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1435269
WfYaoiH2 2025-08-01 18:00:49
读书笔记:郑民钦《风雅俳句系列(套装共四卷)》
WfYaoiH2 Po 2025-08-07 22:47:39
井原西鹤


枯野哉つばなの時の女櫛

荒野草木枯,何人采撷茅草花。遗落小木梳。


这是西鹤晚年的一首俳谐,作者漫步在冬天的荒野上,从突然发现的一个小巧的木梳,推想到是春天来采撷茅草花的女性遗落的。荒凉寂寞的冬景里点缀着一点艳丽的色彩,枯野的萧条与令人感觉艳美的年轻女性的梳子的对照是这首俳谐的生命。
WfYaoiH2 Po 2025-08-07 22:51:25
(↓赞美子路![ ゚∀。]真的就是那个子路,孔子的徒弟......)


松尾芭蕉

月白き師走は子路が寝覚め哉

腊月月色白,子路睡醒时。


年底是忙忙碌碌的日子,不过芭蕉是行吟俳人,随性而为,不为世俗所累,所以他依然关心天上的明月。清澄辽阔的夜空,高悬一轮明月,皎洁洁白,如同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为救孔悝与卫后庄公的家臣战斗,战死。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刚健直爽、质朴清廉,信守承诺,尽忠履职,是一个洁白无瑕的人。
在这里,芭蕉用子路的高尚品德,而且是刚刚睡醒时候的无垢真实比喻腊月的风清月白。芭蕉的比喻出人意表,却十分独到,唯芭蕉才有的手笔。
WfYaoiH2 Po 2025-08-07 22:58:43
(↓两首冬季俳句,分别关于“睡衣”“被子”。想到了“布衾多年冷似铁”......)
(松尾芭蕉还有一句:“入冬初降雨,猿也思蓑衣。”也是差不多的,这句季语是冬雨,引用作品(典故?)叫猿蓑。我觉得这句对比性不强,摘抄显得没什么意思,这里就不抄了。)


松尾芭蕉

夜着は重し呉天に雪を見るあらん

寒夜睡衣重,莫非吴天雪?


冬夜,裹着衣服睡觉,忽然觉得睡衣沉重。想起《诗人玉屑》所载闽僧可士的“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访禅室,宁惮路歧赊”。吴天现在大概正在下雪吧?

“吴天”是“吴国的天空”,在这里比喻“远离京都的异乡天空”,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芭蕉在《奥州小道》的《草加》中说:“即使备尝吴天白发之恨,犹欲亲临虽耳闻尚未目睹之胜地。”“吴天白发”,即是将吴天的白雪比喻为白发,或者说白雪化为头上的白发。在俳文《斗笠记》中也说“持杖行于吴天之雪”,都是以此感叹羁旅之艰辛,将吴国降雪比喻为自己“白发般”的艰苦行旅,旅愁萦怀,致使头发皆白。

同样写雪,芭蕉的弟子榎本其角的感受就大相径庭。
他说“若思为我物,笠上雪亦轻”,此句题为《笠重吴天雪》。直接引用上述可士的诗句,但反其意而用之,把斗笠上的积雪想做自己的东西,就不觉沉重,而反觉得轻了,带有滑稽的味道。
其角不像芭蕉那样追求俳谐的纯艺术,他是一个吟咏现实社会千姿百态的作家,所以作品极少芭蕉那样的禅味。这句所写的把斗笠上的雪想象是自己的东西,正是江户町人私有欲、占有欲的活生生的心态的表现。这与芭蕉对物欲的淡漠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其角虽然走自己的路,但对芭蕉的作品予以充分的评价。


服部岚雪


蒲団着て寝たる姿や東山

裹被睡卧人,东山如其姿。

*季语 被子


此为岚雪名句,题为《东山晩望》。
冬天的傍晚,从京都眺望东山,那蜿蜒起伏的诸多山峰,其状如同裹着被子睡觉的人。
东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京都盆地东面的山脉总称,广义指北起比睿山、南至稻荷山的群山,有“东山三十六峰”之称。“东山”的称呼始于平安时代,历史悠久,有伏见稻荷大社、清水寺等著名神社、寺院。
这个“裹被睡卧人”,头枕比睿山,由左往右,脚在稻荷山,形成巨大的斜面,气势宏大,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景象。
WfYaoiH2 Po 2025-08-07 23:01:35
(↓[ ゚∀。]关于敲门......联想到了“僧敲月下门”)

向井去来

おうおうといへど敲くや雪の門

虽闻应答声:“噢,来了,这就来。”犹敲雪下门。


此句为去来的代表作之一,广为传诵。大雪纷飞,有客来访,虽然屋里有人连声答应“来了,来了”,但来客不知是没听见还是等不及,依然急促地敲门。
作者似乎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描写,其实应答的该是作者本人。“来了,来了,这就来”的口语使作品生动活泼,与下一句的“犹敲雪下门”的文语形成一个反差,产生曲折的感觉效果。
WfYaoiH2 Po 2025-08-07 23:05:49
(↓来了,这句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

榎本其角


声かれて猿の歯白し峰の月

明月衔山峰,猿声嘶哑牙齿白。


此句题为《巴江》。“巴江”即中国的巴峡,以猿啼著称,古来多有诗词吟咏。所以此句是汉诗的翻译或是主观性的想象。
猿猴对着衔山的明月啼叫,声音嘶哑,露出洁白的牙齿,格外显眼。

元禄七年(1694),其角出版《句兄弟》,把这一句与芭蕉的“店头咸鲷鱼,牙齿毕露亦寒冷”并列,对自己的作品解释道:“应是冬天之月,借素有‘山猿叫,山月落’之称的巴峡之凄厉猿声表现山峰之明月。宜可谓沾衣声之余情。”
芭蕉受到此句的启发,后来创作“入冬初降雨,猿也思蓑衣”,但二者情趣大相径庭,其角完全是想象,显得空幻;芭蕉则有闲寂之趣。
同样,其角的“猿猴牙齿”是“虚空”,而芭蕉的“咸鲷鱼牙齿”是“具象”,显示他们对俳谐认识的相异。
WfYaoiH2 Po 2025-08-07 23:07:37
>>Po.1437494
(↓这里还有一句“初冬寒雨”,其角写的)

榎本其角

あれ聞けと時雨来る夜の鐘の声

“你听!”初冬寒雨至,夜闻钟声响。


这首俳句的问题在“你听”,告诉对方“夜间初冬的寒雨中听见寺院的钟声”。此句无序言,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场合吟咏的。那么,是谁对谁说的呢?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是主人对客人说,或者反过来客人对主人说的话,而且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另一种解释是夫妇之间的对话,或在夜半,被雨声和钟声吵醒后说的悄悄话。当然,不同读者,还可以想象各种不同的场景。
WfYaoiH2 Po 2025-08-07 23:09:53
内藤丈草


まじはりは紙子の切を譲りけり

纸衣有破洞,送我纸片作补丁,贫交情谊重。


此句题为《贫交》,是其早期作品。曾为尾张藩士,后隐居遁世。在京都入蕉门,深得芭蕉信赖,起草《猿蓑·跋》,后移居近江。
芭蕉门人中,清贫脱俗之狂放俳人首推丈草,生活极其简朴。“纸衣”是在厚厚的白纸上涂以柿油,晒干后经过一夜露水湿润,然后揉软,作为布的替代品做成的衣服,夜晚也用作被子。
纸衣是贫困的象征,而他连做补丁的纸片都没有,更表明贫穷至极。朋友见我的纸衣已破,便送给我纸片作为补丁,称颂贫穷之交的友谊。


鷹の目の枯野に居るあらしかな

苍鹰锐目矩如电,凝射枯野朔风寒。

*季语 鹰


丈草以含蕴深厚、澄明恬淡的句风和高洁清健的境界见胜,蕉门弟子中,恐无出其右。
此句所写并非翱翔于山野的野鹰,而是兀立在鹰匠手上等待猎物的驯鹰。苍鹰电光石火般敏锐的目光凝视着朔风怒吼的萧瑟枯野,等待猎物的出现,准备随时奋然搏击,一股紧迫凄厉的气氛令人战栗。
当然,对此作品的理解,不必囿于一种解释。
WfYaoiH2 Po 2025-08-07 23:11:31
斯波园女


冴ゆる夜の灯すごし眉の剣

寒夜待灯下,剑眉渐可怕。


此句题为《恋》。深夜,寒气袭人,女性在昏暗的灯下等待自己的心上人,但他一直未来,渐觉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由得剑眉紧皱。
当然,此句未必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描写,只是小说般的情节虚构,但恐怕只有性格激烈的斯波园女才会如此构思。这首俳谐表现女性的男性化躁烈,与她的其他俳句形成鲜明的对照。
WfYaoiH2 Po 2025-08-07 23:21:16
(↓喜欢简介里的“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感觉这个人过得确实很好哇,这就是我向往的生平简介......)

横井也有(1702—1783)
江户时代中期的俳人。尾张藩的重臣,曾任御用人、寺社奉行等职。五十三岁时隐居,之后三十年潜心于俳谐、书画、谣曲等,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精通俳文。


親の名に傘貸してやる時雨かな

不意遭阵雨,借伞先问其父名。


此句写小孩子忽遭阵雨,跑到屋檐下缩着身子避雨,屋主人觉得可怜,打扫把雨伞借给他。但为慎重起见,询问孩子父亲的名字,没想到是自己的熟人,便微笑着把雨伞借给他。这是市井生活的一个小场景。
WfYaoiH2 Po 2025-08-07 23:23:51
(↓[ ゚∀。]出现了王维。)
(芜村怀抱着对春天的渴望去世了......也很美好)

与谢芜村


冬鶯むかし王維が垣根かな

冬日闻黄莺,遥忆昔时亦曾听,王维墙垣上。


冬天,作者在病榻上听见黄莺啼鸣。因在冬季,也许是作者的幻听。这声音如此熟悉亲切,自己昔日也曾听过。黄莺似乎在墙头啼鸣,令人想起王安国诗句“缭垣乌鹊近人飞,帘外曈曈日上迟”中的辋川庄的墙垣。

这是芜村于天明三年(1783)十月二十四日夜遗下的题为《初春》的三首绝笔中的第一首。
另两首是:
“我问小黄莺,缘何窸窸窣窣响?翠竹洒轻霜。”
“白梅初绽开,夜色已破晓。”
此时他意识到死之将临,觉得在院子的墙头上鸣叫的黄莺的声音既亲近又遥远,他的心随着声音进入非现实的世界。从前两首的冬天黄莺的啼鸣里蕴藏着第三首春天的信息,目光从冬天的黄莺转向春天的梅花,渴望春天的心情在白梅中得到升华,成为芜村涅槃的形象。
这三首绝唱充满芜村憧憬美好春天、眷恋生活的人生态度以及最终超越风雅进入清澄世界的平静心态。
芜村作完此句后于翌日拂晓去世,当时天尚未亮,春尚未至,但芜村通过这三句明确表示自己意识的流动,芜村谢世后,几董等门人根据他的“愿我墓碑旁,亦有《枯尾花》”的遗愿,葬于金福寺芭蕉庵墙外的芭蕉句碑旁。
WfYaoiH2 Po 2025-08-07 23:24:45
与谢芜村

斧入レて香におどろくや冬木立

萧瑟寒冬树,斧斫惊流香。


此句描绘严冬萧瑟的树木,也许冷得连树液都已凝固,但樵夫斧头斫进,新鲜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惊叹。
“惊”为此句的“诗眼”,浓郁的芳香正是树木旺盛的生命力的表现,作者折服于整体树木在寒冬里的顽强活力,体现出芜村的近代意识。
诗歌表现嗅觉感,常见赞美梅花、菊花、樱花等香气,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树干的芳香。芜村的俳句具有强烈鲜明的绘画印象。
WfYaoiH2 Po 2025-08-07 23:31:06
熄灯![ ゚ 3゚]

风雅俳句系列四本书是分别按照春、夏、秋、冬作为基本排序的。感觉前三本多少都有掺杂“季节不定,只是意象符合该季节”的俳句,直到第四本,第四本就是纯粹的寒冬了。
这本里面的俳句基本都带“冬”,要么就带“雨”“雪”这类寒冷有关的词语。我觉得寂凉也算一种寒冷的意象,不过好像在这本几乎没有,这本真是......纯白之冬啊!
WfYaoiH2 Po 2025-08-07 23:34:20
估计明天早上就看完了,每首俳句都带点意义,作者选品真好
WfYaoiH2 Po 2025-08-08 20:56:06
黑柳召波(1727—1771)
江户时代中期的俳人。京都人。师事服部南郭学习汉诗文,为芜村门下俊秀。芜村赞其句风“清韵洒落”,(《春泥句集·序》)“少有的高迈风流家”。(书简)
他忠实践行芜村的将汉诗精神融于俳谐的教导,其作品带着浓厚的汉诗色彩,被称为“小芜村”。他去世后,芜村为其遗稿《春泥集》作序云:“京都有奇俳人者,今作古,犹折愚老一臂。”


憂きことを海月に語る海鼠かな

海蜇烦恼事,细与海参说。


*季语 海参


深藏在海底沙子里的海参对悠然自得漂游在水面的海蜇诉说心中的苦恼。作者也许有所寓意,但海蜇的无忧无虑与海参的忧心忡忡形成明显的对照,构思奇妙,具有幽默感。
这是一首童话式的幻想俳谐。与之相类似的如“谈鬼说怪兴犹浓,秋深夜浸寒”,日本风俗,夏夜多谈鬼,不知始于何时。此句的季语是“夜寒”,按说夏天不该“夜寒”,乃晚秋的季语,所以这里所说的“谈鬼说怪”的季节应该是晚秋。
那么,日本现在夏天谈鬼的风俗不会起始太早。鬼怪的世界往往是孩子毛骨悚然又喜欢的童话王国。
WfYaoiH2 Po 2025-08-08 20:58:08
吉分大鲁(1730—1778)
江户时代中期的俳人。德岛藩士。俳谐师事芜村。与几董吟咏《明乌》卷头的歌仙。其才受到芜村的赏识,但后来以“无礼之徒”“无赖者”遭疏远,与其他门人无法相处,忧愤而死。


灯火に氷れる筆を焦しけり

冰冻笔端焦灯火。


*季语 冰冻


选自《芦阴句选》。大鲁原为阿波德岛藩士,到东京后成为俳人,入芜村门下。
芜村在致大鲁的信中抄录此句,并示自己的作品“寒夜笔端冻,露牙咬冰碴”,说“贫生独夜之感”与大鲁之句相通。
寒夜,笔尖被冻成冰,想用灯火烤化,不意被烤焦。很多古人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写诗作文。
WfYaoiH2 Po 2025-08-08 21:21:29
>>Po.1437806
(↑这句想起了“天大寒,砚冰坚”,一下子就理解这种情境了。)
(时常会想,如果我没读书的话,会不会根本无法理解自己没见过的事物?看到新事物,只要联想到课本上面的只言片语,立刻就懂了......)
WfYaoiH2 Po 2025-08-08 21:29:18
松冈青罗(1740—1791)
曾为武士,明和五年(1768)芭蕉忌时剃发为僧,后被二条家授予“中兴宗匠”。其句风平淡中透着深情。

灯火のすはりて氷る霜夜かな

灯火冻笔直,今夜定霜降。


无风的冬夜,寒气逼人,作者独处一室,凝视着孤灯,无聊地打发时间,发现灯火也被冻成笔直的一条,连闪动也不闪动,于是想到今夜肯定会霜降。
可以想象,灯火笔直不动,注视着灯火的作者大概也是一动不动,显示出寒冷冬夜的景象情感。
青罗言语平实,擅长写生句。如“夏日原野上,牛抬牛角看来人”, 不说牛抬起头,而说牛抬起角看着来人(“来人”即作者),使读者感觉惊恐。尽管牛没有敌意,但还是令人感到害怕。
WfYaoiH2 Po 2025-08-08 21:31:28
夏目成美


魚食うて口なまぐさし昼の雪

吃鱼嘴腥味,闲看午后雪。


午后雪与晨雪、夜雪不同,虽然照样清纯,但开始污脏,所以带有颓废的形象。午饭吃鱼,饭后走到廊缘,只见院子里的白雪在阳光下开始融化,虽然美丽耀眼,却显得有些脏,嘴里残留的鱼腥味与眼前渐渐消融的污脏的雪的颓废形象仿佛产生一种对应的感觉。
这是鱼腥味的俗气与总体上仍然清丽纯洁的午后雪的雅气所产生的极其现实性的照应,表现都市人午后的“腥臭”,映照出作者近代性的官能感觉。
他曾写过“身穿夹衣吃咸鱼,满嘴多清爽”。同样是吃鱼,口清与嘴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
WfYaoiH2 Po 2025-08-08 21:33:43
小林一茶

むまさうな雪がふうはりふはりかな

轻轻飘飘大雪飞,一定甜如棉花糖。


一茶的俳谐喜欢使用叠语、俗语、方言、拟态语、拟声语、俚语、俗谣。如:
“竹笋长何处,听命老天爷。”
“青蛙呱呱叫,屁股对月亮。”
“一夜过后,樱花乱糟糟。”
“顺手捞一把,飞雁天上鸣。”
“哗哗、哗哗、哗哗,大雨降枯野。”
“傍晚下雪糁,轻轻飘飘轻飘飘。”

他并非总是信手拈来,有时却是刻意追求,虽然显得生动亲切、拙直质朴,但作者大多以此制造“俗”的气氛,结果使口语化的俳句变得近似于散文化,甚至丧失诗的格调。一茶一生创作的俳句近两万首,其中也有不少粗俗之作。可以说,他在通俗化的俳谐的审美意识里仍然残留着粗陋卑猥的一面。
一茶是“生前寂寞身后荣”,生前他的俳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在俳坛上也没有位居显赫,只是他的清新轻妙的作品显示着独特的存在。


正月の子供に成て見たき哉

真想成为
正月的孩子。


选自《一茶俳句集》。
一茶创作的描写小孩子游玩的作品中有一些佳作,如“积雪融化后,满村都是小孩子”,因为他有一个“来和我玩耍啊,没有爹妈的小麻雀”般孤独的少年时期。
这首俳句给读者一种奇特的感觉,就是正月的小孩子,至少在过去还是令人羡慕的。这是一茶三十五岁时在伊予松山与好友、俳人栗田樗堂等吟咏歌仙的发句。


是がまあつひの栖か雪五尺

此为终老地,积雪五尺深!


这是一茶于文化九年(1812)十一月最后一次回故乡进行谈判时的感慨。
长期的家族争斗使他身心疲惫,虽然可以分得部分遗产,终老故乡,但内心充满极度的空虚和悲哀,也反映出他结束在江户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叶落归根的意愿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执着的眷恋之情。故乡才是他的终老之地,这就是这个农民的儿子宿命的人生道路。
他充满乡愁的作品很多,如:
“屋外大雪,屋内烟灰,此是我住家。”
“月色今宵明,几处山峦似故乡。”
“田间忽见雁飞去,故乡当是秋雨时。”
“墙上窟窿,望见故乡初雪。”等。
WfYaoiH2 Po 2025-08-08 21:35:21
村上鬼城


小春日や石を噛み居る赤蜻蛉

初冬小阳春,啃石红蜻蜓。


小阳春为阴历十月,虽已初冬,气候却如春天温暖,红蜻蜓软弱无力地趴在石头上,身子一动不动,嘴巴却似乎在啃石头,也许正在享受冬日里短暂的暖和。
鬼城一生境遇中有一段时期酷似初冬的蜻蜓,作者移情入景,在描写实景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从啃石的初冬红蜻蜓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