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用
#949064
>>Po.949058
汪同学
共同点:
没有强烈地反抗过(性格,身体原因)。
有“合理的”被讨厌的理由(骚扰了同学(传言)、说话让人听不清、看起来很邋遢)
朋友少(能够让其他人以孤立ta为共同点,聚集起来)
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理由。
汪同学
共同点:
没有强烈地反抗过(性格,身体原因)。
有“合理的”被讨厌的理由(骚扰了同学(传言)、说话让人听不清、看起来很邋遢)
朋友少(能够让其他人以孤立ta为共同点,聚集起来)
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理由。
#949091
旁观者真的什么都意识不到。甚至觉得自己是个挺好的人。
等到霸凌明显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时候,霸凌行为就会变成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默认的东西。受害者不被当做人来尊重。不被尊重是指,没有人会想到,受害者是拥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是一同学习的人,和自己没有区别。所有人都没有想过:自己没有成为受害者,只是巧合。加害和被害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不消灭这种行为,就没有人真的安全。
真的会出手帮助吗?我开始不确定了
不过这是作品里,也没什么关系。
等到霸凌明显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时候,霸凌行为就会变成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默认的东西。受害者不被当做人来尊重。不被尊重是指,没有人会想到,受害者是拥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是一同学习的人,和自己没有区别。所有人都没有想过:自己没有成为受害者,只是巧合。加害和被害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不消灭这种行为,就没有人真的安全。
真的会出手帮助吗?我开始不确定了
不过这是作品里,也没什么关系。
#949093
>>Po.949091
(自)
(自)
#951702
>>Po.949064
共同点:
成绩差,同学“认为”这三个人“不努力”“不想学”。
共同点:
成绩差,同学“认为”这三个人“不努力”“不想学”。
#954250
1 (0~1) 孙晓冰,柳海民. 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2] 张国平. 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11(8):73-76,66.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11.08.013.
[3] 钟玲. 美国“站起来反对霸凌”教育活动及我国校园霸凌预防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5):119-122.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30.
[4] 杨军,王学栋. 英国反校园霸凌之经验与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3-15,19. DOI:10.3969/j.issn.1671-6531.2016.08.004.
[5] 王康秀. 校园“霸凌”研究——基于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探讨[D]. 江苏:苏州大学,2012. DOI:10.7666/d.y2120218.
[2] 张国平. 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11(8):73-76,66.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11.08.013.
[3] 钟玲. 美国“站起来反对霸凌”教育活动及我国校园霸凌预防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5):119-122.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30.
[4] 杨军,王学栋. 英国反校园霸凌之经验与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3-15,19. DOI:10.3969/j.issn.1671-6531.2016.08.004.
[5] 王康秀. 校园“霸凌”研究——基于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探讨[D]. 江苏:苏州大学,2012. DOI:10.7666/d.y2120218.
#960049
网页链接
关注校园欺凌:男生是主力军 女生间的关系欺凌突出——人民网
关注校园欺凌:男生是主力军 女生间的关系欺凌突出——人民网
#960072
“围观群体”影响欺凌氛围与事件走向
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是指身处欺凌现场的目击者或者没有目睹现场但拥有欺凌信息、关注欺凌事件的大量人群。从群体对于欺凌事件的态度反应看,围观群体可以分为欺凌保护者、潜在欺凌捍卫者、协同欺凌者、煽风点火者与置身事外者;从群体所处的场所看,既有线上围观群体,又有线下围观群体;从欺凌信息获得的来源看,既有直接目睹的围观群体,又有间接听闻的围观群体。
团队认为,围观群体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影响欺凌氛围与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
在线下的实际情境中,围观者是指在欺凌发生现场围观欺凌过程或间接听闻欺凌事件的群体,这里的群体可以是学生、家长或者老师。很多校园欺凌围观者虽然内心深处不赞同欺凌者的做法,但迫于情境压力没有对欺凌事件做出反应,选择保持中立与沉默。但他们几乎不会知道他们的关注或沉默意味着对欺凌行为的鼓励——至少是承认——而不是反对,这样的态度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认为自己的欺凌行为是受到大家接受和支持的,并且不会受到惩罚,从而促成欺凌行为的发生与升级。
在线上的网络世界中,围观群体多是指大量听说过欺凌事件的网友,他们多半是通过视频或文字描述来获得欺凌信息的,具有一定时效的滞后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匿名的网络世界削弱了个体社会道德的约束,网络围观群体相比于实际情境中的围观群体人数更多,群体从众行为也更易产生。因此,他们一旦接收了相关欺凌事件的信息,便开始在网络上大加评论。一般来说,舆论偏向哪边,他们的评论就偏向哪边,由此便集结成了一群群极端的网络围观群体。
一般来说,围观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围观者不同类型的角色行为,而这种角色行为又会使整个欺凌事件的“围观”行为发生改变,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围观”。
团队认为,尝试打破“群体”的桎梏,分角色对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进行剖析,比较群体中各类角色以及角色行为的异同,将能引导和有针对性地帮助减少消极“围观”。
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是指身处欺凌现场的目击者或者没有目睹现场但拥有欺凌信息、关注欺凌事件的大量人群。从群体对于欺凌事件的态度反应看,围观群体可以分为欺凌保护者、潜在欺凌捍卫者、协同欺凌者、煽风点火者与置身事外者;从群体所处的场所看,既有线上围观群体,又有线下围观群体;从欺凌信息获得的来源看,既有直接目睹的围观群体,又有间接听闻的围观群体。
团队认为,围观群体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影响欺凌氛围与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
在线下的实际情境中,围观者是指在欺凌发生现场围观欺凌过程或间接听闻欺凌事件的群体,这里的群体可以是学生、家长或者老师。很多校园欺凌围观者虽然内心深处不赞同欺凌者的做法,但迫于情境压力没有对欺凌事件做出反应,选择保持中立与沉默。但他们几乎不会知道他们的关注或沉默意味着对欺凌行为的鼓励——至少是承认——而不是反对,这样的态度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认为自己的欺凌行为是受到大家接受和支持的,并且不会受到惩罚,从而促成欺凌行为的发生与升级。
在线上的网络世界中,围观群体多是指大量听说过欺凌事件的网友,他们多半是通过视频或文字描述来获得欺凌信息的,具有一定时效的滞后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匿名的网络世界削弱了个体社会道德的约束,网络围观群体相比于实际情境中的围观群体人数更多,群体从众行为也更易产生。因此,他们一旦接收了相关欺凌事件的信息,便开始在网络上大加评论。一般来说,舆论偏向哪边,他们的评论就偏向哪边,由此便集结成了一群群极端的网络围观群体。
一般来说,围观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围观者不同类型的角色行为,而这种角色行为又会使整个欺凌事件的“围观”行为发生改变,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围观”。
团队认为,尝试打破“群体”的桎梏,分角色对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进行剖析,比较群体中各类角色以及角色行为的异同,将能引导和有针对性地帮助减少消极“围观”。
#960080
>>Po.960072
线下:直接,保持中立或沉默=默许和助长霸凌
线上:间接,围观人数更多,从众,极端
线下:直接,保持中立或沉默=默许和助长霸凌
线上:间接,围观人数更多,从众,极端
#960087
网页链接
校园欺凌如何治理——人民网
校园欺凌如何治理——人民网
#960088
>>Po.960087
校园欺凌频频发生且难以破解怪象的另一原因在于学生法制观念的薄弱。
课题组分析,欺凌行为多发生在10-16岁的青少年群体中,由于未成年学生群体阶段性发育的特点,他们的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通常会出现短暂失衡的状况,导致心理成熟的程度不足以支配和控制其身体的行为。因此,他们经常会出现遇事不冷静,易冲动、易爆发的情况。且此阶段学生往往专注于课堂学习,普法教育严重短缺:一方面,欺凌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构成欺凌,或是内心清楚但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了不起的惩罚就是不读书罢了。往往在他们的内心中,“欺凌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殊不知他们已经在触碰法律的红线了。
校园欺凌频频发生且难以破解怪象的另一原因在于学生法制观念的薄弱。
课题组分析,欺凌行为多发生在10-16岁的青少年群体中,由于未成年学生群体阶段性发育的特点,他们的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通常会出现短暂失衡的状况,导致心理成熟的程度不足以支配和控制其身体的行为。因此,他们经常会出现遇事不冷静,易冲动、易爆发的情况。且此阶段学生往往专注于课堂学习,普法教育严重短缺:一方面,欺凌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构成欺凌,或是内心清楚但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了不起的惩罚就是不读书罢了。往往在他们的内心中,“欺凌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殊不知他们已经在触碰法律的红线了。
#960090
>>Po.960088
与其他欺凌事件不同,校园欺凌主体大多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均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保护范围之内,且欺凌行为存在着“界定难、取证难、处理难”问题,难以进行刑事或者行政处罚,依法只能予以训诫。
学校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处于政府部门与家长之间的“夹心”位置,同时承受两方面压力。由于缺乏教育惩戒权,缺少法律顾问和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欺凌治理权能有限。一方面部分教师出于班级团结、工作绩效或学校声誉考虑,不及时上报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校园欺凌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欺凌事件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稍不注意便会造成“惩戒滥用”,教师也不能打学生,如果教师打了施暴者学生,那么他的父母会认为老师滥用权力,而当学校遇到此类事件时没有惩处的标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进而陷入惩戒之困。
与其他欺凌事件不同,校园欺凌主体大多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均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保护范围之内,且欺凌行为存在着“界定难、取证难、处理难”问题,难以进行刑事或者行政处罚,依法只能予以训诫。
学校在面对欺凌事件时,处于政府部门与家长之间的“夹心”位置,同时承受两方面压力。由于缺乏教育惩戒权,缺少法律顾问和专职心理教师,学校欺凌治理权能有限。一方面部分教师出于班级团结、工作绩效或学校声誉考虑,不及时上报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校园欺凌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欺凌事件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稍不注意便会造成“惩戒滥用”,教师也不能打学生,如果教师打了施暴者学生,那么他的父母会认为老师滥用权力,而当学校遇到此类事件时没有惩处的标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进而陷入惩戒之困。
#960091
>>Po.960090
但是很少有家长告诫子女“别欺负他人”,往往只有子女遭受到他人欺凌后,家长才重视对子女的欺凌教育。
此外,校园欺凌虽名冠“校园”,但其发生并非局限在校园内,校园周边亦为欺凌行为的高发地,但极少有校园周边的社会群体参与到欺凌行为的教育及预防之中,校园欺凌的校外教育严重缺失。
但是很少有家长告诫子女“别欺负他人”,往往只有子女遭受到他人欺凌后,家长才重视对子女的欺凌教育。
此外,校园欺凌虽名冠“校园”,但其发生并非局限在校园内,校园周边亦为欺凌行为的高发地,但极少有校园周边的社会群体参与到欺凌行为的教育及预防之中,校园欺凌的校外教育严重缺失。
#960095
>>Po.960091
采取帮扶与严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情节较轻,并未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影响者,应公开道歉、认真检讨并适当补偿;对于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学校应当予以停课、开除处分,并记录在个人档案之中,更有甚者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面向青少年的线上援助,既向受欺凌者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及心理创伤治愈,力争减轻欺凌给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也向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研究显示,欺凌者往往存在一定的情感缺失及心理障碍,为其提供援助亦是降低欺凌发生率的重要一环。
采取帮扶与严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情节较轻,并未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影响者,应公开道歉、认真检讨并适当补偿;对于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学校应当予以停课、开除处分,并记录在个人档案之中,更有甚者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面向青少年的线上援助,既向受欺凌者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及心理创伤治愈,力争减轻欺凌给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也向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研究显示,欺凌者往往存在一定的情感缺失及心理障碍,为其提供援助亦是降低欺凌发生率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