家里两块田去接济他们。结尾三人再次团聚,但和一开始的三人作伴相比多了一些悲凉。
这篇有点乱,社会环境描写都比人物描写多,不太看得下去也正常。三人名字难记形象又难区分,没有具体描写神态和外貌,人物动作也极少。可以说,读者只能从他们对人生事件的选择中慢慢琢磨出他们的性格。
在我的想象中,王瘦吾是瘦肉干,就是那种形销骨立、眼窝深陷的高瘦病人。陶虎臣是明日方舟里面的槐天裴(...),但是独眼+宽厚亲和。靳彝甫是黑长发画师,刘海会盖住半张脸,后来去云游四方时终于把脸露出来的那种。
三人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陶虎臣,因为他性格豪爽直率,开的炮仗店也很好玩,后面为女儿被带走而痛哭的场景也很深入人心,他吼出来的都是感叹短句。
p1:《岁寒三友》开头。
p2:下雨天,王瘦吾的儿子只能穿笨重的钉鞋,橡胶雨鞋。我想点开注释看看钉鞋是什么,结果注释第一句:“😡现在的年轻人连钉鞋都不知道了!”......感觉被无故创了一下!
注释是汪老本人写的吧?看语言风格就像。
p3:陶虎臣的外貌描写,没有直接写他长什么样,而是描写这种相貌给人的通常印象,由此表达出陶虎臣性格亲和。“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p4~p5:注释。陶虎臣的遭遇。
p6:《岁寒三友》结尾。
#1200949
《鉴赏家》
讲了一对老朋友,大画家季匋民和果贩叶三的故事。
季匋民经常给叶三看他自己的画,叶三会给出一些真实有用的个人看法,所以叶三被称为“鉴赏家”。
二人是友谊深厚的毕生挚交。季匋民死后,叶三坚决不卖掉他的画;叶三死后,叶三的儿子遵照父亲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大画家季匋民这一人物初登场在《岁寒三友》,两篇是同一世界观。这也是《岁寒三友》中难得有具体外貌描写的人物。他亲自帮助了小画家靳彝甫(“三友”之一)并建议靳彝甫去行万里路、游历四方。
↓《岁寒三友》中关于季匋民的身份、外貌描写。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身份描写)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外貌描写)
小时候做过《鉴赏家》节选段落的阅读题,很羡慕这两人伯牙子期般的友情。。
讲了一对老朋友,大画家季匋民和果贩叶三的故事。
季匋民经常给叶三看他自己的画,叶三会给出一些真实有用的个人看法,所以叶三被称为“鉴赏家”。
二人是友谊深厚的毕生挚交。季匋民死后,叶三坚决不卖掉他的画;叶三死后,叶三的儿子遵照父亲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大画家季匋民这一人物初登场在《岁寒三友》,两篇是同一世界观。这也是《岁寒三友》中难得有具体外貌描写的人物。他亲自帮助了小画家靳彝甫(“三友”之一)并建议靳彝甫去行万里路、游历四方。
↓《岁寒三友》中关于季匋民的身份、外貌描写。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身份描写)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外貌描写)
小时候做过《鉴赏家》节选段落的阅读题,很羡慕这两人伯牙子期般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