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7
👍
6
💗
3
🎉
1
#1424464
面对这些内部修正,反现代化理论以更具解释力为由提出了对抗性主张。摩尔(Moore)用革命与反革命取代了现代化与进化论;汤普森(Thompson)用自下而上的阶级历史与意识取代了工业关系演化模式的抽象论述;关于剥削与不平等的话语挑战并最终取代了分层与流动的讨论;冲突理论取代了功能主义;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理论取代了以价值为中心的多维路径;强调日常生活流动性、未定型性与协商性的微观社会学对固化社会结构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然而,将现代化理论推向绝境的并非这些科学替代方案本身。正如前文所述,早期理论的修正者已开始为同类现象提供同样具有解释力的连贯理论。现代化理论溃败的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和神话内核的瓦解。它最终无法应对的挑战来自存在层面——那些日益被视为集体解放的新型社会运动,包括全球范围的农民革命、黑人和奇卡诺运动(Chicanismo)、原住民反抗、青年文化、嬉皮士、摇滚乐和妇女解放运动。这些运动深刻改变了时代精神,改变了人们经验的时代节奏,从而俘获了新兴知识分子群体的意识形态想象。
为了表达这种经验现实与存在环境的变迁,知识分子构建出新的解释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颠倒了现代化理论的二元编码,以全新方式“叙述社会”。在编码体系里,“现代性”与“现代化”从历史时间轴的神圣端滑向世俗端。现代性被赋予了诸多曾专属于传统与落后的关键特征。
当代现代阶段不再象征民主与个体化,而被表述为官僚化与压迫性。现代美国不再代表自由市场或契约社会,而沦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这种社会的特质从理性、互依、现代与解放,逆转为落后、贪婪、无序与贫困化。
与现代性相关的符号意义发生彻底逆转,污染了与之关联的社会运动。自由主义被宣告死亡。与自由主义相关的、20世纪初的改革主义起源则被斥为企业扩张控制的伪装。宽容被等同于思想混沌、道德堕落与隐性压迫。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因压抑的现代性遭到批判,东方宗教与神秘主义反而被神圣化。
然而,将现代化理论推向绝境的并非这些科学替代方案本身。正如前文所述,早期理论的修正者已开始为同类现象提供同样具有解释力的连贯理论。现代化理论溃败的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和神话内核的瓦解。它最终无法应对的挑战来自存在层面——那些日益被视为集体解放的新型社会运动,包括全球范围的农民革命、黑人和奇卡诺运动(Chicanismo)、原住民反抗、青年文化、嬉皮士、摇滚乐和妇女解放运动。这些运动深刻改变了时代精神,改变了人们经验的时代节奏,从而俘获了新兴知识分子群体的意识形态想象。
为了表达这种经验现实与存在环境的变迁,知识分子构建出新的解释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颠倒了现代化理论的二元编码,以全新方式“叙述社会”。在编码体系里,“现代性”与“现代化”从历史时间轴的神圣端滑向世俗端。现代性被赋予了诸多曾专属于传统与落后的关键特征。
当代现代阶段不再象征民主与个体化,而被表述为官僚化与压迫性。现代美国不再代表自由市场或契约社会,而沦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这种社会的特质从理性、互依、现代与解放,逆转为落后、贪婪、无序与贫困化。
与现代性相关的符号意义发生彻底逆转,污染了与之关联的社会运动。自由主义被宣告死亡。与自由主义相关的、20世纪初的改革主义起源则被斥为企业扩张控制的伪装。宽容被等同于思想混沌、道德堕落与隐性压迫。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因压抑的现代性遭到批判,东方宗教与神秘主义反而被神圣化。
#1424465
现代性被简化为机械的齿轮装置。对第三世界而言,民主成为奢侈品,强权国家才是必需品。市场非但不是福音反而是敌人,因为资本主义被描绘成欠发达与落后的保障。这种经济理想的对立同样蔓延至第一世界。人道社会主义取代福利国家资本主义,成为至善的终极象征。资本主义经济被认为只会催生极端贫困与极端富裕,资本主义社会则被视为种族冲突、社会分裂与人性异化的根源。能够带来繁荣、平等与共同体重建的并非市场社会,而是社会主义。
这些符号重构伴随着社会叙事的根本转向。知识分子的神话叙事被重新拔高,转化为集体胜利与英雄变革的史诗。当下不再被视作长期斗争的终局,而成为通往更美好世界的路径。在这套英雄神话中,当下社会的行动者与群体被构想为“斗争中”的未来缔造者。浪漫现代主义那种个体化、内省式的叙事连同受到推崇反讽价值一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泾渭分明的道德界限与黑白对立的政治诉求。
在文学理论领域,新批评让位于新历史主义;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从道德家变身为反压抑的欲望理论家,甚至被解读为多形态性变态的代言人;马克思的形象也发生分裂,时而以列宁主义者面目出现,时而成为激进社群主义者,却极少再被描绘成早期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或人文主义者。
沃勒斯坦所谓的“现实主义”,实指要认识到“我们正生活在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未来世界政府过渡的时期”。他向听众提出存在主义问题:“我们如何自处?”答案只有两种:要么成为“理性战士推动革命”,要么成为“恶意的、犬儒的阻碍者”。这种修辞建构完美展现了二元编码的倒置(善恶界限分明,现代性被污名化)与新型英雄叙事的结合(千禧主义的未来救赎取向)。需知沃勒斯坦这番论述发表于题为《现代化:安息吧》(Modernization: Requiescat in Pace)的学术演讲,他本人正是反现代化理论阶段最具影响力与原创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家。
新一代激进知识分子构建的社会理论,理应且必须接受科学尺度的检验。他们的认知成果在70年代成为主导。即便最初孕育这些理论的意识形态整体性早已消散,但影响仍长期支配着当代社会科学。我必须再次强调,研究某种知识范式的衰落,同样需要超越科学维度的考量。理论是知识分子追寻意义的产物。面对持续的社会变迁,代际更迭会使前人的科学努力与意识形态建构不仅显得经验层面站不住脚,更在心理深度、政治相关性及道德适切性上暴露出时代局限。
这些符号重构伴随着社会叙事的根本转向。知识分子的神话叙事被重新拔高,转化为集体胜利与英雄变革的史诗。当下不再被视作长期斗争的终局,而成为通往更美好世界的路径。在这套英雄神话中,当下社会的行动者与群体被构想为“斗争中”的未来缔造者。浪漫现代主义那种个体化、内省式的叙事连同受到推崇反讽价值一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泾渭分明的道德界限与黑白对立的政治诉求。
在文学理论领域,新批评让位于新历史主义;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从道德家变身为反压抑的欲望理论家,甚至被解读为多形态性变态的代言人;马克思的形象也发生分裂,时而以列宁主义者面目出现,时而成为激进社群主义者,却极少再被描绘成早期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或人文主义者。
沃勒斯坦所谓的“现实主义”,实指要认识到“我们正生活在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未来世界政府过渡的时期”。他向听众提出存在主义问题:“我们如何自处?”答案只有两种:要么成为“理性战士推动革命”,要么成为“恶意的、犬儒的阻碍者”。这种修辞建构完美展现了二元编码的倒置(善恶界限分明,现代性被污名化)与新型英雄叙事的结合(千禧主义的未来救赎取向)。需知沃勒斯坦这番论述发表于题为《现代化:安息吧》(Modernization: Requiescat in Pace)的学术演讲,他本人正是反现代化理论阶段最具影响力与原创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家。
新一代激进知识分子构建的社会理论,理应且必须接受科学尺度的检验。他们的认知成果在70年代成为主导。即便最初孕育这些理论的意识形态整体性早已消散,但影响仍长期支配着当代社会科学。我必须再次强调,研究某种知识范式的衰落,同样需要超越科学维度的考量。理论是知识分子追寻意义的产物。面对持续的社会变迁,代际更迭会使前人的科学努力与意识形态建构不仅显得经验层面站不住脚,更在心理深度、政治相关性及道德适切性上暴露出时代局限。
#1424466
政治精英中的物质主义取代理想主义,民调显示青年与学生群体日益保守。毛派理论家——如巴黎的伯纳德-亨利·列维(Bernard-Henri Lévy)与美国的戴维·霍洛维茨(David Horowitz)转型为反对共产主义的“新哲学家”(nouveaux philosophes),部分人更成为新保守主义者。嬉皮士摇身变为雅皮士。对许多在60年代至70年代激进主义中成长的知识分子而言,这些新趋势带来难以承受的幻灭。这与50年代很像,社会主义的集体英雄叙事再次夭折,“意识形态终结”的论调似乎又将应验。
#1424469
后现代理论:失败、顺从与喜剧式的超脱
作为一种解释性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已发展出关于文化、科学与认识论、阶级、社会行动、性别与家庭关系、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中层分析模型。在这些方面,后现代理论对现实认知做出了独到贡献。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层理论。
这些讨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被视为历史趋势、社会结构与道德生活新范式的体现。后现代主义通过将结构与过程、微观与宏观等分析层面相互交织,并结合对当代生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强势论断,最终形成了一套包罗万象的广义社会理论。正如我们前文探讨的其他理论一样,这套理论必须从超科学的维度加以审视——它不仅是解释性理论,更是一种意义建构体系。
我们将后现代主义视为神话——不仅是认知描述,更是编码并叙事化为某种“有意义”的框架——就必须将它理解为激进社会理论的继承性意识形态。它之所以勃兴,是因为现实未能按照反现代化理论的预期展开。从这个视角看,尽管后现代主义看似在把握当下与未来,但视野实则被过去所锚定。
后现代主义最初(至少部分地)是知识分子失望情绪的意识形态产物。当英雄主义集体激进主义时代逐渐消逝,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通过重构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历史阶段作出回应,他们将这个曾预示更辉煌未来的崇高集体当下,重新界定为已然逝去的时期。
他们宣称,过去的消逝非源于政治挫败,而是历史结构使然。乌托邦的溃败曾经威胁神话连贯性,暗示历史倒退的可能性,这动摇了知识生活的意义结构。后现代理论将这种迫近的溃败转化为内在必然,将它归因为历史发展本身的逻辑。左翼的宏大叙事只是被历史淘汰,而非真正被击败——神话依然运作,意义得以存续。
早期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论述充满理论困惑,它坦率剖白现实剧变,并表达存在主义的绝望情绪。以詹明信为例,他指认了一种“技术异化领域崭新且近乎难以想象的量子跃迁”。詹明信一直抗拒回归新马克思主义旧有确定性的冲动,他断言社会生产基础的变迁导致了转型期上层建筑的混乱,并慨叹“我们当下的心智已无力测绘那个将个体主体裹挟其中、去中心化的全球跨国通信网络”。谈到艺术传统时,詹明信痛感这种意义生成机制已然阻滞:“我们无法聚焦自身的当下,仿佛丧失了为当下经验构建审美表征的能力。”
作为一种解释性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已发展出关于文化、科学与认识论、阶级、社会行动、性别与家庭关系、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中层分析模型。在这些方面,后现代理论对现实认知做出了独到贡献。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层理论。
这些讨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被视为历史趋势、社会结构与道德生活新范式的体现。后现代主义通过将结构与过程、微观与宏观等分析层面相互交织,并结合对当代生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强势论断,最终形成了一套包罗万象的广义社会理论。正如我们前文探讨的其他理论一样,这套理论必须从超科学的维度加以审视——它不仅是解释性理论,更是一种意义建构体系。
我们将后现代主义视为神话——不仅是认知描述,更是编码并叙事化为某种“有意义”的框架——就必须将它理解为激进社会理论的继承性意识形态。它之所以勃兴,是因为现实未能按照反现代化理论的预期展开。从这个视角看,尽管后现代主义看似在把握当下与未来,但视野实则被过去所锚定。
后现代主义最初(至少部分地)是知识分子失望情绪的意识形态产物。当英雄主义集体激进主义时代逐渐消逝,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通过重构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历史阶段作出回应,他们将这个曾预示更辉煌未来的崇高集体当下,重新界定为已然逝去的时期。
他们宣称,过去的消逝非源于政治挫败,而是历史结构使然。乌托邦的溃败曾经威胁神话连贯性,暗示历史倒退的可能性,这动摇了知识生活的意义结构。后现代理论将这种迫近的溃败转化为内在必然,将它归因为历史发展本身的逻辑。左翼的宏大叙事只是被历史淘汰,而非真正被击败——神话依然运作,意义得以存续。
早期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论述充满理论困惑,它坦率剖白现实剧变,并表达存在主义的绝望情绪。以詹明信为例,他指认了一种“技术异化领域崭新且近乎难以想象的量子跃迁”。詹明信一直抗拒回归新马克思主义旧有确定性的冲动,他断言社会生产基础的变迁导致了转型期上层建筑的混乱,并慨叹“我们当下的心智已无力测绘那个将个体主体裹挟其中、去中心化的全球跨国通信网络”。谈到艺术传统时,詹明信痛感这种意义生成机制已然阻滞:“我们无法聚焦自身的当下,仿佛丧失了为当下经验构建审美表征的能力。”
#1424471
然而,在詹明信笔下,成熟的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取得意义建构的胜利。他将新秩序描绘为私有化、碎片化与商业化的存在。通过这些术语,詹明信揭示的理性困惑与阻滞不再被归因为个体失败,而是基于理性本身的历史必然。曾经威胁意义消解的困境,如今反而成为意义生成的基础。一种新的“当下”与新的“过去”由此被建构。无怪乎詹明信将后现代主义首要界定为一种“分期概念”(periodizing concept),该术语的创造恰是为了让知识分子及其受众理解新时代:“新兴的后现代主义,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新社会秩序的内在真相。”
因此,后现代理论可被精准定义为“尝试补救60年代的失败引发的意义危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要提出现代/后现代的二元对立,以及这些新历史范畴为何被如此界定。根据本文的阐释路径,答案已颇为明晰:后现代主义继续将“现代性”作为明确敌人,保持了与早期反现代激进主义的延续性。在这套知识意识形态的二元编码中,现代性仍属被污染的一方,充当着后现代叙事中的“他者”。
但在战后社会理论的第三阶段,“现代”的内涵已彻底改变。激进知识分子曾经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的私密性与特殊性、狭隘地域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宿命论与消极顺从。他们提出的后现代化方案并非“后现代”方案,而是公共的、英雄主义的、集体的与普世的方案。耐人寻味的是,后现代理论谴责的正是这些品质,视之为现代性的化身。它将私密性、降低的期望、主观主义、个体性、特殊性与地方主义编码为善的体现。
就叙事而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历史命题——宏大叙事的衰落与地方性回归、空洞符号或拟像的兴起、社会主义的终结、对多元与差异的强调——无不体现着这个叙事框架是对“进步”意识形态及其乌托邦信仰衰落的回应。
因此,后现代主义与激进反现代主义的相似仅是表象。事实上,它与激进主义之前的历史阶段——现代化理论本身存在更深层关联。我们记得,现代化理论同样是继英雄主义激进时期之后的祛魅意识形态,同样强调私人领域、个人性与地方性。
尽管这些相似性揭示了知识意识形态自我表述的误导之处,但两种理论的根本差异依然显而易见。这些差异源于它们所处的具体历史定位。
因此,后现代理论可被精准定义为“尝试补救60年代的失败引发的意义危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要提出现代/后现代的二元对立,以及这些新历史范畴为何被如此界定。根据本文的阐释路径,答案已颇为明晰:后现代主义继续将“现代性”作为明确敌人,保持了与早期反现代激进主义的延续性。在这套知识意识形态的二元编码中,现代性仍属被污染的一方,充当着后现代叙事中的“他者”。
但在战后社会理论的第三阶段,“现代”的内涵已彻底改变。激进知识分子曾经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的私密性与特殊性、狭隘地域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宿命论与消极顺从。他们提出的后现代化方案并非“后现代”方案,而是公共的、英雄主义的、集体的与普世的方案。耐人寻味的是,后现代理论谴责的正是这些品质,视之为现代性的化身。它将私密性、降低的期望、主观主义、个体性、特殊性与地方主义编码为善的体现。
就叙事而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历史命题——宏大叙事的衰落与地方性回归、空洞符号或拟像的兴起、社会主义的终结、对多元与差异的强调——无不体现着这个叙事框架是对“进步”意识形态及其乌托邦信仰衰落的回应。
因此,后现代主义与激进反现代主义的相似仅是表象。事实上,它与激进主义之前的历史阶段——现代化理论本身存在更深层关联。我们记得,现代化理论同样是继英雄主义激进时期之后的祛魅意识形态,同样强调私人领域、个人性与地方性。
尽管这些相似性揭示了知识意识形态自我表述的误导之处,但两种理论的根本差异依然显而易见。这些差异源于它们所处的具体历史定位。
#1424472
激发现代化理论的战后自由主义,承继了在进步主义框架内追求超越(transcendence)的激进运动,该运动力图激进化现代主义,却未全盘否定它。因此,虽然战后自由主义的浪漫与反讽消解了英雄现代主义,但对激进主义的疏离反而使现代主义的某些核心要素更易被接纳。
后现代主义则追随了这样一代激进知识分子。他们不仅谴责自由主义现代主义,更否定了现代化概念本身的关键信条。新左派摒弃老左派,部分原因在于后者仍执着于现代化方案。他们更青睐根植于德国浪漫主义、与反现代主义基调更契合的法兰克福学派。
因此,后现代主义确实是针对英雄激进主义的祛魅叙事,但特殊历史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将英雄式(激进)与浪漫式(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版本同置于否定之域。后继知识分子往往倒置了先前霸权理论的二元编码。对后现代主义而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新编码意味着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更彻底决裂,这种断裂程度远超战后初期的“传统主义/现代主义”二分法,也超越了后来“资本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反现代化”的对立框架。
在叙事层面,后现代主义展现出更为彻底的祛魅转向。尽管某些后现代思潮仍保留浪漫基调,甚至存在英雄式解放的集体主义论述,但这些建构主要聚焦私人亲密领域,多源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分支,比如同性恋平权、妇女运动和绿色生态行动。即便涉及公共政策,这些诉求也更多采用差异性与特殊主义话语,而非集体利益的普世表述。
后现代叙事最核心且独特的取向截然不同,它不仅拒绝英雄主义,更摒弃浪漫主义,呈现出宿命论、批判性与顺从态度——简言之,一种喜剧式的不可知论,与那些强调提升与改革的政治运动形成鲜明对比。后现代主义非但不捍卫个体的本真性,反而通过福柯(Foucault)与德里达(Derrida)宣告了“主体之死”(the death of the subject)。用詹明信的话说:“独特自我与私人身份的概念已成过往。”
另一处与早期浪漫现代主义的断裂在于反讽的彻底缺席,罗蒂(Rorty)的政治哲学即为明证。罗蒂坚持反讽与复杂性,在认识论上偏离自由主义,却仍在政治上持守自由立场,这种立场使他必须与后现代框架保持距离。
后现代主义则追随了这样一代激进知识分子。他们不仅谴责自由主义现代主义,更否定了现代化概念本身的关键信条。新左派摒弃老左派,部分原因在于后者仍执着于现代化方案。他们更青睐根植于德国浪漫主义、与反现代主义基调更契合的法兰克福学派。
因此,后现代主义确实是针对英雄激进主义的祛魅叙事,但特殊历史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将英雄式(激进)与浪漫式(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版本同置于否定之域。后继知识分子往往倒置了先前霸权理论的二元编码。对后现代主义而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新编码意味着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更彻底决裂,这种断裂程度远超战后初期的“传统主义/现代主义”二分法,也超越了后来“资本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反现代化”的对立框架。
在叙事层面,后现代主义展现出更为彻底的祛魅转向。尽管某些后现代思潮仍保留浪漫基调,甚至存在英雄式解放的集体主义论述,但这些建构主要聚焦私人亲密领域,多源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分支,比如同性恋平权、妇女运动和绿色生态行动。即便涉及公共政策,这些诉求也更多采用差异性与特殊主义话语,而非集体利益的普世表述。
后现代叙事最核心且独特的取向截然不同,它不仅拒绝英雄主义,更摒弃浪漫主义,呈现出宿命论、批判性与顺从态度——简言之,一种喜剧式的不可知论,与那些强调提升与改革的政治运动形成鲜明对比。后现代主义非但不捍卫个体的本真性,反而通过福柯(Foucault)与德里达(Derrida)宣告了“主体之死”(the death of the subject)。用詹明信的话说:“独特自我与私人身份的概念已成过往。”
另一处与早期浪漫现代主义的断裂在于反讽的彻底缺席,罗蒂(Rorty)的政治哲学即为明证。罗蒂坚持反讽与复杂性,在认识论上偏离自由主义,却仍在政治上持守自由立场,这种立场使他必须与后现代框架保持距离。
#1424473
后现代主义的全面兴起并非浪漫或反讽,而是喜剧式框架。弗莱称喜剧为终极均衡器,因善恶无法解析,正反角色处于相同道德平面,观众无需价值或情感投入,只需冷眼旁观取乐。鲍德里亚(Baudrillard)堪称讽刺大师,在他笔下,整个西方世界沦为放大版的迪士尼乐园。后现代喜剧甚至回避“行动者”(actors)概念本身,它是一场戏中戏,旨在说服观众戏剧已死、历史终结,只留下对象征化过去的怀旧。
当然,后现代理论仍在发展之中。如前所述,中层理论建构颇有意义,但对宏观理论的评价取决于是否将后结构主义纳入谱系。强语言学转向的理论家——如福柯、布尔迪厄(Bourdieu)、格尔茨与罗蒂早在后现代思潮兴起前便已奠定思想雏形。
然而,他们对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强调、对主体认同的原则性质疑,以及对整体变革可能性的怀疑,使他们的理论更契合后现代主义,而非现代主义或激进反现代化理论。这些思想家确实分别回应了对现代主义(格尔茨、罗蒂/帕森斯、奎因)与英雄式反现代主义(福柯、布尔迪厄/阿尔都塞、萨特)的双重失望。但格尔茨与布尔迪厄很难被称为后现代理论家,强文化主义理论也不能等同于后现代主义那种宽泛的意识形态情绪。
本文坚持认为,科学考量不足以解释思想立场的转向。如果后现代主义的退潮确如我所见已然开始,我们必须再次聚焦超科学维度,审视那些似乎要求全新“世界历史框架”(world-historical frame)的近期事件与社会变迁。
当然,后现代理论仍在发展之中。如前所述,中层理论建构颇有意义,但对宏观理论的评价取决于是否将后结构主义纳入谱系。强语言学转向的理论家——如福柯、布尔迪厄(Bourdieu)、格尔茨与罗蒂早在后现代思潮兴起前便已奠定思想雏形。
然而,他们对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强调、对主体认同的原则性质疑,以及对整体变革可能性的怀疑,使他们的理论更契合后现代主义,而非现代主义或激进反现代化理论。这些思想家确实分别回应了对现代主义(格尔茨、罗蒂/帕森斯、奎因)与英雄式反现代主义(福柯、布尔迪厄/阿尔都塞、萨特)的双重失望。但格尔茨与布尔迪厄很难被称为后现代理论家,强文化主义理论也不能等同于后现代主义那种宽泛的意识形态情绪。
本文坚持认为,科学考量不足以解释思想立场的转向。如果后现代主义的退潮确如我所见已然开始,我们必须再次聚焦超科学维度,审视那些似乎要求全新“世界历史框架”(world-historical frame)的近期事件与社会变迁。
#1424474
新现代主义:剧烈膨胀和普遍范畴
在后现代理论中,知识分子向自身及整个社会呈现的是对激进社会运动中英雄式乌托邦溃败的回应。这种回应承认失败,却未放弃对那个理想世界的认知参照。后现代思想的每个概念都是对传统集体主义叙事范畴与虚妄抱负的反思,对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而言,当代社会的反乌托邦图景正是这种反思的语义产物。
然而,当左翼知识分子的希望于70年代末破灭时,另一批人的思想想象力却被重新点燃,因为左翼的失败恰是右翼的大获全胜。60年代至70年代,右翼只有反扑式的被动运动;到80年年代,它已取得全面胜利,并开始在西方社会推行深远变革。我们迄今讨论的三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与这场胜利同时代,却严重忽视这场胜利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新自由主义右翼的胜利一直在全球范围产生着巨大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影响。
右翼最显著的“成功”当属共产主义的溃败,这不仅是政治、军事与经济层面的胜利,正如本文导论所述,更是历史想象层面的征服。苏联解体固然存在客观经济因素:技术缺陷日益凸显、出口收益持续下滑、转向内生增长策略后无法获取急需的资本。但是,苏联最终的经济崩溃具有政治根源。正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以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军事扩张,配合右翼主导的技术封锁,使苏联党国体制在经济与政治上屈膝。尽管档案尚未完全解密,任何定论都为时尚早,但毋庸置疑这些政策确是里根与撒切尔政府的核心战略目标,且成效卓著。
这场惊人且近乎完全出乎意料的胜利击败了一个曾在社会与思想层面都看似可行的替代性世界。对许多知识分子而言,苏联解体和其他重大历史的“断裂”相似,产生了“去稳定化”与“去本体论化”的效果。它同样催生出某种迫切感,使人们坚信正在形成的“新世界”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理论。
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否定性胜利更因80年代激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肯定性成功”而得到强化。其中,最常被论及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也就是那些在曾被称作“第三世界”的、崛起的、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体。这一事实的意识形态影响不容低估。落后经济体的高水平可持续转型,并非通过社会主义指令经济,而是由狂热推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实现的。
在后现代理论中,知识分子向自身及整个社会呈现的是对激进社会运动中英雄式乌托邦溃败的回应。这种回应承认失败,却未放弃对那个理想世界的认知参照。后现代思想的每个概念都是对传统集体主义叙事范畴与虚妄抱负的反思,对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而言,当代社会的反乌托邦图景正是这种反思的语义产物。
然而,当左翼知识分子的希望于70年代末破灭时,另一批人的思想想象力却被重新点燃,因为左翼的失败恰是右翼的大获全胜。60年代至70年代,右翼只有反扑式的被动运动;到80年年代,它已取得全面胜利,并开始在西方社会推行深远变革。我们迄今讨论的三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与这场胜利同时代,却严重忽视这场胜利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新自由主义右翼的胜利一直在全球范围产生着巨大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影响。
右翼最显著的“成功”当属共产主义的溃败,这不仅是政治、军事与经济层面的胜利,正如本文导论所述,更是历史想象层面的征服。苏联解体固然存在客观经济因素:技术缺陷日益凸显、出口收益持续下滑、转向内生增长策略后无法获取急需的资本。但是,苏联最终的经济崩溃具有政治根源。正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以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军事扩张,配合右翼主导的技术封锁,使苏联党国体制在经济与政治上屈膝。尽管档案尚未完全解密,任何定论都为时尚早,但毋庸置疑这些政策确是里根与撒切尔政府的核心战略目标,且成效卓著。
这场惊人且近乎完全出乎意料的胜利击败了一个曾在社会与思想层面都看似可行的替代性世界。对许多知识分子而言,苏联解体和其他重大历史的“断裂”相似,产生了“去稳定化”与“去本体论化”的效果。它同样催生出某种迫切感,使人们坚信正在形成的“新世界”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理论。
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否定性胜利更因80年代激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肯定性成功”而得到强化。其中,最常被论及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也就是那些在曾被称作“第三世界”的、崛起的、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体。这一事实的意识形态影响不容低估。落后经济体的高水平可持续转型,并非通过社会主义指令经济,而是由狂热推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实现的。
#1424475
然而,经常被忽视的是,在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西方世界也获得了象征性与实质性的双重振兴。这不仅体现在撒切尔主义的英国与里根主义的美国,更发生在法国等更具“进步”干预色彩的政权下,随后更蔓延至意大利、西班牙乃至近年来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换言之,全球共产主义经济体的溃败固然具有重大意识形态意义,但同样重要的是,在威权合作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中,国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都出现了显著的私有化浪潮。
资本主义史上最长增长期后的全球衰退也未能削弱市场信仰的复兴。克林顿的新自由主义在近年来美国的胜利便是明证。60年代末至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继承者如巴兰(Baran)、斯威齐(Sweezy)和曼德尔(Mandel)等新马克思主义者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即将停滞、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历史证明他们错了,且这一误判产生了深远的意识形态影响。
政治领域的“右转”与经济层面同样深刻。如前所述,60年代末至70年代,将政治威权主义视为经济发展代价的观点既符合意识形态潮流,也有经验依据。但过去十年间,现实发展挑战了这一观念,传统认知正在经历根本逆转。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不仅共产主义专制政权开始开放,就连一代知识分子曾认为“客观必要”的拉丁美洲独裁体制也纷纷转型。甚至非洲专制政权近期也显现出对这场从威权到民主的话语转变的顺从。
这些发展造就了社会条件与大众舆论,似乎与后现代知识分子对当代(及未来)社会的编码——宿命论、私人化、特殊主义、碎片化与地方性形成悖论。它们同样动摇了后现代主义的祛魅叙事框架,该框架要么执着于差异性的浪漫叙事,要么更加主张当代生活只能以喜剧方式进行阐释。
细察近年来的知识话语,可观察到诸多早期现代主义主题的回归。由于市场与民主的复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且这些范畴本身是抽象普适的理念,普遍主义再次成为社会理论的有效资源。共同性与制度趋同的概念重现,知识分子得以重新以乌托邦方式提供意义。我们似乎正见证战后第四种社会思想神话的诞生。在更具想象力的术语出现前,“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可暂且作为后现代化理论这一新阶段的粗略表征。
换言之,全球共产主义经济体的溃败固然具有重大意识形态意义,但同样重要的是,在威权合作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中,国有化资本主义经济都出现了显著的私有化浪潮。
资本主义史上最长增长期后的全球衰退也未能削弱市场信仰的复兴。克林顿的新自由主义在近年来美国的胜利便是明证。60年代末至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继承者如巴兰(Baran)、斯威齐(Sweezy)和曼德尔(Mandel)等新马克思主义者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即将停滞、利润率必然持续下降。历史证明他们错了,且这一误判产生了深远的意识形态影响。
政治领域的“右转”与经济层面同样深刻。如前所述,60年代末至70年代,将政治威权主义视为经济发展代价的观点既符合意识形态潮流,也有经验依据。但过去十年间,现实发展挑战了这一观念,传统认知正在经历根本逆转。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不仅共产主义专制政权开始开放,就连一代知识分子曾认为“客观必要”的拉丁美洲独裁体制也纷纷转型。甚至非洲专制政权近期也显现出对这场从威权到民主的话语转变的顺从。
这些发展造就了社会条件与大众舆论,似乎与后现代知识分子对当代(及未来)社会的编码——宿命论、私人化、特殊主义、碎片化与地方性形成悖论。它们同样动摇了后现代主义的祛魅叙事框架,该框架要么执着于差异性的浪漫叙事,要么更加主张当代生活只能以喜剧方式进行阐释。
细察近年来的知识话语,可观察到诸多早期现代主义主题的回归。由于市场与民主的复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且这些范畴本身是抽象普适的理念,普遍主义再次成为社会理论的有效资源。共同性与制度趋同的概念重现,知识分子得以重新以乌托邦方式提供意义。我们似乎正见证战后第四种社会思想神话的诞生。在更具想象力的术语出现前,“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可暂且作为后现代化理论这一新阶段的粗略表征。
#1424490
理性市场与公民社会
面对经济变局,不同阵营的当代知识分子重新激活了市场的解放叙事。他们建构起新的过去(反市场社会)与新的当下/未来(市场转型、成熟资本主义),将解放的潜力与私有化、契约精神、货币不平等、竞争机制联系起来。
其中,一支规模更大、更具行动力的知识分子保守派已然崛起。尽管他们的政策关切尚未显著影响普遍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但某些例外已显露潜在影响力。例如詹姆斯·科尔曼(James Kelman)的巨著《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便带有自觉的英雄主义色彩,它试图将“新市场理性选择理论”不仅确立为未来学术研究的基石,还作为重建更守法且道德的社会生活的方案。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主义知识界,无论是幻灭的乌托邦主义老一代,还是年轻知识分子群体中,一种积极的市场社会理论已然复兴。对许多政治参与型知识分子而言,这种理论采取了个人主义、准浪漫主义的理性选择框架。该框架最初用于解释工人阶级意识令人失望的缺失,如今日益被用来阐释如何将国家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主义转化为市场导向的、具有解放性(或至少实质理性)的体系。
另一些政治参与型知识分子则以更少限制、更集体主义的方式吸纳市场理念,但他们的著作同样流露出对市场进程的狂热,这与早年的左翼知识分子形成鲜明对比。“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也呈现类似转变。例如,科尔奈(Kornai)近年的著作不再对自由市场持保留态度(相较于70年代至80年代那些令他声名鹊起的开创性研究)。
市场理论的当代复兴同样体现在经济社会学的重生与重构中。就研究纲领而言,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早年对市场“弱关系”优势的阐发已成为研究经济网络的主导范式,这一范式隐含着对后现代及反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强关系与地方共同体的拒绝。他后期提出的经济行动“嵌入性”理论则将市场形象转变为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与过去那种无根化的资本主义剥削者形象截然不同。
我们在更广义的论述中也能观察到类似转变:亚当·斯密(Adam Smith)正在经历思想上的平反;熊彼特(Schumpeter)的“市场现实主义”(Market Realism)获得复兴;韦伯边际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受到推崇;帕森斯理论中渗透的市场接纳理念同样被重新评价。
在政治领域,新现代主义的显现更为强烈,这无疑源于过去十年的政治革命,这场革命以真正英雄主义的形式重铸了宏大叙事,对后现代的祛魅倾向构成了最直接的挑战。尽管推动专制转型的动机各异,但这些运动被神话化为一场宏大的“民主戏剧”,被表述为人类精神的真正解放。
社会的“善”力量战胜(或几乎战胜)社会的“恶”,彼得·布鲁克斯精辟指出这正是19世纪叙事形式的根源。这为20世纪末的西方象征图景注入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英雄与征服。这出“戏剧”始于莱赫·瓦文萨(Lech Wałęsa)与近乎整个波兰民族对抗专制的划时代斗争。戈尔巴乔夫自1984年起开启了他穿越西方想象的长征。他日益壮大的全球观众群狂热追随他的划时代斗争,这最终成为战后历时最久的公共戏剧。
面对经济变局,不同阵营的当代知识分子重新激活了市场的解放叙事。他们建构起新的过去(反市场社会)与新的当下/未来(市场转型、成熟资本主义),将解放的潜力与私有化、契约精神、货币不平等、竞争机制联系起来。
其中,一支规模更大、更具行动力的知识分子保守派已然崛起。尽管他们的政策关切尚未显著影响普遍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但某些例外已显露潜在影响力。例如詹姆斯·科尔曼(James Kelman)的巨著《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便带有自觉的英雄主义色彩,它试图将“新市场理性选择理论”不仅确立为未来学术研究的基石,还作为重建更守法且道德的社会生活的方案。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主义知识界,无论是幻灭的乌托邦主义老一代,还是年轻知识分子群体中,一种积极的市场社会理论已然复兴。对许多政治参与型知识分子而言,这种理论采取了个人主义、准浪漫主义的理性选择框架。该框架最初用于解释工人阶级意识令人失望的缺失,如今日益被用来阐释如何将国家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主义转化为市场导向的、具有解放性(或至少实质理性)的体系。
另一些政治参与型知识分子则以更少限制、更集体主义的方式吸纳市场理念,但他们的著作同样流露出对市场进程的狂热,这与早年的左翼知识分子形成鲜明对比。“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也呈现类似转变。例如,科尔奈(Kornai)近年的著作不再对自由市场持保留态度(相较于70年代至80年代那些令他声名鹊起的开创性研究)。
市场理论的当代复兴同样体现在经济社会学的重生与重构中。就研究纲领而言,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早年对市场“弱关系”优势的阐发已成为研究经济网络的主导范式,这一范式隐含着对后现代及反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强关系与地方共同体的拒绝。他后期提出的经济行动“嵌入性”理论则将市场形象转变为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与过去那种无根化的资本主义剥削者形象截然不同。
我们在更广义的论述中也能观察到类似转变:亚当·斯密(Adam Smith)正在经历思想上的平反;熊彼特(Schumpeter)的“市场现实主义”(Market Realism)获得复兴;韦伯边际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受到推崇;帕森斯理论中渗透的市场接纳理念同样被重新评价。
在政治领域,新现代主义的显现更为强烈,这无疑源于过去十年的政治革命,这场革命以真正英雄主义的形式重铸了宏大叙事,对后现代的祛魅倾向构成了最直接的挑战。尽管推动专制转型的动机各异,但这些运动被神话化为一场宏大的“民主戏剧”,被表述为人类精神的真正解放。
社会的“善”力量战胜(或几乎战胜)社会的“恶”,彼得·布鲁克斯精辟指出这正是19世纪叙事形式的根源。这为20世纪末的西方象征图景注入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英雄与征服。这出“戏剧”始于莱赫·瓦文萨(Lech Wałęsa)与近乎整个波兰民族对抗专制的划时代斗争。戈尔巴乔夫自1984年起开启了他穿越西方想象的长征。他日益壮大的全球观众群狂热追随他的划时代斗争,这最终成为战后历时最久的公共戏剧。
#1424492
这套可命名为“美国英雄的塑造、解构与重生:戈尔巴乔夫与善”的宏大叙事在观众中引发净化反应——媒体称之为“戈尔巴乔夫热”,涂尔干恐怕会将其定义为唯有神圣符号方能激发的集体欢腾。这出戏剧在曼德拉、哈维尔、叶利钦身上得到了复现。叶利钦这位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后共产主义时代的继承者被西方大众、媒体与精英解读为具有同样的英雄成就。
大众政治戏剧的复兴在政治理论层面引发相应转向。与“市场”理论的崛起相呼应,民主理论也强势回归。18世纪至19世纪兴起、后被工业革命“社会问题”遮蔽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如今再度成为时代思想。在反现代与后现代时期被视为历史错位的这些理念突然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这一复兴表现为“公民社会”概念的重生,即托克维尔定义为民主政体维系关键的、非正式、非国家与非经济领域的公共及私人生活空间。该术语最初源自东欧与拉美反威权主义社会斗争的知识辩论,随后被科恩(Cohen)、阿拉托(Arato)、基恩(Keane)等参与这些运动的欧美知识分子“世俗化”,赋予了更抽象的普适内涵。他们借此构建的理论框架,鲜明区分了自身“左翼”立场与早年反现代化、反形式民主的论述传统。
受这些学者及哈贝马斯(Habermas)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英译本启发,关于多元主义、碎片化、分化与参与的辩论已成为新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社会史家乃至部分后现代主义者都在“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旗帜下转变为民主理论家。
社群主义与内在论政治哲学家(比如沃尔泽)借这一概念阐明“善”理论包含普世而非抽象的维度;保守派社会理论家视公民社会为隐含文明与和谐的范畴;新功能主义者认为,公民社会能以不太反资本主义方式把平等与包容理论化;传统功能主义者认为,公民社证明了形式民主始终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无论何种理论视角,新现代属性都显而易见。这类理论暗示当代社会要么拥有、要么必须追求一个独特政治领域。这个制度化的普遍领域虽存争议,却与经济市场并存。它提供了共同的经验参照点,隐含对公民与敌人的惯常编码,使历史得以再次以赋予民主戏剧充分张力的目的论方式被叙述。
大众政治戏剧的复兴在政治理论层面引发相应转向。与“市场”理论的崛起相呼应,民主理论也强势回归。18世纪至19世纪兴起、后被工业革命“社会问题”遮蔽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如今再度成为时代思想。在反现代与后现代时期被视为历史错位的这些理念突然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这一复兴表现为“公民社会”概念的重生,即托克维尔定义为民主政体维系关键的、非正式、非国家与非经济领域的公共及私人生活空间。该术语最初源自东欧与拉美反威权主义社会斗争的知识辩论,随后被科恩(Cohen)、阿拉托(Arato)、基恩(Keane)等参与这些运动的欧美知识分子“世俗化”,赋予了更抽象的普适内涵。他们借此构建的理论框架,鲜明区分了自身“左翼”立场与早年反现代化、反形式民主的论述传统。
受这些学者及哈贝马斯(Habermas)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英译本启发,关于多元主义、碎片化、分化与参与的辩论已成为新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社会史家乃至部分后现代主义者都在“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旗帜下转变为民主理论家。
社群主义与内在论政治哲学家(比如沃尔泽)借这一概念阐明“善”理论包含普世而非抽象的维度;保守派社会理论家视公民社会为隐含文明与和谐的范畴;新功能主义者认为,公民社会能以不太反资本主义方式把平等与包容理论化;传统功能主义者认为,公民社证明了形式民主始终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无论何种理论视角,新现代属性都显而易见。这类理论暗示当代社会要么拥有、要么必须追求一个独特政治领域。这个制度化的普遍领域虽存争议,却与经济市场并存。它提供了共同的经验参照点,隐含对公民与敌人的惯常编码,使历史得以再次以赋予民主戏剧充分张力的目的论方式被叙述。
#1424494
新现代主义与社会的恶
公民社会与非公民社会之间的划界问题,已超越我所述新现代理论的叙事与解释框架。描述市场与民主胜利(或潜在胜利)的浪漫英雄叙事有一种熟悉的形式,但当转向这个新兴历史时期的二元编码时,难题便浮现。
鉴于普遍主义的复兴,我们可以确信这里涉及对主导编码(前文所述公民社会话语)的具体化。然而,尽管这种对民主要素及其反面的近乎原型式的象征化确立了普遍范畴,但仍需发展历史具体的“社会表征”来阐明特定时空中的具体善恶范畴。
就这些阐释而言,我们需要注意,要构建一套语义与社会层面皆具说服力的二元范畴非常困难。毕竟,这种黑白分明的对立编码需要能够接替“后现代/现代”框架,乃至更早知识世代建立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现代/传统”符号体系(这些体系至今仍未完全失效)。
善的符号化并不构成真正难题,民主与普遍主义是核心术语,实质体现为自由市场、个人主义与人权。真正的困境在于确立世俗的对应面。污染需承载的抽象特质显而易见:基于差异原则产生,它们酷似战后现代化理论抵制的“传统”生活弊端。
尽管逻辑相似,旧有意识形态表述无法简单复现。即便仅通过次级表征的差异运作,当今社会与战后初期也已天差地别。面对“市场”与“民主”的迅猛推进及其对立面的急速崩塌,人们难以构建同等普适且深远的世俗表征。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存在某种构成根本威胁的反对运动或地缘政治力量,能对“善”形成“世界历史性”挑战?那些曾经强大的普遍主义之敌,如今似已成为历史遗存,被看似不可逆的历史戏剧击垮,淡出视野与记忆。正是这种语义真空,使得在90年代以后的过渡期里,许多知识分子乃至西方公众普遍陷入乐观与自满、热忱与道德懈怠的奇异混合状态。
相较于战后现代化理论,新现代理论在象征时间与象征空间层面都发生了根本转向。在新现代理论中,世俗既不能由进化论意义上的传统主义阶段来表征,也无法等同于北美与欧洲之外的世界。与战后现代化浪潮不同,当前这波浪潮具有全球性与国际性,而非区域性与帝国性。这种差异在社会学中体现为早期依附理论(theories of dependency)与当代全球化理论(theories of globalization)的对立。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根源在日本的崛起,它现在并非作为斯宾塞(Spencer)笔下的军事社会(进化论意义上可被标记为落后的范畴)获取权力,而是以文明商业社会的姿态崛起。
五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首次在经济与文化上无法主宰亚洲。当这一客观现实与西方知识分子普遍的“去基督教化”相结合,便能理解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十余年前,萨义德(Said)犀利揭示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即对东方文明的符号化污名)如今在西方意识形态与社会理论中虽未完全消失,却已丧失时空表征的力度。这一意识形态事实的社会科学转译指向“后后现代”或新现代编码的方向,正如艾森斯塔特呼吁重构“现代化愿景及现代文明”。
该构想仍以非常积极的方式编码“现代性”,但将现代性解释为一场高度成功的全球化运动,而非进化序列的终点:
不应将现代化视为所有社会共有进化潜能的最终实现阶段(欧洲经验是最重要、最简明的体现与范式),而应视为一种特定文明现象。它起源于欧洲,而欧洲的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维度已遍及全球……这种新型文明的结晶过程类似伟大宗教的传播或帝国扩张,但由于现代化几乎总是结合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力量,因此影响远为深远。
最初的现代化理论将韦伯明显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宗教理论转化为一种仍以战后西方社会结构与文化为顶点的全球变革叙事。艾森斯塔特提议,将现代化本身视为世界宗教的历史等价物,使之相对化,同时暗示了“在本土进行选择性吸纳”的可能性。
西方理论家的“东方主义”衰落后,发展中国家知识分子话语中“第三世界主义”或“西方主义”几近消失。这一话语转向的显著例证可见于爱德华·萨义德1991年初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他重申了他一贯的批判,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源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却以捍卫普遍性而非民族或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殊价值作为反战理据:“新世界秩序必须建立在真正普世的原则上,而非某个国家选择性实施的强权。”
公民社会与非公民社会之间的划界问题,已超越我所述新现代理论的叙事与解释框架。描述市场与民主胜利(或潜在胜利)的浪漫英雄叙事有一种熟悉的形式,但当转向这个新兴历史时期的二元编码时,难题便浮现。
鉴于普遍主义的复兴,我们可以确信这里涉及对主导编码(前文所述公民社会话语)的具体化。然而,尽管这种对民主要素及其反面的近乎原型式的象征化确立了普遍范畴,但仍需发展历史具体的“社会表征”来阐明特定时空中的具体善恶范畴。
就这些阐释而言,我们需要注意,要构建一套语义与社会层面皆具说服力的二元范畴非常困难。毕竟,这种黑白分明的对立编码需要能够接替“后现代/现代”框架,乃至更早知识世代建立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现代/传统”符号体系(这些体系至今仍未完全失效)。
善的符号化并不构成真正难题,民主与普遍主义是核心术语,实质体现为自由市场、个人主义与人权。真正的困境在于确立世俗的对应面。污染需承载的抽象特质显而易见:基于差异原则产生,它们酷似战后现代化理论抵制的“传统”生活弊端。
尽管逻辑相似,旧有意识形态表述无法简单复现。即便仅通过次级表征的差异运作,当今社会与战后初期也已天差地别。面对“市场”与“民主”的迅猛推进及其对立面的急速崩塌,人们难以构建同等普适且深远的世俗表征。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存在某种构成根本威胁的反对运动或地缘政治力量,能对“善”形成“世界历史性”挑战?那些曾经强大的普遍主义之敌,如今似已成为历史遗存,被看似不可逆的历史戏剧击垮,淡出视野与记忆。正是这种语义真空,使得在90年代以后的过渡期里,许多知识分子乃至西方公众普遍陷入乐观与自满、热忱与道德懈怠的奇异混合状态。
相较于战后现代化理论,新现代理论在象征时间与象征空间层面都发生了根本转向。在新现代理论中,世俗既不能由进化论意义上的传统主义阶段来表征,也无法等同于北美与欧洲之外的世界。与战后现代化浪潮不同,当前这波浪潮具有全球性与国际性,而非区域性与帝国性。这种差异在社会学中体现为早期依附理论(theories of dependency)与当代全球化理论(theories of globalization)的对立。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根源在日本的崛起,它现在并非作为斯宾塞(Spencer)笔下的军事社会(进化论意义上可被标记为落后的范畴)获取权力,而是以文明商业社会的姿态崛起。
五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首次在经济与文化上无法主宰亚洲。当这一客观现实与西方知识分子普遍的“去基督教化”相结合,便能理解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十余年前,萨义德(Said)犀利揭示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即对东方文明的符号化污名)如今在西方意识形态与社会理论中虽未完全消失,却已丧失时空表征的力度。这一意识形态事实的社会科学转译指向“后后现代”或新现代编码的方向,正如艾森斯塔特呼吁重构“现代化愿景及现代文明”。
该构想仍以非常积极的方式编码“现代性”,但将现代性解释为一场高度成功的全球化运动,而非进化序列的终点:
不应将现代化视为所有社会共有进化潜能的最终实现阶段(欧洲经验是最重要、最简明的体现与范式),而应视为一种特定文明现象。它起源于欧洲,而欧洲的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维度已遍及全球……这种新型文明的结晶过程类似伟大宗教的传播或帝国扩张,但由于现代化几乎总是结合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力量,因此影响远为深远。
最初的现代化理论将韦伯明显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宗教理论转化为一种仍以战后西方社会结构与文化为顶点的全球变革叙事。艾森斯塔特提议,将现代化本身视为世界宗教的历史等价物,使之相对化,同时暗示了“在本土进行选择性吸纳”的可能性。
西方理论家的“东方主义”衰落后,发展中国家知识分子话语中“第三世界主义”或“西方主义”几近消失。这一话语转向的显著例证可见于爱德华·萨义德1991年初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他重申了他一贯的批判,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源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却以捍卫普遍性而非民族或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殊价值作为反战理据:“新世界秩序必须建立在真正普世的原则上,而非某个国家选择性实施的强权。”
#1424495
更具深意的是,萨义德以特殊化范畴谴责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与“阿拉伯世界”,将它污名化为普遍主义之敌: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传统话语(更不必说腐朽的国家体系)充斥着不精确、迟钝、反常甚至滑稽……当今阿拉伯媒体堪称耻辱,真相在阿拉伯世界难以直陈……理性的分析(包括可靠数据、对当今阿拉伯世界未经篡改的具体描述,及其在科学与诸多文化领域令人窒息的平庸)几乎绝迹。寓言、复杂符号与影射取代了常识。
当萨义德断言“阿拉伯人无可救药地偏爱暴力与极端主义”时,“西方主义”已经终结。
当代重新编码了普遍主义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无法在地理上定位为非西方,也无法在时间上锚定于过去,新现代主义的社会神圣性无法被表述为“现代化”。在当代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使用这个术语与将“善”等同于“社会主义”同样困难。新现代时期的社会运动采用的关键词是“民主化”而非“现代化”,是“市场”而非“现代”。
这种表征困境解释了为何“非国家的国际组织”变得重要。对欧美及非西方知识分子而言,联合国与欧洲共同体获得了新的合法性与参照意义,体现了超越旧有鸿沟的新普遍主义制度。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传统话语(更不必说腐朽的国家体系)充斥着不精确、迟钝、反常甚至滑稽……当今阿拉伯媒体堪称耻辱,真相在阿拉伯世界难以直陈……理性的分析(包括可靠数据、对当今阿拉伯世界未经篡改的具体描述,及其在科学与诸多文化领域令人窒息的平庸)几乎绝迹。寓言、复杂符号与影射取代了常识。
当萨义德断言“阿拉伯人无可救药地偏爱暴力与极端主义”时,“西方主义”已经终结。
当代重新编码了普遍主义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无法在地理上定位为非西方,也无法在时间上锚定于过去,新现代主义的社会神圣性无法被表述为“现代化”。在当代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使用这个术语与将“善”等同于“社会主义”同样困难。新现代时期的社会运动采用的关键词是“民主化”而非“现代化”,是“市场”而非“现代”。
这种表征困境解释了为何“非国家的国际组织”变得重要。对欧美及非西方知识分子而言,联合国与欧洲共同体获得了新的合法性与参照意义,体现了超越旧有鸿沟的新普遍主义制度。
#1424502
作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
这些深刻的制度与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表明,“民族主义”,而非传统主义、共产主义或“东方”,正逐渐成为对新普遍主义话语的主要挑战。知识分子与公众日益将民族主义指认为公民社会的负面对立物。“非理性”、“阴谋论”与“压迫性”等范畴被等同于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并与原始性及非文明社会形态画上等号。
人们刻意忽视公民社会始终以民族国家形式存在的事实,也忽略了许多民主运动自身的民族主义延续。诚然,在这个突然重构的地缘政治世界中,正是那些追求民族自决的社会运动与武装叛乱,最易引发可能导致大规模战争的军事冲突。
那么,为什么民族主义在今天的语义与组织层面被通常描绘为共产主义的继承者?这种等同不仅见于大众媒体,更被资深知识分子采纳。正如莉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在《新共和》(New Republic)杂志所言:
民族主义远未熄灭……共产主义延续并强化了旧的民族主义价值观。信奉这些价值的知识阶层,如今正在反噬他们无意中协助建立的民主政体。
那些在反对共产主义国家过程中形成的民主知识分子,其、动机更多源于民族主义而非民主关切……要实现从共产主义到民主的转型,俄罗斯必须摒弃孕育共产主义的传统,即民族主义中的反民主价值观。
在美国,新生代的社会理论家从现代化、批判理论与公民身份议题转向认同与民族主义研究,这并不令人意外。除了格林菲尔德,罗杰斯·布鲁贝克(Rogers Brubaker)对中欧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新研究采用更偏向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同样揭示了苏联共产主义与当代民族主义的关联。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的近著也体现了类似转向。
宗教原教旨主义未能获得类似共产主义的“概念污染”地位,无法在语义与组织层面等量齐观。尽管“原教旨主义/现代性”的二元表述在日常话语中流行起来,且对民主、市场与社会分化的现实威胁案例俯拾皆是,但是,一方面,民主国家知识分子持续批判本国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复兴,使他们难以将世俗完全等同于民主,或将原教旨主义彻底排除在民主生活之外;另一方面,后共产主义国家并非原教旨主义温床,且原教旨主义也未能像民族权利的好战者那样,为大规模冲突复兴提供现实政治基础。
1994年冬,西方社会理论的风向标期刊《理论与社会》(Theory and Society)推出民族主义专题。约翰·科马罗夫(John Comaroff)与保罗·斯特恩(Paul Stern)在导言中尤为鲜明地揭示了“民族主义作为污染源”与“民族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双重关联:
当代历史加速的征兆,以及我们对当下的误解与误判,在民族主义的强势复兴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过去几年的世界事件尤其尖锐地照亮了民族主义与主权认同主张的阴暗危险面。与此同时,这些事件暴露出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何其脆弱,它们不仅令毫无戒备的学术界措手不及,更证明社会理论与预测的悠久传统全然谬误。
当然,这些理论家并未通过明确关联神话与科学的新阶段来解构实证论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坚持将民族主义的新理解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后现代思想的拒斥联系起来。在这期特刊的专文中,格林菲尔德与奇罗特以最强烈的措辞强调民主与民族主义的根本对立。在分析俄罗斯、德国、罗马尼亚、叙利亚、伊拉克和红色高棉的案例后,他们写道:
我们讨论的案例表明,特定类型的民族主义与侵略性野蛮行为之间的关联既非偶然也非难以解释。民族主义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普遍、最原始的文化政治认同基础。民族主义影响范围在全球持续扩张而非缩减,且在多数地区并不呈现个体化或公民形式。
基于与共产主义的象征类比,这种关于民族主义与污染的新社会表征已渗透大众媒体。塞尔维亚的扩张主义军事冒险成为关键的集体表征场域,例如《纽约时报》某篇社论建立的绝对化关联:
共产主义可轻易转化为民族主义。这两种信条存在诸多共性,二者都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钥匙:一个推崇阶级,另一个强调族群血缘;都将真实苦难归咎于想象之敌。某位俄罗斯线人对《纽约客》记者戴维·希普勒(David Shipler)犀利地说道:“它们都是将人从个体责任中解放的意识形态,围绕某种神圣的(实为世俗的)目标团结众人。”程度各异、结果不同,老布尔什维克们在塞尔维亚及诸多前苏联共和国已蜕变为新兴民族主义者。
社论作者进一步通过类比当前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与“一战”前催生该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对历史行动者进行编码:
如今,相同现象在捷克斯洛伐克重现……开国总统马萨里克(Masaryk)早已指出了道德危险,这位将民族主义与民主信仰捆绑的思想家曾在1927年写道:“沙文主义在任何地方都无正当性,在我们国家尤甚……没人反对通过勤勉工作提升本民族的积极民族主义,但种族或民族偏执的沙文主义绝非对同胞之爱,后者是民族与人类的公敌。”马萨里克的箴言仍是衡量双方宽容度的标尺。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类比甚至得到前共产主义国家政府官员的佐证。1992年9月下旬,俄罗斯外长安德烈·科济列夫(Andrey Kozyrev)向联合国呼吁设立国际托管机制,监督前苏联非斯拉夫共和国的独立进程。他主张唯有联合国介入,才能防止新独立国家歧视少数民族。论证的象征核心在于两类污染源的类比:“过去极权主义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受害者需要保护,而今人们日益需要对抗作为全球新威胁的侵略性民族主义。”
这些深刻的制度与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表明,“民族主义”,而非传统主义、共产主义或“东方”,正逐渐成为对新普遍主义话语的主要挑战。知识分子与公众日益将民族主义指认为公民社会的负面对立物。“非理性”、“阴谋论”与“压迫性”等范畴被等同于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并与原始性及非文明社会形态画上等号。
人们刻意忽视公民社会始终以民族国家形式存在的事实,也忽略了许多民主运动自身的民族主义延续。诚然,在这个突然重构的地缘政治世界中,正是那些追求民族自决的社会运动与武装叛乱,最易引发可能导致大规模战争的军事冲突。
那么,为什么民族主义在今天的语义与组织层面被通常描绘为共产主义的继承者?这种等同不仅见于大众媒体,更被资深知识分子采纳。正如莉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在《新共和》(New Republic)杂志所言:
民族主义远未熄灭……共产主义延续并强化了旧的民族主义价值观。信奉这些价值的知识阶层,如今正在反噬他们无意中协助建立的民主政体。
那些在反对共产主义国家过程中形成的民主知识分子,其、动机更多源于民族主义而非民主关切……要实现从共产主义到民主的转型,俄罗斯必须摒弃孕育共产主义的传统,即民族主义中的反民主价值观。
在美国,新生代的社会理论家从现代化、批判理论与公民身份议题转向认同与民族主义研究,这并不令人意外。除了格林菲尔德,罗杰斯·布鲁贝克(Rogers Brubaker)对中欧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新研究采用更偏向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同样揭示了苏联共产主义与当代民族主义的关联。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的近著也体现了类似转向。
宗教原教旨主义未能获得类似共产主义的“概念污染”地位,无法在语义与组织层面等量齐观。尽管“原教旨主义/现代性”的二元表述在日常话语中流行起来,且对民主、市场与社会分化的现实威胁案例俯拾皆是,但是,一方面,民主国家知识分子持续批判本国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复兴,使他们难以将世俗完全等同于民主,或将原教旨主义彻底排除在民主生活之外;另一方面,后共产主义国家并非原教旨主义温床,且原教旨主义也未能像民族权利的好战者那样,为大规模冲突复兴提供现实政治基础。
1994年冬,西方社会理论的风向标期刊《理论与社会》(Theory and Society)推出民族主义专题。约翰·科马罗夫(John Comaroff)与保罗·斯特恩(Paul Stern)在导言中尤为鲜明地揭示了“民族主义作为污染源”与“民族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双重关联:
当代历史加速的征兆,以及我们对当下的误解与误判,在民族主义的强势复兴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过去几年的世界事件尤其尖锐地照亮了民族主义与主权认同主张的阴暗危险面。与此同时,这些事件暴露出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何其脆弱,它们不仅令毫无戒备的学术界措手不及,更证明社会理论与预测的悠久传统全然谬误。
当然,这些理论家并未通过明确关联神话与科学的新阶段来解构实证论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坚持将民族主义的新理解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后现代思想的拒斥联系起来。在这期特刊的专文中,格林菲尔德与奇罗特以最强烈的措辞强调民主与民族主义的根本对立。在分析俄罗斯、德国、罗马尼亚、叙利亚、伊拉克和红色高棉的案例后,他们写道:
我们讨论的案例表明,特定类型的民族主义与侵略性野蛮行为之间的关联既非偶然也非难以解释。民族主义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普遍、最原始的文化政治认同基础。民族主义影响范围在全球持续扩张而非缩减,且在多数地区并不呈现个体化或公民形式。
基于与共产主义的象征类比,这种关于民族主义与污染的新社会表征已渗透大众媒体。塞尔维亚的扩张主义军事冒险成为关键的集体表征场域,例如《纽约时报》某篇社论建立的绝对化关联:
共产主义可轻易转化为民族主义。这两种信条存在诸多共性,二者都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钥匙:一个推崇阶级,另一个强调族群血缘;都将真实苦难归咎于想象之敌。某位俄罗斯线人对《纽约客》记者戴维·希普勒(David Shipler)犀利地说道:“它们都是将人从个体责任中解放的意识形态,围绕某种神圣的(实为世俗的)目标团结众人。”程度各异、结果不同,老布尔什维克们在塞尔维亚及诸多前苏联共和国已蜕变为新兴民族主义者。
社论作者进一步通过类比当前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与“一战”前催生该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对历史行动者进行编码:
如今,相同现象在捷克斯洛伐克重现……开国总统马萨里克(Masaryk)早已指出了道德危险,这位将民族主义与民主信仰捆绑的思想家曾在1927年写道:“沙文主义在任何地方都无正当性,在我们国家尤甚……没人反对通过勤勉工作提升本民族的积极民族主义,但种族或民族偏执的沙文主义绝非对同胞之爱,后者是民族与人类的公敌。”马萨里克的箴言仍是衡量双方宽容度的标尺。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类比甚至得到前共产主义国家政府官员的佐证。1992年9月下旬,俄罗斯外长安德烈·科济列夫(Andrey Kozyrev)向联合国呼吁设立国际托管机制,监督前苏联非斯拉夫共和国的独立进程。他主张唯有联合国介入,才能防止新独立国家歧视少数民族。论证的象征核心在于两类污染源的类比:“过去极权主义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受害者需要保护,而今人们日益需要对抗作为全球新威胁的侵略性民族主义。”
#1424505
线性思维的陷阱
要更成功构建当代社会根本结构的新社会理论,必须规避这些将现代化理论以最简化形式复活的倒退倾向。民主、法律与市场等制度结构是实现特定社会能力与获取资源的必要功能要件,但绝非历史必然结果或线性结果,也非解决非经济子系统或群体问题的万能灵药。
社会文化分化或许是可随时间推移分析重构的理想型模式,但任何具体分化(市场、国家、法律或科学)的发生与否,取决于特定社会群体的规范诉求、战略地位、历史与权力。无论分化本身多么进步,消解的问题与引发的问题一样多,都会造成大规模社会动荡。社会体系可能是多元的,变革动因可能是多维的,但在特定时空,某个子系统及其主导群体(经济、政治、科学或宗教)可能成功以自己的名义压制其他体系。全球化确实是本土化与世界主义的辩证运动,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文化政治不对称依然存在,即便这不构成某种帝国主义本质的矛盾。
诚然,我们必须从民主革命的英雄时代重拾公民社会的分析概念,但应该“去理想化”,使“反公民社会”(去文明化;极化与暴力等抵消过程)同样应该被视为典型的“现代”产物。最终,这些新理论必须在构建解释性科学理论的同时,保持对意识形态维度的去中心化自觉反思。唯有意识到自身作为道德建构(作为编码与叙事)的本质,才能避免早期现代化理论那种招致恶名的总体化傲慢。在此意义上,“新”理论需吸纳“后”现代理论关联的语言学转向,同时挑战意识形态及其更广泛的理论主张。
弗朗索瓦·布里科(François Bourricaud)在最近深刻的理论沉思中提出:“定义现代性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如何定义团结(solidarity)。”他认为,要捍卫现代性,就不能“将团结等同于‘等同’”,而是要理解“‘普遍精神’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群体内部,普遍精神“具有普世性,因为它调节了成员间关系”;而在民族间,“它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它区分自己的群体与他者”。如此可以说,“‘民族的普遍精神’在确保个体团结的同时,未必消除所有差异,甚至确立某些差异的完全正当性”。至于普遍主义概念,布里科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或许不在于共性或符合明确普遍需求的结构,而在于参与普遍化议题本身这一事实。”
我们应该明智地承认,我们生活的新时代的特征,是我们对普遍主义项目的全新参与感,而不是对具体形式的某种肤浅理解。况且,在这层新的社会表象之下,仍盘踞着前代知识人交错的根系与斑驳的底色,他们的意识形态与理论从未死亡。这些对话者间的斗争令人却步且困惑,不仅因为内容本身十分艰深,更因为各方都将自身呈现为本质而非形式,呈现为世界唯一真实的意义而非仅有的解释语言。每个世界确实自洽,但仅限于历史划定的边界。一个新社会世界已然诞生,我们必须尝试理解它,因为知识分子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更要阐释世界。
要更成功构建当代社会根本结构的新社会理论,必须规避这些将现代化理论以最简化形式复活的倒退倾向。民主、法律与市场等制度结构是实现特定社会能力与获取资源的必要功能要件,但绝非历史必然结果或线性结果,也非解决非经济子系统或群体问题的万能灵药。
社会文化分化或许是可随时间推移分析重构的理想型模式,但任何具体分化(市场、国家、法律或科学)的发生与否,取决于特定社会群体的规范诉求、战略地位、历史与权力。无论分化本身多么进步,消解的问题与引发的问题一样多,都会造成大规模社会动荡。社会体系可能是多元的,变革动因可能是多维的,但在特定时空,某个子系统及其主导群体(经济、政治、科学或宗教)可能成功以自己的名义压制其他体系。全球化确实是本土化与世界主义的辩证运动,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文化政治不对称依然存在,即便这不构成某种帝国主义本质的矛盾。
诚然,我们必须从民主革命的英雄时代重拾公民社会的分析概念,但应该“去理想化”,使“反公民社会”(去文明化;极化与暴力等抵消过程)同样应该被视为典型的“现代”产物。最终,这些新理论必须在构建解释性科学理论的同时,保持对意识形态维度的去中心化自觉反思。唯有意识到自身作为道德建构(作为编码与叙事)的本质,才能避免早期现代化理论那种招致恶名的总体化傲慢。在此意义上,“新”理论需吸纳“后”现代理论关联的语言学转向,同时挑战意识形态及其更广泛的理论主张。
弗朗索瓦·布里科(François Bourricaud)在最近深刻的理论沉思中提出:“定义现代性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如何定义团结(solidarity)。”他认为,要捍卫现代性,就不能“将团结等同于‘等同’”,而是要理解“‘普遍精神’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群体内部,普遍精神“具有普世性,因为它调节了成员间关系”;而在民族间,“它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它区分自己的群体与他者”。如此可以说,“‘民族的普遍精神’在确保个体团结的同时,未必消除所有差异,甚至确立某些差异的完全正当性”。至于普遍主义概念,布里科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或许不在于共性或符合明确普遍需求的结构,而在于参与普遍化议题本身这一事实。”
我们应该明智地承认,我们生活的新时代的特征,是我们对普遍主义项目的全新参与感,而不是对具体形式的某种肤浅理解。况且,在这层新的社会表象之下,仍盘踞着前代知识人交错的根系与斑驳的底色,他们的意识形态与理论从未死亡。这些对话者间的斗争令人却步且困惑,不仅因为内容本身十分艰深,更因为各方都将自身呈现为本质而非形式,呈现为世界唯一真实的意义而非仅有的解释语言。每个世界确实自洽,但仅限于历史划定的边界。一个新社会世界已然诞生,我们必须尝试理解它,因为知识分子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更要阐释世界。
#1424625
我活在台北好像活在外国。二十年了黑黑的看不清什么。浸泡在水里。生成猫的眼睛。连雨好几天的低温就令人想搬走。湿湿冷冷。房子像结了冰。住在冰箱里。穿三件毛衣加外套。血冻僵做不了事。成天想窝进被窝里。吸猫动辄半小时不见。吸了鼻子就拔不起来。我看见每间房子都很想住。对现在借住的房子很嫌弃。这房子冬天的时候会愈来愈冷。比外面还冷。冷到我的手断掉。脚断掉。什么事都做不了。手断脚断。
我活在台北好像活在外国|马尼尼为
我活在台北好像活在外国|马尼尼为
#1424884
唐多令・其二・将归感旧/清・吴绮
水阁带春城,桃花骂小莺。
二十年、重到红亭。
多少烟云都过眼,山只对,故人青。
往事漫伤情,扬州旧月明。
算吾侪、酒恋诗萦。
今夜不将鹦鹉醉,明日里,片帆轻。
水阁带春城,桃花骂小莺。
二十年、重到红亭。
多少烟云都过眼,山只对,故人青。
往事漫伤情,扬州旧月明。
算吾侪、酒恋诗萦。
今夜不将鹦鹉醉,明日里,片帆轻。
#1424930
>>Po.1199664
又刷到遂再放送
又刷到遂再放送
#1425460
>>Po.776826
但写得很浪漫啊
但写得很浪漫啊
#1426130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Adrienne Rich
强制性异性恋与女同性恋存在
男性权力的特征包括:
男性的权力
1.剥夺女性[我们的]的性欲/性愉悦
[通过阴蒂切除和外阴缝合术;贞操带;用包括死刑的手段惩罚通奸女性;用包括死刑的手段惩罚通奸女同性恋;从精神分析角度否定阴蒂快感;禁止手淫;否定孕妇和绝经女性的性欲;不必要的子宫切除;媒体和文学中虚假的的女同性恋形象;关闭、销毁与女同性恋存在有关的档案和记载];
2.或将自己的[男性的]性强加于女性
[通过强奸(包括婚内强奸)和殴打妻子;父女、姐弟/哥妹乱伦;女性的社会化使她们认为男性释放性冲动是一种权利;艺术、文学、媒体、广告等对异性恋的过度理想化;童婚;包办婚姻;卖淫;哈来姆(译注:穆斯林文化中多妻妾且与男人分开居住的习俗);精神分析中有关性冷淡和阴道高潮的学说;色情作品描述女性喜欢性暴力和羞辱(潜在信息是暴虐的异性恋要比女性之间的肉欲更“正常”)];
3.指挥、剥削女性的劳动,来控制其劳动成果
[通过不计女性的生产价值的婚姻制度和母亲制度;有偿工作中的性别水平隔离;用个别的向上流动的“样板女性”进行诱骗;男性对堕胎、避孕和生育的控制;强制绝育;拉皮条;杀害女婴,使母亲失去女儿,并助长对女性的普遍贬低;
4.控制、抢夺她们的孩子
[不称职父亲的探视权(father right)和“合法儿童拐骗(译注:亲戚抢夺儿童)”;强制绝育;系统性的杀婴;法院没收同性恋母亲的孩子;男性主导的妇产科导致的错误治疗;为了女儿能够结婚,而对女儿进行割礼、绑小脚(或是束缚女儿心灵)的母亲们成为所谓的“样板施虐者”被加以昭示];
5.禁锢女性的身体,限制她们的流动
[恐吓性强奸、不让女性上街;(某些穆斯林社会的)深闺制度(女性单独居住,掩面,不让男人看到)、缠足;破坏女性的运动能力;高级时装、“有女人味的”着装规范;蒙纱;大街上的性骚扰、女性在工作中的性别水平隔离;让女性做全职母亲;强迫妻子在经济上无法独立];
6.将女性当作男性交易中的物品来使用
[把女性当做“礼物”;彩礼;拉皮条;包办婚姻;用女性来帮助男性的交易,如:请宴的女主人、必须穿挑逗男性的鸡尾酒女服务员、应召女郎、“兔女郎”、艺妓,妓生(古代朝鲜半岛的艺伎)、秘书];
——Adrienne Rich
强制性异性恋与女同性恋存在
男性权力的特征包括:
男性的权力
1.剥夺女性[我们的]的性欲/性愉悦
[通过阴蒂切除和外阴缝合术;贞操带;用包括死刑的手段惩罚通奸女性;用包括死刑的手段惩罚通奸女同性恋;从精神分析角度否定阴蒂快感;禁止手淫;否定孕妇和绝经女性的性欲;不必要的子宫切除;媒体和文学中虚假的的女同性恋形象;关闭、销毁与女同性恋存在有关的档案和记载];
2.或将自己的[男性的]性强加于女性
[通过强奸(包括婚内强奸)和殴打妻子;父女、姐弟/哥妹乱伦;女性的社会化使她们认为男性释放性冲动是一种权利;艺术、文学、媒体、广告等对异性恋的过度理想化;童婚;包办婚姻;卖淫;哈来姆(译注:穆斯林文化中多妻妾且与男人分开居住的习俗);精神分析中有关性冷淡和阴道高潮的学说;色情作品描述女性喜欢性暴力和羞辱(潜在信息是暴虐的异性恋要比女性之间的肉欲更“正常”)];
3.指挥、剥削女性的劳动,来控制其劳动成果
[通过不计女性的生产价值的婚姻制度和母亲制度;有偿工作中的性别水平隔离;用个别的向上流动的“样板女性”进行诱骗;男性对堕胎、避孕和生育的控制;强制绝育;拉皮条;杀害女婴,使母亲失去女儿,并助长对女性的普遍贬低;
4.控制、抢夺她们的孩子
[不称职父亲的探视权(father right)和“合法儿童拐骗(译注:亲戚抢夺儿童)”;强制绝育;系统性的杀婴;法院没收同性恋母亲的孩子;男性主导的妇产科导致的错误治疗;为了女儿能够结婚,而对女儿进行割礼、绑小脚(或是束缚女儿心灵)的母亲们成为所谓的“样板施虐者”被加以昭示];
5.禁锢女性的身体,限制她们的流动
[恐吓性强奸、不让女性上街;(某些穆斯林社会的)深闺制度(女性单独居住,掩面,不让男人看到)、缠足;破坏女性的运动能力;高级时装、“有女人味的”着装规范;蒙纱;大街上的性骚扰、女性在工作中的性别水平隔离;让女性做全职母亲;强迫妻子在经济上无法独立];
6.将女性当作男性交易中的物品来使用
[把女性当做“礼物”;彩礼;拉皮条;包办婚姻;用女性来帮助男性的交易,如:请宴的女主人、必须穿挑逗男性的鸡尾酒女服务员、应召女郎、“兔女郎”、艺妓,妓生(古代朝鲜半岛的艺伎)、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