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524
随着父母批评的持续性加强,有关自我憎恨和自我厌恶的神经通路会扩张为复杂的大型神经网络,成为主导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在批判者。内在批判者的消极视角生成了许多关于自我厌弃的完美主义“程序”,使孩子时时自危,不断地小题大做。
最终,只要孩子想进行真诚或脆弱的自我表达,就会激活自我厌恶的内在神经网络。孩子被迫生活在一种自我攻击的不健康状态中,并最终彻底抛弃了自我,完全失去自我支持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九章和第十章将对如何抑制和消除这些毁灭性“程序”展开讨论。在完成这一步之前,幸存者通常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闪回状态中。
最终,只要孩子想进行真诚或脆弱的自我表达,就会激活自我厌恶的内在神经网络。孩子被迫生活在一种自我攻击的不健康状态中,并最终彻底抛弃了自我,完全失去自我支持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九章和第十章将对如何抑制和消除这些毁灭性“程序”展开讨论。在完成这一步之前,幸存者通常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闪回状态中。
#1461525
在虐待“洋葱”的言语层和情绪层之下,还有许多更细的“最小化”层,扭曲地否认虐待。我曾听过许多来访者用玩笑的口吻一再重复类似以下的话:“我知道我对自己很苛刻,但要不是我一直对自己这么狠,我肯定比现在还失败。说真的,如果我试图逃避,你可一定要批评我!”一个充斥着言语虐待和情绪虐待的童年迫使孩子如此彻底地认同批判,仿佛批判就是他全部的自我一样。
➤。。。。。[ ・_ゝ・]
虽然没有闪回但是我不能再看了,情绪有点太激动了一直在哭,又不能让我妈发现我在哭。等明天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再说吧
➤。。。。。[ ・_ゝ・]
虽然没有闪回但是我不能再看了,情绪有点太激动了一直在哭,又不能让我妈发现我在哭。等明天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再说吧
#1461528
➤[ ・_ゝ・]怎么能这么像我,果然一切的根源是cptsd
#1461721
许多幸存者从未发现并疗愈这一层面的创伤,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过度归咎于显性虐待,而从未触及情感遗弃这一核心问题。如前文所述,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那些随意将自己的创伤与受到更明显、更戏剧化虐待的人相比较的幸存者身上。这一点颇为讽刺,因为有些人遭受了严重的显性虐待,却没有发展为CPTSD。他们之所以“幸免于难”,通常是因为有一位照料者没有在情感上忽视他们。
如果孩子在有需求或面临危险时找不到可以求援的照料者,就会造成情感忽视的创伤;而如果没有其他成人(亲戚、兄姐、邻居或老师)可以提供安慰和保护,就会导致孩子患上CPTSD。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如果遗弃行为每日每夜地持续,孩子就更有可能患上CPTSD。
在情感忽视的环境中长大,就如同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之泉外有一个坚硬的围栏,而孩子只能在围栏外,几近脱水。情感忽视使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不会被爱、充满了痛苦的空虚感。
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饥渴感,这种感觉深深地啃噬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疯狂地想要得到他人的温暖和安慰。
➤想起好多被因为哭了就被罚站被质问被责骂的时刻。表现出犹豫痛苦和恐惧是碍事和软弱,会成为被利用被恐吓的借口。从来不被允许参与进家庭,从来不被允许表现脆弱,从来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话,从来没有人站在我这一边,凭什么,我只是想要一点认同,哪怕只是承认我的痛苦
如果孩子在有需求或面临危险时找不到可以求援的照料者,就会造成情感忽视的创伤;而如果没有其他成人(亲戚、兄姐、邻居或老师)可以提供安慰和保护,就会导致孩子患上CPTSD。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如果遗弃行为每日每夜地持续,孩子就更有可能患上CPTSD。
在情感忽视的环境中长大,就如同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之泉外有一个坚硬的围栏,而孩子只能在围栏外,几近脱水。情感忽视使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不会被爱、充满了痛苦的空虚感。
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饥渴感,这种感觉深深地啃噬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疯狂地想要得到他人的温暖和安慰。
➤想起好多被因为哭了就被罚站被质问被责骂的时刻。表现出犹豫痛苦和恐惧是碍事和软弱,会成为被利用被恐吓的借口。从来不被允许参与进家庭,从来不被允许表现脆弱,从来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话,从来没有人站在我这一边,凭什么,我只是想要一点认同,哪怕只是承认我的痛苦
#1461723
由父母遗弃导致的情感饥渴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难以满足的物质或行为成瘾。幸存者对早期遗弃经历的“最小化”,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对物质和行为成瘾问题的“最小化”,以此来合理化自己的成瘾行为。幸运的是,许多幸存者最终会意识到成瘾是有问题的。但许多人仍会轻视成瘾的有害影响,并玩笑般地否认自己有必要停止或减少对物质或行为的依赖。
如果幸存者没有意识到创伤对自己的影响,或者没有创伤记忆,那么成瘾行为往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相当于是在用不得要领的方法来试图减轻痛苦的情绪闪回。但许多幸存者现在已经长大,有能力发现成瘾是对自己有害的,也有能力学会更健康的自我慰藉方式。
➤这就是我不敢碰烟酒药物自残等等有可能会成瘾的第二个原因。顺便一提有点代了那谁谁。
如果幸存者没有意识到创伤对自己的影响,或者没有创伤记忆,那么成瘾行为往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相当于是在用不得要领的方法来试图减轻痛苦的情绪闪回。但许多幸存者现在已经长大,有能力发现成瘾是对自己有害的,也有能力学会更健康的自我慰藉方式。
➤这就是我不敢碰烟酒药物自残等等有可能会成瘾的第二个原因。顺便一提有点代了那谁谁。
#1461727
恐惧是孩子与提供保护的成人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这种反应根深蒂固。恐惧还与战反应自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当孩子遭受遗弃或需要关注、帮助时,就会自动开始哭嚎。然而在那些导致CPTSD的家庭中,父母非常厌恶孩子哭闹,打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警告他们不许哭。(也有一些父母任由年幼的孩子自己“哭个够”,却不给孩子任何的关注与关怀。)
……
如果你经历过这些,那么长大后你就会觉得没有人喜欢你,没有人愿意听你说话或想要靠近你,没有人与你共情、给你温暖或表示亲近,没有人关心你的想法、感受、行为、愿望或梦想。你从小就知道,无论你经受多么大的伤害、疏远和恐惧,求助于父母只会加剧被拒绝的痛苦感受。
➤[ ・_ゝ・]
……
如果你经历过这些,那么长大后你就会觉得没有人喜欢你,没有人愿意听你说话或想要靠近你,没有人与你共情、给你温暖或表示亲近,没有人关心你的想法、感受、行为、愿望或梦想。你从小就知道,无论你经受多么大的伤害、疏远和恐惧,求助于父母只会加剧被拒绝的痛苦感受。
➤[ ・_ゝ・]
#1461728
此外,当孩子明白无法指望父母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危险和不公正待遇(更不用说来自家里的危险)时,其内在批判者的自危“程序”就会加剧。他们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对可能出错的事情过度警惕。他们的内在批判者为他们罗列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灾难,特别是那些被媒体生动描绘过的灾难。
……
在这样的忽视下,孩子的意识最终会被极端化和灾难化的想象所淹没。这其实是内在批判者的常用伎俩,但会导致孩子不断在脑内预演恐怖的场景,徒劳地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CPTSD症状伴随着过度的压力和毒性羞耻感开始出现,并且会被许多平时无害的刺激因素触发。
这些刺激因素主要是除父母外的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或者隐约让孩子想起父母的人。久而久之,内在批判者会认为其他所有人都是危险的,只要有陌生人或不了解的人进入视野,就会自动触发战、逃、僵或讨好反应。
……
在这样的忽视下,孩子的意识最终会被极端化和灾难化的想象所淹没。这其实是内在批判者的常用伎俩,但会导致孩子不断在脑内预演恐怖的场景,徒劳地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CPTSD症状伴随着过度的压力和毒性羞耻感开始出现,并且会被许多平时无害的刺激因素触发。
这些刺激因素主要是除父母外的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或者隐约让孩子想起父母的人。久而久之,内在批判者会认为其他所有人都是危险的,只要有陌生人或不了解的人进入视野,就会自动触发战、逃、僵或讨好反应。
#1461729
如上所述,被情感遗弃的孩子往往会把所有人都视为危险的存在。无论是别人的善良、慷慨,还是向他们投来的爱意,都会被他们在潜意识中视为威胁而予以排斥。
他们会不自觉地担心自己在暂时“骗得”他人的喜欢后,一旦社交完美主义不可避免地失败,并暴露出自己其实毫无价值时,那本不应得的爱的奖励就会消失。而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他们会陷入更深的“混杂的被遗弃感”中。
……
此外,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为他们树立过榜样,并教他们如何在重要的关系中适当地管理正常出现的情绪,这使他们在愤怒、悲伤和恐惧方面的功能性情绪智力也陷入发展停滞状态。
他们会不自觉地担心自己在暂时“骗得”他人的喜欢后,一旦社交完美主义不可避免地失败,并暴露出自己其实毫无价值时,那本不应得的爱的奖励就会消失。而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他们会陷入更深的“混杂的被遗弃感”中。
……
此外,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为他们树立过榜样,并教他们如何在重要的关系中适当地管理正常出现的情绪,这使他们在愤怒、悲伤和恐惧方面的功能性情绪智力也陷入发展停滞状态。
#1461732
与处理躯体虐待一样,有效修复言语虐待和情绪虐待的创伤,有时犹如打开一扇门,让人不再轻视情感遗弃带来的可怕影响。
我有时最为同情那些“仅仅”遭到情感忽视的幸存者,因为忽视行为很难被视为明确地遭到虐待与遗弃的证据。
大多数人几乎没有四岁之前的记忆,但其实这种伤害在四岁以前大多已经造成了。这类幸存者通常需要进行非常深刻的内省工作,才能意识到当前的闪回痛苦是被情感遗弃时那种感受的重现。
幸存者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记起并正视情感忽视对自己的影响。这通常是一个用直觉将许多线索拼凑起来的过程。当对童年的重建达到一定程度时,谜底往往就会被揭开。这有时会让人恍然大悟,发现情感忽视确实是当下痛苦的核心原因,而且这种顿悟会带来一种深刻的令人宽慰的认知——脆弱的自尊、频繁的闪回、一直难以建立的支持性关系,这些痛苦都源自父母封闭的心。
很遗憾,我在写第一本书时对情感遗弃的理解不如现在深刻。但愿我在那本书中并没有过度聚焦于躯体虐待在童年创伤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情绪虐待。向许多幸存者传达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会将自己与我进行不当地比较,从而轻视自身的困境并感到羞耻:
“我的情况远没有你那么糟糕,我的母亲从来不打我!”
我有时最为同情那些“仅仅”遭到情感忽视的幸存者,因为忽视行为很难被视为明确地遭到虐待与遗弃的证据。
大多数人几乎没有四岁之前的记忆,但其实这种伤害在四岁以前大多已经造成了。这类幸存者通常需要进行非常深刻的内省工作,才能意识到当前的闪回痛苦是被情感遗弃时那种感受的重现。
幸存者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记起并正视情感忽视对自己的影响。这通常是一个用直觉将许多线索拼凑起来的过程。当对童年的重建达到一定程度时,谜底往往就会被揭开。这有时会让人恍然大悟,发现情感忽视确实是当下痛苦的核心原因,而且这种顿悟会带来一种深刻的令人宽慰的认知——脆弱的自尊、频繁的闪回、一直难以建立的支持性关系,这些痛苦都源自父母封闭的心。
很遗憾,我在写第一本书时对情感遗弃的理解不如现在深刻。但愿我在那本书中并没有过度聚焦于躯体虐待在童年创伤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情绪虐待。向许多幸存者传达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会将自己与我进行不当地比较,从而轻视自身的困境并感到羞耻:
“我的情况远没有你那么糟糕,我的母亲从来不打我!”
#1461734
情感遗弃可以通过我在前文讨论的那种真正的亲密关系来治愈,而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展现出自己的脆弱。当我们处于恐惧、羞耻和抑郁感混杂的情绪闪回中时,如果能够成功地与一个足够安全的人建立联结,就能实现深层次的康复。
因此,我多年来都在刻苦地练习展现自己的痛苦的能力。起初我只能偶尔做到,因为我太习惯童年时默认的处理方式了:每当处于“混杂的被遗弃感”中时,我就会用物质或讨好他人来掩饰或伪装。但后来,我日益反感这种由病态的关系依赖导致的社交完美主义,这反而使我获得了加强练习的力量。现在我知道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就是冒险看看那些我信任的人是否能接受我的全部,而不只是闪光点。
当然,像大多数幸存者一样,当我一开始甚至不知道自己经历着“混杂的被遗弃感”的痛苦时,又如何能正视这种感受呢?甚至在我正视了童年的虐待及忽视之后,我仍然确信向治疗师以外的人分享闪回感受只会招致别人的厌恶。而且我对治疗师的信任一开始也并不坚定,特别是在我闪回最严重的时期。
因此,我多年来都在刻苦地练习展现自己的痛苦的能力。起初我只能偶尔做到,因为我太习惯童年时默认的处理方式了:每当处于“混杂的被遗弃感”中时,我就会用物质或讨好他人来掩饰或伪装。但后来,我日益反感这种由病态的关系依赖导致的社交完美主义,这反而使我获得了加强练习的力量。现在我知道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就是冒险看看那些我信任的人是否能接受我的全部,而不只是闪光点。
当然,像大多数幸存者一样,当我一开始甚至不知道自己经历着“混杂的被遗弃感”的痛苦时,又如何能正视这种感受呢?甚至在我正视了童年的虐待及忽视之后,我仍然确信向治疗师以外的人分享闪回感受只会招致别人的厌恶。而且我对治疗师的信任一开始也并不坚定,特别是在我闪回最严重的时期。
#1461735
本章开篇关于洋葱的比喻其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的疗愈通常需要在多个层面同时进行,但正视情感遗弃和忽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重新审视情感遗弃经历中的核心问题对我们的影响,有时比当初发生的遗弃本身对我们的影响更为深远。
曾经的一次经历让我感觉挨打比被遗弃的感受还要好一些:当时患有抑郁症的母亲锁着卧室门,把我遗弃在门外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知道拍打房门会让她爆发,但我还是这么做了,因为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被孤立的感觉。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了,但把它写出来时,我还是流下了苦甜参半的泪水。
在剥开“否认”洋葱的过程中,苦甜参半的泪水并不少见。泪水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现在意识到的情感遗弃比之前理解的更具有破坏性。泪水之所以甜,是因为它们证实了回忆的真实性,并且会把责任归于真正的责任方。之后,泪水可能又变得有些苦涩,因为可怕的情感遗弃反复发生于我们年幼的时期,而那正是我们理应获得大量帮助的时候。
最后,泪水可能又有些甜蜜,因为其中也饱含了感激——在经历了如此深层次的疗愈后,我们往往会对自己遭受的痛苦具有更多的同情,并为自己的幸存感到由衷的自豪。
曾经的一次经历让我感觉挨打比被遗弃的感受还要好一些:当时患有抑郁症的母亲锁着卧室门,把我遗弃在门外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知道拍打房门会让她爆发,但我还是这么做了,因为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被孤立的感觉。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了,但把它写出来时,我还是流下了苦甜参半的泪水。
在剥开“否认”洋葱的过程中,苦甜参半的泪水并不少见。泪水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现在意识到的情感遗弃比之前理解的更具有破坏性。泪水之所以甜,是因为它们证实了回忆的真实性,并且会把责任归于真正的责任方。之后,泪水可能又变得有些苦涩,因为可怕的情感遗弃反复发生于我们年幼的时期,而那正是我们理应获得大量帮助的时候。
最后,泪水可能又有些甜蜜,因为其中也饱含了感激——在经历了如此深层次的疗愈后,我们往往会对自己遭受的痛苦具有更多的同情,并为自己的幸存感到由衷的自豪。
#1461748
我的一位来访者马特在母亲节前两天剥下了他的“否认”和“最小化”洋葱上的一大层皮。他在那次面谈时正处于一次严重的闪回中。“生活糟透了,而我更糟糕。我连挑选母亲节贺卡这样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幸运的是,自上一个母亲节以来,马特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正视母亲对他的忽视和遗弃了。一年前的他还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因为她从未打过他。而当他在贺卡店逛了一小时,却找不到一张可以寄给母亲的贺卡时,他的情绪闪回被严重触发。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在于每张卡片上所写的祝福语都让他觉得自己背叛了他的内在小孩。
“我跟你说,皮特,那些贺卡中的感激之辞全都不适合我。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未对我说过什么好话、做过什么好事!”接着,他开始深深哀悼自己缺失的母爱,因为母亲轻蔑的眼神和讽刺的语气而愤怒和哭泣:“为什么我只能得到这样不堪的母爱呢!”在那次治疗快结束时,他感到自己的闪回消退了,并再次恢复了自我支持的感觉,这正是健康哀悼的效果。从闪回中解脱出来也使他恢复了健康的幽默感。
最后,他侃侃而谈起来:“我要为我这样的人开展一项贺卡业务,为那些有病态母亲的人制作一系列贺卡。贺卡上这样写怎么样?‘感谢妈妈从不知道我在哪个年级’,或者‘感谢妈妈总是在我受伤时离开’,或者‘感谢妈妈教我如何只注意自己的问题’,或者‘感谢妈妈教会我厌恶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熬过去,不要自怜”的道理不适合幸存者(感叹)强迫自己接受敬仰的人的所有观念而否认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内在批判者消极视角的影响
幸运的是,自上一个母亲节以来,马特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正视母亲对他的忽视和遗弃了。一年前的他还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因为她从未打过他。而当他在贺卡店逛了一小时,却找不到一张可以寄给母亲的贺卡时,他的情绪闪回被严重触发。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在于每张卡片上所写的祝福语都让他觉得自己背叛了他的内在小孩。
“我跟你说,皮特,那些贺卡中的感激之辞全都不适合我。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未对我说过什么好话、做过什么好事!”接着,他开始深深哀悼自己缺失的母爱,因为母亲轻蔑的眼神和讽刺的语气而愤怒和哭泣:“为什么我只能得到这样不堪的母爱呢!”在那次治疗快结束时,他感到自己的闪回消退了,并再次恢复了自我支持的感觉,这正是健康哀悼的效果。从闪回中解脱出来也使他恢复了健康的幽默感。
最后,他侃侃而谈起来:“我要为我这样的人开展一项贺卡业务,为那些有病态母亲的人制作一系列贺卡。贺卡上这样写怎么样?‘感谢妈妈从不知道我在哪个年级’,或者‘感谢妈妈总是在我受伤时离开’,或者‘感谢妈妈教我如何只注意自己的问题’,或者‘感谢妈妈教会我厌恶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熬过去,不要自怜”的道理不适合幸存者(感叹)强迫自己接受敬仰的人的所有观念而否认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内在批判者消极视角的影响
#1461749
>>Po.1461748
by the way从这个角度来看姓宾的真是太健康了
by the way从这个角度来看姓宾的真是太健康了
#1461788
换句话说,大多数成人的心理障碍在极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童年创伤的影响。
我曾目睹许多CPTSD幸存者被误诊患有各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许多人还被不公平、不准确地贴上双相情感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但我并不否认CPTSD有时会与这些病症共存)。
CPTSD还会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症相混淆。我认为,对后两者更准确的诊断应该是“对创伤的固着逃反应”(请见后文关于4F反应的讨论)。同样,对抑郁障碍和解离障碍更准确的诊断应该是“对创伤的固着僵反应”。
我曾目睹许多CPTSD幸存者被误诊患有各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许多人还被不公平、不准确地贴上双相情感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但我并不否认CPTSD有时会与这些病症共存)。
CPTSD还会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症相混淆。我认为,对后两者更准确的诊断应该是“对创伤的固着逃反应”(请见后文关于4F反应的讨论)。同样,对抑郁障碍和解离障碍更准确的诊断应该是“对创伤的固着僵反应”。
#1461789
这并不代表被误诊患有上述这些疾病的人没有与之相似或相关的症状,问题的关键是,对幸存者实际的困扰而言,这些疾病的标签是片面的,而且会让幸存者感到不必要的羞耻。把CPTSD简单归结为“焦虑症”,就好比把食物过敏视为“长期眼睛发痒”一样。如果在治疗CPTSD时过于关注焦虑症状,就如同在治疗食物过敏时只治疗眼睛发痒,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焦虑和眼睛发痒的症状能够暂时通过药物抑制,但引发此症状的根源却没有得到解决。
上述大多数病症通常都被视作先天的性格缺陷,而非后天习得的不健康的应激适应模式(即幸存者在遭受童年创伤时被迫习得的适应方式)。这往往对治疗造成了阻碍。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些适应方式是后天习得的,它们才能够被大幅减轻或消除,并被更健康、有效的应激适应方式取代。
此外,我认为许多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也都始于幸存者对父母的虐待或遗弃行为的不适感,是幸存者为了减轻和转移由CPTSD引起的精神、情绪和身体痛苦而尝试的适应方式。
上述大多数病症通常都被视作先天的性格缺陷,而非后天习得的不健康的应激适应模式(即幸存者在遭受童年创伤时被迫习得的适应方式)。这往往对治疗造成了阻碍。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些适应方式是后天习得的,它们才能够被大幅减轻或消除,并被更健康、有效的应激适应方式取代。
此外,我认为许多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也都始于幸存者对父母的虐待或遗弃行为的不适感,是幸存者为了减轻和转移由CPTSD引起的精神、情绪和身体痛苦而尝试的适应方式。
#1461792
如果孩子经历了“单纯”的单次创伤事件,但是尚未出现CPTSD的症状,那么让他的心理状态回到正轨通常比较容易。但如果霸凌事件多次发生,而孩子却没有寻求帮助;或者孩子生活的环境太过危险,致使父母也无力保障他的安全,他就会被“冻结”在创伤中,开始出现一些创伤的症状。
这时,只靠父母的安抚可能也不足以让孩子摆脱创伤了。不过,创伤如果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那么孩子可能只需要短期的治疗就能被治愈——当然,前提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能被有效地消除。
然而,如果孩子在遭受外界霸凌的同时,还持续遭受着来自家庭内部的躯体虐待或情感遗弃,那么他的创伤就会发展为特别严重的情绪闪回,因为他已经患上了CPTSD。
这时,只靠父母的安抚可能也不足以让孩子摆脱创伤了。不过,创伤如果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那么孩子可能只需要短期的治疗就能被治愈——当然,前提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能被有效地消除。
然而,如果孩子在遭受外界霸凌的同时,还持续遭受着来自家庭内部的躯体虐待或情感遗弃,那么他的创伤就会发展为特别严重的情绪闪回,因为他已经患上了CPTSD。
#1461801
➤今天先看到这里吧,强度承受到极限了。状态接近闪回,情绪也过于激动,最好歇一会儿。。。每天都是哭着结束阅读
引文引了一大堆,整本书快被我标满了,处处是重点了属于是。。。
引文引了一大堆,整本书快被我标满了,处处是重点了属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