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马员生《旅苏纪事》
#1446318
办好护照的消息
八月初,在我有一次从坎斯克看孩子回来时,我到民警局那里,想打听一下孩子出生证上更改名。有一个认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他看到一个通知,我的出国护照办好了,让到州里去领。我很兴奋,便即刻回到包罗金厂,打长途电话给鲁也参让他去查问,后来他来电话说是事实,我们即约定次日到州里去。
到州外事局后,我们见了面,接见我们的是一个年轻人,不是那个老头了,是个十足的官僚。我们向他讲领取护照的手续,他说很简单,把原有的苏联护照带来换取。
我们说,想到莫斯科去买点东西,并看一看。他说,那就不能换护照,因为出国护照不能在莫斯科住旅馆和通行。因此,他建议我们先到莫斯科去,回来再换护照。
我所最关心的是孩子出国手续,急于看一下护照。相片还是我一个人的,但后边加了一句“随同小儿弗拉基米尔”显然是后来补的。我放心了,心中暗暗地感谢那个老头儿给我出了主意,帮助我解决了一大心事。
我们又到国家银行州分行打听出国人员换公债及外汇的手续,那里的负责人曾到过中国,对我们很热情。
他说公债可以换成卢布,其数由所在工作单位,开张历年购买公债的数目的证明。关于外汇,是每个出国人员可用卢布换取中国人民币一百五十元,小孩子是七十五元,所以我可以换二百二十五元人民币,兑换率是一个人民币等于两卢布。
了解清楚后,我和鲁也参约定时间一起去莫斯科。
八月初,在我有一次从坎斯克看孩子回来时,我到民警局那里,想打听一下孩子出生证上更改名。有一个认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他看到一个通知,我的出国护照办好了,让到州里去领。我很兴奋,便即刻回到包罗金厂,打长途电话给鲁也参让他去查问,后来他来电话说是事实,我们即约定次日到州里去。
到州外事局后,我们见了面,接见我们的是一个年轻人,不是那个老头了,是个十足的官僚。我们向他讲领取护照的手续,他说很简单,把原有的苏联护照带来换取。
我们说,想到莫斯科去买点东西,并看一看。他说,那就不能换护照,因为出国护照不能在莫斯科住旅馆和通行。因此,他建议我们先到莫斯科去,回来再换护照。
我所最关心的是孩子出国手续,急于看一下护照。相片还是我一个人的,但后边加了一句“随同小儿弗拉基米尔”显然是后来补的。我放心了,心中暗暗地感谢那个老头儿给我出了主意,帮助我解决了一大心事。
我们又到国家银行州分行打听出国人员换公债及外汇的手续,那里的负责人曾到过中国,对我们很热情。
他说公债可以换成卢布,其数由所在工作单位,开张历年购买公债的数目的证明。关于外汇,是每个出国人员可用卢布换取中国人民币一百五十元,小孩子是七十五元,所以我可以换二百二十五元人民币,兑换率是一个人民币等于两卢布。
了解清楚后,我和鲁也参约定时间一起去莫斯科。
#1446326
第一次到莫斯科去
八月中旬,我和鲁也参坐上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长途车。
除了1927年到莫斯科来时那一次,多少年了,坐这趟车去莫斯科还是第一次哩!
车的结构及内部装备,作为普通卧铺车来说,比1927年有了很大的改进,活气多了。因为是快车,小站不停。大站卖东西的,现成的供旅客用的饭合都有,比较方便。经过四天多的旅行,我们到达了莫斯科,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我们直接到了大使馆。大使馆仍然在克鲁泡特金街,原是旧中国大使馆,还是清朝时代建立的。过去在莫斯科学习时,我就知道这个地方,只是当时驻有国民党政府的使者,所以从未到过。现在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出了。
门口有苏联民警站岗,他们不阻拦。进门后,在收发室坐着一个俄国女人。我们说明来意,她到里面传达一下,很快出来了一位姓王的,可能是负责护照签证工作的。他了解我们的情况后说,有出国护照的,一样可以在莫斯科停留。他说,他记得我们出国护照上大使馆签署的入境日期是9月10日,比苏联外交部签署的出境日10月10日早一个月。不知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要我们即刻回西伯利亚,换取护照,办理手续,再回莫斯科,由大使馆签署入境新日期,然后再在莫斯科停一下,买东西,从莫斯科直接回国。为此,他说可在大使馆后边房子里住宿,明天再回去。
我们听了,才知道州民警局那个年轻人坏了事。
我想到,如果第一次填表申请回国时遇到了他,而不是那个老头儿,还不知我的事和孩子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真应了中国人的“办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话,机会和遇到的人,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去买了次日的车票,在街上略逛了一下,在大使馆后边睡了一夜,次日便搭车回西伯利亚。这次虽然空跑了一趟,但也未完全空跑,弄清了情况。
我和鲁也参商定,回去办离厂手续,换公债,我到坎斯克,将孩子留在那里,再到莫斯科。回国时,让他们顺路将孩子送上车。
八月中旬,我和鲁也参坐上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长途车。
除了1927年到莫斯科来时那一次,多少年了,坐这趟车去莫斯科还是第一次哩!
车的结构及内部装备,作为普通卧铺车来说,比1927年有了很大的改进,活气多了。因为是快车,小站不停。大站卖东西的,现成的供旅客用的饭合都有,比较方便。经过四天多的旅行,我们到达了莫斯科,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我们直接到了大使馆。大使馆仍然在克鲁泡特金街,原是旧中国大使馆,还是清朝时代建立的。过去在莫斯科学习时,我就知道这个地方,只是当时驻有国民党政府的使者,所以从未到过。现在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出了。
门口有苏联民警站岗,他们不阻拦。进门后,在收发室坐着一个俄国女人。我们说明来意,她到里面传达一下,很快出来了一位姓王的,可能是负责护照签证工作的。他了解我们的情况后说,有出国护照的,一样可以在莫斯科停留。他说,他记得我们出国护照上大使馆签署的入境日期是9月10日,比苏联外交部签署的出境日10月10日早一个月。不知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要我们即刻回西伯利亚,换取护照,办理手续,再回莫斯科,由大使馆签署入境新日期,然后再在莫斯科停一下,买东西,从莫斯科直接回国。为此,他说可在大使馆后边房子里住宿,明天再回去。
我们听了,才知道州民警局那个年轻人坏了事。
我想到,如果第一次填表申请回国时遇到了他,而不是那个老头儿,还不知我的事和孩子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真应了中国人的“办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话,机会和遇到的人,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去买了次日的车票,在街上略逛了一下,在大使馆后边睡了一夜,次日便搭车回西伯利亚。这次虽然空跑了一趟,但也未完全空跑,弄清了情况。
我和鲁也参商定,回去办离厂手续,换公债,我到坎斯克,将孩子留在那里,再到莫斯科。回国时,让他们顺路将孩子送上车。
#1446327
(↑第一次见到莫斯科: >>Po.1442129 )
#1446328
办理离厂手续
从莫斯科回来后,办了离厂手续,领了一个多月的工资,交待了工作,并向大家谈了一些路上的情况,还抽出时间完成了露天矿厂总工程的技术革新设计工作;
又按国家银行办事处负责人的意见,由工厂开了我历年认购公债的证明,从莉沙那里拿了公债,其中比较早期的几百卢布,还本期已很近了,留给了莉沙让她用,其余的从1946年到1955年期间积累的,约有七,八千卢布,换成了钱,并用四百五十卢布换了人民币外汇二百二十五元,实际上是个支票。
算是结束了几年西伯利亚的工作和生活。
就在这时,由于东奔西跑,风雨交加,忽冷忽热,我得了重感冒。会计师玛利亚将我安置到她家,吃了药,又做了几次汤、细面条给我吃,两三天就好了。
于是由玛利亚及计划员、出纳三个人为主,预备点酒、菜,准备约请厂负责人、技术科人员会计处负责人及几个工长、钳工,在一起话别。
告别酒会
约了厂内二十来个工作人员,到玛利亚家参加告别酒会。
我买了几瓶白酒,几瓶红酒。按照俄国人的习惯,来参加酒会的人也都自带一瓶酒,这次酒会共喝了三十瓶酒,从下午五时开始,一直到晚上十一点。为了不使大家大醉,酒是分开喝的,吃、喝、跳、说,然后再吃、喝。我的兴趣特别高,喝的、吃的都不少,居然也未醉,还用中文唱了国际歌。玛利亚、索菲亚作主人,忙个不休。
晚间,下起雨来,所以十一点后,近处的人走了,远处的以及几个伊尔什的不能走了,就在地板上胡乱地睡下过夜,天也不冷,所以没问题。次日早晨,有点头晕,俄国人说,每人再喝两杯就好了,于是又将昨晚的空酒瓶拿到商店换了两瓶酒,加上残菜余汤,又吃喝了一顿,上班也迟了些。
大家尽欢而散,都祝贺我一路平安,顺利回到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
从莫斯科回来后,办了离厂手续,领了一个多月的工资,交待了工作,并向大家谈了一些路上的情况,还抽出时间完成了露天矿厂总工程的技术革新设计工作;
又按国家银行办事处负责人的意见,由工厂开了我历年认购公债的证明,从莉沙那里拿了公债,其中比较早期的几百卢布,还本期已很近了,留给了莉沙让她用,其余的从1946年到1955年期间积累的,约有七,八千卢布,换成了钱,并用四百五十卢布换了人民币外汇二百二十五元,实际上是个支票。
算是结束了几年西伯利亚的工作和生活。
就在这时,由于东奔西跑,风雨交加,忽冷忽热,我得了重感冒。会计师玛利亚将我安置到她家,吃了药,又做了几次汤、细面条给我吃,两三天就好了。
于是由玛利亚及计划员、出纳三个人为主,预备点酒、菜,准备约请厂负责人、技术科人员会计处负责人及几个工长、钳工,在一起话别。
告别酒会
约了厂内二十来个工作人员,到玛利亚家参加告别酒会。
我买了几瓶白酒,几瓶红酒。按照俄国人的习惯,来参加酒会的人也都自带一瓶酒,这次酒会共喝了三十瓶酒,从下午五时开始,一直到晚上十一点。为了不使大家大醉,酒是分开喝的,吃、喝、跳、说,然后再吃、喝。我的兴趣特别高,喝的、吃的都不少,居然也未醉,还用中文唱了国际歌。玛利亚、索菲亚作主人,忙个不休。
晚间,下起雨来,所以十一点后,近处的人走了,远处的以及几个伊尔什的不能走了,就在地板上胡乱地睡下过夜,天也不冷,所以没问题。次日早晨,有点头晕,俄国人说,每人再喝两杯就好了,于是又将昨晚的空酒瓶拿到商店换了两瓶酒,加上残菜余汤,又吃喝了一顿,上班也迟了些。
大家尽欢而散,都祝贺我一路平安,顺利回到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
#1446329
向莉沙告别
感冒好后,我到了南矿区向莉沙告别,告诉她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即将到莫斯科去,从那里直接回国,并将带小孩子回去。莉沙向我表示一方面留恋惜别,一方面又予以祝贺,祝贺将及晚年时终于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她留我在那里吃饭,买了酒,也谈了多年来从认识到几次重逢和别离的情景。
现在终于要离开了,颇有点“生死别离”的心情。最后,我问她要买什么东西,她提了几样,我记下来,答应从莫斯科一定买下并给她寄来。
向林娜告别
我又到伊尔什向林娜讲了情况,并告诉她小孩的情况一切都好。林娜已离厂,准备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她哥哥那里,并给了我通讯地址。我告诉她,最后行期定时,将路过坎斯克,如果她有可能时,让她到坎斯克去一次,再和孩子见见面。
向李玉书及其他中国老乡告别
我从林娜处又到李玉书那里。
我向这个第一个和我相识的,并多次帮助我的中国老乡及他的俄国女人叙述有关情况,并向他们告别。李玉书买了酒,做了菜,并约了过去认识的几个中国人,吃喝了一次。他们要我回国后,一定给他们写封信,告诉他们国内情况和工作的安排。
他们也问了办回国手续的情况,并问不回国能否回国探亲。我告诉了他们回国探亲的手续。他们也说,那也不是容易的事,回去就更难了。
感冒好后,我到了南矿区向莉沙告别,告诉她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即将到莫斯科去,从那里直接回国,并将带小孩子回去。莉沙向我表示一方面留恋惜别,一方面又予以祝贺,祝贺将及晚年时终于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她留我在那里吃饭,买了酒,也谈了多年来从认识到几次重逢和别离的情景。
现在终于要离开了,颇有点“生死别离”的心情。最后,我问她要买什么东西,她提了几样,我记下来,答应从莫斯科一定买下并给她寄来。
向林娜告别
我又到伊尔什向林娜讲了情况,并告诉她小孩的情况一切都好。林娜已离厂,准备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她哥哥那里,并给了我通讯地址。我告诉她,最后行期定时,将路过坎斯克,如果她有可能时,让她到坎斯克去一次,再和孩子见见面。
向李玉书及其他中国老乡告别
我从林娜处又到李玉书那里。
我向这个第一个和我相识的,并多次帮助我的中国老乡及他的俄国女人叙述有关情况,并向他们告别。李玉书买了酒,做了菜,并约了过去认识的几个中国人,吃喝了一次。他们要我回国后,一定给他们写封信,告诉他们国内情况和工作的安排。
他们也问了办回国手续的情况,并问不回国能否回国探亲。我告诉了他们回国探亲的手续。他们也说,那也不是容易的事,回去就更难了。
#1446330
赶马车的本领又起了作用
次日雨还未停,下午才住了雨点,但因为雨太大了,到车站的公共汽车也不通了。而我不能多耽误时间,鲁也参还在等我。
我只得找露天矿总工程师给我找辆马车,赶到加玛拉站搭车,该站虽不大,但却是列车加水添煤的一个站,所以西伯利亚大道上的快慢车,包括所有国际列车都要在此停留。这个站离包罗金只有十几里路,也有个煤矿。
当天早上,马车来了,我坐了车,带着箱子,和玛利亚告别,并将我的皮袄留给她作纪念。她让我电告车过加玛拉的日期,答应最后话别。
坐马车快到加玛拉,已看见铁路,那里的小桥被水冲断,这条小河过不去。
马车夫是个年轻人,没有经验不敢过河。我让他将马缰绳给我,说我敢过,他劝我不要冒险。后来我看到离此几十步远的地方,河面较宽,且有车辙,认为有人从那里过过,那里水一定浅些。于是,我赶着马车转向那里。
到河边后,马不下水。我让马夫提着我的箱子,蹲在车上,我也蹲着,以防水漫过车箱,然后拉紧缰绳,将鞭子一扬,大喝一声,赶马下水。那匹马大步地进入河中,水愈来愈深,马步愈走愈急,最深处,马肚子已看不见了,水也浸到东西上,但只几步,过了最深处以后,水浅了,马步也慢了。
我们就这样顺利地渡过了河。
马夫对我说:“行,没想到你还有这一套本领?”
我告诉他:“回去时,还从这里过。”
我也未想到,劳改时赶马车的“本领”居然派了用场。
次日雨还未停,下午才住了雨点,但因为雨太大了,到车站的公共汽车也不通了。而我不能多耽误时间,鲁也参还在等我。
我只得找露天矿总工程师给我找辆马车,赶到加玛拉站搭车,该站虽不大,但却是列车加水添煤的一个站,所以西伯利亚大道上的快慢车,包括所有国际列车都要在此停留。这个站离包罗金只有十几里路,也有个煤矿。
当天早上,马车来了,我坐了车,带着箱子,和玛利亚告别,并将我的皮袄留给她作纪念。她让我电告车过加玛拉的日期,答应最后话别。
坐马车快到加玛拉,已看见铁路,那里的小桥被水冲断,这条小河过不去。
马车夫是个年轻人,没有经验不敢过河。我让他将马缰绳给我,说我敢过,他劝我不要冒险。后来我看到离此几十步远的地方,河面较宽,且有车辙,认为有人从那里过过,那里水一定浅些。于是,我赶着马车转向那里。
到河边后,马不下水。我让马夫提着我的箱子,蹲在车上,我也蹲着,以防水漫过车箱,然后拉紧缰绳,将鞭子一扬,大喝一声,赶马下水。那匹马大步地进入河中,水愈来愈深,马步愈走愈急,最深处,马肚子已看不见了,水也浸到东西上,但只几步,过了最深处以后,水浅了,马步也慢了。
我们就这样顺利地渡过了河。
马夫对我说:“行,没想到你还有这一套本领?”
我告诉他:“回去时,还从这里过。”
我也未想到,劳改时赶马车的“本领”居然派了用场。
#1446331
(↑学会马夫本领是在农场时期。农场啊......!)
(当马夫、赶马车: >>Po.1443662 )
(当马夫、赶马车: >>Po.1443662 )
#1446332
第二次到莫斯科去
到坎斯克后和鲁也参商定了走的日期,并作好准备。
他也举行了告别的酒会,交待了工作。参加告别酒会的还有几个和他熟识的华侨。
动身前,我们两个人将所有的钱约三万卢布,到储蓄所换成了活动支票,以便到莫斯科分期使用。这种支票有每张三千卢布的,一千卢布的,很方便,随时随地可在储蓄所兑现,这样就解决了携带款项的困难,又安全,又轻便。
我们到莫斯科先把行李存在鲁也参的一个熟人家里,然后到中国驻莫大使馆。
仍然见了那位王同志,他将我们的护照入境日期延到10月10日,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约一个月的时间住在莫斯科。这位王同志向我们谈了我们回国的问题及一些有关情况。
我们的申请及允许回国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然后才由大使馆向苏联外交部办理交涉。回国以后,将由中央安排我们的工作。这次我们回国是按苏联公民资格的出国手续办理的,这样快,是为了争取时间。如果按中国公民回国手续,就需要先申请转国籍手续,得经过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起码要两年时间。那就拖得太长了。现在这样回国,中央还是一样接待我们,回国后,国籍问题是个形式,不会成问题。
关于我们多余的钱兑换人民币问题,他说,苏联政府不让兑换人民币,因为这是苏联的外汇,按外汇比率,用卢布换人民币,苏联吃亏,所以除了出国允许的数目以外,不能再多换。
我们的钱可以买成东西,甚至可以买摩托车,带到中国,再换成人民币。还可以买其他东西,中国大使馆可以给予证明,不受限制。所以,我们可以自行处理。
鲁也参提到他的俄国妻子到中国去的问题,他说,只要苏联政府允许,办了手续,大使馆签入境证没有问题。
有关华侨回国问题,他说少数华侨想回国,向大使馆提出这样的问题,大使馆一般地劝说他们不回去,但可以回去看一看。他们在苏联生活很容易,生活也不错,中国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劳动强度也高,他们回去后不习惯,所以劝他们不要回去。
关于住的问题,他说,我们在莫斯科可停到九月底,不误过境期即可。因为时间长,我们可能还要游览一下,所以住在大使馆不方便。我们说,自己找旅馆没有问题。
到坎斯克后和鲁也参商定了走的日期,并作好准备。
他也举行了告别的酒会,交待了工作。参加告别酒会的还有几个和他熟识的华侨。
动身前,我们两个人将所有的钱约三万卢布,到储蓄所换成了活动支票,以便到莫斯科分期使用。这种支票有每张三千卢布的,一千卢布的,很方便,随时随地可在储蓄所兑现,这样就解决了携带款项的困难,又安全,又轻便。
我们到莫斯科先把行李存在鲁也参的一个熟人家里,然后到中国驻莫大使馆。
仍然见了那位王同志,他将我们的护照入境日期延到10月10日,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约一个月的时间住在莫斯科。这位王同志向我们谈了我们回国的问题及一些有关情况。
我们的申请及允许回国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然后才由大使馆向苏联外交部办理交涉。回国以后,将由中央安排我们的工作。这次我们回国是按苏联公民资格的出国手续办理的,这样快,是为了争取时间。如果按中国公民回国手续,就需要先申请转国籍手续,得经过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起码要两年时间。那就拖得太长了。现在这样回国,中央还是一样接待我们,回国后,国籍问题是个形式,不会成问题。
关于我们多余的钱兑换人民币问题,他说,苏联政府不让兑换人民币,因为这是苏联的外汇,按外汇比率,用卢布换人民币,苏联吃亏,所以除了出国允许的数目以外,不能再多换。
我们的钱可以买成东西,甚至可以买摩托车,带到中国,再换成人民币。还可以买其他东西,中国大使馆可以给予证明,不受限制。所以,我们可以自行处理。
鲁也参提到他的俄国妻子到中国去的问题,他说,只要苏联政府允许,办了手续,大使馆签入境证没有问题。
有关华侨回国问题,他说少数华侨想回国,向大使馆提出这样的问题,大使馆一般地劝说他们不回去,但可以回去看一看。他们在苏联生活很容易,生活也不错,中国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劳动强度也高,他们回去后不习惯,所以劝他们不要回去。
关于住的问题,他说,我们在莫斯科可停到九月底,不误过境期即可。因为时间长,我们可能还要游览一下,所以住在大使馆不方便。我们说,自己找旅馆没有问题。
#1446334
>>Po.1446332
(↑“他们(华侨)在苏联生活很容易,生活也不错,中国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劳动强度也高,他们回去后不习惯,所以劝他们不要回去。”)
(想想滞留在外国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变成老人了,回国后也是要回农村的。年轻的时光可能是花在工业劳动上,或者像作者所记述的那样大多是卖废品做杂工......老了回来还要高强度干农活,确实吃不消。)
(↑“他们(华侨)在苏联生活很容易,生活也不错,中国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劳动强度也高,他们回去后不习惯,所以劝他们不要回去。”)
(想想滞留在外国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变成老人了,回国后也是要回农村的。年轻的时光可能是花在工业劳动上,或者像作者所记述的那样大多是卖废品做杂工......老了回来还要高强度干农活,确实吃不消。)
#1446335
在莫斯科的住宿
我们打听,在市中心的大旅馆,每人每天要三十个卢布,太贵了。其他旅馆,由于夏季人多,到处满员。
有人向我们讲,农业展览馆附近的招待所可以住。我们去了。
那里人不太多,找了个房间,三张床位。但当时只有我们两人,每人每日十个卢布,房间很好,很干净,钢丝床、卧具也干净,茶几也有。
该招待所共有十几座五层楼,可容纳上万人,为招待各地来农业展览馆参观的人,所以价格便宜。
在楼下有食堂,规模不小,只是离城市中心稍远些,但有几路公共汽车可通。还有百货商店,货源不太多,但日用品还是不少的。因此,早饭、小点可在那里吃,午饭则游到哪里吃到哪里。晚饭有时在外边吃,有时回来吃。不愿到饭堂吃。在小吃部也可以吃,所以,倒还方便。
我们在这个招待所一直住到动身回国前两天。
在此期间,鲁也参曾到乌克兰他儿子参军的地方,看望他儿子。那里的领导,为了照顾他们父子的关系,给了他儿子假期,让他和父亲一起到莫斯科,一直到送我们上车为止。
为鲁也参妻子出国奔走
当鲁也参回国的消息传来后,他的妻子也愿跟他到中国来,因此,他也写了申请。我们希望她能和我们一起回来,所以曾到各个机关打听,催办批准手续。
我们曾找过苏联内务部、外交部的办事机关及内务部外事局,还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来访接待室去。
那里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秘书接见访问人,需要每天上午排队坐在那里等。什么样的事,什么人,什么地方来的都有。秘书接见后,分情况处理,有些人的,要求迫切的,非大人物接见不可的,才转到上边去约定时间再谈。但总的说来,还是能解决问题的。这里的官僚主义,从表面看来,还不太严重,据说,这是从加里宁时就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
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我们得出结论是,到中国可以来,但时间来不及,大概得到明年了。
我们打听,在市中心的大旅馆,每人每天要三十个卢布,太贵了。其他旅馆,由于夏季人多,到处满员。
有人向我们讲,农业展览馆附近的招待所可以住。我们去了。
那里人不太多,找了个房间,三张床位。但当时只有我们两人,每人每日十个卢布,房间很好,很干净,钢丝床、卧具也干净,茶几也有。
该招待所共有十几座五层楼,可容纳上万人,为招待各地来农业展览馆参观的人,所以价格便宜。
在楼下有食堂,规模不小,只是离城市中心稍远些,但有几路公共汽车可通。还有百货商店,货源不太多,但日用品还是不少的。因此,早饭、小点可在那里吃,午饭则游到哪里吃到哪里。晚饭有时在外边吃,有时回来吃。不愿到饭堂吃。在小吃部也可以吃,所以,倒还方便。
我们在这个招待所一直住到动身回国前两天。
在此期间,鲁也参曾到乌克兰他儿子参军的地方,看望他儿子。那里的领导,为了照顾他们父子的关系,给了他儿子假期,让他和父亲一起到莫斯科,一直到送我们上车为止。
为鲁也参妻子出国奔走
当鲁也参回国的消息传来后,他的妻子也愿跟他到中国来,因此,他也写了申请。我们希望她能和我们一起回来,所以曾到各个机关打听,催办批准手续。
我们曾找过苏联内务部、外交部的办事机关及内务部外事局,还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来访接待室去。
那里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秘书接见访问人,需要每天上午排队坐在那里等。什么样的事,什么人,什么地方来的都有。秘书接见后,分情况处理,有些人的,要求迫切的,非大人物接见不可的,才转到上边去约定时间再谈。但总的说来,还是能解决问题的。这里的官僚主义,从表面看来,还不太严重,据说,这是从加里宁时就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
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我们得出结论是,到中国可以来,但时间来不及,大概得到明年了。
#1446336
在莫斯科采购及游览
我们在莫斯科游览了一些公开场所,如文化公园、河上公园、运动场、工业展览馆、农业展览馆、艺术展览馆等等。当时的情况,比起二十年代末期我们在莫斯科时大不相同了,繁华得多了。
特别是莫斯科的地下铁道,1932年开始修建,1933年我到莫斯科时只见到街头上有围墙围着的地下工程上下出入口。
1936年建成了第一期的环行路,墙上还有纪念当时的交通部长卡冈诺维奇的字样。
以后又建第二期工程,卫国战争后又建了第三期工程,因为不能交叉而只能上下交叉,所以第三期工程就很深了,最深的有几十米,都是自动梯,不然人们上下太吃力了。
各个站的设计,彼此都不相同,通风、照明都很好,而且一期比一期华丽。据说其建筑费用之高及外观之美在世界上数第一位,因是社会主义国家投资修建的,不计成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投资。
这里上下班时人拥挤得很厉害,如果地下铁路一旦发生事故,对居民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困难。
莫斯科的工业品供应还是比较好的,虽然有的地方也有排队的。伙食方面也无大问题,首都的供应还是有优越条件的。
我买了一些东西,有西装一套(一千三百)、收音机(一千)、雨衣(六百)秋大衣(八百)手表三块(四百一个,计一千二百)、照像机(七百)、毛毯(四百)、机械制造资料全书(七百)及其他日用品,约用了八千多卢布。鲁也参买的东西略多于我,但由于用他的钱,合起来还是我买的多些。
由于不知中国的情况,还买了些将来工作可能用的,如仪器,计算尺,游标卡尺等,甚至图钉、绘图笔等也买了。
我还按莉沙的要求,给她买了些东西,用邮包寄给她,也很方便,有专门管这事的部门。
我们在莫斯科游览了一些公开场所,如文化公园、河上公园、运动场、工业展览馆、农业展览馆、艺术展览馆等等。当时的情况,比起二十年代末期我们在莫斯科时大不相同了,繁华得多了。
特别是莫斯科的地下铁道,1932年开始修建,1933年我到莫斯科时只见到街头上有围墙围着的地下工程上下出入口。
1936年建成了第一期的环行路,墙上还有纪念当时的交通部长卡冈诺维奇的字样。
以后又建第二期工程,卫国战争后又建了第三期工程,因为不能交叉而只能上下交叉,所以第三期工程就很深了,最深的有几十米,都是自动梯,不然人们上下太吃力了。
各个站的设计,彼此都不相同,通风、照明都很好,而且一期比一期华丽。据说其建筑费用之高及外观之美在世界上数第一位,因是社会主义国家投资修建的,不计成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投资。
这里上下班时人拥挤得很厉害,如果地下铁路一旦发生事故,对居民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困难。
莫斯科的工业品供应还是比较好的,虽然有的地方也有排队的。伙食方面也无大问题,首都的供应还是有优越条件的。
我买了一些东西,有西装一套(一千三百)、收音机(一千)、雨衣(六百)秋大衣(八百)手表三块(四百一个,计一千二百)、照像机(七百)、毛毯(四百)、机械制造资料全书(七百)及其他日用品,约用了八千多卢布。鲁也参买的东西略多于我,但由于用他的钱,合起来还是我买的多些。
由于不知中国的情况,还买了些将来工作可能用的,如仪器,计算尺,游标卡尺等,甚至图钉、绘图笔等也买了。
我还按莉沙的要求,给她买了些东西,用邮包寄给她,也很方便,有专门管这事的部门。
#1446634
其他回国的准备工作
九月下旬,我们到国际旅行社预定了回国的国际列车车票,时间是10月2日。我们定了下铺,声明有小孩子,买了软席,连中国境内餐车上的两天餐券在内,合计一千三百六十卢布,相对地说,不算很贵。
据说,飞机票是一千六百卢布,但不能带二十公斤以上的行李。
定票后,给中国打了个电报。
原来,潘树人比我们早办好手续,于七月间回去了,路过坎斯克时见到鲁也参,到北京后,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曾给鲁也参写过信,告诉了地址。我们有了地址,所以可打电报,希望他能接我们,因为我们几十年不在国内,过去也未到过北京。只是打电报用俄文,需要用拉丁字母拼音,作了点难。
我最关心的是孩子如期上车问题。我们打电报给鲁也参的夫人,告诉她车过坎斯克的时间,此外还打了一次长途电话,亲口告诉她一次,并请她准备好,把孩子送上车。
我还给玛利亚拍一封电报,告诉她国际列车过加玛拉的时间,但由于时间在晚上十点希望她考虑不一定到车站来,因为离包罗金十几里,而且没有公共汽车。
在将离莫斯科的前两天,我们离开招待所到了鲁也参的相识家,在那里打好行李,因为以前买的东西都寄存在他们那里,还请他们到“北京饭店”吃了一次饭,以表示谢意。那里有点中国风味的饭菜,是莫斯科的高级饭馆之一。
10月2日,我们从莫斯科启程回国,他们送我们到车站,鲁也参的儿子也送了我们。
对莫斯科的片断印象
在将及一个月的莫斯科停留阶段,比起二十多年前变化太多了,简单的片断印象,大致可归纳为几点:
(1)繁华多了,在交通、城市建筑、生活等方面都有进步;
(2)钱的势力大为加强,什么地方都要钱,还到处要小费;
(3)莫斯科成为大工业城市,但也是很大的消费城市;
(4)各种各样的小投机盛行,倒买倒卖东西,其至运动场的票也有私人买卖赚钱的;
(5)生活很繁忙,街上见到的人都很紧张,仿佛忙得不得了似的,坐车、等车时,看报纸的人,到处皆有;
(6)有小汽车、拿高薪、住别墅的人多得多了,早起,小汽车大批进城,五点后,又大批出城。
九月下旬,我们到国际旅行社预定了回国的国际列车车票,时间是10月2日。我们定了下铺,声明有小孩子,买了软席,连中国境内餐车上的两天餐券在内,合计一千三百六十卢布,相对地说,不算很贵。
据说,飞机票是一千六百卢布,但不能带二十公斤以上的行李。
定票后,给中国打了个电报。
原来,潘树人比我们早办好手续,于七月间回去了,路过坎斯克时见到鲁也参,到北京后,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曾给鲁也参写过信,告诉了地址。我们有了地址,所以可打电报,希望他能接我们,因为我们几十年不在国内,过去也未到过北京。只是打电报用俄文,需要用拉丁字母拼音,作了点难。
我最关心的是孩子如期上车问题。我们打电报给鲁也参的夫人,告诉她车过坎斯克的时间,此外还打了一次长途电话,亲口告诉她一次,并请她准备好,把孩子送上车。
我还给玛利亚拍一封电报,告诉她国际列车过加玛拉的时间,但由于时间在晚上十点希望她考虑不一定到车站来,因为离包罗金十几里,而且没有公共汽车。
在将离莫斯科的前两天,我们离开招待所到了鲁也参的相识家,在那里打好行李,因为以前买的东西都寄存在他们那里,还请他们到“北京饭店”吃了一次饭,以表示谢意。那里有点中国风味的饭菜,是莫斯科的高级饭馆之一。
10月2日,我们从莫斯科启程回国,他们送我们到车站,鲁也参的儿子也送了我们。
对莫斯科的片断印象
在将及一个月的莫斯科停留阶段,比起二十多年前变化太多了,简单的片断印象,大致可归纳为几点:
(1)繁华多了,在交通、城市建筑、生活等方面都有进步;
(2)钱的势力大为加强,什么地方都要钱,还到处要小费;
(3)莫斯科成为大工业城市,但也是很大的消费城市;
(4)各种各样的小投机盛行,倒买倒卖东西,其至运动场的票也有私人买卖赚钱的;
(5)生活很繁忙,街上见到的人都很紧张,仿佛忙得不得了似的,坐车、等车时,看报纸的人,到处皆有;
(6)有小汽车、拿高薪、住别墅的人多得多了,早起,小汽车大批进城,五点后,又大批出城。
#1446635
归国途中
在莫斯科到北京的国际列车上
1955年10月2日,我们和送行的人告别,搭上了莫斯科--北京直达的国际列车,离开了莫斯科。这是世界最长的直达列车,预计将走九个昼夜,11日晚才能到达北京。两地之间还有六个小时的时差。
国际列车的设计、结构、制造、内部装备等方面,在我所坐过的火车中,都是第一流的。
我们坐的软席,是包厢式的,硬席也差不多,只是稍微小一点,床位是硬的。其他内部装备大致一样。地毯、收音机、桌子、照明灯、夜间睡灯,一应俱全。
车走得很稳,很准时。
吃、坐、睡,都很舒服,这样的长途旅行,有了这样的舒适条件,才不至于疲劳厌倦。
这是我有生以来五十年间,第一次坐上这样的列车,加上我的心情特别愉快,所以,这次旅途真是最称心如意的快事。
我们的软卧间有四个床位,我和鲁也参都是下铺。
两个初次出国的苏联电气专家在上铺。他们到越南去建设热电站,带的东西很少,随身衣服,洗漱用具和一些资料等。
我们带的东西较多,除一个大木箱在行李车内,其余四个箱、两个包袱、几包书,把行李架都放满了,好在是直达车,不用转车时倒运行李。
车上满了座,绝大部分是专家,有的是第一次出国,有的是返苏联休假又回去的。一般的作风、态度都是比较好的,没有发现俄国人最常见的酗酒现象,只有一次有两个据说是钳工的喝醉了酒,以后再不见了,可能临时撤回去了。
我们同房间的专家说,苏联政府对他们有特别指示,严禁酗酒。
列车服务
列车服务是比较好的。
我们知道莫斯科的规矩:“小费”要花在前。上车的当晚,我们和那两位专家商量给列车员点小费,大家同意每人二十五个卢布,合计一百个,相当于一个列车员工资的五、六分之一。当时我们凑足数,给了列车员,说:“一路上的茶水钱。”他们点头道谢,一路上随时都供用带糖及柠檬的茶,整理房间也很认真,真是“有钱能买猴上树”。
列车附有装璜漂亮、供应较好的餐车,除饭菜外还有白酒、红酒、啤酒、小菜,但价钱贵。所以我们早、晚饭自己吃,有时早饭在车站上吃,每天午或晚饭在餐车上吃,每次一瓶白酒,一瓶红酒,有时还加啤酒,但付钱是轮流的,以免每次各人分付。所以,一路上吃的喝的都不错。
因为是特别快车,小站及中等站不停,只停大站或加水、煤专用站。车上很安静,没有什么杂乱人。
在莫斯科到北京的国际列车上
1955年10月2日,我们和送行的人告别,搭上了莫斯科--北京直达的国际列车,离开了莫斯科。这是世界最长的直达列车,预计将走九个昼夜,11日晚才能到达北京。两地之间还有六个小时的时差。
国际列车的设计、结构、制造、内部装备等方面,在我所坐过的火车中,都是第一流的。
我们坐的软席,是包厢式的,硬席也差不多,只是稍微小一点,床位是硬的。其他内部装备大致一样。地毯、收音机、桌子、照明灯、夜间睡灯,一应俱全。
车走得很稳,很准时。
吃、坐、睡,都很舒服,这样的长途旅行,有了这样的舒适条件,才不至于疲劳厌倦。
这是我有生以来五十年间,第一次坐上这样的列车,加上我的心情特别愉快,所以,这次旅途真是最称心如意的快事。
我们的软卧间有四个床位,我和鲁也参都是下铺。
两个初次出国的苏联电气专家在上铺。他们到越南去建设热电站,带的东西很少,随身衣服,洗漱用具和一些资料等。
我们带的东西较多,除一个大木箱在行李车内,其余四个箱、两个包袱、几包书,把行李架都放满了,好在是直达车,不用转车时倒运行李。
车上满了座,绝大部分是专家,有的是第一次出国,有的是返苏联休假又回去的。一般的作风、态度都是比较好的,没有发现俄国人最常见的酗酒现象,只有一次有两个据说是钳工的喝醉了酒,以后再不见了,可能临时撤回去了。
我们同房间的专家说,苏联政府对他们有特别指示,严禁酗酒。
列车服务
列车服务是比较好的。
我们知道莫斯科的规矩:“小费”要花在前。上车的当晚,我们和那两位专家商量给列车员点小费,大家同意每人二十五个卢布,合计一百个,相当于一个列车员工资的五、六分之一。当时我们凑足数,给了列车员,说:“一路上的茶水钱。”他们点头道谢,一路上随时都供用带糖及柠檬的茶,整理房间也很认真,真是“有钱能买猴上树”。
列车附有装璜漂亮、供应较好的餐车,除饭菜外还有白酒、红酒、啤酒、小菜,但价钱贵。所以我们早、晚饭自己吃,有时早饭在车站上吃,每天午或晚饭在餐车上吃,每次一瓶白酒,一瓶红酒,有时还加啤酒,但付钱是轮流的,以免每次各人分付。所以,一路上吃的喝的都不错。
因为是特别快车,小站及中等站不停,只停大站或加水、煤专用站。车上很安静,没有什么杂乱人。
#1446636
玛利亚送别
列车经过西伯利亚快到我的工作地点时,思想中涌现了各种不同的回忆。车已过扎奥则尔内了,快要到加玛拉了,时间已是晚十点,我仍准备下车。
车停后,在暗暗的灯光下,静悄悄的站台上,我只看到一个人站在前面,我即刻下车迎上去。玛利亚迎上来,亲切地握手,问我是否一切都顺利。
她谈到很想到中国去看一看,还问我将来是否有机会到苏联来见见面,祝我愉快地回国。我说,一切都好,满足了最大的愿望,到中国去不会难。我将来也可能因工作出差再到苏联,但愿有机会见面。
我感谢她这样晚,走这样远,一个人来送别。她说,夜里不能回去了,准备在车站呆一夜,明天一早回去,还可以赶在八点钟上班,我将买的一些东西,送给了她作纪念,并请她转向其他同事问好。
火车汽笛鸣了,十几分钟的谈话结束了,我们再次握手告别。
我上了车,她的影子很快地消失了。
列车经过西伯利亚快到我的工作地点时,思想中涌现了各种不同的回忆。车已过扎奥则尔内了,快要到加玛拉了,时间已是晚十点,我仍准备下车。
车停后,在暗暗的灯光下,静悄悄的站台上,我只看到一个人站在前面,我即刻下车迎上去。玛利亚迎上来,亲切地握手,问我是否一切都顺利。
她谈到很想到中国去看一看,还问我将来是否有机会到苏联来见见面,祝我愉快地回国。我说,一切都好,满足了最大的愿望,到中国去不会难。我将来也可能因工作出差再到苏联,但愿有机会见面。
我感谢她这样晚,走这样远,一个人来送别。她说,夜里不能回去了,准备在车站呆一夜,明天一早回去,还可以赶在八点钟上班,我将买的一些东西,送给了她作纪念,并请她转向其他同事问好。
火车汽笛鸣了,十几分钟的谈话结束了,我们再次握手告别。
我上了车,她的影子很快地消失了。
#1446637
坎斯克站、小儿上车
在加玛拉站和玛利亚告别后,心情更是起伏不定,下一站是坎斯克了。平时慢车要五个小时左右,特别快车只要两个小时。
一方面急切地想见到孩子,一方面又怕各种“万一”的不顺利,那才真没办法。这两个钟头,根本无所谓睡觉了,鲁也参也未睡,等待见到他的妻子。
夜里十二点,车到了坎斯克。
我和鲁也参下了车,在静悄悄的站台上,远远看到几个人。我放心了。我们赶紧迎上去,鲁也参的妻子,亲家,还有两个中国人,其中有一个抱着我的小孩子,他看见我,喊了一声:“爸爸!”我接抱过来,他两手抱着我的脖子,又喊了一声:“爸爸!”将头放在我的肩上。等着再和他说话时,他不再答应,一看,已经睡着了。我就把他抱上车,放在卧铺上,他仍在呼呼地睡着。
我下来和他们告别,据鲁也参妻子说,今天下午才告诉孩子说我要来了,并把他的随身衣服、小被子打好。他坐在小行李上,也不睡,要等爸爸来,也不玩。抱他来车站时,他已经很困了,但就是不睡,还问:“爸爸什么时候来?”现在困极了,见到我,倒在我怀里,抱着我脖子,达到了目的,心放下了,很快就睡了。
他们还带着篮子,里边有酒、香肠、酒杯,女人们想的真周到。我们在车门口还吃点,喝点酒,碰了杯,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祝我们顺利回到祖国。
两位华侨还送我们两人每人一架价值七百卢布的照相机作纪念。恋恋不舍,充满了离别之情。
鲁也参的妻子买了一张票,坐两站,准备和鲁也参多谈一谈。前两站离她的女儿不远,然后再转回去。
鲁也参妻子把林娜的一封信转给我。她说,接到我们的电报后,曾给林娜一封信,告诉她我们路过坎斯克的日期,以便她能来和孩子及我见面。她没有来,回了一封信说,她身体不好,经济也不宽裕,很想孩子,有时夜里梦到,但她已经和我们告别了,印象还在,如再见我们一次,不会有什么收获,而精神上会再受一次刺激,所以不来了。她只希望我们一路平安,到北京以后给她写封信并把孩子的像片寄给她,作为我们之间的纪念。别的,她不再想了。相信孩子在父亲的照顾下,能长大成人。
在加玛拉站和玛利亚告别后,心情更是起伏不定,下一站是坎斯克了。平时慢车要五个小时左右,特别快车只要两个小时。
一方面急切地想见到孩子,一方面又怕各种“万一”的不顺利,那才真没办法。这两个钟头,根本无所谓睡觉了,鲁也参也未睡,等待见到他的妻子。
夜里十二点,车到了坎斯克。
我和鲁也参下了车,在静悄悄的站台上,远远看到几个人。我放心了。我们赶紧迎上去,鲁也参的妻子,亲家,还有两个中国人,其中有一个抱着我的小孩子,他看见我,喊了一声:“爸爸!”我接抱过来,他两手抱着我的脖子,又喊了一声:“爸爸!”将头放在我的肩上。等着再和他说话时,他不再答应,一看,已经睡着了。我就把他抱上车,放在卧铺上,他仍在呼呼地睡着。
我下来和他们告别,据鲁也参妻子说,今天下午才告诉孩子说我要来了,并把他的随身衣服、小被子打好。他坐在小行李上,也不睡,要等爸爸来,也不玩。抱他来车站时,他已经很困了,但就是不睡,还问:“爸爸什么时候来?”现在困极了,见到我,倒在我怀里,抱着我脖子,达到了目的,心放下了,很快就睡了。
他们还带着篮子,里边有酒、香肠、酒杯,女人们想的真周到。我们在车门口还吃点,喝点酒,碰了杯,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祝我们顺利回到祖国。
两位华侨还送我们两人每人一架价值七百卢布的照相机作纪念。恋恋不舍,充满了离别之情。
鲁也参的妻子买了一张票,坐两站,准备和鲁也参多谈一谈。前两站离她的女儿不远,然后再转回去。
鲁也参妻子把林娜的一封信转给我。她说,接到我们的电报后,曾给林娜一封信,告诉她我们路过坎斯克的日期,以便她能来和孩子及我见面。她没有来,回了一封信说,她身体不好,经济也不宽裕,很想孩子,有时夜里梦到,但她已经和我们告别了,印象还在,如再见我们一次,不会有什么收获,而精神上会再受一次刺激,所以不来了。她只希望我们一路平安,到北京以后给她写封信并把孩子的像片寄给她,作为我们之间的纪念。别的,她不再想了。相信孩子在父亲的照顾下,能长大成人。
#1446641
上车后,孩子在沉睡着,实在是太困了。我给他脱了外衣、上衣和皮鞋,又在额上吻了几次,他一动不动地呼呼睡着了。
我在卧铺旁边,放个箱子,使铺位宽了些,我躺了下去,但很难入睡。虽然一切顾利,可以放心了,但思绪绵绵,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我们醒了不久,小儿醒来,一着,情景不同,便喊着“姥姥”哭起来了。他学鲁也参的外孙把鲁的妻子叫“姥姥”。我心里一酸,忙给他解释,又怕他不习惯和我在一起,赶忙拿出玩具给他玩,给他吃东西。过了一会儿,他好了,话匣子打开了,又问东问西了。
有一个专家会逗小孩玩,很快就熟了。不到半天,他在车上跑起来了。爸爸长、爸爸短地说个不休。不到一天,他也到各厢间去玩了,车上就他一个小孩,增加了不少的热闹。特别是有一对新婚的捷克专家夫妇和一对约五十岁的苏联专家夫妇,都很喜欢他。不仅给他各种吃的,还给他缝了个小娃娃,领着他玩。
因此,他一直到北京,及以后,也未闹过一次。
我在卧铺旁边,放个箱子,使铺位宽了些,我躺了下去,但很难入睡。虽然一切顾利,可以放心了,但思绪绵绵,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我们醒了不久,小儿醒来,一着,情景不同,便喊着“姥姥”哭起来了。他学鲁也参的外孙把鲁的妻子叫“姥姥”。我心里一酸,忙给他解释,又怕他不习惯和我在一起,赶忙拿出玩具给他玩,给他吃东西。过了一会儿,他好了,话匣子打开了,又问东问西了。
有一个专家会逗小孩玩,很快就熟了。不到半天,他在车上跑起来了。爸爸长、爸爸短地说个不休。不到一天,他也到各厢间去玩了,车上就他一个小孩,增加了不少的热闹。特别是有一对新婚的捷克专家夫妇和一对约五十岁的苏联专家夫妇,都很喜欢他。不仅给他各种吃的,还给他缝了个小娃娃,领着他玩。
因此,他一直到北京,及以后,也未闹过一次。
#1446650
重绕贝加尔湖
过了伊尔库次克,天已经黑了,那时安加拉河上正建设水电站,灯火辉煌,特别好看;绕贝加尔湖时,无数灯火倒映湖中,更为好看;这使我联想起1927年初次绕贝加尔湖的情景,天时,地理、人事,我的年龄、心情都大不相同了。
也想到,曾有相当长时期我们对于回国完全绝望了,而现在却越过绝境,走上了回国的坦途。当国际列车重绕贝加尔湖,我心想,人间有多少事不为人所能预料啊!
抱着无限的热诚,回国后,一定要尽力为国家为人民再作点工作。
此时此情,我再填一首“浪淘沙”,《重绕贝加尔湖》:
重绕北海边,不似当年。雪花纷飞又冰天。曾忆汉使牧羊曲,既叹亦欢。
往事几变迁,多少辛酸。黑发离国落发还。珍重余岁尽余力,高厦添砖。
以后,我们甜蜜地入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完了贝加尔湖。
苏联境内最后一站,奥特波尔
1955年10月9日刚过午,列车到了苏联境内的最后一站,奥特波尔,俄文OT JI OP是回击战的意思。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远东红军在这里集中进入满洲里,以后这个地方才改为现名。
由于中国和苏联的铁路软宽窄不同,列车在这里得换车轮,约需四小时。方法是用专门吊车,将车箱吊起,换上较窄的车轮,同时洗刷车身。
海关人员则在这里进行出境护照检查,大概因为中苏关系好手续很简单。这时旅客们都下车,行李不动。
各人办些邮电事务,鲁也参将余下的一千卢布寄回给他的妻子。
无其他事的人,都在随便游览。我领着孩子,不能远走,只在附近踱来踱去,心中思绪不断,再过一会儿就要进入自已多年梦想的祖国了。只是小儿不时问些滑稽的问题,打断我的思路。
天还没黑时,我们都上了车。
几分钟后,我们就过国境线,在火车上看不到什么其他标志或守卫人员,而只看到十几、二十几米宽的松土带。松土带是新犁过的,从南到北横货着,虽然过去从小说上、口头传说中看到或听说过犁松土的原因,但这次倒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
过了伊尔库次克,天已经黑了,那时安加拉河上正建设水电站,灯火辉煌,特别好看;绕贝加尔湖时,无数灯火倒映湖中,更为好看;这使我联想起1927年初次绕贝加尔湖的情景,天时,地理、人事,我的年龄、心情都大不相同了。
也想到,曾有相当长时期我们对于回国完全绝望了,而现在却越过绝境,走上了回国的坦途。当国际列车重绕贝加尔湖,我心想,人间有多少事不为人所能预料啊!
抱着无限的热诚,回国后,一定要尽力为国家为人民再作点工作。
此时此情,我再填一首“浪淘沙”,《重绕贝加尔湖》:
重绕北海边,不似当年。雪花纷飞又冰天。曾忆汉使牧羊曲,既叹亦欢。
往事几变迁,多少辛酸。黑发离国落发还。珍重余岁尽余力,高厦添砖。
以后,我们甜蜜地入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完了贝加尔湖。
苏联境内最后一站,奥特波尔
1955年10月9日刚过午,列车到了苏联境内的最后一站,奥特波尔,俄文OT JI OP是回击战的意思。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远东红军在这里集中进入满洲里,以后这个地方才改为现名。
由于中国和苏联的铁路软宽窄不同,列车在这里得换车轮,约需四小时。方法是用专门吊车,将车箱吊起,换上较窄的车轮,同时洗刷车身。
海关人员则在这里进行出境护照检查,大概因为中苏关系好手续很简单。这时旅客们都下车,行李不动。
各人办些邮电事务,鲁也参将余下的一千卢布寄回给他的妻子。
无其他事的人,都在随便游览。我领着孩子,不能远走,只在附近踱来踱去,心中思绪不断,再过一会儿就要进入自已多年梦想的祖国了。只是小儿不时问些滑稽的问题,打断我的思路。
天还没黑时,我们都上了车。
几分钟后,我们就过国境线,在火车上看不到什么其他标志或守卫人员,而只看到十几、二十几米宽的松土带。松土带是新犁过的,从南到北横货着,虽然过去从小说上、口头传说中看到或听说过犁松土的原因,但这次倒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
#1446652
(↑第一次来到贝加尔湖: >>Po.1442127 )
#1446654
到达满洲里
只有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就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了。
车刚停下,中国海关人员即上来进行入境调查。
手续也很简单。见到我们,就问我们要不要换人民币。我们拿出外汇支票,他们很快下车替我们换了三百七十五元人民币。
海关人员态度很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非常兴奋地下了车,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在车站上散了一会儿步。这时天已完全黑了。
很快,中国的车务员也上来了,告诉大家已经挂上了餐车,可以用晚餐,还用中国话重复一遍。从此,在中国境内是中国乘务员。中国乘务员也会说俄语。
我和鲁也参向同厢专家建议到餐车吃中国饭,喝中国酒,共祝我们回到了祖国,欢迎他们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已换了人民币,可以购买我们想吃的东西:酒、小菜。他们同意了。
我们进了餐车,餐车很漂亮,不次于苏联的,而且还更好些。这时我们才知道苏联的餐车只在苏联境内,从满洲里已是中国的了。
餐车上吃了中式做法的西餐,觉得更有味道。中国白酒、红酒、啤酒,喝了个够,还吃了水果,小孩子也吃得不少。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而精神爽时,则能吃能喝。回车厢后,很甜蜜地在祖国大地上睡了一大觉。
第二天一醒,未起床,即隔窗尽情地看望祖国的大地,想到过去的历史和统一的新中国。想到自己终于回来了.....
我曾作过一首诗,纪念回到祖国。后来看《毛泽东选集》及鲁迅的书时,知道了曾在河南工作过的青年有为的党负责人李求实,于1931年和其他四人牺牲于龙华,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见《南腔北调集》)中,写了一首很好的诗,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挚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首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为了纪念回国并怀念李求实同志,将原诗改用鲁迅的原韵,修改为《回国感怀》如下:
投书故国请缨时,别妇携雏断藕丝。
二十余年历风雪,四旬末岁举红旗。
冷将惆惆埋异域,热抱忠诚赋新诗。
今日立下愚公志,抖擞精神着戎衣。
只有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就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了。
车刚停下,中国海关人员即上来进行入境调查。
手续也很简单。见到我们,就问我们要不要换人民币。我们拿出外汇支票,他们很快下车替我们换了三百七十五元人民币。
海关人员态度很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非常兴奋地下了车,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在车站上散了一会儿步。这时天已完全黑了。
很快,中国的车务员也上来了,告诉大家已经挂上了餐车,可以用晚餐,还用中国话重复一遍。从此,在中国境内是中国乘务员。中国乘务员也会说俄语。
我和鲁也参向同厢专家建议到餐车吃中国饭,喝中国酒,共祝我们回到了祖国,欢迎他们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已换了人民币,可以购买我们想吃的东西:酒、小菜。他们同意了。
我们进了餐车,餐车很漂亮,不次于苏联的,而且还更好些。这时我们才知道苏联的餐车只在苏联境内,从满洲里已是中国的了。
餐车上吃了中式做法的西餐,觉得更有味道。中国白酒、红酒、啤酒,喝了个够,还吃了水果,小孩子也吃得不少。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而精神爽时,则能吃能喝。回车厢后,很甜蜜地在祖国大地上睡了一大觉。
第二天一醒,未起床,即隔窗尽情地看望祖国的大地,想到过去的历史和统一的新中国。想到自己终于回来了.....
我曾作过一首诗,纪念回到祖国。后来看《毛泽东选集》及鲁迅的书时,知道了曾在河南工作过的青年有为的党负责人李求实,于1931年和其他四人牺牲于龙华,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见《南腔北调集》)中,写了一首很好的诗,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挚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首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为了纪念回国并怀念李求实同志,将原诗改用鲁迅的原韵,修改为《回国感怀》如下:
投书故国请缨时,别妇携雏断藕丝。
二十余年历风雪,四旬末岁举红旗。
冷将惆惆埋异域,热抱忠诚赋新诗。
今日立下愚公志,抖擞精神着戎衣。
#1446655
初次听到富拉尔基
次日上午十时左右,车到富拉尔基,只停三分钟。
有三个在乌拉尔实习的上海青年下车,这三个人我们是在车上认识的,其中一个学炼钢,两个学轧钢,因工作任务急,在这里下车到工作岗位,因此,我才知道这里有钢厂,并且知道叫富拉尔基。
祖国境内的旅行
东北过去未来过,出国时是从海上到海参崴的。
沿途看到的祖国东北比较荒凉,人口较少。到哈尔滨及长春时,我都下车散步,看到站名还写着俄文名及中文名。到沈阳时,已是晚间入睡时,未见到过去听到的“奉天”。
一路很顺利。10月12日上午,到了山海关,我下了车,登上天桥,看了山海关的景致,并第一次买到纪念画片。我还向俄国专家介绍并解释了万里长城。
以后又路过了唐山、天津,都是早已闻名但未见过的名城。
下午,快六点时,列车开始演泰中国国歌,并报告即将到达北京了。我盼望多年的中国首都即将在眼前了,心中的激动情绪,无法用言语表示。郊区已出现在眼前。很快,车停了,我们下了车。
刚下车,先见到潘树人来接我们。
他介绍了组织部招待所的招待员王同志。金明也来了,我不认识,但和鲁也参相识。招待员雇了车,将我们的行车运出站,又雇车运往招待所。
我们四个人,由潘树人抱着小孩子,我们手提着手提包,慢慢地缓步在北京的大街上,走向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一方面坐了整整九天的车,想走动一下,另一方面,以非常愉快的心情,想在祖国首都,缓步地走一走,观看一下渴望已久的首都的市容。
1955年10月12日下午七时左右,我们进入了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北京比较有名的新华饭店,地点在前门外煤市街。
招待所已预备了现成的房间,行李已经安排下,一切都顺利终于回到了祖国,受到了没有想到的接待,开始了中断二十九年的祖国的生活。
次日上午十时左右,车到富拉尔基,只停三分钟。
有三个在乌拉尔实习的上海青年下车,这三个人我们是在车上认识的,其中一个学炼钢,两个学轧钢,因工作任务急,在这里下车到工作岗位,因此,我才知道这里有钢厂,并且知道叫富拉尔基。
祖国境内的旅行
东北过去未来过,出国时是从海上到海参崴的。
沿途看到的祖国东北比较荒凉,人口较少。到哈尔滨及长春时,我都下车散步,看到站名还写着俄文名及中文名。到沈阳时,已是晚间入睡时,未见到过去听到的“奉天”。
一路很顺利。10月12日上午,到了山海关,我下了车,登上天桥,看了山海关的景致,并第一次买到纪念画片。我还向俄国专家介绍并解释了万里长城。
以后又路过了唐山、天津,都是早已闻名但未见过的名城。
下午,快六点时,列车开始演泰中国国歌,并报告即将到达北京了。我盼望多年的中国首都即将在眼前了,心中的激动情绪,无法用言语表示。郊区已出现在眼前。很快,车停了,我们下了车。
刚下车,先见到潘树人来接我们。
他介绍了组织部招待所的招待员王同志。金明也来了,我不认识,但和鲁也参相识。招待员雇了车,将我们的行车运出站,又雇车运往招待所。
我们四个人,由潘树人抱着小孩子,我们手提着手提包,慢慢地缓步在北京的大街上,走向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一方面坐了整整九天的车,想走动一下,另一方面,以非常愉快的心情,想在祖国首都,缓步地走一走,观看一下渴望已久的首都的市容。
1955年10月12日下午七时左右,我们进入了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北京比较有名的新华饭店,地点在前门外煤市街。
招待所已预备了现成的房间,行李已经安排下,一切都顺利终于回到了祖国,受到了没有想到的接待,开始了中断二十九年的祖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