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读书笔记+游戏战报+跑团设定+小说初稿堆积处[*゚∀゚*]
#329968
喜欢古诗评选是因为选者口味与我比较一致,江淹赛高,柳恽赛高~
#330007
>>Po.329968
齐梁诗十有八九用力不匀,诗人主观情感太重,能巧不能拙,能密不能疏,但是柳恽就木有这个毛病,读起来特别舒服[*´∀`]
齐梁诗十有八九用力不匀,诗人主观情感太重,能巧不能拙,能密不能疏,但是柳恽就木有这个毛病,读起来特别舒服[*´∀`]
#331102
草,荒野冠军本碰到星空怪团灭了,我的饰品[ TдT]
#331302
小鲤鱼、小火龙、小兔……尼玛……
#331306
>>Po.331302
那你们打算管谢庄叫啥,总不能是小猪吧,人家好歹是个池面呢……
那你们打算管谢庄叫啥,总不能是小猪吧,人家好歹是个池面呢……
#331311
庾信是玉箫……我迟早得被南北朝bot的花名笑死[ ゚∀。]
#331601
扫完了赤壁之戟,其实我对田晓菲的另一重不满在于,她为了构建自己那个宫廷文学体系,且证明其优雅高贵,总是扩大论证的范围。举例就是,谢朓在她那里也是“宫廷诗人”,然而谢朓是在竟陵王府写的诗好,还是在宣城写的诗好,完全一目了然,甚至可以说他的诗歌成就一部分就来自于身心的解放。谢朓也还罢了,把何逊的成就算作“宫廷诗人成就”,可就实实在在欺负小何了——梁武帝对何逊是什么态度?当时的京城文坛又对何逊是什么态度?嫌弃他“不逊”而冷落驱逐,刻意贬低他的诗文“饶贫寒气”,这就是宫廷对何逊做的事情,我们真的要把何逊的成就分给宫廷文学?
#331662
>>Po.331601
我不反对吹南梁文学,也不反对吹宫廷文学,事实上我觉得萧纲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意义被极大地低估和埋没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说清楚比较好:
南梁文坛普遍需要学习谢朓,宫廷诗人尤其需要学习谢朓,但谢朓本人不需要宫廷文学的环境,他只要是他自己就能写出好诗。同时,虽然我们都知道谢朓是个一流的诗人,负一流的政治人物,但他本人倘使真的有厕身宫廷的愿望,那这个愿望必然是政治相关而非文学娱乐的(且不管他主观上是否适合),也就是说人家未必就想当贵梁的金丝雀。
至于何逊,我觉得他和南梁宫廷文学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谁也不用惦记谁了。最后帮何逊编定文集的是他朋友王僧孺,又一个不得志的逐臣。虽然我经常吐槽二谢阴何这种山水诗发展路线未必准确,但具体到个体,小何是山河间失意漂泊的旅者,是一生不能靠岸的雨夜孤舟,南梁要挑一个山水诗代表,他比生活在园林之中的宫廷诗人群体更值得。
我不反对吹南梁文学,也不反对吹宫廷文学,事实上我觉得萧纲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意义被极大地低估和埋没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说清楚比较好:
南梁文坛普遍需要学习谢朓,宫廷诗人尤其需要学习谢朓,但谢朓本人不需要宫廷文学的环境,他只要是他自己就能写出好诗。同时,虽然我们都知道谢朓是个一流的诗人,负一流的政治人物,但他本人倘使真的有厕身宫廷的愿望,那这个愿望必然是政治相关而非文学娱乐的(且不管他主观上是否适合),也就是说人家未必就想当贵梁的金丝雀。
至于何逊,我觉得他和南梁宫廷文学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谁也不用惦记谁了。最后帮何逊编定文集的是他朋友王僧孺,又一个不得志的逐臣。虽然我经常吐槽二谢阴何这种山水诗发展路线未必准确,但具体到个体,小何是山河间失意漂泊的旅者,是一生不能靠岸的雨夜孤舟,南梁要挑一个山水诗代表,他比生活在园林之中的宫廷诗人群体更值得。
#331775
我真不讨厌南梁宫廷诗人群体,但何逊这个……唉,你们把他这辈子都害成这样了,还有什么话说?当然何逊也曾经出入宫廷,和一些宫廷诗人交好,其中的界线并不分明,但刘孝绰对他也说不上多好吧?编诗集时故意只选何逊两首,被当时人讥讽成气量狭小,自称谁都不服唯服谢朓,结果把何逊的偶然纰漏挂在嘴边大肆宣传。当然你可以说刘孝绰深柜粉、死傲娇,我磕CP时也这么脑补,但客观事实不就是欺负小何?有什么话可说。
#331833
——说起来泥萌南梁宫廷诗人没有自己的产品可以吹吗?
#331937
>>Po.331775
对此长叹终百年
对此长叹终百年
#332561
>>Po.331775
南朝人对“清”的定义含有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这点无需讳言,但是唐代所谓的“清”和六朝贵族之“清”已非同一概念。请问谢朓得到的“清”型评价,是来自南朝本身的更多,还是唐及唐以后的更多?
南齐书说他“文章清丽”,但是本质可能只是“善属文”的高级修辞,诗品评谢朓诗,何尝提了“清”字?钟嵘只说警遒。沈约、萧纲、萧绎对谢朓的评价,二百年来无此诗、文章之冠冕、天才命世,好像只是把谢朓视作古诗—永明新体诗转型中的楷模人物,并不觉得他非“清”不可。截止初唐,谢朓得到的主流评价似乎也只是“疏散风流”。
事实上,现在对谢朓诗风之“清”的印象,除却南齐书的清丽之评外,很有可能是发端于李白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传谢朓清”,而后由历代诗话不停加以深化并最终定型。而这个过程,大概没南朝宫廷文学什么事,除非你能证明李白等人认为谢朓的早年宫廷作品才是他“清”之所在。
我觉得很容易察觉的客观事实:
1.谢朓摆脱了文学侍从身份之后,也即他三十岁以后,作品显著质量更高,至少后世一般是这么接受的。从文选著录情况来看,南梁人的意见应该也是如此;
2.南梁宫廷诗人都学谢朓,不代表谢朓本人也是南梁宫廷诗人的同类,只是古诗—新体的变迁弄得他们可学面很窄,没法从大谢鲍照以及汉魏晋诗人那里汲取到足够多的“新体诗”经验而已;
3.如前所述,南朝人一般不用清作为谢朓的代名词,这是唐代人搞出来的,然而唐代人也没有说南梁宫廷文学很“清”,所以这个词的具体指代,以及相关的逻辑链条,恐怕不能如图中做出定论。
南朝人对“清”的定义含有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这点无需讳言,但是唐代所谓的“清”和六朝贵族之“清”已非同一概念。请问谢朓得到的“清”型评价,是来自南朝本身的更多,还是唐及唐以后的更多?
南齐书说他“文章清丽”,但是本质可能只是“善属文”的高级修辞,诗品评谢朓诗,何尝提了“清”字?钟嵘只说警遒。沈约、萧纲、萧绎对谢朓的评价,二百年来无此诗、文章之冠冕、天才命世,好像只是把谢朓视作古诗—永明新体诗转型中的楷模人物,并不觉得他非“清”不可。截止初唐,谢朓得到的主流评价似乎也只是“疏散风流”。
事实上,现在对谢朓诗风之“清”的印象,除却南齐书的清丽之评外,很有可能是发端于李白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传谢朓清”,而后由历代诗话不停加以深化并最终定型。而这个过程,大概没南朝宫廷文学什么事,除非你能证明李白等人认为谢朓的早年宫廷作品才是他“清”之所在。
我觉得很容易察觉的客观事实:
1.谢朓摆脱了文学侍从身份之后,也即他三十岁以后,作品显著质量更高,至少后世一般是这么接受的。从文选著录情况来看,南梁人的意见应该也是如此;
2.南梁宫廷诗人都学谢朓,不代表谢朓本人也是南梁宫廷诗人的同类,只是古诗—新体的变迁弄得他们可学面很窄,没法从大谢鲍照以及汉魏晋诗人那里汲取到足够多的“新体诗”经验而已;
3.如前所述,南朝人一般不用清作为谢朓的代名词,这是唐代人搞出来的,然而唐代人也没有说南梁宫廷文学很“清”,所以这个词的具体指代,以及相关的逻辑链条,恐怕不能如图中做出定论。
#332583
关于宫廷文学的低估,是现在主流著作中的大问题,南梁宫体诗人以及沈宋等等,他们的功劳被忽视,创作成果被贬低,这些都是事实。不过要吹宫廷文学,就从宫廷文学自身吹起,假设要讨论谢朓作为宫廷诗人的成就,我觉得大概两个方向:
1.他确切在早年文学侍从生涯中写下的作品;
2.他后期作品中,受早年宫廷生活影响的痕迹。例如景象的细致描摹,和早年宫廷咏物诗的写作经验应该是分不开的。
这样子差不多就够了。假设要把谢朓所有创作视作宫廷文学的成果,这个事情本身就很奇怪——你家宫廷在宣城开分店?同理何逊,你家宫廷建在船上?宫廷文学的意义正在于它是宫廷的,至于社会审美的共同趋向,那是另一个问题。事实上你根本没法证明南梁“宫廷文学”就一定比非宫廷的出色,无非政治干涉让宫体诗成了主流。这种发展趋势导致了技法的快速内卷和飞速发展,意义不容忽视,但是单一导向导致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那些声音呢?难道就不存在了么?
1.他确切在早年文学侍从生涯中写下的作品;
2.他后期作品中,受早年宫廷生活影响的痕迹。例如景象的细致描摹,和早年宫廷咏物诗的写作经验应该是分不开的。
这样子差不多就够了。假设要把谢朓所有创作视作宫廷文学的成果,这个事情本身就很奇怪——你家宫廷在宣城开分店?同理何逊,你家宫廷建在船上?宫廷文学的意义正在于它是宫廷的,至于社会审美的共同趋向,那是另一个问题。事实上你根本没法证明南梁“宫廷文学”就一定比非宫廷的出色,无非政治干涉让宫体诗成了主流。这种发展趋势导致了技法的快速内卷和飞速发展,意义不容忽视,但是单一导向导致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那些声音呢?难道就不存在了么?
#332588
我是认真的,了解南梁文学,除了国内那些狂喷宫体诗的著作,是不是真只能看田晓菲的厨力外放了?虽然她那个厨力外放有一点点扯的成份在内,但总比一棍子打死好。
#332594
>>Po.332588
我最不满田晓菲的就是,她好像真的想把南梁文学构建成一种声音,一个主旋律,然而南梁前中期乃是南朝文学罕见的繁荣时期,吸收了那么多的养料,却只有一种趋向,这种事情本身就不可思议吧?
至于烽火与流星这本书,有些细节当然不成之为问题,例如她认为萧纲的一些“独创”,我可以在鲍照/谢朓作品里找到先例。但考虑到南朝诗文的散佚情况,也不好说鲍照谢朓就有首创权,反正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质很虚无,怎么说都无所谓。关键在于,她确实是故意断章取义,例如引述王夫之的意见。
我最不满田晓菲的就是,她好像真的想把南梁文学构建成一种声音,一个主旋律,然而南梁前中期乃是南朝文学罕见的繁荣时期,吸收了那么多的养料,却只有一种趋向,这种事情本身就不可思议吧?
至于烽火与流星这本书,有些细节当然不成之为问题,例如她认为萧纲的一些“独创”,我可以在鲍照/谢朓作品里找到先例。但考虑到南朝诗文的散佚情况,也不好说鲍照谢朓就有首创权,反正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质很虚无,怎么说都无所谓。关键在于,她确实是故意断章取义,例如引述王夫之的意见。
#332599
只看田晓菲引用的这段话,就好像王夫之是萧纲的铁杆粉丝、强力支持者,认为萧纲可以和李杜媲美,实乃中国顶峰诗人——然而第一,王夫之对萧纲的评价并不高。当然这也不说明萧纲写得不好,因为王夫之审美无人能懂。第二,王夫之对李杜王维的评价,只看他在古诗评选、唐诗评选中的批注,也是没那么高的。甚至可以说,王夫之展现出的一贯观点:齐梁完爆唐朝。
#332616
这就是王夫之古诗评选对萧纲/李杜的一般评价(“有起有合”一节是评何逊《慈姥矶》,因为分页,截图截不完整)。田晓菲绝对不可能没读完这本书,但她一定要这么“叙述”,以便王夫之为惨遭误解的萧纲背书。我确实觉得萧纲受到的待遇相对他的诗歌天才不公允,但对于断章取义找名人背书这种事情,实话实说我也有点欣赏不来。
#332625
然而田晓菲这些问题都是瑕不掩瑜,毕竟也没有更好的相关著作可以看了,大众对于宫体诗的印象可能只有闻一多先生宫体诗的自赎,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完事,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