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岛开日语学习串有没有搞头[;´ヮ`]7
分享一些遇到的有的没的,单词、句子等。
目标是初学者可读……
分享一些遇到的有的没的,单词、句子等。
目标是初学者可读……
#454693
>>Po.454254
不是句式问题啦[;´ヮ`]7
就比方说这句话“そんな分かりきったこと、考えたって仕方ないのに、理解できねぇ”。
这个分かり切る,我一眼瞟过去理解了它的意思,但脑袋里没有检索对应的汉语词汇。为了要翻译出来,我只好执行检索,搜索到“显而易见”、“明摆着”、“明明白白“、“一看就明白”,然后挨个往里放,看看哪个最合适[ ›´ω`‹ ]
不是句式问题啦[;´ヮ`]7
就比方说这句话“そんな分かりきったこと、考えたって仕方ないのに、理解できねぇ”。
这个分かり切る,我一眼瞟过去理解了它的意思,但脑袋里没有检索对应的汉语词汇。为了要翻译出来,我只好执行检索,搜索到“显而易见”、“明摆着”、“明明白白“、“一看就明白”,然后挨个往里放,看看哪个最合适[ ›´ω`‹ ]
#454929
>>Po.454022
外语翻译三步走:复制或输入到翻译软件里→复制输出译文→校对修改并排版
开玩笑的(违心)。
其实po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多语言逻辑障碍了。当第二语言的逻辑体系与母语发生冲突时,译者往往就会执着于某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精准映射,这样就会摸不着头脑,毕竟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基于两份国情历史之下诞生语言嘛。
解决方法是:
一,糙一点就糙一点,想得越多你就越会深挖某个词汇或短语在该语言体系中的引申涵义,这样就越对不上。很多时候妥协是必要的,除非你打算就此开篇论文深入讨论。
二,每日精读几篇母语文章。积累母语逻辑储备是很重要的,坚持一段时间后往往就能有效改善症状。但这么做也会有缺点,就是如果自己文风习惯没有系统性确定下来的话,很容易受影响。
然后过段时间你就会感觉日语怎么看怎么别扭了,无限循环[ ゚∀。]
外语翻译三步走:复制或输入到翻译软件里→复制输出译文→校对修改并排版
开玩笑的(违心)。
其实po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多语言逻辑障碍了。当第二语言的逻辑体系与母语发生冲突时,译者往往就会执着于某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精准映射,这样就会摸不着头脑,毕竟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基于两份国情历史之下诞生语言嘛。
解决方法是:
一,糙一点就糙一点,想得越多你就越会深挖某个词汇或短语在该语言体系中的引申涵义,这样就越对不上。很多时候妥协是必要的,除非你打算就此开篇论文深入讨论。
二,每日精读几篇母语文章。积累母语逻辑储备是很重要的,坚持一段时间后往往就能有效改善症状。但这么做也会有缺点,就是如果自己文风习惯没有系统性确定下来的话,很容易受影响。
然后过段时间你就会感觉日语怎么看怎么别扭了,无限循环[ ゚∀。]
#454980
>>Po.454929
啊……这,我觉得我的症状没有那么严重耶[;´ヮ`]7
而且挑拣词语应该是做翻译必要的一步吧。不说翻译,用母语写作的时候都需要这一步。是用“推”还是用“敲”呢,需要推敲推敲[ ゚∀。]
看日语怎么看怎么别扭的症状我好像从来没有过……使用日语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就不是汉语逻辑[;´ヮ`]7
啊……这,我觉得我的症状没有那么严重耶[;´ヮ`]7
而且挑拣词语应该是做翻译必要的一步吧。不说翻译,用母语写作的时候都需要这一步。是用“推”还是用“敲”呢,需要推敲推敲[ ゚∀。]
看日语怎么看怎么别扭的症状我好像从来没有过……使用日语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就不是汉语逻辑[;´ヮ`]7
#455079
有些日语词是这样的,它的词性和翻译过来的汉语没法对应。
就比如说“失格”,《人间失格》的那个失格,我估摸着就是没法翻才就这么放着。本意是:失去做人的资格。哎我老是提《人间失格》,但这本书太丧了我其实一直没敢看,题外话。
这个“失格”,它是一个——我看看字典确认一下啊——它是一个名词。[ ゚∀。]用起来很简单,表示身份的名词+名词就完事了。
然而在中文里你要表达同样意思的时候,你得说“失去……的资格”、“不配称为……”、“算什么……“,必须是这种复杂结构。这一点乍一看问题不大,但在整个句子嵌套好几层,句式比较复杂的时候,会有点麻烦。
就比如说“失格”,《人间失格》的那个失格,我估摸着就是没法翻才就这么放着。本意是:失去做人的资格。哎我老是提《人间失格》,但这本书太丧了我其实一直没敢看,题外话。
这个“失格”,它是一个——我看看字典确认一下啊——它是一个名词。[ ゚∀。]用起来很简单,表示身份的名词+名词就完事了。
然而在中文里你要表达同样意思的时候,你得说“失去……的资格”、“不配称为……”、“算什么……“,必须是这种复杂结构。这一点乍一看问题不大,但在整个句子嵌套好几层,句式比较复杂的时候,会有点麻烦。
#455131
>>Po.454980
什么事干得多了,都会干出经验和习惯来的。
我就见过大佬不假思索口译出来的东西,比我死抠了几小时的成品都要强,那就是第二语言也差不多到母语级别的标志了,并且两种语言达到的高度很平衡。
其实母语写作也是这样的,推敲往往是在修改的阶段进行的。第一遍成文用词基本是不过脑子的,偶尔遇到自己不常用的表达才会顿一顿。这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文风,也就是成系统的写作习惯。
什么事干得多了,都会干出经验和习惯来的。
我就见过大佬不假思索口译出来的东西,比我死抠了几小时的成品都要强,那就是第二语言也差不多到母语级别的标志了,并且两种语言达到的高度很平衡。
其实母语写作也是这样的,推敲往往是在修改的阶段进行的。第一遍成文用词基本是不过脑子的,偶尔遇到自己不常用的表达才会顿一顿。这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文风,也就是成系统的写作习惯。
#455254
>>Po.455131
这倒是,如果以前纠结过一次,第二次就不会很纠结了。
想起我以前遇到过一个“寂しくてたまらない”,我想翻成“寂寞难耐”但总觉得怪怪的[ ゚∀。]搁现在我直接翻“非常寂寞”,管它的。
你说这大佬两种语言达到的水平很均衡,那得是什么表现?有点像江湖传说。
这倒是,如果以前纠结过一次,第二次就不会很纠结了。
想起我以前遇到过一个“寂しくてたまらない”,我想翻成“寂寞难耐”但总觉得怪怪的[ ゚∀。]搁现在我直接翻“非常寂寞”,管它的。
你说这大佬两种语言达到的水平很均衡,那得是什么表现?有点像江湖传说。
#455305
>>Po.455079
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两点组成的,第一是书名或标题的精炼翻译限制,第二才是你说的词性差异。
第一点通常没什么好说的,看个人手段了;
第二点的话,就要说回到日语这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上来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日语就是低仿、并自己加上了很多乱七八糟东西的汉语文言。但古时日本还是非常崇拜中国的,所以它其实不像越南语或者韩语那样到现在就只是徒具其型了,很多书面词汇你仍能在古汉语中找到原型。
只是你看,一门语言的词汇词义变化即使总在本语言环境里,它也是会随着时代而发生改变的,那从一门语言到另一门语言,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翻译日语时,有时候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照着日语词汇去找汉语词源。找得到,就好办了,无非就是给文言加入新的释义。
老实说,这么做很不妥,但还是很有效的,现在很多日译词也都是这么来的。
像你举的这个例子,失格就翻成失格好了,汉语也有类似的用法,只是微妙地有些新变化罢了。就像我记得以前还有人提到过的那个「絆」翻成“羁绊”,当时我好像说了其实是该翻成“牵绊”的,但你如果硬要用前者去翻,实际上也未尝不可,无非就是“牵马的绳子现在改牵日本人”这样而已[ ゚∀。]
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两点组成的,第一是书名或标题的精炼翻译限制,第二才是你说的词性差异。
第一点通常没什么好说的,看个人手段了;
第二点的话,就要说回到日语这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上来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日语就是低仿、并自己加上了很多乱七八糟东西的汉语文言。但古时日本还是非常崇拜中国的,所以它其实不像越南语或者韩语那样到现在就只是徒具其型了,很多书面词汇你仍能在古汉语中找到原型。
只是你看,一门语言的词汇词义变化即使总在本语言环境里,它也是会随着时代而发生改变的,那从一门语言到另一门语言,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翻译日语时,有时候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照着日语词汇去找汉语词源。找得到,就好办了,无非就是给文言加入新的释义。
老实说,这么做很不妥,但还是很有效的,现在很多日译词也都是这么来的。
像你举的这个例子,失格就翻成失格好了,汉语也有类似的用法,只是微妙地有些新变化罢了。就像我记得以前还有人提到过的那个「絆」翻成“羁绊”,当时我好像说了其实是该翻成“牵绊”的,但你如果硬要用前者去翻,实际上也未尝不可,无非就是“牵马的绳子现在改牵日本人”这样而已[ ゚∀。]
#455362
>>Po.455254
也没什么表现啦,就是反应很快、对两种语言的使用都很灵活罢了。
只是由于对两种语言环境的储备都很充足,所以知道的小知识很多、很杂,上一秒你能跟他讨论打钢珠的小技巧,下一秒他就能跟你聊某日本围棋名人在下十八番棋期间心肌梗塞送医院。
总得来说,也是一奇葩。
也没什么表现啦,就是反应很快、对两种语言的使用都很灵活罢了。
只是由于对两种语言环境的储备都很充足,所以知道的小知识很多、很杂,上一秒你能跟他讨论打钢珠的小技巧,下一秒他就能跟你聊某日本围棋名人在下十八番棋期间心肌梗塞送医院。
总得来说,也是一奇葩。
#455402
以前我上非常初级的笔译课程的时候,我老师讲过一个理念。就是翻译的时候要有思い遣り,要设身处地站在读者这一边思考,你翻的东西他们能不能一看就马上领会意思。有些该补充的信息就要补充全,该调整到更加母语的说法就应该调整。
当时就觉得,原来翻译这事这么亚撒西啊。[;´ヮ`]7
笔译和口译还是很不一样的。笔译比较追求斟酌,而口译一整个大摆烂,语序用词都不是大问题,意思差不多就行,冗余信息能省就省,还常常直接概括大意,毕竟有时限。ᕕ[ ᐛ ]ᕗ
当时就觉得,原来翻译这事这么亚撒西啊。[;´ヮ`]7
笔译和口译还是很不一样的。笔译比较追求斟酌,而口译一整个大摆烂,语序用词都不是大问题,意思差不多就行,冗余信息能省就省,还常常直接概括大意,毕竟有时限。ᕕ[ ᐛ ]ᕗ
#455456
>>Po.455402
说是这么说啦,然而现在的人都太浮躁,翻译也浮躁。看过太多翻译得乱七八糟的文章和小说了,不负责任的人哪个行业都有,说实话,真的不如几十年前那些一生都在珍视文字忠于求学的老前辈。
当然,靠谱的人还是有的,但与当下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真的不匹配。
说是这么说啦,然而现在的人都太浮躁,翻译也浮躁。看过太多翻译得乱七八糟的文章和小说了,不负责任的人哪个行业都有,说实话,真的不如几十年前那些一生都在珍视文字忠于求学的老前辈。
当然,靠谱的人还是有的,但与当下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真的不匹配。
#455603
>>Po.455305
汉语词是小问题啦,实在不行就搁着不动,然后打个注释就完事了。“失格”这个,搁着不动,不会日语的人也多多少少能领会精神。
麻烦的还是片假名,老生常谈了算是。实在不行就音译ᕕ[ ᐛ ]ᕗ
啊,“日语就是低仿、并自己加上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的汉语文言”,这个恕难赞同。
日语在引进汉语词汇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它们连类型都不是同一个,日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
还有一点很明显的区别就是,汉语是谓语在宾语前面,日语则是反过来。也就是说,中文是“吃饭”,日语是“饭吃”。一种只是纯模仿来的语言不会有这些根本性的区别。
总之日语只是借来的词汇多,一些句法结构也确实收到汉语影响,但不要歧视它啦!
汉语词是小问题啦,实在不行就搁着不动,然后打个注释就完事了。“失格”这个,搁着不动,不会日语的人也多多少少能领会精神。
麻烦的还是片假名,老生常谈了算是。实在不行就音译ᕕ[ ᐛ ]ᕗ
啊,“日语就是低仿、并自己加上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的汉语文言”,这个恕难赞同。
日语在引进汉语词汇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它们连类型都不是同一个,日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
还有一点很明显的区别就是,汉语是谓语在宾语前面,日语则是反过来。也就是说,中文是“吃饭”,日语是“饭吃”。一种只是纯模仿来的语言不会有这些根本性的区别。
总之日语只是借来的词汇多,一些句法结构也确实收到汉语影响,但不要歧视它啦!
#455732
日语的文字确确实实是根据汉字创制的,但文字是文字,语言是语言。世界上有很多没有自己文字的语言。当时日语就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借汉字创制了假名。
举个简单的例子,おもしろい这个词是实打实的原生日语词汇,写作面白い。为啥会是“面白”这两个字呢?因为表示“面(脸)”的词在日语(原生的)里发音“おも”,于是日本人一拍脑袋决定以后おも就写作“面”了。而表示“白色”的词语在日语里发音しろ,同样他们也决定以后就把しろ写作“白”。
这样他们就有了:
おも=面
しろ=白
而此时:已知“有趣“念作“おもしろい”,求写法?
再借字一次过来,就变成面白い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おもしろい这个词是实打实的原生日语词汇,写作面白い。为啥会是“面白”这两个字呢?因为表示“面(脸)”的词在日语(原生的)里发音“おも”,于是日本人一拍脑袋决定以后おも就写作“面”了。而表示“白色”的词语在日语里发音しろ,同样他们也决定以后就把しろ写作“白”。
这样他们就有了:
おも=面
しろ=白
而此时:已知“有趣“念作“おもしろい”,求写法?
再借字一次过来,就变成面白い了。
#455772
>>Po.455732
啊没说全,“借汉字创制假名来标记读音,也直接借汉字过来既表意,有时也标记读音”。后面举的这个哦莫西洛以的例子是直接借字。
我瞎诌的,有些说法应该不够严谨。
啊没说全,“借汉字创制假名来标记读音,也直接借汉字过来既表意,有时也标记读音”。后面举的这个哦莫西洛以的例子是直接借字。
我瞎诌的,有些说法应该不够严谨。
#455899
>>Po.455603
起源当然不是汉语啦,但受影响太大,并且这种影响在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书面体系,古代中国周边很多国家都是没有书写体系的,借用或直接套用中国的书写体系太多,反而间接地在很多细节部分改变了自身语系。
近代日本受西方影响大,所以英语德语拉丁语(特别是医学化学等专门科学方面)大幅介入,但在这之前,日语其实已经很大程度往汉语体系上靠了。
我不是说歧视什么的,只是客观讨论啦,毕竟真的就是这样啊。
从日本历史种种变迁来看,日本文化实在有点乱,从弥生时代后开始日本人自己就几乎是主动抛弃了原生文化,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杂烩方向去发展了。之后更是愈演愈烈,语言体系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大幅度充实并跑偏的。
在二战以及泡沫经济过后,日本就像是在木头地基上搭了个钢筋水泥房、上头还造了栋摩天大厦,结构大厦倒了一大半,看起来神奇又突兀。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一提赛博朋克就总喜欢往日本身上靠的原因之一。
起源当然不是汉语啦,但受影响太大,并且这种影响在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书面体系,古代中国周边很多国家都是没有书写体系的,借用或直接套用中国的书写体系太多,反而间接地在很多细节部分改变了自身语系。
近代日本受西方影响大,所以英语德语拉丁语(特别是医学化学等专门科学方面)大幅介入,但在这之前,日语其实已经很大程度往汉语体系上靠了。
我不是说歧视什么的,只是客观讨论啦,毕竟真的就是这样啊。
从日本历史种种变迁来看,日本文化实在有点乱,从弥生时代后开始日本人自己就几乎是主动抛弃了原生文化,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杂烩方向去发展了。之后更是愈演愈烈,语言体系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大幅度充实并跑偏的。
在二战以及泡沫经济过后,日本就像是在木头地基上搭了个钢筋水泥房、上头还造了栋摩天大厦,结构大厦倒了一大半,看起来神奇又突兀。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一提赛博朋克就总喜欢往日本身上靠的原因之一。
#455962
大佬们能给我这种瞎几把自学日语n年还是基本一窍不通的人一些建议吗|-` ]谢谢啦
#456246
>>Po.455732
日语古文词汇其实是可以单音节拆分的,也就是一个假名一个字。就像你说的おもしろい,第一步是おも-しろい。但在分开以后,你还可以进一步拆分它:
“面”在古文里其实不是“おも”,而是“も”,也就是“表面”的意思,而“お”则是提升重要性的特指前缀,拼起来才是“脸”。
同理,“しろ”,也是し和ろ的合并,日本古代“し”通“空、无色”的意思,这个音义起源大概是佛教(空,शून्य,读śūnya(存疑))。加上一个ろ就是“使之空”,之后“白し”才被引申为“风雅、有格调、有趣味(風流)”的意思。
更进一步,再全拼起来,“面白し”又变成“看起来很有格调”的意思,并最后变成 面白い,也就是“有趣”。
至于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日本的东西,老实说很多都不太可考了,我也说不上来。不过你琢磨琢磨看,哪怕只结合已知的内容,怎么想都很微妙啊[ ゚∀。]
日语古文词汇其实是可以单音节拆分的,也就是一个假名一个字。就像你说的おもしろい,第一步是おも-しろい。但在分开以后,你还可以进一步拆分它:
“面”在古文里其实不是“おも”,而是“も”,也就是“表面”的意思,而“お”则是提升重要性的特指前缀,拼起来才是“脸”。
同理,“しろ”,也是し和ろ的合并,日本古代“し”通“空、无色”的意思,这个音义起源大概是佛教(空,शून्य,读śūnya(存疑))。加上一个ろ就是“使之空”,之后“白し”才被引申为“风雅、有格调、有趣味(風流)”的意思。
更进一步,再全拼起来,“面白し”又变成“看起来很有格调”的意思,并最后变成 面白い,也就是“有趣”。
至于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日本的东西,老实说很多都不太可考了,我也说不上来。不过你琢磨琢磨看,哪怕只结合已知的内容,怎么想都很微妙啊[ ゚∀。]
#456365
>>Po.455962
建议就是保持兴趣?
说真的,学语言分考试派和实用派两种。考试没什么好说的,单词语法例文,背吧!而如果主要是兴趣和实用,那么就我个人经验,初学者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就五十音图和基本语法就足够了(这俩务必做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条件反射脱口而出)。再然后就是多听多说多用、多享受语感带来的流畅度实惠,有机会的话和日本人交流交流,没机会就自己创造语言环境。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建议就是保持兴趣?
说真的,学语言分考试派和实用派两种。考试没什么好说的,单词语法例文,背吧!而如果主要是兴趣和实用,那么就我个人经验,初学者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就五十音图和基本语法就足够了(这俩务必做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条件反射脱口而出)。再然后就是多听多说多用、多享受语感带来的流畅度实惠,有机会的话和日本人交流交流,没机会就自己创造语言环境。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457468
>>Po.456246
好牛,是考据派[ ゚∀。]
我是觉得日语现在这副样子也无可厚非啦。虽然我经常骂片假名鬼看得懂啊,但把各种语言通过片假名大杂烩进日语,汉字是整体打包丢进日语,可能是各种受限条件下的最优解了。毕竟日本,本来就不是一个条件有多优厚的地方,原本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比如说日本本来就没有面包,它引进面包,顺便把词汇也一起拿进来,多正常。而且其实每一种语言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重点是把原本没有的东西拿进来以后,对它们又做了什么改良。拿面包来举例就是红豆面包。我觉得改良之后确实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了,不管旁人看着是否觉得山寨[ ゚∀。]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学日语的中国人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看着大量的汉字词汇,觉得这不是都一样吗,从而觉得日语很简单,觉得这是一种从属于汉语的语言。
这种想法很危险啊。虽然我一开始也有点这么想……同源的地方确实大量存在,但仅仅是同源而已……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很多人说日语对中国人来说是种上手很快,但越学精就越觉得辛苦的语言。我觉得就是因为入门时会更多地看到相像的部分,越学会越觉得这确确实实是异族的语言。看着像,骨子里大相径庭。就跟日本人跟我们长得像,但越是跟他们交流,越会觉得有些想法我们很难互相理解。
所以说溯历史而上,发现“哇塞这个日语词的词源是汉语耶,出自哪个哪个汉语古籍“,我只会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亲切的,但已经没有那种小瞧的心态了。
说到底我们都是弟子啊。
好牛,是考据派[ ゚∀。]
我是觉得日语现在这副样子也无可厚非啦。虽然我经常骂片假名鬼看得懂啊,但把各种语言通过片假名大杂烩进日语,汉字是整体打包丢进日语,可能是各种受限条件下的最优解了。毕竟日本,本来就不是一个条件有多优厚的地方,原本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比如说日本本来就没有面包,它引进面包,顺便把词汇也一起拿进来,多正常。而且其实每一种语言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重点是把原本没有的东西拿进来以后,对它们又做了什么改良。拿面包来举例就是红豆面包。我觉得改良之后确实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了,不管旁人看着是否觉得山寨[ ゚∀。]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学日语的中国人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看着大量的汉字词汇,觉得这不是都一样吗,从而觉得日语很简单,觉得这是一种从属于汉语的语言。
这种想法很危险啊。虽然我一开始也有点这么想……同源的地方确实大量存在,但仅仅是同源而已……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很多人说日语对中国人来说是种上手很快,但越学精就越觉得辛苦的语言。我觉得就是因为入门时会更多地看到相像的部分,越学会越觉得这确确实实是异族的语言。看着像,骨子里大相径庭。就跟日本人跟我们长得像,但越是跟他们交流,越会觉得有些想法我们很难互相理解。
所以说溯历史而上,发现“哇塞这个日语词的词源是汉语耶,出自哪个哪个汉语古籍“,我只会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亲切的,但已经没有那种小瞧的心态了。
说到底我们都是弟子啊。
#457520
>>Po.455962
我觉得你要不还是整点网课看看?
自己瞎几把学可能只掌握了一些散乱的词汇,语法方面还是需要系统学习的。日语语法还是挺细碎的,其实不适合自学。
我觉得你要不还是整点网课看看?
自己瞎几把学可能只掌握了一些散乱的词汇,语法方面还是需要系统学习的。日语语法还是挺细碎的,其实不适合自学。
#465286
>>Po.455305
我一直觉得絆放在汉语里替换成缘分
我一直觉得絆放在汉语里替换成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