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1441039
WfYaoiH2 2025-08-17 17:20:24
读书笔记:马员生《旅苏纪事》
WfYaoiH2 Po 2025-08-17 17:54:40
[ ゚∀゚]好开心,看这本书好像回到了看《联大八年》的时候。

《旅苏纪事》并不是一本苏联旅游纪实,而是作者在苏联被卷入政治斗争、坐牢、流放、劳动改造的经历。
作者把狱中的人物、伙食、经济、规章制度、环境氛围都详尽写出,记录下了自己体验不同工种的劳动经验、学到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可谓......记忆力惊人(。

看这本书的原因:
①我喜欢“在逼仄环境中探索新知识”的氛围,而关于监狱的作品会大量描写这一点。
②了解旧时代的生活,即使是劳改流放。
③已经读过了不少历史纪实书、自传书、狱中书。还想读。

读后感:
①没有一开始那么新奇了,因为作者的经历确实惨,亲身经历了几次苏联历史节点事件,每一次物价暴涨又暴跌、物资哄抢又匮乏、货币改革......都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流放地也在不断变化,一会儿在物资充盈的农场,一会儿转监到了北极圈监狱......不断被迫改变生存环境。
②真的很惨。一开始只是在苏联上学,从第一次被卷入政治斗争开始就在断断续续地坐牢流放劳改,竟然一直持续三十多年,无法回国。遇到的每一个政府人员都在表示相信他不是什么势力分子,但手头没人有权放他回国。
似乎是从18岁开始坐牢(隔了一段时间再读,记不清具体时间点了),人生的一大半都被吞掉了。
③回头看看那些平实的生活描写、环境记录,还是很好。

所以我想把这本书搬过来。
WfYaoiH2 Po 2025-08-17 17:56:31
出版说明

《旅苏纪事》是马员生同志在动乱期间撰写的回忆录。

第一部分,概述家庭和童年、少年的生活,青年时期参加革命活动的经历。
第二部分,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他在苏联三十年(1926一1955)的曲折造遇和广泛的社会见闻,内容包括:
在东方大学及列宁学院的学生生活;
在一九三〇、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因肃反扩大化三次被排、判刑,长期过着牢狱、流放、劳改和工人生活;
平反、归国的经过等情况。

这些回忆是在缺乏资料的逆境中凭记忆整理成的,对于反对派的错误观点有待深入批判,在事实情节的叙述以至观点上的不当之处,作者未及修改便不幸与世长辞。

为了及早向有关单位提供内部研究参考资料,本书完全照《旅苏纪事》原稿排印,内部发行。《旅苏纪事》除个别重复之处稍有删节及校注、统一若干人名、地名外,均保持遗稿的原貌。
WfYaoiH2 Po 2025-08-17 18:18:08
>>Po.1441054
🤔原书不可能整个搬过来,就像出版说明里面讲的,关于政治观点的部分有待深入。我会选择性摘抄,只搬运自己认为值得反复回看的部分。
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去看原书最好了,书籍的排版和字体大小都比较舒适,读着很舒服
WfYaoiH2 Po 2025-08-17 18:18:30
目 录

前言
代序

我的家庭和革命经历(1906年10月一1927年初)
我的家庭
我的父亲和《新中州报》
我的童,少年

青年时代
一、创办墙报《试刊》始末
二、从青年学社到河南青年协社
三、参加国民党的经过及活动
四、从中大学生会到河南省学联
五、参加中国共产党前后
六、从开封到上海的巧遇
七、在上海逗留的两周
八、从上海到海参崴五昼夜
九、在海参崴停留
十、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


莫斯科阶段


进入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2月一同年末)
东方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和几件事
东大暑假野营军调
1927年秋季开学以后

东大学潮始末(1927年--1928年3月)
学潮的远因
学潮的近因
墙报事件
工作组进入学校
第一次中国学生大会 第二次全体中国学生大会
最后一次分别召开的中国学生大会
离开东大及转学经过

转入列宁学院学习(1928年3月-1930年3月)
列宁学院简况
中国学员的情况
第二个“五一节”
生产实习
第六次共产国际大会
列宁学院第一届学员结业
到黑海边自找“别墅”休假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国党代表团
布哈林的右倾及下台
见到鲍罗廷
家庭的消息
WfYaoiH2 Po 2025-08-17 18:22:43
被捕、监狱生活及释放(1930年3月一9月)
被捕的第一天
小房的一段生活
莫斯科大牢内的生活
宣布审查结束
转到另一间年房
释放以后
第一次受处分:流放
离开莫斯科到伊万诺夫去

伊万诺夫阶段(1930年9月一1937年5月)
到达伊万诺夫
到区党部去
第四金工厂
伊万诺夫城
我们的工厂
第一个冬天
解决了住房大问题
由学徒工转为二级车工
这一年的几件事
又来了一批大学生
全面开展各项社会工作
成为生产突击队员
生活供应的改普
学习德文的尝试

一度解决党籍问题..............................................157
党委来了新书记
解决党籍间题的基础
厂内基层党组织的决定
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去
见到王明
遇列宁学院院长
留克斯旅馆
国际监察委员会开会
我所知道的王明
归来
国际监察委员会的通知
加入苏联国籍
有些人走了
一封未发的信
江一牟到伊万诺夫
苏联府法令
取消配给制

进入动力学院前后.............................................171
转学技术的动机
考学的准备
两处报名
侥幸的第一门物理考试
数学考试 化学考试
进入伊万诺夫国立动力学院
第一学年学习及生活
回到工厂短时期工作
到休养所去
季诺维也夫等人事件
开始第二学年的学习

在伊万诺夫第二次被捕及以后...............................182
高尔基的来信
我们突然被捕
宣布被捕的理由及条款
初入内牢的情况
内牢见闻及特别会议(oco)的传说
我的问题的审问内容
转入伊万诺夫大牢
第一次被押送
弗拉基米尔大牢
我们的大牢房间
关于图哈切夫斯基等的案件
特别会议(oco)的判决
集中等待发送
到达第一发送站
不平常的一段押送
科特拉斯转运点 绍尔站
乌斯特--威耳马

在苏联极北地区.................................................207
沃尔库特
见到从高尔基来的中国人
短期的衣食住及工作
劳动营中的怪闻
东方人可占便宜
从沃尔库特被发送
大战虱子
WfYaoiH2 Po 2025-08-17 18:30:48
🤔停,有点怪,好像这版txt是图片转文字,上面结尾似乎把“点滴”打成了“点漓”。

我全文搜索了一下其他地方都是写“点滴”的,就目录这里出现了两次“点漓”。不知道是电子识别错误,还是原书就有的错别字。
过几天把图片扫描版下回来再继续
WfYaoiH2 Po 2025-08-20 04:10:08
考其莫斯农场阶段(1937年11月-1941年12月)
劳动营管理
犯人组成
四年的农场劳动
农场的生产情况
农场生活点滴
有关人员的一些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及其在劳动营的反映
开始释放人及返回
自杀念头及谈话
在农场见到的自然地理现象
离开考其莫斯农场

印塔阶段(1942年1月-1947年5月)
印塔概况
劳动背情况
可怕的1942年上半年
我的初期劳动
不幸中的幸运
自由居民区的洗衣房
我的工作 印塔的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印塔的反应
来了一大批新犯人
从美国来的东西
来了一批军事犯人
莫斯科附近的大战
列宁格勒被围的图难
乌克兰叛变事件
乡间男人的缺乏
大歌唱家的遭遇
劳动营中的儿件事
科米人的一些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
第一批犯人的释放
第一批政治犯的“提前”释放
我的释放及任命等
到机电修配厂当技术检查工长
和莉沙结婚
一个朋友及其家庭
北方的供应及待遇
第一次参加选举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
在机电修配厂的工作及见闻
离开印塔到内地哪里?
到乌拉尔路上的见闻
到达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第一次试探工作的失败
到第一个区去
找到工作前后
从单身宿舍到租房

在乌拉尔阶段(1947年5月-1949年10月)
这里的环境、工作、生活情况
第三次被捕经过
州内务部内牢及受审情况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大牢情况
所谓“判决”
流放被押送出发
到达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久别重逢见到鲁也参
内务部门的人两次找我谈话
离开大牢去流放

在西伯利亚阶段(1949年-1955年8月)
几年的生活情况
西伯利亚中国人的情况及见闻点滴
机电修配厂及工作
这时听到的新闻点滴
我和莉沙的平反
回国前后
归国途中
WfYaoiH2 Po 2025-08-20 04:11:15
在北京停留期间(1955年10月-1956年1月)
新华饭店,组织部招待所
见到了一些熟人及董老等情况
参加工作及重机厂技术设计审查
回到家乡及接家经过

到达富拉尔基.......................................................436
到达富拉尔基
回国后和苏联相识人的一些联系
恢复党籍的经过
第二次见到董老
关于恢复党籍的通知
国籍问题的解决(440)


代 跋..... 442
WfYaoiH2 Po 2025-08-20 04:16:13
前言


这篇前言本应由作者自己写的。可惜马员生同志1977年7月1日在富拉尔基市的街边步行时,被突然从后面猛冲过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时年七十三岁。


马员生同志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6年间河南开封等地革命学生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学习成绩优良,后被转送到列宁学院学习。列宁学院是供当时世界各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学习的高级学校,直属共产国际领导。他和董必武、王若飞同志在该校学习。他和董老比较接近。他的学习才能深受董老赞许。当他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董老曾积极热情地给予帮助。

......

这本《旅苏纪事》是马员生同志在十年动乱期间,花了将近两、三年的心血写成的,1973年脱稿,经过十年以后,1983年3月,我从他的后代——马瑞联同志那里得到这部手稿,没想到,他把当年的经历记得那样系统、完整和详细,这是十分难得的。
作者根据个人的革命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回忆从少年懂事时起直到1955年回国的经历。
内容有:中国农村、家庭背景,参加革命运动经过;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各种事件和社会问题,出国经过,学生生活;工人生活、牢狱生活、流放生活、劳改生活、自由民主生活;苏联社会见闻,回国奔波及实现回国等等。
几乎把四十余年所见所闻,大体上都记载下来了。这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回忆录,它从各个不同侧面记录了现代历史的一些真实情况,为有关读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记得1977年马员生同志遇难前一星期,我们曾在北京见过面,他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中国将沿着真正的马列主义道路前进,我们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他现在如果知道祖国的十亿各族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指引下,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迈进,他所想象的“无限光明”正在成为现实,同时他的《旅苏纪事》有幸为读者提供可靠参考的材料而受到启发,我想,马员生同志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的。


我的这个前言,也算是对老战友马员生同志的悼念吧!


鲁也参
1983年4月于北京
WfYaoiH2 Po 2025-08-20 04:20:23
代序


人生变幻多歧路,曲折崎岖真难数。峥嵘岁月成虚度。山花飘零,流水徘徊,烟波知何处?
豪情少年无所惧,风雨艰难何曾顾?霜鬓旧梦从头叙。是非如此,安危未卜,同葬无名墓。
一调寄青玉案一


鲁迅在他的杂文集《坟·题记》中,说明所以命名为“坟”时,曾经有这样的几句话:“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躁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
在《坟·写在“坟”后面》中,他又说:“人生多苦辛,而人们有时却极容易得到安慰,……当呼吸还在时,只要是自己的,我有时却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集杂文而名之曰坟……只是在自己,却还不能毅然将它毁灭,还想借此暂时看看死去生活的余痕。”

写这个“纪事”的原因之一,也如鲁迅所说的,只是为了埋藏自己的五十年,虽然这五十年对别人来说分文不值,对自己也是一个“小坟”。

......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的队伍中有些是“幸存者”,我也属于这类人,但各人情况不完全相同。在动荡年代人真是太容易死了。许多因素会使人死去,有许多因素使人“危在旦夕”,但也有偶然的因素使人“转危为安”。这样才有“幸存者”。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竟然能经历过这么多,这么长的厄运,而在长期的厄运中更未想到还能回国,还能活到六十多岁,而且现在还相对地“健在”,还要再活几年。这也就有几毫克的分量,使自己在无聊中将无聊的事记留下来。现在我的记忆力已在递减,并以几何级数的速度逐步衰减,再不记下来,恐怕连这最简单的往事也无法记留了。
我在自己长期的厄运中,也曾不只一次地想:“自己结果自己”,因为有时想起那样活着太没有意思了。但有时又想着,如果自己死了,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将永远遗留下去,也许有更坏的,也无法去分辩了,未免太对不起自己了。为了等待一个水落石出,弄清是非,只有留下来才行。这也给我一点信心和勇气,这是能够得以幸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WfYaoiH2 Po 2025-08-20 04:21:08
既然是“纪事”,主要就是记事实,也有些思想活动,包括错事和谬误的思想。自我记述,既不愿把自己说成是什么人物,也不能说成“坏家伙”。但自己可以肯定地说一句,几十年来未做过坏事,也未想做过。搁心自问也好,深夜自思也好,还觉得对得起自己。错事呢?那就难免了,正如一般“凡人”一样。所以想尽可能如实地记下来。
遗漏的事也可能有,因为时间久了,但大的,主要的是不会漏的。有的人名、地名、时间,难免会稍有出入,但误差不会太大。
“纪事”中有一些即兴的诗句,这也是本人的爱好,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活动,也算是说明历史陈迹的补遗吧!


马员生
1973年春
WfYaoiH2 Po 2025-08-20 04:23:52
我的家庭和革命经历
(1906年10月-1927年初)


我的家庭


我家住在河南省辉县小赵固镇。

从曾祖父以上的几代,据说是大地主。曾祖父生了七个儿子,分家后,成为较小的地主,只靠地租生活没房产,但尚保留了地主的生活方式,而已经日趋衰落。
我的祖父排行第三,中年中了秀才,善书写、绘画,是一个乡间绅士,比他的几个兄弟还多少有点学问。生子二人,长子即我的父亲。由于五门祖父早死,五门祖母早寡无子,按宗法社会习惯,有权挑本族的子弟过继。由于父亲当时读书,品性好,还是秀才,所以五门祖母即选定父亲作为过继子。父亲后来结婚,生了我们弟兄三个,待我记事时,家中只有十亩地,六口人生活只靠地租是很困难的。父亲继续读书,不自己耕地。地租是粮食五五对分,佃户和我们各一半。因此,祖母和母亲还经常替别人裁缝衣服,母亲还会绣花,扎花,也赚点粮食为家中糊口。连住的房子,也是叔父家的,只有三间。我们小时,也比较刻苦,我还经常到地里拾些柴草和树叶作为家中做饭的燃料。这科破落地主家庭的困难生活,一直到我父亲从高等学堂毕业及有了事以后,即民国成立后,才有所转变,赎回了原来典当出去的住房及田地,为以后较为稳定的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时我们随父亲离开乡村到开封,进了学校。
WfYaoiH2 Po 2025-08-20 04:27:14
(🤔第一章大多是家庭背景、亲戚关系、学历,比较冗杂,跳过大部分好了,只留比较有记忆点的。)
WfYaoiH2 Po 2025-08-20 04:28:02
我的童、少年

我生于1906年,农历丙午年(光绪三十二年),约在阳历十月初。
1911年辛亥革命时我才五岁,记得那时我才留小辫。清帝退位的消息,很快传到我们镇上,祖父思想比较进步,为了响应革命和庆祝汉族的“解放”和清朝统治的被推翻,把我和大哥的小辫子都剪去了,他自己也剪了,是我们镇上最先剪辫子的人。父亲从北京回来,也是剪了辫子。从此镇上有少数较后觉悟的人,自觉地或被迫地也剪去了辫子。
WfYaoiH2 Po 2025-08-20 04:30:06
1915年初,即阴历年前,父亲第二次结婚,以后带着继母及大哥到开封去了。我继续在私垫读书。但几个月后,私塾老师辞职回家,我也停止了学习。

由于我身体不好,夏天竞得了重伤寒,半个月米水未进,瘦得只有皮包骨头了。
据祖母说,这是我第二次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第一次是我三岁的时候,因出疹子十八天未吃东西。母亲已准备将我包裹扔出去。由于祖母及外祖母坚决不让,后来又活过来了。
这次又是她俩人轮流看护我,后来渐有好转。当我一时失去了知觉,祖母到院外烧香求神,半夜未睡,并许下了“朝山拜神”的愿。

两次病后,我由一个很胖的小孩,变成了一个瘦孩子了。这几乎影响了我一辈子,少年多病,一直到以后成年,还是一个发育不足的人。
WfYaoiH2 Po 2025-08-20 04:31:25
1917年更,我们都分别考进了学校大哥进了留美预备学校,我进了高小。

进高小时只考美术及语言,进去后,不仅有些课程对我是陌生的,如地理、历史、音乐、算术等 ,使我有点吃力,因为我是插班生。原来时学上都是从初小毕业转来的。我的作文经常在丙等之列。
那时作的还是文言“之乎者也矣焉哉,然而就是一转”之类的东西,题目是以“论”为主,记、序次之。
WfYaoiH2 Po 2025-08-20 04:33:00
1918年我转入高小二年级时,已是优等生了。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中国虽未直接参战,但究竟曾对德国宣过战,是协约国之一,也大为庆祝。
开封也不例外,从省政府到学校都庆祝,白天游行,晚上还举行提灯大会,我们班学生扎了一个竹马灯,让我骑坐。大家唱着专门编的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的歌:
“伸我公理,抑彼强权,而今一旦豁然......。”仿佛强权的德国被打败了,坚持公理的协约国胜利了,世界就和平了,公理就占了上风。

但是,未过多久,巴黎和会召开了,青岛及山东的问题出来了,中国失败了,卖国贼出来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以打倒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亲日派卖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各地学生、包括开封的,也群起响应。我们的母校第一师范是开封各校带头的,我所在的附属高小,也跟着积极参加。当时比我们高一年级的离小三年级,已在准备毕业考试,对运动兴趣不大。我们是高小二年级,成了带头人,参加了罢课、参加校内外各种会议,直到暑假为止。
暑假后,爱国运动的浪潮逐渐低了下去,当然“五四”运动的影响在逐渐向深广发展,而不只是抵制日货而已。
WfYaoiH2 Po 2025-08-20 04:35:41
学校由留美改为中学及大学,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原来那种闭塞守旧的思想以及沉静的学生生活,也有所转变。
从1922年起,我和几个学生组织了学生商店和新剧团,也参加体育活动、乐队,我原来板滞不爱活动的性格,也变得活跃好动,和高等小学及二中时的情况恰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我变得活跃,又参加体育活动,身体虽然还很瘦,但已显著地好转。第一年进校,由于身体不好、神经衰弱,有一次上体操时,头晕眼花得不能站立,第二年后,虽然还有困难,但已无类似情况。
所以,从幼年到少年结束即17岁时,特别是后两、三年,我在身体、精神、思想、性格、知识各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改变和前进,可以说,对今后的一生有了决定性的影响。
WfYaoiH2 Po 2025-08-20 04:38:47
青年时代


从少年进到青年时,我的思想在形成,各方面变化较大。


第一,思想方面,由不自觉的一般爱国思想变成革命的,为祖国的解放、独立、自由、平等而斗争的思想。
从这时期起我对于许多种杂志、报纸,几乎什么都阅读。有些新书刊,一个人买不起,几个人分摊买来轮流看。主要的有中国共产党的书刊,《新青年》,《响导》《中国青年》,及以后的《政治周报》。还有胡适派的《努力周报》,后来的《现代评论》,郭沫若等的《创造》《洪水》,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学生杂志》《小说月报》,国家主义派的《孤军》、《醒狮》等。但比较喜欢的是鲁迅等办的《语丝》、《莽原》。报纸是《晨报》及其副刊京报》上海的《时事新报》及《学灯》、《民国日报》及《觉悟》。书籍中有中共出版的多种的社会科学宣传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等及其他许多种文艺作品。

这些几乎遇见了就读,开封当时新办了个文化书店,我几乎每周都去。
WfYaoiH2 Po 2025-08-20 04:40:08
第二,对文艺作品产生了兴趣。

包括新的及古典的,除李静祥向我们宣传外,学校图书馆也购买了一些,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自己还买了《西游记》、《西厢记》《儒林外史》以及一批二流小说,如《说岳》、《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
由汪原放新式标点的《红楼梦》、《水浒传》在推广古典小说方面也起了不小作用。有些我还读了好几遍。

诗词方面,除了新诗如康白情、伍敬之的新作品外,唐诗也对我颇有启发。
学校曾请来一个姓李的老翰林。河南长葛县人,已六十多岁了,胡髯垂胸、白发苍苍,但红光满面,神气十足,上到我们的三层楼教室,也不大发喘。他曾作过清朝的京官,两任县知事,因不愿在宦海中担风波,早期还乡,当时到开封办事,校长骋他给我们讲康诗,属于自选课性质,自愿听讲。
他给我们只上了几次课,每次一小时,只讲唐诗七言绝句一首或两首。如第一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讲得真是句句生动,字字精辟,真是绝句。也讲了音韵,最后给我们朗诵一次,声音洪亮、清脆,好象比音乐还好。这给我很深的印象,并引起我对唐诗的兴趣,几十年都未减退。可惜时间太少,他只讲了十几首。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