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马员生《旅苏纪事》
#1448811
(↑[ ;´д`]我又产生了已经摘抄完这本书的错觉。)
(回国过程太幸福了,明明行驶在寒冷的大地上,却感觉空气都是暖的。热情的气氛充盈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回国过程太幸福了,明明行驶在寒冷的大地上,却感觉空气都是暖的。热情的气氛充盈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1448816
(↓不过要结束了是真的,好舍不得[ ´д`])
(回头看看目录,下一章“在北京停留期间”已经是全书最后一个章节了,后面富拉尔基的部分不太成章,或许也跟作者突然的离世有关系。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收获。)
>>Po.1442077
(回头看看目录,下一章“在北京停留期间”已经是全书最后一个章节了,后面富拉尔基的部分不太成章,或许也跟作者突然的离世有关系。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收获。)
>>Po.1442077
#1448817
在北京停留期间
(1955年10月-1956年1月)
新华饭店,组织部招待所新华饭店是三层楼的大饭店,在北京旧时即是很有名的。
房间很多,很宽敞,一楼为厨房、食堂大厅、办公间及少数房间,二楼、三楼为房间有电话交换台,伙食等各种服务都很好。那时正在开全国合作社会议部分代表住三楼。另一部分是各地调动工作或治病的中级党员干部。
从苏联回来的金明已分配工作,走了。潘树人还在,我和鲁也参两人,杨春及两小孩,还有从远东回来的一个姓王的和妻子、孩子。
其他人的待遇怎样我不知道。我们的房间、用具、被服等都不出钱,每月每人七十元人民币生活费,小孩子三十五元,共一百零五元,只是生活饮食费,完全够吃,而且可买零星东西。
住了几天后,经组织部介绍,雇了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每月二十五元,加上吃的,孩子的三十五元实际上不够用了。
为了使保姆能不误解孩子的要求,他们彼此不通语言,我教给了保姆几个孩子的儿语,如拉屎、撒尿、喝水、吃东西。这样勉强地逐渐使她能领他玩和吃。
到招待所后,填了简单的登记表及一个履历表,作为在组织部的适记,也作为招待所的登记以及作为办理生活费及粮食关系。招待所都替我们办了,不然,我回国是颇有从麻烦的。出国前,未到过北京,现在也不熟悉。幸亏潘树人早来,已先有点常识,倒可作我们的向导。
中国虽然实行了定量供给制,但1955年末,供给还是很充裕的,北京吃的问题,一点也感觉不到限制,不象苏联那样。
商店里的货物很多,饭馆到处皆是。祖国过去是穷得出名的国家,几年内能有这样大的变化,真是不简单呀!
我想打听一些人,但毫无结果。
招待员姓王,是河南人,曾在河南大学读过几天书。只知道稽文甫,是当时河南大学校长,其他老的人,他就不知道了,他提到的新人,我都不知道。
总之,回国后受到的招待是未曾想到的好,和原来的打算住店,联系找工作,大为不同。
使我感到向往多年的祖国,真是同母亲一样,来接待我们这些多年远游的人。
(1955年10月-1956年1月)
新华饭店,组织部招待所新华饭店是三层楼的大饭店,在北京旧时即是很有名的。
房间很多,很宽敞,一楼为厨房、食堂大厅、办公间及少数房间,二楼、三楼为房间有电话交换台,伙食等各种服务都很好。那时正在开全国合作社会议部分代表住三楼。另一部分是各地调动工作或治病的中级党员干部。
从苏联回来的金明已分配工作,走了。潘树人还在,我和鲁也参两人,杨春及两小孩,还有从远东回来的一个姓王的和妻子、孩子。
其他人的待遇怎样我不知道。我们的房间、用具、被服等都不出钱,每月每人七十元人民币生活费,小孩子三十五元,共一百零五元,只是生活饮食费,完全够吃,而且可买零星东西。
住了几天后,经组织部介绍,雇了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每月二十五元,加上吃的,孩子的三十五元实际上不够用了。
为了使保姆能不误解孩子的要求,他们彼此不通语言,我教给了保姆几个孩子的儿语,如拉屎、撒尿、喝水、吃东西。这样勉强地逐渐使她能领他玩和吃。
到招待所后,填了简单的登记表及一个履历表,作为在组织部的适记,也作为招待所的登记以及作为办理生活费及粮食关系。招待所都替我们办了,不然,我回国是颇有从麻烦的。出国前,未到过北京,现在也不熟悉。幸亏潘树人早来,已先有点常识,倒可作我们的向导。
中国虽然实行了定量供给制,但1955年末,供给还是很充裕的,北京吃的问题,一点也感觉不到限制,不象苏联那样。
商店里的货物很多,饭馆到处皆是。祖国过去是穷得出名的国家,几年内能有这样大的变化,真是不简单呀!
我想打听一些人,但毫无结果。
招待员姓王,是河南人,曾在河南大学读过几天书。只知道稽文甫,是当时河南大学校长,其他老的人,他就不知道了,他提到的新人,我都不知道。
总之,回国后受到的招待是未曾想到的好,和原来的打算住店,联系找工作,大为不同。
使我感到向往多年的祖国,真是同母亲一样,来接待我们这些多年远游的人。
#1448818
见到了一些熟人及董老等情况
见到杨放之
经过一些日子,没有打听到熟人,报纸上也未看到什么人名,有一次忽然在《中国年鉴》上看到政府各机关负责人中有国务院专家工作局局长杨放之,心想可能是老同学,虽然“放之”两字不同于原来的“芳芝”,可能是原名太像女性而改过来了。
于是我向招待所电话员黄泰梧提出,请她代我找。
黄泰梧年纪才二十岁,还在业余学校学习,略会儿个俄文字,自己起了个俄名达尼娅我们刚到几天就很熟悉了,是因为她很喜欢我的小孩子,和他玩,说几句俄语,小孩子到她交换台内看到各种按纽、接头,小红灯时暗时亮,确实好玩得很。
她说,政府、党机关及负责人的电话都是保密的,但她可以通过组织部招待所的交换台找到任何人。
有一天,她果真找到杨放之的电话,我和他第一次在电话中谈了话,他想不到是我找他,但一说话就彼此知道了。
他问了我的住址,说他将到招待所来看我。因为,他很容易来,而我是不能到他那里去的。
过了两天,他来了,如果不是事前打电话。见面后我们是不会认识的。
相别时是二十左右,现在经过了二十六年,都变成老年人了。
见面后,各自谈了些几十年来别后的情况。
杨放之于1929年上半年离开中大,被派到海参崴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职工会工作,在那里工作了几年,后来回到上海,在工人区工会工作,有一次因为发生了公开逮捕,他因近视眼,看不清楚,还继续向前走,结果也被捕了。他在监牢里呆了一段时间,人证物证都没有,被释放了。
以后到了延安,一直在党内工作。现在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专家工作局局长,杨放之已有自己的专用车,领着我和小孩子,到了他在国务院的住宅,见到了他的妻子(也姓杨,在延安结的婚)及其四个女孩子。他说,黄励,他的第一个妻子,比他先回国,后在南京被捕牺牲了。他妻子对我们很亲热。他们住的房,是平房改建的,有暖气,很不错。
老同志中,他只知道李沛泽,在人民大学工作。
刘绍文,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稽文甫,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副省长,人大代表。
这些人,他都曾见到过,其他的人,不知道在哪里,或是否还活着。
我到富拉尔基后,出差到北京时,还见过几次杨放之。
见到杨放之
经过一些日子,没有打听到熟人,报纸上也未看到什么人名,有一次忽然在《中国年鉴》上看到政府各机关负责人中有国务院专家工作局局长杨放之,心想可能是老同学,虽然“放之”两字不同于原来的“芳芝”,可能是原名太像女性而改过来了。
于是我向招待所电话员黄泰梧提出,请她代我找。
黄泰梧年纪才二十岁,还在业余学校学习,略会儿个俄文字,自己起了个俄名达尼娅我们刚到几天就很熟悉了,是因为她很喜欢我的小孩子,和他玩,说几句俄语,小孩子到她交换台内看到各种按纽、接头,小红灯时暗时亮,确实好玩得很。
她说,政府、党机关及负责人的电话都是保密的,但她可以通过组织部招待所的交换台找到任何人。
有一天,她果真找到杨放之的电话,我和他第一次在电话中谈了话,他想不到是我找他,但一说话就彼此知道了。
他问了我的住址,说他将到招待所来看我。因为,他很容易来,而我是不能到他那里去的。
过了两天,他来了,如果不是事前打电话。见面后我们是不会认识的。
相别时是二十左右,现在经过了二十六年,都变成老年人了。
见面后,各自谈了些几十年来别后的情况。
杨放之于1929年上半年离开中大,被派到海参崴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职工会工作,在那里工作了几年,后来回到上海,在工人区工会工作,有一次因为发生了公开逮捕,他因近视眼,看不清楚,还继续向前走,结果也被捕了。他在监牢里呆了一段时间,人证物证都没有,被释放了。
以后到了延安,一直在党内工作。现在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专家工作局局长,杨放之已有自己的专用车,领着我和小孩子,到了他在国务院的住宅,见到了他的妻子(也姓杨,在延安结的婚)及其四个女孩子。他说,黄励,他的第一个妻子,比他先回国,后在南京被捕牺牲了。他妻子对我们很亲热。他们住的房,是平房改建的,有暖气,很不错。
老同志中,他只知道李沛泽,在人民大学工作。
刘绍文,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稽文甫,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副省长,人大代表。
这些人,他都曾见到过,其他的人,不知道在哪里,或是否还活着。
我到富拉尔基后,出差到北京时,还见过几次杨放之。
#1448819
到组织部谈话
到招待所后,过了些时,组织部分别找我们谈了话。
接见我的是个姓李的,约四十岁左右,似乎很了解我们的情况。在相互谈了些话以后,他提了几点意见:
我们的申请是经中央批准,由组织部办的。现在对我们接干部招待,将按本人专长及志愿分配工作。
我们在苏联的情况,中央是知道的。关于政治条件及情况,组织部在向有关单位介绍时将予以说明,并由组织部负贵。这主要是历史问题。我到工作岗位后,对一般同志都不讲,对党委负责同志可以讲一下。
关于国籍问题,组织部不能办,但也不考虑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和其他同志一样看待。
关于回家乡问题,在未了解家乡情况前,暂不要回去。弄清情况无问题时,可回去看一看。
关于工作问题,组织部将根据我们的志愿和有关单位联系,并将抓紧办。我们过去未到过北京,离国很久了,可以住些时候、了解些情况,不必太忙于工作。工作有的是,只怕干不完,不怕没事干。
十一月末,组织部第二次找我谈话,那时我已找过董老谈过话了。还是那个李同志。
他说,董老给组织部写了信,按我的专业分配工作。现已和一机部干部司联络好,我分配到一机部,具体什么地方,由干部司安排。如有问题,我还可找组织部。李同志征求我还有什么意见及问题,我表示同意,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有感谢对我的照顾。
到招待所后,过了些时,组织部分别找我们谈了话。
接见我的是个姓李的,约四十岁左右,似乎很了解我们的情况。在相互谈了些话以后,他提了几点意见:
我们的申请是经中央批准,由组织部办的。现在对我们接干部招待,将按本人专长及志愿分配工作。
我们在苏联的情况,中央是知道的。关于政治条件及情况,组织部在向有关单位介绍时将予以说明,并由组织部负贵。这主要是历史问题。我到工作岗位后,对一般同志都不讲,对党委负责同志可以讲一下。
关于国籍问题,组织部不能办,但也不考虑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和其他同志一样看待。
关于回家乡问题,在未了解家乡情况前,暂不要回去。弄清情况无问题时,可回去看一看。
关于工作问题,组织部将根据我们的志愿和有关单位联系,并将抓紧办。我们过去未到过北京,离国很久了,可以住些时候、了解些情况,不必太忙于工作。工作有的是,只怕干不完,不怕没事干。
十一月末,组织部第二次找我谈话,那时我已找过董老谈过话了。还是那个李同志。
他说,董老给组织部写了信,按我的专业分配工作。现已和一机部干部司联络好,我分配到一机部,具体什么地方,由干部司安排。如有问题,我还可找组织部。李同志征求我还有什么意见及问题,我表示同意,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有感谢对我的照顾。
#1448820
>>Po.1448819
(↑[ ゚∀。]组织部......我刚看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现在满脑子都是那本书,里面油嘴滑舌的对话太好玩了,就像:)
:组织部是干什么工作的
:组织部就是干组织工作的
(↑大意如此,原文不是这个,但还是好玩)
(这几天都沉浸在这个短小精悍的小说里面...太有意思了!)
(↑[ ゚∀。]组织部......我刚看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现在满脑子都是那本书,里面油嘴滑舌的对话太好玩了,就像:)
:组织部是干什么工作的
:组织部就是干组织工作的
(↑大意如此,原文不是这个,但还是好玩)
(这几天都沉浸在这个短小精悍的小说里面...太有意思了!)
#1448821
>>Po.1448818
(↑对了!这个也很令人在意:当时还有专门的“电话员”!)
(↑对了!这个也很令人在意:当时还有专门的“电话员”!)
#1448822
在北京公安局外事部门的登记
在组织部招待所时,户口粮食关系都不成问题。
但考虑到将来到外边去时,得有个户口关系,所以我到北京市公安局外事部门去询问这事。
由于我拿的是苏联公民出国护照,他们一定要我按外侨登记,以后又发给我一个外侨居留证。真是有点可笑,在苏联当了二十多年外国人,回到祖国还得当外侨!没办法,这叫法律手续。
以后,我到富拉尔基工作时,还用这个外侨居民证落户口。幸而以后落了户口,无人再问了。
工作安排
十一月末,在组织部和李同志作了第二次谈话后,我就到一机部干部司去报到。到那里后,因为组织部事前已告知,他们要我填了个表,问了情况,让我第二天再去。
第二天去后,干部词告诉我,根据我在苏联工作情况,分配我到三局去,说他们已下知三局。我即到三局干部处。处长姓田,让我填了个表。
这时有个人自称是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人,劝我到他们厂去,又可回家乡,只要我同意,他即领我回洛阳去,一切负资安排。田处长说,待他们研究一下再说,让我隔一天去。后来我按期去了,田处长说,已和局长商量过,局长自有安排。
后来局长来了,是钱敏,找我谈了话,让我到黑龙江的富拉尔基,说那里将新建一个重机厂,还有大批苏联专家要来,我可以在那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必到洛阳去。钱局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没有意见,分配到哪里都行一定要好好工作,以后钱局长说,重机厂的领导都在北京,正在审查重机厂建厂的技术设计,我可参加技术设计审查会议,将来和他们一起到富拉尔基。
以后,钱敏局长即让三局一个女秘书,要了一个汽车,送我到汽车局,参加重机厂的技术设计审查会议。
在组织部招待所时,户口粮食关系都不成问题。
但考虑到将来到外边去时,得有个户口关系,所以我到北京市公安局外事部门去询问这事。
由于我拿的是苏联公民出国护照,他们一定要我按外侨登记,以后又发给我一个外侨居留证。真是有点可笑,在苏联当了二十多年外国人,回到祖国还得当外侨!没办法,这叫法律手续。
以后,我到富拉尔基工作时,还用这个外侨居民证落户口。幸而以后落了户口,无人再问了。
工作安排
十一月末,在组织部和李同志作了第二次谈话后,我就到一机部干部司去报到。到那里后,因为组织部事前已告知,他们要我填了个表,问了情况,让我第二天再去。
第二天去后,干部词告诉我,根据我在苏联工作情况,分配我到三局去,说他们已下知三局。我即到三局干部处。处长姓田,让我填了个表。
这时有个人自称是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人,劝我到他们厂去,又可回家乡,只要我同意,他即领我回洛阳去,一切负资安排。田处长说,待他们研究一下再说,让我隔一天去。后来我按期去了,田处长说,已和局长商量过,局长自有安排。
后来局长来了,是钱敏,找我谈了话,让我到黑龙江的富拉尔基,说那里将新建一个重机厂,还有大批苏联专家要来,我可以在那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必到洛阳去。钱局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没有意见,分配到哪里都行一定要好好工作,以后钱局长说,重机厂的领导都在北京,正在审查重机厂建厂的技术设计,我可参加技术设计审查会议,将来和他们一起到富拉尔基。
以后,钱敏局长即让三局一个女秘书,要了一个汽车,送我到汽车局,参加重机厂的技术设计审查会议。
#1448823
>>Po.1448822
(↑[ ゚∀。]这两段都有点“办事难”,跑很多趟才能办下来,要层层审批,要做表面程序......)
(这种情况在苏联时期也提到过,特别是一到申请回国、跟oco审讯官谈话时就会频繁被这样刁难,十分折磨人)
(↑[ ゚∀。]这两段都有点“办事难”,跑很多趟才能办下来,要层层审批,要做表面程序......)
(这种情况在苏联时期也提到过,特别是一到申请回国、跟oco审讯官谈话时就会频繁被这样刁难,十分折磨人)
#1448824
参加工作及重机厂技术设计审查
到汽车局后,见到了重机厂的领导人周宇博、乐于泓,他们让我参加生产准备组,当时负责人为于云生、李泊辰,还有几个技术员。
技术设计是苏联作的,重机厂是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审查会议由第一设计院主持,是将原设计翻译成中文,邀请设计院及重机厂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人员按项目分成小组,对苏联的设计分部分组介绍,提意见,然后整理出审查意见,提供给苏联专家,作为参考意见,然后再最后定案。
我参加这个会议的开始日期是1955年12月1日,这也算是我到厂报到的日期。因为当时重机厂的领导及各处的负责人都在北京,厂址已最后定在富拉尔基。
我当时因为对重机厂不了解,也不能提什么意见,而且有些中文技术名词我也不熟悉,有些南方技术人员讲话也不完全懂,因此我只能了解些情况而已。技术设计审查会议一直开到12月末结束。
重机厂的一批人都要回富拉尔基了,我向厂领导提出想回家乡去接家属并看一看,他们同意了,批给我12月和1月两个月的工资二百九十二元人民币,即每月工资为一百四十六元,他们说是按中央组织部给我定的级别应得的工资。
在这段时间,我们仍住在招待所,每天早晨坐汽车上班,午饭在汽车局食堂吃,晚饭回新华饭店吃,保姆照顾我孩子。
从领工资之日起,我告诉了招待所,不再领生活补充费,但仍住在招待所。以后回家乡,带着妻子及侄女,仍在那里住了十来天,直到1956年1月16日,动身去富拉尔基为止。
我和家乡及家里的联系,也颇有点巧合,不然,我即同孩子单独离开北京到东北去了。
到汽车局后,见到了重机厂的领导人周宇博、乐于泓,他们让我参加生产准备组,当时负责人为于云生、李泊辰,还有几个技术员。
技术设计是苏联作的,重机厂是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重点项目之一,设计审查会议由第一设计院主持,是将原设计翻译成中文,邀请设计院及重机厂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人员按项目分成小组,对苏联的设计分部分组介绍,提意见,然后整理出审查意见,提供给苏联专家,作为参考意见,然后再最后定案。
我参加这个会议的开始日期是1955年12月1日,这也算是我到厂报到的日期。因为当时重机厂的领导及各处的负责人都在北京,厂址已最后定在富拉尔基。
我当时因为对重机厂不了解,也不能提什么意见,而且有些中文技术名词我也不熟悉,有些南方技术人员讲话也不完全懂,因此我只能了解些情况而已。技术设计审查会议一直开到12月末结束。
重机厂的一批人都要回富拉尔基了,我向厂领导提出想回家乡去接家属并看一看,他们同意了,批给我12月和1月两个月的工资二百九十二元人民币,即每月工资为一百四十六元,他们说是按中央组织部给我定的级别应得的工资。
在这段时间,我们仍住在招待所,每天早晨坐汽车上班,午饭在汽车局食堂吃,晚饭回新华饭店吃,保姆照顾我孩子。
从领工资之日起,我告诉了招待所,不再领生活补充费,但仍住在招待所。以后回家乡,带着妻子及侄女,仍在那里住了十来天,直到1956年1月16日,动身去富拉尔基为止。
我和家乡及家里的联系,也颇有点巧合,不然,我即同孩子单独离开北京到东北去了。
#1448825
回到家乡及接家经过
巧遇李同志
在苏联办理回国手续时遇到了一个曾在河南住过几年的俄国人,说我家乡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是“拉锯”的地方,有些居民区已夷为平地。
回国后也听到过这种说法,经过几次打听也找不到人,所以我对家庭的存在或还有人的可能性,没有信心了。
因而也准备分配工作后,先到工作岗位,以后再说。
但事有凑巧,在招待所调整饭桌后,有一对五十左右的夫妇和我同桌,姓李,是哈尔滨市委干部,在北京治病并等待调动工作的。他们带了一个三岁的孙女,和我的小孩年岁大小一般,高矮也一样,两个孩子虽然语言不通,却在一起玩得很好。这引起了她奶奶的注意,就谈起我怎么有这个“洋娃娃”。
我谈了情况后,她说她有个哥哥在我县百泉中学当教员,不久将来京看病,届时可向他了解家乡情况。
果然,过几天来了。因为我正有事,只见了一面,谈了不多时间,以后他就走了,我有点后悔。他回河南不久,给他妹妹来了封信,说他学校的图书馆女主任,和我弟弟马卓生不久前是同事,知道我过去的情况——原名马霖。我三弟在小冀中学当教员。大侄女在开封师专读书等。
他说,他将把我回国的情况写信告诉他们。我很感谢他们,并即刻给家乡和开封师专同时写信联系。
从谈论小孩找到了家乡的线索,也算是一种“巧遇”吧!
这是十一月底的事了。
和家中的通信
十二月中,我参加技术设计审查会议时,先后收到了家中侄女瑞馨的信,及开封师专瑞香的信,都向我讲了家中的情况,并提到我的妻子还健在。
据说,当我的信到家中时,侄女瑞馨从乡邮电所拿回去时,就跳起来了,祖母、妻子、八叔开始不敢相信,以后轰动了全乡。当然离家三十年而生还的人,不仅现在,而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信中说到家中生活很困难,我即寄去十五元钱,并说准备新年回乡去,还问需要什么东西。以后又接到三弟从小冀来的信。
这样,才和家里联系上了。
巧遇李同志
在苏联办理回国手续时遇到了一个曾在河南住过几年的俄国人,说我家乡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是“拉锯”的地方,有些居民区已夷为平地。
回国后也听到过这种说法,经过几次打听也找不到人,所以我对家庭的存在或还有人的可能性,没有信心了。
因而也准备分配工作后,先到工作岗位,以后再说。
但事有凑巧,在招待所调整饭桌后,有一对五十左右的夫妇和我同桌,姓李,是哈尔滨市委干部,在北京治病并等待调动工作的。他们带了一个三岁的孙女,和我的小孩年岁大小一般,高矮也一样,两个孩子虽然语言不通,却在一起玩得很好。这引起了她奶奶的注意,就谈起我怎么有这个“洋娃娃”。
我谈了情况后,她说她有个哥哥在我县百泉中学当教员,不久将来京看病,届时可向他了解家乡情况。
果然,过几天来了。因为我正有事,只见了一面,谈了不多时间,以后他就走了,我有点后悔。他回河南不久,给他妹妹来了封信,说他学校的图书馆女主任,和我弟弟马卓生不久前是同事,知道我过去的情况——原名马霖。我三弟在小冀中学当教员。大侄女在开封师专读书等。
他说,他将把我回国的情况写信告诉他们。我很感谢他们,并即刻给家乡和开封师专同时写信联系。
从谈论小孩找到了家乡的线索,也算是一种“巧遇”吧!
这是十一月底的事了。
和家中的通信
十二月中,我参加技术设计审查会议时,先后收到了家中侄女瑞馨的信,及开封师专瑞香的信,都向我讲了家中的情况,并提到我的妻子还健在。
据说,当我的信到家中时,侄女瑞馨从乡邮电所拿回去时,就跳起来了,祖母、妻子、八叔开始不敢相信,以后轰动了全乡。当然离家三十年而生还的人,不仅现在,而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信中说到家中生活很困难,我即寄去十五元钱,并说准备新年回乡去,还问需要什么东西。以后又接到三弟从小冀来的信。
这样,才和家里联系上了。
#1448828
>>Po.1448825
(↑[ ☉д⊙]这也太奇幻了!!《旅苏纪事》这本书真的从头到尾都给我一种“上层阶级的人都互相认识”的感觉......作者走到哪都有熟人、都会被搭救、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想到了那个“最多通过三个人就能联系到任何人”理论,以前觉得这个理论假得可以,看了旅苏纪事以后逐渐信服了,可能对上层人士来说确实不成问题......)
(↓我第一次惊讶这点是在作者竟然见到了罗世文...也算书籍开头部分)
>>Po.1442131
(↑[ ☉д⊙]这也太奇幻了!!《旅苏纪事》这本书真的从头到尾都给我一种“上层阶级的人都互相认识”的感觉......作者走到哪都有熟人、都会被搭救、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想到了那个“最多通过三个人就能联系到任何人”理论,以前觉得这个理论假得可以,看了旅苏纪事以后逐渐信服了,可能对上层人士来说确实不成问题......)
(↓我第一次惊讶这点是在作者竟然见到了罗世文...也算书籍开头部分)
>>Po.1442131
#1448829
从北京到河南小冀
十二月末,重机厂设计审查会议将结束时,我向厂领导说明要回乡。由于小冀是个小站,只得坐慢车去。
事前我写信给三弟,说预计十二月三十日到小冀,元旦可能到乡间。
十二月二十九日我对保姆说明情况,并买了些东西,给祖母买了一件皮货及衣料,带了些吃的。从永定门车站,搭夜车回河南去。
一路上一方面精神紧张,心情兴奋,一方面要看东西,也无卧铺,一夜也未睡。天亮后,进入河南境内,心情更激动,到新乡站后简直坐也坐不住了。十时左右,到了小冀。
下车时,人不多,各人都走了。我提着箱子,在站房里问到中学怎么走,奇怪怎么不见三弟来接我。在将出站房时一个女人自我介绍是三弟的妻子——陈玉琦。然后领我到三弟的中学校。
三弟当时在上课,后来到车站时,因走岔了路,未能见面,待他再回学校时,才见了面,还可认得,但变得太多了,老了。见面后,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他们让我在学校休息,说家中如同“鸡窝”一样,不方便。但我还是到他们的“鸡窝”中去。
在那里看到他们的住所,见到了侄子瑞成,商谈了对家务的处理办法,大致如下:
由我带妻子及瑞馨到东北去,祖母及瑞兰由弟媳带领到小冀,另租较大的房间;
家中可带的东西带出来,粗笨东西交给家中的亲属;
家中住的房子卖掉。
因此,由我弟媳陪同我回家乡处理这些事。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日上午搭车到新乡。
十二月末,重机厂设计审查会议将结束时,我向厂领导说明要回乡。由于小冀是个小站,只得坐慢车去。
事前我写信给三弟,说预计十二月三十日到小冀,元旦可能到乡间。
十二月二十九日我对保姆说明情况,并买了些东西,给祖母买了一件皮货及衣料,带了些吃的。从永定门车站,搭夜车回河南去。
一路上一方面精神紧张,心情兴奋,一方面要看东西,也无卧铺,一夜也未睡。天亮后,进入河南境内,心情更激动,到新乡站后简直坐也坐不住了。十时左右,到了小冀。
下车时,人不多,各人都走了。我提着箱子,在站房里问到中学怎么走,奇怪怎么不见三弟来接我。在将出站房时一个女人自我介绍是三弟的妻子——陈玉琦。然后领我到三弟的中学校。
三弟当时在上课,后来到车站时,因走岔了路,未能见面,待他再回学校时,才见了面,还可认得,但变得太多了,老了。见面后,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他们让我在学校休息,说家中如同“鸡窝”一样,不方便。但我还是到他们的“鸡窝”中去。
在那里看到他们的住所,见到了侄子瑞成,商谈了对家务的处理办法,大致如下:
由我带妻子及瑞馨到东北去,祖母及瑞兰由弟媳带领到小冀,另租较大的房间;
家中可带的东西带出来,粗笨东西交给家中的亲属;
家中住的房子卖掉。
因此,由我弟媳陪同我回家乡处理这些事。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日上午搭车到新乡。
#1448830
回到了家乡
搭车只走一程,就到了新乡,我青年时代多次经过的地方,现在看来比过去规模大得多了。
到新乡时,天刚到午,赶着去买到辉县的汽车票。在那里遇到了弟媳的亲戚,也是回辉县的。
汽车很旧,看来“服役”期不短了。头天下的雪,正在溶化,路很不好走。汽车路是土修的,据说是日本人占领时强迫修建的,占了民田,所以很直,路基很高。
到辉县时,天还未全黑。我们到了那位亲戚家。以后到街上散步,找饭馆吃饭,看到家乡群众都在过新年,对联和灯笼不少。
我们预雇了一辆手推车,第二日,即新年元旦,天明后不久,才七时,我们就离开辉县回赵固去了。
手推车推着弟媳及我的箱,我步行。一路上不断注意分别三十年的家乡风土村落,田园树木,真正说不尽的思想反复,回忆怀念。似乎都还是我青年时代的景况。有变化,但不太大。
一路上我逐个问推车人到了什么村庄。
二小时后,到了“花木”,这是我很熟悉的村庄,离我家乡只有八里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很注意地看着我,问我是不是姓马,说他很知道我父亲,听说我过去出国了,现在怎么回来了?这是第一个认出我的老乡了。
以后看到右手边的村子,说是“苗谷”,我说知道前面望到的村庄,即是赵固了!我们从南路进入村庄,很快到了“大街十字”,以前印象中的南大庙,南大街“商店林立,宽广大街”,现在看来是那样的不大,使人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随着我们走的人,大人,小孩子逐渐地多了,虽然他们不直接和我讲话。可能风传了我将回来,又看我的衣服穿戴,不象是本乡的人。我也东张西望,街道、房舍,似乎有些认识,但也不全象,足以证明我离家乡的时间,确实是很久了。
三十年,说起来,真是惊人!
搭车只走一程,就到了新乡,我青年时代多次经过的地方,现在看来比过去规模大得多了。
到新乡时,天刚到午,赶着去买到辉县的汽车票。在那里遇到了弟媳的亲戚,也是回辉县的。
汽车很旧,看来“服役”期不短了。头天下的雪,正在溶化,路很不好走。汽车路是土修的,据说是日本人占领时强迫修建的,占了民田,所以很直,路基很高。
到辉县时,天还未全黑。我们到了那位亲戚家。以后到街上散步,找饭馆吃饭,看到家乡群众都在过新年,对联和灯笼不少。
我们预雇了一辆手推车,第二日,即新年元旦,天明后不久,才七时,我们就离开辉县回赵固去了。
手推车推着弟媳及我的箱,我步行。一路上不断注意分别三十年的家乡风土村落,田园树木,真正说不尽的思想反复,回忆怀念。似乎都还是我青年时代的景况。有变化,但不太大。
一路上我逐个问推车人到了什么村庄。
二小时后,到了“花木”,这是我很熟悉的村庄,离我家乡只有八里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很注意地看着我,问我是不是姓马,说他很知道我父亲,听说我过去出国了,现在怎么回来了?这是第一个认出我的老乡了。
以后看到右手边的村子,说是“苗谷”,我说知道前面望到的村庄,即是赵固了!我们从南路进入村庄,很快到了“大街十字”,以前印象中的南大庙,南大街“商店林立,宽广大街”,现在看来是那样的不大,使人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随着我们走的人,大人,小孩子逐渐地多了,虽然他们不直接和我讲话。可能风传了我将回来,又看我的衣服穿戴,不象是本乡的人。我也东张西望,街道、房舍,似乎有些认识,但也不全象,足以证明我离家乡的时间,确实是很久了。
三十年,说起来,真是惊人!
#1448831
>>Po.1448830
(↑・゚[ ノヮ´ ]河南人识别亲戚的能力。。。)
(↑・゚[ ノヮ´ ]河南人识别亲戚的能力。。。)
#1448833
到家中两昼夜的停留
到家后,见到了我已不认识的妻子。
又老又瘦,但精神尚健,和年已九十的犹慢步出来迎接我的祖母,扶着瑞兰,她们悲喜交加,祖母流下了热泪,妻子鼓着勇气,克制着,没有掉下泪。
很快,八婶、八叔、七婶、本家霁霖两个哥哥也都来了,这些人还是可以认得的。我还来不及和他们谈许多话,屋内及小院里已经挤满了乡邻、大人、小孩、青年,都是认不得的人了。
妻子赶快打开火准备饭,看时间才十点刚过。
我前后左右看了一下家中住的地方,仿佛是到过似的,后来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是小时曾在这里上过私垫的那个学房,大致还是那个布置样子,地点在“北胡同”,不是原来的住宅了。
不久,离我乡只三里的板桥和一里半的韩营两个村的亲戚也来了,大多数都不认得了,老年纪的提起还可以想到,年轻一点的,根本连印象都没有。本村中年纪大些的,向我说他自己的小名(即乳名),有的还可回忆起儿童时代在一起玩时彼此相呼的小名。本家人说我变老了,但乡音还没有全变,不象有些人离家不久就“夸声夸气”地变了腔调。
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唐诗人贺知章的诗的味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的情况是完全符合这首诗的,但也有些点不同情况,所以再作一首,以说明自己:
幼年从戎落发回,尽昼辛酸志未衰。
多少往事付流水,整盔理甲战地来。
到家后,见到了我已不认识的妻子。
又老又瘦,但精神尚健,和年已九十的犹慢步出来迎接我的祖母,扶着瑞兰,她们悲喜交加,祖母流下了热泪,妻子鼓着勇气,克制着,没有掉下泪。
很快,八婶、八叔、七婶、本家霁霖两个哥哥也都来了,这些人还是可以认得的。我还来不及和他们谈许多话,屋内及小院里已经挤满了乡邻、大人、小孩、青年,都是认不得的人了。
妻子赶快打开火准备饭,看时间才十点刚过。
我前后左右看了一下家中住的地方,仿佛是到过似的,后来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是小时曾在这里上过私垫的那个学房,大致还是那个布置样子,地点在“北胡同”,不是原来的住宅了。
不久,离我乡只三里的板桥和一里半的韩营两个村的亲戚也来了,大多数都不认得了,老年纪的提起还可以想到,年轻一点的,根本连印象都没有。本村中年纪大些的,向我说他自己的小名(即乳名),有的还可回忆起儿童时代在一起玩时彼此相呼的小名。本家人说我变老了,但乡音还没有全变,不象有些人离家不久就“夸声夸气”地变了腔调。
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唐诗人贺知章的诗的味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的情况是完全符合这首诗的,但也有些点不同情况,所以再作一首,以说明自己:
幼年从戎落发回,尽昼辛酸志未衰。
多少往事付流水,整盔理甲战地来。
#1448835
上午,乡里由乡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组织合作社,让我去讲话,我欣然地去了,借机会和老乡们也见见面。到会的人不少,有几百人。
下午我拿出给祖母买的皮货及衣料,由弟媳等做了,晚上给祖母试了一下,她不再脱了,很高兴,眼眶里含着热泪说,没想到她还能见到我,又穿上我给买的皮袄。
第二天早饭后,由瑞馨及本家一个侄子到乡政府办理迁移户口一事,他们两人又到县里去了一次,直接办到黑龙江富拉尔基。因为是骑自行车去的,午后不久就回来了。
第二天将午时,大哥也来了。据他说,他接到三弟的信后,即日从汉口请假回河南,前天即我们离开小冀的时候,他正是坐的那次车下车的,我们上,他下,恰恰错过了。他到小冀后,次日还是坐那次车到新乡,晚到辉县,今天赶到家,和我们一样,只是迟了一天。
下午更为热闹了,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多年未回家了。这次算是团聚了,而且和乡亲也都见了面。
第二天,乡亲们还陆续有来的。
我和妻子,弟媳、大哥商量,第一,家里任何人都不带,而且不能答应他们。第二,次日即应该走,在家中费用太大,粮食也吃得多,孩子在京也不放心。第三,由弟媳在家处理后事,并到辉县百泉去一次,感谢那位姓李的老师。第四,到板桥雇辆小车,送行李及妻子坐。
次日晨,只带了两条被子,我的箱子,小车推着,妻子、瑞馨、我和大哥,辞别了祖母、弟媳及诸位乡亲们,离开了幼年时候成长的相别三十年的家乡。在这里只呆了两个昼夜。
下午我拿出给祖母买的皮货及衣料,由弟媳等做了,晚上给祖母试了一下,她不再脱了,很高兴,眼眶里含着热泪说,没想到她还能见到我,又穿上我给买的皮袄。
第二天早饭后,由瑞馨及本家一个侄子到乡政府办理迁移户口一事,他们两人又到县里去了一次,直接办到黑龙江富拉尔基。因为是骑自行车去的,午后不久就回来了。
第二天将午时,大哥也来了。据他说,他接到三弟的信后,即日从汉口请假回河南,前天即我们离开小冀的时候,他正是坐的那次车下车的,我们上,他下,恰恰错过了。他到小冀后,次日还是坐那次车到新乡,晚到辉县,今天赶到家,和我们一样,只是迟了一天。
下午更为热闹了,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多年未回家了。这次算是团聚了,而且和乡亲也都见了面。
第二天,乡亲们还陆续有来的。
我和妻子,弟媳、大哥商量,第一,家里任何人都不带,而且不能答应他们。第二,次日即应该走,在家中费用太大,粮食也吃得多,孩子在京也不放心。第三,由弟媳在家处理后事,并到辉县百泉去一次,感谢那位姓李的老师。第四,到板桥雇辆小车,送行李及妻子坐。
次日晨,只带了两条被子,我的箱子,小车推着,妻子、瑞馨、我和大哥,辞别了祖母、弟媳及诸位乡亲们,离开了幼年时候成长的相别三十年的家乡。在这里只呆了两个昼夜。
#1448836
(↑好多人啊.jpg)
([ ゚∀。]我还是低估了作者家庭背景的影响力......只知道是有钱人家,现在才知道也不是普通的有钱人家,天外有天)
([ ゚∀。]我还是低估了作者家庭背景的影响力......只知道是有钱人家,现在才知道也不是普通的有钱人家,天外有天)
#1448838
返回北京
不到上午时,我们就到了辉县的汽车站。
汽车下午才开,我们留妻子和瑞馨在那里买票,我和大哥到城单去找继母的娘家,未见到人,以后又找父亲在报馆工作时多年的同事杜荫南,他还健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头了。
我们谈了些多年的往事及父亲的晚年,在那里吃了一顿饭,留下了粮票,他居然未拒绝收下了,可见粮食限制是很严的。不然,他决不会收这点粮票的。
下午即赶去搭车,也来不及欣赏县城的市容。到新乡后,天已黑了。在车站附近找了个客店。
大哥准备搭晚上南下的车回汉口。大哥和我们利用时间去看了他的大女,我们的侄女的一家,他们住在新乡,她是电影放映队员。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孩子了。晚上,大哥回汉口,我们住在客店里。
第二天,我们到车站附近的街上游逛了一下,比几十年前繁荣得多了。在街上遇到本家兄弟马男,是妻子认识的。他也提出和我出来的事,一方面我请他吃饭,一方面也婉言谢绝了。
晚上八点,我们搭上北上的车,次晨六时到了北京,进招待所后,保姆已起来,孩子在呼呼地睡着,我就放心了。
从二十九日晚离京,匆匆忙忙地马不停蹄,到回来已整一个星期了,保姆说,孩子没有闹,很乖,只是常常问爸爸。她也听不懂,有时电话员黄泰梧也和他玩。
我回家时,未带小孩子,家中人问我,我说明理由,但带了像片回去。
妻子到北京后,保姆告诉孩子:“妈妈来了。他仰头看看不作声。她又说“姐姐来了。"他口中说“姐姐”但不知什么叫“姐姐”。妻子上前亲抚他,抱他,他也不拒绝。以后照顾他吃饭,和他玩,晚上照顾他睡觉,一两天后,他习惯了,也喊妈妈、姐姐了,这样我们组成了一家人,为我们到东北来打下了基础。我也可安心地出去工作了。
当我们到东北后,陆续地和家中及本家的其他成员,发生了通信关系。
不到上午时,我们就到了辉县的汽车站。
汽车下午才开,我们留妻子和瑞馨在那里买票,我和大哥到城单去找继母的娘家,未见到人,以后又找父亲在报馆工作时多年的同事杜荫南,他还健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头了。
我们谈了些多年的往事及父亲的晚年,在那里吃了一顿饭,留下了粮票,他居然未拒绝收下了,可见粮食限制是很严的。不然,他决不会收这点粮票的。
下午即赶去搭车,也来不及欣赏县城的市容。到新乡后,天已黑了。在车站附近找了个客店。
大哥准备搭晚上南下的车回汉口。大哥和我们利用时间去看了他的大女,我们的侄女的一家,他们住在新乡,她是电影放映队员。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孩子了。晚上,大哥回汉口,我们住在客店里。
第二天,我们到车站附近的街上游逛了一下,比几十年前繁荣得多了。在街上遇到本家兄弟马男,是妻子认识的。他也提出和我出来的事,一方面我请他吃饭,一方面也婉言谢绝了。
晚上八点,我们搭上北上的车,次晨六时到了北京,进招待所后,保姆已起来,孩子在呼呼地睡着,我就放心了。
从二十九日晚离京,匆匆忙忙地马不停蹄,到回来已整一个星期了,保姆说,孩子没有闹,很乖,只是常常问爸爸。她也听不懂,有时电话员黄泰梧也和他玩。
我回家时,未带小孩子,家中人问我,我说明理由,但带了像片回去。
妻子到北京后,保姆告诉孩子:“妈妈来了。他仰头看看不作声。她又说“姐姐来了。"他口中说“姐姐”但不知什么叫“姐姐”。妻子上前亲抚他,抱他,他也不拒绝。以后照顾他吃饭,和他玩,晚上照顾他睡觉,一两天后,他习惯了,也喊妈妈、姐姐了,这样我们组成了一家人,为我们到东北来打下了基础。我也可安心地出去工作了。
当我们到东北后,陆续地和家中及本家的其他成员,发生了通信关系。
#1448839
到达富拉尔基
因为留在局里还有些事,所以,一月十五日由组织部招待所介绍,买了国际列车到富拉尔基的票,一家大小四口,坐车直达富拉尔基,从此,开始了在东北的生活。
回国后和苏联相识人的一些联系
给林娜的信
到北京后不久,给孩子照了像,以后连像片给林娜寄了封信,告诉她我和孩子顺利到达北京,并受到很好的接待,各方面都好。这是我们预先约定的。但到此为止,也不再有通信关系。
这是使她放心,同时也不再打扰她的心。我们从此断了藕丝。
给原工作同事的信
还给原工作同事们写了信,特别是玛利亚、索菲亚,主持给我送行的人及在一起工作一段时间的人。说明了我受到很好接待的情况。她们并且给我回过信。
但不久就再未通信了。我只是让她们转达问候而已。
和玛利亚的通信
以后玛利亚还回过我几次信,从我到达工作岗位直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彼此不再通信了。到富拉尔基后,1956年,我还趁有人到苏联工作之便,给她带去个被面,表示对她给我送行及我病时照顾我一两天的谢意。
给厂长考培洛夫的信及回信
到工作岗位后,也曾给原厂长考培洛夫一封信,叙述了顺利回国,接待很好,工作安排很满意的情况。他也回了信,并说他转到矿务管理局干部处工作。
后来我考虑到将来申请解决党籍问题时,又曾给他写信,让他补给我一个在该地几年工作的工作鉴定。他回了信,并寄来了个工作鉴定。以后未再通信了。
因为留在局里还有些事,所以,一月十五日由组织部招待所介绍,买了国际列车到富拉尔基的票,一家大小四口,坐车直达富拉尔基,从此,开始了在东北的生活。
回国后和苏联相识人的一些联系
给林娜的信
到北京后不久,给孩子照了像,以后连像片给林娜寄了封信,告诉她我和孩子顺利到达北京,并受到很好的接待,各方面都好。这是我们预先约定的。但到此为止,也不再有通信关系。
这是使她放心,同时也不再打扰她的心。我们从此断了藕丝。
给原工作同事的信
还给原工作同事们写了信,特别是玛利亚、索菲亚,主持给我送行的人及在一起工作一段时间的人。说明了我受到很好接待的情况。她们并且给我回过信。
但不久就再未通信了。我只是让她们转达问候而已。
和玛利亚的通信
以后玛利亚还回过我几次信,从我到达工作岗位直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彼此不再通信了。到富拉尔基后,1956年,我还趁有人到苏联工作之便,给她带去个被面,表示对她给我送行及我病时照顾我一两天的谢意。
给厂长考培洛夫的信及回信
到工作岗位后,也曾给原厂长考培洛夫一封信,叙述了顺利回国,接待很好,工作安排很满意的情况。他也回了信,并说他转到矿务管理局干部处工作。
后来我考虑到将来申请解决党籍问题时,又曾给他写信,让他补给我一个在该地几年工作的工作鉴定。他回了信,并寄来了个工作鉴定。以后未再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