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98845
qotZyyxL (肥适之) 2022-03-21 00:29:16
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2
👍 6
💗 3
🎉 1
qotZyyxL Po 2022-08-26 22:40:38
失眠之夜的辗转挖成了沟壑,其间有记忆的陈尸朽烂。

生命是一种酩酊状态,间或被怀疑的闪电划破。大多数普通人已经烂醉如泥。若有人独醒其间,会连气都不敢喘。

生命成空,死亡如梦。苦难凭空捏出它们,以证明自己有理。在不实与幻觉之间进退两难的只有人类。

在我们意识的深处,乐园呜咽,记忆啜泣。四面悲歌中,我们觉悟到眼泪的形而上意义,把生命的舒展视为遗憾。
qotZyyxL Po 2022-08-27 16:30:37
qotZyyxL Po 2022-08-27 17:33:28
qotZyyxL Po 2022-08-27 19:49:02
《老子道德经注》| [魏]王弼 注 | 楼宇烈校释
中华书局 中华国学文库系列
上篇 一章
qotZyyxL Po 2022-08-27 22:39:44
qotZyyxL Po 2022-08-27 23:11:08
上篇 四章
一些ptsd!
qotZyyxL Po 2022-08-28 12:52:24
被乱用的经典一句
「造立施化」指有所作为
「有恩有为」指有所好恶
qotZyyxL Po 2022-08-28 13:00:11
这里的谷神挺有意思的:至虚无物,故谓谷神;本自无生,故曰不死。
qotZyyxL Po 2022-08-28 13:49:36
( ˇωˇ)人
qotZyyxL Po 2022-08-28 18:37:00
虽然摘过,但毕竟这带齐全点的注释( ˇωˇ)人
qotZyyxL Po 2022-08-28 21:39:25
这校释,哪里是在释老子,是在释王弼的注
qotZyyxL Po 2022-08-28 23:05:47
qotZyyxL Po 2022-08-30 16:49:58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出自清静经
但「字之」和「名之」明明不一样啊,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所以非「名之」而「字之」:「字」是对物有所肯定的称号,就是因为「名之」不可定才「字之」
道德经中「强为之名曰大」,这里名也是名「大」吧
这样的话,道德经和清静经不是有所冲突吗?感觉是清静经的讹误
qotZyyxL Po 2022-08-30 17:25:53
qotZyyxL Po 2022-08-30 19:47:34
上篇 二十五章
「王所以为主」不必抄
qotZyyxL Po 2022-08-31 15:39:12
上篇 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寿。】
注: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qotZyyxL Po 2022-08-31 22:57:29
《在绝望之巅》 [法]E.M.齐奥朗 著 唐江 译

英译序 想象齐奥朗 (节选)

齐奥朗作品的主题是现代和后现代西方文明的主题:绝望与衰败、荒谬与异化、存在的徒劳与非理性、对完全清醒和自我意识的需要,以及作为痛苦的意识。

如果说,虚构作者的形象是任何阅读体验的一部分、一种想象力的实践,其重要性因书而异,那么就《在绝望之巅》来说,它不啻于是阅读中的核心问题。作者故意通过修辞技巧和戏剧姿态,创造出一个虚构的自我,以拯救他真实的自我。这本书是在危机时刻写就的,当时,他处于无助而绝望的失眠状态。这本书既是自杀的代替品,也充当了疗愈的方法。书名直接暗示了当时那个年代,罗马尼亚报纸上刊登的自杀讣告,那些讣告总以相同的格式开头:“在绝望之巅,年轻的某某人结束了他的生命……”这个听起来相当浮夸的短语——“在绝望之巅”——就这样被公认为索引自杀行为的一种通用的理由。齐奥朗讽刺地套用陈词滥调,将自己塑造成我称之为“年轻的野蛮人”或《启示录》中“兽”的角色——他脸上沾着血和泪痕,悬吊在存在主义“恶心”的深渊上,从他那颗半东方巴尔干人的心脏中,发出反叛和绝望的野蛮呐喊。通过将自己塑造成这个角色,齐奥朗在隐喻的层面完成了自杀。同时,通过他虚构的角色,释放出了他心中汹涌澎湃、过剩的抒情能量,设法从死亡的召唤中存活下来:“恐怖的死亡体验和对死亡的执念,假如留存在意识当中,就会导致毁灭。假如你把死亡宣之于口,那你就拯救了一部分的自我。但与此同时,在你真实的自我当中,某些东西也会随之消逝,因为意义一旦客观呈现出来,就会失去它们在意识中葆有的那份真切。”
qotZyyxL Po 2022-08-31 23:33:37
论真情流露

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持内心的封闭?为什么我们追求表达和表现,努力传达出我们宝贵的心意或“意义”,拼命尝试着组织一场终究无法掌控的混乱过程?只是臣服于我们内心的流动不居,而无意将它客观呈现,私密而纵情地沉溺于我们内心的骚动和挣扎,难道不是更有创造性?

被一种内在的无限感所折磨,这意味着活得如此炽烈,以至你觉得自己就要因生命而死。

恋爱时几乎人人能诗,这一情况表明,抽象思考的资源过于贫乏,远不足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无限丰沛;内心情感的抒发只有通过流动不居、非理性的素材,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客观呈现。痛苦的体验与此相似。你从未察觉在你体内、在这世间隐藏着什么,你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事物外围,突然,那些仅次于死亡的痛苦体验攫住了你,将你带往一片无比复杂的领域,你的主体性在那边的巨大漩涡中颠簸不休。经由痛苦变得真情流露,意味着实现内心的净化,这样一来,创伤将不再只是没有深层原因的外在表现,也将开始融入你存在的实质之中。痛苦的真情流露是用血肉和神经唱出的歌。

内心若是没有些许癫狂,就不会有真正的真情流露。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心理疾病形成之初,都有一个真情流露的标志性阶段,此时,所以常见的藩篱和限制统统不复存在,让位给那种最丰饶、最富有创意的内心的陶醉。精神错乱初期诗兴勃发的特点由此得到了解释。因此,疯狂可以视为某种真情流露的突然迸发。
(想到荷尔德林……向上!向上!在狂热的狂放的梦中与他们比翼;纵然临死我的歌仍旧嘶哑;忘记我,孩子们!)
qotZyyxL Po 2022-08-31 23:36:46
>>Po.722164
之前摘过的:
荷尔德林诗选 ◆ 译后记
诗人早就预感到自己的早逝,但他也许没有料到比死亡更悲惨的结局——疯狂。
神圣的使命感驱使他迎向自己的命运。
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似乎也有意成全他的心愿,让他担当“酒神的祭司”,作为一份牺牲贡献给天穹,将他引向深渊。
于是人毁了,事成了。
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那永恒的,皆由诗人创立。”
诗人之幸与不幸皆缘于疯狂。
癫症肯定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诸如环境对精神的压抑,他疯在两百年前,那还是不少现代诗人渴望回归的古典时代,由此可见他的心多么纯洁,多么敏感;或是他与苏瑟特的爱情悲剧,在他心中必定造成了无法痊愈的创伤;以及当他最后竞争一个教授职位时,歌德的“不光彩的行为”据说给予他致命的打击等等。
但我认为,还有两点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年近三十,他在经济上还不能完全自立,年迈的母亲常在烛光下为儿子编织长袜,经济窘迫往往给文人带来不堪承受的压力,其后果有时可能比精神上的绝望更严重;另外,患病之后他对任何来访者都毕恭毕敬,不停地鞠躬,嘴里还念叨着“阁下”、“圣人”、“尊敬的教皇大人”之类的称呼,也许可以看成是诗人早年自视甚高,却不得不靠当家庭教师谋生,长期寄人篱下所导致的心理情结。
德语另有一个特殊的词指代精神病——umnachtung,意思是沉入夜色之中,仿佛伴随着诸神的隐遁,白昼过去了,黑夜笼罩大地,夜幕也渐渐浸入诗人的头颅。
或许冥冥之中这就是一种命数。
然而,这却是一次辉煌的沉沦,恐怕谁也不曾想到,它将带来多么丰盛的收获。
qotZyyxL Po 2022-08-31 23:48:58
万物何其杳渺难极!

我们与万物如此隔膜!但万物不也同样令我们无从企及?最深邃和最根本的死亡,就是在孤独中死去,届时就连光亮也会变成死亡的成分。在这样的时刻,你会与生活、爱情、微笑、朋友,甚至与死亡全然隔绝,你会问自己,除了世界的虚无和你自身的虚无,是否还有别的东西。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