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6
👍
1
😆
1
🐭
1
🐶
1
#1239596
写在前面:
随时欢迎回复,欢迎聊天;
串内容多为胡言乱语,而不是事实!仅为自娱自乐,纰漏百出,不值得当真
随时欢迎回复,欢迎聊天;
串内容多为胡言乱语,而不是事实!仅为自娱自乐,纰漏百出,不值得当真
#1239597
林语堂《苏东坡传》
p2:原来古人也要学这种人物传记文言文。。。
(看这篇短文花了10min软件时长,还是像语文模拟卷上的那样难读,出题的大概会拿那句“必为我也”当翻译题)
p3:[ ゚∀。]死人自己站了起来给自己搬尸
p4:“捏造出苏东坡下意识发神经病的结构形态”
p2:原来古人也要学这种人物传记文言文。。。
(看这篇短文花了10min软件时长,还是像语文模拟卷上的那样难读,出题的大概会拿那句“必为我也”当翻译题)
p3:[ ゚∀。]死人自己站了起来给自己搬尸
p4:“捏造出苏东坡下意识发神经病的结构形态”
#1239612
今晚吃了免费的螺蛳汤面,吃了五六个田螺和白色钉螺(长尾螺)。[ ゚ 3゚]好吃...
用签子挖螺蛳,感觉很爽快,比剥虾还好玩
用签子挖螺蛳,感觉很爽快,比剥虾还好玩
#1240616
>>Po.1240518
感谢版友科普!
原书没有提到这两首诗具体是哪两首,只说是苏轼在旅途中在镇江堂妹家住了三个月,期间写的两首诗。🤔截图p4之后我点开全部评论看过,有人贴了原文,当时看到幽佩沉湘那句也感觉“不像情诗”。最近正好在背屈原列传,屈原这人还蛮惨的。。
除了那一首,评论还有猜测另一首是《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
感谢版友科普!
原书没有提到这两首诗具体是哪两首,只说是苏轼在旅途中在镇江堂妹家住了三个月,期间写的两首诗。🤔截图p4之后我点开全部评论看过,有人贴了原文,当时看到幽佩沉湘那句也感觉“不像情诗”。最近正好在背屈原列传,屈原这人还蛮惨的。。
除了那一首,评论还有猜测另一首是《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
#1240622
>>Po.1240518
好像苏轼暗恋堂妹也不一定是史实,码一下网络考据分析↓
“心如刀割”原文应为“情怀割裂”,出自苏轼所写的一封信:
近得柳仲远书,报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丧事)于定州,柳见(现)作定签(定州签判)也。远地闻此,情怀割裂,闲报之尔。
——《与程之才》第六十五简
①林语堂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堂妹之死的消息,东坡是给程之才说的,根本不是“写信给儿子”。
②所谓“心如刀割”,乃译者之误,原文是“情怀割裂”。苏轼闻知堂妹去逝的消息,再想到自己堂兄堂妹一十六人,十二人已经过世,只剩下自己与弟弟苏辙等四个,“情怀割裂”,实属自然。
③苏轼所悲悼的堂妹“德化县君”,乃其堂兄妹中最幼小的一个,她的去世,使颠沛流离的苏轼备感人生无常,因此“情怀割裂”,林语堂居然由此四字,便臆断这位堂妹是苏轼的所谓“初恋情人”,实属莫名其妙。
好像苏轼暗恋堂妹也不一定是史实,码一下网络考据分析↓
“心如刀割”原文应为“情怀割裂”,出自苏轼所写的一封信:
近得柳仲远书,报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丧事)于定州,柳见(现)作定签(定州签判)也。远地闻此,情怀割裂,闲报之尔。
——《与程之才》第六十五简
①林语堂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堂妹之死的消息,东坡是给程之才说的,根本不是“写信给儿子”。
②所谓“心如刀割”,乃译者之误,原文是“情怀割裂”。苏轼闻知堂妹去逝的消息,再想到自己堂兄堂妹一十六人,十二人已经过世,只剩下自己与弟弟苏辙等四个,“情怀割裂”,实属自然。
③苏轼所悲悼的堂妹“德化县君”,乃其堂兄妹中最幼小的一个,她的去世,使颠沛流离的苏轼备感人生无常,因此“情怀割裂”,林语堂居然由此四字,便臆断这位堂妹是苏轼的所谓“初恋情人”,实属莫名其妙。
#1240627
p1:媒妁之言
p2:欧阳修外貌描写......[ ゚∀。]
p4:从古至今都有汉奸
p5:苏轼的应试文章被欧阳修批改到,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自己徇私,就只给了第二。
p6:苏轼应试文,其中那句关于尧的典故的翻译
p9:《仙都山鹿》
p2:欧阳修外貌描写......[ ゚∀。]
p4:从古至今都有汉奸
p5:苏轼的应试文章被欧阳修批改到,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自己徇私,就只给了第二。
p6:苏轼应试文,其中那句关于尧的典故的翻译
p9:《仙都山鹿》
#1240637
p1:🤔是真的吗。。。?
一只小木船,需要六七十个纤夫,感觉有点夸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拉一只大船,也才11个人啊。
p3:巫山云雨
p4:评论关联诗句不错
p6:好多人哪!屈原,孟浩然,嫘祖,王昭君皆出于此地。(真的吗?)
p7:《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
“缩颈夜眠如冻龟”....很形象!下次冬天就不说冷死了,直接说这一句
p8:三峡最险之处
p9:和p5一样,都是圆圆的大石头。(形状应该差不多,命名方法却不一样......)
一只小木船,需要六七十个纤夫,感觉有点夸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拉一只大船,也才11个人啊。
p3:巫山云雨
p4:评论关联诗句不错
p6:好多人哪!屈原,孟浩然,嫘祖,王昭君皆出于此地。(真的吗?)
p7:《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
“缩颈夜眠如冻龟”....很形象!下次冬天就不说冷死了,直接说这一句
p8:三峡最险之处
p9:和p5一样,都是圆圆的大石头。(形状应该差不多,命名方法却不一样......)
#1240663
p1:《上堵吟》,悠悠江上听歌人
p3:苏骨,夜雨对床,我捡
p4:苏骨,雪泥鸿爪
p5:[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苏东坡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p7:苏轼用手抓了乌云,藏在篮子里......这里很自然地就插了两句极其玄幻的描写!就好像“对啊他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很轻松啊,怎么了吗”...
p8:“苏东坡是火命”...有点迷信了!但是这段写得还蛮带感
p9:[ ゚∀。]......・゚[ ノヮ´ ]
p3:苏骨,夜雨对床,我捡
p4:苏骨,雪泥鸿爪
p5:[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苏东坡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p7:苏轼用手抓了乌云,藏在篮子里......这里很自然地就插了两句极其玄幻的描写!就好像“对啊他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很轻松啊,怎么了吗”...
p8:“苏东坡是火命”...有点迷信了!但是这段写得还蛮带感
p9:[ ゚∀。]......・゚[ ノヮ´ ]
#1240677
p1:陈慥,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p2:章惇初登场...(这段写得好drama
p3:十年生死两茫茫
p4:“此后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再返回故乡”...
p5~p6:为什么资本主义在古代行不通
(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②重农抑商③封建观念落后。梦回高中历史了,经济政策文化三点6分(...)
p8:“为民”,多少罪恶假借汝名!
p9:第七章“王安石变法”,作者林语堂对王安石的偏见初现端倪。
(很喜欢这里的评论→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理想主义者?)
p2:章惇初登场...(这段写得好drama
p3:十年生死两茫茫
p4:“此后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再返回故乡”...
p5~p6:为什么资本主义在古代行不通
(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②重农抑商③封建观念落后。梦回高中历史了,经济政策文化三点6分(...)
p8:“为民”,多少罪恶假借汝名!
p9:第七章“王安石变法”,作者林语堂对王安石的偏见初现端倪。
(很喜欢这里的评论→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理想主义者?)
#1240900
看完了书籍《原动画基础教程》。作者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导演。
基础动画知识很受用,但是刻板印象不少,①讲步伐时,作者认为女性通常被紧身裙束缚,所以步伐小;而“男子汉”因为胯下之物的存在,所以步伐阳刚(原文如此),大大咧咧。②讲走路姿态时,作者认为女性走路喜欢走交叉步,所以要画出扭臀和胸部抖动的样子。提倡夸张地强调臀部和胸部的方向。③窍门总结部分,举例“想象什么样的人在跑”,其中包含“老处女”。
第②处,作者还在小字部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经过夸张处理的。无论多夸张或者多含蓄地使用这些方式,都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爱好。”←这话放在那个女性交叉腿部的示例图旁边,几乎就差直接说“按性癖来”了......
配图就放一点直观有趣的部分好了
基础动画知识很受用,但是刻板印象不少,①讲步伐时,作者认为女性通常被紧身裙束缚,所以步伐小;而“男子汉”因为胯下之物的存在,所以步伐阳刚(原文如此),大大咧咧。②讲走路姿态时,作者认为女性走路喜欢走交叉步,所以要画出扭臀和胸部抖动的样子。提倡夸张地强调臀部和胸部的方向。③窍门总结部分,举例“想象什么样的人在跑”,其中包含“老处女”。
第②处,作者还在小字部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经过夸张处理的。无论多夸张或者多含蓄地使用这些方式,都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爱好。”←这话放在那个女性交叉腿部的示例图旁边,几乎就差直接说“按性癖来”了......
配图就放一点直观有趣的部分好了
#1241195
p1:苏洵《辨奸论》,暗讽王安石而不点明的一篇文章。
这里主要看文章概括。
(林语堂老是说王安石肮脏邋遢、不梳不洗,就是来源于此吧......)
p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概括;纸币“交子”在宋神宗时期被官方承认。
p3:青苗法
p4:免役法
p5:新商税法
p6:保甲法
(就是划分居民区,①方便查出窝藏罪以后更好实施连坐,②方便抽选壮丁。)
p7: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方田均税就是官府登记农民田地,方便收税;保马法就是官马寄养民家。)
(后面还批判王安石的学术著作。林语堂说《三经五义》学术根基浅,糟不可言;《字说》研究的只是字的结构和来源,缺乏比较手法,充满王安石的个人幻想。临近结尾还讲了几个民间笑话故事,大概内容就是王安石在字词研究上面不精通、自以为是,苏轼用妙语连珠回怼王安石。.....)
读完了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林语堂对王安石的偏见不是一点半点,好多地方都是春秋笔法,用负面、私人的故事来抹黑他。就是说王安石在外貌上肮脏邋遢,在学术上糟不可言,在政策上作威作福,还经常“暴跳如雷”.......
尤其是一讲起王安石变法的负面影响,滔滔不绝;然而没有讲任何有利影响。虽然把我读书时没看懂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解释清楚了(这点还行),但想到那些刁钻的批判角度,就怕万一讲措施也有春秋笔法咋办。。。
这里主要看文章概括。
(林语堂老是说王安石肮脏邋遢、不梳不洗,就是来源于此吧......)
p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概括;纸币“交子”在宋神宗时期被官方承认。
p3:青苗法
p4:免役法
p5:新商税法
p6:保甲法
(就是划分居民区,①方便查出窝藏罪以后更好实施连坐,②方便抽选壮丁。)
p7: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方田均税就是官府登记农民田地,方便收税;保马法就是官马寄养民家。)
(后面还批判王安石的学术著作。林语堂说《三经五义》学术根基浅,糟不可言;《字说》研究的只是字的结构和来源,缺乏比较手法,充满王安石的个人幻想。临近结尾还讲了几个民间笑话故事,大概内容就是王安石在字词研究上面不精通、自以为是,苏轼用妙语连珠回怼王安石。.....)
读完了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林语堂对王安石的偏见不是一点半点,好多地方都是春秋笔法,用负面、私人的故事来抹黑他。就是说王安石在外貌上肮脏邋遢,在学术上糟不可言,在政策上作威作福,还经常“暴跳如雷”.......
尤其是一讲起王安石变法的负面影响,滔滔不绝;然而没有讲任何有利影响。虽然把我读书时没看懂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解释清楚了(这点还行),但想到那些刁钻的批判角度,就怕万一讲措施也有春秋笔法咋办。。。
#1241222
看完了书籍《世界美术全集②:雕塑卷》,光明日报出版社。
适合中学生认识世界知名雕塑的好书籍,存了
每个雕塑下面有简介,不需要太多解说,雕塑本身展现的特征已经很直观。
(区别于同系列书籍第③本:建筑,那本感觉只是单纯拍了建筑全景而已,特征很平,也没有解说,让人提不起研究建筑的兴趣)
放一下胜利女神和演说家
适合中学生认识世界知名雕塑的好书籍,存了
每个雕塑下面有简介,不需要太多解说,雕塑本身展现的特征已经很直观。
(区别于同系列书籍第③本:建筑,那本感觉只是单纯拍了建筑全景而已,特征很平,也没有解说,让人提不起研究建筑的兴趣)
放一下胜利女神和演说家
#1241278
【初中时读不懂白杨礼赞 教育却在此刻形成了闭环 这一刻他们的身影有了最美的形容】 网页链接
:忽而感慨,教育的滞后性明明不是第一次知道了,但是每一次被击中时总会感慨,当初学这篇的时候我根本无法这篇课文提起哪怕一丁点心情,无他,同那片紫藤萝瀑布一样,我本就不喜欢写景的文章,但是如今看到这个视频我才恍然意识到,那是在写人啊。
:是这样的,借物喻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可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那会关心远在千里之外的白杨呢?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是不是京藏线哇,我当年坐火车从北京到拉萨也是,无人的荒原上却有很多守路人,背后是草甸或者雪山,但是他们驻守在那里,在列车经过的时候从小房子里走出来向列车敬礼,并目送列车离去,当时真的很震撼,后来我们还趴在窗户上向他们挥手,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来自我们这一些平平无奇的路人对他们的敬意。
:忽而感慨,教育的滞后性明明不是第一次知道了,但是每一次被击中时总会感慨,当初学这篇的时候我根本无法这篇课文提起哪怕一丁点心情,无他,同那片紫藤萝瀑布一样,我本就不喜欢写景的文章,但是如今看到这个视频我才恍然意识到,那是在写人啊。
:是这样的,借物喻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可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那会关心远在千里之外的白杨呢?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是不是京藏线哇,我当年坐火车从北京到拉萨也是,无人的荒原上却有很多守路人,背后是草甸或者雪山,但是他们驻守在那里,在列车经过的时候从小房子里走出来向列车敬礼,并目送列车离去,当时真的很震撼,后来我们还趴在窗户上向他们挥手,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来自我们这一些平平无奇的路人对他们的敬意。
#1241609
读完了第八章 拗相公。这一章说王安石的坏话说得更起劲了,我无法分辨其中观点的虚实;文中针对王安石那种有点阴湿的人物刻画很带感;但是关于苏轼的趣闻越来越少,到这章已经没有了!都是些罗里吧嗦的政斗,而且写得也不好玩,大部分是纯复述事件经过,中间还大量引用苏轼原文,没有翻译和解释,看得极枯燥。
#1241629
读完了第十章 两兄弟。终于又讲到苏兄弟了!
第九章没什么有意思,就是讲王安石宰相生涯如何落幕的,过程是朝廷身边人一个个离开、亲戚对他失落叹息、皇帝一次次失望。这一章的结尾意味深长:“数年之后,有人在金陵附近的乡间,看见他骑着驴,嘴里喃喃自语,听不清说些什么。”(“他”是王安石。)
第十章开头就喜庆,讲苏轼被贬期间才华横溢,苏辙有了很多后代子孙。
(摘抄)
1.
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2.
兄弟二人在政治上虽然看法相似,而且也立场相同,二人个性则迥然相异。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为人可靠,而东坡之直言无隐,玩笑戏谑,则使人害怕。在亲密朋友之间,东坡谈笑风生夹杂惊人的双关语。天下拘谨实际的人听他说话,都觉得他随时可以吐露真理,仿佛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此外不知还有什么禁忌!
3.
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4.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p1:苏辙捂住了哥哥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p2:很有意思的兄弟对话
第九章没什么有意思,就是讲王安石宰相生涯如何落幕的,过程是朝廷身边人一个个离开、亲戚对他失落叹息、皇帝一次次失望。这一章的结尾意味深长:“数年之后,有人在金陵附近的乡间,看见他骑着驴,嘴里喃喃自语,听不清说些什么。”(“他”是王安石。)
第十章开头就喜庆,讲苏轼被贬期间才华横溢,苏辙有了很多后代子孙。
(摘抄)
1.
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2.
兄弟二人在政治上虽然看法相似,而且也立场相同,二人个性则迥然相异。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为人可靠,而东坡之直言无隐,玩笑戏谑,则使人害怕。在亲密朋友之间,东坡谈笑风生夹杂惊人的双关语。天下拘谨实际的人听他说话,都觉得他随时可以吐露真理,仿佛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此外不知还有什么禁忌!
3.
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4.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p1:苏辙捂住了哥哥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p2:很有意思的兄弟对话
#1241639
读完了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讲了苏轼与佛教思想的故事,以及佛印与苏轼的故事。。
中间名妓相关部分比较刻板,而且也很无聊,有点糊弄人的意思。
发现之前第3章提到的“苏轼暗恋堂妹”那两首诗,在这里第11章才出现。原来真是作者自己提到的啊。。
在第3章初次提到:
>>Po.1240616
在第11章才再次出现:(图)
讲了苏轼与佛教思想的故事,以及佛印与苏轼的故事。。
中间名妓相关部分比较刻板,而且也很无聊,有点糊弄人的意思。
发现之前第3章提到的“苏轼暗恋堂妹”那两首诗,在这里第11章才出现。原来真是作者自己提到的啊。。
在第3章初次提到:
>>Po.1240616
在第11章才再次出现:(图)
#1241644
>>Po.1241639
这段赏析也没有完全解开我的疑惑,甚至没有完全解释林语堂他自己之前为何评价两首都是“颇不易解”“除非当作给堂妹的情诗才说得通”,却忽略了第一首的其他诗句(选择性解读)。就连第11章最后也是用“自古以有说”很自然地糊弄过去了。。
这段赏析也没有完全解开我的疑惑,甚至没有完全解释林语堂他自己之前为何评价两首都是“颇不易解”“除非当作给堂妹的情诗才说得通”,却忽略了第一首的其他诗句(选择性解读)。就连第11章最后也是用“自古以有说”很自然地糊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