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1236879
WfYaoiH2 2024-04-19 11:08:43
读书笔记:《联大八年》

一本西南联大的校史文献。关键是,它由联大学生自行收集、汇编而成。封面四字“联大八年”是闻一多所写。
初版在1946年,如今60年后,由新星出版社首次完整再版。
🎉 1
🍾 1
WfYaoiH2 Po 2024-04-21 20:52:49
4.
三十三年,随着德国法西斯在史太林城的失败,随着全世界民主浪潮的汹涌,也随着中国大后方战场的着着失败(十一月间黔南失守算是达到了顶点),联大,终于喊出了民主的呼声,新壁报接二连三的刊了出来。
壁报第一次的大论争是对于孔祥熙“赠送”同学三十万元的处置问题,各壁报都主张“集中”使用,并且出了第一个联合版来反映彼此不完全相同的意见,参加的有七个壁报。
就是这样成立了“报联”。这在联大民主运动的发展上不能不是一件大事,华莱士来华的时候,“报联”出了中英文版的联合壁报,据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在重重的新闻统制和封锁下透出来的中国人民的呼声。据说拉铁摩尔曾把这两版壁报用照相机照了回去,并抄下了中文版上的口号,这口号鲜明地喊出:“我们决心对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法西斯战斗!”

5.
三十四年上半年,壁报联合会会员报增至二十几个了,以壁报的名义发出了国是宣言,要求联合政府。
这时为了加强学习,对理论作进一步的研讨,以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
联大重又看到了她的壁报的黄金时代。
三十四年上半年三十几个壁报,掀起了几个大论战。

首先是政治系一九四六级于五四大游行后发起的所谓“正风”运动,反对多数“压迫”少数,说群众是愚笨的,易受利用的,此风不可长,所以要来一个正风运动,他们反对五四游行,反对国是宣言,于是便掀起了一个壁报的全面战。
主张“正风”的壁报有“正风”,“法学壁报”,“诛伐”,“辩奸”,“野火”,“前进”,“民主”,“人群”,“森森”,“新春秋”,“组织”等,对抗“正风”的有“冬青”,“现实”,“新阵地”,“春雷”,“生活”,“学习”,“论坛”,“论衡”等等,后者的阵容,无论就哪一方面说是较前者强多了。

6.(结尾)
以后这种壁报,也就暂时沉默。
三十四年下半年,先后出刊的壁报已有二十余个,它们对国共谈判,后方工商业危机,受降问题,特别在某些人拉敌人和汉奸做朋友这些问题上,发表了许多有力的文字。
WfYaoiH2 Po 2024-04-21 20:58:52
>>Po.1238300
(可能确实是“伏流高涨”了,但感觉只涨了一点点。壁报文化的黄金时期依旧只在“补白”之前。
(补白好像是填补杂志留白处的意思,以前杂志报刊总是要把每一页都印得满满的,哪些地方印不满,还得用一些广告、笑话、冷知识等小栏目来填。十年前读过一篇文章,讲一个叫朴白的杂志编辑,工作内容就是补白,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补白”的意思。)(然而,现在连杂志都不流行了......)
WfYaoiH2 Po 2024-04-21 21:02:30
《八年来的文艺活动》资料室

总结了联大三大文艺团体——冬青社、文艺社、新诗社的社团活动。
这篇只是纯记录,比较无聊,不抄。
WfYaoiH2 Po 2024-04-21 21:09:38
《胜利以后联大的民主运动》资料室

纯记录,也很无聊,不抄。
(下一单元就是“学校生活”了,可能会有趣点!看了下第一篇就是费孝通《疏散》,与汪曾祺《跑警报》题材类似,讲联大学生跑警报文化的。)

话说这篇原名叫《校庆以后联大的民主运动》,作者“张扬”。
这书里面很多文章署名都是笔名,之前的“胡卢”也是。
这种笔名放到现在只能是中老年人的网名啦...
WfYaoiH2 Po 2024-04-21 21:36:30
《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费孝通

讲了费孝通自己跑警报的感受。
与汪曾祺《跑警报》相比,语言平实,讲述了自身感受、现实思考、家庭受到的影响。很少涉及西南联大其他人。几乎没有幽默风趣的地方,更多的是战争悲痛。
WfYaoiH2 Po 2024-04-21 21:47:08
1.(开头)
跑警报已经成了日常的课程。经验丰富之后,很能从容应付。警报密的时候,天天有;偶然也隔几天来一次,我在这些日子,把翻译《人文类型》排成早课。因为翻译不需要有系统的思索,断续随意,很适合于警报频繁时期的工作。大概说来,十点左右是最可能放警报的。一跑可能有三四个钟头,要下午一二点钟才能回来。所以,一吃过早点,我太太就煮饭,警报来时,饭也熟了,闷在锅里,跑警报回来,一热就可以吃。
我们住在文化巷,房子靠近街头,而且是出城门凹口必经之路,一有预行警报,街上行人的声音嘈杂起来,我们一听就知道。我的习惯是一听这种声音,随手把译稿叠好,到隔壁面包房里去买面包,预备在疏散时充饥的,我太太则到厨房里把火灭了,把重要的东西放入“警报袋”,十分钟以内我们都准备好了,等空袭警报一响,立刻就可以开拔。

(↑警报袋,汪曾祺那篇也提到过,需要存放一些便携的贵重物品。每次看到这词都不禁思考“如果面临空袭,我的警报袋里要放什么...”。)

2.
有时我还带书在身上,可是心里总究有点异样,念书也念不下去。最好的消遣是找朋友闲谈。警报帮助了不少情侣的,的确是事实,我想实在讨厌这种跑警报的人并不会太多。昆明深秋和初冬的太阳又是别外的可爱。风也温暖。有警报的日子天气也必然是特别晴朗。在这种气候里,谁不愿意在郊外走走!
昆明跑警报,在跑得起的人,即便不说是一种享受,也决不能说是受罪。比不得重庆。我在重庆又热又闷的山洞坐过几天之后,更觉得昆明的跑警报是另一回事了。昆明虽则常有警报,真正轰炸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又不常以市区作目标的。

(↑。。怪不得联大学生跑警报总是乐乐呵呵的!)
(可是这样会让人放松警惕,真正被轰炸时,反而会一下子记不起来躲避、逃脱的具体方法。确实挺危险的。)
WfYaoiH2 Po 2024-04-21 21:55:35
3.
现在想来,这种躲避轰炸的方法,实在是相当危险的。你想,成千成万的人暴露在山头山脚,至多不过在深不及三四尺的土沟里蒙着个头,不正是一个最好的扫射目标么?有一次我在飞机里偷偷撩开窗帏,望着昆明附近的景致时,我才明白地面上的人物是这样清楚。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日本鬼子那时不向我们开个玩笑,低飞扫射一下。
昆明这种跑警报除了心理上的安慰外,我是不相信有什么效用的。这一点,大概很多人也感觉到的,所以当时有很多传说,敌人来轰炸昆明是练习性质,航空员到昆明来飞了一圈跑回去就可以拿文凭,是毕业仪式的一部分,所以谁也不认真;又说,东京广播里会提到为什么不扫射暴露在山顶上群众的原因,“你们这些在郊外野餐的青年男女们连一点遮蔽也没有,破坏你们的豪兴,似乎太不幽默”。这些传说显然是昆明人自己编出来的,但也够说明跑警报时的空气了。
当时在郊外闲散的人惟一的遗憾是看不到空战。若是加上了这幕生动的表演,人头也一定□□□得更清楚。

(↑确实。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空袭地区经常会有这种“无效”的防空警报。。可能是敌军没有空袭计划,无聊就飞一下示威;也有可能就是让人放松警惕的一种方式,到时候真正炸的就是不会跑的那些人。)
(口口口不知道是什么字,原文如此。为啥总是会出现这种字符呢?是原稿破损了还是原稿看不清/被作者划掉?亦或者就是一种当时的流行表达(类似于自主规避)?
WfYaoiH2 Po 2024-04-21 21:59:25
4.
十三那天,我们又照例在山脚底下闲谈。可是那天有传说是要炸大学区了。我们的家就在两大学之间,所以我太太有一点担心。一点多钟,二十七架银灰色的日机从东方出现了,向着我们飞来。我太太忙着要我把头用手蒙起来,可是我却被好奇心所支配,反而把头仰了起来。恐惧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有的是兴奋,像是在看电影。“下蛋了!”在阳光里,一闪一闪的,在那群飞机翼下,丢了一阵怪好看的小东西。随着轰轰地一片响声,响声相当沉重,比了以往听过的,好像着实得多,而且地都有一点震动,响过了,很多人就向山头上爬,我也在里面,想看看,究竟炸着了什么地方。
城外的联大新校舍,还是好好的,城里升起了一大堆尘烟,没有火光,在山头上望去,好像还远,在城中心似的。我跑回来,一口咬定我们的家一定没有事。这时周围的人大家争着在打赌,没有人懊丧或是惊慌。
解除警报那天放得特别迟。但是大多数人早就拥在城墙缺口等着了,而且因为城墙上着了几个弹,从缺口望进去也看得到云大校舍有几栋房子倒了,所以消息便很快的传到后方来说:大学区这次可真着了。这消息使我太太很焦急。于是同行的人中就派出了先遣队回去招呼。炸着了之后怎么办,那是出于我们经验以外的事。
当我们进城时一看,情形确是不妙。文化巷已经炸得不大认识了。我们踏着砖堆找到我们的房子,前后的房屋都倒了。推门进去,我感觉到有一点异样:四个钟头前还是整整齐齐一个院子,现在却成了一座破庙。没有了颜色,全屋都压在有一寸多厚的灰尘下。院子里堆满了飞来的断梁折椽,还有很多碎烂的书报。我房里的窗,玻璃全碎了,木框连了窗槛一起离了柱子,突出在院子里,可是房里的一切,除了那一层灰尘外,什么都没有变动。我刷去桌上的灰,一叠稿纸还是好好的,一张不缺。所损失的只是一个热水瓶。这是难于相信的。一切是这样唐突,这样不近于事先的想像,场面似乎不够动人。
“着了,着了。”我好像是个旁观者,一件似乎已等待很久的事居然等着了。心情反而轻松了一些,但是所等着又是这样一个不太好看的形景。我太太哭了,也不知为什么哭。我自己笑了,也不知有什么可笑的。

(↑“炸了之后怎么办,是我们经验之外的事”...确实如此啊。从小到大只被教过要被炸了如何疏散,没教过被炸了以后如何面对。这副真正被空袭毁了的情形就显得很荒凉,被炸了,就没办法了。)
WfYaoiH2 Po 2024-04-21 22:00:44
5.
和我们同住的表哥,到厨里端出了一锅饭菜来,还有一锅红烧肉。饭上也有一层灰,但是把灰夹走了,还是雪白的一锅饭,我们在院子里坐下来,吃了这顿饭。麻烦的是这一层罩住了一切的灰尘。要坐,要睡,先得除去这一层。这一层被炸弹所加上去的,似乎一拿走,就是原有的本色一般。可是这是幻觉,整个房屋已经动摇,每一个接缝都已经脱节,每一个人也多了这一层取不去的经验:一个常态的生活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被破坏,被毁灭的。这是战争。歌颂战争就是在歌颂一件丑恶的事。
哭声从隔壁传来,前院住着一家五口,抽大烟的父亲跑不动,三个孩子,一个太太,伴着他,炸弹正落在他们头上,全死了。亲戚们来找他们,剩下一些零碎的尸体。在哭。更坏的一件一件传来。对面的丫头被反锁在门里,炸死了。没有人哭,是殉葬的奴隶。我鼓着胆子出门去看,几口棺材挡着去路,血迹满地。我打了一个恶心,想吐,连忙缩了回来。
天黑了。没有了电灯,点着一支洋蜡,月亮特别好,穿过了屋里的窟窿,射进来,我见了,身上发冷,赶急上床,可是老是不容易入睡,穿过屋顶看月亮。
WfYaoiH2 Po 2024-04-21 22:12:43
>>Po.1238364
>>Po.1238368
这两段就是费孝通《疏散》最深刻的部分了。
一开始还有点轻松,回家,坐下来吃饭,毁了的东西就毁了,拂过一层灰,似乎没什么......是吗?直到目睹邻居五口人在轰炸中死光留下的血迹,后知后觉,才懂得逃了。被轰炸的第一夜里,注意到清冷的月光洒进来。
[ TдT]。。珍惜和平啊!
我没法想象自己家、自己所住的街道,被炸成废墟的模样。我没法接受住在同一层楼的那些人变成棺材的样子。之前看了《萤火虫之墓》之后就有过这种可怕的想象,但还是觉得很难以接受,如果空袭会降临到我的眼前,可能就说明那时候世界又又又像二战那样被邪恶的东西覆盖了。
WfYaoiH2 Po 2024-04-21 23:17:27
《我的教书生活——助教生涯》鲁溪

很短的一篇,也闷闷的,像是随口抱怨当助教的枯燥。
讲了鲁溪自己的助教生涯感受。和现在教师的困境如出一辙,近百年前如何,现在也仍然如此。
全文不长,所以就摘抄全文吧。
WfYaoiH2 Po 2024-04-21 23:19:26
我在联大当助教已经好几年了。助教生活本来就是枯燥寂寞的。一定的职务,一定的工作,年年差不多都是毫无改变地去作,一遍又一遍,重复再重复,做了几年真是厌恶极了,至于读书研究,在学校的人本是比出去到工厂和机关中供职的人便利得多,事实上也有不少的人就是因为读书研究才留在学校当助教,可是这一点,也没有能够好好地作到。
所谓读书,战争期间外国的图书杂志不易运进来,校中原有的书报又因迁校而损失了许多,以致参考书非常缺乏。如果政府能够及时设法尽量补救,也许会好一点,可是几年来他们一直是不大关心,好像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这里。至于旁听功课,最初一二年还听了一二课,但是后来好像教授们也耐不下这种贫乏情形,便相继离校出国,各奔前程了。
剩下来的少数教授,便连本科的必修科也忙不过来,自无余暇再开研究课了,于是助教们便找不到课听。至于实验室里的设备,更是缺乏,连年只能沿用当年由北平带出来的一点东西,供给本科同学实验大感不足,自然谈不到什么研究了。
我初毕业时还曾用了不少的时间在实验室里,但是情形困难也真够使人泄气的,药品买不到,或因为太贵无钱买,仪器则多半只能购到本地仿造的,或用自己工作室里的出品,用这些仪器作出来的结果如果可靠,也未尝不可这样作下去,所可惜的就是这些仪器往往不大灵,实验的误差往往大到可惊的程度。这样一天一天下去,最初那种实验劲头便渐渐地消失了,不过到了这时,同事们还有一句自己安慰的话以互相勉励:“实验虽得不到结果,但可以藉此训练实验技术,增长实验经验。”于是又为训练技术增长经验而作了一个时期的实验。但是这样的自己安慰,也只能安慰一时,日子久了,连这点实验兴趣也丧失净尽,再加上生活方面经济上的压迫,终于把以前做的一些实验完全停顿了。
WfYaoiH2 Po 2024-04-21 23:19:43
说到生活上的压迫,那是这几年来为每个教书人所熟悉的,不管物价涨了多少倍,薪金的增加总不出百分之几,几倍和万分之几相比,生活就自然愈来愈困难了,同事们除了少数几个有办法的以外,多数的人每月拿到的薪金,只能用到月中,下半月如有什么用项,就只能等到月底发了薪时再说了。领到的薪水虽逐月增加,但一看到那些全新的,连号码都连着的钞票时,马上就又想到这一月内通货的膨胀,又不知到了怎样的程度,那末物价又不知要涨到什么地步了。到了收入不只足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时,那末在校外兼差就成了唯一自救的办法。

这一切,都使人觉得没有意思,觉得无聊。要不是在这个自由空气最浓的联大里,也许早就耐不下去了。这里民主的集会,自由的歌声,在在都能给人注入不少的活力。往往在极端苦闷时,因了一个晚会而重新振起精神。可惜我的学生时代早已过去了。我虽然向往学生生活的活泼快乐,但是同学却都以先生看待我,这其间已经无形中有了一层隔膜,这又是我最不希望的。我愿意再回到少年时代去,找回我的朝气来,这样可以不只描写生活,而且能够改造生活。
WfYaoiH2 Po 2024-04-21 23:23:07
《一个职员的话》培之
超短的一篇,比上一篇还短。
中心思想也差不多,大概就是“教育热情被消磨殆尽,要不是西南联大氛围好,我早就想辞职了。”

(摘抄)
我到联大来才两年多,若不是先生们底学识和同事们刻苦坚毅伟大的精神吸引着我的爱好心,早就退出去了,如今,服务的热忱早被消磨大半。
WfYaoiH2 Po 2024-04-21 23:24:09
《蒙自生活点滴》资料室

联大文法学院,最初设在蒙自。蒙自风景颇佳,小巧幽静,物价极低,人民生活很安闲,联大师生,刚从炮火的威胁下,进入这个静而美的环境,颇有感到静的苦闷的。有的人因为找到了读书佳地而欢喜,但是书籍缺乏,且在蒙自为时很短,所以也没有完成什么工作计划。
联大同学初到蒙自时,很多西装革履,当地兵士认为是中央要员,常向他们立正敬礼,弄得他们啼笑皆非。蒙自又产藤杖,价廉物美,联大学生人各一枝,神气十足。
女同学都取道香港,海防由滇越铁路入滇,从香港带去的奇装异服,尤使当地人民感到惊异,甚至有顽童包围女生,仰视旗袍之内,是否尚有衣裤,其风气可想而知。
女生宿舍系借用当地首富周姓住宅,而自修室则在城外,女生每晚结队回宿舍时,必由校警武装护送,以免受轻浮者的嘲谑。
WfYaoiH2 Po 2024-04-21 23:33:23
>>Po.1238418
(果然。。。蒙自对当时的文学院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个烂地方,菜不好吃,气氛又闷,周围老百姓封建恶劣,眼神奇怪。
需要保安护送那一段,想起上山下乡,女学生洗澡需要男学生在门外轮班掩护,否则会有乡民躲在窗外门后床下偷窥。以及女学生上门帮助乡民,被乡民推拉拽着去跟他们家的儿子相亲。。)
(每次读到这类描写都很想唾骂一番。太封建了!)
(每次读到蒙自相关段落,我都想着“没关系,大家很快就到昆明了...”←不如说其实就是在安慰自己,暗暗希望赶快跳过这段。)
WfYaoiH2 Po 2024-04-21 23:59:39
👍🏻《片断的回忆》光远

讲了一位联大学生在昆明联大的生活体验,好像对联大生活印象很糟糕,几乎全是坏事。
毕业以后此人选择回到联大工作,最后好像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要离开联大了,但是第二次离开对联大和昆明的印象变得很爽朗。

很像一篇忧郁的中学生作文......这个人还是跟汪曾祺同一届的(1939年10月新生),怎么两人眼中的母校形象完全不一样!
汪老笔下的联大熠熠生辉、青春肆意,这篇的作者光远笔下的更多是拥挤、昏暗、贫苦、烦躁,都是负面的多。只有毕业以后,临近尾声,才短暂回味了一下昆明的自在逍遥。
WfYaoiH2 Po 2024-04-22 00:00:03
这仿佛是一个回忆,而且是模糊的,片断的。

我是一九三九年的十月来到昆明,那时新校舍已落成了,而且大部分同学都住在里面,只有少数高年级的,还留在后来改为西南运输处的昆华师范。

一九三八年,当我还在四川的时候,昆明朋友一再写信给我,说来联大吧,这里有许多天才,这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说在农校楼上的教室里,从窗里看出去,你可以看到西山滇池,可以看到从西山峭壁那边,飘过来的阴云,到你面前却化为一阵爽朗的雨;说在日落黄昏的时候,你可以在芳草如茵的草地上蹓跶,或者围着百年一开花的龙舌兰,坐在用贝壳铺成的地上,而那些白生生的贝壳螺壳,都是从昆明湖明净的水里捡来的。
那时文法学院还在蒙自,工学院已在拓东路了,而理学院还在农校。农校时代的典矞绮丽流传海外,刊登在美国的地理杂志里,还因此为这国内的最高学府,招来了一些海外的向往。
可惜的是,我既未曾赶上衡山湘水的时代,又未能在农校度过一些白昼与黄昏;然而,毕竟我是来了,虽然来迟了一步。

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装电灯,寝室里是八人一组,公用一盏油灯,油当然是不够的,女工来上油,不记得是间日一次还是一日一次。油既不够,自私的同学又爱把那脏得可怕的油灯当宝贝似的放在自己床头间,因此寝室里的黑暗可知了。
图书馆是用汽灯。偌大一个图书馆并没有几盏,因此抢座位比在电影院购票还要拥挤。天未黑,馆外便黑压压地站满了人,门一开便向里涌,涌进门便分头向汽灯下面跑,等跑到坐定,低头一看,往往便会发现笔记本挤烂了,洋装书的硬封面挤脱了,笔记丢了,或是手指头挤破了。这还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出了一身汗还分不到一点灯光的人,于是便只有垂头丧气的又踏出了倚斜的馆门。
WfYaoiH2 Po 2024-04-22 00:05:31
那时,自修是天经地义,多少从内地来的,多少从沦陷区集中上海,再从海道来的,都集在这里,抱着一种希望,想学得一些什么,如何能让一个晚上轻轻的溜过去呢?
那时文林街很冷落,还没有一个茶馆,但凤翥街却早就已经很热闹了,因为那是昆明以北数县上省的驮马队驻足的地方,于是这些莘莘学子便只有与贩夫走卒为伍,走马粪看书了,但凤翥街茶馆有限,容不了多少人,于是有的只得挟着书继续向前走,三三五五成群结队地,在薄明薄暗中,走福照街,走向拓东路,走向云大图书馆。茶馆老板初对同学看书久久不走,很不以为然,因此常要找麻烦,而云大图书馆因让联大同学占满了也不乐意,后来便规定非佩戴云大校徽者不许擅入,所以那时还未开始自修,便已要大伤脑筋了。

行路当然也不方便,校内走道刚开,因此很松,很不踏实。雨季一到,便泥泞不堪,一脚踏下去,烂泥巴便会围到脚踝,甚至把鞋也□了。
上课更麻烦,课分散,教室更分散,无时不须“马拉松”。一课在新舍东北区,一课在后来改为女生宿舍的南天一柱,或是乾坤正气大教室,另一课也许在昆北食堂,再一课也许又得跑出大西门到现在师院(那时的工校)去,而又一课或者又须跑进城到现在的云瑞中学(那时的昆中),跑到教室,工作并未完,还得抢椅子,因为座位不够,到迟一步,便只有立着听课了。
吃呢?起头还有餐桌有凳子,后来也取消了,大家都站着,早晨是稀饭,用煮蚕豆作菜,午饭晚饭是多土多砂有壳子的红米。米饭也不够的,因此大家围着饭桶,硬把胳膊向里插,菜是清水煮的萝卜白菜,没有盐,更说不上油珠子了,这就是初期的联大。
同学生活是很苦的,可是活动情绪并不低,有很多壁报,又有很多社团,有很多公开演讲,有很多球赛运动会,很热闹。为了襄助抗战,也屡有下乡作兵役宣传的。

翌年,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日,新舍有了电灯,可是初期的电灯很暗,寝室里还是八人一盏,而且吊得老高的。那灯光的强度制造近视眼是绰有余裕,不须半年便可以造成一副速成近视眼了。
暑假后,电灯改装,改为四人一组,公用一盏灯,寝室里才可以自修。

(↑原来那时候的人也知道“灯光越暗,越会导致近视眼”这个原理。如果以后我自己遇到灯光暗的寝室环境...那我选择早起看书,晚上用来锻炼身体、聊天游玩、睡觉。)
WfYaoiH2 Po 2024-04-22 00:06:24
一月后,即同年四月一日,南屏大戏院开幕,首次放映系《银翼春秋》,五彩片,然轰动联大者,则系稍后放映之《魂归离恨天》《桃花恨》及《铁马》等,时已有同一电影重看三两次之风气。
此时联大同学生活仍甚清苦。校门口早点摊只有两个卖豆浆糯米饭的,香烟摊难得有一个,同学出外兼事之风气已开,然为数甚少,而外界对联大之信任已日渐建立。“联大学生在饭馆吃饭偷菜盘走”,这无稽的讹传也早息了。
这年的雨季来临以前,已开始有同学种花种树,最先在新舍种下去的是一株芭蕉,几株鸡冠,以及金盏菊,是在三号寝室的旁边种下去的,后来种花的风气才渐渐传布开,学校才开始把松柏的树苗插下去。

一九四一的一年月间,昆明已屡有空袭了,学校上课改为七—十,三—六,中午十时吃午饭,夜晚六时吃晚饭,但往往早晨还不到七点钟便响警报了,天黑了还不解除,偶而夜袭,半夜还得爬起来,几天在后山,课业大受影响,及八九月间学校大遭轰炸,图书馆,饭厅,教室,寝室都有损坏,联大同学当时是“床床雨漏无干处”,便在此时,在图书馆看书要打伞,在寝室睡觉也要张伞,真别致!这时译员训练班已成立,来联大招考,第一届应试者有十几人之多,及一九四三年,同学在外兼事之风大盛,联大份子遍及昆明各阶层,甚至远及迤西迤南之中等教育界,可谓无远勿届了。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