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4
👍
6
💗
3
🎉
1
#1082828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082910
好事近/宋・陈克
寻遍石亭春,黯黯暮山明灭。
竹外小溪深处,倚一枝寒月。
淡云疏雨苦无情,得折便须折。
醉帽凤鬟归去,有馀香愁绝。
寻遍石亭春,黯黯暮山明灭。
竹外小溪深处,倚一枝寒月。
淡云疏雨苦无情,得折便须折。
醉帽凤鬟归去,有馀香愁绝。
#1083449
阿伦卡·祖潘契奇:《第二次死亡》(2022)
如何表达死亡呢?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为了能够说出死亡,你必须使死亡焕发生机,将它融入生命,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赋予它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使你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换句话说,你必须让死亡从死亡中复活。要表达死亡,你必须让它在象征世界中继续存在,以象征的方式存在。
“国王驾崩。国王万岁!”这是各国新君主登基后的传统宣告。宣布国王驾崩是加冕典礼固有的重要部分。这里有死亡(这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通过死亡的发生,它标志着象征性生命的存续。
在萨德侯爵的理论中,死亡与生命延续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他认识到自然的本质和其中包含的不灭生命。这反过来要求引入“第二次死亡”的概念,因为它可能终结这种不灭的生命,因为死亡本身并不能真正中断这种生命。在萨德的《朱丽叶》(Juliette)一书的第四部分,特别是教皇的著名演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种死亡之间的区别。首先是自然死亡,它是自然生成和腐败循环的一部分,是自然永恒变化的一部分。所有死去的事物都通过腐化参与到新的生命形式中。我们可以说,自然其实意味着生命的绝对“暴政”(tyranny),因为生命无法真正被死亡摧毁。死亡是生命的内在时刻,它本身参与到再生中,而不是生命的对立面或最终的终结。死亡不足以结束一切。诚如教皇所言:
在我们称之为死亡的那一瞬间,一切似乎都消失了……但这种死亡只是想象中的,它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不以其他方式存在……确实,没有真正的死亡。
在自然中,一切事物都不可能真正死亡,这种的观点背后,涌现出了一种绝对的、终极的罪恶观念,这种罪恶将带来绝对的死亡,这“第二次死亡”是“彻底毁灭”(total destruction),它导致自然循环本身的终结,从而带来“死亡”。
因此,对萨德来说,这种不可毁灭的生命并不是死亡的对立面,而是它意味着死亡,包含着死亡,正因为如此,它才不可毁灭。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无法摧毁生命,无法终结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萨德的问题是,如何将死亡从仅仅是生命再生的内在时刻中解放出来?
如何表达死亡呢?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为了能够说出死亡,你必须使死亡焕发生机,将它融入生命,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赋予它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使你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换句话说,你必须让死亡从死亡中复活。要表达死亡,你必须让它在象征世界中继续存在,以象征的方式存在。
“国王驾崩。国王万岁!”这是各国新君主登基后的传统宣告。宣布国王驾崩是加冕典礼固有的重要部分。这里有死亡(这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通过死亡的发生,它标志着象征性生命的存续。
在萨德侯爵的理论中,死亡与生命延续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他认识到自然的本质和其中包含的不灭生命。这反过来要求引入“第二次死亡”的概念,因为它可能终结这种不灭的生命,因为死亡本身并不能真正中断这种生命。在萨德的《朱丽叶》(Juliette)一书的第四部分,特别是教皇的著名演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种死亡之间的区别。首先是自然死亡,它是自然生成和腐败循环的一部分,是自然永恒变化的一部分。所有死去的事物都通过腐化参与到新的生命形式中。我们可以说,自然其实意味着生命的绝对“暴政”(tyranny),因为生命无法真正被死亡摧毁。死亡是生命的内在时刻,它本身参与到再生中,而不是生命的对立面或最终的终结。死亡不足以结束一切。诚如教皇所言:
在我们称之为死亡的那一瞬间,一切似乎都消失了……但这种死亡只是想象中的,它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不以其他方式存在……确实,没有真正的死亡。
在自然中,一切事物都不可能真正死亡,这种的观点背后,涌现出了一种绝对的、终极的罪恶观念,这种罪恶将带来绝对的死亡,这“第二次死亡”是“彻底毁灭”(total destruction),它导致自然循环本身的终结,从而带来“死亡”。
因此,对萨德来说,这种不可毁灭的生命并不是死亡的对立面,而是它意味着死亡,包含着死亡,正因为如此,它才不可毁灭。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无法摧毁生命,无法终结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萨德的问题是,如何将死亡从仅仅是生命再生的内在时刻中解放出来?
#1083462
>>Po.1083449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需要引入第二次死亡。普通的罪恶和毁灭形式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因为它们只是消灭了个体的生命,而没有真正触及生命本身。换句话说,问题在于如何毁灭,如何“杀死”那些已经死亡但无法真正死亡的生命的部分。萨德的“彻底毁灭”幻想旨在消除死亡,使其无法发挥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观点。
萨德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的特殊执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拉康理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象征性生命”与“真实”/经验生活之间的简单对立,而是源于这两者之间的奇特闭环,并在这一闭环中产生了新的“真实”。萨德试图毁灭或终结的不可毁灭的生命,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生命(例如,历史或记忆中被承认的大他者(the big Other)中的“永恒”生命或象征性使命),而是一种可以被视为“生命”的东西。它本质上是象征界的副产品,是它不可还原的剩余(本身并不是象征性的)。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需要引入第二次死亡。普通的罪恶和毁灭形式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因为它们只是消灭了个体的生命,而没有真正触及生命本身。换句话说,问题在于如何毁灭,如何“杀死”那些已经死亡但无法真正死亡的生命的部分。萨德的“彻底毁灭”幻想旨在消除死亡,使其无法发挥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观点。
萨德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的特殊执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拉康理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象征性生命”与“真实”/经验生活之间的简单对立,而是源于这两者之间的奇特闭环,并在这一闭环中产生了新的“真实”。萨德试图毁灭或终结的不可毁灭的生命,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生命(例如,历史或记忆中被承认的大他者(the big Other)中的“永恒”生命或象征性使命),而是一种可以被视为“生命”的东西。它本质上是象征界的副产品,是它不可还原的剩余(本身并不是象征性的)。
#1083465
我们提到了康托洛维茨和他的著作《国王的两个身体》,以及新国王登基后的仪式宣言:“国王驾崩。国王万岁!”这句话表明,象征性使命没有在死亡里中止,而是通过死亡存续。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在一个截然不同的语境中看到非常相似的情况。拉康讨论了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对个体死亡的依赖,这是让生命存续的一种手段:
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两性分化是物种生存的保障……我们可以说,物种以个体的形式生存。然而,马作为一种物种的存在也具有其意义——每匹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会面临死亡。因此,性与死亡,性与个体死亡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拉康《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在这里,我们要重复讨论康托洛维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论述,但这与象征性使命不同,而是与(性别)生命本身有关。尽管个体会死去,但生命(例如物种的生命)并不能存续,而是通过死亡,在死亡的“帮助”下存续。死亡是(有性)生命存续的必要条件,是它存续的条件。死亡是生命的内在时刻和条件。我们可以近乎逐字重复上述宣言,说:“马已死,马万岁!(马这个物种万岁!)”
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两性分化是物种生存的保障……我们可以说,物种以个体的形式生存。然而,马作为一种物种的存在也具有其意义——每匹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会面临死亡。因此,性与死亡,性与个体死亡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拉康《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在这里,我们要重复讨论康托洛维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论述,但这与象征性使命不同,而是与(性别)生命本身有关。尽管个体会死去,但生命(例如物种的生命)并不能存续,而是通过死亡,在死亡的“帮助”下存续。死亡是(有性)生命存续的必要条件,是它存续的条件。死亡是生命的内在时刻和条件。我们可以近乎逐字重复上述宣言,说:“马已死,马万岁!(马这个物种万岁!)”
#1083496
“性化”(sexuation)首先是生命存续中的一次切割,一种失落,它表征着(生命的)不存续,是生命的丧失。然而,矛盾之处在于,正是这种切割或生命的丧失的重复构成了生命的存续。因此,性是生命中死亡的发生点。
#1083504
萨德对不灭生命的执念并非偶然,他通过酷刑的幻想将性(享乐)的极限推向了想象的极端,就好像他试图让它分化死亡,让死亡无法履行确保生命繁衍和存续的功能。在酷刑中,不可能的、无法实现的、却是彻底毁灭和绝对死亡的焦点,被转化成了无限延长的死亡和垂死状态的时间性。
从“简单直接”的杀戮或谋杀到酷刑的过渡,将死亡的瞬间性转化为无限持续的场景。它将时间性转化为一种空间范畴。酷刑是一种“活死人”的方式,它使死亡失去了作用(死亡不再是繁衍的起点)。它是对死亡的幻想式冻结,使其脱离了繁衍的循环。死亡在酷刑中蔓延开来,从而成为适当的狂喜,正如希腊语词源ἔκστασις(ekstasis)隐含的意义:“从适当的地方移置(displace)”。换句话说,它成为了不可能的、无限享乐的场景,被死亡的痛苦加倍和增强,而不是被它所抹杀。
这就是萨德幻想的核心。受害者被无休止地折磨,超越了所有想象的极限,但他们仍在继续生活和受苦,甚至变得越来越美,仿佛被赋予了另一个崇高的(sublime)躯体。
从“简单直接”的杀戮或谋杀到酷刑的过渡,将死亡的瞬间性转化为无限持续的场景。它将时间性转化为一种空间范畴。酷刑是一种“活死人”的方式,它使死亡失去了作用(死亡不再是繁衍的起点)。它是对死亡的幻想式冻结,使其脱离了繁衍的循环。死亡在酷刑中蔓延开来,从而成为适当的狂喜,正如希腊语词源ἔκστασις(ekstasis)隐含的意义:“从适当的地方移置(displace)”。换句话说,它成为了不可能的、无限享乐的场景,被死亡的痛苦加倍和增强,而不是被它所抹杀。
这就是萨德幻想的核心。受害者被无休止地折磨,超越了所有想象的极限,但他们仍在继续生活和受苦,甚至变得越来越美,仿佛被赋予了另一个崇高的(sublime)躯体。
#1083567
至于“坚不可摧的生命”(indestructible life),它主要伴随另一种意象出现,亦即永恒再生的意象及其冲动(pulsion),无论我们做什么或发生什么,它似乎都会遵循自己的轨迹,它似乎是一种无论如何都无法中断(“杀死”)的东西。正是这种不可能性,萨德需要一种视角,一种“幻想”,一种他设想的激进的、绝对的罪恶,需要第二次死亡。这种意象尤其出现在现代流行文化中,例如亡灵或活死人的意象,齐泽克就这一意象撰写过大量文章。
#1083569
死亡在能言的生命中的表征,不仅仅能指,是指涉濒死和死亡的词,而且是(乃至主要是)驱力,是驱力的存在与坚持。正因为如此,每一种驱力本质上都是一种死亡驱力。驱力及其满足方式令人不安。死亡在我们的生命中“表征”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总是从内部扰乱我们的生命。
这也涉及拉康就海德格尔(Heidegger)的“面向死亡的存在”(Sein-zum-Tode,或译作“向死而生”)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为海德格尔界定了人的差异(“人之为人”)。在海德格尔的“面向死亡的存在”中,死亡扮演着什么角色?如果说死亡不是微不足道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关系和态度决定了一切,并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维度。简单地说,因为死亡,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做什么都变得非常重要。
这也涉及拉康就海德格尔(Heidegger)的“面向死亡的存在”(Sein-zum-Tode,或译作“向死而生”)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为海德格尔界定了人的差异(“人之为人”)。在海德格尔的“面向死亡的存在”中,死亡扮演着什么角色?如果说死亡不是微不足道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关系和态度决定了一切,并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维度。简单地说,因为死亡,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做什么都变得非常重要。
#1083571
人类最终能够参与的特定“不朽”的领域,正是由人的有限和速朽。因此,“有限性”和“面向死亡的存在”这一主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否否定了具体的人类“不朽”模式。相反,它提醒我们,这种“不朽”(无法被简单的生存所还原的物和行为)恰恰建立在具体的人类有限性模式之上。
这种转变(以及与海德格尔的重大区别)发生在另一个地方,我简单地表述如下。在海德格尔那里,由语言促成的死亡观念占据了结构性位置,而在拉康那里,它变成了享受的真实,变成了享乐对我们的无情迫害。它们都与语言有关,但方式和层次不同。
拉康的观点在这里非常精确且深入。他认为,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不仅揭示了人的深层次维度,无法归结为单纯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享乐中的某种定位形成了对死亡的各种态度。死亡本身并没有产生“激烈”关系的内在特性,只有当“享乐”介入时,这种关系才真正“激烈”。
与自己身体的不和谐关系,这就是死亡的表征形式,它影响了我们活着的方式。这就是与驱力有关的享乐,它打破了(本应)封闭的动物生命圈子,唤醒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理念、思考、原则和伦理态度的认识。
这种转变(以及与海德格尔的重大区别)发生在另一个地方,我简单地表述如下。在海德格尔那里,由语言促成的死亡观念占据了结构性位置,而在拉康那里,它变成了享受的真实,变成了享乐对我们的无情迫害。它们都与语言有关,但方式和层次不同。
拉康的观点在这里非常精确且深入。他认为,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不仅揭示了人的深层次维度,无法归结为单纯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享乐中的某种定位形成了对死亡的各种态度。死亡本身并没有产生“激烈”关系的内在特性,只有当“享乐”介入时,这种关系才真正“激烈”。
与自己身体的不和谐关系,这就是死亡的表征形式,它影响了我们活着的方式。这就是与驱力有关的享乐,它打破了(本应)封闭的动物生命圈子,唤醒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理念、思考、原则和伦理态度的认识。
#1083572
由于语言的存在,死亡不仅在语言中或通过语言表征出来,而且从根本上通过令人不安的、不死生命的剩余表征出来。语言不能还原(回到)语言。这正是新现实主义本体论经常忽略的事,正是因为语言,宇宙中才存在着另一种额外的、非语言的存在。
那么,概括地说,这就是人(作为能言的人)的悲剧和喜剧困境。我们生活(存在)在象征界,却在现实中未死(既非死也非活,而是“不死”,这是死亡驱力在概念上和拓扑学上的位置)。
那么,概括地说,这就是人(作为能言的人)的悲剧和喜剧困境。我们生活(存在)在象征界,却在现实中未死(既非死也非活,而是“不死”,这是死亡驱力在概念上和拓扑学上的位置)。
#1083573
葬礼仪式构成了一种象征性仪式,目的正是为了安抚、“容纳”主体的另一种不死的生命。葬礼仪式的存在是为了让这种不死的生命与主体的经验生命重叠,让令人不安的不死生命也死去和安息。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不死者”,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包含”并框定了这种不死者性,并受其驱使。当我们死去,没有举行任何象征性的仪式,剩下的只是这种不死的生命,它不再被任何事物控制,而是将我们俘虏。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不死者”,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包含”并框定了这种不死者性,并受其驱使。当我们死去,没有举行任何象征性的仪式,剩下的只是这种不死的生命,它不再被任何事物控制,而是将我们俘虏。
#1083575
所以,拒绝适当的葬礼一直被认为是最严厉、最苛刻的惩罚。在基督教传统中,它是永恒诅咒的同义词——被判永世不得安宁(而不是能够“安息”),并在这种状态下纠缠活人。事实上,这种不死的躁动似乎比地狱的折磨更加可怕,尽管它们并非相互独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命及其“有限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死亡。人们希望死掉,但又无法完全死亡。一旦我们死去,必须被告知“安息”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死亡)驱力。
葬礼仪式应该是为了调节这种生命的剩余,安抚它,给它一个框架。就好像对死亡和死者的象征性承认(葬礼仪式)最终是为了完成生与死的完全交换,让它们分离,一个给另一个让位。葬礼仪式是生与死的断裂,是它们的闭环或牵连,使身体从象征性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当生命最终与自身重叠时,我们就“死”了,就没有了这种额外的、令人不安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说,葬礼仪式是一种象征性仪式,其目的恰恰是为了消除象征性的(副)作用。
葬礼仪式应该是为了调节这种生命的剩余,安抚它,给它一个框架。就好像对死亡和死者的象征性承认(葬礼仪式)最终是为了完成生与死的完全交换,让它们分离,一个给另一个让位。葬礼仪式是生与死的断裂,是它们的闭环或牵连,使身体从象征性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当生命最终与自身重叠时,我们就“死”了,就没有了这种额外的、令人不安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说,葬礼仪式是一种象征性仪式,其目的恰恰是为了消除象征性的(副)作用。
#1083592
谁言晴雨怎料,字字难逃。盏冷日高,夜短苦昼烧。当到未到,自道许是途遥。
越看越觉得,梦良衣的这几句太绝了
越看越觉得,梦良衣的这几句太绝了
#1083849
语言世界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降生于那个先已存在的语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他者。“女人”的范畴在自我诞生之前已经存在,个体从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对,我是女人。”当个体如此自我定义之时,“女人”就诞生了。正如阿尔都塞所言,当一个人回应“喂,那个女人”的质询(interpretation)时,女人的“主体”就诞生了。
#1084663
忆秦娥/宋・曾觌
西风节。
碧云卷尽秋宵月。
秋宵月。
关河千里,照人离别。
尊前俱是天涯客。
那堪三载遥相忆。
遥相忆。
年光依旧,渐成华发。
西风节。
碧云卷尽秋宵月。
秋宵月。
关河千里,照人离别。
尊前俱是天涯客。
那堪三载遥相忆。
遥相忆。
年光依旧,渐成华发。
#1084962
德勒兹定义的意识形态是导致“个体因为某种更高目的的幻觉而放弃他们的欲望”,解释“个体行为是如何与其利益相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1085415
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1085431
“保护”,意味着将人关进围栏之中,终生支配。无论那个围栏是温室还是监狱,无甚区别。
而且,当一个男人“保护”女人时,他的外敌尝尝是比自己更强有力的其他男人。“保护”,不过是“所有”的另一种表达,却成了“爱”的代名词,这正是“权力的色情化”。
“保护”一词的含义,很明白地显示,男人的爱,只能以所有与支配的形式来表现。
而且,当一个男人“保护”女人时,他的外敌尝尝是比自己更强有力的其他男人。“保护”,不过是“所有”的另一种表达,却成了“爱”的代名词,这正是“权力的色情化”。
“保护”一词的含义,很明白地显示,男人的爱,只能以所有与支配的形式来表现。
#1085911
>>Po.1041833
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尤其是其中解构权威话语来达到黑色幽默,莫名其妙的青年“发癫”(当然他们有他们的名词)的流行亚文化和现在的网络浪潮非常相似
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尤其是其中解构权威话语来达到黑色幽默,莫名其妙的青年“发癫”(当然他们有他们的名词)的流行亚文化和现在的网络浪潮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