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读书笔记+游戏战报+跑团设定+小说初稿堆积处[*゚∀゚*]
#467215
我并不认为小花的诗需要“间接”来得到感动。或者说,宋代的语言体系离现代更接近,所以更容易理解。西晋的东西即使不用典故,那种遣词造句的习惯也已经离我们很远。在我心中,小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诗中情感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对比,而是完全无向无端的。
仅就这首诗来说,当然是书写“哀伤”,但这里存在一种特别的冲突,记忆本身的矛盾性。全诗的开头,展现出一种缓慢的褪色、流逝感: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之子”是一个很美的词,诗经的桃夭、汉广中“之子”都带有新婚的意味,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但是这样的一个人死去了,“永幽隔”,鲜活美好的生命被巨大的黑暗阻断,而时间脉脉流动在黄泉重壤之上,彰显生者世界的不可停留,这是全诗的开端。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这几句讲的是作者不能因为悲伤、留恋而停留在家中,必须回到官场,继续他的工作。听上去有点奇怪,后世悼亡诗词很少说这种话,不过早期诗歌的语言就是很认真、很诚恳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意识到他这种情感——过度的伤感——其实正在危害他的社会责任,而社会的要求又不允许他沉浸在私人的感伤中。一方面是自身修养的残缺,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不留余地,双向的错误构成情感的辗转与痛苦:当我们悲伤时,我们并不是为悲伤而悲伤,而是处于一种时时刻刻的撕裂之中,个人与社会,形体与精神,永远背道而驰,而我们甚至不能对此做出抗议或谴责,因为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
在上述两节中,作者并没有开始倾诉悲伤,他只是在说“悲伤”的无益:首先,死亡是已经发生的、不可回转的,其次,生者的世界高悬死者之上,生与死构成情感的角力,以及种种无法解决的矛盾。生者这边的砝码是社会责任,以及正常流动、可以把握的时间,死者则只拥有完全的黑暗,只有细若蛛丝的“情感”维系悼亡这一行为的存在。所以我说,潘岳的悼亡是真正的悼亡,他并不是单纯地书写一种哀情、一种感受,而是书写悲哀的体验,或者说他这一阶段的生命本身。
仅就这首诗来说,当然是书写“哀伤”,但这里存在一种特别的冲突,记忆本身的矛盾性。全诗的开头,展现出一种缓慢的褪色、流逝感: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之子”是一个很美的词,诗经的桃夭、汉广中“之子”都带有新婚的意味,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但是这样的一个人死去了,“永幽隔”,鲜活美好的生命被巨大的黑暗阻断,而时间脉脉流动在黄泉重壤之上,彰显生者世界的不可停留,这是全诗的开端。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这几句讲的是作者不能因为悲伤、留恋而停留在家中,必须回到官场,继续他的工作。听上去有点奇怪,后世悼亡诗词很少说这种话,不过早期诗歌的语言就是很认真、很诚恳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意识到他这种情感——过度的伤感——其实正在危害他的社会责任,而社会的要求又不允许他沉浸在私人的感伤中。一方面是自身修养的残缺,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不留余地,双向的错误构成情感的辗转与痛苦:当我们悲伤时,我们并不是为悲伤而悲伤,而是处于一种时时刻刻的撕裂之中,个人与社会,形体与精神,永远背道而驰,而我们甚至不能对此做出抗议或谴责,因为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
在上述两节中,作者并没有开始倾诉悲伤,他只是在说“悲伤”的无益:首先,死亡是已经发生的、不可回转的,其次,生者的世界高悬死者之上,生与死构成情感的角力,以及种种无法解决的矛盾。生者这边的砝码是社会责任,以及正常流动、可以把握的时间,死者则只拥有完全的黑暗,只有细若蛛丝的“情感”维系悼亡这一行为的存在。所以我说,潘岳的悼亡是真正的悼亡,他并不是单纯地书写一种哀情、一种感受,而是书写悲哀的体验,或者说他这一阶段的生命本身。
#467368
>>Po.467215
接上。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回归社会之前,诗人又走回了过往的房间,于是尘封的记忆一层层打开了:从帏屏、翰墨,到流芳、遗挂。拿后世诗歌的标准来看,这几句未免太过铺陈,“物是人非”四字,却要不避辛劳地说上许多。我们知道中国诗歌向来有以少总多的艺术传统,譬如王维的五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故乡万事,都浓缩在这一枝寒梅当中了。不过潘岳那个时代,其实也还很少有如此的技巧。况且我们说过,他是一个重视情感体验,而且非常诚恳认真的人。所以他让自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次打开的记忆珠宝盒中,或许每一个物体都唤醒一段小小的回忆,又或者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往昔的幻影。总之,他感到迷茫和惊恐: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这里有很多表情感的字词,而且意义不同。有些诗评家指责“回遑忡惊惕”是病句,不成言语,早期诗歌确实有病句现象,高手难免,否则钟嵘也不会把“少病累”当成张协的优点之一加以表彰,这里我们姑且不去管他,只说诗意。诗人首先感到恍惚失神,就好像妻子还在,视觉和嗅觉共同停留在过往的某一天,以至于他以为自己还在过去,就是这种情感的错觉与现实的清醒构成惊慌。逐步清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把死亡这一客观事实再次经历的过程。徒劳的沉浸与自我欺骗,以及侵逼而来的清醒,死与生的界限像海平面那样起伏,又像峰峦一样沉重下逼。到最后,他确实接受了这一事实: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祇。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比翼鸟与比目鱼,算不上太新颖的比方,早在汉代徐淑和秦嘉的赠答就提到:
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
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
当然徐淑秦嘉赠答文学的真伪性有待考据。不过潘岳生活年代稍早的傅玄就已经把类似比喻用得炉火纯青。所以重点不在于这些诗句是否新颖、美丽,而在于它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完成抒情的历程。总之,在记忆的回潮下,作者此刻已经完全【再次】接受了妻子死亡的事实。
接上。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回归社会之前,诗人又走回了过往的房间,于是尘封的记忆一层层打开了:从帏屏、翰墨,到流芳、遗挂。拿后世诗歌的标准来看,这几句未免太过铺陈,“物是人非”四字,却要不避辛劳地说上许多。我们知道中国诗歌向来有以少总多的艺术传统,譬如王维的五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故乡万事,都浓缩在这一枝寒梅当中了。不过潘岳那个时代,其实也还很少有如此的技巧。况且我们说过,他是一个重视情感体验,而且非常诚恳认真的人。所以他让自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次打开的记忆珠宝盒中,或许每一个物体都唤醒一段小小的回忆,又或者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往昔的幻影。总之,他感到迷茫和惊恐: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这里有很多表情感的字词,而且意义不同。有些诗评家指责“回遑忡惊惕”是病句,不成言语,早期诗歌确实有病句现象,高手难免,否则钟嵘也不会把“少病累”当成张协的优点之一加以表彰,这里我们姑且不去管他,只说诗意。诗人首先感到恍惚失神,就好像妻子还在,视觉和嗅觉共同停留在过往的某一天,以至于他以为自己还在过去,就是这种情感的错觉与现实的清醒构成惊慌。逐步清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把死亡这一客观事实再次经历的过程。徒劳的沉浸与自我欺骗,以及侵逼而来的清醒,死与生的界限像海平面那样起伏,又像峰峦一样沉重下逼。到最后,他确实接受了这一事实: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祇。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比翼鸟与比目鱼,算不上太新颖的比方,早在汉代徐淑和秦嘉的赠答就提到:
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
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
当然徐淑秦嘉赠答文学的真伪性有待考据。不过潘岳生活年代稍早的傅玄就已经把类似比喻用得炉火纯青。所以重点不在于这些诗句是否新颖、美丽,而在于它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完成抒情的历程。总之,在记忆的回潮下,作者此刻已经完全【再次】接受了妻子死亡的事实。
#467612
>>Po.467368
接上。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这一句转得很轻盈,也很美丽。此前“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以下全写室内,室内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诗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悲伤之中。可以沉浸、可以迷惘、可以失神、可以惶然,这是封闭——彻底的私人化给他的特权。但是春风吹进来了,哪怕只是一缕毫无质量、绝无形体的春风,也足以打破这种平衡,代表生者世界的再度入侵。晨溜承檐滴——坠落的、沉重的、无穷无尽的,现在都在这里了。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里有一种徒劳。诗人意识到,他需要做一个庄周一样达生之人,洞彻生死,再无哀伤,但是又做不到!对于西晋士人来说,沉浸悲伤不能自拔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态度,所以潘岳始终用老庄思想来劝诫,甚至强行说服自己。且看他其他悼念亡妻的作品: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重曰:已矣!此盖新哀之情然耳。渠怀之其几何?庶无愧兮庄子。
但他越是强调,我们越能看出他的沉溺。如前所述,沉溺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生者世界的沉重砝码来说,死者的重量只来自于感情。假设要为这首诗寻找一个主题,那确实就是“悼亡”——悼亡,以及对悼亡这个行为本身的反思。后世绝大多数悼亡题材作品,都只是叙述一种悲哀,语言当然可以很美,但讲述的也只是生死之间,而不是“生者世界”与“死者世界”,以及徘徊在二者夹缝的悼亡之人的种种撕裂般的体验。
之前我说过,潘岳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抒情者。他所抒发的情感,不是抽象的、符号式的,而是诚恳的、体验式的,所以显得冗长与琐碎。中国诗讲究一种感发、含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美,也就是把具体的情感抽象成一种朦胧漂浮无定形之物,然后来塑造它、打磨它,让它和读者不期而遇。但是潘岳的悼亡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叶嘉莹认为潘岳的诗不好,理由是不是直接的感动,而是思力所致,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潘岳的诗可能不好,但问题正在于他的直接与诚实。
那么,不管他客观上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我认为他好呢?因为我心中诗可以是一种体验,也可以是一团灵气,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假设这种体验是认真的,那作为体验般的诗就是绝好的。况且如此复杂真切的情感,能够娓娓道来,与其说潘岳本人不善谋篇剪裁,倒不如说对于他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来说,他已经展现出了作为极高的文字技巧——不是驾驭文字,而是偕之漂流。
接上。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这一句转得很轻盈,也很美丽。此前“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以下全写室内,室内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诗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悲伤之中。可以沉浸、可以迷惘、可以失神、可以惶然,这是封闭——彻底的私人化给他的特权。但是春风吹进来了,哪怕只是一缕毫无质量、绝无形体的春风,也足以打破这种平衡,代表生者世界的再度入侵。晨溜承檐滴——坠落的、沉重的、无穷无尽的,现在都在这里了。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里有一种徒劳。诗人意识到,他需要做一个庄周一样达生之人,洞彻生死,再无哀伤,但是又做不到!对于西晋士人来说,沉浸悲伤不能自拔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态度,所以潘岳始终用老庄思想来劝诫,甚至强行说服自己。且看他其他悼念亡妻的作品: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重曰:已矣!此盖新哀之情然耳。渠怀之其几何?庶无愧兮庄子。
但他越是强调,我们越能看出他的沉溺。如前所述,沉溺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生者世界的沉重砝码来说,死者的重量只来自于感情。假设要为这首诗寻找一个主题,那确实就是“悼亡”——悼亡,以及对悼亡这个行为本身的反思。后世绝大多数悼亡题材作品,都只是叙述一种悲哀,语言当然可以很美,但讲述的也只是生死之间,而不是“生者世界”与“死者世界”,以及徘徊在二者夹缝的悼亡之人的种种撕裂般的体验。
之前我说过,潘岳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抒情者。他所抒发的情感,不是抽象的、符号式的,而是诚恳的、体验式的,所以显得冗长与琐碎。中国诗讲究一种感发、含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美,也就是把具体的情感抽象成一种朦胧漂浮无定形之物,然后来塑造它、打磨它,让它和读者不期而遇。但是潘岳的悼亡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叶嘉莹认为潘岳的诗不好,理由是不是直接的感动,而是思力所致,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潘岳的诗可能不好,但问题正在于他的直接与诚实。
那么,不管他客观上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我认为他好呢?因为我心中诗可以是一种体验,也可以是一团灵气,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假设这种体验是认真的,那作为体验般的诗就是绝好的。况且如此复杂真切的情感,能够娓娓道来,与其说潘岳本人不善谋篇剪裁,倒不如说对于他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来说,他已经展现出了作为极高的文字技巧——不是驾驭文字,而是偕之漂流。
#467835
我不喜欢叶嘉莹说太康诗歌,尤其不喜欢她说潘岳。学术界所谓辩证地看待潘陆,也只不过是“虽然他们追求藻饰的作风不对,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之就是把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完全说成后来者的垫脚石。我认为我们读一个阶段的诗歌,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理解时代背景造就的语言体系下,作者本身想传达的重重意蕴,而非指责这种时代语言体系本身不尽人意。归根结底,诗人是活在他那个时代的,假设潘岳的诗歌真正如此无用,为何南朝人要对此赞叹不已?我想大概就是南朝人能读懂其中的意味与力量,而今天大家去看,终究隔着天堑。
#467912
我另一篇不喜欢的叶嘉莹文章,谈三首玉阶怨。以前说过一次,不过今晚无事,干脆翻旧账。要说李白写得更好,当然没什么问题。要说时代局限性,我觉得意义也不大。南齐时期还没有后来成熟的绝句体式,不过既然谢朓写了五言四句诗,那就可以拿过来讨论,无所谓公不公平。我想指出的是,这里存在一个“考据”的问题。
第一,李白真的是“本能感受”到几个意象很好,所以脱口而出的吗?仅就玉阶、白露、月亮的意象以及湿润感,下面的诗作显然已经包含了: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第二,谢朓真的就不懂“以景结情”这种写法吗?然而他也写过这样的绝句: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换而言之,李白当然写得更好。但并不在于意象选取,或者表达技巧有所独创(按照唐前诗歌坑爹的散佚程度,谢朓倒是可以争取一下薛定谔的专利权,不过我觉得也没啥意义。日本学者最喜欢替南朝作家注册专利,但我觉得面对一个散佚得一塌糊涂的总库,什么都说不好,只是徒劳地夸大了个人觉悟),而在于这首诗确实是一首很好的诗。
顺便怒槽之前槽过的问题:那个写“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以至于被各种花式嘲笑的虞炎,是鲍参军集的编者。没有虞炎就没有鲍参军集,更没有山寨鲍参军。饮水思源,感恩的心,先谢虞炎,懂伐?
第一,李白真的是“本能感受”到几个意象很好,所以脱口而出的吗?仅就玉阶、白露、月亮的意象以及湿润感,下面的诗作显然已经包含了: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第二,谢朓真的就不懂“以景结情”这种写法吗?然而他也写过这样的绝句: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换而言之,李白当然写得更好。但并不在于意象选取,或者表达技巧有所独创(按照唐前诗歌坑爹的散佚程度,谢朓倒是可以争取一下薛定谔的专利权,不过我觉得也没啥意义。日本学者最喜欢替南朝作家注册专利,但我觉得面对一个散佚得一塌糊涂的总库,什么都说不好,只是徒劳地夸大了个人觉悟),而在于这首诗确实是一首很好的诗。
顺便怒槽之前槽过的问题:那个写“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以至于被各种花式嘲笑的虞炎,是鲍参军集的编者。没有虞炎就没有鲍参军集,更没有山寨鲍参军。饮水思源,感恩的心,先谢虞炎,懂伐?
#467943
总结就是:谁黑潘小花我黑谁~无论是戴建业还是叶嘉莹都逃不过,小花即正义~
#467970
多年前翻过叶嘉莹讲王沂孙《天香•龙涎香》的文章,再补个槽点,叶先生一直谈语码,逐字逐句破译作者的遗民心态,这部分当然写得很好。但是,“荀令如今顿老”这个典故她就只说了荀令留香(貌似还把出处注错了……这个典故出自《襄阳记》,不在裴注三国志里面)!其实我觉得这里把荀彧说进来也是很深沉的,不知道叶先生为什么不说……
#468004
>>Po.467943
其实我被小花祥瑞过=_=若干年前少不更事,我泡茶的时候和朋友吐槽了一句潘岳真是个傻X,怎么就干那种事情,说到兴起感激顿挫,茶壶碎了,我的脚爪子红了。然后整整一个下午我都把脚用凉水冲刷,只要一停下来就疼得像针扎,总结就是小花你好过分、好过分。但是我还是喜欢他,木什么特别的理由。
其实我被小花祥瑞过=_=若干年前少不更事,我泡茶的时候和朋友吐槽了一句潘岳真是个傻X,怎么就干那种事情,说到兴起感激顿挫,茶壶碎了,我的脚爪子红了。然后整整一个下午我都把脚用凉水冲刷,只要一停下来就疼得像针扎,总结就是小花你好过分、好过分。但是我还是喜欢他,木什么特别的理由。
#468022
我对小花的颜很没有实感……首先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没有动漫或影视加成,史书也没有特别细腻的描写,都很难有什么实感=_=其次,他给人感觉完全就是一只苦逼中年社畜,看同事升职自己都要焦虑的那种,就算美貌绝伦也很难有大帅比气场。总结就是,小花我萌你真的就是因为你萌~
#468026
>>Po.468022
其实我会说小花总让我联想到潘长江么=_=
其实我会说小花总让我联想到潘长江么=_=
#468048
帮朋友给沈约作集评中,找到一本新资料叫文选尤,对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的批语是桃花乱落如红雨,真有创意~不过国学大师好像抽抽了,影印本图片总是显示不出来,明天再继续施工。
#468071
又死了两次,彻底对熵教徒这个职业失去信心了……切换回我们的死灵法师沈隐侯账号!
#468074
>>Po.468071
本ToME4玩家终于认清了事实,以前几次通关不是我强,是奇术法这个职业本来就强TVT
本ToME4玩家终于认清了事实,以前几次通关不是我强,是奇术法这个职业本来就强TVT
#468116
把痛苦之屋打过了,升到25级,鲨鱼下一步就是变巫妖(是不是就泡不到梅琳达妹纸了囧),小兔拿不到合适的觉醒技也比较坑爹。星月比较好的觉醒技是落星,但是这个要看脸拿,拿个万金油熟能生巧或者猛虎之眼也不是不可以……
#468138
看到朋友发的范云孙女:
善心母范氏,梁太子中舍人范孝才之女,少寡养孤,博学有高节。高祖知之,敕尚食每献时新,常遣分赐。尝诏范入内,侍皇后讲读,封永乐郡君。及善心遇祸,范年九十有二,临丧不哭,抚柩曰:“能死国难,我有儿矣。”因卧不食,后十馀日亦终。
沈满愿和这位范氏,这是何等的遗传……
善心母范氏,梁太子中舍人范孝才之女,少寡养孤,博学有高节。高祖知之,敕尚食每献时新,常遣分赐。尝诏范入内,侍皇后讲读,封永乐郡君。及善心遇祸,范年九十有二,临丧不哭,抚柩曰:“能死国难,我有儿矣。”因卧不食,后十馀日亦终。
沈满愿和这位范氏,这是何等的遗传……
#468140
>>Po.468138
范云给我一种“我圈真的配有这么好的人吗”的感觉……说起来范云死得挺早,也不知道有没有见过自己孙女,唉=_=
范云给我一种“我圈真的配有这么好的人吗”的感觉……说起来范云死得挺早,也不知道有没有见过自己孙女,唉=_=
#468148
范云真的就是很好很好,你永远可以信赖范大哥。范何真的血虐……我觉得他们在内心深处是很投缘的,都有一股格格不入的耿介和固执,就像沈谢内在都有一份自私和谐星(呃……),但是范大哥死得太早了!替小何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