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汪曾祺《人间有至味》
👍
1
😆
1
😋
1
#1219703
10.(结尾)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1219993
👍🏻👍🏻👍🏻《七载云烟》
这篇是汪曾祺总结自己在昆明7年见过的人文景观。其中大部分是西南联大。都是新内容。
这篇文章作于1994年,汪曾祺74岁,很难想象一个人到了这么大岁数还能记得大学时期的各种小事,无论与自身有关无关,有趣皆记,如此之多。
他是在1997年,77岁时逝世的。
好多新内容啊!摘抄完以后发现自己几乎是全抄了,没抄的部分不剩几处了。实在很喜欢......
7个小标题起得也很好:天地一瞬、骑了毛驴考大学、斯是陋室、不衫不履、采薇、一束光阴付苦茶、水流云在。
内容概括↓
【天地一瞬】汪曾祺在昆明街头闲逛,看店铺。
【骑了毛驴考大学】刚考上西南联大时,学生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昆明上学的路线,以及交通方式。
【斯是陋室】简陋的西南联大校舍与教室。
【不衫不履】简陋的西南联大师生着装。
【采薇】联大附近的美食,以及联大附属学校-黄土坡中学的野菜。
【一束光阴付苦茶】联大男学生“泡茶馆”的风格流派。
【水流云在】西南联大对昆明当地的有利影响。
p1:发现这个读书软件的“词典”功能很方便,不会的字词现读现查,不用后台开着浏览器百度了。
p2:【采薇】全文摘抄。
p3:【一束光阴付苦茶】【水流云在】全文摘抄。
p4:汪老原创诗每一句都有汪老自己写的注释。不深奥,都是口语。每次点开都很期待,因为他偶尔会在里边讲一些小故事,如图。
这篇是汪曾祺总结自己在昆明7年见过的人文景观。其中大部分是西南联大。都是新内容。
这篇文章作于1994年,汪曾祺74岁,很难想象一个人到了这么大岁数还能记得大学时期的各种小事,无论与自身有关无关,有趣皆记,如此之多。
他是在1997年,77岁时逝世的。
好多新内容啊!摘抄完以后发现自己几乎是全抄了,没抄的部分不剩几处了。实在很喜欢......
7个小标题起得也很好:天地一瞬、骑了毛驴考大学、斯是陋室、不衫不履、采薇、一束光阴付苦茶、水流云在。
内容概括↓
【天地一瞬】汪曾祺在昆明街头闲逛,看店铺。
【骑了毛驴考大学】刚考上西南联大时,学生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昆明上学的路线,以及交通方式。
【斯是陋室】简陋的西南联大校舍与教室。
【不衫不履】简陋的西南联大师生着装。
【采薇】联大附近的美食,以及联大附属学校-黄土坡中学的野菜。
【一束光阴付苦茶】联大男学生“泡茶馆”的风格流派。
【水流云在】西南联大对昆明当地的有利影响。
p1:发现这个读书软件的“词典”功能很方便,不会的字词现读现查,不用后台开着浏览器百度了。
p2:【采薇】全文摘抄。
p3:【一束光阴付苦茶】【水流云在】全文摘抄。
p4:汪老原创诗每一句都有汪老自己写的注释。不深奥,都是口语。每次点开都很期待,因为他偶尔会在里边讲一些小故事,如图。
#1219994
1.【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作斗南村的地方,连富民都没有去过。后期在黄土坡、白马庙各住过年把二年,这只能算是郊区。到过金殿、黑龙潭、大观楼,都只是去游逛,当日来回。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市内又以正义路及其旁出的几条横街为主。正义路北起华山南路,南至金马碧鸡牌坊,当时是昆明的贯通南北的干线,又是市中心所在。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演的都是美国片子。更多的时间是无目的地闲走,闲看。
我们去逛书店。当时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有的穷大学生会靠在柜台一边,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
逛裱画店。昆明几乎家家都有钱南园的写得四方四正的颜字对联。
......
武成路后街有两家做锡箔的作坊。我每次经过,都要停下来看做锡箔的师傅在一个木墩上垫了很厚的粗草纸,草纸间衬了锡片,用一柄很大的木槌,使劲夯砸那一垛草纸。师傅浑身是汗,于是锡箔就槌成了。没有人愿意陪我欣赏这种槌锡箔艺术,他们都以为:“这有什么看头!”
逛茶叶店。茶叶店有什么逛头?有!华山西路有一家茶叶店,一壁挂了一副嵌在镜框里的米南宫体的小对联,字写得好,联语尤好:
静对古碑临黑女
闲吟绝句比红儿
我觉得这对得很巧,但至今不知道这是谁的句子。尤其使我不明白的,是这家茶叶店为什么要挂这样一副对子?
......
大西门里的文林街,大西门外的凤翥街、龙翔街。“风翥”“龙翔”,不知道是哪位擅于辞藻的文人起下的富丽堂皇的街名,其实这只是两条丁字形的小小的横竖街。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这是来往滇西的马锅夫卸货、装货、喝酒、吃饭、抽鸦片、睡女人的地方。我们在街上很难“深入”这种生活的里层,只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新校舍。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作斗南村的地方,连富民都没有去过。后期在黄土坡、白马庙各住过年把二年,这只能算是郊区。到过金殿、黑龙潭、大观楼,都只是去游逛,当日来回。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市内又以正义路及其旁出的几条横街为主。正义路北起华山南路,南至金马碧鸡牌坊,当时是昆明的贯通南北的干线,又是市中心所在。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演的都是美国片子。更多的时间是无目的地闲走,闲看。
我们去逛书店。当时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可以自己抽出书来看。有的穷大学生会靠在柜台一边,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
逛裱画店。昆明几乎家家都有钱南园的写得四方四正的颜字对联。
......
武成路后街有两家做锡箔的作坊。我每次经过,都要停下来看做锡箔的师傅在一个木墩上垫了很厚的粗草纸,草纸间衬了锡片,用一柄很大的木槌,使劲夯砸那一垛草纸。师傅浑身是汗,于是锡箔就槌成了。没有人愿意陪我欣赏这种槌锡箔艺术,他们都以为:“这有什么看头!”
逛茶叶店。茶叶店有什么逛头?有!华山西路有一家茶叶店,一壁挂了一副嵌在镜框里的米南宫体的小对联,字写得好,联语尤好:
静对古碑临黑女
闲吟绝句比红儿
我觉得这对得很巧,但至今不知道这是谁的句子。尤其使我不明白的,是这家茶叶店为什么要挂这样一副对子?
......
大西门里的文林街,大西门外的凤翥街、龙翔街。“风翥”“龙翔”,不知道是哪位擅于辞藻的文人起下的富丽堂皇的街名,其实这只是两条丁字形的小小的横竖街。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这是来往滇西的马锅夫卸货、装货、喝酒、吃饭、抽鸦片、睡女人的地方。我们在街上很难“深入”这种生活的里层,只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新校舍。
#1219996
2.【骑了毛驴考大学】
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飞向昆明的大学生,大概有几条路径。
一条是陆路。三校部分同学组成“西南旅行团”,由北平出发,走向大西南。一路夜宿晓行,埋锅造饭,过的完全是军旅生活。他们的“着装”是短衣,打绑腿,布条编的草鞋,背负薄薄的一卷行李,行李卷上横置一把红油纸伞,除了摆渡过河外,全是徒步。自北平至昆明,全程三千五百里,算得是一个壮举。旅行团有部分教授参加,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闻先生一路画了不少铅笔速写。其时闻先生已经把胡子留起来了——闻先生曾发愿: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另一路是海程。由天津或上海搭乘怡和或太古轮船,经香港,到越南海防,然后坐滇越铁路火车,由老街入境,至昆明。
有意思的是,轮船上开饭,除了白米饭之外,还有一箩高粱米饭。这是给东北学生预备的。吃高粱米饭,就咸鱼、小虾,可以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流亡学生得到一点安慰,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
......
出了院,晕晕乎乎地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上帝保佑,竟以第一志愿被录取,我当时真是像做梦一样。
当时到昆明来考大学的,取道各有不同。
有一位历史系学生姓刘的同学是自己挑了一担行李,从家乡河南一步一步走来的。这人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农民,说话乡音极重,而且四年不改。
有一位姓应的物理系的同学,是在西康买了一头毛驴,一路骑到昆明来的。此人精瘦,外号“黑鬼”,宁波人。
这样一些莘莘学子,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来,考入西南联大,他们来干什么,寻找什么?
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
也有些没有明确目的,糊里糊涂的。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
我寻找什么?
寻找潇洒。
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飞向昆明的大学生,大概有几条路径。
一条是陆路。三校部分同学组成“西南旅行团”,由北平出发,走向大西南。一路夜宿晓行,埋锅造饭,过的完全是军旅生活。他们的“着装”是短衣,打绑腿,布条编的草鞋,背负薄薄的一卷行李,行李卷上横置一把红油纸伞,除了摆渡过河外,全是徒步。自北平至昆明,全程三千五百里,算得是一个壮举。旅行团有部分教授参加,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闻先生一路画了不少铅笔速写。其时闻先生已经把胡子留起来了——闻先生曾发愿: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另一路是海程。由天津或上海搭乘怡和或太古轮船,经香港,到越南海防,然后坐滇越铁路火车,由老街入境,至昆明。
有意思的是,轮船上开饭,除了白米饭之外,还有一箩高粱米饭。这是给东北学生预备的。吃高粱米饭,就咸鱼、小虾,可以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流亡学生得到一点安慰,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
......
出了院,晕晕乎乎地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上帝保佑,竟以第一志愿被录取,我当时真是像做梦一样。
当时到昆明来考大学的,取道各有不同。
有一位历史系学生姓刘的同学是自己挑了一担行李,从家乡河南一步一步走来的。这人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农民,说话乡音极重,而且四年不改。
有一位姓应的物理系的同学,是在西康买了一头毛驴,一路骑到昆明来的。此人精瘦,外号“黑鬼”,宁波人。
这样一些莘莘学子,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来,考入西南联大,他们来干什么,寻找什么?
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
也有些没有明确目的,糊里糊涂的。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
我寻找什么?
寻找潇洒。
#1219997
3.【斯是陋室】
......有的不是这个大学的,却住在这里。有一位,姓曹,是同济大学的,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他从来不到同济大学去上课,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小说。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
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
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木椅的设计可能还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在爱荷华——耶鲁都看见过。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雨僧)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这样的陋室之中,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从各地纷纷返校。一位从国外赶回来的老同学(是个男生),进了大门就跪在地下放声大哭。
前几年我重回昆明,到新校舍旧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看了看,全都变了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东北角还保存了一间铁皮屋顶的教室,也岌岌可危了。
......有的不是这个大学的,却住在这里。有一位,姓曹,是同济大学的,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他从来不到同济大学去上课,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小说。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
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
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木椅的设计可能还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在爱荷华——耶鲁都看见过。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雨僧)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这样的陋室之中,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从各地纷纷返校。一位从国外赶回来的老同学(是个男生),进了大门就跪在地下放声大哭。
前几年我重回昆明,到新校舍旧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看了看,全都变了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东北角还保存了一间铁皮屋顶的教室,也岌岌可危了。
#1220001
4.【不衫不履】(全)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
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但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一般女生都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的毛衣。低年级的女生爱穿“工裤”——劳动布的长裤,上面有两条很宽的带子,白色或浅花的衬衫。这大概本是北京的女中学生流行的服装,这种风气被贝满等校的女生带到昆明来了。
男同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麂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少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此梯里突鲁的声音。
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空前绝后鞋”名字起得好好玩......)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
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但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一般女生都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的毛衣。低年级的女生爱穿“工裤”——劳动布的长裤,上面有两条很宽的带子,白色或浅花的衬衫。这大概本是北京的女中学生流行的服装,这种风气被贝满等校的女生带到昆明来了。
男同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麂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少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此梯里突鲁的声音。
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空前绝后鞋”名字起得好好玩......)
#1220002
5.【采薇】(开头)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
6.【采薇】(后期人物描写:校工“老鲁”。)
一九四四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这个中学是联大办的,没有固定经费,薪水很少,到后来连一点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饭。菜,对不起,想不出办法。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校工老鲁是我们的技术指导。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菜(云南叫作灰藋菜,“藋”字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儿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
6.【采薇】(后期人物描写:校工“老鲁”。)
一九四四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这个中学是联大办的,没有固定经费,薪水很少,到后来连一点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饭。菜,对不起,想不出办法。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校工老鲁是我们的技术指导。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菜(云南叫作灰藋菜,“藋”字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儿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1220003
7.【一束光阴付苦茶】
昆明的大学生(男生)不坐茶馆的大概没有。不可一日无此君,有人一天不喝茶就难受。有人一天喝到晚,可称为“茶仙”。
茶仙大抵有两派。
一派是固定茶座。有一位姓陆的研究生,每天在一家茶馆里喝三遍茶,早,午,晚。他的牙刷、毛巾、洗脸盆就放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上茶馆。
另一派是流动茶客,有一姓朱的,也是研究生,他爱到处遛,腿累了就走进一家茶馆,坐下喝一气茶。全市的茶馆他都喝遍了。他不但熟悉每一家茶馆,并且知道附近哪是公共厕所,喝足了茶可以小便,不至被尿憋死。
昆明的大学生(男生)不坐茶馆的大概没有。不可一日无此君,有人一天不喝茶就难受。有人一天喝到晚,可称为“茶仙”。
茶仙大抵有两派。
一派是固定茶座。有一位姓陆的研究生,每天在一家茶馆里喝三遍茶,早,午,晚。他的牙刷、毛巾、洗脸盆就放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上茶馆。
另一派是流动茶客,有一姓朱的,也是研究生,他爱到处遛,腿累了就走进一家茶馆,坐下喝一气茶。全市的茶馆他都喝遍了。他不但熟悉每一家茶馆,并且知道附近哪是公共厕所,喝足了茶可以小便,不至被尿憋死。
#1220004
8.【水流云在】(全)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我们为云南做了一些什么事,留下一点什么?
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比如地质系师生完成了《云南矿产普查报告》,生物系师生写出了《中国植物志·云南卷》的长编初稿,其他还有多少科研成果,我不大知道,我不是搞科研的。
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连闻一多先生都在中学教过国文,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我们为云南做了一些什么事,留下一点什么?
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比如地质系师生完成了《云南矿产普查报告》,生物系师生写出了《中国植物志·云南卷》的长编初稿,其他还有多少科研成果,我不大知道,我不是搞科研的。
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连闻一多先生都在中学教过国文,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1220857
《风景》
杂文。分为堂倌、人、理发师三个小节。
全篇都是一些口语化的杂句,看得出来思绪很乱,没有结构,想到什么写什么。这篇杂文发表于一个文学杂志的“笔会”专栏,可能是约稿吧,所以就写点命题作文应付一下交了,没有实际内容,都是些轱辘话。
杂文。分为堂倌、人、理发师三个小节。
全篇都是一些口语化的杂句,看得出来思绪很乱,没有结构,想到什么写什么。这篇杂文发表于一个文学杂志的“笔会”专栏,可能是约稿吧,所以就写点命题作文应付一下交了,没有实际内容,都是些轱辘话。
#1220885
《背东西的兽物》
讲了一种职业——脚夫。
也就是担东西到城里卖的人。汪老观察的是担着柴捆。
这篇汪老的角度有点猎奇了,用陌生、抽象、异质化的眼光描述这些“底层人”。汪老甚至说山里人不怎么喝水,他们一旦碰酒可能会一直喝到醉为止。
其实那些穷苦的生活习惯再普通不过了,我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这样吃饭走路不是很正常嘛,工作需要啊。
可能因为汪曾祺家境确实很好,所以才会觉得很奇怪!
结尾对日军飞机炸死的两个脚夫的人命表示了惋惜。
1.(开头)
毛姆描写过中国山地背运货物的夫子,从前读过,印象极为深刻,不过他称那种人为“负之兽”,觉得不免夸饰,近于舞文弄墨,而且取义殊为卑浅,令人稍稍有点反感。及至后来到了内地,在云南看到那边的脚夫,虽不能确定毛姆所见是这一种人,但这种人若加之以毛姆那个称呼是极帖当而直朴的,我那点反感没有了,而且隐然对他有了一种谢意。
2.
在我们学校旁边那条西风古道上时常可以看到他们,大都是一队一队的,少者三个五个,多的十个八个,沉默着,埋着头,一步一步走来。照例凡是使用气力做活的人多半要发出声音,或唱歌,或是“打号子”,用以排遣单调,鼓舞精力,而这些人是一声也不出的,他们的嘴闭得很紧。
3.
在手里,他们都提着一根杖。
这根杖不知道叫什么名堂,齐腰那么高,顶头有个月牙形的板,平着连着那根杖。这根杖用处很大,爬坡上坡时,路稍陡直,用以撑杖,下雨泥滑,可防蹶倒,打站歇力时尤其用得着它,如同常说,是第三条腿。
他们在路上休息时并不把背篓取下,取下时容易,再上肩费事,为养歇气力而花更大的气力,犯不着,只用那一根杖舒到后面,根着地,背篓放在月牙形手板上,自己稍为把腰伸起,两腿分开,微借着一点力而靠那么一会儿就成了。休息时要小便,也就是这么直着腰。
他们一路走走歇歇,到了这儿,并没有一点载欣载奔的喜意,虽然前面马上就要到了。进了前面那个小小牌楼,就是西门,西门里就是省城了,省城是烧去他们背上柴炭的地方,可是看不出他们对于这个日渐新兴起来的古城有什么感情。小牌楼外有一片长长的空地,长了一点草,倒了一点垃圾,有人和狗拉的尿,他们在那里要休息相当时候。午前午后往来,都可以看得见许多这种人长长的一溜坐着。
这时,他们大都把背上载的重物卸放在墙根了,要吃饭,总不能吃饭时也顶着。
讲了一种职业——脚夫。
也就是担东西到城里卖的人。汪老观察的是担着柴捆。
这篇汪老的角度有点猎奇了,用陌生、抽象、异质化的眼光描述这些“底层人”。汪老甚至说山里人不怎么喝水,他们一旦碰酒可能会一直喝到醉为止。
其实那些穷苦的生活习惯再普通不过了,我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这样吃饭走路不是很正常嘛,工作需要啊。
可能因为汪曾祺家境确实很好,所以才会觉得很奇怪!
结尾对日军飞机炸死的两个脚夫的人命表示了惋惜。
1.(开头)
毛姆描写过中国山地背运货物的夫子,从前读过,印象极为深刻,不过他称那种人为“负之兽”,觉得不免夸饰,近于舞文弄墨,而且取义殊为卑浅,令人稍稍有点反感。及至后来到了内地,在云南看到那边的脚夫,虽不能确定毛姆所见是这一种人,但这种人若加之以毛姆那个称呼是极帖当而直朴的,我那点反感没有了,而且隐然对他有了一种谢意。
2.
在我们学校旁边那条西风古道上时常可以看到他们,大都是一队一队的,少者三个五个,多的十个八个,沉默着,埋着头,一步一步走来。照例凡是使用气力做活的人多半要发出声音,或唱歌,或是“打号子”,用以排遣单调,鼓舞精力,而这些人是一声也不出的,他们的嘴闭得很紧。
3.
在手里,他们都提着一根杖。
这根杖不知道叫什么名堂,齐腰那么高,顶头有个月牙形的板,平着连着那根杖。这根杖用处很大,爬坡上坡时,路稍陡直,用以撑杖,下雨泥滑,可防蹶倒,打站歇力时尤其用得着它,如同常说,是第三条腿。
他们在路上休息时并不把背篓取下,取下时容易,再上肩费事,为养歇气力而花更大的气力,犯不着,只用那一根杖舒到后面,根着地,背篓放在月牙形手板上,自己稍为把腰伸起,两腿分开,微借着一点力而靠那么一会儿就成了。休息时要小便,也就是这么直着腰。
他们一路走走歇歇,到了这儿,并没有一点载欣载奔的喜意,虽然前面马上就要到了。进了前面那个小小牌楼,就是西门,西门里就是省城了,省城是烧去他们背上柴炭的地方,可是看不出他们对于这个日渐新兴起来的古城有什么感情。小牌楼外有一片长长的空地,长了一点草,倒了一点垃圾,有人和狗拉的尿,他们在那里要休息相当时候。午前午后往来,都可以看得见许多这种人长长的一溜坐着。
这时,他们大都把背上载的重物卸放在墙根了,要吃饭,总不能吃饭时也顶着。
#1220886
4.
他们每人都把吃的带着,结挂在腰裤间,到了,一起就取出来吃。一个一个的布口袋,口袋做成筒状,里头是一口袋红米干饭。不用碗,不用筷子,也不用手抓,以口就饭而唼喋。
他们每人都把吃的带着,结挂在腰裤间,到了,一起就取出来吃。一个一个的布口袋,口袋做成筒状,里头是一口袋红米干饭。不用碗,不用筷子,也不用手抓,以口就饭而唼喋。
#1220924
《一个邮件的复活》
纪实文学。
讲的是一家专门应对无效信件的邮政公司“无着股”,他们怎么把这些无效信件成功寄到收信人手里,或者成功退回寄信人的。
无效信件的专业名称叫“无着邮件”,是指无法投递给收件人,同时又无法退回给寄收件人的邮件。所以民间又称“死信”。
死信起死回生/死信复活,就是因为邮政方根据信件内容、信封包装等等蛛丝马迹,于是去联系可能有关的居民地址和工作单位,顺藤摸瓜地找到了收信人或寄信人,死信就能活过来了。
好看!
但没有赞,因为在我眼里还没有趣到反复阅读的程度,第一眼新鲜,第二眼可能就枯燥了,因为离生活太远。我们现在已经不流行寄信了。
纪实文学。
讲的是一家专门应对无效信件的邮政公司“无着股”,他们怎么把这些无效信件成功寄到收信人手里,或者成功退回寄信人的。
无效信件的专业名称叫“无着邮件”,是指无法投递给收件人,同时又无法退回给寄收件人的邮件。所以民间又称“死信”。
死信起死回生/死信复活,就是因为邮政方根据信件内容、信封包装等等蛛丝马迹,于是去联系可能有关的居民地址和工作单位,顺藤摸瓜地找到了收信人或寄信人,死信就能活过来了。
好看!
但没有赞,因为在我眼里还没有趣到反复阅读的程度,第一眼新鲜,第二眼可能就枯燥了,因为离生活太远。我们现在已经不流行寄信了。
#1220937
《我的家乡》
讲了汪曾祺故乡江苏高邮与“水”的联系,结尾讲了高邮的历史名人。
1.(开头)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2.
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人物塑造:精壮的撑船男人。悠然的船老板娘。)
3.
出巷北,往东不远,就是大淖。我在小说《异秉》中所写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着他一起去玩。老朱真是个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下水把水桶弄满(他两腿都是“筋疙瘩”——静脉曲张),我就拣选平薄的瓦片打水飘。我到一沟、二沟、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庵赵庄去,也是坐船。我第一次离家去外地读高中,也是坐船——轮船。
(↑汪曾祺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大多都是有原型的。即使《异秉》是架空小城,《受戒》是汪老做过的梦,但多多少少都有细化和改写,借鉴了现实事物。)
讲了汪曾祺故乡江苏高邮与“水”的联系,结尾讲了高邮的历史名人。
1.(开头)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2.
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人物塑造:精壮的撑船男人。悠然的船老板娘。)
3.
出巷北,往东不远,就是大淖。我在小说《异秉》中所写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着他一起去玩。老朱真是个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下水把水桶弄满(他两腿都是“筋疙瘩”——静脉曲张),我就拣选平薄的瓦片打水飘。我到一沟、二沟、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庵赵庄去,也是坐船。我第一次离家去外地读高中,也是坐船——轮船。
(↑汪曾祺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大多都是有原型的。即使《异秉》是架空小城,《受戒》是汪老做过的梦,但多多少少都有细化和改写,借鉴了现实事物。)
#1220942
《我的家》
讲汪曾祺的家。讲了院落布局、亲戚关系、背景故事。
1.
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2.
空空的花房里只有两盆颇大的夹竹桃。夹竹桃红花殷殷的,我忽然觉得有些紧张,因为天忽然黑下来了,只有我一个人,在空空的花园里。
3.(见图。人物塑造:二伯父与二伯母。可能是全文最令人感兴趣的一对亲戚吧,其他人都很古板枯燥。二伯父穿着英国绅士服装,性格刚烈,年轻早逝。二伯母从此一直守寡,有精神问题,但记忆力和诗词素养都很好,是汪曾祺短篇《珠子灯》孙小姐的原型。)
(汪老的长辈亲戚们多少都有点“封建”气息,行为思想都很老旧落后了。我看到守寡这里也眉头一皱。)
讲汪曾祺的家。讲了院落布局、亲戚关系、背景故事。
1.
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2.
空空的花房里只有两盆颇大的夹竹桃。夹竹桃红花殷殷的,我忽然觉得有些紧张,因为天忽然黑下来了,只有我一个人,在空空的花园里。
3.(见图。人物塑造:二伯父与二伯母。可能是全文最令人感兴趣的一对亲戚吧,其他人都很古板枯燥。二伯父穿着英国绅士服装,性格刚烈,年轻早逝。二伯母从此一直守寡,有精神问题,但记忆力和诗词素养都很好,是汪曾祺短篇《珠子灯》孙小姐的原型。)
(汪老的长辈亲戚们多少都有点“封建”气息,行为思想都很老旧落后了。我看到守寡这里也眉头一皱。)
#1220951
👍🏻《我的父亲》
讲了父亲汪菊生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的父亲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进步人才,多才多艺,性格开朗。最关键的是,对家人深爱无比。看汪曾祺也知道了,幸福的童年真的能让人治愈一生......
《多年父子成兄弟》也讲过父亲汪菊生。
1.
我父亲年轻时是运动员。他在足球校队踢后卫。他是撑杆跳选手,曾在江苏全省运动会上拿过第一。他又是单杠选手。我还见过他在天王寺外边驻军所设置的单杠上表演过空中大回环两周,这在当时是少见的。
他练过武术,腿上戴过铁砂袋。练过拳,练过刀、枪。我见他施展过一次武功,我初中毕业后,他陪我到外地去投考高中,在小轮船上,一个初来的侦缉队以检查为名勒索乘客的钱财。我父亲一掌,把他打得一溜跟头,从船上退过跳板,一屁股坐在码头上。我父亲平常温文尔雅,我还没见过他动手打人,而且,真有两下子!
我父亲会骑马。南京马场有一匹劣马,咬人,没人敢碰它,平常都用一截粗竹筒套住它的嘴。我父亲偷偷解开缰绳,一蹁腿骑了上去。一趟马道子跑下来,这马老实了。
父亲还会游泳,水性很好。这些,我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学的。
讲了父亲汪菊生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的父亲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进步人才,多才多艺,性格开朗。最关键的是,对家人深爱无比。看汪曾祺也知道了,幸福的童年真的能让人治愈一生......
《多年父子成兄弟》也讲过父亲汪菊生。
1.
我父亲年轻时是运动员。他在足球校队踢后卫。他是撑杆跳选手,曾在江苏全省运动会上拿过第一。他又是单杠选手。我还见过他在天王寺外边驻军所设置的单杠上表演过空中大回环两周,这在当时是少见的。
他练过武术,腿上戴过铁砂袋。练过拳,练过刀、枪。我见他施展过一次武功,我初中毕业后,他陪我到外地去投考高中,在小轮船上,一个初来的侦缉队以检查为名勒索乘客的钱财。我父亲一掌,把他打得一溜跟头,从船上退过跳板,一屁股坐在码头上。我父亲平常温文尔雅,我还没见过他动手打人,而且,真有两下子!
我父亲会骑马。南京马场有一匹劣马,咬人,没人敢碰它,平常都用一截粗竹筒套住它的嘴。我父亲偷偷解开缰绳,一蹁腿骑了上去。一趟马道子跑下来,这马老实了。
父亲还会游泳,水性很好。这些,我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学的。
#1220952
2.
一把大唢呐,一把小唢呐(海笛)一直放在他的画室柜橱的抽屉里。我们孩子们有时翻出来玩。没有哨子,吹不响,只好把铜嘴含在嘴里,自己呜呜作声,不好玩!
他的一支洞箫、一支笛子,都是少见的上品。洞箫箫管很细,外皮作殷红色,很有年头了。笛子不是缠丝涂了一节一节黑漆的,是整个笛管擦了荸荠紫漆的,比常见的笛子管粗。箫声幽远,笛声圆润。我这辈子吹过的箫笛无出其右者。这两支箫笛不是从乐器店里买的,是花了大价钱从私人手里买的。
他的琵琶是很好的,但是拿去和一个理发店里换了。他拿回理发店的那面琵琶又脏又旧、油里咕叽的。我问他为什么要换了这么一面脏琵琶回来,他说:“这面琵琶声音好!”理发店用一面旧琵琶换了他的几乎是全新的琵琶,当然乐意。
不论什么乐器,他听听别人演奏,看看指法,就能学会,他弹过一阵古琴,说:都说古琴很难,其实没有什么。我的一个远房舅舅,有一把一个法国神父送他的小提琴,我父亲跟他借回来,鼓揪鼓揪,几天工夫,就能拉出曲子来,据我父亲说:乐器里最难,最要功夫的,是胡琴。别看它只有两根弦,很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好弄。
他拉的胡琴我拉不了,弓子硬,马尾多,滴的松香很厚,松香拉出一道很窄的深槽,我一拉,马尾就跑到深槽的外面来了。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有时使劲拉一小段,我父亲一看松香就知道我动过他的胡琴了。
他后来不大摆弄别的乐器了,只有胡琴是一直拉着的。
一把大唢呐,一把小唢呐(海笛)一直放在他的画室柜橱的抽屉里。我们孩子们有时翻出来玩。没有哨子,吹不响,只好把铜嘴含在嘴里,自己呜呜作声,不好玩!
他的一支洞箫、一支笛子,都是少见的上品。洞箫箫管很细,外皮作殷红色,很有年头了。笛子不是缠丝涂了一节一节黑漆的,是整个笛管擦了荸荠紫漆的,比常见的笛子管粗。箫声幽远,笛声圆润。我这辈子吹过的箫笛无出其右者。这两支箫笛不是从乐器店里买的,是花了大价钱从私人手里买的。
他的琵琶是很好的,但是拿去和一个理发店里换了。他拿回理发店的那面琵琶又脏又旧、油里咕叽的。我问他为什么要换了这么一面脏琵琶回来,他说:“这面琵琶声音好!”理发店用一面旧琵琶换了他的几乎是全新的琵琶,当然乐意。
不论什么乐器,他听听别人演奏,看看指法,就能学会,他弹过一阵古琴,说:都说古琴很难,其实没有什么。我的一个远房舅舅,有一把一个法国神父送他的小提琴,我父亲跟他借回来,鼓揪鼓揪,几天工夫,就能拉出曲子来,据我父亲说:乐器里最难,最要功夫的,是胡琴。别看它只有两根弦,很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好弄。
他拉的胡琴我拉不了,弓子硬,马尾多,滴的松香很厚,松香拉出一道很窄的深槽,我一拉,马尾就跑到深槽的外面来了。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有时使劲拉一小段,我父亲一看松香就知道我动过他的胡琴了。
他后来不大摆弄别的乐器了,只有胡琴是一直拉着的。
#1220955
3.
画友中过从较密的是铁桥,是一个和尚,善因寺的方丈。我写的小说《受戒》里的石桥,就是以他为原型的。铁桥曾在苏州邓尉山一个庙里住过,他作画有时下款题为“邓尉山僧”。
4.
父亲的石头是相当多的,他最心爱的是三块田黄,我在小说《岁寒三友》中写的靳彝甫的三块田黄,实际上写的是我父亲的三块图章。
5.
他带了几个孩子在傅公桥麦田里放风筝。这时麦子尚未“起身”,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春服既成,惠风和畅,我父亲这个孩子头带着几个孩子,在碧绿的麦垅间奔跑呼叫,为乐如何?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虽然我现在是七十二岁,皤然一老了。
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浆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吃切成小块的梨,张开翅膀“叫”。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6.
我父亲为人很随和,没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民国二十年发大水,大街成了河。我每天看见他蹚着齐胸的水出去,手里横执了一根很粗的竹篙,穿一身直罗褂,他出去,主要是办赈济。我在小说《钓鱼的医生》里写王淡人有一次乘了船,在腰里系了铁链,让几个水性很好的船工也在腰里系了铁链,一头拴在王淡人的腰里,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激流,到一个被大水围困的孤村去为人治病,这写的实际是我父亲的事。不过他不是去为人治病,而是去送“华洋义赈会”发来的面饼(一种很厚的面饼,山东人叫“锅盔”)。
画友中过从较密的是铁桥,是一个和尚,善因寺的方丈。我写的小说《受戒》里的石桥,就是以他为原型的。铁桥曾在苏州邓尉山一个庙里住过,他作画有时下款题为“邓尉山僧”。
4.
父亲的石头是相当多的,他最心爱的是三块田黄,我在小说《岁寒三友》中写的靳彝甫的三块田黄,实际上写的是我父亲的三块图章。
5.
他带了几个孩子在傅公桥麦田里放风筝。这时麦子尚未“起身”,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春服既成,惠风和畅,我父亲这个孩子头带着几个孩子,在碧绿的麦垅间奔跑呼叫,为乐如何?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虽然我现在是七十二岁,皤然一老了。
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浆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吃切成小块的梨,张开翅膀“叫”。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6.
我父亲为人很随和,没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民国二十年发大水,大街成了河。我每天看见他蹚着齐胸的水出去,手里横执了一根很粗的竹篙,穿一身直罗褂,他出去,主要是办赈济。我在小说《钓鱼的医生》里写王淡人有一次乘了船,在腰里系了铁链,让几个水性很好的船工也在腰里系了铁链,一头拴在王淡人的腰里,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激流,到一个被大水围困的孤村去为人治病,这写的实际是我父亲的事。不过他不是去为人治病,而是去送“华洋义赈会”发来的面饼(一种很厚的面饼,山东人叫“锅盔”)。
#1220956
7.
父亲后来以为人医眼为职业。眼科是汪家祖传。我的祖父、大伯父都会看眼科。我不知道父亲懂眼科医道。我十九岁离开家乡,离乡之前,我没见过他给人看眼睛。去年回乡,我的妹婿给我看了一册父亲手抄的眼科医书,字很工整,是他年轻时抄的。那么,他是在眼科上下过功夫的。听说他的医术还挺不错。有一邻居的孩子得了眼疾,双眼肿得像桃子,眼球红得像大红缎子。父亲看过,说不要紧。他叫孩子的父亲到阴城(一片乱葬坟场,很大,很野,据说韩世忠在这里打过仗)去捉两个大田螺来。父亲在田螺里倒进两管鹅翎眼药,两撮冰片,把田螺扣在孩子的眼睛上,过了一会儿田螺壳裂了。据那个孩子说,他睁开眼,看见天是绿的。孩子的眼好了。一生没有再犯过眼病。田螺治眼,我在任何医书上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个“孩子”现在还在,已经五十几岁了,是个理发师傅。去年我回家乡,从他的理发店门前经过,那天,他又把我父亲给他治眼的经过,向我的妹婿详细地叙述了一次。这位理发师傅希望我给他的理发店写一块招牌。当时我很忙,没有来得及给他写。我会给他写的。一两天就写了托人带去。
8.(结尾)
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那时我三岁(实年)。我到江阴去投考南菁中学,是他带着我去的。住在一个市庄的栈房里,臭虫很多。他就点了一支蜡烛,见有臭虫,就用蜡烛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来,看见席子上好多好多蜡烛油点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亲一夜未睡。我在昆明时,他还在信封里用玻璃纸包了一小包“虾松”寄给我过。
我父亲很会做菜,而且能别出心裁。我的祖父春天忽然想吃螃蟹。这时候哪里去找螃蟹?父亲就用瓜鱼(即水仙鱼),给他伪造了一盘螃蟹,据说吃起来跟真螃蟹一样。“虾松”是河虾剁成米大小粒,掺以小酱瓜丁,入温油炸透。我也吃过别人做的“虾松”,都比不上我父亲的手艺。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掺和进来了。
父亲后来以为人医眼为职业。眼科是汪家祖传。我的祖父、大伯父都会看眼科。我不知道父亲懂眼科医道。我十九岁离开家乡,离乡之前,我没见过他给人看眼睛。去年回乡,我的妹婿给我看了一册父亲手抄的眼科医书,字很工整,是他年轻时抄的。那么,他是在眼科上下过功夫的。听说他的医术还挺不错。有一邻居的孩子得了眼疾,双眼肿得像桃子,眼球红得像大红缎子。父亲看过,说不要紧。他叫孩子的父亲到阴城(一片乱葬坟场,很大,很野,据说韩世忠在这里打过仗)去捉两个大田螺来。父亲在田螺里倒进两管鹅翎眼药,两撮冰片,把田螺扣在孩子的眼睛上,过了一会儿田螺壳裂了。据那个孩子说,他睁开眼,看见天是绿的。孩子的眼好了。一生没有再犯过眼病。田螺治眼,我在任何医书上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个“孩子”现在还在,已经五十几岁了,是个理发师傅。去年我回家乡,从他的理发店门前经过,那天,他又把我父亲给他治眼的经过,向我的妹婿详细地叙述了一次。这位理发师傅希望我给他的理发店写一块招牌。当时我很忙,没有来得及给他写。我会给他写的。一两天就写了托人带去。
8.(结尾)
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那时我三岁(实年)。我到江阴去投考南菁中学,是他带着我去的。住在一个市庄的栈房里,臭虫很多。他就点了一支蜡烛,见有臭虫,就用蜡烛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来,看见席子上好多好多蜡烛油点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亲一夜未睡。我在昆明时,他还在信封里用玻璃纸包了一小包“虾松”寄给我过。
我父亲很会做菜,而且能别出心裁。我的祖父春天忽然想吃螃蟹。这时候哪里去找螃蟹?父亲就用瓜鱼(即水仙鱼),给他伪造了一盘螃蟹,据说吃起来跟真螃蟹一样。“虾松”是河虾剁成米大小粒,掺以小酱瓜丁,入温油炸透。我也吃过别人做的“虾松”,都比不上我父亲的手艺。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掺和进来了。
#1220974
《我的母亲》
[ ´_ゝ`]好吧...熟悉的封建气息又回来了。
这篇文章讲了母亲和两个继母,她们都没有名字。标题明明是《我的母亲》,我还以为只讲母亲一人的,结果并没有。
文章开头就是“我父亲结过三次婚。”,或许整篇文章都是父亲汪菊生为前提的,在那个旧式地主家庭里,女人的命运都很悲惨。
该死的封建旧地主!
母亲在汪曾祺三岁时,死于肺病。汪曾祺回忆她应该是叫“杨遵x”,因为是杨家人遵字辈的,但汪曾祺的姐姐回信说母亲叫“强四”,像是一个小名,很奇怪,也不能知道母亲是不是家中排名第四了。
继母张氏娘(张氏就是娘家姓张的意思),名字未知。死于肺病。
继母任氏娘,名字也未知。她对汪曾祺叫“大少爷”,到1964年汪曾祺66岁时才改口叫“曾祺”。(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汪老他们那个家真的封建......)
整篇文章读下来都很压抑,特别是这篇《我的母亲》居然被夹在《我的父亲》和《多年父子成兄弟》之间,更突出了她们的悲哀,我读得更难受!出版社编辑怎么想的啊?
[ ´_ゝ`]好吧...熟悉的封建气息又回来了。
这篇文章讲了母亲和两个继母,她们都没有名字。标题明明是《我的母亲》,我还以为只讲母亲一人的,结果并没有。
文章开头就是“我父亲结过三次婚。”,或许整篇文章都是父亲汪菊生为前提的,在那个旧式地主家庭里,女人的命运都很悲惨。
该死的封建旧地主!
母亲在汪曾祺三岁时,死于肺病。汪曾祺回忆她应该是叫“杨遵x”,因为是杨家人遵字辈的,但汪曾祺的姐姐回信说母亲叫“强四”,像是一个小名,很奇怪,也不能知道母亲是不是家中排名第四了。
继母张氏娘(张氏就是娘家姓张的意思),名字未知。死于肺病。
继母任氏娘,名字也未知。她对汪曾祺叫“大少爷”,到1964年汪曾祺66岁时才改口叫“曾祺”。(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汪老他们那个家真的封建......)
整篇文章读下来都很压抑,特别是这篇《我的母亲》居然被夹在《我的父亲》和《多年父子成兄弟》之间,更突出了她们的悲哀,我读得更难受!出版社编辑怎么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