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 随心所欲串
#1064877
游戏分析的理论要素:正题、目的、角色、沟通模式、范例、行动、六种获益和结局
这篇文章的核心理论就是,写的大概率是,我们只要身上存在的弱点,就会很轻易的进入他人的互动当中产生的一个骗局。那么我们只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弱点全部都清理完毕,那么就不会再跟人际关系互动过程当中产生任何问题。
这篇文章的核心理论就是,写的大概率是,我们只要身上存在的弱点,就会很轻易的进入他人的互动当中产生的一个骗局。那么我们只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弱点全部都清理完毕,那么就不会再跟人际关系互动过程当中产生任何问题。
#1064902
积极心理学——“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对你的一切赋予积极的意义!
#1065058
新闻学比传播学的课短好多好感动!
#1065084
社交行为变化常常伴随着情绪变化
一套行为模式与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应,另一套行为模式与另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应,后一种心理状态通常与前一种并不相同。→自我状态的不同
一套行为模式与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应,另一套行为模式与另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应,后一种心理状态通常与前一种并不相同。→自我状态的不同
#1065142
儿童是可能性,成人是现实性,父母是习惯性
父母状态强调传承和继承,儿童状态强调创新和内驱,而成人状态强调通过理智分析,哪些需要继承,哪里需要更新来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就好比你从你爹手里继承了个养鸡场,你不用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了,留下精力一心把养鸡场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也好像父母状态就是背的九九乘法表,当你遇到9×9的时候会直接背出答案,而非重新计算,但是当你遇到11×9的问题时你就得切换到成人状态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还要切换到儿童状态来提供驱动力和创新,最后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将他添加到了乘法表里由你的子孙继承下去
只要沟通互补,就可以顺利地持续进行;对此的推论是,只要保持互补沟通,在原则上,沟通就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这些规则与沟通的内容和性质无关;完全取决于所涉及的向量[插图]的方向。
沟通能否顺利持续进行,有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沟通双方自我状态是否互补。
哈,这一段很复杂,考虑之后才看懂。(3-7)(3-7)代表的是以父母状态发起沟通,结果对方回应的也是父母状态。
比如“你怎么不收拾一下房间呢?”,对方回应的是“我也在工作啊。为什么你不收拾一下?”最终导致不说话。
(我想我的理解是没错的。)
父母状态强调传承和继承,儿童状态强调创新和内驱,而成人状态强调通过理智分析,哪些需要继承,哪里需要更新来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就好比你从你爹手里继承了个养鸡场,你不用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了,留下精力一心把养鸡场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也好像父母状态就是背的九九乘法表,当你遇到9×9的时候会直接背出答案,而非重新计算,但是当你遇到11×9的问题时你就得切换到成人状态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还要切换到儿童状态来提供驱动力和创新,最后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将他添加到了乘法表里由你的子孙继承下去
只要沟通互补,就可以顺利地持续进行;对此的推论是,只要保持互补沟通,在原则上,沟通就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这些规则与沟通的内容和性质无关;完全取决于所涉及的向量[插图]的方向。
沟通能否顺利持续进行,有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沟通双方自我状态是否互补。
哈,这一段很复杂,考虑之后才看懂。(3-7)(3-7)代表的是以父母状态发起沟通,结果对方回应的也是父母状态。
比如“你怎么不收拾一下房间呢?”,对方回应的是“我也在工作啊。为什么你不收拾一下?”最终导致不说话。
(我想我的理解是没错的。)
#1065143
1、互补沟通:应是恰当的、符合期待的,遵循健康人类关系的自然规律。
1.1、均发自“成人”,解决问题。发起者对眼前的情况进行了评估,认为现在需要的工具是手术刀,于是伸出了手。回应者准确地评估了这个姿势,并对其中的距离和力度进行估计,然后像外科医生期待的那样,精准地递上手术刀。
1.2、“儿童”——“父母”的沟通。发烧的孩子想喝水,关爱的母亲拿来了水。
1.3、别人闲话(“父母”—“父母”)
1.4、一起玩耍(“儿童”—“儿童”或“父母”—“儿童”)
2、交错沟通:刺激是“成人”——“成人”
2.1、交错沟通Ⅰ型:面对刺激做出“儿童”——“父母”的回应。
例1“你知道我的袖扣在哪儿吗?”“不论什么事,你总是怪我”
例2“也许我们应该弄清楚为什么你最近喝酒越来越多”“你总是批评我,和我爸一样”
2.2、交错沟通Ⅱ型:面对刺激做出“父母”——“儿童”的回应。
例“你知道我的袖扣在哪儿吗?”的问题,可能引发“你为什么管不好自己的东西?你已经不再是小孩了”的回应。
3、隐蔽沟通,两种以上自我状态同时活动的沟通,这类沟通也是游戏的基础。
3.1、角沟通:
销售员:“这个更好,但是你买不起。”
家庭主妇:“我就买这个。”
销售员运用“成人”陈述了两个客观事实:“这个更好”和“你买不起”。在表面或社交层面,它们都指向家庭主妇的“成人”,她的“成人”本应回应:“这两点你说得都对。”但是,销售员的“成人”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在隐蔽层面或心理层面,向量指向家庭主妇的“儿童”。家庭主妇确实用“儿童”做出了回应,证明了销售员判断的正确性。主妇的“儿童”实际在说:“不管在经济上有什么后果,我就是要让那个傲慢的家伙知道我和他的其他顾客一样好。”
3.2、复式沟通:涉及四个自我状态,通常见于调情游戏。
牛仔:“来看看这个谷仓。”
女性观光客:“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谷仓。”
在社交层面,这是“成人”关于谷仓的对话,但在心理层面,这是“儿童”关于性游戏的对话。表面似乎是“成人”在掌控,但如同大部分游戏,“儿童”才可决定结果。
1.1、均发自“成人”,解决问题。发起者对眼前的情况进行了评估,认为现在需要的工具是手术刀,于是伸出了手。回应者准确地评估了这个姿势,并对其中的距离和力度进行估计,然后像外科医生期待的那样,精准地递上手术刀。
1.2、“儿童”——“父母”的沟通。发烧的孩子想喝水,关爱的母亲拿来了水。
1.3、别人闲话(“父母”—“父母”)
1.4、一起玩耍(“儿童”—“儿童”或“父母”—“儿童”)
2、交错沟通:刺激是“成人”——“成人”
2.1、交错沟通Ⅰ型:面对刺激做出“儿童”——“父母”的回应。
例1“你知道我的袖扣在哪儿吗?”“不论什么事,你总是怪我”
例2“也许我们应该弄清楚为什么你最近喝酒越来越多”“你总是批评我,和我爸一样”
2.2、交错沟通Ⅱ型:面对刺激做出“父母”——“儿童”的回应。
例“你知道我的袖扣在哪儿吗?”的问题,可能引发“你为什么管不好自己的东西?你已经不再是小孩了”的回应。
3、隐蔽沟通,两种以上自我状态同时活动的沟通,这类沟通也是游戏的基础。
3.1、角沟通:
销售员:“这个更好,但是你买不起。”
家庭主妇:“我就买这个。”
销售员运用“成人”陈述了两个客观事实:“这个更好”和“你买不起”。在表面或社交层面,它们都指向家庭主妇的“成人”,她的“成人”本应回应:“这两点你说得都对。”但是,销售员的“成人”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在隐蔽层面或心理层面,向量指向家庭主妇的“儿童”。家庭主妇确实用“儿童”做出了回应,证明了销售员判断的正确性。主妇的“儿童”实际在说:“不管在经济上有什么后果,我就是要让那个傲慢的家伙知道我和他的其他顾客一样好。”
3.2、复式沟通:涉及四个自我状态,通常见于调情游戏。
牛仔:“来看看这个谷仓。”
女性观光客:“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谷仓。”
在社交层面,这是“成人”关于谷仓的对话,但在心理层面,这是“儿童”关于性游戏的对话。表面似乎是“成人”在掌控,但如同大部分游戏,“儿童”才可决定结果。
#1065148
在正式场合只需要考虑简单沟通,合作关系,利益共生关系。非正式场合考虑隐蔽沟通,也就是沟通背后的情绪
我觉得这里的程序代表的是一种逻辑,也就是一种理性。因为这里提到上一章讲的互补沟通,而两个人的互补沟通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他所写的“指向现实的操作”也是这个意思,简单说,静态现实就是已经论证过的现实,比如1+1=2,动态现实就是还不太确定的现实,但如果技术水平发展了,驾驶飞机和切除阑尾都是确定的事了,那也可以理解为“确定”,按我的理解就是广义的理性。
所以天下合久必分,一个王朝必然会有兴衰,因为开始的程序是为了完成某种对现实的操作,参与程序的人都是成人状态采取成人—成人的沟通方式,所以这个程序是高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中出现了一些以父母状态采取父母—儿童的沟通方式来参与程序,比如领导,那么就必然又会有一些人以儿童状态采取儿童—父母的沟通方式来回应以维持与领导的持续沟通,这个时候程序就收到了污染,变得低效,直到最后单纯的变成了一种满足参与者情绪认可的仪式,而完全放弃了对现实的操作,可能这就是现在形式主义盛行的原因吧
我觉得这里的程序代表的是一种逻辑,也就是一种理性。因为这里提到上一章讲的互补沟通,而两个人的互补沟通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他所写的“指向现实的操作”也是这个意思,简单说,静态现实就是已经论证过的现实,比如1+1=2,动态现实就是还不太确定的现实,但如果技术水平发展了,驾驶飞机和切除阑尾都是确定的事了,那也可以理解为“确定”,按我的理解就是广义的理性。
所以天下合久必分,一个王朝必然会有兴衰,因为开始的程序是为了完成某种对现实的操作,参与程序的人都是成人状态采取成人—成人的沟通方式,所以这个程序是高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中出现了一些以父母状态采取父母—儿童的沟通方式来参与程序,比如领导,那么就必然又会有一些人以儿童状态采取儿童—父母的沟通方式来回应以维持与领导的持续沟通,这个时候程序就收到了污染,变得低效,直到最后单纯的变成了一种满足参与者情绪认可的仪式,而完全放弃了对现实的操作,可能这就是现在形式主义盛行的原因吧
#1065151
这个说法好有意思啊,虽然实际上谁都不欠谁的。但是我们基于习惯做出的计算,总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不清楚这块儿和心理依赖有没有关系,若是普通同事点头之交的话,貌似并不需要这种安抚;若是关系好点儿的同事或者朋友,安抚一定会有的,少一点儿好像也没什么关系,除非是特别期待的;若是情侣家人关系,那少了就可能会产生问题吧。自以为这里的计算和心理依赖,社交关系有关系
#1065155
“商业化沟通”,安抚需要等量互换,才能让彼此都舒服。
#1065156
程序是实际上需要的,仪式是人们觉得需要的
#1065795
消遣除了可以结构化时间,为参与消遣的每一方提供共同可接受的安抚外,还具有社交筛选的功能。
这种选择与消遣参与者的沟通能力或愉悦度无关。他们选择的对象是最有可能与其建立更复杂关系的人,即与他玩心理游戏的人。尽管他们的筛选系统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主要是无意识和直觉性的。
这种选择与消遣参与者的沟通能力或愉悦度无关。他们选择的对象是最有可能与其建立更复杂关系的人,即与他玩心理游戏的人。尽管他们的筛选系统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主要是无意识和直觉性的。
#1069648
我渐渐明白,真正的正念不是在静态封闭的环境中练习,而是让自己置身于尘世之间。真正的答案不是在脑海之中,而在走入人海和生活。
以压抑自己内心的方式去对别人毫无保留的忠实、坦诚,或许从一开始便是自欺欺人。
以压抑自己内心的方式去对别人毫无保留的忠实、坦诚,或许从一开始便是自欺欺人。
#1070389
很显然,你没法就这样让它闭嘴。要让自己摆脱这种没完没了的唠叨,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中抽离,客观地看待它。就把这个声音看成一种发声机制吧,它能让你觉得有人正在你的脑海中和你说话。不要去想它,注意到它就可以了。不管这个声音在说什么,都没有什么区别。不管它说的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俗世的事情还是宗教的事情,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说到底,它只不过是你脑海中的一个声音罢了。事实上,唯一能让你远离这个声音的方法就是停止辨别它在说什么。别再将它说的一些话看作你本人想说的,而另一些则不是。如果你听到它说话,很显然说话者并不是你。你只是那个听到声音的人,是那个注意到它正在说话的人。
#1070407
不管这个声音在说什么,它都只是一个在说话的声音而已,而你则是听者。这个声音说的任何一句话都绝对不会比它说的其他话更能反映真实的你。假设你正注视着三样东西——一个花盆、一张照片和一本书,然后有人问你:“你是其中的哪一个?”你会说:“一个都不是!我是那个正看着你摆在我面前的东西的人。不管你摆在我面前的是什么,我始终是那个观看者。”你瞧,这就是主体感知各种客体的一种行为。听到脑海里的声音也是如此。这个声音究竟在说什么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那个意识到它的人。
对真正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并不是脑海中的声音,而是这个声音的倾听者。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纠结于无数的声音中究竟哪一个才是你。人们以“试图找到自己”的名义不断改变自己,想要发现在这无数的声音中,在他们的种种个性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答案很简单:全都不是。
如果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脑海中的声音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无论脑海中的声音说些什么,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会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而这些力量远不是你所能左右的。这就好比你晚上准备休息时,心里担心明天早上太阳还会不会升起。无论如何太阳都是要升起的,也都是要落下的。千千万万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着,你可以任意想象,但生活照样继续。实际上,你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远比你期望中的要小得多。如果你愿意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有的思想,你会发现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对你,它们对其他人、其他事毫无影响。它们只能让你对现在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感觉好一点或差一点罢了。如果你花时间盼望明天不要下雨,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你的思想阻止不了下雨。有一天你会发现,内心的喋喋不休是徒劳的,也没有必要执着于把一切都弄清楚。最后你会明白,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给生活造成的混乱。
对真正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并不是脑海中的声音,而是这个声音的倾听者。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纠结于无数的声音中究竟哪一个才是你。人们以“试图找到自己”的名义不断改变自己,想要发现在这无数的声音中,在他们的种种个性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答案很简单:全都不是。
如果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脑海中的声音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无论脑海中的声音说些什么,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会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而这些力量远不是你所能左右的。这就好比你晚上准备休息时,心里担心明天早上太阳还会不会升起。无论如何太阳都是要升起的,也都是要落下的。千千万万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着,你可以任意想象,但生活照样继续。实际上,你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远比你期望中的要小得多。如果你愿意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有的思想,你会发现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对你,它们对其他人、其他事毫无影响。它们只能让你对现在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感觉好一点或差一点罢了。如果你花时间盼望明天不要下雨,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你的思想阻止不了下雨。有一天你会发现,内心的喋喋不休是徒劳的,也没有必要执着于把一切都弄清楚。最后你会明白,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给生活造成的混乱。
#1071100
转书友:
自我觉察的力量,把自己当作第三方,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独白但是不做任何的评判。
自我觉察的力量,把自己当作第三方,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独白但是不做任何的评判。
#1071102
在你和嫉妒或愤怒之间有一道屏障。你是那位注意到了这一切的在场者。一旦你占据了意识的这个位置,你就可以摆脱这些个人的烦恼。
#1071104
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能获得更多的自我;与自我保持一定距离,能更客观的看待自己和自己对待事物的反应
#1071106
我大多数时候都被自己的思想控制,所生活的形成了认知习惯,对于处在自己认知范围外或者已经归为“坏”的人事物,往往会引起我的焦虑,不安,被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带着走,这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但是我觉得真正可以做出改变的是“我”和情绪分离开,真正在事外去看事物,平静会很快归来
#1071304
转发!因为我们认为这就是自己,认可并赋予了TA权威。然后,我们坚定地相信着“我就是对的,我永远始终都是对的”,然后,并执着稳定地维持着这样的观念与形象。根本不假思索。
#1071306
我无数次在回顾过去的时候,意识到我的室友无数次错的离谱,主观臆造出很多假想,并信以为真,并根据这些错误的假想,做出很多疯狂甚至不顾后果的决定和行为。
我真的对我的室友很无语,很无语。
我真的对我的室友很无语,很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