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6
👍
1
😆
1
🐭
1
🐶
1
#1251207
3.
最后看俊。什么叫俊?俊就是英气逼人。
这首诗,诗俊,人更俊。
先说诗俊。
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其实有个蓝本,这个蓝本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本名著,叫《荆州记》。
其中有一段和李白这首诗直接相关:“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不就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吗?可是你看,本来平平常常的文字让李白一改造,变得多么明朗!
《荆州记》又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不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吗?本来,在《荆州记》中,猿鸣之声是多么哀婉,可是李白一按下快进键,我们立刻不觉得哀婉了,因为船走得太快了,哀伤也就不必细细品味了,于是,哀伤也就被欢乐压倒了。
这两句诗看似只是写景,但是景色背后,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坦途的快慰让人一览无余。所以后来,人们也往往用这两句诗来表达那种苦尽甘来、一往无前的人生经验。这是诗俊。
再看人俊。
李白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这首诗,是李白在58岁的时候写下的,那个时候,唐朝正经历着一场大叛乱。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个著名的皇帝,庙号叫玄宗。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有过人之处。人们把那个时期称作“开元盛世”。但是,开元之后,唐玄宗老了,不愿意工作了,在宫里宠幸杨贵妃,在朝廷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柔佞贪婪的宰相;在边疆,又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一些不怎么可靠的胡人将军。这些事情凑到一起,就激起一场大祸。当时,有一个负责保卫东北地区的将军 安禄山 ,从今天的北京起兵造反,一路打到了长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了,怎么办呢?唐玄宗赶紧往西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他又下了一道诏令,让所有在外地的儿子都自行组织抵抗。其中,他的一个儿子永王李璘(lín)就在江陵拉起了一支军队,声称要讨伐叛军。讨伐叛军不仅需要打仗,也需要政治宣传,需要文人。
当时大文豪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李璘就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军队。李白头脑简单,觉得这既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又是给国家效力,就接受了,还给李璘写了不少赞美诗。
最后看俊。什么叫俊?俊就是英气逼人。
这首诗,诗俊,人更俊。
先说诗俊。
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其实有个蓝本,这个蓝本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本名著,叫《荆州记》。
其中有一段和李白这首诗直接相关:“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不就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吗?可是你看,本来平平常常的文字让李白一改造,变得多么明朗!
《荆州记》又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不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吗?本来,在《荆州记》中,猿鸣之声是多么哀婉,可是李白一按下快进键,我们立刻不觉得哀婉了,因为船走得太快了,哀伤也就不必细细品味了,于是,哀伤也就被欢乐压倒了。
这两句诗看似只是写景,但是景色背后,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坦途的快慰让人一览无余。所以后来,人们也往往用这两句诗来表达那种苦尽甘来、一往无前的人生经验。这是诗俊。
再看人俊。
李白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这首诗,是李白在58岁的时候写下的,那个时候,唐朝正经历着一场大叛乱。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个著名的皇帝,庙号叫玄宗。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有过人之处。人们把那个时期称作“开元盛世”。但是,开元之后,唐玄宗老了,不愿意工作了,在宫里宠幸杨贵妃,在朝廷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柔佞贪婪的宰相;在边疆,又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一些不怎么可靠的胡人将军。这些事情凑到一起,就激起一场大祸。当时,有一个负责保卫东北地区的将军 安禄山 ,从今天的北京起兵造反,一路打到了长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了,怎么办呢?唐玄宗赶紧往西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他又下了一道诏令,让所有在外地的儿子都自行组织抵抗。其中,他的一个儿子永王李璘(lín)就在江陵拉起了一支军队,声称要讨伐叛军。讨伐叛军不仅需要打仗,也需要政治宣传,需要文人。
当时大文豪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李璘就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军队。李白头脑简单,觉得这既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又是给国家效力,就接受了,还给李璘写了不少赞美诗。
#1251208
没想到,永王是个野心家,他不去打安禄山,反倒要割据江东,分裂国家。这不是叛乱吗?这时候,唐玄宗已经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唐肃宗。唐肃宗派人讨伐这个不争气的弟弟,结果永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抓了起来,算是协同犯罪,差一点儿被杀掉。后来还是朋友们多方营救,才改为流放夜郎。所谓夜郎,就是成语“夜郎自大”所说的那个地方,在今天的贵州桐梓,当时是个穷山恶水的鬼地方。
李白当时已经58岁了,暮年遭难,心境也非常悲凉。可是,特别幸运,他刚刚走到白帝城,朝廷就因为遭受旱灾,宣布大赦天下,流放的人不用去了,这不是天大的喜讯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吟诵出了这首风流洒脱的《早发白帝城》。
4.
这正是李白让人钦佩的地方。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对保守,很多人都太过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特别沉闷。但李白不一样,他永远像个少年。
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能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他仍然能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他心里永远有七彩云霞,他永远相信未来,这不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吗?只不过曹操说得雄壮,李白说得飘逸罢了。能够飘起来的人,我们管他叫神仙。所以,我们心甘情愿地相信,李白就是“诗仙”。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白帝”和“江陵”分别是指哪里?
2. 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
3. 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出了《早发白帝城》?
李白当时已经58岁了,暮年遭难,心境也非常悲凉。可是,特别幸运,他刚刚走到白帝城,朝廷就因为遭受旱灾,宣布大赦天下,流放的人不用去了,这不是天大的喜讯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吟诵出了这首风流洒脱的《早发白帝城》。
4.
这正是李白让人钦佩的地方。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对保守,很多人都太过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特别沉闷。但李白不一样,他永远像个少年。
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能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他仍然能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他心里永远有七彩云霞,他永远相信未来,这不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吗?只不过曹操说得雄壮,李白说得飘逸罢了。能够飘起来的人,我们管他叫神仙。所以,我们心甘情愿地相信,李白就是“诗仙”。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白帝”和“江陵”分别是指哪里?
2. 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
3. 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出了《早发白帝城》?
#1251213
《春望》
1.
欣赏完李白的飘逸,接下来自然要探讨杜甫的沉郁。在五言律诗中,最能体现杜甫这一特点的,就是《春望》。
所谓《春望》,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天极目四望。
2.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向西杀将过来,唐玄宗带着爱妃杨贵妃、太子李亨等少数亲信仓促西逃。逃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士兵发动兵变,杀死了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和太子就分道扬镳了。玄宗南下四川,基本算是放弃了权力,当了太上皇;而太子李亨则率军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举起了平叛的大旗。
杜甫在这个过程中跟着谁走?他谁也没跟,因为他的官太小了,当时才是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就是掌管兵器甲仗的八品小官,唐玄宗父子逃跑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
但是,杜甫是个忠君爱国的人,虽然皇帝逃走的时候没带他,但他一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了,自己只身北上,要到灵武去追随唐肃宗。
可是,当时这条路早就被安史叛军掐断了。他出发没多久,就被叛军俘虏,押回了长安。
当时,长安城也是一片混乱,被叛军抓到的大官比比皆是。比如王维,当时是五品官,就被叛军俘虏,而且还投降了叛军。杜甫在这些被俘官僚之中地位实在太低,因此连叛军都顾不上理他,又把他放了。
于是,他就滞留在了长安。
这时候,皇帝是什么情况?杜甫不知道,家人是什么情况?杜甫也不知道,每天都是愁肠百结。
就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个春天不知不觉降临了。杜甫感时伤世,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国破山河在”的“国”。
我们今天说国,是指国家。而在古代,国指的是国都,也就是长安,下一句“城春草木深”的“城”同理。
第二,“烽火连三月”的“烽火”。烽和火都是火字旁,一般指边防报警的烟火,在这里泛指战火。
第三,“浑欲不胜簪”的“簪”。
“簪”字在《平水韵》中属于下平“十二侵”部,和“深”“心”“金”押韵,因此为了押韵可读作zēn。
再看这首诗怎么翻译。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到来,城里荒草深深。
感伤国事,看花开不禁流泪;别离家人,听鸟鸣反觉惊心。
立春以来,战火已连绵三月;家信珍贵,每封都价值万金。
愁绪烦扰,白发越搔越短;头发疏稀,几乎没法插上发簪。
1.
欣赏完李白的飘逸,接下来自然要探讨杜甫的沉郁。在五言律诗中,最能体现杜甫这一特点的,就是《春望》。
所谓《春望》,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天极目四望。
2.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向西杀将过来,唐玄宗带着爱妃杨贵妃、太子李亨等少数亲信仓促西逃。逃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士兵发动兵变,杀死了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和太子就分道扬镳了。玄宗南下四川,基本算是放弃了权力,当了太上皇;而太子李亨则率军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举起了平叛的大旗。
杜甫在这个过程中跟着谁走?他谁也没跟,因为他的官太小了,当时才是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就是掌管兵器甲仗的八品小官,唐玄宗父子逃跑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
但是,杜甫是个忠君爱国的人,虽然皇帝逃走的时候没带他,但他一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了,自己只身北上,要到灵武去追随唐肃宗。
可是,当时这条路早就被安史叛军掐断了。他出发没多久,就被叛军俘虏,押回了长安。
当时,长安城也是一片混乱,被叛军抓到的大官比比皆是。比如王维,当时是五品官,就被叛军俘虏,而且还投降了叛军。杜甫在这些被俘官僚之中地位实在太低,因此连叛军都顾不上理他,又把他放了。
于是,他就滞留在了长安。
这时候,皇帝是什么情况?杜甫不知道,家人是什么情况?杜甫也不知道,每天都是愁肠百结。
就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个春天不知不觉降临了。杜甫感时伤世,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国破山河在”的“国”。
我们今天说国,是指国家。而在古代,国指的是国都,也就是长安,下一句“城春草木深”的“城”同理。
第二,“烽火连三月”的“烽火”。烽和火都是火字旁,一般指边防报警的烟火,在这里泛指战火。
第三,“浑欲不胜簪”的“簪”。
“簪”字在《平水韵》中属于下平“十二侵”部,和“深”“心”“金”押韵,因此为了押韵可读作zēn。
再看这首诗怎么翻译。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到来,城里荒草深深。
感伤国事,看花开不禁流泪;别离家人,听鸟鸣反觉惊心。
立春以来,战火已连绵三月;家信珍贵,每封都价值万金。
愁绪烦扰,白发越搔越短;头发疏稀,几乎没法插上发簪。
#1251215
4.
这首诗在三方面堪称表率。第一,对仗完美;第二,冲突鲜明;第三,家国情深。
先看对仗完美。
我们之前讲《过故人庄》的时候说过,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但是,这首诗不仅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也对仗。“国破”对“城春”,“山河在”对“草木深”。“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包含了句内对。哪里是句内对呢?看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跟“河”是不是相互对仗?“草”和“木”是不是也相互对仗?
本来,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就可以,但是,杜甫是学霸,超额完成任务,人家要求两联对仗,他就搞成三联对仗;人家要求两句之间两两相对,他又额外加了两个句内对。
这么多整齐的对仗放在一起,还又那么自然不呆板,这就是杜甫的本事。
可能有人会疑惑,难道对仗越多就越有本事吗?这倒也不一定。李白写过好多律诗,比如《夜泊牛渚怀古》,通篇根本不对仗,但是却特别洒脱,让人不得不服。
可是,虽说对仗有对仗的好处,不对仗有不对仗的好处,若选一个人当老师,选谁呢?应该选杜甫。
因为李白天分高,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跟着李白学,除非你也是天才,否则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什么也学不会。但杜甫不一样,他讲规矩,还经常给自己制定更严的规矩。跟着他学,就算学得没有那么好,至少也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出不了大错。
再看冲突鲜明。通篇一看,这首诗到处都有冲突。
比如第一句,“国破山河在”,这“破”和“在”就是一对冲突。“破”是残破,“在”是照旧。山川无情,根本不管人事变迁,这不是一对冲突吗?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这“春”和“深”也是一对冲突。“春”是什么?是明媚鲜艳。“深”是什么?是野草疯长的样子。老百姓死的死,走的走,原来的亭台楼阁都长满了荒草,繁华的长安城沦为一片大野地,这不也是一对冲突吗?
第三句“感时花溅泪”,“花”和“泪”又是一对冲突。“人面桃花相映红”才是正理,看见花开,为什么要溅泪呢?
第四句,“恨别鸟惊心”,“鸟”和“惊”还是一对冲突。孟浩然说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鸟叫是多么令人快乐的声音,怎么会惊心呢?
这首诗在三方面堪称表率。第一,对仗完美;第二,冲突鲜明;第三,家国情深。
先看对仗完美。
我们之前讲《过故人庄》的时候说过,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但是,这首诗不仅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也对仗。“国破”对“城春”,“山河在”对“草木深”。“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包含了句内对。哪里是句内对呢?看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跟“河”是不是相互对仗?“草”和“木”是不是也相互对仗?
本来,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就可以,但是,杜甫是学霸,超额完成任务,人家要求两联对仗,他就搞成三联对仗;人家要求两句之间两两相对,他又额外加了两个句内对。
这么多整齐的对仗放在一起,还又那么自然不呆板,这就是杜甫的本事。
可能有人会疑惑,难道对仗越多就越有本事吗?这倒也不一定。李白写过好多律诗,比如《夜泊牛渚怀古》,通篇根本不对仗,但是却特别洒脱,让人不得不服。
可是,虽说对仗有对仗的好处,不对仗有不对仗的好处,若选一个人当老师,选谁呢?应该选杜甫。
因为李白天分高,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跟着李白学,除非你也是天才,否则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什么也学不会。但杜甫不一样,他讲规矩,还经常给自己制定更严的规矩。跟着他学,就算学得没有那么好,至少也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出不了大错。
再看冲突鲜明。通篇一看,这首诗到处都有冲突。
比如第一句,“国破山河在”,这“破”和“在”就是一对冲突。“破”是残破,“在”是照旧。山川无情,根本不管人事变迁,这不是一对冲突吗?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这“春”和“深”也是一对冲突。“春”是什么?是明媚鲜艳。“深”是什么?是野草疯长的样子。老百姓死的死,走的走,原来的亭台楼阁都长满了荒草,繁华的长安城沦为一片大野地,这不也是一对冲突吗?
第三句“感时花溅泪”,“花”和“泪”又是一对冲突。“人面桃花相映红”才是正理,看见花开,为什么要溅泪呢?
第四句,“恨别鸟惊心”,“鸟”和“惊”还是一对冲突。孟浩然说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鸟叫是多么令人快乐的声音,怎么会惊心呢?
#1251217
为什么有这么多冲突呢?因为国破家亡啊。
如果国没破,家没亡,春天来了,极目四望,应该是什么样子呀?
那大概应该像杜甫自己说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吧?到处繁花似锦,到处游人如织。
杜甫若是愿意,完全可以像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算不爱凑热闹,也可以像谢灵运那样,静静地欣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可是现在,国都破了,皇帝走了,家人也杳无音信,杜甫哪还有心情欣赏春光!
这其实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以乐景写哀。
景越美,心越痛,景和情之间反差越大,冲突越深,让人觉得诗句越有力量。
如果国没破,家没亡,春天来了,极目四望,应该是什么样子呀?
那大概应该像杜甫自己说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吧?到处繁花似锦,到处游人如织。
杜甫若是愿意,完全可以像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算不爱凑热闹,也可以像谢灵运那样,静静地欣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可是现在,国都破了,皇帝走了,家人也杳无音信,杜甫哪还有心情欣赏春光!
这其实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以乐景写哀。
景越美,心越痛,景和情之间反差越大,冲突越深,让人觉得诗句越有力量。
#1251218
最后看家国情深。
李白为什么有魅力?因为他眼里永远有一个大大的自己。自己得志了,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péng hāo)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重获自由了,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直到死都像个牛气冲天的少年。
杜甫为什么有魅力?因为他的眼里永远有国有家。对国家,他是“感时花溅泪”;对家庭,他是“恨别鸟惊心”。对国家,他看到“烽火连三月”;对家庭,他想着“家书抵万金”。这种感情太深厚了,以至于后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两句诗就会立刻涌上心头。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热泪横流。
杜甫爱家也爱国,可是,无论哪一头,他都没有办法。想要帮忙,却又无法帮忙,所以他才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要知道,杜甫当年才46岁,只是个中年人,但是为了国、为了家,他把头发都愁白了,愁没了!
写到这里,这首诗的层次也就出来了,先写景,再抒情;先写国,再写家,最后落到自己。整首诗层次分明,而又家国情深。
4.
李白眼里永远有个大大的自己,这是英雄人格,我们衷心地仰慕,也衷心地喜欢。
杜甫呢?他的眼里永远有国、有家、有朋友,还有老百姓,他永远想把自己最赤诚的心都捧出来给这些人,这是圣人人格,我们衷心地佩服,也衷心地喜欢。
这是“诗仙”和“诗圣”的不同,也是“诗仙”和“诗圣”各自难以替代的光彩。
5.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马嵬之变”是指什么?
2. “以乐景写哀”在这首诗中是怎么体现的?
3.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4. 李白和杜甫有哪些不同的性格特点?
5.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不同?
李白为什么有魅力?因为他眼里永远有一个大大的自己。自己得志了,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péng hāo)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重获自由了,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直到死都像个牛气冲天的少年。
杜甫为什么有魅力?因为他的眼里永远有国有家。对国家,他是“感时花溅泪”;对家庭,他是“恨别鸟惊心”。对国家,他看到“烽火连三月”;对家庭,他想着“家书抵万金”。这种感情太深厚了,以至于后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两句诗就会立刻涌上心头。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热泪横流。
杜甫爱家也爱国,可是,无论哪一头,他都没有办法。想要帮忙,却又无法帮忙,所以他才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要知道,杜甫当年才46岁,只是个中年人,但是为了国、为了家,他把头发都愁白了,愁没了!
写到这里,这首诗的层次也就出来了,先写景,再抒情;先写国,再写家,最后落到自己。整首诗层次分明,而又家国情深。
4.
李白眼里永远有个大大的自己,这是英雄人格,我们衷心地仰慕,也衷心地喜欢。
杜甫呢?他的眼里永远有国、有家、有朋友,还有老百姓,他永远想把自己最赤诚的心都捧出来给这些人,这是圣人人格,我们衷心地佩服,也衷心地喜欢。
这是“诗仙”和“诗圣”的不同,也是“诗仙”和“诗圣”各自难以替代的光彩。
5.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马嵬之变”是指什么?
2. “以乐景写哀”在这首诗中是怎么体现的?
3.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4. 李白和杜甫有哪些不同的性格特点?
5.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不同?
#1251219
《问刘十九》
1.
王维号称“诗佛”,最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唐诗的审美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就是这个意见,它选出的诗篇一共311首,其中,杜甫38首,李白27首,王维倒有29首。
白居易号称“诗王”,又称“诗魔”。他主张写诗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所以,他在诗坛发起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
比如,大家熟知的《卖炭翁》,不就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吗?因为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所以白居易还特别提倡写诗要通俗易懂。传说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邻居的老太太听,老太太都能懂了,他才满意,这就是成语“老妪(yù)能解”的来历。
白居易重视老百姓,而近代以来,人民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近代以后再说唐诗三大家,很多人就认为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了。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历史变迁。
3.
不过,白居易也不是只写新乐府和政治讽喻诗,他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了,他马上就退到日常生活中去,退到心灵修养中去,写了好多怡情养性的闲适诗。
我们今天要看的这首《问刘十九》就是一首经典的闲适诗。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这首诗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就是第一句,“绿蚁新醅酒”。
其实这句诗的意思在唐代尽人皆知,只是现在酿酒技术变了,才成了知识点。所谓“新醅酒”,是指新酿的酒。唐朝还没有蒸馏酒,只有发酵酒。“绿蚁”又是什么呢?是指浮在新酿米酒上的绿色泡沫。唐代的酒杂质多,如果是未滤清的浊酒,酒面会浮起酒渣,颜色微绿,细如蚂蚁,就称为“绿蚁”。
知识点说完了,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端来了泛着淡绿泡沫的新酿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红泥炉。
天色将晚就要下雪,老朋友能否来喝上一壶?
1.
王维号称“诗佛”,最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唐诗的审美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就是这个意见,它选出的诗篇一共311首,其中,杜甫38首,李白27首,王维倒有29首。
白居易号称“诗王”,又称“诗魔”。他主张写诗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所以,他在诗坛发起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
比如,大家熟知的《卖炭翁》,不就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吗?因为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所以白居易还特别提倡写诗要通俗易懂。传说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邻居的老太太听,老太太都能懂了,他才满意,这就是成语“老妪(yù)能解”的来历。
白居易重视老百姓,而近代以来,人民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近代以后再说唐诗三大家,很多人就认为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了。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历史变迁。
3.
不过,白居易也不是只写新乐府和政治讽喻诗,他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了,他马上就退到日常生活中去,退到心灵修养中去,写了好多怡情养性的闲适诗。
我们今天要看的这首《问刘十九》就是一首经典的闲适诗。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这首诗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就是第一句,“绿蚁新醅酒”。
其实这句诗的意思在唐代尽人皆知,只是现在酿酒技术变了,才成了知识点。所谓“新醅酒”,是指新酿的酒。唐朝还没有蒸馏酒,只有发酵酒。“绿蚁”又是什么呢?是指浮在新酿米酒上的绿色泡沫。唐代的酒杂质多,如果是未滤清的浊酒,酒面会浮起酒渣,颜色微绿,细如蚂蚁,就称为“绿蚁”。
知识点说完了,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端来了泛着淡绿泡沫的新酿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红泥炉。
天色将晚就要下雪,老朋友能否来喝上一壶?
#1251220
4.
这首小诗,颜色搭配好,动静结合好,情感闲适尤其好。
先看颜色搭配。
“绿蚁新醅酒”,酒是绿的;“红泥小火炉”,温酒的红泥炉子和火苗都是红的;“晚来天欲雪”,雪虽然没有下,但你能想象,此刻的天是黑的,即将飘洒下来的雪花又是白的。在这四种颜色里,黑和白都是冬天的颜色,是肃杀的,但绿和红就不一样了,我们常说桃红柳绿,绿和红都是春天的颜色,也是生命的颜色。
这样四种颜色一搭配,你就能感觉到寒冷中的温暖,仿佛冬天里的春天一样。外面固然天寒地冻,但我们不妨室内生春,享受一点儿小而确定的幸福。
再看动静结合。
“绿蚁新醅酒”,新酿的酒已经倒好了,这是静的。但是,因为酒没有过滤,所以上面浮着一层“绿蚁”。如今我们倒啤酒,不是还会看见那层泡沫吗?这层泡沫会逐渐散去,这又是动的。
“红泥小火炉”也是如此,红泥炉本身是静的,但红色的火苗在跳动,这就是动的了。
“晚来天欲雪”,暮色苍苍,宿鸟归飞,天地都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特别是在冬夜,世界会尤其安静吧?但是“天欲雪”意味着老天还在动,马上,雪花就要飞舞起来了。
“能饮一杯无”呢?这是在邀请朋友了,朋友也罢,诗人也罢,此时都还在自己的家里,静静地坐着吧?但是,诗人心动了,想朋友了,把酒都摆好了。他举起酒杯,对着虚空中的朋友微微一笑,说上一句“请了”!这不也是动起来了吗?每一句都是动与静的结合,感觉特别地生趣盎然。
最后看情感闲适。在这首诗里,就是要写出喝酒的感情。
李白喝豪酒,杜甫喝闷酒,白居易呢?白居易喝闲酒。
“绿蚁新醅酒”,他的酒,没有过滤,是品质不高的浊酒,所以泛着绿色,带着泡沫。但是,这酒是自家酿的,不用去买,更不用借钱买,这就是小康人家。
他喝酒的地方,既不是李白的大酒楼,也不是杜甫的小酒馆,他就在自己家里,对着一个“红泥小火炉”。
谁来跟他喝酒呢?既不是像李白那样,招些一掷千金的达官贵人,在他们面前逞意气,出风头,也不会像杜甫那样,自己一个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喝闷酒。白居易就是随便叫一个住得近的朋友。
这是多么闲适的生活,又是多么闲适的情调呀!
这首小诗,颜色搭配好,动静结合好,情感闲适尤其好。
先看颜色搭配。
“绿蚁新醅酒”,酒是绿的;“红泥小火炉”,温酒的红泥炉子和火苗都是红的;“晚来天欲雪”,雪虽然没有下,但你能想象,此刻的天是黑的,即将飘洒下来的雪花又是白的。在这四种颜色里,黑和白都是冬天的颜色,是肃杀的,但绿和红就不一样了,我们常说桃红柳绿,绿和红都是春天的颜色,也是生命的颜色。
这样四种颜色一搭配,你就能感觉到寒冷中的温暖,仿佛冬天里的春天一样。外面固然天寒地冻,但我们不妨室内生春,享受一点儿小而确定的幸福。
再看动静结合。
“绿蚁新醅酒”,新酿的酒已经倒好了,这是静的。但是,因为酒没有过滤,所以上面浮着一层“绿蚁”。如今我们倒啤酒,不是还会看见那层泡沫吗?这层泡沫会逐渐散去,这又是动的。
“红泥小火炉”也是如此,红泥炉本身是静的,但红色的火苗在跳动,这就是动的了。
“晚来天欲雪”,暮色苍苍,宿鸟归飞,天地都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特别是在冬夜,世界会尤其安静吧?但是“天欲雪”意味着老天还在动,马上,雪花就要飞舞起来了。
“能饮一杯无”呢?这是在邀请朋友了,朋友也罢,诗人也罢,此时都还在自己的家里,静静地坐着吧?但是,诗人心动了,想朋友了,把酒都摆好了。他举起酒杯,对着虚空中的朋友微微一笑,说上一句“请了”!这不也是动起来了吗?每一句都是动与静的结合,感觉特别地生趣盎然。
最后看情感闲适。在这首诗里,就是要写出喝酒的感情。
李白喝豪酒,杜甫喝闷酒,白居易呢?白居易喝闲酒。
“绿蚁新醅酒”,他的酒,没有过滤,是品质不高的浊酒,所以泛着绿色,带着泡沫。但是,这酒是自家酿的,不用去买,更不用借钱买,这就是小康人家。
他喝酒的地方,既不是李白的大酒楼,也不是杜甫的小酒馆,他就在自己家里,对着一个“红泥小火炉”。
谁来跟他喝酒呢?既不是像李白那样,招些一掷千金的达官贵人,在他们面前逞意气,出风头,也不会像杜甫那样,自己一个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喝闷酒。白居易就是随便叫一个住得近的朋友。
这是多么闲适的生活,又是多么闲适的情调呀!
#1251221
5.
要知道,白居易是中唐的诗人。“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唐朝已经走过了盛世。
所以,他不像李白那样豪迈,总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也不像杜甫那样伟大,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是个好官,经常为老百姓着想,他也发起过新乐府运动,想要用诗来反映现实,改良社会。但是,现实黑暗,他改变不了,还被贬了官。
这样一来,白居易就转而独善其身了,过自己的小日子,交自己的真朋友,在自己的小天地做一个快乐的老头儿。
有人说,白居易的诗俗,境界没有那么高,这当然有道理。但是,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享受一点儿摸得着、看得见的小快乐,享受一种悠然自得的小心情,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人生选择。
6.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新乐府?
2.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们三人喝的酒有什么不一样?
3.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流派——闲适诗,有什么特点?
要知道,白居易是中唐的诗人。“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唐朝已经走过了盛世。
所以,他不像李白那样豪迈,总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也不像杜甫那样伟大,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是个好官,经常为老百姓着想,他也发起过新乐府运动,想要用诗来反映现实,改良社会。但是,现实黑暗,他改变不了,还被贬了官。
这样一来,白居易就转而独善其身了,过自己的小日子,交自己的真朋友,在自己的小天地做一个快乐的老头儿。
有人说,白居易的诗俗,境界没有那么高,这当然有道理。但是,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享受一点儿摸得着、看得见的小快乐,享受一种悠然自得的小心情,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人生选择。
6.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新乐府?
2.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们三人喝的酒有什么不一样?
3.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流派——闲适诗,有什么特点?
#1251263
《泊秦淮》
1.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京兆杜氏。这个家族从西汉时期就人才辈出。唐朝贞观年间的贤相杜如晦是杜牧的远祖,杜牧的爷爷杜佑也官至宰相,是唐朝中期难得的政治家。
出身这样的家族,杜牧从小就有一种政治世家独特的敏锐,他本人也懂政治、知兵法。
怎么叫懂政治?我们中学课本里选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暴秦灭亡的根源。当年,这篇文章轰动一时,老诗人吴武陵甚至拿着它去找那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给杜牧要了一个进士科第五名。这也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段佳话。
再说军事才能。杜牧精研兵法,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还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文人知兵,也算千古美谈。
这些素质直接影响了杜牧的诗风。杜牧关心政治,却又身处晚唐,积弊难返,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喜欢写怀古诗,借古讽今,这就让他的诗在雄姿英发的基础上又有一种深沉的感慨。这首《泊秦淮》就是典范。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先看知识点。有三个词需要解释。
第一,“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它的干流由东向西横贯南京城,注入长江。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吴国开始,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在南京建都。秦淮河见证了这么多王朝的兴衰,是一条非常有历史感的河流。
第二,“商女”。所谓商女就是歌女。
第三,“《后庭花》”。《后庭花》的全名是《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制的曲子,陈后主还为这首曲子填了词。当年,隋朝正摩拳擦掌,想要灭掉陈朝,统一南北。而陈后主根本不考虑怎么抵抗,却整天和张贵妃、孔贵嫔等一干美女填词作曲,这不就是醉生梦死吗?结果隋朝大军打过长江,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因此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1.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京兆杜氏。这个家族从西汉时期就人才辈出。唐朝贞观年间的贤相杜如晦是杜牧的远祖,杜牧的爷爷杜佑也官至宰相,是唐朝中期难得的政治家。
出身这样的家族,杜牧从小就有一种政治世家独特的敏锐,他本人也懂政治、知兵法。
怎么叫懂政治?我们中学课本里选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暴秦灭亡的根源。当年,这篇文章轰动一时,老诗人吴武陵甚至拿着它去找那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给杜牧要了一个进士科第五名。这也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段佳话。
再说军事才能。杜牧精研兵法,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还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文人知兵,也算千古美谈。
这些素质直接影响了杜牧的诗风。杜牧关心政治,却又身处晚唐,积弊难返,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喜欢写怀古诗,借古讽今,这就让他的诗在雄姿英发的基础上又有一种深沉的感慨。这首《泊秦淮》就是典范。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先看知识点。有三个词需要解释。
第一,“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它的干流由东向西横贯南京城,注入长江。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吴国开始,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在南京建都。秦淮河见证了这么多王朝的兴衰,是一条非常有历史感的河流。
第二,“商女”。所谓商女就是歌女。
第三,“《后庭花》”。《后庭花》的全名是《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制的曲子,陈后主还为这首曲子填了词。当年,隋朝正摩拳擦掌,想要灭掉陈朝,统一南北。而陈后主根本不考虑怎么抵抗,却整天和张贵妃、孔贵嫔等一干美女填词作曲,这不就是醉生梦死吗?结果隋朝大军打过长江,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因此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1251264
3.
这首诗第一好在结构巧,第二好在感慨深。
先看结构巧。
第一句就巧。为什么要用互文呢?这两个“笼”字有加强意义,加强了笼罩感也就加强了梦幻感。秦淮河里的水也罢,秦淮河畔的沙也罢,都笼罩在一片月光水雾之中,迷蒙得像一个梦。这种梦幻感一出来,马上,怀古诗的感觉也就出来了。所谓六朝如梦,夜泊秦淮的杜牧,是不是走进了梦里,走进了古人的世界呢?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头。
这首诗还连用了两处倒装句。
第一处倒装在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按照正常的顺序,肯定应该是先到地方,再看风景,也就是“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可是,真要这么写,那就太平铺直叙了,不精彩。怎么办呢?诗人干脆倒过来,先写扑入眼帘的景致,然后再追述夜泊秦淮,这样一来,先声夺人,不就好看了吗?
第二处倒装在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正常的顺序也就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可是,这样一来,不光音韵不对,而且没有了诗的韵味。干脆还是倒装吧,把“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个结论提到前面来,让人先心里一惊,然后再讲理由。
他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了两个倒装、一处互文,马上整首诗就有了灵气,这是结构巧。
再看感慨深。
哪里是感慨?当然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沉溺享乐而亡国,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这让船上的诗人隔江听来,是何等感慨,何等悲哀啊!
那么,诗人是在谴责歌女吗?当然不是。歌女唱什么歌,自然是要随着客人的喜好。秦淮河上的客人是什么人呢?还不是唐朝那些达官显贵!
歌女们唱《玉树后庭花》,背后是达官贵人在听《玉树后庭花》,就算歌女无知,官员们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却选择装不知道,选择掩耳盗铃,选择醉生梦死,这不是和陈后主时代一样了吗?
所以这两句诗,妙就妙在“不知”,妙在“犹唱”。“不知”的背后是知道,“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知道而不理会,就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
这不正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讲的那句话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若是达官贵人都能若无其事地唱《玉树后庭花》,唐朝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4.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商女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2. 《玉树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 怀古诗的写法是怎样的?
这首诗第一好在结构巧,第二好在感慨深。
先看结构巧。
第一句就巧。为什么要用互文呢?这两个“笼”字有加强意义,加强了笼罩感也就加强了梦幻感。秦淮河里的水也罢,秦淮河畔的沙也罢,都笼罩在一片月光水雾之中,迷蒙得像一个梦。这种梦幻感一出来,马上,怀古诗的感觉也就出来了。所谓六朝如梦,夜泊秦淮的杜牧,是不是走进了梦里,走进了古人的世界呢?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头。
这首诗还连用了两处倒装句。
第一处倒装在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按照正常的顺序,肯定应该是先到地方,再看风景,也就是“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可是,真要这么写,那就太平铺直叙了,不精彩。怎么办呢?诗人干脆倒过来,先写扑入眼帘的景致,然后再追述夜泊秦淮,这样一来,先声夺人,不就好看了吗?
第二处倒装在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正常的顺序也就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可是,这样一来,不光音韵不对,而且没有了诗的韵味。干脆还是倒装吧,把“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个结论提到前面来,让人先心里一惊,然后再讲理由。
他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了两个倒装、一处互文,马上整首诗就有了灵气,这是结构巧。
再看感慨深。
哪里是感慨?当然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沉溺享乐而亡国,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这让船上的诗人隔江听来,是何等感慨,何等悲哀啊!
那么,诗人是在谴责歌女吗?当然不是。歌女唱什么歌,自然是要随着客人的喜好。秦淮河上的客人是什么人呢?还不是唐朝那些达官显贵!
歌女们唱《玉树后庭花》,背后是达官贵人在听《玉树后庭花》,就算歌女无知,官员们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却选择装不知道,选择掩耳盗铃,选择醉生梦死,这不是和陈后主时代一样了吗?
所以这两句诗,妙就妙在“不知”,妙在“犹唱”。“不知”的背后是知道,“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知道而不理会,就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
这不正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讲的那句话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若是达官贵人都能若无其事地唱《玉树后庭花》,唐朝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4.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商女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2. 《玉树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 怀古诗的写法是怎样的?
#1251268
《江上渔者》
1.
宋朝的特点,是内盛而外弱。
一方面,宋朝的皇帝宽厚,大臣谨慎,所以老百姓的日子相对富足,文化也特别繁荣,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这是内盛。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战斗力很弱,跟少数民族政权打仗很少打赢。北宋的时候跟辽朝和西夏打,金朝崛起之后又跟金朝打,还被金朝赶到了长江以南,所以宋朝又分成了北宋和南宋。最后,南宋又被蒙古政权所灭。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充满了悲情色彩。
王朝的风貌映照在诗文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2.
第一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
先看诗体。这是一首五言古绝。
可能有读者会说,为什么不是五言绝句呢?因为五言绝句是近体诗,属于格律诗的范畴,它要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押【平声韵】,约等于我们现在说的一声和二声。比如我们之前讲的《登鹳雀楼》,第二句“黄河入海流”的“流”和第四句“更上一层楼”的“楼”,都是平声字。
但古绝不一样。它的产生比格律诗更早,所以不必符合格律要求,而且可以押仄声。即使是唐朝以后,格律诗占了主流,依然有人写这种古体的绝句,这就是古绝。比如这首《江上渔者》,第二句“但爱鲈鱼美”的“美”字和第四句“出没风波里”的“里”字都是仄声,所以,它不是五言绝句,而是五言古绝。
再说作者。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十几岁的时候到寺院去读书,都要自己做饭吃。可是,他带去的米太少,不够吃。怎么办呢?范仲淹就每天晚上量出二升米来,煮成稠粥。稠粥放置一夜,都凝成了一坨,他再把这一坨粥分成四块,早晨两块,晚上两块,就着一点儿碎咸菜吃。这就是成语“断齑(jī)画粥”的来历,形容贫苦人家的孩子努力发愤。
我为什么要讲这段经历呢?因为它和这首诗直接相关。正因为有这段苦孩子的经历,所以范仲淹当官之后,特别能够体察民间疾苦,这才能写出《江上渔者》来。
1.
宋朝的特点,是内盛而外弱。
一方面,宋朝的皇帝宽厚,大臣谨慎,所以老百姓的日子相对富足,文化也特别繁荣,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这是内盛。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战斗力很弱,跟少数民族政权打仗很少打赢。北宋的时候跟辽朝和西夏打,金朝崛起之后又跟金朝打,还被金朝赶到了长江以南,所以宋朝又分成了北宋和南宋。最后,南宋又被蒙古政权所灭。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充满了悲情色彩。
王朝的风貌映照在诗文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2.
第一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
先看诗体。这是一首五言古绝。
可能有读者会说,为什么不是五言绝句呢?因为五言绝句是近体诗,属于格律诗的范畴,它要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押【平声韵】,约等于我们现在说的一声和二声。比如我们之前讲的《登鹳雀楼》,第二句“黄河入海流”的“流”和第四句“更上一层楼”的“楼”,都是平声字。
但古绝不一样。它的产生比格律诗更早,所以不必符合格律要求,而且可以押仄声。即使是唐朝以后,格律诗占了主流,依然有人写这种古体的绝句,这就是古绝。比如这首《江上渔者》,第二句“但爱鲈鱼美”的“美”字和第四句“出没风波里”的“里”字都是仄声,所以,它不是五言绝句,而是五言古绝。
再说作者。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十几岁的时候到寺院去读书,都要自己做饭吃。可是,他带去的米太少,不够吃。怎么办呢?范仲淹就每天晚上量出二升米来,煮成稠粥。稠粥放置一夜,都凝成了一坨,他再把这一坨粥分成四块,早晨两块,晚上两块,就着一点儿碎咸菜吃。这就是成语“断齑(jī)画粥”的来历,形容贫苦人家的孩子努力发愤。
我为什么要讲这段经历呢?因为它和这首诗直接相关。正因为有这段苦孩子的经历,所以范仲淹当官之后,特别能够体察民间疾苦,这才能写出《江上渔者》来。
#1251272
4.
先看知识点。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什么特别要解释的,只想跟大家说说鲈鱼。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鲈鱼不就是一种鱼吗?
鲈鱼是一种鱼,但它可不是一种普通的鱼,它是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所谓四大名鱼,就是松江鲈鱼、长江鲥(shí)鱼、黄河鲤鱼和巢湖银鱼。
在这四大名鱼里,鲈鱼出名最早。早在汉代,松江的“鲈鱼脍”就是写进史书的一道名菜。西晋,有一个叫张翰的苏州人在洛阳当官,有一天秋风吹起,他忽然想起苏州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来,就叹息一声说:“人生最重要的不过是快乐罢了,怎么能为了一点儿可怜的功名利禄就跑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呢!”当即就辞官回乡,吃鲈鱼脍去了。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莼鲈之思”,现在用来形容人思念家乡。
我讲这个典故是想说,鲈鱼不仅仅是一种鱼,它也是一种很风雅的奢侈品,味道又好,又有文化内涵,大家都喜欢吃它。
所以范仲淹才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5.
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长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都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
您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忽隐忽现,出没在滚滚的波涛里。
这首诗看似平凡,但又真的耐人咀嚼。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对照好;第二,情怀好。
先说对照好。
哪里是对照?“往来”和“出没”就是一对儿对照。在长江上“往来”的是谁呢?有赴任的官员,也有运货的商人,换句话说,这些人非富即贵。反正松江鲈鱼名声在外,既然到了长江口,无论如何,总要尝一尝吧?所以,他们是鲈鱼的消费者。那么,在长江里“出没”的人又是谁呢?是打鱼的渔夫。他们靠着捕鱼为生,所以,无论风多高,浪多大,他们也要驾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不定的波涛里。他们是鲈鱼的生产者。
拿悠闲的消费者和艰辛的生产者对照,有什么作用呢?诗人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世道的不公平显示出来了,诗人的道德立场也就显示出来了。他虽然是个官员,但是他站在了打鱼人这一边,他希望人们知道打鱼人的不容易。这个意思他并没有明说,可是因为这么一对照,我们都感觉出来了,这就是对照的力量。
“出没”这个词一用,马上渔民的风险和艰辛就跃然纸上,这也是炼字的功夫。
先看知识点。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什么特别要解释的,只想跟大家说说鲈鱼。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鲈鱼不就是一种鱼吗?
鲈鱼是一种鱼,但它可不是一种普通的鱼,它是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所谓四大名鱼,就是松江鲈鱼、长江鲥(shí)鱼、黄河鲤鱼和巢湖银鱼。
在这四大名鱼里,鲈鱼出名最早。早在汉代,松江的“鲈鱼脍”就是写进史书的一道名菜。西晋,有一个叫张翰的苏州人在洛阳当官,有一天秋风吹起,他忽然想起苏州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来,就叹息一声说:“人生最重要的不过是快乐罢了,怎么能为了一点儿可怜的功名利禄就跑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呢!”当即就辞官回乡,吃鲈鱼脍去了。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莼鲈之思”,现在用来形容人思念家乡。
我讲这个典故是想说,鲈鱼不仅仅是一种鱼,它也是一种很风雅的奢侈品,味道又好,又有文化内涵,大家都喜欢吃它。
所以范仲淹才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5.
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长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都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
您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忽隐忽现,出没在滚滚的波涛里。
这首诗看似平凡,但又真的耐人咀嚼。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对照好;第二,情怀好。
先说对照好。
哪里是对照?“往来”和“出没”就是一对儿对照。在长江上“往来”的是谁呢?有赴任的官员,也有运货的商人,换句话说,这些人非富即贵。反正松江鲈鱼名声在外,既然到了长江口,无论如何,总要尝一尝吧?所以,他们是鲈鱼的消费者。那么,在长江里“出没”的人又是谁呢?是打鱼的渔夫。他们靠着捕鱼为生,所以,无论风多高,浪多大,他们也要驾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不定的波涛里。他们是鲈鱼的生产者。
拿悠闲的消费者和艰辛的生产者对照,有什么作用呢?诗人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世道的不公平显示出来了,诗人的道德立场也就显示出来了。他虽然是个官员,但是他站在了打鱼人这一边,他希望人们知道打鱼人的不容易。这个意思他并没有明说,可是因为这么一对照,我们都感觉出来了,这就是对照的力量。
“出没”这个词一用,马上渔民的风险和艰辛就跃然纸上,这也是炼字的功夫。
#1251273
5.
再看情怀好。在中国古代,渔夫这一意象有好几种含义。
第一种渔夫是隐士型渔夫。比如东汉的严光。他早年帮助东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但是刘秀当了皇帝之后,他却坚决不当官,就隐居在浙江桐庐,以打鱼为生,这就是隐士型渔夫,也是诗人最欣赏的渔夫。盛唐时有个隐士叫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ruò)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是悠然自得,简直像神仙一样。
还有一种渔夫是志士型渔夫。所谓志士,就是绝不向世俗妥协的人。比如,唐后期大诗人柳宗元在被贬官之后,写过一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之间,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夫。这个渔夫,多么孤独,又是多么倔强啊!这是志士型渔夫,也是文人敬仰的对象。
还有一类渔夫,既不是隐士,也不是志士,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打鱼,既不是为了陶冶情操,也不是为了向社会抗争,他们打鱼就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渔夫,其实才是渔夫中的绝大多数,可是,他们不怎么美,所以历来很少有文人关注到这一类渔夫。
但是,范仲淹关注到了。范仲淹不仅仅是个文人,更是当地的父母官。写这首《江上渔者》的时候,范仲淹正担任苏州知州,这“出没风波里”的渔夫,就是他治下的老百姓。如果只是文人,那么,你无论关注哪一类渔夫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任官员,特别是父母官,如果能够用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自己治下的百姓,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情怀的好官。范仲淹是一个从平民成长起来的官员,因为自己吃过苦,他更能同情天下吃苦的人,这就叫推己及人,这才是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
我给大家选这首诗,是想用它来代表宋代士大夫的情怀。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运行最好的时期,通过科举,选出了一大批出身平凡,却又志存高远的士大夫。这些人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所以,宋朝才能有我们开头说的“内盛”特征。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宋朝有什么特点?
2. 五言古绝和五言绝句有什么区别?
3. 你知道了关于鲈鱼的哪些知识?
4. 在中国古代,“渔夫”这一意象有哪几种含义?
再看情怀好。在中国古代,渔夫这一意象有好几种含义。
第一种渔夫是隐士型渔夫。比如东汉的严光。他早年帮助东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但是刘秀当了皇帝之后,他却坚决不当官,就隐居在浙江桐庐,以打鱼为生,这就是隐士型渔夫,也是诗人最欣赏的渔夫。盛唐时有个隐士叫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ruò)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是悠然自得,简直像神仙一样。
还有一种渔夫是志士型渔夫。所谓志士,就是绝不向世俗妥协的人。比如,唐后期大诗人柳宗元在被贬官之后,写过一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之间,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夫。这个渔夫,多么孤独,又是多么倔强啊!这是志士型渔夫,也是文人敬仰的对象。
还有一类渔夫,既不是隐士,也不是志士,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打鱼,既不是为了陶冶情操,也不是为了向社会抗争,他们打鱼就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渔夫,其实才是渔夫中的绝大多数,可是,他们不怎么美,所以历来很少有文人关注到这一类渔夫。
但是,范仲淹关注到了。范仲淹不仅仅是个文人,更是当地的父母官。写这首《江上渔者》的时候,范仲淹正担任苏州知州,这“出没风波里”的渔夫,就是他治下的老百姓。如果只是文人,那么,你无论关注哪一类渔夫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任官员,特别是父母官,如果能够用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自己治下的百姓,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情怀的好官。范仲淹是一个从平民成长起来的官员,因为自己吃过苦,他更能同情天下吃苦的人,这就叫推己及人,这才是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
我给大家选这首诗,是想用它来代表宋代士大夫的情怀。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运行最好的时期,通过科举,选出了一大批出身平凡,却又志存高远的士大夫。这些人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所以,宋朝才能有我们开头说的“内盛”特征。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宋朝有什么特点?
2. 五言古绝和五言绝句有什么区别?
3. 你知道了关于鲈鱼的哪些知识?
4. 在中国古代,“渔夫”这一意象有哪几种含义?
#1251285
>>Po.1251263
这里提到了“我们中学课本提到过”,也可以说明蒙曼写这本书原本就是面向中学生的。应该把“中学生”三个字印在封面推荐语上,“给孩子”太宽泛了。
整本书快读完了,进度72%。
这里提到了“我们中学课本提到过”,也可以说明蒙曼写这本书原本就是面向中学生的。应该把“中学生”三个字印在封面推荐语上,“给孩子”太宽泛了。
整本书快读完了,进度72%。
#1251286
下一首是《题西林壁》苏轼,......😀苏轼!
这首诗是他贬官黄州→汝州,期间路过庐山,《题西林壁》就是那首“横看成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时候觉得古诗名特难记,经常把这首跟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搞混
这首诗是他贬官黄州→汝州,期间路过庐山,《题西林壁》就是那首“横看成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时候觉得古诗名特难记,经常把这首跟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搞混
#1251289
《题西林壁》
1.
除了忧国忧民之外,宋朝的士大夫还有一个特征,他们特别富于理性思考,写出了很多哲理诗。
比较典型的,就是苏轼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现代人说起苏轼,都觉得他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在他身上,有三绝最令人羡慕。哪三绝呢?家学一绝,才华一绝,潇洒一绝。
先说家学。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历史上恐怕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父子可以相媲美。“一门父子三词客”,当然可以说是家学一绝。
再说才华。苏轼属于天才型人物,各种学问无一不精。他写诗好,和黄庭坚合称“苏黄”;写词好,开宋词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合称“苏辛”;写文章好,和欧阳修合称“欧苏”;书法好,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合称“宋四家”。除此之外,他画画也好,是北宋文人画的掌门人。诗词文书画五个方面都做到了顶尖,才华一绝。
最后看潇洒。苏轼本来是少年得志,21岁就考中进士,在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备受瞩目。可是,到了中年,他的人生就开始颠簸不顺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宋朝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积贫,一个是积弱。所谓“积贫”,就是朝廷没钱,财政总是亏空。所谓“积弱”,就是军队不强,总打败仗。
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任命了一位非常有理想,也非常有闯劲的宰相,名叫王安石。王安石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王安石变法”。
苏轼是个耿直的人,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结果就被改革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他们在苏轼的诗文之中挑出了一些字句,罗织罪名,说他对皇帝不忠。把他抓到了御史台里,一关就是一百多天,差点儿丢了命。幸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他才最终逃过一劫,被贬官黄州了事。后来,皇帝换了,王安石这一派新党也被打压下去,换上了保守派,按说,苏轼该苦尽甘来了吧?可是这个时候苏轼又说,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并没有错,这样一来他又成了保守派的打击对象。
总之,新党觉得他旧,旧党觉得他新,他就在这两派之间起起落落,先后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真是九死一生。
这样折腾下来,一般人早就心如死灰了。可是,苏轼不一样。他心态特别好,一路走一路吃,在黄州发明东坡肉,在惠州吃荔枝,在儋州吃牡蛎,吃出了好多传世名菜。同时,他也一路走一路写,也写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
除了忧国忧民之外,宋朝的士大夫还有一个特征,他们特别富于理性思考,写出了很多哲理诗。
比较典型的,就是苏轼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现代人说起苏轼,都觉得他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在他身上,有三绝最令人羡慕。哪三绝呢?家学一绝,才华一绝,潇洒一绝。
先说家学。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历史上恐怕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父子可以相媲美。“一门父子三词客”,当然可以说是家学一绝。
再说才华。苏轼属于天才型人物,各种学问无一不精。他写诗好,和黄庭坚合称“苏黄”;写词好,开宋词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合称“苏辛”;写文章好,和欧阳修合称“欧苏”;书法好,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合称“宋四家”。除此之外,他画画也好,是北宋文人画的掌门人。诗词文书画五个方面都做到了顶尖,才华一绝。
最后看潇洒。苏轼本来是少年得志,21岁就考中进士,在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备受瞩目。可是,到了中年,他的人生就开始颠簸不顺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宋朝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积贫,一个是积弱。所谓“积贫”,就是朝廷没钱,财政总是亏空。所谓“积弱”,就是军队不强,总打败仗。
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任命了一位非常有理想,也非常有闯劲的宰相,名叫王安石。王安石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王安石变法”。
苏轼是个耿直的人,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结果就被改革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他们在苏轼的诗文之中挑出了一些字句,罗织罪名,说他对皇帝不忠。把他抓到了御史台里,一关就是一百多天,差点儿丢了命。幸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他才最终逃过一劫,被贬官黄州了事。后来,皇帝换了,王安石这一派新党也被打压下去,换上了保守派,按说,苏轼该苦尽甘来了吧?可是这个时候苏轼又说,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并没有错,这样一来他又成了保守派的打击对象。
总之,新党觉得他旧,旧党觉得他新,他就在这两派之间起起落落,先后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真是九死一生。
这样折腾下来,一般人早就心如死灰了。可是,苏轼不一样。他心态特别好,一路走一路吃,在黄州发明东坡肉,在惠州吃荔枝,在儋州吃牡蛎,吃出了好多传世名菜。同时,他也一路走一路写,也写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251296
3.
再看题目,《题西林壁》。
所谓西林壁,就是西林寺的墙壁。
古代庐山有三座寺庙非常有名,一座大林寺,一座西林寺,还有一座东林寺。古代文人喜欢到寺庙游玩,游玩之后还喜欢在墙壁上题诗,所以这三座寺院都有名篇。
比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写的就是大林寺,而这首《题西林壁》,就题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4.
这首诗的知识点只有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是“岭”?岭是起伏相连的山。什么是“峰”?峰是高而尖的山头。
再看整首诗怎么翻译。
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视角看,庐山有时连绵起伏,有时头角峥嵘。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容。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5.
这首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即物说理。
这首《题西林壁》,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在写庐山,并且是作者写了若干首咏庐山的诗之后的总结性诗作,所以,他不能单写香炉峰,也不能单写庐山瀑布,而是要全面描绘一下庐山。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景,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人了。写人的什么呢?写人的反省。我为什么辨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就在这座山里呀!我被自己的视角困住了,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峰一壑、一丘一峦,当然就不知道整座庐山的样子啦。换句话说,怎样才能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那就只有跳出大山,才能获得全面的视角。
这个道理很大很深吧?但是,他并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把它隐藏在庐山里,让我们自己悟出来,这就叫“即物说理”。这可是宋诗的一大特色。
6.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唐诗跟宋诗的差别来了。
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
唐朝写庐山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真是豪情万丈。我们今天只要一看到大瀑布,无论是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还是尼亚加拉瀑布,都会立刻想起这首诗来,而且自己也跟着豪迈起来。
但是,《题西林壁》就不一样了,我们不见得非得到瀑布前再想起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想起它。
比如,大家一起做活动策划,每个人的方案都不一样,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又如,两个人合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最好,还为此吵了起来,其实他们没想到,把两个想法合到一起,正好可以相互补充。这就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看题目,《题西林壁》。
所谓西林壁,就是西林寺的墙壁。
古代庐山有三座寺庙非常有名,一座大林寺,一座西林寺,还有一座东林寺。古代文人喜欢到寺庙游玩,游玩之后还喜欢在墙壁上题诗,所以这三座寺院都有名篇。
比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写的就是大林寺,而这首《题西林壁》,就题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4.
这首诗的知识点只有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是“岭”?岭是起伏相连的山。什么是“峰”?峰是高而尖的山头。
再看整首诗怎么翻译。
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视角看,庐山有时连绵起伏,有时头角峥嵘。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容。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5.
这首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即物说理。
这首《题西林壁》,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在写庐山,并且是作者写了若干首咏庐山的诗之后的总结性诗作,所以,他不能单写香炉峰,也不能单写庐山瀑布,而是要全面描绘一下庐山。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景,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人了。写人的什么呢?写人的反省。我为什么辨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就在这座山里呀!我被自己的视角困住了,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峰一壑、一丘一峦,当然就不知道整座庐山的样子啦。换句话说,怎样才能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那就只有跳出大山,才能获得全面的视角。
这个道理很大很深吧?但是,他并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把它隐藏在庐山里,让我们自己悟出来,这就叫“即物说理”。这可是宋诗的一大特色。
6.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唐诗跟宋诗的差别来了。
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
唐朝写庐山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真是豪情万丈。我们今天只要一看到大瀑布,无论是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还是尼亚加拉瀑布,都会立刻想起这首诗来,而且自己也跟着豪迈起来。
但是,《题西林壁》就不一样了,我们不见得非得到瀑布前再想起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想起它。
比如,大家一起做活动策划,每个人的方案都不一样,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又如,两个人合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最好,还为此吵了起来,其实他们没想到,把两个想法合到一起,正好可以相互补充。这就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51299
7.
其实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历经坎坷,为什么能够如此潇洒?除了性格达观之外,还有一点,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朝廷到底是什么走向?一会儿改革,一会儿保守,真让人摸不清头脑。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自己也是局中人,也曾经当局者迷。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跳出纷争,更达观一些呢?这就是宋朝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不仅属于朱熹这样的哲人,也属于苏轼这样的诗人。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苏轼有哪“三绝”?
2. 怎样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宋诗和唐诗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历经坎坷,为什么能够如此潇洒?除了性格达观之外,还有一点,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朝廷到底是什么走向?一会儿改革,一会儿保守,真让人摸不清头脑。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自己也是局中人,也曾经当局者迷。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跳出纷争,更达观一些呢?这就是宋朝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不仅属于朱熹这样的哲人,也属于苏轼这样的诗人。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苏轼有哪“三绝”?
2. 怎样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宋诗和唐诗有什么不一样?
#1251318
《惠崇春江晚景》
1.
惠崇不是名字,而是和尚的法号。也就是说,诗题里的这位惠崇是个僧人。但是,他又不只是个僧人,他还是个诗人。
北宋初年,有九位僧人都以写诗出名,惠崇是九僧之首,写过好多山水诗,很受欧阳修等大诗人的推崇。
另外,他还是位画家,擅长画鹅、雁、鹭鸶这类水鸟,更擅画小景。
什么是小景呢?所谓小景就是局部风景。不是连绵的山脉,而是峰峦的一角;不是万里江河,而是江河的一小段。
《春江晚景》其实也是小景,画的是长江流域仲春时节的风景。当时惠崇画了两幅,一幅是鸭戏图,画寒鸭戏水;另一幅是归雁图,画大雁北归,都非常传神。
那么,惠崇跟苏轼又是什么关系呢?惠崇生活的年代比苏轼早,他去世的时候,苏轼还没有出生。
但是,苏轼本身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对这位前辈非常推崇,于是,就给他这两幅《春江晚景》分别题了诗。
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首,是给《鸭戏图》题的诗,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题画诗。
2.
题画诗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题画诗要就事论事。人家画什么,你就得写什么,不能脱离画作,随意发挥。
第二,题画诗还得借题发挥。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不仅仅要给画作说明,还得写出画之外的韵味来。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就是典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
这首诗谈不上什么特定的知识点,只想跟大家说点儿河豚的习性。
河豚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它平时生活在沿海,每年春天都要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所以,诗里说“河豚欲上”,不是浮上水面,而是溯江而上的意思。
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竹林之外,桃花刚刚开了两三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查知。
河滩上蒌蒿满地,芦苇开始抽芽;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长江,也正在此时。
1.
惠崇不是名字,而是和尚的法号。也就是说,诗题里的这位惠崇是个僧人。但是,他又不只是个僧人,他还是个诗人。
北宋初年,有九位僧人都以写诗出名,惠崇是九僧之首,写过好多山水诗,很受欧阳修等大诗人的推崇。
另外,他还是位画家,擅长画鹅、雁、鹭鸶这类水鸟,更擅画小景。
什么是小景呢?所谓小景就是局部风景。不是连绵的山脉,而是峰峦的一角;不是万里江河,而是江河的一小段。
《春江晚景》其实也是小景,画的是长江流域仲春时节的风景。当时惠崇画了两幅,一幅是鸭戏图,画寒鸭戏水;另一幅是归雁图,画大雁北归,都非常传神。
那么,惠崇跟苏轼又是什么关系呢?惠崇生活的年代比苏轼早,他去世的时候,苏轼还没有出生。
但是,苏轼本身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对这位前辈非常推崇,于是,就给他这两幅《春江晚景》分别题了诗。
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首,是给《鸭戏图》题的诗,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题画诗。
2.
题画诗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题画诗要就事论事。人家画什么,你就得写什么,不能脱离画作,随意发挥。
第二,题画诗还得借题发挥。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不仅仅要给画作说明,还得写出画之外的韵味来。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就是典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
这首诗谈不上什么特定的知识点,只想跟大家说点儿河豚的习性。
河豚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它平时生活在沿海,每年春天都要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所以,诗里说“河豚欲上”,不是浮上水面,而是溯江而上的意思。
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竹林之外,桃花刚刚开了两三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查知。
河滩上蒌蒿满地,芦苇开始抽芽;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长江,也正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