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6
👍
1
😆
1
🐭
1
🐶
1
#1246760
《元稹 白居易》
胡适
这篇太!长!了!
而且大部分内容只是引用原文然后解释,或者把原文翻译成白话文。大多是科普,没那么有趣。
1.
这个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是白居易与元稹,他们的同志有张籍、刘禹锡、李绅、李余、刘猛等。他们不但在韵文方面做革新的运动,在散文的方面,白居易与元稹也曾做一番有意的改革,与同时的韩愈、柳宗元都是散文改革的同志。
2.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本是北魏拓跋氏帝室之后。他九岁便能作文,少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他为第一,除右拾遗;因他锋芒太露,为执政所忌,屡次受挫折,后来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量移通州司马。他的好友白居易那时也被贬为江州司马。他们往来赠答的诗歌最多,流传于世;故他们虽遭贬逐,而文学的名誉更大。
《新唐书》说他“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旧唐书》说他的辞诰“夐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
3.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生于大历七年(七七二),在杜甫死后的第三年。
当时很多人忌他,说他浮华无行,说他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他作《赏花》诗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他遂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自己说这回被贬逐其实是因为他的诗歌讽刺时事,得罪了不少人。
4.
元和十三年冬(八一八—八一九),他量移忠州刺史。他自浔阳浮江上峡,带他的兄弟行简同行;明年三月,与元稹会于峡口;在夷陵停船三日,他们三人在黄牛峡口石洞中,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别。
5.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做文学改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6.
这是诗的重要使命。诗要以情为根,以言为苗,以声为华,以义为实。托根于人情而结果在正义,语言声韵不过是苗叶花朵而已。
7.
他在这里固然露出他受了汉朝迂腐诗说的恶影响,把《三百篇》都看作“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的美刺诗,因此遂抹煞一切无所为而作的文学。
但他评论六朝的文人作品确然有见地,六朝文学的绝大部分真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胡适
这篇太!长!了!
而且大部分内容只是引用原文然后解释,或者把原文翻译成白话文。大多是科普,没那么有趣。
1.
这个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是白居易与元稹,他们的同志有张籍、刘禹锡、李绅、李余、刘猛等。他们不但在韵文方面做革新的运动,在散文的方面,白居易与元稹也曾做一番有意的改革,与同时的韩愈、柳宗元都是散文改革的同志。
2.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本是北魏拓跋氏帝室之后。他九岁便能作文,少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他为第一,除右拾遗;因他锋芒太露,为执政所忌,屡次受挫折,后来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量移通州司马。他的好友白居易那时也被贬为江州司马。他们往来赠答的诗歌最多,流传于世;故他们虽遭贬逐,而文学的名誉更大。
《新唐书》说他“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旧唐书》说他的辞诰“夐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
3.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生于大历七年(七七二),在杜甫死后的第三年。
当时很多人忌他,说他浮华无行,说他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他作《赏花》诗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他遂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自己说这回被贬逐其实是因为他的诗歌讽刺时事,得罪了不少人。
4.
元和十三年冬(八一八—八一九),他量移忠州刺史。他自浔阳浮江上峡,带他的兄弟行简同行;明年三月,与元稹会于峡口;在夷陵停船三日,他们三人在黄牛峡口石洞中,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别。
5.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做文学改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6.
这是诗的重要使命。诗要以情为根,以言为苗,以声为华,以义为实。托根于人情而结果在正义,语言声韵不过是苗叶花朵而已。
7.
他在这里固然露出他受了汉朝迂腐诗说的恶影响,把《三百篇》都看作“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的美刺诗,因此遂抹煞一切无所为而作的文学。
但他评论六朝的文人作品确然有见地,六朝文学的绝大部分真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1246762
8.
元白都受了杜甫的绝大影响。老杜的社会问题诗在当时确是别开生面,为中国诗史开一个新时代。他那种写实的艺术和大胆讽刺朝廷、社会的精神,都能够鼓舞后来的诗人,引他们向这种问题诗的路上走。
八世纪末年,九世纪初年,唐朝的政治到了很可悲观的田地,少年有志的人都感觉这种状态的危机。
元稹自己说他那时候竟是“心体悸震,若不可活”。他们觉得这不是“嘲风雪,弄花草”的时候了,他们都感觉文学的态度应该变严肃了。所以元稹与白居易都能欣赏陈子昂《感遇》诗的严肃态度。但《感遇》诗终不过是发点牢骚而已,“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还不能满足这时代的要求。
后来元稹发见了杜甫,方才感觉大满意。杜甫的新体诗便不单是发牢骚而已,还能描写实际的人生苦痛,社会利弊,政府得失。这种体裁最合于当时的需要,故元白诸人对于杜甫真是十分崇拜,公然宣言李杜虽然齐名,但杜甫远非李白所能比肩。
元稹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墓志铭序》)
9.
这还是大体从诗的形式上立论,虽然崇拜到极点,却不曾指出杜甫的真正伟大之处。白居易说的话便更明白了。他指出李白的诗,“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而杜甫的诗之中,有十之三四是实写人生或讽刺时政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类的话,李白便不能说,这才是李杜优劣的真正区别。当时的文人韩愈曾作诗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有人说,这诗是讥刺元稹的李杜优劣论的。这话大概没有根据。韩愈的诗只是借李杜来替自己发牢骚,与元白的文学批评没有关系。
10.
根据于他们的文学主张,元白二人各有一种诗的分类法。
白居易分他的诗为四类:
(1)讽喻诗:“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2)闲适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3)感伤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4)杂律诗:“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
他自己只承认第一和第二两类是值得保存流传的,其余的都不重要,都可删弃。
元白都受了杜甫的绝大影响。老杜的社会问题诗在当时确是别开生面,为中国诗史开一个新时代。他那种写实的艺术和大胆讽刺朝廷、社会的精神,都能够鼓舞后来的诗人,引他们向这种问题诗的路上走。
八世纪末年,九世纪初年,唐朝的政治到了很可悲观的田地,少年有志的人都感觉这种状态的危机。
元稹自己说他那时候竟是“心体悸震,若不可活”。他们觉得这不是“嘲风雪,弄花草”的时候了,他们都感觉文学的态度应该变严肃了。所以元稹与白居易都能欣赏陈子昂《感遇》诗的严肃态度。但《感遇》诗终不过是发点牢骚而已,“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还不能满足这时代的要求。
后来元稹发见了杜甫,方才感觉大满意。杜甫的新体诗便不单是发牢骚而已,还能描写实际的人生苦痛,社会利弊,政府得失。这种体裁最合于当时的需要,故元白诸人对于杜甫真是十分崇拜,公然宣言李杜虽然齐名,但杜甫远非李白所能比肩。
元稹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墓志铭序》)
9.
这还是大体从诗的形式上立论,虽然崇拜到极点,却不曾指出杜甫的真正伟大之处。白居易说的话便更明白了。他指出李白的诗,“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而杜甫的诗之中,有十之三四是实写人生或讽刺时政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类的话,李白便不能说,这才是李杜优劣的真正区别。当时的文人韩愈曾作诗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有人说,这诗是讥刺元稹的李杜优劣论的。这话大概没有根据。韩愈的诗只是借李杜来替自己发牢骚,与元白的文学批评没有关系。
10.
根据于他们的文学主张,元白二人各有一种诗的分类法。
白居易分他的诗为四类:
(1)讽喻诗:“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2)闲适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3)感伤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4)杂律诗:“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
他自己只承认第一和第二两类是值得保存流传的,其余的都不重要,都可删弃。
#1246763
11.
元稹分他的诗为八类:
(1)古讽:“旨意可观,而词近往古者。”
(2)乐讽:“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
(3)古体:“词虽近古,而止于吟写性情者。”
(4)新题乐府:“词实乐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
(5)律诗。
(6)律讽:“稍存寄兴,与讽为流者。”
(7)悼亡。
(8)艳诗。(见《叙诗寄乐天书》)
12.(结尾)
但那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又是一个朋党暗斗最厉害的时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都是那时代的牺牲者。元白贬谪之后,讽喻诗都不敢作了,都走上了闲适的路,救世主义的旗子卷起了,且做个独善其身的醉吟先生罢。
元稹分他的诗为八类:
(1)古讽:“旨意可观,而词近往古者。”
(2)乐讽:“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
(3)古体:“词虽近古,而止于吟写性情者。”
(4)新题乐府:“词实乐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
(5)律诗。
(6)律讽:“稍存寄兴,与讽为流者。”
(7)悼亡。
(8)艳诗。(见《叙诗寄乐天书》)
12.(结尾)
但那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又是一个朋党暗斗最厉害的时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都是那时代的牺牲者。元白贬谪之后,讽喻诗都不敢作了,都走上了闲适的路,救世主义的旗子卷起了,且做个独善其身的醉吟先生罢。
#1246772
《韩愈》
陈寅恪
主要讲了古书对韩愈的褒贬,最后证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重要。
1.(开头)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伍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
2.(结尾)
则知退之在当时古文运动诸健者中,特具承先启后做一大运动领袖之气魄与人格,为其他文士所不能及。
退之同辈胜流如元微之、白乐天,其著作传播之广,在当日尚过于退之。退之官又低于元,寿复短于白,而身殁之后,继续其文其学者不绝于世,元白之遗风虽或尚流传,不至断绝,若与退之相较,诚不可同年而语矣。
......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读注:“捩点”,即转折点。)
陈寅恪
主要讲了古书对韩愈的褒贬,最后证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重要。
1.(开头)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伍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
2.(结尾)
则知退之在当时古文运动诸健者中,特具承先启后做一大运动领袖之气魄与人格,为其他文士所不能及。
退之同辈胜流如元微之、白乐天,其著作传播之广,在当日尚过于退之。退之官又低于元,寿复短于白,而身殁之后,继续其文其学者不绝于世,元白之遗风虽或尚流传,不至断绝,若与退之相较,诚不可同年而语矣。
......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读注:“捩点”,即转折点。)
#1246872
《贾岛》
闻一多
1.(开头)
这像是元和、长庆间诗坛动态中的三个较有力的新趋势。
这边老年的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地咒骂世道人心,夹在咒骂声中的,是卢仝、刘叉的“插科打诨”和韩愈的洪亮的嗓音,向佛老挑衅。
那边元稹、张籍、王建等,在白居易的改良社会的大纛下,用律动的乐府调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
同时远远地,在古老的禅房或一个小县的廨署里,贾岛、姚合领着一群青年人作诗,为各人自己的出路,也为着癖好,作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阴暗由于癖好,五律为着出路)。
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
登高有所思,寒雨伤百草。
平生有亲爱,零落不相保。
五情今已伤,安得自能老。
——孟郊《感怀》
老年中年人忙着挽救人心,改良社会,青年人反不闻不问,只顾躲在幽静的角落里作诗,这现象现在看来不免新奇,其实正是旧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下的正常状态。
2.
贾岛和他的徒众,为什么在别人忙着救世时,自己只顾作诗,我们已经明白了。但为什么单作五律呢?这也许得再说明一下。
孟郊等为便于发议论而作五古,白居易等为讲故事而作乐府,都是为了各自特殊的目的,在当时习惯以外,匠心地采取了各自特殊的工具。贾岛一派人则没有那必要。为他们起见,当时最通行的体裁——五律就够了。一则五律与五言八韵的试帖最近,作五律即等于做功课,二则为拈拾点景物来烘托出一种情调,五律也正是一种标准形式。
3.
上面的故事,你尽可解释为那时代人们的神经病的象征,但从贾岛方面看,确乎是中国诗人从未有过的荣誉,连杜甫都不曾那样老实地被偶像化过。
你甚至说晚唐五代之崇拜贾岛是他们那一个时代的偏见和冲动,但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
见每个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也都要全部地接受贾岛,而在平时,也未尝不可以部分接受他,作为一种调剂。贾岛毕竟不单是晚唐五代的贾岛,而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
闻一多
1.(开头)
这像是元和、长庆间诗坛动态中的三个较有力的新趋势。
这边老年的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地咒骂世道人心,夹在咒骂声中的,是卢仝、刘叉的“插科打诨”和韩愈的洪亮的嗓音,向佛老挑衅。
那边元稹、张籍、王建等,在白居易的改良社会的大纛下,用律动的乐府调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
同时远远地,在古老的禅房或一个小县的廨署里,贾岛、姚合领着一群青年人作诗,为各人自己的出路,也为着癖好,作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阴暗由于癖好,五律为着出路)。
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
登高有所思,寒雨伤百草。
平生有亲爱,零落不相保。
五情今已伤,安得自能老。
——孟郊《感怀》
老年中年人忙着挽救人心,改良社会,青年人反不闻不问,只顾躲在幽静的角落里作诗,这现象现在看来不免新奇,其实正是旧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下的正常状态。
2.
贾岛和他的徒众,为什么在别人忙着救世时,自己只顾作诗,我们已经明白了。但为什么单作五律呢?这也许得再说明一下。
孟郊等为便于发议论而作五古,白居易等为讲故事而作乐府,都是为了各自特殊的目的,在当时习惯以外,匠心地采取了各自特殊的工具。贾岛一派人则没有那必要。为他们起见,当时最通行的体裁——五律就够了。一则五律与五言八韵的试帖最近,作五律即等于做功课,二则为拈拾点景物来烘托出一种情调,五律也正是一种标准形式。
3.
上面的故事,你尽可解释为那时代人们的神经病的象征,但从贾岛方面看,确乎是中国诗人从未有过的荣誉,连杜甫都不曾那样老实地被偶像化过。
你甚至说晚唐五代之崇拜贾岛是他们那一个时代的偏见和冲动,但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
见每个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也都要全部地接受贾岛,而在平时,也未尝不可以部分接受他,作为一种调剂。贾岛毕竟不单是晚唐五代的贾岛,而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
#1246878
全书进度72%
太好了,睡!
明天想想最近现实中要推什么进度
整理书本。房子快要拆迁了。
整理衣物。
背书。
背单词。
每天放风1小时。
每天在z-lib找10本书。
太好了,睡!
明天想想最近现实中要推什么进度
整理书本。房子快要拆迁了。
整理衣物。
背书。
背单词。
每天放风1小时。
每天在z-lib找10本书。
#1246934
👍🏻《苏轼》
浦江清
1.
苏轼从小就喜欢《庄子》,他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此书,得吾心矣。”足见他受庄子思想影响之深,他的思想与庄周有拍合之点。
2.
《超然台记》是苏轼知密州任上所写。
他从杭州通判到胶西密州任知州,离开了江南富庶之区、湖山胜地,到一清苦的小地方。
此时密州“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水灾、旱灾,生活很苦,连太守也不能吃饱,但苏轼却不以苦。
浦江清
1.
苏轼从小就喜欢《庄子》,他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此书,得吾心矣。”足见他受庄子思想影响之深,他的思想与庄周有拍合之点。
2.
《超然台记》是苏轼知密州任上所写。
他从杭州通判到胶西密州任知州,离开了江南富庶之区、湖山胜地,到一清苦的小地方。
此时密州“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水灾、旱灾,生活很苦,连太守也不能吃饱,但苏轼却不以苦。
#1246936
3.
苏轼所谓超然的态度,就是“游于物外”。这种人生哲学是接近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思想的。虽然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范畴,但在困苦的境遇中积极、乐观,不悲观、沮丧。“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要求一种自由的意志。要求思想上的解放,这也就形成了苏轼文学创作中豪放、旷达的风格。
他的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也表现在他的认识论方面,如《题西林壁》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认为要超然于物外,方才能认识物的本体。这种思想也是从庄子和禅宗哲学派生出来的,可是不完全是唯心论的,而是比较客观的、唯物的。
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也体现在苏轼的艺术观和艺术评论上。他批评王维和吴道子的画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他说吴道子尚拘泥于形似,王维则能超脱。所谓“象外”,即形象之外。他认为最高的艺术是超乎象外的。
4.
苏轼主张超然、达观,但并不一味反对仕进。
有感于灵璧张氏园亭有“开门而出仕”“闭门而归隐”之妙,写了《灵璧张氏园亭记》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他不赞成“违亲绝俗”的隐遁派,更反对“怀禄苟安”追逐功名富贵之人,认为两种人都是极端,都不达观,不近人情。应该以义为节,追求心之所安。
5.
最后要说明的,苏轼的超然物外的达观主义思想,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
他的《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的达观主义在哲学上是唯心的,但对人生还是执着爱好的,因此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所谓超然的态度,就是“游于物外”。这种人生哲学是接近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思想的。虽然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范畴,但在困苦的境遇中积极、乐观,不悲观、沮丧。“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要求一种自由的意志。要求思想上的解放,这也就形成了苏轼文学创作中豪放、旷达的风格。
他的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也表现在他的认识论方面,如《题西林壁》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认为要超然于物外,方才能认识物的本体。这种思想也是从庄子和禅宗哲学派生出来的,可是不完全是唯心论的,而是比较客观的、唯物的。
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也体现在苏轼的艺术观和艺术评论上。他批评王维和吴道子的画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他说吴道子尚拘泥于形似,王维则能超脱。所谓“象外”,即形象之外。他认为最高的艺术是超乎象外的。
4.
苏轼主张超然、达观,但并不一味反对仕进。
有感于灵璧张氏园亭有“开门而出仕”“闭门而归隐”之妙,写了《灵璧张氏园亭记》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他不赞成“违亲绝俗”的隐遁派,更反对“怀禄苟安”追逐功名富贵之人,认为两种人都是极端,都不达观,不近人情。应该以义为节,追求心之所安。
5.
最后要说明的,苏轼的超然物外的达观主义思想,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
他的《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的达观主义在哲学上是唯心的,但对人生还是执着爱好的,因此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46937
6.(开始小标题:“苏轼诗的特点”)
历来评苏轼诗者,如沈德潜云:“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韩文公后,又开辟一境界也。”(《说诗晬语·卷下》)
赵翼云:“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
历来评苏轼诗者,如沈德潜云:“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韩文公后,又开辟一境界也。”(《说诗晬语·卷下》)
赵翼云:“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
#1246939
7.
根据两家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苏诗有以下特点:
(1)题材的丰富。苏轼博学多能,他代表他的时代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
于经史子集、释道经典,无所不窥,加以到处宦游,生活经验丰富,所以他的诗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
苏轼对于人生是爱好的,因此善于对平淡朴素的东西给予诗意的描写。山川名胜,草木鸟兽,都有题咏,为李杜以后的一大家。沈德潜所谓“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是也。题材和博物知识只是原料,“熔铸”是艺术的处理。他以诗人的观点、诗人的感受了解和表现世界与人生。
(2)能达。苏轼以为文学要“达”。
苏轼诗歌纵横曲折,无不能达,且能达前人之所不能达。正如赵翼谓“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就是说他的诗能够爽快达意,达他人所不能达者。
苏轼自负他的文笔,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他的诗也是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大概以散文的风格写诗。用散文的作法写诗,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远从韩愈开始,配合古文运动的发展延续下来。所以宋诗多议论、多说理。苏诗以说理、议论畅达见长。
(3)多妙悟。苏轼诗多妙悟,含哲理,有理趣。
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在山景的形象描绘中寄寓着耐人寻味的理趣,实精辟妙悟之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鸿飞来比人生之际遇,这就并非诉诸感情,而是托于哲理了。
苏轼主张自我解放,游于物外。他对于艺术包括诗的见解,不以求形似为满足,而要“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推崇吴道子,更赞扬“摩诘得之于象外”。得于象外,便能够自由解放。沈氏所谓“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即是诗意不受题材拘束,能求得象外的真理,而妙悟也须如此。
宋诗使人悟理,唐诗动人感情。我们读苏诗,获得许多智慧。“自言静中阅世俗,有似不饮观酒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凡此均似得道者言,其所谓道,即象外、物外、超旷之道,亦即庄子之道。
根据两家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苏诗有以下特点:
(1)题材的丰富。苏轼博学多能,他代表他的时代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
于经史子集、释道经典,无所不窥,加以到处宦游,生活经验丰富,所以他的诗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
苏轼对于人生是爱好的,因此善于对平淡朴素的东西给予诗意的描写。山川名胜,草木鸟兽,都有题咏,为李杜以后的一大家。沈德潜所谓“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是也。题材和博物知识只是原料,“熔铸”是艺术的处理。他以诗人的观点、诗人的感受了解和表现世界与人生。
(2)能达。苏轼以为文学要“达”。
苏轼诗歌纵横曲折,无不能达,且能达前人之所不能达。正如赵翼谓“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就是说他的诗能够爽快达意,达他人所不能达者。
苏轼自负他的文笔,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他的诗也是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大概以散文的风格写诗。用散文的作法写诗,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远从韩愈开始,配合古文运动的发展延续下来。所以宋诗多议论、多说理。苏诗以说理、议论畅达见长。
(3)多妙悟。苏轼诗多妙悟,含哲理,有理趣。
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在山景的形象描绘中寄寓着耐人寻味的理趣,实精辟妙悟之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鸿飞来比人生之际遇,这就并非诉诸感情,而是托于哲理了。
苏轼主张自我解放,游于物外。他对于艺术包括诗的见解,不以求形似为满足,而要“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推崇吴道子,更赞扬“摩诘得之于象外”。得于象外,便能够自由解放。沈氏所谓“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即是诗意不受题材拘束,能求得象外的真理,而妙悟也须如此。
宋诗使人悟理,唐诗动人感情。我们读苏诗,获得许多智慧。“自言静中阅世俗,有似不饮观酒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凡此均似得道者言,其所谓道,即象外、物外、超旷之道,亦即庄子之道。
#1246940
(4)善比喻。苏诗长于比喻,且立意新奇,不落前人窠臼。
前述《题西林壁》以观庐山整体设喻,寓发新意。《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雪泥鸿爪”喻人生境遇,已成千古绝唱。
苏轼有许多写西湖诗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分通俗、亲切,千百年来成为吟西湖的定评之作,再如“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西湖忽破碎,鸟落鱼动镜”,“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有静看,有动观,山如马,湖如镜,晴云如絮帽,初日如铜锣,喻义贴切,栩栩如生。
再看《百步洪》诗中“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些诗句,其中一连串的生动比喻也令人赞叹不已。
(5)诙谐。有人说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的人生观是达观主义的,他襟怀旷达,写起诗来“触处生春”,妙语诙谐。
石苍舒喜欢写字,筑醉墨堂,日夕学书,草书颇有成就,请苏轼作诗论书法,苏轼送他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借项梁告诫项羽书不足学的故事幽默地开了头,诗结尾说“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又很风趣地说,不须像张芝那样在绢帛上苦练书法,可以用绢来做被褥。
苏轼以花甲之年谪居海南之儋耳,生活很苦,人很消瘦,得知同遭贬谪的弟弟人也很瘦,于是作《闻子由瘦》一诗云:“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达观坦然,机趣横生。
前述《题西林壁》以观庐山整体设喻,寓发新意。《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雪泥鸿爪”喻人生境遇,已成千古绝唱。
苏轼有许多写西湖诗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分通俗、亲切,千百年来成为吟西湖的定评之作,再如“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西湖忽破碎,鸟落鱼动镜”,“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有静看,有动观,山如马,湖如镜,晴云如絮帽,初日如铜锣,喻义贴切,栩栩如生。
再看《百步洪》诗中“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些诗句,其中一连串的生动比喻也令人赞叹不已。
(5)诙谐。有人说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的人生观是达观主义的,他襟怀旷达,写起诗来“触处生春”,妙语诙谐。
石苍舒喜欢写字,筑醉墨堂,日夕学书,草书颇有成就,请苏轼作诗论书法,苏轼送他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借项梁告诫项羽书不足学的故事幽默地开了头,诗结尾说“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又很风趣地说,不须像张芝那样在绢帛上苦练书法,可以用绢来做被褥。
苏轼以花甲之年谪居海南之儋耳,生活很苦,人很消瘦,得知同遭贬谪的弟弟人也很瘦,于是作《闻子由瘦》一诗云:“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达观坦然,机趣横生。
#1246951
有朋友就好了
最近一直在云街霸6的视频,哪天达到能够随手玩到这种大作游戏的生活水平,就好了
就怕一辈子都玩不到,到老了想起来,自己好像接触过这款游戏,最终会发现就是云过一段时间。。只是在青年时期做的一个梦而已。。。
最近一直在云街霸6的视频,哪天达到能够随手玩到这种大作游戏的生活水平,就好了
就怕一辈子都玩不到,到老了想起来,自己好像接触过这款游戏,最终会发现就是云过一段时间。。只是在青年时期做的一个梦而已。。。
#1246965
五点半了。。。该不会要死了吧!
得做点什么让心跳平缓下来,保持紧张状态一晚上了,有猝死风险
得做点什么让心跳平缓下来,保持紧张状态一晚上了,有猝死风险
#1246966
活着煮了早餐面,烧了开水,感觉有点困意了小睡一下
#1247095
摘抄几段《怀斯曼生存手册》。在z-lib路过下的
多研究当地人,他们对外来者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敌意还是非常友好呢?当地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禁忌呢?
越了解途经地人们的生活细节,你在需要时的生存技能和知识也就越多——尤其在极不发达的社会中,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更牢固地束缚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只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对如何因地制宜地搭建帐篷、生活做饭、采药和取水有着更深的了解。
仔细研究地图,在到达那里之前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尽最大可能对天时地理有更多了解:河流的方向和流速,瀑布、急流以及险滩等;山有多高,坡度如何?有那些动植物?有哪些树木?都分布在哪里?温度如何,昼夜温差多少?何时天亮,何时天黑?月亮阴晴圆缺?何时潮起潮落?浪高多少?风力风向如何?天气状况可以预料吗?
警告:
对于在周围环境中无任何绿色植物生长的池塘或者出现动物残骨的地方的水源要保持警惕,这些水源可能已被靠近地表的化学物质所污染。富含矿物之处的水常会是碱性的。池塘里的水必须煮沸才能饮用。沙漠地区有一些无活水源头的死湖;它们逐渐就会形成盐湖,这里里的水只有经过蒸馏才能饮用。
p1:便携食品的选择(脂肪、盐、肉)
p2:平结,很清晰的图画
多研究当地人,他们对外来者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敌意还是非常友好呢?当地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禁忌呢?
越了解途经地人们的生活细节,你在需要时的生存技能和知识也就越多——尤其在极不发达的社会中,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更牢固地束缚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只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对如何因地制宜地搭建帐篷、生活做饭、采药和取水有着更深的了解。
仔细研究地图,在到达那里之前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尽最大可能对天时地理有更多了解:河流的方向和流速,瀑布、急流以及险滩等;山有多高,坡度如何?有那些动植物?有哪些树木?都分布在哪里?温度如何,昼夜温差多少?何时天亮,何时天黑?月亮阴晴圆缺?何时潮起潮落?浪高多少?风力风向如何?天气状况可以预料吗?
警告:
对于在周围环境中无任何绿色植物生长的池塘或者出现动物残骨的地方的水源要保持警惕,这些水源可能已被靠近地表的化学物质所污染。富含矿物之处的水常会是碱性的。池塘里的水必须煮沸才能饮用。沙漠地区有一些无活水源头的死湖;它们逐渐就会形成盐湖,这里里的水只有经过蒸馏才能饮用。
p1:便携食品的选择(脂肪、盐、肉)
p2:平结,很清晰的图画
#1247104
👍🏻《辛弃疾》
浦江清
1.(开头)
辛弃疾的诗和散文留下的不多,他主要是词人。
他的词的创作极为丰富,有六百多首,是词人中创作最多的。他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四印斋所刻词本)或《稼轩词》(《宋六十名家词》)。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娱,以功业自许”(范开语)。但他的理想并未实现。他的满腔爱国热情无法吐泄,于是悲歌慷慨的心情在词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
2.
辛弃疾进一步发展了苏轼所开拓的词的境界,题材极广阔,有抒情,有说理,有怀古,有伤时。笔调是多方面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悲愤、牢骚,嬉笑怒骂,皆可入词。
稼轩词豪放雄壮,充满爱国思想,有英雄气概,和放翁诗近似,而痛快淋漓,又过于苏轼。
3.
披貂裘,骑骏马,目睹打败完颜亮的南宋军队军容大盛,辛弃疾对中兴充满希望。而当他回忆年轻时骤马驰金营于数万敌军中生擒叛徒的情景,更是豪情满怀: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鸪天》
4.
但是壮志难酬,所以辛词更多的则是表现磊落抑塞之气: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国难当头,报国无门,不免发出“烟柳断肠”的哀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梁启超评云:“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宋孝宗看了这首词,虽然没有加罪于辛弃疾,但很不高兴。作为爱国志士,忧怀国事的哀愁,无处倾诉,只有借词宣泄出来。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前词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直抒胸臆;后词“惜水怨山”(周济《宋四家词选》),登台远望,北方山河,仍在敌手,只有借鹧鸪鸣声来抒发自己羁留后方、壮志未酬的抑塞苦闷心情了。
浦江清
1.(开头)
辛弃疾的诗和散文留下的不多,他主要是词人。
他的词的创作极为丰富,有六百多首,是词人中创作最多的。他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四印斋所刻词本)或《稼轩词》(《宋六十名家词》)。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娱,以功业自许”(范开语)。但他的理想并未实现。他的满腔爱国热情无法吐泄,于是悲歌慷慨的心情在词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
2.
辛弃疾进一步发展了苏轼所开拓的词的境界,题材极广阔,有抒情,有说理,有怀古,有伤时。笔调是多方面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悲愤、牢骚,嬉笑怒骂,皆可入词。
稼轩词豪放雄壮,充满爱国思想,有英雄气概,和放翁诗近似,而痛快淋漓,又过于苏轼。
3.
披貂裘,骑骏马,目睹打败完颜亮的南宋军队军容大盛,辛弃疾对中兴充满希望。而当他回忆年轻时骤马驰金营于数万敌军中生擒叛徒的情景,更是豪情满怀: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鸪天》
4.
但是壮志难酬,所以辛词更多的则是表现磊落抑塞之气: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国难当头,报国无门,不免发出“烟柳断肠”的哀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梁启超评云:“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宋孝宗看了这首词,虽然没有加罪于辛弃疾,但很不高兴。作为爱国志士,忧怀国事的哀愁,无处倾诉,只有借词宣泄出来。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前词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直抒胸臆;后词“惜水怨山”(周济《宋四家词选》),登台远望,北方山河,仍在敌手,只有借鹧鸪鸣声来抒发自己羁留后方、壮志未酬的抑塞苦闷心情了。
#1247106
5.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一派。不过苏轼的豪放,在思想上是超旷的,类似陶渊明、李白;而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上是雄浑而壮伟,同时沉郁而悲愤。这是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所决定的。他有些像词中的杜甫。
(↑“词界中的杜甫”,很形象。。)
6.
当然,稼轩词也有清新的一面。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不但善于写回肠荡气、慷慨激昂的壮词,还能写情致缠绵、浓丽绵密的婉词。著名的《祝英台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深闺女子的相思之情写得细腻传神,温婉清丽,与稼轩大部分词词风迥异。
沈谦在他的《填词杂说》里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其实正说明辛词风格是多样化的。
7.
更可喜的是,在十年退隐的日子里,辛弃疾和农民有了亲密的交往,了解了农民朴素的生活,情感和农民接近了,写了不少清新自然、富有情致的农家生活的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一幅农家生活画图。
此外,像“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鹊桥仙》);“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浣溪沙》)反映了农村温厚的风俗,也分担了农民的欢愁。
8.
辛弃疾善于从前人典籍中学习语言,融入自己词中。
如《踏莎行》的: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是《诗经》的句子:“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括”。
又如《水调歌头》: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可餐英。是《离骚》的句子。
《水龙吟》: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是《论语》的句子。
《哨遍·秋水观》全是《庄子》的话句。
苏东坡用诗的笔调来写抒情的词,辛弃疾则用的是散文笔调,加入说理部分,更把词扩大了。词就代表辛弃疾的谈吐。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一派。不过苏轼的豪放,在思想上是超旷的,类似陶渊明、李白;而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上是雄浑而壮伟,同时沉郁而悲愤。这是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所决定的。他有些像词中的杜甫。
(↑“词界中的杜甫”,很形象。。)
6.
当然,稼轩词也有清新的一面。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不但善于写回肠荡气、慷慨激昂的壮词,还能写情致缠绵、浓丽绵密的婉词。著名的《祝英台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深闺女子的相思之情写得细腻传神,温婉清丽,与稼轩大部分词词风迥异。
沈谦在他的《填词杂说》里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其实正说明辛词风格是多样化的。
7.
更可喜的是,在十年退隐的日子里,辛弃疾和农民有了亲密的交往,了解了农民朴素的生活,情感和农民接近了,写了不少清新自然、富有情致的农家生活的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一幅农家生活画图。
此外,像“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鹊桥仙》);“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浣溪沙》)反映了农村温厚的风俗,也分担了农民的欢愁。
8.
辛弃疾善于从前人典籍中学习语言,融入自己词中。
如《踏莎行》的: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是《诗经》的句子:“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括”。
又如《水调歌头》: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可餐英。是《离骚》的句子。
《水龙吟》: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是《论语》的句子。
《哨遍·秋水观》全是《庄子》的话句。
苏东坡用诗的笔调来写抒情的词,辛弃疾则用的是散文笔调,加入说理部分,更把词扩大了。词就代表辛弃疾的谈吐。
#1247107
9.
辛词爱用典故,这是前人所极少的,所以有“掉书袋”之讥。用典故自然在旁人理解上增加一些困难,但它可以增加词的表现力。
对辛词的评价,从前不算高,苏辛词是被看作别派的,这是由于囿于词以婉约为宗的说法。其实辛弃疾的成就是很大的,他集词之大成,把词发展到最高峰。他的词是爱国主义的。
10.(结尾)
辛弃疾的朋友陈亮和刘过的词,风格上都和他相近。陈亮主要是哲学家和政论家,刘过有《龙洲词》,才气不及辛弃疾。
辛词爱用典故,这是前人所极少的,所以有“掉书袋”之讥。用典故自然在旁人理解上增加一些困难,但它可以增加词的表现力。
对辛词的评价,从前不算高,苏辛词是被看作别派的,这是由于囿于词以婉约为宗的说法。其实辛弃疾的成就是很大的,他集词之大成,把词发展到最高峰。他的词是爱国主义的。
10.(结尾)
辛弃疾的朋友陈亮和刘过的词,风格上都和他相近。陈亮主要是哲学家和政论家,刘过有《龙洲词》,才气不及辛弃疾。
#1247112
>>Po.1247107
辛弃疾“掉书袋”这点,之前高中背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深有体会,上阙抒情完了,下阕就开始唰唰抛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仓皇北顾、佛狸祠下、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
当初默写不下这首词就是因为完全不能理解典故,莫名其妙就创出来几个像元嘉、居胥、佛狸这样难写的词。。[ TдT]
①不认识这些历史典故的意象和人物,平时不常见。②平时用不到,这种历史典故太偏门了。不像“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那种古今泛用的典故,只要提到忠诚、牺牲、爱国就能提一句“死当结草”。然而这首词里面的历史类典故,除了“廉颇尚能饭否”以外不见得现代人平时写作会用,好难背,好难记
辛弃疾“掉书袋”这点,之前高中背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深有体会,上阙抒情完了,下阕就开始唰唰抛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仓皇北顾、佛狸祠下、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
当初默写不下这首词就是因为完全不能理解典故,莫名其妙就创出来几个像元嘉、居胥、佛狸这样难写的词。。[ TдT]
①不认识这些历史典故的意象和人物,平时不常见。②平时用不到,这种历史典故太偏门了。不像“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那种古今泛用的典故,只要提到忠诚、牺牲、爱国就能提一句“死当结草”。然而这首词里面的历史类典故,除了“廉颇尚能饭否”以外不见得现代人平时写作会用,好难背,好难记
#1247125
👍🏻《陆游》
浦江清
完全可以当做陆游生平入门,很好读。
里面把陆游生平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时期,出仕时期,入蜀时期,老年时期(50岁到80岁)。
而且是结合后面的诗词赏析一起看的,在这里,陆游一生中的心境变化泾渭分明,青年气盛,老年垂暮。
好像《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整本书快读完了(进度81%),里面收录浦江清老师的讲义好多。读这本书之前对他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浦江清和朱自清并称“清华双清”。
最喜欢浦江清和闻一多的讲义。浦江清概括能力了得,非常擅长“师傅领进门”,在“能把东西讲清楚”这块领域绝对一流;闻一多豪迈有创意,个人观点很多但是讲得准确,真实不虚。
1.(开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宋代表性诗人,也是我国第十二世纪之代表诗人(十一世纪以苏轼为代表)。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
他二三岁时,即遭遇靖康之变,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终身不忘恢复中原,为爱国诗人的代表。
著有《剑南诗稿》(诗九千余首)、
《放翁词》(均收入《四部备要》)
及《渭南文集》(收入《四部丛刊》)。
2.
放翁诗在宋诗中,除苏、黄之外,最近杜甫。
由于时代背景及在蜀中八九年之生活,其遇王炎、范成大颇似杜甫之遇严武。
所不同者,杜甫有出入贼中一段生活,亲身经历战争,并且看到唐室恢复。陆游处于敌我对峙之环境中,一直在鼓吹反攻,抱着杀敌、恢复统一和平的愿望而达不到,常致悲愤与慨叹。
陆游诗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
陆游为南宋代表诗人,主要是能反映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抒发爱国家、爱人民的感情。他是自始至终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歌唱者。
他有这种精神,是由于他一生下来就遭逢战乱。他虽然籍贯在山阴,可是祖父、父亲都生活在中州,而是在战乱时被迫迁到南方的。
他在《三山杜门作歌》(之一)诗中写道: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浦江清
完全可以当做陆游生平入门,很好读。
里面把陆游生平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时期,出仕时期,入蜀时期,老年时期(50岁到80岁)。
而且是结合后面的诗词赏析一起看的,在这里,陆游一生中的心境变化泾渭分明,青年气盛,老年垂暮。
好像《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整本书快读完了(进度81%),里面收录浦江清老师的讲义好多。读这本书之前对他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浦江清和朱自清并称“清华双清”。
最喜欢浦江清和闻一多的讲义。浦江清概括能力了得,非常擅长“师傅领进门”,在“能把东西讲清楚”这块领域绝对一流;闻一多豪迈有创意,个人观点很多但是讲得准确,真实不虚。
1.(开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宋代表性诗人,也是我国第十二世纪之代表诗人(十一世纪以苏轼为代表)。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
他二三岁时,即遭遇靖康之变,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终身不忘恢复中原,为爱国诗人的代表。
著有《剑南诗稿》(诗九千余首)、
《放翁词》(均收入《四部备要》)
及《渭南文集》(收入《四部丛刊》)。
2.
放翁诗在宋诗中,除苏、黄之外,最近杜甫。
由于时代背景及在蜀中八九年之生活,其遇王炎、范成大颇似杜甫之遇严武。
所不同者,杜甫有出入贼中一段生活,亲身经历战争,并且看到唐室恢复。陆游处于敌我对峙之环境中,一直在鼓吹反攻,抱着杀敌、恢复统一和平的愿望而达不到,常致悲愤与慨叹。
陆游诗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
陆游为南宋代表诗人,主要是能反映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抒发爱国家、爱人民的感情。他是自始至终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歌唱者。
他有这种精神,是由于他一生下来就遭逢战乱。他虽然籍贯在山阴,可是祖父、父亲都生活在中州,而是在战乱时被迫迁到南方的。
他在《三山杜门作歌》(之一)诗中写道: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