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6
👍
1
😆
1
🐭
1
🐶
1
#1250519
《诗经·秦风·无衣》
1.
所谓《秦风》,就是秦国的曲调。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不一样,它身处周王朝的西北边陲,建国比较晚。秦国直到东周初年才建国。
建国晚还不是秦国的唯一特征,它的第二个特征是战争多。
2.
想想看,周幽王就是被西戎人杀死的,周平王也是被西戎人逼走的,周天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让秦国来解决,这不是出难题吗?但秦国确实争气,经过若干年拼杀,真把这些地盘从西戎手里夺了过来,由此称霸关中。再后来,秦国又东出函谷关,和关东六国开战,一直打出了一个统一的秦朝。可以说,秦国就是一个以武装立国的国家。
秦国发展出了高度的尚武精神,让人害怕,但是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什么叫尚武精神呢?看诗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
首先看关键词。
先说几个字——袍、泽、裳。
这三个字有共性,都是衣字旁。这个“泽”是通假字,通“襗”。
袍是长袍,穿在军人身上,就叫战袍。
泽是贴身穿的内衣,就是汗衫。
裳呢?古代人上衣下裳,裳是下面穿的裙子。
古代还没有发明裤子,腿冷了只能穿胫(jìng)衣,就是套住腿的两条裤筒,胫衣外面还得穿裙子,这裙子就是裳。
这是三种衣服。
再来看一组名词——戈矛、矛戟和甲兵。
这是一组兵器。
戈是一根长柄配一个横着的刃,样子有点儿像镰刀,主要功能是钩。
矛是一根长柄配一个尖头,主要功能是刺。
戟是戈和矛的合体,既有横刃又有尖头,既能钩又能刺,威力更大。
而甲兵则是铠甲和兵器的合称,泛指兵器。
其实,不仅甲兵泛指兵器,戈矛和矛戟也可以泛指兵器,我们熟知的成语——金戈铁马和折戟沉沙中,戈和戟不就是泛指兵器吗?
最后看一组动词——同仇、偕作和偕行。
什么叫同仇?你恨谁我恨谁,这就是同仇,强调的是思想的一致。
什么叫偕作?你干什么我干什么,这就叫偕作,强调的是行动的一致。
什么叫偕行?你到哪儿我到哪儿,这就是偕行,强调的是方向的一致。
4.
再来翻译这首诗,就容易了。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战袍。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戈和矛。同仇敌忾赴战壕。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汗衫。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矛和戟,并肩携手在一起。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穿战裙。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甲和兵,同心协力向前行。
1.
所谓《秦风》,就是秦国的曲调。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不一样,它身处周王朝的西北边陲,建国比较晚。秦国直到东周初年才建国。
建国晚还不是秦国的唯一特征,它的第二个特征是战争多。
2.
想想看,周幽王就是被西戎人杀死的,周平王也是被西戎人逼走的,周天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让秦国来解决,这不是出难题吗?但秦国确实争气,经过若干年拼杀,真把这些地盘从西戎手里夺了过来,由此称霸关中。再后来,秦国又东出函谷关,和关东六国开战,一直打出了一个统一的秦朝。可以说,秦国就是一个以武装立国的国家。
秦国发展出了高度的尚武精神,让人害怕,但是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什么叫尚武精神呢?看诗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
首先看关键词。
先说几个字——袍、泽、裳。
这三个字有共性,都是衣字旁。这个“泽”是通假字,通“襗”。
袍是长袍,穿在军人身上,就叫战袍。
泽是贴身穿的内衣,就是汗衫。
裳呢?古代人上衣下裳,裳是下面穿的裙子。
古代还没有发明裤子,腿冷了只能穿胫(jìng)衣,就是套住腿的两条裤筒,胫衣外面还得穿裙子,这裙子就是裳。
这是三种衣服。
再来看一组名词——戈矛、矛戟和甲兵。
这是一组兵器。
戈是一根长柄配一个横着的刃,样子有点儿像镰刀,主要功能是钩。
矛是一根长柄配一个尖头,主要功能是刺。
戟是戈和矛的合体,既有横刃又有尖头,既能钩又能刺,威力更大。
而甲兵则是铠甲和兵器的合称,泛指兵器。
其实,不仅甲兵泛指兵器,戈矛和矛戟也可以泛指兵器,我们熟知的成语——金戈铁马和折戟沉沙中,戈和戟不就是泛指兵器吗?
最后看一组动词——同仇、偕作和偕行。
什么叫同仇?你恨谁我恨谁,这就是同仇,强调的是思想的一致。
什么叫偕作?你干什么我干什么,这就叫偕作,强调的是行动的一致。
什么叫偕行?你到哪儿我到哪儿,这就是偕行,强调的是方向的一致。
4.
再来翻译这首诗,就容易了。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战袍。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戈和矛。同仇敌忾赴战壕。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汗衫。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矛和戟,并肩携手在一起。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穿战裙。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甲和兵,同心协力向前行。
#1250524
5.
这首诗好在哪里?
这首诗用的也是复沓的写法。
三段结构都差不多,只是变了几个词而已,这是它跟《木瓜》一样的地方。
但是,两首诗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在哪儿呢?
《木瓜》诗里,木瓜、木桃、木李都是差不多的水果,琼琚、琼瑶、琼玖也都是差不多的美玉。三段意思基本一样,彼此之间是平行关系,唱起来的感觉像单曲循环,缠绵委婉。
但是,《无衣》却不同。它的名词虽然差别不大,但动词却不一样了。
它的动词是递进式的,第一段同仇,是情感;第二段偕作,是行动;而到了第三段偕行,战士们已经穿好了战袍,擦亮了武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战场。
这样的歌唱起来,就不再是平行式的单曲循环,而是一段比一段激昂,再加上四字一句的整齐句式,整首诗就有了进行曲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多人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军歌。
6.
在中国历史的发端时期,我们就选这两首诗——《木瓜》和《无衣》作为代表。
因为这两首诗对应着先秦时期的两件大事:一件叫礼乐,一件叫征伐。我们用《木瓜》代表礼乐,代表中国人重义轻利的精神;用《无衣》代表征伐,代表中国人慷慨激昂的勇气。
7.
另外,从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两大地域的差别。
这两大地域,以崤山函谷关为界,东面叫关东,西面叫关西。
关东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人们彬彬有礼,写出的诗也温柔多情,《木瓜》可以作为代表;
而关西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老百姓都质朴尚武,写出的诗也慷慨激昂,《无衣》可以作为代表。
中国古代讲“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从这两首诗里,就可以看出民风的差别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秦国的特点是什么?
2. 裳、泽、袍是指什么?戈、矛、戟、甲、兵又是指什么?
3.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精神?
这首诗好在哪里?
这首诗用的也是复沓的写法。
三段结构都差不多,只是变了几个词而已,这是它跟《木瓜》一样的地方。
但是,两首诗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在哪儿呢?
《木瓜》诗里,木瓜、木桃、木李都是差不多的水果,琼琚、琼瑶、琼玖也都是差不多的美玉。三段意思基本一样,彼此之间是平行关系,唱起来的感觉像单曲循环,缠绵委婉。
但是,《无衣》却不同。它的名词虽然差别不大,但动词却不一样了。
它的动词是递进式的,第一段同仇,是情感;第二段偕作,是行动;而到了第三段偕行,战士们已经穿好了战袍,擦亮了武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战场。
这样的歌唱起来,就不再是平行式的单曲循环,而是一段比一段激昂,再加上四字一句的整齐句式,整首诗就有了进行曲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多人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军歌。
6.
在中国历史的发端时期,我们就选这两首诗——《木瓜》和《无衣》作为代表。
因为这两首诗对应着先秦时期的两件大事:一件叫礼乐,一件叫征伐。我们用《木瓜》代表礼乐,代表中国人重义轻利的精神;用《无衣》代表征伐,代表中国人慷慨激昂的勇气。
7.
另外,从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两大地域的差别。
这两大地域,以崤山函谷关为界,东面叫关东,西面叫关西。
关东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人们彬彬有礼,写出的诗也温柔多情,《木瓜》可以作为代表;
而关西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老百姓都质朴尚武,写出的诗也慷慨激昂,《无衣》可以作为代表。
中国古代讲“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从这两首诗里,就可以看出民风的差别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秦国的特点是什么?
2. 裳、泽、袍是指什么?戈、矛、戟、甲、兵又是指什么?
3.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精神?
#1250533
《大风歌》
1.
我们之前学的《诗经》,都没有作者。但是这首《大风歌》不一样。它有作者,而且作者还很厉害,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2.
刘邦其人,在历史上非常独特。
一方面,他开创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雄汉盛唐,直到现在都是我们中国人深感骄傲的高光时刻;
另一方面,他又留下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比如项羽囚禁了他父亲刘太公,威胁说要烹了老爷子,想以此迫使刘邦投降。没想到刘邦却说,咱们俩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真烹了咱爸爸,别忘了分给我一杯羹。
又如,刘邦逃难的时候,嫌车子载重太大,跑得不够快,居然把一双儿女都推下车去,可谓六亲不认。
其他诸如对着大臣洗脚、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等等。真是劣迹斑斑,让人觉得,这是个有点儿流氓气的开国皇帝。
可是,恰恰是这个不怎么文质彬彬的皇帝,写下了一篇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颇有分量的传世名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非常简单,只有三句,没有什么特定的知识点,我们很容易就能翻译出来:
大风猛吹啊白云飞扬,我平定了四海啊回到故乡,到哪里寻找猛士啊镇守四方?
3.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可能好多人都看出来了,这不是《诗经》经典的四字句,也没有《诗经》那样的复沓结构。它的句子更散,而且每一句话都带一个“兮”字,这不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吗?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源头,一个是黄河流域的《诗经》,一个是长江流域的《楚辞》。
《大风歌》其实属于汉朝的乐府诗,那它为什么具有《楚辞》的特征呢?因为刘邦和屈原一样,都是楚人。
战国末年,秦灭关东各国,楚国从来没敢得罪过秦国,可楚怀王还是被秦国囚禁至死,楚国也最终被秦国所灭,这让楚国上下非常悲愤。
当时有一个贵族楚南公就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什么意思?楚国就算只剩下三家(这里的家不是指现在的小家庭,而是指氏族),也一定会灭掉秦国。这是何等强烈的仇恨,又是何等强大的信念啊!
那么,楚南公这个说法到底应验没有呢?还真应验了。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一把火烧了咸阳的项羽是楚国人,最终建立汉朝的刘邦还是楚国人。
1.
我们之前学的《诗经》,都没有作者。但是这首《大风歌》不一样。它有作者,而且作者还很厉害,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2.
刘邦其人,在历史上非常独特。
一方面,他开创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雄汉盛唐,直到现在都是我们中国人深感骄傲的高光时刻;
另一方面,他又留下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比如项羽囚禁了他父亲刘太公,威胁说要烹了老爷子,想以此迫使刘邦投降。没想到刘邦却说,咱们俩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真烹了咱爸爸,别忘了分给我一杯羹。
又如,刘邦逃难的时候,嫌车子载重太大,跑得不够快,居然把一双儿女都推下车去,可谓六亲不认。
其他诸如对着大臣洗脚、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等等。真是劣迹斑斑,让人觉得,这是个有点儿流氓气的开国皇帝。
可是,恰恰是这个不怎么文质彬彬的皇帝,写下了一篇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颇有分量的传世名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非常简单,只有三句,没有什么特定的知识点,我们很容易就能翻译出来:
大风猛吹啊白云飞扬,我平定了四海啊回到故乡,到哪里寻找猛士啊镇守四方?
3.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可能好多人都看出来了,这不是《诗经》经典的四字句,也没有《诗经》那样的复沓结构。它的句子更散,而且每一句话都带一个“兮”字,这不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吗?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源头,一个是黄河流域的《诗经》,一个是长江流域的《楚辞》。
《大风歌》其实属于汉朝的乐府诗,那它为什么具有《楚辞》的特征呢?因为刘邦和屈原一样,都是楚人。
战国末年,秦灭关东各国,楚国从来没敢得罪过秦国,可楚怀王还是被秦国囚禁至死,楚国也最终被秦国所灭,这让楚国上下非常悲愤。
当时有一个贵族楚南公就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什么意思?楚国就算只剩下三家(这里的家不是指现在的小家庭,而是指氏族),也一定会灭掉秦国。这是何等强烈的仇恨,又是何等强大的信念啊!
那么,楚南公这个说法到底应验没有呢?还真应验了。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一把火烧了咸阳的项羽是楚国人,最终建立汉朝的刘邦还是楚国人。
#1250540
4.
刘邦最终定都长安,当他建立了大汉王朝,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重新回到家乡沛县(在今江苏徐州),大宴乡亲父老的时候,楚腔楚调立刻涌上心头,把酒临风,脱口而出的就是《大风歌》。
5.
先看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上来就写天气,写自然景象。
《大风歌》的开头可不是一般的天气描写,这叫作“起兴”。什么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狂躁的大风,流动的长云确实是一种宏大、壮阔的天气场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气描写。
这长云大风背后,是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如大厦倾,(包括刘邦在内的)英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好不容易打败了秦帝国,紧接着又要和项羽争夺天下。四年楚汉战争打下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一统天下。但是没过多久,他又要面对诸侯王造反的困局。事实上,就在写这首诗之前,刘邦才刚刚打败了叛乱的淮南王英布。
这一个接一个的政治变故,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是真正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天气描写,而是要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也是要触发一个真正的话题。
这就是古代诗歌中很著名的修辞手法,叫“起兴”,也就是先说一件事情,再带出来真正想要说的事情。
6.
起兴之后呢?看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才是刘邦真正想要说的事情。
这句诗一出来,这首诗的背景就交代清楚了,皇帝威风凛凛的样子也出现了。
刘邦是在家乡父老面前唱出这首歌的,他这不是小朋友放学回家,他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就是所谓的衣锦还乡。当年,他离开家乡的时候,连他爸爸刘太公都认为他是个浪荡子,不如在家种田的哥哥有出息。可想而知,乡亲也不会高看他一眼。可是现在呢,天上的风云匍匐在他的脚下,天下的百姓也匍匐在他的脚下,这种感觉,是何等威风凛凛,踌躇满志!
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宫,杀了秦王子婴之后,有人劝他说,关中是个好地方,不如就在此定都吧。项羽回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然后就踏上了东归故乡的道路。那时候的项羽,又何尝不是威风凛凛,踌躇满志!
两个人都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那么,刘邦和项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刘邦最终定都长安,当他建立了大汉王朝,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重新回到家乡沛县(在今江苏徐州),大宴乡亲父老的时候,楚腔楚调立刻涌上心头,把酒临风,脱口而出的就是《大风歌》。
5.
先看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上来就写天气,写自然景象。
《大风歌》的开头可不是一般的天气描写,这叫作“起兴”。什么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狂躁的大风,流动的长云确实是一种宏大、壮阔的天气场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气描写。
这长云大风背后,是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如大厦倾,(包括刘邦在内的)英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好不容易打败了秦帝国,紧接着又要和项羽争夺天下。四年楚汉战争打下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一统天下。但是没过多久,他又要面对诸侯王造反的困局。事实上,就在写这首诗之前,刘邦才刚刚打败了叛乱的淮南王英布。
这一个接一个的政治变故,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是真正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天气描写,而是要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也是要触发一个真正的话题。
这就是古代诗歌中很著名的修辞手法,叫“起兴”,也就是先说一件事情,再带出来真正想要说的事情。
6.
起兴之后呢?看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才是刘邦真正想要说的事情。
这句诗一出来,这首诗的背景就交代清楚了,皇帝威风凛凛的样子也出现了。
刘邦是在家乡父老面前唱出这首歌的,他这不是小朋友放学回家,他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就是所谓的衣锦还乡。当年,他离开家乡的时候,连他爸爸刘太公都认为他是个浪荡子,不如在家种田的哥哥有出息。可想而知,乡亲也不会高看他一眼。可是现在呢,天上的风云匍匐在他的脚下,天下的百姓也匍匐在他的脚下,这种感觉,是何等威风凛凛,踌躇满志!
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宫,杀了秦王子婴之后,有人劝他说,关中是个好地方,不如就在此定都吧。项羽回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然后就踏上了东归故乡的道路。那时候的项羽,又何尝不是威风凛凛,踌躇满志!
两个人都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那么,刘邦和项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1250542
7.
就在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一句真了不起,有了这一句,这首诗升华了,刘邦这个人也升华了。
“威加海内”确实让刘邦志得意满,但是,他绝对没有忘乎所以,他心里始终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意识。打赢了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吗?连当年同生共死的英布都能谋反,其他大臣就一定可靠吗?到哪里找那忠诚而又勇猛的壮士为他守住这锦绣江山呢?
到这一句,刘邦的心一下子从过去飞到了未来,感情也一下子从昂扬转为了感慨,而且我们也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站在历史的“C位”上了。
8.
大家都知道,项羽也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叫作《垓(gāi)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唱出的歌。歌里唱什么?
“我力量能拔山啊,我气概能盖世。可惜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再奔驰。乌骓不走啊,我有什么办法?虞姬虞姬啊,我又该如何安置!”
这两首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都很好,但是,换到历史的角度,就能看出差距来了。差距在哪里呢?在看问题的视角。刘邦在最得意的时候,看的是别人;项羽在最失意的时候,看的是自己。他说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放眼四周,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宝马和美人,这和看自己不是一回事吗?正因为项羽的眼里只有自己,所以他身边的谋臣猛士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但刘邦不一样,他眼里有别人。
当年,天下一统,在洛阳的庆功会上,他曾经说过:“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说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要说率军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才能得到天下。”这番“三不如”的高论,奠定了刘邦一代英主的地位。
现在,在家乡父老面前,刘邦又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才是一个皇帝的眼光和胸襟。
一首诗收到这里,既昂扬,又感慨;既有高度,又有厚度。真是好诗!
据说,刘邦在唱完这首《大风歌》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一个只知道笑,不知道哭的人成不了大器;一个只会耀武扬威,不会居安思危的人也成不了大器。这正是这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什么叫起兴?
4. 这首诗教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就在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一句真了不起,有了这一句,这首诗升华了,刘邦这个人也升华了。
“威加海内”确实让刘邦志得意满,但是,他绝对没有忘乎所以,他心里始终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意识。打赢了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吗?连当年同生共死的英布都能谋反,其他大臣就一定可靠吗?到哪里找那忠诚而又勇猛的壮士为他守住这锦绣江山呢?
到这一句,刘邦的心一下子从过去飞到了未来,感情也一下子从昂扬转为了感慨,而且我们也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站在历史的“C位”上了。
8.
大家都知道,项羽也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叫作《垓(gāi)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唱出的歌。歌里唱什么?
“我力量能拔山啊,我气概能盖世。可惜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再奔驰。乌骓不走啊,我有什么办法?虞姬虞姬啊,我又该如何安置!”
这两首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都很好,但是,换到历史的角度,就能看出差距来了。差距在哪里呢?在看问题的视角。刘邦在最得意的时候,看的是别人;项羽在最失意的时候,看的是自己。他说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放眼四周,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宝马和美人,这和看自己不是一回事吗?正因为项羽的眼里只有自己,所以他身边的谋臣猛士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但刘邦不一样,他眼里有别人。
当年,天下一统,在洛阳的庆功会上,他曾经说过:“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说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要说率军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才能得到天下。”这番“三不如”的高论,奠定了刘邦一代英主的地位。
现在,在家乡父老面前,刘邦又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才是一个皇帝的眼光和胸襟。
一首诗收到这里,既昂扬,又感慨;既有高度,又有厚度。真是好诗!
据说,刘邦在唱完这首《大风歌》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一个只知道笑,不知道哭的人成不了大器;一个只会耀武扬威,不会居安思危的人也成不了大器。这正是这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什么叫起兴?
4. 这首诗教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250547
真好看,明天继续
告诫自己:早上不能再懒了!
告诫自己:早上不能再懒了!
#1250660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
《长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一种诗歌体裁。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西周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乐府。
按照诗歌形式来讲,《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杂言诗,且经常会出现“兮”字。乐府呢?最经典的乐府都是五言诗。
2.
那它为什么叫乐府诗呢?
所谓“乐府”,其实是秦汉时期设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主管音乐。
汉朝的时候,主管音乐的机构有两个:
一个是太乐,管理严肃音乐;
一个是乐府,管理流行音乐。
在乐府里,有些歌曲是文人写的,有些歌曲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按照当时的想法,各地的民歌能够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问题,所以要收集起来,让天子听一听,好让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样的活动叫“采风”,是乐府的重要工作。由乐府搜集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后来,乐府诗的特征越来越鲜明,人们就不管它是不是乐府采集来的了,只要是这一类诗歌,就都叫乐府诗。
3.
“长歌行”其实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这种曲调的特点就是舒缓悠长。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有《长歌行》,就应该也有《短歌行》吧?确实如此。汉乐府里既有《长歌行》,也有《短歌行》,我们熟悉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就是《短歌行》。
长歌和短歌的区分标准,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曲调的快慢短长。曲调长,叫长歌行;曲调短,就叫短歌行。
4.
那么,这首《长歌行》写了些什么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先看几个关键字。
第一个,“葵”。这个“葵”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向日葵,而是葵菜。
在元朝以前,葵菜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百菜之王”。《诗经》里有“七月亨葵及菽”,王维的诗里有“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说的都是这种菜。葵菜易种易活,家家庭院里都种,是古人的当家菜。到了明清时期,北方不怎么种了,但是南方还有残存。
第二个,“晞”。“晞”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原始意思就是晒干,也可以引申成天亮。
第三个,“焜黄”。“焜”是火字旁,跟火有关,本来是明亮的意思。但是,焜和黄连在一起,却不指明亮的黄色,而是指秋天草木枯黄的样子。
第四个,“华”。“华”在这里读成“花”,指的就是花。这在古诗里很常见,比如我们熟悉的《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
《长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一种诗歌体裁。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西周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乐府。
按照诗歌形式来讲,《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杂言诗,且经常会出现“兮”字。乐府呢?最经典的乐府都是五言诗。
2.
那它为什么叫乐府诗呢?
所谓“乐府”,其实是秦汉时期设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主管音乐。
汉朝的时候,主管音乐的机构有两个:
一个是太乐,管理严肃音乐;
一个是乐府,管理流行音乐。
在乐府里,有些歌曲是文人写的,有些歌曲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按照当时的想法,各地的民歌能够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问题,所以要收集起来,让天子听一听,好让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样的活动叫“采风”,是乐府的重要工作。由乐府搜集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后来,乐府诗的特征越来越鲜明,人们就不管它是不是乐府采集来的了,只要是这一类诗歌,就都叫乐府诗。
3.
“长歌行”其实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这种曲调的特点就是舒缓悠长。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有《长歌行》,就应该也有《短歌行》吧?确实如此。汉乐府里既有《长歌行》,也有《短歌行》,我们熟悉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就是《短歌行》。
长歌和短歌的区分标准,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曲调的快慢短长。曲调长,叫长歌行;曲调短,就叫短歌行。
4.
那么,这首《长歌行》写了些什么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先看几个关键字。
第一个,“葵”。这个“葵”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向日葵,而是葵菜。
在元朝以前,葵菜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百菜之王”。《诗经》里有“七月亨葵及菽”,王维的诗里有“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说的都是这种菜。葵菜易种易活,家家庭院里都种,是古人的当家菜。到了明清时期,北方不怎么种了,但是南方还有残存。
第二个,“晞”。“晞”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原始意思就是晒干,也可以引申成天亮。
第三个,“焜黄”。“焜”是火字旁,跟火有关,本来是明亮的意思。但是,焜和黄连在一起,却不指明亮的黄色,而是指秋天草木枯黄的样子。
第四个,“华”。“华”在这里读成“花”,指的就是花。这在古诗里很常见,比如我们熟悉的《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250662
第五个,“衰”。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shuāi,是枯萎、年老、衰弱的意思;一个读cuī,意思是递减,或者指一种粗麻布制作的丧服。
如果按照词义来考虑,这里应该读shuāi还是读cuī呢?应该是shuāi。可是大家注意,古代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押韵。“衰”字按照今天的音韵来读与光辉的“辉”、回归的“归”字并不押韵,但是按照古代的《平水韵》,它们都属于上平“十灰”韵,是押韵的。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为了押韵,可以把它读成cuī。
5.
讲完知识点,整首诗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
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等着太阳把露珠晒干。
温暖的春天播洒恩泽,让天下万物都光辉灿烂。
它们只怕秋天一到,花朵和枝叶都萎黄变干。
百川奔腾东归大海,何时见到它掉头西返!
少年人若不及时努力,年老后只会涕泪涟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诗句吧?
如果只拿出这两句诗来,确实有点儿生硬,但是这首诗的好处恰恰在于并不生硬,它不是上来就讲大道理,而是层层铺垫,催人奋进。
6.
葵菜是家家庭院里都种植的蔬菜,每天推开窗子就会看到。既然如此熟悉,就用它来起兴,来打比方吧。所以,诗歌的第一句就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庭院里的葵菜绿油油的,只要给点阳光雨露就能生长,而春天又是那么慷慨,毫不吝惜地播洒着雨露阳光。这就叫“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一个有求,一个必应,多美的事呀!那么,如此美好的景象是不是会一直延续下去呢?才不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葵菜虽然此刻欣欣向荣,但它也害怕秋天啊,一到秋天,天冷了,叶黄了,葵菜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shuāi,是枯萎、年老、衰弱的意思;一个读cuī,意思是递减,或者指一种粗麻布制作的丧服。
如果按照词义来考虑,这里应该读shuāi还是读cuī呢?应该是shuāi。可是大家注意,古代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押韵。“衰”字按照今天的音韵来读与光辉的“辉”、回归的“归”字并不押韵,但是按照古代的《平水韵》,它们都属于上平“十灰”韵,是押韵的。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为了押韵,可以把它读成cuī。
5.
讲完知识点,整首诗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
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等着太阳把露珠晒干。
温暖的春天播洒恩泽,让天下万物都光辉灿烂。
它们只怕秋天一到,花朵和枝叶都萎黄变干。
百川奔腾东归大海,何时见到它掉头西返!
少年人若不及时努力,年老后只会涕泪涟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诗句吧?
如果只拿出这两句诗来,确实有点儿生硬,但是这首诗的好处恰恰在于并不生硬,它不是上来就讲大道理,而是层层铺垫,催人奋进。
6.
葵菜是家家庭院里都种植的蔬菜,每天推开窗子就会看到。既然如此熟悉,就用它来起兴,来打比方吧。所以,诗歌的第一句就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庭院里的葵菜绿油油的,只要给点阳光雨露就能生长,而春天又是那么慷慨,毫不吝惜地播洒着雨露阳光。这就叫“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一个有求,一个必应,多美的事呀!那么,如此美好的景象是不是会一直延续下去呢?才不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葵菜虽然此刻欣欣向荣,但它也害怕秋天啊,一到秋天,天冷了,叶黄了,葵菜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1250663
7.
葵菜有生有死,大河一去不复返,那我们不是也终归会死吗?而且,就在你这么想的时候,又有一段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汉朝人已经为此感觉到深深的痛苦了。
我们经常讲雄汉盛唐,汉朝人很是豪迈,他们是不甘心受命运摆布的。所以,他们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催人奋进。
就像葵菜只有在春天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人也只有在少年的时候,才最有精力,最有勇气,所以这个时候最应该努力。否则,等你到了年迈的时候,就不是学什么会什么,而是学什么忘什么,就像葵菜到了秋天一样,想努力也不能够了,再后悔也没用了!这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这样一来,一个最令人悲伤的话题,就有了一个最催人奋进的答案。
8.
这不仅是这首诗的答案,也是汉朝人的答案,所以,张骞才会出使西域,司马迁才会发愤著书,霍去病才会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朝才会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这个信念从此就成为中国人的主流信念,
晋朝“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是这个信念;
唐朝“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也是这个信念;
明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钱福《明日歌》)还是这个信念。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是乐府诗,乐府诗的特点是什么?
2. 长歌和短歌的区别是什么?
3. 你怎样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葵菜有生有死,大河一去不复返,那我们不是也终归会死吗?而且,就在你这么想的时候,又有一段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汉朝人已经为此感觉到深深的痛苦了。
我们经常讲雄汉盛唐,汉朝人很是豪迈,他们是不甘心受命运摆布的。所以,他们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催人奋进。
就像葵菜只有在春天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人也只有在少年的时候,才最有精力,最有勇气,所以这个时候最应该努力。否则,等你到了年迈的时候,就不是学什么会什么,而是学什么忘什么,就像葵菜到了秋天一样,想努力也不能够了,再后悔也没用了!这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这样一来,一个最令人悲伤的话题,就有了一个最催人奋进的答案。
8.
这不仅是这首诗的答案,也是汉朝人的答案,所以,张骞才会出使西域,司马迁才会发愤著书,霍去病才会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朝才会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这个信念从此就成为中国人的主流信念,
晋朝“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是这个信念;
唐朝“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也是这个信念;
明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钱福《明日歌》)还是这个信念。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是乐府诗,乐府诗的特点是什么?
2. 长歌和短歌的区别是什么?
3. 你怎样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50683
《观沧海》
1.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和刘邦的缘分来了,刘邦是大汉四百余年基业的开创人,曹操基本上算是汉王朝的终结者。
两个人性格也有一比,刘邦是个有点儿流氓气的皇帝,而曹操呢,我们从小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汉末名士许劭(shào)对曹操的那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
曹操还把当时一批最了不起的文人都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创造出一种既雄壮又爽朗的写作风格。因为当时还是汉献帝时代,年号“建安”,所以,后世就把这种慷慨雄壮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3.
这首诗,我们现在一般叫它《观沧海》,但事实上,把标题说全了,应该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篇乐府诗。
所谓“步出夏门行”,其实是一个乐府的老题目,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的《长歌行》,只不过《长歌行》是五言,而《步出夏门行》是四言。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经碣石山,登高观海,不禁感慨万千。将这番见闻和感慨熔铸成诗句,于是有了这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先说知识点。
首先来看一个名词——沧海。
所谓沧海,泛指大海。
大海为什么叫沧海呢?这就涉及“沧”字的来历了。“沧”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当然和水相关。右边的“仓”字,既代表读音,也有意义。所谓仓就是粮仓,粮仓旁边加上水,就是物产丰富的大海。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大海是深沉的蓝色,也就是苍青色的。所以,后来“沧”又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苍青色。这样一来,所谓沧海,既可以解释成大海,也可以解释成苍青色的大海。
其次来看一个形容词——澹澹。澹澹是三点水旁,仍然和水相关,是水波摇动的样子。
再次来看一个象声词——萧瑟。
澹澹形容水,萧瑟形容风,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既然是秋风扫落叶,这声音自然带着点儿肃杀的气息,所以萧瑟也是形容词,表示肃杀。
最后来看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其实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而是一句套话,好多乐府诗的结尾都这样写,意思就是说,我太荣幸了,给大家唱首歌吧。
1.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和刘邦的缘分来了,刘邦是大汉四百余年基业的开创人,曹操基本上算是汉王朝的终结者。
两个人性格也有一比,刘邦是个有点儿流氓气的皇帝,而曹操呢,我们从小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汉末名士许劭(shào)对曹操的那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
曹操还把当时一批最了不起的文人都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创造出一种既雄壮又爽朗的写作风格。因为当时还是汉献帝时代,年号“建安”,所以,后世就把这种慷慨雄壮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3.
这首诗,我们现在一般叫它《观沧海》,但事实上,把标题说全了,应该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篇乐府诗。
所谓“步出夏门行”,其实是一个乐府的老题目,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的《长歌行》,只不过《长歌行》是五言,而《步出夏门行》是四言。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经碣石山,登高观海,不禁感慨万千。将这番见闻和感慨熔铸成诗句,于是有了这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先说知识点。
首先来看一个名词——沧海。
所谓沧海,泛指大海。
大海为什么叫沧海呢?这就涉及“沧”字的来历了。“沧”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当然和水相关。右边的“仓”字,既代表读音,也有意义。所谓仓就是粮仓,粮仓旁边加上水,就是物产丰富的大海。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大海是深沉的蓝色,也就是苍青色的。所以,后来“沧”又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苍青色。这样一来,所谓沧海,既可以解释成大海,也可以解释成苍青色的大海。
其次来看一个形容词——澹澹。澹澹是三点水旁,仍然和水相关,是水波摇动的样子。
再次来看一个象声词——萧瑟。
澹澹形容水,萧瑟形容风,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既然是秋风扫落叶,这声音自然带着点儿肃杀的气息,所以萧瑟也是形容词,表示肃杀。
最后来看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其实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而是一句套话,好多乐府诗的结尾都这样写,意思就是说,我太荣幸了,给大家唱首歌吧。
#1250684
5.
先看结构。这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部分,算是整首诗的写作由头。
中间十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体内容,也是第二部分,写登临之后看到的风景。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结尾,也就是第三部分。
6.
从结构安排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的重头戏在中间部分。这部分写得极其雄壮,可以概括成三大好处。
第一,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大海。
我们是农业民族,不常在海里活动。所以古代诗人很少直接写到海,即使写也是把它当成边界、当成尽头来看待。
比如,我们之前讲《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海并不是诗人关注的主体,诗人只是想说,河到这里就结束了。
还有一种,虽然也写海,但海只算是一个背景。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望月怀远》),诗人关注的主体是明月,海只是衬托明月的一块大幕布而已。
但是,这首《观沧海》不一样,海就是他要写的主要内容。他对大海,有三处形容:其一,“水何澹澹”;其二,“洪波涌起”;其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形容什么?形容海面的宽广和平静,这是大海的常态。大海平时是平静的,但是一旦秋风吹起,它又是那么波涛汹涌。“洪波涌起”,这是多么动荡不定、深不可测的大海呀。“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这还是人们日常能够看得到的大海。
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不一样了,它不是真实的大海,而是曹操想象出来的大海。大海如此辽阔,如此深邃,是不是日月星辰都是从这里升起,又降落到这里呢?这个想象可不一般,它让大海和天空,和天体都连在一起,大得无边无际,气吞宇宙。就算是没有见过海的人,看到这首诗,也能感受到海的气势了。
第二,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秋天。
古代诗人感情丰富,听见秋风就想到落叶,进而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暗老,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本来,伤春悲秋,属于人生常态,但是这首诗却不一样。在秋风吹拂下,海是怎样的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借着风势,掀起滔天巨浪。这海又是多么有气势啊。这样看起来,这首诗里的秋景一点儿都不凄凉,相反,它十足令人心潮澎湃。
先看结构。这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部分,算是整首诗的写作由头。
中间十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体内容,也是第二部分,写登临之后看到的风景。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结尾,也就是第三部分。
6.
从结构安排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的重头戏在中间部分。这部分写得极其雄壮,可以概括成三大好处。
第一,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大海。
我们是农业民族,不常在海里活动。所以古代诗人很少直接写到海,即使写也是把它当成边界、当成尽头来看待。
比如,我们之前讲《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海并不是诗人关注的主体,诗人只是想说,河到这里就结束了。
还有一种,虽然也写海,但海只算是一个背景。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望月怀远》),诗人关注的主体是明月,海只是衬托明月的一块大幕布而已。
但是,这首《观沧海》不一样,海就是他要写的主要内容。他对大海,有三处形容:其一,“水何澹澹”;其二,“洪波涌起”;其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形容什么?形容海面的宽广和平静,这是大海的常态。大海平时是平静的,但是一旦秋风吹起,它又是那么波涛汹涌。“洪波涌起”,这是多么动荡不定、深不可测的大海呀。“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这还是人们日常能够看得到的大海。
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不一样了,它不是真实的大海,而是曹操想象出来的大海。大海如此辽阔,如此深邃,是不是日月星辰都是从这里升起,又降落到这里呢?这个想象可不一般,它让大海和天空,和天体都连在一起,大得无边无际,气吞宇宙。就算是没有见过海的人,看到这首诗,也能感受到海的气势了。
第二,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秋天。
古代诗人感情丰富,听见秋风就想到落叶,进而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暗老,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本来,伤春悲秋,属于人生常态,但是这首诗却不一样。在秋风吹拂下,海是怎样的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借着风势,掀起滔天巨浪。这海又是多么有气势啊。这样看起来,这首诗里的秋景一点儿都不凄凉,相反,它十足令人心潮澎湃。
#1250685
第三,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人生。
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写景,但也通篇都在写人。难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背后没有人吗?当然有人。能够这么看秋天的人,一定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英雄吧?这几句也是曹操的诗,出自《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背后有没有人?当然也有人。能够这么思考大海的人,一定是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家吧?这几句诗也是曹操写的,出自《短歌行》。
7.
再回到这首诗的背景上来。
曹操为什么有机会观沧海?因为他北征乌桓,回来的时候路过此地。他为什么又要北征乌桓呢?那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打败了河北的袁绍,紧接着就要进军江东,谋求统一天下。而乌桓就在河北的北面,而且跟袁绍的残余势力有勾结,如果曹操不管乌桓,直接南下,就有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曹操才要先行拿下乌桓。
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了乌桓,统一的蓝图正在他的心中勾画。在这种情况下俯视苍茫大海,他又怎能不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把这种壮怀激烈的感情放进诗里,再用俊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令后世心驰神往的“建安风骨”。
8.
曹操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山。在历史上,给这座山打下最深烙印的就是曹操的这篇《观沧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以毛主席才会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曹操和刘邦有着怎样的缘分?
2. 沧海指的是什么?“澹澹”和“萧瑟”是什么意思?
3. 什么是“建安风骨”?
4. 曹操为什么北征乌桓?
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写景,但也通篇都在写人。难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背后没有人吗?当然有人。能够这么看秋天的人,一定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英雄吧?这几句也是曹操的诗,出自《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背后有没有人?当然也有人。能够这么思考大海的人,一定是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家吧?这几句诗也是曹操写的,出自《短歌行》。
7.
再回到这首诗的背景上来。
曹操为什么有机会观沧海?因为他北征乌桓,回来的时候路过此地。他为什么又要北征乌桓呢?那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打败了河北的袁绍,紧接着就要进军江东,谋求统一天下。而乌桓就在河北的北面,而且跟袁绍的残余势力有勾结,如果曹操不管乌桓,直接南下,就有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曹操才要先行拿下乌桓。
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了乌桓,统一的蓝图正在他的心中勾画。在这种情况下俯视苍茫大海,他又怎能不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把这种壮怀激烈的感情放进诗里,再用俊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令后世心驰神往的“建安风骨”。
8.
曹操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山。在历史上,给这座山打下最深烙印的就是曹操的这篇《观沧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以毛主席才会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曹操和刘邦有着怎样的缘分?
2. 沧海指的是什么?“澹澹”和“萧瑟”是什么意思?
3. 什么是“建安风骨”?
4. 曹操为什么北征乌桓?
#1250698
《饮酒》(其五)
1.
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刚上任八十多天,有一个上级官员到彭泽县去检查工作。这个官员既傲慢又贪婪,每次检查工作,各县长官都要对他卑躬屈膝,还得向他行贿。所以这一次,县里的小吏赶紧对陶渊明说:“请束带见之。”意思是让陶渊明也卑躬屈膝地讨好他。可是,陶渊明是个既刚直又骄傲的人,他丢下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直接挂印辞官,回家种田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2.
《饮酒》诗到底怎么写呢?
按照一般的想象,应该写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那样才对吧?
至少也得是“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可是陶渊明这首诗通篇看下来,根本没讲喝酒,为什么要叫《饮酒》呢?
这首诗里的确没有酒,它之所以叫《饮酒》,不是要写怎么喝酒,而是因为它是在喝了酒之后写的。
3.
只要有谁送他酒,他一定痛饮,喝完必大醉,醉后必写诗。足足有二十篇,就都命名为《饮酒》。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是《饮酒》系列中的第五篇,所以叫《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先看知识点。
第一,“结庐”。
结庐在中学课本里一般解释成盖房子。这不太准确。确切地说,庐不是房子,而是草房子,或者叫陋室。刘禹锡《陋室铭》里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谓诸葛庐,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诸葛草堂吗?这才是庐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陶渊明是个隐士,隐士没钱,而且清高,所以他住的房子绝不是一般的房子,更不是高楼大厦,只有草庐才符合他的身份,也符合他内心的情趣。
第二,“人境”。所谓人境,就是人口密集、熙来攘往的热闹地方。
1.
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刚上任八十多天,有一个上级官员到彭泽县去检查工作。这个官员既傲慢又贪婪,每次检查工作,各县长官都要对他卑躬屈膝,还得向他行贿。所以这一次,县里的小吏赶紧对陶渊明说:“请束带见之。”意思是让陶渊明也卑躬屈膝地讨好他。可是,陶渊明是个既刚直又骄傲的人,他丢下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直接挂印辞官,回家种田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2.
《饮酒》诗到底怎么写呢?
按照一般的想象,应该写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那样才对吧?
至少也得是“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可是陶渊明这首诗通篇看下来,根本没讲喝酒,为什么要叫《饮酒》呢?
这首诗里的确没有酒,它之所以叫《饮酒》,不是要写怎么喝酒,而是因为它是在喝了酒之后写的。
3.
只要有谁送他酒,他一定痛饮,喝完必大醉,醉后必写诗。足足有二十篇,就都命名为《饮酒》。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是《饮酒》系列中的第五篇,所以叫《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先看知识点。
第一,“结庐”。
结庐在中学课本里一般解释成盖房子。这不太准确。确切地说,庐不是房子,而是草房子,或者叫陋室。刘禹锡《陋室铭》里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谓诸葛庐,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诸葛草堂吗?这才是庐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陶渊明是个隐士,隐士没钱,而且清高,所以他住的房子绝不是一般的房子,更不是高楼大厦,只有草庐才符合他的身份,也符合他内心的情趣。
第二,“人境”。所谓人境,就是人口密集、熙来攘往的热闹地方。
#1250700
5.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初年。那个时候,北方已经成了胡人的天下,东晋政权只是偏安江南。这个政权还特别衰弱,世家大族把持权力,权臣内斗不已,一般读书人根本找不到出路。
这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背景,也是陶渊明终日饮酒的大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想发愤努力都没有空间。怎么办呢?
陶渊明的诗给了人生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返回自然,跟自然融为一体。如果说,一往无前是儒家的思想,那么,乐退安贫就是道家的境界了。从此之后,儒道互补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得志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失意时寄情山水,采菊东篱。进可攻,退可守,这不仅是诗的新境界,也是人生的新境界。千百年来,它丰富着中国人的选择,也抚慰着中国人的心灵。
6.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隐士?
2. “结庐”是指什么?“人境”又是什么意思?
3. 什么是田园诗?田园诗派指什么?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初年。那个时候,北方已经成了胡人的天下,东晋政权只是偏安江南。这个政权还特别衰弱,世家大族把持权力,权臣内斗不已,一般读书人根本找不到出路。
这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背景,也是陶渊明终日饮酒的大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想发愤努力都没有空间。怎么办呢?
陶渊明的诗给了人生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返回自然,跟自然融为一体。如果说,一往无前是儒家的思想,那么,乐退安贫就是道家的境界了。从此之后,儒道互补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得志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失意时寄情山水,采菊东篱。进可攻,退可守,这不仅是诗的新境界,也是人生的新境界。千百年来,它丰富着中国人的选择,也抚慰着中国人的心灵。
6.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隐士?
2. “结庐”是指什么?“人境”又是什么意思?
3. 什么是田园诗?田园诗派指什么?
#1250702
(差不多掌握蒙曼写这本书的套路了,先赏析具体字词后赏析结构,先原文后翻译,先反问/设问后升华。很好懂的。接下来只抓重点抄)
#1250704
《敕勒歌》
1.
敕勒歌,就是敕勒人唱的歌。敕勒人是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今天贝加尔湖一带,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面,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后来逐渐往南迁,一直迁到漠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一部分甚至迁到了山西一带。
怎么能够迁徙那么远的距离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民族擅长造车。其他民族也因此干脆把他们称为“高车”。
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y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先看几个知识点。
第一,“敕勒川,阴山下”。
所谓“敕勒川”,就是敕勒人生活的平川。诗里给出的定位,是在阴山下。阴山位于现在蒙古高原的中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横跨一千多公里,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天然分界线。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果跨过阴山,就会对中原王朝形成强大的威胁。所以王昌龄才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反过来,中原汉人若是跨过阴山,草原民族也会失去依托,变得衰弱。所以说,阴山在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方面都非常重要。在四顾苍茫的草原上,它也是个重要的地理参照物。
第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穹庐是什么?我们讲《饮酒》的时候说过,庐是简陋的房子。而穹的意思是中间高,四周低。穹庐放在一起,就是一种中间高、四周低的毡房,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蒙古包。
“笼盖四野”的“野”在《平水韵》中属于上声“二十一马”韵部,和“阴山下”的“下”字押韵。因此在这里可以读作yǎ。
第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到底要读xiàn,还是读jiàn呢?我们讲《饮酒》的时候说过,读jiàn表示主观,意思是看见。读xiàn表示客观,意思是出现。什么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它是指风吹得野草低下头去的时候,原本隐没其中的牛羊就显露了出来,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所以,读xiàn才更为合理。
3.
知道了这些知识,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我们的家乡敕勒川,就在那雄伟的阴山脚下。天就像一个大大的毡房,笼罩着四周的原野。
天色苍苍啊,旷野茫茫,一阵风吹来,牧草都低下了头,露出草地里一群群的牛羊。
1.
敕勒歌,就是敕勒人唱的歌。敕勒人是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今天贝加尔湖一带,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面,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后来逐渐往南迁,一直迁到漠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一部分甚至迁到了山西一带。
怎么能够迁徙那么远的距离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民族擅长造车。其他民族也因此干脆把他们称为“高车”。
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y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先看几个知识点。
第一,“敕勒川,阴山下”。
所谓“敕勒川”,就是敕勒人生活的平川。诗里给出的定位,是在阴山下。阴山位于现在蒙古高原的中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横跨一千多公里,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天然分界线。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果跨过阴山,就会对中原王朝形成强大的威胁。所以王昌龄才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反过来,中原汉人若是跨过阴山,草原民族也会失去依托,变得衰弱。所以说,阴山在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方面都非常重要。在四顾苍茫的草原上,它也是个重要的地理参照物。
第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穹庐是什么?我们讲《饮酒》的时候说过,庐是简陋的房子。而穹的意思是中间高,四周低。穹庐放在一起,就是一种中间高、四周低的毡房,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蒙古包。
“笼盖四野”的“野”在《平水韵》中属于上声“二十一马”韵部,和“阴山下”的“下”字押韵。因此在这里可以读作yǎ。
第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到底要读xiàn,还是读jiàn呢?我们讲《饮酒》的时候说过,读jiàn表示主观,意思是看见。读xiàn表示客观,意思是出现。什么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它是指风吹得野草低下头去的时候,原本隐没其中的牛羊就显露了出来,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所以,读xiàn才更为合理。
3.
知道了这些知识,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我们的家乡敕勒川,就在那雄伟的阴山脚下。天就像一个大大的毡房,笼罩着四周的原野。
天色苍苍啊,旷野茫茫,一阵风吹来,牧草都低下了头,露出草地里一群群的牛羊。
#1250707
4.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无限的辽阔和无尽的活力。
辽阔在哪里?就在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川,阴山下”,上来先给个定位,这定位真大气。为什么大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阴山从东到西有一千多公里长。拿这绵延千里的大山定位,这个地方,该是何等辽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敕勒川无边无际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像帐篷一样,中间高,四周低,把敕勒川给盖住了。可是,如果只写到这里,这画面就显得太大、太空,会让人找不到焦点。怎么办呢?
没关系,看第二部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首先是风在动,因为风动了,所以草动了;因为草动了,所以原来隐藏在牧草中的牛羊也露出来了。
我们讲《江南》的时候就说过,在鱼儿旁边,一定有采莲的姑娘。同样,在牛羊旁边,怎么可能没有牧羊人呢?这牧羊人就是敕勒川的主人,他们的心胸跟敕勒川一样辽阔,他们的性格跟草原上的风一样豪放。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特点——无限的活力。
5.
斛律金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是用什么语言唱的呢?有人说是敕勒语,有人说是鲜卑语。到后来,有精通双语的人觉得这首歌太好了,就把它翻译成汉语,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精彩绝伦的《敕勒歌》。
我们今天觉得《敕勒歌》伟大,但其实,在《敕勒歌》背后,魏晋南北朝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更伟大。如今,能征善战的敕勒人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风烟之中。可是,只要《敕勒歌》还在,敕勒人就永远不朽。
6.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敕勒歌》?敕勒人是什么人?
2. “穹庐”是指什么?“见”是什么意思?
3. 《敕勒歌》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无限的辽阔和无尽的活力。
辽阔在哪里?就在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川,阴山下”,上来先给个定位,这定位真大气。为什么大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阴山从东到西有一千多公里长。拿这绵延千里的大山定位,这个地方,该是何等辽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敕勒川无边无际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像帐篷一样,中间高,四周低,把敕勒川给盖住了。可是,如果只写到这里,这画面就显得太大、太空,会让人找不到焦点。怎么办呢?
没关系,看第二部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首先是风在动,因为风动了,所以草动了;因为草动了,所以原来隐藏在牧草中的牛羊也露出来了。
我们讲《江南》的时候就说过,在鱼儿旁边,一定有采莲的姑娘。同样,在牛羊旁边,怎么可能没有牧羊人呢?这牧羊人就是敕勒川的主人,他们的心胸跟敕勒川一样辽阔,他们的性格跟草原上的风一样豪放。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特点——无限的活力。
5.
斛律金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是用什么语言唱的呢?有人说是敕勒语,有人说是鲜卑语。到后来,有精通双语的人觉得这首歌太好了,就把它翻译成汉语,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精彩绝伦的《敕勒歌》。
我们今天觉得《敕勒歌》伟大,但其实,在《敕勒歌》背后,魏晋南北朝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更伟大。如今,能征善战的敕勒人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风烟之中。可是,只要《敕勒歌》还在,敕勒人就永远不朽。
6.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敕勒歌》?敕勒人是什么人?
2. “穹庐”是指什么?“见”是什么意思?
3. 《敕勒歌》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250729
《登鹳雀楼》
1.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guàn)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先说诗体。
我们之前讲《诗经》《汉乐府》,都属于古体诗。但是,这首《登鹳雀楼》不一样,它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比古体诗规矩多。就拿五言绝句来说吧,每句五个字,一共四句话,二十个字,却要写出丰富的含义,还要讲究平仄和对仗,非常难写。
再说诗题——《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市。古称蒲州,扼守黄河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北朝的时候,这里是北周和北齐对峙的前沿阵地,北周权臣宇文护就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戍楼,瞭(望敌情,当时也没有名字。楼修好之后,因为挨着黄河,总有鹳鸟云集,所以就叫鹳雀楼。
到了唐朝,国家统一,这座楼没有了军事价值,成了文人墨客的登临之地。王之涣也是其中之一,他登高览胜,大笔一挥,一首《登鹳雀楼》喷薄而出。也正是因为这首诗,原本默默无闻的鹳雀楼名扬四海,最终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列。
这首诗写得明白晓畅,需要解释的知识点只有“白日”。
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以为白日是指白色的太阳。对不对呢?肯定不对。诗里说“白日依山尽”,那是太阳要落山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是橘红色的,怎么可能是白色的呢?事实上,当时的白日不是指白色的太阳,它就是指太阳,或者是明亮的太阳。
(↑“浩荡离愁白日斜”也是。)
3.
最后看意思好。
眼前的风景太好了,怎样才能看到更大的场面呢?这时候,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为什么不再上一层楼呢?所以下两句也就顺理成章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人特别实在,推测说当年的鹳雀楼一共三层,王之涣写诗的时候是在第二层,心里还想着要往第三层去。这样想未免太迂腐了。其实,“千里”也罢,“一层”也罢,都是虚指。“千里”不仅仅意味着横向的距离,更意味着人生的广度;而“一层”也不仅意味着纵向的距离,还意味着人生的高度。
想要实现更大的梦想,就必须付出不断向上的追求,这是最朴素而又最深刻的道理。也正因如此,这两句诗才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全都可以使用,全都可以获得力量。
1.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guàn)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先说诗体。
我们之前讲《诗经》《汉乐府》,都属于古体诗。但是,这首《登鹳雀楼》不一样,它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比古体诗规矩多。就拿五言绝句来说吧,每句五个字,一共四句话,二十个字,却要写出丰富的含义,还要讲究平仄和对仗,非常难写。
再说诗题——《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市。古称蒲州,扼守黄河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北朝的时候,这里是北周和北齐对峙的前沿阵地,北周权臣宇文护就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戍楼,瞭(望敌情,当时也没有名字。楼修好之后,因为挨着黄河,总有鹳鸟云集,所以就叫鹳雀楼。
到了唐朝,国家统一,这座楼没有了军事价值,成了文人墨客的登临之地。王之涣也是其中之一,他登高览胜,大笔一挥,一首《登鹳雀楼》喷薄而出。也正是因为这首诗,原本默默无闻的鹳雀楼名扬四海,最终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列。
这首诗写得明白晓畅,需要解释的知识点只有“白日”。
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以为白日是指白色的太阳。对不对呢?肯定不对。诗里说“白日依山尽”,那是太阳要落山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是橘红色的,怎么可能是白色的呢?事实上,当时的白日不是指白色的太阳,它就是指太阳,或者是明亮的太阳。
(↑“浩荡离愁白日斜”也是。)
3.
最后看意思好。
眼前的风景太好了,怎样才能看到更大的场面呢?这时候,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为什么不再上一层楼呢?所以下两句也就顺理成章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人特别实在,推测说当年的鹳雀楼一共三层,王之涣写诗的时候是在第二层,心里还想着要往第三层去。这样想未免太迂腐了。其实,“千里”也罢,“一层”也罢,都是虚指。“千里”不仅仅意味着横向的距离,更意味着人生的广度;而“一层”也不仅意味着纵向的距离,还意味着人生的高度。
想要实现更大的梦想,就必须付出不断向上的追求,这是最朴素而又最深刻的道理。也正因如此,这两句诗才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全都可以使用,全都可以获得力量。
#1250731
4.
中国有四大名楼的说法。
这四大名楼,是指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
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它们成为名楼,不仅因为名胜,更因为名诗。
鹳雀楼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滕王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黄鹤楼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岳阳楼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这些诗全都是唐诗,而且是最美的唐诗。唐朝是如此富有诗意,以至于有学者干脆管它叫“诗唐”。
5.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是近体诗?
2. “白日”是指什么?什么叫对仗?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4. 中国四大名楼是哪四楼?它们为什么能成为名楼?
中国有四大名楼的说法。
这四大名楼,是指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
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它们成为名楼,不仅因为名胜,更因为名诗。
鹳雀楼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滕王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黄鹤楼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岳阳楼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这些诗全都是唐诗,而且是最美的唐诗。唐朝是如此富有诗意,以至于有学者干脆管它叫“诗唐”。
5.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是近体诗?
2. “白日”是指什么?什么叫对仗?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4. 中国四大名楼是哪四楼?它们为什么能成为名楼?
#1250735
《出塞二首》(其一)
1.
《出塞》在汉乐府中属于军乐,曲调自然,慷慨激昂。但是这一首《出塞》,已经不是一首真正的乐府诗,而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的格律诗。
也就是说,王昌龄借用了一个乐府里的老题目,采取的是格律诗的新形式,抒发的也是自己的新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第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明朝诗人杨慎,他解释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朝虽然远征,但尚未设关,敌人来了,就在明月照亮的空旷土地上打仗,敌人走了就收兵,不会超时服役;而到了汉朝,在边疆设立大量关塞,这样一来,士兵被迫常年驻守边关,回家也就遥遥无期了。也就是说,他认为明月就属于秦朝,关就属于汉朝。对不对呢?别看杨慎是个大诗人,但他这个解释并不好,显得过于拘泥了。
其实,这句诗用的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一个知识点,叫互文。
这句诗补充完整之后是什么意思呢?不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第二,“龙城飞将”。
所谓龙城,又称龙庭,一般认为是匈奴的王庭所在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曾经打到过龙城,这是汉朝对抗匈奴人的第一个大胜利,所以后来就用龙城代指卫青。而“飞将”或“飞将军”则是匈奴人对西汉将军李广的美誉,所以,飞将又用来代指李广。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泛指,就是像卫青和李广那样能征善战的将军。
3.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啊,依然是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的战士们至今还未回还。
只要有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好将军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被后世的好多评论家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它抒情好,议论也好。
先看抒情。哪里是抒情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抒情。
写唐朝的边塞,为什么一开篇会先说到秦汉呢?这里除了有以汉比唐的意味,更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此时此刻,多少戍边的将士正身处边关,仰望明月,可明月不仅照耀着他们,也照耀过秦汉的戍卒。边关不仅驻扎着他们,也驻扎过秦汉的征人。明月和边关,曾经见证过多少惨烈的厮杀,见证过多少生命的来去啊!
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马上,一股苍凉感扑面而来,唐朝将士的身影就被嵌进壮阔的历史之中了。
1.
《出塞》在汉乐府中属于军乐,曲调自然,慷慨激昂。但是这一首《出塞》,已经不是一首真正的乐府诗,而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的格律诗。
也就是说,王昌龄借用了一个乐府里的老题目,采取的是格律诗的新形式,抒发的也是自己的新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第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明朝诗人杨慎,他解释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朝虽然远征,但尚未设关,敌人来了,就在明月照亮的空旷土地上打仗,敌人走了就收兵,不会超时服役;而到了汉朝,在边疆设立大量关塞,这样一来,士兵被迫常年驻守边关,回家也就遥遥无期了。也就是说,他认为明月就属于秦朝,关就属于汉朝。对不对呢?别看杨慎是个大诗人,但他这个解释并不好,显得过于拘泥了。
其实,这句诗用的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一个知识点,叫互文。
这句诗补充完整之后是什么意思呢?不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第二,“龙城飞将”。
所谓龙城,又称龙庭,一般认为是匈奴的王庭所在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曾经打到过龙城,这是汉朝对抗匈奴人的第一个大胜利,所以后来就用龙城代指卫青。而“飞将”或“飞将军”则是匈奴人对西汉将军李广的美誉,所以,飞将又用来代指李广。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泛指,就是像卫青和李广那样能征善战的将军。
3.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啊,依然是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的战士们至今还未回还。
只要有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好将军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被后世的好多评论家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它抒情好,议论也好。
先看抒情。哪里是抒情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抒情。
写唐朝的边塞,为什么一开篇会先说到秦汉呢?这里除了有以汉比唐的意味,更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此时此刻,多少戍边的将士正身处边关,仰望明月,可明月不仅照耀着他们,也照耀过秦汉的戍卒。边关不仅驻扎着他们,也驻扎过秦汉的征人。明月和边关,曾经见证过多少惨烈的厮杀,见证过多少生命的来去啊!
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马上,一股苍凉感扑面而来,唐朝将士的身影就被嵌进壮阔的历史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