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1239538
WfYaoiH2 2024-04-23 18:57:25
🎉 6
🐱 6
👍 1
😆 1
🐭 1
🐶 1
WfYaoiH2 Po 2024-05-14 15:00:01
4.
这首诗取景典型,而又虚实结合,写得妙趣横生。


先说取景典型。
这首诗既然叫作《惠崇春江晚景》,写的自然是春天的景色。
春天又分孟、仲、季三春(读注:意思即早、中、晚春。),这首诗究竟在写哪一春呢?最像是仲春。

为什么不是孟春?因为孟春乍暖还寒,应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诗中已经是“蒌蒿满地”了,想来不是早春。
那为什么不是季春呢?因为季春春色将阑,应该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花都开败了,只剩下杨花还在漫天飞舞。这首诗中还有桃花绽放,显然也不是晚春。

既不是早春,也不是晚春,那自然就是仲春。而且是仲春偏早的时候。
怎么体现出来的呢?通篇其实都有体现,但最经典的是“三两枝”和“芦芽短”两处。
“三两枝”意味着桃花开了,但是还开得不盛。等到开得盛了,那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是“竹外桃花三两枝”了。
“芦芽短”也是如此。等到再晚一些,芦芽就会长成长长的芦苇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和“蒌蒿满地芦芽短”就是最经典的仲春景色,绿色的竹林外透出几点桃红,黄色的芦苇丛冒出了嫩绿的新芽,真是无限娇美,无限生机。这也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审美原则,花半开,酒微醺,正是我们心目中春天的样子。


再看虚实结合。

这首诗中,哪些是画里真实存在的?恰恰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和“蒌蒿满地芦芽短”。这翠竹与桃花、蒌蒿与芦芽,是画里一定会画出来的。

那哪些又是虚的呢?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半实半虚,“正是河豚欲上时”就全然是虚的了。
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半实半虚呢?它实的部分是江水和鸭子。可以想象,画里一定画着一江春水,水中也一定会有一两只或者一群嬉戏的鸭子。但是,它怎么可能画出“暖”来呢?这就是虚的。
“暖”字用得真是好。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对自然的变化最敏感了,江水温度升高了一度半度,我们人类可能感觉不到,但是,水陆两栖的鸭子必定知道。所以,它们才会扑通跳下水去,在水里自由嬉戏了。还有什么比“春江水暖鸭先知”更能透露出春天的温暖与蓬勃呢!
所以,这一句诗不仅把春天写活了,而且,它还不知不觉地生发出一个哲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通过最微小的变化来把握大方向。
WfYaoiH2 Po 2024-05-14 15:00:30
再看“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就纯粹是虚的。
为什么呢?因为“欲上”就是还没上,既然还没上,肯定就不可能出现在惠崇的画里,而只能是出现在苏轼的想象中。
问题是,既然惠崇没画,为什么苏东坡会想象出河豚来呢?大概因为苏东坡是个老饕(tāo),而蒌蒿、芦芽炖河豚,是当时的一道名菜吧。

苏轼有一个学生叫张耒(lěi),写过一本《明道杂志》,专记当时的文人逸事和社会风俗。
根据《明道杂志》的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芦芽)、菘菜三物”烹煮,最为可口。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一定熟悉这道佳肴。
看看画上,蒌蒿也有了,芦芽也有了,他不由自主地脑补出了肥美的河豚,此刻春江水暖,蒌蒿满地,河豚也应该逆流而上了吧?就这样,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就脱口而出了。加上这句神脑补,多有动感,多有灵气!

5.
今天我们虽然看不到惠崇这幅画了,但是我们还能通过苏东坡的诗体味到当时的春意,这就是虚实结合的力量。

6.
宋朝是一个著名的文质彬彬的时代。苏东坡如此,惠崇也如此,当时好多的文人、僧人都如此,这才让北宋的文坛特别繁荣,精神也特别活泼。
WfYaoiH2 Po 2024-05-14 15:00:36
7.
苏东坡为什么能从“蒌蒿满地芦芽短”联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时”?因为他是美食家。
据说苏轼谪居常州时,就爱吃河豚。有一位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尝一尝,苏东坡当然满口答应。
大名士能到家里来,士大夫的家人都很兴奋。苏轼吃河豚时,他们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学士如何品评他们精心准备的这道名菜。可是,一顿饭下来,苏轼只是埋头大吃,一句话都没说。正当这一家人失望之际,已经酒足饭饱的苏东坡又狠狠地夹了一大口河豚,口中喃喃说道:“也值得一死!”这一家人忍不住哄堂大笑。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正说明当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种对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追求,也正是宋朝全盛时期的特点,它不像唐朝那么威武雄壮,而是温柔细腻,透露出一种富足年代的风雅,让人留恋不已。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叫题画诗?题画诗有哪些特点?
2. 你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了吗?
3.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4. 如果穿越到宋朝,你会和苏轼交朋友吗,为什么?
WfYaoiH2 Po 2024-05-14 15:07:00
>>Po.1251321
[ ゚∀。]最后一个问题出得好有意思

脑子里蹦出来很多想法,就像文本游戏里面的选项

→我想和苏轼交朋友。他是美食家,跟他能吃很多好吃的
→我想和苏轼交朋友,因为他写诗很有品味。。。
→我不想和苏轼交朋友!我只想远远地看着他,他在那里,就很好
→交不交朋友倒无所谓....我能见到苏东坡?真的吗?
WfYaoiH2 Po 2024-05-14 16:18:11
《夏日绝句》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吗?她怎么会写如此壮怀激烈的诗呢?其实,这样截然相反的诗词风格,恰恰反映了李清照的文学主张。
她认为,诗是写大事件,抒发大情怀的;而词是写个人感受,抒发小心情的。所以诗应该雄健,而词应该婉约。


2.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大情怀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国仇家恨。


先看国仇。
所谓国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叫“靖康之变”。
北宋建国之后,一直在跟少数民族打仗,先是跟辽朝打、跟西夏打,还都能勉强支撑,但是,到了北宋末年,崛起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女真,他们建立了一个新政权,叫金朝。金朝刚刚崛起的时候,北宋还挺高兴,想要跟金朝一起,南北夹击把老对头辽朝灭掉。
可是没想到,金朝跟北宋联手灭了辽朝之后,并没有收手,而是再度挥师南下,一举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biàn)梁(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把后宫、宗室、大臣、工匠、普通百姓等十几万人押解到了北方。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宋钦宗靖康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

岳飞《满江红》里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过,“靖康之变”虽然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但是并没有完全灭亡宋朝。宋徽宗有一个儿子叫赵构,当时不在东京汴梁,所以没有被俘虏。徽、钦二帝被俘之后,他登基当了皇帝,重建宋朝,历史上称为南宋。
不过,南宋虽然建立了,但是在政治上特别软弱,他们只顾逃跑,先跑过淮河,再跑过长江,完全把中原抛在了脑后,让中原的老百姓特别失望,这是国仇。


再看家恨。
李清照的家恨,来自她的丈夫赵明诚。很多人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神仙伴侣。
有一个典故叫“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他们之间的故事。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是读书人,特别风雅。每天晚饭之后,他们都会闲坐烹茶。一杯茶烹好了,由谁先喝呢?那要用比赛的方式决定。怎么比呢?一个人随口说一个典故,另一个人回答,这个典故记载在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当场查验,说对了才能喝茶。李清照的记性比赵明诚好,所以总能赢。可是,她是个豪爽的人,赢了之后会哈哈大笑,往往一杯茶没喝到嘴里,反倒泼在了衣服上。这就是“赌书泼茶”的来历。

既然是佳偶,怎么又有家恨呢?
WfYaoiH2 Po 2024-05-14 16:18:51
既然是佳偶,怎么又有家恨呢?
因为赵明诚虽然风雅,但也怯懦。当时皇室南渡,赵明诚也到了南方,担任江宁知府,相当于如今的南京市市长。有一天夜里,驻守江宁的武官发动叛乱,赵明诚不仅没有指挥平叛,反倒连夜用绳子缒下城墙逃跑了。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根本不像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让李清照非常失望,这是家恨。

就在这国仇家恨之中,李清照随赵明诚到湖州赴任。
从建康到湖州要经过乌江,也就是当年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身临其境,感慨万千,这才写下这首著名的怀古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
先看知识点。这首诗的知识点其实就是三个典故。

第一,“人杰”。
人杰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中的豪杰,出自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一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资治通鉴·汉纪》)

第二,“鬼雄”。
鬼雄就是鬼中的英雄,出自屈原的《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第三,“不肯过江东”。
项羽的典故。
当年,项羽兵败垓下,逃到乌江,已经是走投无路。紧要关头,乌江亭亭长划着小船出现了。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大王到那边,未必不能东山再起。请大王赶紧过江吧!”项羽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与八千江东子弟过江,如今就剩下我一个人回去,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呢!”说罢,自刎而死。这就是“不肯过江东”的出处。

4.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又慷慨激昂,借古讽今。

我们之前讲过,怀古诗是有套路的,一般都是临古地,思古人,论古事,抒己怀。对于这首诗来说,古地是乌江亭,古人是项羽,古事是不肯过江东,自己的感慨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正常顺序。
可是,李清照不这么写。她把顺序颠倒过来了,一上来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诗,也是两句宣言。斩钉截铁,一点儿都不留余地。是个人就得有人的样子,无论是生是死,都应该是个英雄。一下子,李清照的人生态度就写出来了。这态度大义凛然,不容置疑,让人一听就觉得震撼。问题是,这样的议论是针对什么事而发的呢?
后两句再给出事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原来,诗人是针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有感而发的。
WfYaoiH2 Po 2024-05-14 16:19:12
5.
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不是英雄?当然是。当年,他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这样的英雄业绩,谁不敬仰!这就是“生当作人杰”。
但是,更让诗人佩服的,不是项羽的生,而是项羽的死。项羽是怎么死的?他是自刎而死。他不是没有退路,乌江亭的亭长已经把小船准备好了,但是,他不肯走。他当年是带了八千江东子弟出来的,现在一个人回去,还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这“不肯”两个字,一下子就把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出来了。

所谓不肯,就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这里既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有不肯苟且偷生的良心。有这样的良心和气概,即便是做了鬼,也照样是英雄。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正是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最好注解吗?
所以说,这首诗,起得有气概,收得有分量,这就是慷慨激昂,直指人心。

借古讽今又在哪里呢?
在“至今思项羽”的“至今”两个字上。为什么如今想起项羽来?
不仅仅是因为到了乌江亭,更因为今天的时局。朝廷是苟且偷生,只知道逃跑;自己的丈夫呢?也是苟且偷生,只知道逃跑。极目四望,哪里还有项羽那样的英雄肝胆,哪里还有“不肯过江东”的人呢!一个“至今”,一下子就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也一下子就把诗人对今天的失望和不满表达出来了。
这就是借古讽今,让这首诗不仅慷慨,而且深沉。有这样的气节,我们就知道,李清照不仅是个婉约词人,更是个巾帼英雄。

6.
讲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到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事,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渡过长江招兵买马,卷土重来也未为可知。

这两首诗的立场,是不是刚好相反?
李清照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是英雄;
而杜牧说,项羽如果是个男子汉,就应该过江,等待卷土重来。
WfYaoiH2 Po 2024-05-14 16:19:25
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的立场如此不同?
那是因为两个人处境不一样。
杜牧身处晚唐,虽然朝政败坏,但是毕竟没有亡国。杜牧是个有雄心的人,他希望朝廷能够振作,选贤任能,“卷土重来”。这种心情投射到项羽身上,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是李清照不同,她身处北宋亡国之际,眼睛里看到的是朝廷只顾逃跑,老百姓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她希望皇帝也罢,官员也罢,能够有点儿热血,不要一味贪生怕死。这样的心情投射到项羽身上,就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换句话说,杜牧强调的是心胸,而李清照强调的是气节。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明白了,杜牧和李清照,没有谁对谁错,就像心胸和气节没有谁对谁错一样。他们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情境与立场的思想者,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7.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李清照是怎么理解诗和词的?
2. “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
3. 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自刎乌江”有不同的立场?
WfYaoiH2 Po 2024-05-14 16:35:04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告老还乡之后写下的一组田园诗。
范成大是南宋非常重要的大臣,他进士出身,出使过金国,当过副宰相,政绩卓著。
但在告老还乡之后,他却能放下身段,安然度过十年的乡村生活,并且写出了这组真正反映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田园诗。
这一组田园诗,分成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十二首诗,合起来就是六十首。按照季节的变化讲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写得真真切切,栩栩如生。

2.
我们选的这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中的第七首,按《四时田园杂兴》的总排行,就是第三十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
这首诗的知识点就是不同种类的农村劳动。

什么是“耘田”?
“耘”是“耒”字旁,而耒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工具。按照古代造字的原则,“耒”字旁的字一般都跟农具或者耕作有关。“耘”呢,就是除草的意思,这是在秧苗长出来后才会有的工作,是夏天的活儿。
什么又是“绩麻”呢?“绩”的左边是“糸”字,本义是细丝,现在简化成绞丝旁。跟纺织相关。“绩”字的意思就是把麻搓成线。有了麻线,才能织布,所以,“绩麻”是织布的前期工作。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是绩麻而不是纺棉花呢?因为南宋时代,棉花还不普及,中原内地只有丝绸和麻布。
丝绸昂贵而麻布普通,“绩麻”是妇女劳动的主要内容。
再说一个动词——“供”。
“供”是从事、参与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供职”,意思就是从事某种职业。

有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白天除草,晚上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职,立业当家。
小小孙儿还不懂得耕田织布,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荫下种植甜瓜。
WfYaoiH2 Po 2024-05-14 16:35:29
4.
这是一首真正的田园诗,把农家生活的季节感写得特点鲜明,把农村的家庭分工也写得栩栩如生。


先说季节感。
这首诗属于《夏日田园杂兴》,哪里能看出是夏天呢?
诗里一共提到了三种劳动,恰恰都是农村夏天特有的劳动。
第一种,耘田。中国古代讲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耘田正是夏天的农活。
第二种,绩麻。在江南,“头茬”苎(zhù)麻都在芒种前收割完毕,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所以绩麻也是夏天的工作。
第三种,种瓜。中国有句民谚叫作“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所以,种瓜也是春末夏初的农活儿。
诗人把这三种最经典的劳动搭在一起,马上农村的夏日风情便扑面而来,这就是鲜明的季节感。


5.
再说家庭分工。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孝道和传承,所以理想的家庭形态应该包含三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孙儿。
一家之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这才是和谐有序。这样的五口之家,要想把日子过好,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各司其职。
先看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看到“儿女”这两个字,我们就会意识到了,这是谁的视角?这是老一辈的视角,也就是老爷爷的视角。他没从自己说起,也没从孙子说起,而是一上来就把镜头直接对准了五口之家的顶梁柱——一对成年夫妻。
昼出耘田的是丈夫,他是田里的壮劳力,一家人吃饭都要靠他的劳动。他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夜绩麻的是妻子,她是主妇,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白天她围着一家人转,时间是零碎的,到了晚上,一家老小都安顿好了,她才能挤出来一点儿整段的时间。这段时间太宝贵了,赶快坐下来绩麻吧,毕竟,一家人的衣服,都要靠她的一双手啊。
这就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写出来了,从早到晚的劳动内容写出来了,当家做主的责任感也写出来了。
五口之家的重任,其实就在这对成年夫妇的肩上,抬眼是年迈的父母,俯首是稚嫩的儿女,辛苦劳动,顶门立户。
WfYaoiH2 Po 2024-05-14 16:35:46
中间一辈的情况写出来了,那一老一小又如何呢?
看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现在,这个家族的未来——童孙出现了。他还那么小,既不懂得耕,也不懂得织。但他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农家子弟,他就算是玩儿,玩儿的也是农家的游戏。他正在桑树的阴凉底下,磕磕绊绊地学着刨坑撒子,要种几棵瓜呢!
这个小小童孙,真是全诗的一个亮点。亮在哪里?亮在“学种瓜”这三个字上。
就像文人的孩子学诗书,武将的孩子学枪棒一样,一个农家子弟,自小就学着农家的活计,这不就是耳濡目染的传承吗?

另外,借着“学种瓜”三个字,隐藏在背后的老一辈也被带了出来。这小孩子跟谁学种瓜?虽然诗人没说,但我们从“童孙”这一称谓上就知道。
儿子媳妇都忙着养家糊口,爷爷奶奶也没闲着呀。他们体力不如年轻人,干不了重活儿了,但是带着孙子,玩笑着。
生产经验传授了,生活经验传授了,规矩礼法也都传授了。家族的链条就这样绵延下去。

这首诗好就好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6.
可以想象,再过十年八年,这个家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那一定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场景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故去了。可是,孩子们又成长起来。原来那个“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孩子,现在长成了“锄豆溪东”的老大,顺利地接了爸爸的班。紧跟着他,老二也懂事了,此刻正给妈妈养的那群小鸡织鸡笼。老三还小,此刻正躺在溪头那块大青石上剥莲蓬吃。
看看眼前这三个孩子,那对曾经“昼出耘田夜绩麻”,累弯了腰,也累白了头的夫妻笑了。此刻他们也上了一点儿年纪,生活的重担逐渐转移到孩子们身上。干点儿什么好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温一壶酒,小酌起来,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呀!

7.
之前我们讲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在那首诗里,诗人种没种田?他没种。他只是“把酒话桑麻”,他的田园诗还带着贵族的趣味,是看别人种田;他的心态,也终究是外在的。

但是,范成大这首诗不一样。他的田园诗,有一种特有的参与感,带着真正的乡土气息。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说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那么,范成大就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后世再写田园诗,范成大就成了新标杆。
WfYaoiH2 Po 2024-05-14 16:36:01
8.
我给大家选这首诗,是想用它来代表宋朝的农村生活。
在富裕而温文的宋代,耕读传家成了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有保障,又有希望。
当年,南宋小朝廷能够在金朝的巨大压力下保持社会的活力,这种生活方式功不可没。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这首诗讲了哪三种农业劳动?
2. 中国古代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与你的家庭一样吗?
WfYaoiH2 Po 2024-05-14 18:35:42
看完了书籍《航空女杰--中国第一个女特技飞行员张瑞芬》, 编者: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恩平县政协文史组 旅港恩平藜塘同乡会等。

记载了当时关于中国第一个女性特技飞行员——张瑞芬的新闻报道。
包含很多零碎的报道资料,例如剪报、采访、熟人评语。
WfYaoiH2 Po 2024-05-14 20:22:58
《春日》

1.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也是对中国儒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国儒学的发展,前期有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后期有朱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无人质疑,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朱熹还是一位诗人,在《全宋诗》里,朱熹留下的诗作有一千多首,比李白还多。
在这一千多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应该就是这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先看知识点。

第一,“胜日”。所谓胜日,就是好日子,也就是春天那种风和日丽的大晴天。

第二,“等闲”。“等闲”就是随便,寻常。比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等闲”也指寻常。

第三,“东风面”。“东风”就是春风。
我们中国有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天刮东风,夏天刮南风,秋天刮西风,冬天刮北风。
在诗词里,经常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来代表一年四季。
比如,“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夏日联句》),那是夏天的光景;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定是秋天;
而“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曹雪芹《红楼梦》),自然是冬天。
同样,这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指的就是春天。

问题是,用“东风”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东风面”呢?春天又不是人,怎么会有脸呢?
这里是拟人的用法,所谓“东风面”,也就是春天的模样。

3.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寻芳来到泗水之滨;这里无边无际的春光让人耳目一新。
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认出春天的模样,那到处盛开着的万紫千红就是新春。


4.
这首诗的好处,第一是大处着眼,第二是即物说理。

先说大处着眼。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日》,所谓春日,就是春天。
春天的景致怎么写呢?

有些诗人是从微观入手。
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是从小草入手;
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是从小虫入手;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是从小鸟入手。
WfYaoiH2 Po 2024-05-14 20:23:23
那朱熹怎么写呢?朱熹不是从微观入手,而是大处着眼,直接写大场面。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就是好日子,既然天气好,诗人也就起了游兴,要去寻芳了。古人讲究春水秋山,春天的景致就是要在水边才最明媚,所以,诗人寻芳的地点就选在了泗水之滨。七个字,把时间、地点和主题都点出来了。
“无边光景一时新”,从天上到地下,从山光到水色,一下子,全都旧貌换新颜。朱熹没有写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拉开一个全景镜头。因为春天到来,这无边的光景都变得焕然一新了。

诗人是来“寻芳”的,他寻到没有呢?
看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个“识得”,让我们知道,他寻到了。按照诗人的说法,我一下子就认出东风那张脸了!
这张脸有什么特征呀?不是大眼睛也不是小嘴巴,而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谓万紫千红,那就不是任何一棵草、一枝花,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颜色,而是所有的花都开了,所有的色彩都绽放了,这才是春天的样子。
大家想想,这个拟人的用法多么形象,这个模样的春天,又是多么鲜亮,多么蓬勃啊!这“万紫千红总是春”跟“无边光景一时新”一样,还是大处着眼。

大处着眼的好处是什么?是大气象、大场面、大格局,能够营造整体性的效果。

5.
再看即物说理。

诗人真的只是在写春天的风景吗?又不是。这其实是一首说理诗。
因为诗人在第一句已经给我们卖了一个破绽。这破绽,就在“泗水滨”三个字上。
泗水在山东,是一条北方的河。当时,南宋和金朝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于金朝,淮河以南属于南宋。也就是说,朱熹春游,是万万到不了泗水之滨的。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写“胜日寻芳泗水滨”呢?因为这泗水是孔子的家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当年孔子居于洙泗之上,在这里传道授业,弦歌不辍,这是儒家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盛事。朱熹作为理学家,对这样的场景特别向往。
可是,当时的泗水已经落入金朝手中,按照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说法,是“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了。
WfYaoiH2 Po 2024-05-14 20:23:38
朱熹无法亲临泗水,但是他的心始终在这里,他愿意在精神上追寻孔孟遗宗,这才是真正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也就是说,他是在神游泗水。
一旦儒学兴起,人们有了精神引领,黑夜一下子就变成了白天。这不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谓东风,指的是儒家的教化。儒家的教化就像浩荡的春风一样,一下子就催开了思想的花朵,让人心、让世界都显示出了如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如图画一样的万紫千红,多么动人的表达啊!

6.
我们之前说过,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
但是,说理诗并不好写,一旦写不好就会让人觉得生硬,充满说教的味道。
就比如这首诗吧,如果你说,自从有了孔子,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家学说就像春风,催开了思想的鲜花。是不是非常无趣?但是,朱熹这首《春日》并没有这样写。
他一会儿用比喻,一会儿用拟人,把所有深奥的道理都包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即使你不把它当成说理诗,它也仍然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春日赞歌,而一旦你体会到他所说的道理,又会觉得这首游春诗的层次是那么丰富,剥开一层还有一层。
能够这样情理兼具、收放自如的说理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7.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通过它来讲南宋思想方面的伟大成就。
如前所述,宋朝的特点是内盛而外弱。这个内盛,不仅仅是指老百姓生活富裕,文人情趣高雅,还指整个社会有思想引领。
两宋时期,传统的儒家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叫作“理学”。理学就是讲天理的学问,它号召所有人都学着做圣人。怎么做呢?就是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这些思想对整个中国古代史后期,也就是宋元明清时代影响特别大。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一年四季都刮什么风?你知道哪些写四季风的诗词?
2. 怎样写一首说理诗?
3. 理学是一种怎样的学问?
WfYaoiH2 Po 2024-05-14 21:40:12
看完了摄影集《中国出土壁画全集02 山西》。

残缺壁画好多啊!大部分壁画内容都只剩几个模糊不清的色块了,好可惜......(考古学家也很辛苦,要根据那几条线、那几个模糊色块去各种考据、猜测壁画原来的内容)
几乎没有能够一眼就看到全部内容的壁画。少之又少。

放一些喜欢的部分。
WfYaoiH2 Po 2024-05-14 21:44:09
噢子由......这么萌
>>Po.1251499
WfYaoiH2 Po 2024-05-14 21:46:17
想起之前在呲花看到↓

:感觉苏轼眼里的苏辙和其他人眼里的苏辙是两个人
苏轼眼里的苏辙:我家小冯君,天性颇醇至;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汝従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行当中流见,笑眼清光溢;峨眉向我笑,锦水为君容;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同僚眼里的苏辙:大炮开兮轰他娘
WfYaoiH2 Po 2024-05-14 23:42:43
《过零丁洋》

1.
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状元就是皇帝钦点的全国第一名。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仪式感特别强,每次发榜,新科状元都要站在宫殿前的鳌头上迎榜,这叫“独占鳌头”,独占鳌头之后,还要披红挂彩,跨马游街,真是风光无限。
更重要的是,中了状元,也就走上了做官的快车道,不少人都能官至宰相。所以,直到今天,说起中状元,还是人人羡慕。
文天祥当年也享受过这样的荣耀,中状元,当宰相。

但是,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状元不仅仅是享受第一等的荣耀和第一等的权力,更是要承担第一等的责任,付出第一等的牺牲。这首《过零丁洋》就是明证。

2.
诗题中的零丁洋,就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外,北起虎门,南到香港、澳门。现在著名的港珠澳大桥就跨越在零丁洋上。
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为什么要过零丁洋呢?
因为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南宋基本算是亡国了。但是,有十多万军民却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他们在文天祥等几个大臣的领导下,先后拥立了两个小皇帝,南下坚持抵抗。可是元朝的军队太强大了,这些抵抗力量屡战屡败。
到1278年,文天祥本人也被俘虏了。
元朝人把他押到船上,经过零丁洋,送到崖山去。这时候,已经是1279年了。崖山的南宋遗民正在和元朝的军队进行最后一场殊死战斗。元朝人把文天祥押到崖山,是希望他能够招降坚持抵抗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

那么,文天祥是怎么回复元朝人的呢?他拿出来的,就是这首《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辛苦遭逢起一经”。
所谓“遭逢”,就是遭遇;“起一经”,就是起自一本经书。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要考儒家经典,文天祥既然是状元,肯定是经典念得好。“辛苦遭逢起一经”,也就是说,我如今遭遇的种种艰难,都是因为我念通了一本经书啊。
可能有人会想,文天祥这是不是在抱怨啊?这不是抱怨。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没有什么比仁义更重要的了。所以,必要的时候,人就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念通一本经书,并不是指背下书中所有的字句,而是理解了经典里面的含义,并且亲身践行。所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其实是在说,既然我学习了儒家经典,就必然会做出今天的选择。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