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联大八年》
一本西南联大的校史文献。关键是,它由联大学生自行收集、汇编而成。封面四字“联大八年”是闻一多所写。
初版在1946年,如今60年后,由新星出版社首次完整再版。
一本西南联大的校史文献。关键是,它由联大学生自行收集、汇编而成。封面四字“联大八年”是闻一多所写。
初版在1946年,如今60年后,由新星出版社首次完整再版。
🎉
1
🍾
1
#1238769
南院,这块地方六年来迎接了抚慰了多少个从各地流亡来的女孩子,又把她们先后送到远方。她成了她们的母亲,她们的家。的确,你可以随时听到她们在说:“回家去。”“街上真烦死了,只有南院舒服。”这话一点都不假,南院做了这么多女孩子的家,为她们解决了生活问题。
(↑开头。“她们的母亲,她们的家”....)
但是,你不要把南院想像成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像清华园,北大,或者至少也该像华西坝:有石砖砌成的洋房,玻璃瓦,玻璃门窗,油漆的又细又整齐的地板……这样想就错了,就提高了或者说是贬低了它的身价。
南院的得名,不来自联大。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这个称呼,那时是昆华中学的宿舍,为了与对面的北院区别而叫做南院。房子是一所大庙改修成的,当然就存留有古庙的严肃与古旧。里面还有“菩萨”和白石栏杆,可惜都被炸坏了。(敌机曾经对这地方作过好几次的轰炸。)大殿上的关公殿只剩下了一个周仓的头。有时在栏杆旁边念书,不小心会给那个圆瞪瞪的眼睛吓你一跳。
宿舍当然也是古旧的,墙壁上沾满了灰尘,蛛网。扫过后过不了几天便又恢复原状。楼板上是班驳的雨迹。楼下是凹凸不平的土地,又有湿气,所以有地板已经算是很幸福了。楼上在走路,尘土直往楼下掉,桌上没有一个时候是干净的,刚抹过,一转身就又铺上一层灰。住房间按年级来分,年级低的当然吃亏些,三四年级比较占便宜,所谓便宜也不过是住个小房间,少几个人,睡单人床而已。而房间本身,还不是一样的破旧可怜,有时落雨还得撑伞睡觉。
南院对于男宾是一块禁地,正因为禁,就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他们会幻想里面是天堂,是乐园。在几次校庆纪念日,都有人提出过“开放南院,欢迎参观”。结果是被女同学大会否决了。但是当他们有机会进去(看朋友的病或是因为特别事情),低着头进了一扇贴着“男宾止步”的门以后,他们也许会失望的,因为这块“禁地”,原来和新舍——男同学的地区,差不了多少。而且还及不上新舍的宽阔和开朗。
(↑确实,查了下资料,南院宿舍照片如下,只是因为内务整洁而显得比较干净,实际上还是那个漏风的大窗户、空荡荡的灰墙。新校舍是)
(联大那个只剩一颗头的雕像,原来在这里。...好吓人啊!)
(平时幻想女舍里面是“天堂、乐园”,还在校庆提建议开放南院。结合走幸田那篇男学生泡茶馆的谈资,所以我信马英说的是真的。真有人做得出来这种事的.......)
(↑开头。“她们的母亲,她们的家”....)
但是,你不要把南院想像成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像清华园,北大,或者至少也该像华西坝:有石砖砌成的洋房,玻璃瓦,玻璃门窗,油漆的又细又整齐的地板……这样想就错了,就提高了或者说是贬低了它的身价。
南院的得名,不来自联大。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这个称呼,那时是昆华中学的宿舍,为了与对面的北院区别而叫做南院。房子是一所大庙改修成的,当然就存留有古庙的严肃与古旧。里面还有“菩萨”和白石栏杆,可惜都被炸坏了。(敌机曾经对这地方作过好几次的轰炸。)大殿上的关公殿只剩下了一个周仓的头。有时在栏杆旁边念书,不小心会给那个圆瞪瞪的眼睛吓你一跳。
宿舍当然也是古旧的,墙壁上沾满了灰尘,蛛网。扫过后过不了几天便又恢复原状。楼板上是班驳的雨迹。楼下是凹凸不平的土地,又有湿气,所以有地板已经算是很幸福了。楼上在走路,尘土直往楼下掉,桌上没有一个时候是干净的,刚抹过,一转身就又铺上一层灰。住房间按年级来分,年级低的当然吃亏些,三四年级比较占便宜,所谓便宜也不过是住个小房间,少几个人,睡单人床而已。而房间本身,还不是一样的破旧可怜,有时落雨还得撑伞睡觉。
南院对于男宾是一块禁地,正因为禁,就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他们会幻想里面是天堂,是乐园。在几次校庆纪念日,都有人提出过“开放南院,欢迎参观”。结果是被女同学大会否决了。但是当他们有机会进去(看朋友的病或是因为特别事情),低着头进了一扇贴着“男宾止步”的门以后,他们也许会失望的,因为这块“禁地”,原来和新舍——男同学的地区,差不了多少。而且还及不上新舍的宽阔和开朗。
(↑确实,查了下资料,南院宿舍照片如下,只是因为内务整洁而显得比较干净,实际上还是那个漏风的大窗户、空荡荡的灰墙。新校舍是)
(联大那个只剩一颗头的雕像,原来在这里。...好吓人啊!)
(平时幻想女舍里面是“天堂、乐园”,还在校庆提建议开放南院。结合走幸田那篇男学生泡茶馆的谈资,所以我信马英说的是真的。真有人做得出来这种事的.......)
#1238774
南院的伙食是全昆明最便宜的。伙食费平均总比新舍要少四分之一,据说是因为女同学饭量少,又说是女同学有钱,不大在学校吃饭而喜欢上馆子,但这不过是少数,的确有些娇嫩漂亮的小姐,一走进饭厅就皱眉头,细喉咙咽不下粗菜饭,捡了几粒就走了,不多一会却可以看见她们出现在文林街“米线大王”的店里,“一两碗卤面,一碗卤耳块……”的吃起来。可是最大多数却是按铃声进饭厅的,吃饱了出来,有说有笑。(据说在北平中上人家的饮食也不过如此!)
(↑卤面饵块,昆明的特色美食。)
(这里的对比写得真好。先说少数人确实不吃,出校外吃了;再说大多数按时吃饭的人,走出饭厅却是吃饱了的样子,还有说有笑。)
说到饭厅,也许又会使人想到一个清洁整齐的大厅,有着红漆的桌椅,瓷碗,乌木筷,汤匙……舒舒服服的坐着吃,吃累了还可以靠在椅背上休息。可惜这只是想像而已,在附中没有搬来以前,倒名符其实的有一个饭厅,虽然是破旧而且肮脏,但这供着泥菩萨的屋子,总算宽敞。自从南院大部分划给附中和教职员宿舍以后,饭厅也就被“紧缩”了,现在所谓的饭厅,也是把以前的寝室腾出两间来,加上一袭走廊而已。桌子剥蚀了,歪了腿,缺了角,有的还得围上十六个人,挤得颇为热闹。怕一下雨,还得打伞吃饭,打伞睡觉和吃饭该是最大的特色了。老鼠是成群结队的出来抢食,大得可怕。你若赶它,它反而瞪着眼睛,奇不奇怪?
(↑南院食堂好像确实也比联大其他食堂实惠,可能也卫生了一点,但只有一点点,依然是破旧肮脏窄小,漏雨,也有老鼠。不过至少这里没出现走幸田那篇食堂“五毒俱全”的情况。)
(↑卤面饵块,昆明的特色美食。)
(这里的对比写得真好。先说少数人确实不吃,出校外吃了;再说大多数按时吃饭的人,走出饭厅却是吃饱了的样子,还有说有笑。)
说到饭厅,也许又会使人想到一个清洁整齐的大厅,有着红漆的桌椅,瓷碗,乌木筷,汤匙……舒舒服服的坐着吃,吃累了还可以靠在椅背上休息。可惜这只是想像而已,在附中没有搬来以前,倒名符其实的有一个饭厅,虽然是破旧而且肮脏,但这供着泥菩萨的屋子,总算宽敞。自从南院大部分划给附中和教职员宿舍以后,饭厅也就被“紧缩”了,现在所谓的饭厅,也是把以前的寝室腾出两间来,加上一袭走廊而已。桌子剥蚀了,歪了腿,缺了角,有的还得围上十六个人,挤得颇为热闹。怕一下雨,还得打伞吃饭,打伞睡觉和吃饭该是最大的特色了。老鼠是成群结队的出来抢食,大得可怕。你若赶它,它反而瞪着眼睛,奇不奇怪?
(↑南院食堂好像确实也比联大其他食堂实惠,可能也卫生了一点,但只有一点点,依然是破旧肮脏窄小,漏雨,也有老鼠。不过至少这里没出现走幸田那篇食堂“五毒俱全”的情况。)
#1238786
女同学全体大会就是在饭厅举行的。有了事情,女同学会主席就在吃饭时报告,讨论表决,因为再也没有别的时间能有这么多人集合在一起。
几年来流浪的生活,同学们都在锻炼着自己;吃着不够营养的食物,做着繁重的工作,念书以外,多少琐碎的事情还要自己动手:洗衣服,大褂破了改小褂,袜子补了又补;以前不要的衣服全从箱子底上捡起来“翻新”,又再穿上身,还博得别人的羡慕:“是新做的?”接着还要挨三下冤枉打。
(↑女同学们在艰苦中锻炼技能:工作念书、自己洗衣、改褂、补袜、缝起旧衣制新衣。)
(后面“挨三下冤枉打”偏调侃意味,是开玩笑的拍打,类似于:😡你这丫头(啪!)怎么还有新衣服(啪!)我都没有!(啪!)并不是真打人。)
(能让人以为是新衣服,也侧面说明了女同学们手巧能干。而且是“新做的?”不是新买的,说明她们当时自己做衣服很普遍......这里不得不说南院马英真是笔力苍劲,功底扎实,这种“话里有话”的意蕴用简单几字就写尽了。有工农朴实之风。前面工院/校工/新校舍几位同学写的回忆文都要絮絮叨叨绕半天才能讲清楚一件事。)
兼差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她们大多是做家庭教师,时间则多半安排在晚上。白天上课,吃过夜饭就忙着去教书,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摸着黑路回来,下雨天还带上一身泥浆。有时男朋友们常常在黑夜里去接他们,但是大部分还是自己回来的,偶尔碰到无聊的人盯梢,更吓得你心惊肉跳。三四年级的功课比较少,可以在附近学校里找个兼差或是专任教员当当,就比家庭教师优越多了。每个月辛苦一番,拿到薪水,还可以舒服舒服,买点肉烧起菜来,于是满院子里都充满了肉香味,邀几个穷朋友吃一顿,然后看两次电影,调剂一下机械的生活。
在功课方面,女同学一般要比男同学认真,一门功课考坏了有时竟会大哭几场。她们很少缺课,但是由于生活圈子小,见识比男同学差,所有的知识,几乎就限制在书本和课堂里。课外的书籍除了小说和指定的参考书外,很少自动去找书读。
(↑“兼差”就是兼职。)
(满院子肉香......好羡煞旁人啊!)
几年来流浪的生活,同学们都在锻炼着自己;吃着不够营养的食物,做着繁重的工作,念书以外,多少琐碎的事情还要自己动手:洗衣服,大褂破了改小褂,袜子补了又补;以前不要的衣服全从箱子底上捡起来“翻新”,又再穿上身,还博得别人的羡慕:“是新做的?”接着还要挨三下冤枉打。
(↑女同学们在艰苦中锻炼技能:工作念书、自己洗衣、改褂、补袜、缝起旧衣制新衣。)
(后面“挨三下冤枉打”偏调侃意味,是开玩笑的拍打,类似于:😡你这丫头(啪!)怎么还有新衣服(啪!)我都没有!(啪!)并不是真打人。)
(能让人以为是新衣服,也侧面说明了女同学们手巧能干。而且是“新做的?”不是新买的,说明她们当时自己做衣服很普遍......这里不得不说南院马英真是笔力苍劲,功底扎实,这种“话里有话”的意蕴用简单几字就写尽了。有工农朴实之风。前面工院/校工/新校舍几位同学写的回忆文都要絮絮叨叨绕半天才能讲清楚一件事。)
兼差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她们大多是做家庭教师,时间则多半安排在晚上。白天上课,吃过夜饭就忙着去教书,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摸着黑路回来,下雨天还带上一身泥浆。有时男朋友们常常在黑夜里去接他们,但是大部分还是自己回来的,偶尔碰到无聊的人盯梢,更吓得你心惊肉跳。三四年级的功课比较少,可以在附近学校里找个兼差或是专任教员当当,就比家庭教师优越多了。每个月辛苦一番,拿到薪水,还可以舒服舒服,买点肉烧起菜来,于是满院子里都充满了肉香味,邀几个穷朋友吃一顿,然后看两次电影,调剂一下机械的生活。
在功课方面,女同学一般要比男同学认真,一门功课考坏了有时竟会大哭几场。她们很少缺课,但是由于生活圈子小,见识比男同学差,所有的知识,几乎就限制在书本和课堂里。课外的书籍除了小说和指定的参考书外,很少自动去找书读。
(↑“兼差”就是兼职。)
(满院子肉香......好羡煞旁人啊!)
#1238787
>>Po.1238786
(“见识”大概是因为当时户外活动大多是男性主场,茶馆里面都是大老爷们,操场被男同学霸着打篮球,也没有多少女生爱聚众打牌玩梭哈、桥牌。不过女同学会在昆明下馆子、逛街、泡图书馆。这段也可以当做马英写作时的谦辞、对当时校内议题的评价或回应等。其余地方比如功课比男同学认真、考砸了会大哭,确实直到现在也是有的。与之相比,现代女同学机会可多了,放假可以到处奔跑,游山玩水,见多识广,再也不囿于书本。)
(“见识”大概是因为当时户外活动大多是男性主场,茶馆里面都是大老爷们,操场被男同学霸着打篮球,也没有多少女生爱聚众打牌玩梭哈、桥牌。不过女同学会在昆明下馆子、逛街、泡图书馆。这段也可以当做马英写作时的谦辞、对当时校内议题的评价或回应等。其余地方比如功课比男同学认真、考砸了会大哭,确实直到现在也是有的。与之相比,现代女同学机会可多了,放假可以到处奔跑,游山玩水,见多识广,再也不囿于书本。)
#1238789
>>Po.1238769
(这里没打完:新校舍确实是条件更好,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
(下图为南院宿舍内部图。)
(这里没打完:新校舍确实是条件更好,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
(下图为南院宿舍内部图。)
#1238790
每天,当院子里的尤加利树染上了金色阳光,天空还是浅蓝色的时候,寝室门就一扇扇打开了。拿着脸盆,带着睡容,有的还卷着满头的发夹,互相地说着“早”。那个已经工作了六年的老婆子,佝偻着身体在打扫院子,小心地捡起地上的树枝树叶,好带回家去做柴烧,凭着她那衰老的记忆,不时向小姐们打着招呼。当一阵灰尘扬起而又慢慢地落下后,在树下,就可以看到念书的同学。
(↑“尤加利树”,就是柠檬桉树。“尤加利树染上了金光”...好漂亮啊)
(不知这位在校内工作6年的老婆婆是谁呢?是一位普通的女性校工?还是汪曾祺《鸡毛》里的文嫂?)(光远《片段的回忆》中提到过“女工来给寝室油灯上油”,见下串号。说明联大校内确实是有女工的。)
>>Po.1238459
(↑“尤加利树”,就是柠檬桉树。“尤加利树染上了金光”...好漂亮啊)
(不知这位在校内工作6年的老婆婆是谁呢?是一位普通的女性校工?还是汪曾祺《鸡毛》里的文嫂?)(光远《片段的回忆》中提到过“女工来给寝室油灯上油”,见下串号。说明联大校内确实是有女工的。)
>>Po.1238459
#1238791
有早课的忙着吃稀饭,起得稍微迟一点的,就只有匆忙的洗过脸,连头发都来不及梳好,就抱着书跑了。也许刚走到文林街,就听到新校舍的钟声响起来。下午是南院最安静的时候,有课的上课;没课的就呆在屋里念书,或是缝补衣服,织毛线,写信,睡午觉,院子里只有阳光映着树影和飘动着的晒在绳子上的五色旗:颜色不同的衣服,被单……
黄昏带给人柔和的感觉,当蓝空渐渐褪去了彩霞,南院热闹了。有的聚在院子里谈笑,唱歌,寝室里也在尽情高声嚷叫。但是教书的却要在这时忙着去工作,她们连这点享受都失去了。外面院子里也够瞧的,男士先生们站了一大排,工友们穿梭不停地忙碌着,打着高嗓子在叫:
“×××小姐,有人找。”
“……”
回答的总是这样的话:
“来了,让他等等……”
于是有的忙着打扮一下,有的就匆匆地走了。目的地是茶馆,大街,或电影院,整个晚上便消磨过去了。
随着黑夜的到来,南院又落在安静里。寝室里全都在静悄悄的埋头念书。
(↑女同学一天的日常活动。静悄悄的南院...)
六年多了,南院的人们就是这样的生活下去,很少变动。当有一个大潮流,大变动卷来的时候,也一样的会被卷了进去,热烈地从事工作。但这多半是被动的。
六年多,来了多少,走了多少,在这个母亲的怀抱里学习,过着刻苦的生活。只有少数是例外的:她们有优越地位的父母朋友,她们把大学当作一块好招牌,把文凭当作身价证,她们少上课,多恋爱,少读书,多擦脂粉,多跳舞,考试不是忙着抄别人的就是带夹带。这样的人在南院出现,只有当大考临近时为笔记和“聊络感情”而奔走。但是这时她还忘不了自己的身份,好像这些住在南院的别的同学总要比她们“低级”,有供给她们役使的义务。
战争教育了人民,女孩子们在战争中也锻炼了自己。她们知道如何在艰苦中坚定自己,如何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自然当中国到了幸福康乐的时候,她们也会知道怎样去享乐的,但是现在路还远着呢。
(↑结尾。)
(最后还特意说了,那种不在乎学历、光顾着谈恋爱、看不起其余南院同学的,属于极少数,大多数都是在战争艰苦中锻炼、成长,是勤劳坚毅的女孩。根据其他学生回忆录中男同学会把女同学当做谈资的内容来看,此处可能是马英在对那些议论南院女学生的人隔空喊话,证明我们南院根本不是那样。)
(“战争教育了人民,女孩子们在战争中也锻炼了自己。”这句写得真好......战火中成长的一代。)
黄昏带给人柔和的感觉,当蓝空渐渐褪去了彩霞,南院热闹了。有的聚在院子里谈笑,唱歌,寝室里也在尽情高声嚷叫。但是教书的却要在这时忙着去工作,她们连这点享受都失去了。外面院子里也够瞧的,男士先生们站了一大排,工友们穿梭不停地忙碌着,打着高嗓子在叫:
“×××小姐,有人找。”
“……”
回答的总是这样的话:
“来了,让他等等……”
于是有的忙着打扮一下,有的就匆匆地走了。目的地是茶馆,大街,或电影院,整个晚上便消磨过去了。
随着黑夜的到来,南院又落在安静里。寝室里全都在静悄悄的埋头念书。
(↑女同学一天的日常活动。静悄悄的南院...)
六年多了,南院的人们就是这样的生活下去,很少变动。当有一个大潮流,大变动卷来的时候,也一样的会被卷了进去,热烈地从事工作。但这多半是被动的。
六年多,来了多少,走了多少,在这个母亲的怀抱里学习,过着刻苦的生活。只有少数是例外的:她们有优越地位的父母朋友,她们把大学当作一块好招牌,把文凭当作身价证,她们少上课,多恋爱,少读书,多擦脂粉,多跳舞,考试不是忙着抄别人的就是带夹带。这样的人在南院出现,只有当大考临近时为笔记和“聊络感情”而奔走。但是这时她还忘不了自己的身份,好像这些住在南院的别的同学总要比她们“低级”,有供给她们役使的义务。
战争教育了人民,女孩子们在战争中也锻炼了自己。她们知道如何在艰苦中坚定自己,如何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自然当中国到了幸福康乐的时候,她们也会知道怎样去享乐的,但是现在路还远着呢。
(↑结尾。)
(最后还特意说了,那种不在乎学历、光顾着谈恋爱、看不起其余南院同学的,属于极少数,大多数都是在战争艰苦中锻炼、成长,是勤劳坚毅的女孩。根据其他学生回忆录中男同学会把女同学当做谈资的内容来看,此处可能是马英在对那些议论南院女学生的人隔空喊话,证明我们南院根本不是那样。)
(“战争教育了人民,女孩子们在战争中也锻炼了自己。”这句写得真好......战火中成长的一代。)
#1238795
《师院生活》永年
讲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日常生活。
这个人很喜欢说“(某事物)一般都很坏”,像是口头禅似的,好好笑......
1.
联大师范学院是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的。院址位于昆明大西门外龙翔街,去联大新校舍约半里之遥。
我们师范学院一百多个同学,除了很少几人住在外面,大都是住在院内的。人数既然少,食宿又都在一块,互相接触的机会便自然多起来,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就容易建立,决不像新校舍,有些同学虽同住一宿舍,同睡一张床,上下声息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战时一般的伙食都很坏,像我们这样不能生产的学生更不能例外了。师院伙食既坏,而又不像新舍,每到开饭时,在膳堂外面摆满了煮豆腐,煮鸡蛋,炒香肠……的小摊子,只要衣袋里有几文,就可以给你肠胃加点油;到辅食部去弄碗牛肉来营养一番,也是很方便的事,花钱既不多,一桌人吃起来倒还满有风味。我们师院呢?就没有这许多花样,厨房里拿出什么就吃什么。假如要想到附近街上的菜馆里炒一盘菜。至少得花六七百元,穷学生是很少能办到的。于是每天两餐就只有拿出嘴来和糙米饭“战斗”了。
(↑看来新校舍那边是真的好哇...)
2.
师院同学的经济情形,一般说来都比较坏,因之表现的生活,也是简朴而勤奋。同学们穿的衣服,大都是粗衣棉布,蓝袍大褂之类,虽有二三特殊阶级,能够西服笔挺,在师院也是绝无仅有。在星期日或平时饭后,盥洗处便会有许多同学,男的,女的,围满了一大堆,都忙碌地在洗着自己的衣服,这种苦干的精神,有人美其名曰:“劳动英雄”。
讲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日常生活。
这个人很喜欢说“(某事物)一般都很坏”,像是口头禅似的,好好笑......
1.
联大师范学院是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的。院址位于昆明大西门外龙翔街,去联大新校舍约半里之遥。
我们师范学院一百多个同学,除了很少几人住在外面,大都是住在院内的。人数既然少,食宿又都在一块,互相接触的机会便自然多起来,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就容易建立,决不像新校舍,有些同学虽同住一宿舍,同睡一张床,上下声息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战时一般的伙食都很坏,像我们这样不能生产的学生更不能例外了。师院伙食既坏,而又不像新舍,每到开饭时,在膳堂外面摆满了煮豆腐,煮鸡蛋,炒香肠……的小摊子,只要衣袋里有几文,就可以给你肠胃加点油;到辅食部去弄碗牛肉来营养一番,也是很方便的事,花钱既不多,一桌人吃起来倒还满有风味。我们师院呢?就没有这许多花样,厨房里拿出什么就吃什么。假如要想到附近街上的菜馆里炒一盘菜。至少得花六七百元,穷学生是很少能办到的。于是每天两餐就只有拿出嘴来和糙米饭“战斗”了。
(↑看来新校舍那边是真的好哇...)
2.
师院同学的经济情形,一般说来都比较坏,因之表现的生活,也是简朴而勤奋。同学们穿的衣服,大都是粗衣棉布,蓝袍大褂之类,虽有二三特殊阶级,能够西服笔挺,在师院也是绝无仅有。在星期日或平时饭后,盥洗处便会有许多同学,男的,女的,围满了一大堆,都忙碌地在洗着自己的衣服,这种苦干的精神,有人美其名曰:“劳动英雄”。
#1238815
👍🏻👍🏻《我是联大一年级生》冷眉、心田
分为两篇,(一)篇作者为冷眉,(二)篇作者为心田。
就像他们的笔名一样,两人的身份、性格、语言特点各有不同:
冷眉是一年级新生,语调激昂,关心时局,使用第三人称“他们”指代当今学生,批判他们的懵懂无知、缺乏斗志,内容侧重展现联大的政治主张和民主氛围;
心田自称Re-freshman,可能是复读生/年纪较大的一年级新生,发言老到,使用第二人称“你”作为主角沉浸式讲述新生的艰难,感慨联大的办事程序繁琐、生活条件差,内容侧重展现生活不易。
两人发言可能是被整理者有意放到一块的,最终效果太幽默了。读完冷眉年轻气盛的呼吁后,再读心田感叹联大对一年级新生的安排有多么糟糕。
一个年轻、理想,另一个老成、现实。
看完只觉得,或许两人说的都是事实......只是渲染色彩不同罢了。
我没办法说冷眉太天真,因为他想的确实跟我高中刚接触社会话题表现得一样,愤慨不平,一腔热血。我也没办法说心田太老辣、说教味重,因为他说出来的建议和经验,也确实是我高中刚入学时希望从前辈那儿得到的。
此二人皆出于善意,且皆肺腑之言。
总之,他们都是想改变些什么的,这就够了,青年无需留步,前进吧。
分为两篇,(一)篇作者为冷眉,(二)篇作者为心田。
就像他们的笔名一样,两人的身份、性格、语言特点各有不同:
冷眉是一年级新生,语调激昂,关心时局,使用第三人称“他们”指代当今学生,批判他们的懵懂无知、缺乏斗志,内容侧重展现联大的政治主张和民主氛围;
心田自称Re-freshman,可能是复读生/年纪较大的一年级新生,发言老到,使用第二人称“你”作为主角沉浸式讲述新生的艰难,感慨联大的办事程序繁琐、生活条件差,内容侧重展现生活不易。
两人发言可能是被整理者有意放到一块的,最终效果太幽默了。读完冷眉年轻气盛的呼吁后,再读心田感叹联大对一年级新生的安排有多么糟糕。
一个年轻、理想,另一个老成、现实。
看完只觉得,或许两人说的都是事实......只是渲染色彩不同罢了。
我没办法说冷眉太天真,因为他想的确实跟我高中刚接触社会话题表现得一样,愤慨不平,一腔热血。我也没办法说心田太老辣、说教味重,因为他说出来的建议和经验,也确实是我高中刚入学时希望从前辈那儿得到的。
此二人皆出于善意,且皆肺腑之言。
总之,他们都是想改变些什么的,这就够了,青年无需留步,前进吧。
#1238817
(摘抄)
(一)冷眉
1.同学们多半在临近考试时才看教科书,其所以看书,也只是为了考试,可悲的是在中学他们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气!为考试而读书的习气,始终不能改变。说得夸张一点,这是整个教育前途的危机,充分说明了目前教育制度非有所改善不可!
2.大一同学在选择联大作为志愿投考学校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特别热烈的想望,这一种想望,多半不是毕业后的出路,或者是理想的读书环境,而是一种民主热情和反抗精神的热慕。
3.大一同学在他们刚到联大的短时期内,可以说还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还不能洞察联大的真情实况。自罢课开始,校内的静止状态打破,整个学校卷入剧变中后,他们才明了联大的真相,理解什么是联大的民主热情和反抗精神。
4.大一同学的课外生活,是非常贫乏而可怜的。除坐坐茶馆,偶尔看看电影以外,简直不再有别的娱乐,如旅行开座谈会之类的也是不常有的,就是球类游戏和比赛等等也很少举行。他们缺乏生活的调剂,缺乏精神上的安慰。
5.在罢课的第一天,校门口内外都贴上了各色的标语传单,五花八门红绿相映。大一同学因为都没有经历过这等事,很多被弄得眩惑了,真有“何从何去”之感。有些人又乘机打着“无党无派”的旗帜出现,蛊惑大家,因而有一部份大一同学会上过当,签上了附从的名字。但是他们都很快就发觉自己受了骗,一变而积极支持罢课,积极参加罢委会工作。在罢委会工作人员中间,尤其是在宣(传)联(络)队里面,大一同学竟占了过半数,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不在高班同学之下。
6.大一同学的生活,整个的说来,是不算贫乏的:有苦闷,也有感兴;有感伤,也有热情;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气愤,也有高兴;有失望,也有斗争。
(一)冷眉
1.同学们多半在临近考试时才看教科书,其所以看书,也只是为了考试,可悲的是在中学他们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气!为考试而读书的习气,始终不能改变。说得夸张一点,这是整个教育前途的危机,充分说明了目前教育制度非有所改善不可!
2.大一同学在选择联大作为志愿投考学校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特别热烈的想望,这一种想望,多半不是毕业后的出路,或者是理想的读书环境,而是一种民主热情和反抗精神的热慕。
3.大一同学在他们刚到联大的短时期内,可以说还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还不能洞察联大的真情实况。自罢课开始,校内的静止状态打破,整个学校卷入剧变中后,他们才明了联大的真相,理解什么是联大的民主热情和反抗精神。
4.大一同学的课外生活,是非常贫乏而可怜的。除坐坐茶馆,偶尔看看电影以外,简直不再有别的娱乐,如旅行开座谈会之类的也是不常有的,就是球类游戏和比赛等等也很少举行。他们缺乏生活的调剂,缺乏精神上的安慰。
5.在罢课的第一天,校门口内外都贴上了各色的标语传单,五花八门红绿相映。大一同学因为都没有经历过这等事,很多被弄得眩惑了,真有“何从何去”之感。有些人又乘机打着“无党无派”的旗帜出现,蛊惑大家,因而有一部份大一同学会上过当,签上了附从的名字。但是他们都很快就发觉自己受了骗,一变而积极支持罢课,积极参加罢委会工作。在罢委会工作人员中间,尤其是在宣(传)联(络)队里面,大一同学竟占了过半数,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不在高班同学之下。
6.大一同学的生活,整个的说来,是不算贫乏的:有苦闷,也有感兴;有感伤,也有热情;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气愤,也有高兴;有失望,也有斗争。
#1238818
(二)心田
1.麻烦还不只此。九月来的,十一月贷金才能核发下来。这一下可苦了战区学生,一时手头周转不灵,伙食费不缴,膳位就成了问题。人在教室或图书馆,心里却在为那宝贝膳位着急,而且贷金永远跟不上物价,差的,还请君自贴。
2.你想知道联大精神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在联大你要想了解联大精神,只有自己去体会,也许亲身的经历比训练一下来得更亲切,更明了。
当然你的朋友可以和你讲几个故事,譬如红学大师×××在“跑警报”的时候,指着有名的小说家×××说:“学生跑警报是后生可畏,我跑警报是保存国粹,你,你有什么资格跑?”或者是哲学大师沈有鼎在教授会辩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抱着他的德文书朗诵起来!……也许你的朋友还会讲些三青团演戏的事,拿着棍棒守门,把非团员和不满意他们的人都认为是共产;而且我们的常委张伯苓也有同感。你还可以听到倒孔大游行的壮举……太多了。这些片断的故事,你听了一定感到无限的新鲜和兴奋,然而这些还不能整个代表“联大”。
你空了,走到民主墙下读读壁报,你就会知道这里的文字,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杂志和报纸能登得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出中国的黑暗面,贪官们怎样肥了自己而把中国人民赶进了坟场。你可能恍然大悟,以前在你心里存在着的一种模糊的不满。在这里都替你发泄出来,你会觉得有一种复仇似的痛快,虽然只是在文字上对专制者的一点暴露和反抗。
你也可以随时去听演讲,不论是学术的或是时事的,从听讲当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智识,更坚定你对民主自由的信心。
慢慢地,你把许多事实,故事,演讲和自己的经验混在一起,你会像发现真理样的体验到联大的精神:永远不断的追求真理。真理是愈辩愈明白的,是非黑白,在你眼底下划分了显明的界限,你也就快变成“联大人”了。
1.麻烦还不只此。九月来的,十一月贷金才能核发下来。这一下可苦了战区学生,一时手头周转不灵,伙食费不缴,膳位就成了问题。人在教室或图书馆,心里却在为那宝贝膳位着急,而且贷金永远跟不上物价,差的,还请君自贴。
2.你想知道联大精神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在联大你要想了解联大精神,只有自己去体会,也许亲身的经历比训练一下来得更亲切,更明了。
当然你的朋友可以和你讲几个故事,譬如红学大师×××在“跑警报”的时候,指着有名的小说家×××说:“学生跑警报是后生可畏,我跑警报是保存国粹,你,你有什么资格跑?”或者是哲学大师沈有鼎在教授会辩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抱着他的德文书朗诵起来!……也许你的朋友还会讲些三青团演戏的事,拿着棍棒守门,把非团员和不满意他们的人都认为是共产;而且我们的常委张伯苓也有同感。你还可以听到倒孔大游行的壮举……太多了。这些片断的故事,你听了一定感到无限的新鲜和兴奋,然而这些还不能整个代表“联大”。
你空了,走到民主墙下读读壁报,你就会知道这里的文字,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杂志和报纸能登得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出中国的黑暗面,贪官们怎样肥了自己而把中国人民赶进了坟场。你可能恍然大悟,以前在你心里存在着的一种模糊的不满。在这里都替你发泄出来,你会觉得有一种复仇似的痛快,虽然只是在文字上对专制者的一点暴露和反抗。
你也可以随时去听演讲,不论是学术的或是时事的,从听讲当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智识,更坚定你对民主自由的信心。
慢慢地,你把许多事实,故事,演讲和自己的经验混在一起,你会像发现真理样的体验到联大的精神:永远不断的追求真理。真理是愈辩愈明白的,是非黑白,在你眼底下划分了显明的界限,你也就快变成“联大人”了。
#1238853
《先修班》先声
很短的一篇。
“先修班”相当于联大里面的培优班,目标是争取保送名额。氛围又卷又苦,所以文章愤愤地抨击了“先修班”这一制度。
很短的一篇。
“先修班”相当于联大里面的培优班,目标是争取保送名额。氛围又卷又苦,所以文章愤愤地抨击了“先修班”这一制度。
#1238854
在现行的学校考试制度之下,表现得不合理的,莫过于先修班了。他们为了争取保送,不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考试上,考完了,还要斤斤较量分数的得失,但是谁又知道他们的苦衷呢?下面是一位联大先修班同学的声诉。
“不保送,怎么办?”这是盘旋在每一个先修班同学头脑里唯一的问题。真的,怎么办?谁能理会那恐怖呢?谁能懂得去年一年来我们所受的打击呢?谁能了解以后将要临到我们的身上的苦难呢?
我们大多是来自战区,为着想要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往着联大自由民主的精神,我们不顾一切投奔了来。首先,我们遭受到无情的一击是搁浅先修班,这我们并不埋怨,可是就将我们放在这里,一切不给合理的解决,而只让我们做长期的升学竞赛表演,那真是不可形容的悲惨!
有多少早晨,我们饿着肚子上课,在腹饥肠鸣头昏脑胀的时候,还要抄笔记?又有多少同学为了十天半月的饭费,到处奔波,在数度哀恳之下,才勉强支出?我们的鞋要破了,我们的衣服要洗了,我们的头要剃了,可是一切都需要钱。我们只得忍受着,有时候也只好就这样破破烂烂的去上课。到现在,我们才知道生活的负担有多么重的压力;到现在,我们才明白老着脸向人借钱是怎样的心情。有许多人因此而不得不去兼差,可是以我们这样的学生,又能找得到什么好差事?在我们这群中,有不少是靠卖学生报维持生活,有不少是当家庭教师,也有不少是在别的学校兼课;还有些同学牺牲了学业去做小公务员。是的,这样能够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可是我们出来是为什么的?我们比大学部同学惨,横在我们面前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高墙,现在我们还在大学门外徘徊,而先修班的功课,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赛,而在这种竞赛里有大部份同学的精力不能不顾到其他的问题上。这可以想到在口口声声的“标准”下,我们是怎样的心情?
“不保送,怎么办?”这是盘旋在每一个先修班同学头脑里唯一的问题。真的,怎么办?谁能理会那恐怖呢?谁能懂得去年一年来我们所受的打击呢?谁能了解以后将要临到我们的身上的苦难呢?
我们大多是来自战区,为着想要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往着联大自由民主的精神,我们不顾一切投奔了来。首先,我们遭受到无情的一击是搁浅先修班,这我们并不埋怨,可是就将我们放在这里,一切不给合理的解决,而只让我们做长期的升学竞赛表演,那真是不可形容的悲惨!
有多少早晨,我们饿着肚子上课,在腹饥肠鸣头昏脑胀的时候,还要抄笔记?又有多少同学为了十天半月的饭费,到处奔波,在数度哀恳之下,才勉强支出?我们的鞋要破了,我们的衣服要洗了,我们的头要剃了,可是一切都需要钱。我们只得忍受着,有时候也只好就这样破破烂烂的去上课。到现在,我们才知道生活的负担有多么重的压力;到现在,我们才明白老着脸向人借钱是怎样的心情。有许多人因此而不得不去兼差,可是以我们这样的学生,又能找得到什么好差事?在我们这群中,有不少是靠卖学生报维持生活,有不少是当家庭教师,也有不少是在别的学校兼课;还有些同学牺牲了学业去做小公务员。是的,这样能够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可是我们出来是为什么的?我们比大学部同学惨,横在我们面前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高墙,现在我们还在大学门外徘徊,而先修班的功课,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赛,而在这种竞赛里有大部份同学的精力不能不顾到其他的问题上。这可以想到在口口声声的“标准”下,我们是怎样的心情?
#1238855
这一切仅不过是一个开端,如果不能被保送,那以后的痛苦更不可言喻。我们不仅是失学,简直可以说是失业。我们全部的同学都依赖着学校,如果先修班结束,不保送,就解散,那时,我们在异乡作客孑然一身,真的恐怕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不辞各种辛苦,从遥远的地方来求学,而最后竟使我们在异乡飘泊无处安身!
一年来,我们在这里感到些什么?痛苦,痛苦,更深的痛苦,去年学校因为准备北迁,招生标准忽然升高,我们中间有大部因复试而不得入大学之门。而今年因学校搬家,我们又将被迫在异乡流落,有谁来管我们?有谁来解除我们的痛苦?望着大学部里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谈搬家,考虑将来是入清华还是北大?我们呢?吃的苦比任何人都深,因为我们是另外的一群,没人过问。复员还乡,或是继续学业,在我们都还是未知数,都得经过谁也没有把握的“保送”!
“不保送,怎么办?”这已经成为我们经常的苦难磨炼,这常使我们深夜不眠,甚至在梦中都思念这问题,此情此景,又那是有学校保障的同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的呢?
一年来,我们在这里感到些什么?痛苦,痛苦,更深的痛苦,去年学校因为准备北迁,招生标准忽然升高,我们中间有大部因复试而不得入大学之门。而今年因学校搬家,我们又将被迫在异乡流落,有谁来管我们?有谁来解除我们的痛苦?望着大学部里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谈搬家,考虑将来是入清华还是北大?我们呢?吃的苦比任何人都深,因为我们是另外的一群,没人过问。复员还乡,或是继续学业,在我们都还是未知数,都得经过谁也没有把握的“保送”!
“不保送,怎么办?”这已经成为我们经常的苦难磨炼,这常使我们深夜不眠,甚至在梦中都思念这问题,此情此景,又那是有学校保障的同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的呢?
#1238871
>>Po.1238853
查了一些资料。
“先修班”是预备新生班。
招收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用一年时间补习和加深高中课程,然后参加结业考试,最后合格了就可以直接保送进西南联大,成为联大的大一新生。
也就是说,能进这个“先修班”的学生是高中生,学习一年,参加结业考试,结业考试合格就保送进入联大,成为联大的大学生。
写下《先修班》这篇文章的人,也自然就是一位高中生了,还不是联大正式学生。
参考资料:
我所亲历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何水清(46级)
网页链接
(节选)
此外,联大还单独设有先修班。
高中毕业或未毕业(同等学力)学生经过入班考试合格被录取后,才能进入这个先修班去学习。
学习时间为一年,用以补习和加深高中主要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各门课程都由文、理学院相关系的教师担任,并且认真教学和严格要求,教学和学习条件是很好的。学生学习期满,结业考试成绩合格,达到本科新生录取标准的,班部就根据学生本人志愿,直接保送为相关院系的新生,于当年秋季学期进入本科大一年级学习。
联大每年都有一些新生就是这样收录的。这种班对保证联大新生的质量和数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清华梅祖彦教授(已故,联大常委梅贻琦校长的公子),就是在1941年夏念完高二后,以同等学力考入联大先修班,并于1942年秋被保送到工学院机械系一年级的。又如原清华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已故),也是在1944年考入联大先修班,于1945年秋被保送到工学院电机系一年级的,等等。这些事例表明,联大收录新生,既没有什么“特殊照顾”,也无所谓“后门”,有的只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条。
↑这篇参考资料没有写任何西南联大的坏话,属于介绍类,很多事都往好的方向圆。
甚至在节选这段下面还有一段话:没有考取联大的学生,可以投考很多其他高校。......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是听不到什么“一考定终身”之类的话的。
可是很明显,《先修班》的作者已经陷入“一考定终身”的崩溃之中了,不断地问“不保送,怎么办?”,完全不像还有后路、可以另外投考的样子。这份资料与《先修班》描述完全矛盾,我不知道要信哪个了。
查了一些资料。
“先修班”是预备新生班。
招收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用一年时间补习和加深高中课程,然后参加结业考试,最后合格了就可以直接保送进西南联大,成为联大的大一新生。
也就是说,能进这个“先修班”的学生是高中生,学习一年,参加结业考试,结业考试合格就保送进入联大,成为联大的大学生。
写下《先修班》这篇文章的人,也自然就是一位高中生了,还不是联大正式学生。
参考资料:
我所亲历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何水清(46级)
网页链接
(节选)
此外,联大还单独设有先修班。
高中毕业或未毕业(同等学力)学生经过入班考试合格被录取后,才能进入这个先修班去学习。
学习时间为一年,用以补习和加深高中主要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各门课程都由文、理学院相关系的教师担任,并且认真教学和严格要求,教学和学习条件是很好的。学生学习期满,结业考试成绩合格,达到本科新生录取标准的,班部就根据学生本人志愿,直接保送为相关院系的新生,于当年秋季学期进入本科大一年级学习。
联大每年都有一些新生就是这样收录的。这种班对保证联大新生的质量和数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清华梅祖彦教授(已故,联大常委梅贻琦校长的公子),就是在1941年夏念完高二后,以同等学力考入联大先修班,并于1942年秋被保送到工学院机械系一年级的。又如原清华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已故),也是在1944年考入联大先修班,于1945年秋被保送到工学院电机系一年级的,等等。这些事例表明,联大收录新生,既没有什么“特殊照顾”,也无所谓“后门”,有的只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条。
↑这篇参考资料没有写任何西南联大的坏话,属于介绍类,很多事都往好的方向圆。
甚至在节选这段下面还有一段话:没有考取联大的学生,可以投考很多其他高校。......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是听不到什么“一考定终身”之类的话的。
可是很明显,《先修班》的作者已经陷入“一考定终身”的崩溃之中了,不断地问“不保送,怎么办?”,完全不像还有后路、可以另外投考的样子。这份资料与《先修班》描述完全矛盾,我不知道要信哪个了。
#1238883
>>Po.1238855
噢,这里原文有附加描述,说他们这届先修班是特殊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
第一次,西南联大因战事影响打算迁校,携带迁移的人数越少越方便,于是就要压招生人数,所以突然拔高了招生标准,先修班大部分人就这么毫无预兆地被卡了;
第二次,西南联大开始迁校,并没有安排先修班在新校址的位置,相当于一开始就不打算带上他们,先修班再次毫无预兆地被抛弃了。
被滞留在旧校址,而且不被校领导层在乎,说明先修班很可能就要面临解散。
还是把原文复制下来吧!就是这段↓
去年学校因为准备北迁,招生标准忽然升高,我们中间有大部因复试而不得入大学之门。而今年因学校搬家,我们又将被迫在异乡流落,有谁来管我们?有谁来解除我们的痛苦?望着大学部里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谈搬家,考虑将来是入清华还是北大?我们呢?吃的苦比任何人都深,因为我们是另外的一群,没人过问。复员还乡,或是继续学业,在我们都还是未知数,都得经过谁也没有把握的“保送”!
噢,这里原文有附加描述,说他们这届先修班是特殊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
第一次,西南联大因战事影响打算迁校,携带迁移的人数越少越方便,于是就要压招生人数,所以突然拔高了招生标准,先修班大部分人就这么毫无预兆地被卡了;
第二次,西南联大开始迁校,并没有安排先修班在新校址的位置,相当于一开始就不打算带上他们,先修班再次毫无预兆地被抛弃了。
被滞留在旧校址,而且不被校领导层在乎,说明先修班很可能就要面临解散。
还是把原文复制下来吧!就是这段↓
去年学校因为准备北迁,招生标准忽然升高,我们中间有大部因复试而不得入大学之门。而今年因学校搬家,我们又将被迫在异乡流落,有谁来管我们?有谁来解除我们的痛苦?望着大学部里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谈搬家,考虑将来是入清华还是北大?我们呢?吃的苦比任何人都深,因为我们是另外的一群,没人过问。复员还乡,或是继续学业,在我们都还是未知数,都得经过谁也没有把握的“保送”!
#1238897
>>Po.1238883
🤔查了更多资料,获得一些新信息:
①联大先修班之后也迁过去了,没有继续滞留。
②一则趣闻:一个叫戈革的联大新生因为战时交通不便,迟到了一个月才到达西南联大报道,发现自己的学籍已经被取消了,负责人建议他去上先修班。跟他情况相同的人不在少数,最后据理力争,结果是这些人重考一次入学测试,考过了就能上了。
③(见图)“先修班”制度有教育局的直接保障,未迁移的先修班学生确实还可以借读、转读,不至于没有大学可上。(所以《先修班》作者那一届可能是不了解制度,看其他人都走了自己班没得走,也没接到啥声明通知,着急。但不怪他们,当时战争信息也闭塞。)
参考资料:
①: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十二件重要档案复制件荣归故里
网页链接
(节选)
1940年7月,日军攻占越南,毗邻越南的云南顿成抗战前线。才安定了两年的西南联大,又得酝酿迁校。校方遵照教育部命令,着手将一年级全部新生和先修班学生迁往四川境内上课。经反复勘察选址,决定在叙永设立联大分校。
1941年,随着昆明局势趋于稳定。联大校方请示教育部同意,叙永分校着手迁回昆明。8月31日,在叙永分校读完一年级的学生迁回昆明上二年级。先修班仍留在叙永学习。11月23日,联大常委会决定叙永分校先修班也着手迁回昆明。12月18日,叙永分校主任郑华炽向联大常委会报告叙永分校结束办学。至此,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结束了在叙永历时一年的办学活动。
②:西南联大:战火中铸就最优秀大学
网页链接
(节选)
戈革在1945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戈革:“......我到兰州参加统考,考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兰州听见放鞭炮,胜利了,大家心里头很高兴。从兰州到昆明交通十分不方便,我坐一辆运东西的车,到了重庆,我哥哥的朋友帮我买飞机票。那时候老百姓没有权利坐飞机,为什么我可以呢?因为胜利了,昆明的官员都挤着飞机到重庆来,回去的飞机是空的。到了西南联大,人家已经把我学籍取消了:晚到了一个月。就让我们上先修班,我们说:我们考上的是大学,交通这么不方便,迟到的问题不在我们。因为迟到的不只我一个人,大家联合起来去找教授帮我们评理,又考一次,我通过了,有好些人没通过。”
🤔查了更多资料,获得一些新信息:
①联大先修班之后也迁过去了,没有继续滞留。
②一则趣闻:一个叫戈革的联大新生因为战时交通不便,迟到了一个月才到达西南联大报道,发现自己的学籍已经被取消了,负责人建议他去上先修班。跟他情况相同的人不在少数,最后据理力争,结果是这些人重考一次入学测试,考过了就能上了。
③(见图)“先修班”制度有教育局的直接保障,未迁移的先修班学生确实还可以借读、转读,不至于没有大学可上。(所以《先修班》作者那一届可能是不了解制度,看其他人都走了自己班没得走,也没接到啥声明通知,着急。但不怪他们,当时战争信息也闭塞。)
参考资料:
①: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十二件重要档案复制件荣归故里
网页链接
(节选)
1940年7月,日军攻占越南,毗邻越南的云南顿成抗战前线。才安定了两年的西南联大,又得酝酿迁校。校方遵照教育部命令,着手将一年级全部新生和先修班学生迁往四川境内上课。经反复勘察选址,决定在叙永设立联大分校。
1941年,随着昆明局势趋于稳定。联大校方请示教育部同意,叙永分校着手迁回昆明。8月31日,在叙永分校读完一年级的学生迁回昆明上二年级。先修班仍留在叙永学习。11月23日,联大常委会决定叙永分校先修班也着手迁回昆明。12月18日,叙永分校主任郑华炽向联大常委会报告叙永分校结束办学。至此,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结束了在叙永历时一年的办学活动。
②:西南联大:战火中铸就最优秀大学
网页链接
(节选)
戈革在1945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戈革:“......我到兰州参加统考,考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兰州听见放鞭炮,胜利了,大家心里头很高兴。从兰州到昆明交通十分不方便,我坐一辆运东西的车,到了重庆,我哥哥的朋友帮我买飞机票。那时候老百姓没有权利坐飞机,为什么我可以呢?因为胜利了,昆明的官员都挤着飞机到重庆来,回去的飞机是空的。到了西南联大,人家已经把我学籍取消了:晚到了一个月。就让我们上先修班,我们说:我们考上的是大学,交通这么不方便,迟到的问题不在我们。因为迟到的不只我一个人,大家联合起来去找教授帮我们评理,又考一次,我通过了,有好些人没通过。”
#1238913
👍🏻《兼差在联大》刘离、木水公、胡益
讲了联大学生在校外兼职、勤工俭学的艰苦。
收录了三篇文章。
刘离《我的兼差生活》兼职文字工作;
木水公《不必要的忙碌》兼职邮递员;
胡益《卖报,卖报》兼职卖报人。
讲了联大学生在校外兼职、勤工俭学的艰苦。
收录了三篇文章。
刘离《我的兼差生活》兼职文字工作;
木水公《不必要的忙碌》兼职邮递员;
胡益《卖报,卖报》兼职卖报人。
#1238914
(开头语)
联大同学在外面兼差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在二分之一以上。
局外的人,大概是不会了解的,而他们自己诚有难言的苦衷。有的慢说剃头洗衣成问题,即按月伙食的一点点贴补,也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有的除开自己而外,还得肩起弟妹的生活负担,于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现实,以谋解决之道,而兼差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
在一方面,兼差确实耗费了他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而另一方面,却可以使他们进一步地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把书本上学来的东西,与实际情形配合,何尝又不是一个莫大的好处?
在昆明,他们进入了各个阶层,担任起形形色色的职务。就中最普遍的当然是中学教员同家庭教师。其他像报馆跑外勤的,金店当师爷的,电台播音的,在电影院里作广告员或是翻译说明的,作电灯匠的,作小本经营的,机关里当科长秘书的,作邮务员的,甚至于从前昆明鸣午炮夜炮的,莫不有联大同学。
所以有人说,联大走了,昆明或者要起一点变动,因为当鸣炮的同学“退休”以后,昆明的午炮就一直没有准过。
联大同学在外面兼差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在二分之一以上。
局外的人,大概是不会了解的,而他们自己诚有难言的苦衷。有的慢说剃头洗衣成问题,即按月伙食的一点点贴补,也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有的除开自己而外,还得肩起弟妹的生活负担,于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现实,以谋解决之道,而兼差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
在一方面,兼差确实耗费了他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而另一方面,却可以使他们进一步地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把书本上学来的东西,与实际情形配合,何尝又不是一个莫大的好处?
在昆明,他们进入了各个阶层,担任起形形色色的职务。就中最普遍的当然是中学教员同家庭教师。其他像报馆跑外勤的,金店当师爷的,电台播音的,在电影院里作广告员或是翻译说明的,作电灯匠的,作小本经营的,机关里当科长秘书的,作邮务员的,甚至于从前昆明鸣午炮夜炮的,莫不有联大同学。
所以有人说,联大走了,昆明或者要起一点变动,因为当鸣炮的同学“退休”以后,昆明的午炮就一直没有准过。
#1238916
(一)我的兼差生活
刘离
1.
我承认自己并没有赚这种钱的本事,但却也由于一个很巧的机会,做了油漆汽车牌照的事。这工作是一个朋友承包下来的,我们并不是技术工人,只是从经验中发现了油漆的方法。结果,我们赚来一些钱,并且用它来支持了几期的小型文艺刊物。
后来就穷下来了,住在一间阴湿而没有电灯的房子里,使我得了恶性疟疾,而不得不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如果没有朋友,那是危险的,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欠账的医院。
2.
我替朋友代过课,又像正式的教员,又像非正式的,因为学校当局并不太负责——这样的事,我做过二次。
我又做过兼课的教员,比专任教员只差二小时,而钱却差一倍以上。有些中学是以多请兼差教员为原则,这原因当然很容易明白。
我校过稿,文章刊登了,但常常拿不到稿费。即使是朋友,明知道你穷,也觉得写文章是不花本钱的,不应该拿稿费。
兼差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便只有一个办法:下乡教书。当然,这条路并不是绝对走得通,不过比起别的机会来,要多一点。
却说我从乡下教了一年书回来以后,立刻面临着失业的恐慌。而那时是民国三十四年初,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找了六处事,好像很有希望,而其实是毫无希望。人也跑病了,后来才毅然对自己说:何必一定要找事呢?慢慢混下去不也是一样吗?——如果你不怕穷,“混”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后来意外地同朋友做了报馆编辑。因为修养不够,不能□住良心造谣,终于勉强干了两个月就滚蛋了。而且几乎是戴了顶“红帽子”滚蛋的。
我兼差也有一个最忙的时期,那就是同时做一个专任教员,一个家庭教师及一个报馆编辑。
最近我在做家庭教师,辞了两次既然都没有成功,因此,这件事就维持下来了。
我以为:兼差除支割你宝贵的时间外,也有一个好处——可以增加你的生活经验,使你看到你周围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因此,我感谢这四年多以来的兼差。阿门!
刘离
1.
我承认自己并没有赚这种钱的本事,但却也由于一个很巧的机会,做了油漆汽车牌照的事。这工作是一个朋友承包下来的,我们并不是技术工人,只是从经验中发现了油漆的方法。结果,我们赚来一些钱,并且用它来支持了几期的小型文艺刊物。
后来就穷下来了,住在一间阴湿而没有电灯的房子里,使我得了恶性疟疾,而不得不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如果没有朋友,那是危险的,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欠账的医院。
2.
我替朋友代过课,又像正式的教员,又像非正式的,因为学校当局并不太负责——这样的事,我做过二次。
我又做过兼课的教员,比专任教员只差二小时,而钱却差一倍以上。有些中学是以多请兼差教员为原则,这原因当然很容易明白。
我校过稿,文章刊登了,但常常拿不到稿费。即使是朋友,明知道你穷,也觉得写文章是不花本钱的,不应该拿稿费。
兼差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便只有一个办法:下乡教书。当然,这条路并不是绝对走得通,不过比起别的机会来,要多一点。
却说我从乡下教了一年书回来以后,立刻面临着失业的恐慌。而那时是民国三十四年初,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找了六处事,好像很有希望,而其实是毫无希望。人也跑病了,后来才毅然对自己说:何必一定要找事呢?慢慢混下去不也是一样吗?——如果你不怕穷,“混”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后来意外地同朋友做了报馆编辑。因为修养不够,不能□住良心造谣,终于勉强干了两个月就滚蛋了。而且几乎是戴了顶“红帽子”滚蛋的。
我兼差也有一个最忙的时期,那就是同时做一个专任教员,一个家庭教师及一个报馆编辑。
最近我在做家庭教师,辞了两次既然都没有成功,因此,这件事就维持下来了。
我以为:兼差除支割你宝贵的时间外,也有一个好处——可以增加你的生活经验,使你看到你周围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因此,我感谢这四年多以来的兼差。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