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1
👍
6
💗
3
🎉
1
#1340989
作者之名
《电影手册》:电影中“作者”这一概念正面临“危机”。可以说,当前的电影话语是:“再也没有作者了,每个人都是作者,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作者让人厌烦。
德勒兹:如今,许多力量试图抹去商业与创作之间的所有界限。这种界限越被否认,人们就越觉得自己风趣、通达、见多识广。但实际上,这只是资本主义对快速周转需求的转译。当广告人说广告是现代世界的诗歌时,这种无耻的论调已然忘记,没有任何艺术是为了创作或展示符合公众期待的产品而存在的。广告可以震撼,努力震撼,但它始终对应于一种预设的期待。艺术则必然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未被认知的、无法识别的东西。
“商业艺术”并不存在,这个词毫无意义。诚然,有通俗艺术。还有一些艺术需要或多或少的经济投入,艺术可以成为商业的一部分,但没有所谓的商业艺术。有些复杂的是,相同的形式既可以为创作服务,也可以为商业服务。我们已经可以在书籍形式的层面上看到这一点,无论是“哈莉·奎茵”系列,还是托尔斯泰的小说,都使用了相同的载体。
你总是可以把机场畅销书和经典小说放在一起竞争,但在一个快速周转的单一市场中,胜出的必然是机场书或畅销书。更糟糕的是,它们还会宣称自己拥有经典小说的品质,并加以挟持。这种情况正发生在电视上,在那里,美学判断变成了“好好吃”,像一个小零食,像“突破”,像足球中的点球。这是一种“向下的推广”(une promotion par le bas),是一种将所有文学与大众消费对齐的方式。
“作者”是一种指向艺术作品的功能(在其他情况下可能是指一桩罪行)。对于其他产品,则有其他同样值得尊重的称谓:编辑、程序员、导演、制片人……那些说“今天已经没有作者了”的人,假设自己能够在昨天、在那些作者还未被认可时指认他们。这种态度十分自负。没有任何艺术能够脱离一个双重领域而存在,无法脱离商业与创作之间仍然有效的区分。
《电影手册》:电影中“作者”这一概念正面临“危机”。可以说,当前的电影话语是:“再也没有作者了,每个人都是作者,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作者让人厌烦。
德勒兹:如今,许多力量试图抹去商业与创作之间的所有界限。这种界限越被否认,人们就越觉得自己风趣、通达、见多识广。但实际上,这只是资本主义对快速周转需求的转译。当广告人说广告是现代世界的诗歌时,这种无耻的论调已然忘记,没有任何艺术是为了创作或展示符合公众期待的产品而存在的。广告可以震撼,努力震撼,但它始终对应于一种预设的期待。艺术则必然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未被认知的、无法识别的东西。
“商业艺术”并不存在,这个词毫无意义。诚然,有通俗艺术。还有一些艺术需要或多或少的经济投入,艺术可以成为商业的一部分,但没有所谓的商业艺术。有些复杂的是,相同的形式既可以为创作服务,也可以为商业服务。我们已经可以在书籍形式的层面上看到这一点,无论是“哈莉·奎茵”系列,还是托尔斯泰的小说,都使用了相同的载体。
你总是可以把机场畅销书和经典小说放在一起竞争,但在一个快速周转的单一市场中,胜出的必然是机场书或畅销书。更糟糕的是,它们还会宣称自己拥有经典小说的品质,并加以挟持。这种情况正发生在电视上,在那里,美学判断变成了“好好吃”,像一个小零食,像“突破”,像足球中的点球。这是一种“向下的推广”(une promotion par le bas),是一种将所有文学与大众消费对齐的方式。
“作者”是一种指向艺术作品的功能(在其他情况下可能是指一桩罪行)。对于其他产品,则有其他同样值得尊重的称谓:编辑、程序员、导演、制片人……那些说“今天已经没有作者了”的人,假设自己能够在昨天、在那些作者还未被认可时指认他们。这种态度十分自负。没有任何艺术能够脱离一个双重领域而存在,无法脱离商业与创作之间仍然有效的区分。
#1340991
《电影手册》为电影中商业与创作的区分做了很多努力,也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电影的“作者”(尽管电影领域也有制片人、剪辑师、商业代理等角色)。佩尼(Païni)最近在这些问题上发表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看法。如今,有些人否认商业与创作的区别,自以为聪明,但其实是因为这样做只对他们有利。创作一部艺术作品并不容易,要找到衡量标准却很简单。任何艺术作品,哪怕再短,也一定包含一个宏大的构想或长期的积累(比如讲述童年记忆并不算一个宏大的构想)。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创造新的时空(不仅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讲故事,而是让节奏、光线和时空本身成为真正的主角)。
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发那些能抓住我们的疑问和思考。艺术是一种新的句法,它比词汇更重要,在语言中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在电影中,这种句法体现为影像之间的连接和重新连接,也表现在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若要定义文化,可以说,文化并不是要征服一个艰深或抽象的领域,而是认识到艺术作品比商业产品更加具体、有趣和动人。创作性的作品带来情感的丰富、解放和全新的情感体验,而这些与商业中预设的情感模式完全不同。这一点在布列松和德莱叶的作品中尤其明显,他们是真正掌握全新喜剧感的大师。
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发那些能抓住我们的疑问和思考。艺术是一种新的句法,它比词汇更重要,在语言中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在电影中,这种句法体现为影像之间的连接和重新连接,也表现在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若要定义文化,可以说,文化并不是要征服一个艰深或抽象的领域,而是认识到艺术作品比商业产品更加具体、有趣和动人。创作性的作品带来情感的丰富、解放和全新的情感体验,而这些与商业中预设的情感模式完全不同。这一点在布列松和德莱叶的作品中尤其明显,他们是真正掌握全新喜剧感的大师。
#1341040
这不是当下的事(Ceci n’est pas du présent)
《电影手册》:你的书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离经叛道”的论点,这一论点与以往所有关于电影的论述相对立,特别是关于时间-影像的部分。电影学分析一向认为,在一部电影中,无论是闪回、梦境、记忆,甚至是预示性的场景,无论唤起怎样的时间,影像的运动总是以当下为基础完成的。但你却认为,电影影像并不属于当下。
德勒兹:确实非常有趣,因为在我看来,影像并不存在于当下,这一点显而易见。影像“呈现”的内容是处于当下,但影像本身并不属于当下。影像本身是一种时间关系的集合,而当下只是这些时间关系流动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作为公倍数,还是作为公约数。时间关系在日常感知中从未被真正看到,但在创作性的影像中,它们显现了出来,使那些无法简化为当下的时间关系变得可感、可见。
举个例子,一幅画面展示了一个人在群山环绕的溪流旁行走,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三种共存的“持续性”,三种节奏,而时间关系就是画面中这些持续性的共存,它们与影像呈现内容的当下完全不同。因此,塔可夫斯基(Tarkovsky)会挑战蒙太奇(montage)与镜头(shot)之间的区分,因为他将电影定义为镜头中的“时间压力”(pressure of time)。
一些具体的例子让这一点更加显而易见,比如小津的静物画面、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移动镜头和威尔斯的景深。在呈现的层面上,小津的画面可能只是一辆静止的自行车或一座山,维斯康蒂的画面可能只是一个人或一辆穿过空间的汽车。然而,从影像的角度来看,小津的静物画面是一种时间的形式,虽然其中的一切都在变化,但这种时间形式本身却不变(时间与其包含内容的关系)。同样,在维斯康蒂的电影中(《北斗七星》,Sandra,1965),桑德拉的汽车既穿梭于当下的空间,同时又深陷于过去。这种效果并不是通过闪回或记忆实现的,因为记忆仅仅是过去的某个当下,而在影像中,角色是真正地“沉入”或“浮出”过去。
《电影手册》:你的书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离经叛道”的论点,这一论点与以往所有关于电影的论述相对立,特别是关于时间-影像的部分。电影学分析一向认为,在一部电影中,无论是闪回、梦境、记忆,甚至是预示性的场景,无论唤起怎样的时间,影像的运动总是以当下为基础完成的。但你却认为,电影影像并不属于当下。
德勒兹:确实非常有趣,因为在我看来,影像并不存在于当下,这一点显而易见。影像“呈现”的内容是处于当下,但影像本身并不属于当下。影像本身是一种时间关系的集合,而当下只是这些时间关系流动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作为公倍数,还是作为公约数。时间关系在日常感知中从未被真正看到,但在创作性的影像中,它们显现了出来,使那些无法简化为当下的时间关系变得可感、可见。
举个例子,一幅画面展示了一个人在群山环绕的溪流旁行走,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三种共存的“持续性”,三种节奏,而时间关系就是画面中这些持续性的共存,它们与影像呈现内容的当下完全不同。因此,塔可夫斯基(Tarkovsky)会挑战蒙太奇(montage)与镜头(shot)之间的区分,因为他将电影定义为镜头中的“时间压力”(pressure of time)。
一些具体的例子让这一点更加显而易见,比如小津的静物画面、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移动镜头和威尔斯的景深。在呈现的层面上,小津的画面可能只是一辆静止的自行车或一座山,维斯康蒂的画面可能只是一个人或一辆穿过空间的汽车。然而,从影像的角度来看,小津的静物画面是一种时间的形式,虽然其中的一切都在变化,但这种时间形式本身却不变(时间与其包含内容的关系)。同样,在维斯康蒂的电影中(《北斗七星》,Sandra,1965),桑德拉的汽车既穿梭于当下的空间,同时又深陷于过去。这种效果并不是通过闪回或记忆实现的,因为记忆仅仅是过去的某个当下,而在影像中,角色是真正地“沉入”或“浮出”过去。
#1341041
一般来说,只要空间不再是“欧几里得式”,只要电影创造出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就如小津、安东尼奥尼或布列松的风格,空间本身就无法用它的物理特性来解释,而是召唤出时间关系。雷乃无疑是影像“最不在当下”的导演之一,因为他的电影完全基于异质持续性的共存。例如,在《我爱你》(Je t'aime, je t'aime,1968)中,时间关系的变化本身就是主题,这与闪回无关。再如,斯特劳布(Straub)与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作品中那种视觉与听觉分离的假连续性,雷乃电影中羽毛般的屏幕效果,或是加雷尔(Garrel)电影中黑白交替的切换——每次呈现的都是“一点点纯粹的时间”(un peu de temps à l’état pur),而非当下。
电影并非复制身体,它通过时间颗粒创造身体。所谓“电影已死”的说法尤为荒谬,因为电影正处于探索视听关系的开端,而这些视听关系就是时间关系,它们完全更新了电影与音乐的关系。电视的巨大劣势在于,它的影像始终停留在当下,呈现一切内容于当下,除非掌握在伟大的电影人手中。
将影像理解为“处于当下”的观点,只适用于平庸或商业化的作品。这种观点是现成的、错误的,是这种典型的“伪真理”。据我所知,只有罗伯-格里耶(Robbe-Grillet)采用这一观点,但他采用这一观点恰恰是出于一种恶作剧般的“恶意”。他可能是唯一真正创造出“在当下”影像的作者,但这种影像源于非常复杂且“专属于他”的时间关系。他是活生生的例证,证明这样的影像(若不是停留在呈现的层面)是非常难以创造的,它们绝非影像的自然属性。
电影并非复制身体,它通过时间颗粒创造身体。所谓“电影已死”的说法尤为荒谬,因为电影正处于探索视听关系的开端,而这些视听关系就是时间关系,它们完全更新了电影与音乐的关系。电视的巨大劣势在于,它的影像始终停留在当下,呈现一切内容于当下,除非掌握在伟大的电影人手中。
将影像理解为“处于当下”的观点,只适用于平庸或商业化的作品。这种观点是现成的、错误的,是这种典型的“伪真理”。据我所知,只有罗伯-格里耶(Robbe-Grillet)采用这一观点,但他采用这一观点恰恰是出于一种恶作剧般的“恶意”。他可能是唯一真正创造出“在当下”影像的作者,但这种影像源于非常复杂且“专属于他”的时间关系。他是活生生的例证,证明这样的影像(若不是停留在呈现的层面)是非常难以创造的,它们绝非影像的自然属性。
#1341050
5
#1341051
4
#1341052
3
#1341053
2
#13410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