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6
👍
1
😆
1
🐭
1
🐶
1
#1251679
第二,“干戈寥落四周星”。
所谓“干戈寥落”,是指战斗渐渐停止,而“四周星”,则是指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开始起兵勤王,到1278年被俘。这四年下来,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微弱了,失败已成定局。
第三,“惶恐滩”。
“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处险滩,原本叫“黄公滩”。当年,苏东坡贬谪广东,经过此滩,向当地人打问滩名,误把“黄公滩”听成了“惶恐滩”,还写下了“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名句。这首诗流传开来,“黄公滩”也就改成了“惶恐滩”。
1277年,文天祥在这里被元朝军队打败,妻子儿女都被俘虏。
第四,“汗青”。
“汗青”指的是史册。古代没有发明纸之前,用竹简写字。要先将竹板刮去青皮,还要用火烤出水分来,让它变干,才方便写字。竹简烤火的时候,冒出来的水像出汗一样,所以竹简又叫“汗青”。因为竹简用于记载历史,所以后来汗青又泛指史册。
4.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如今艰难的遭遇全是因为我通晓儒经,经过四年苦战,我们的人马已逐渐零星。
山河破碎,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自身漂泊,好像被急雨打散的浮萍。
当年在惶恐滩头,我诉说着自己的惶恐;如今到零丁洋里,我又慨叹着身世的伶仃。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颗忠君爱国的红心,照亮汗青。
5.
这首诗好在哪里?好在情感的冲撞。悲能痛入骨髓,壮也能耸入云霄。
这首诗一共四联,前三联都在写悲,而且是一句悲自己,一句悲国家,情感交替上升。
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悲谁?悲自己。因为通经而入仕,那就要践行儒家精神,拼死报效国家。“干戈寥落四周星”悲谁?悲国家。四年过去了,力量越来越小,亡国不可避免。
再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悲谁?悲国家。山河破碎,有如被风撕扯着的柳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谁?悲自己。命运沉浮,有如被暴雨击打着的浮萍。
再看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悲谁?悲国家。当年,文天祥兵败惶恐滩,身为战将,国运所系,他岂能不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悲谁?悲自己。此刻,文天祥已经成为阶下囚,老母妻儿也被俘虏,家人天各一方,他岂能不孤苦伶仃!
一句自己,一句国家;一句国家,一句自己,真是悲从中来,悲不自胜。
但是,仅仅是一句国家、一句自己这样慨叹还不足以表达悲痛,这首诗之所以有力量,还有高超的技巧。
所谓“干戈寥落”,是指战斗渐渐停止,而“四周星”,则是指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开始起兵勤王,到1278年被俘。这四年下来,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微弱了,失败已成定局。
第三,“惶恐滩”。
“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处险滩,原本叫“黄公滩”。当年,苏东坡贬谪广东,经过此滩,向当地人打问滩名,误把“黄公滩”听成了“惶恐滩”,还写下了“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名句。这首诗流传开来,“黄公滩”也就改成了“惶恐滩”。
1277年,文天祥在这里被元朝军队打败,妻子儿女都被俘虏。
第四,“汗青”。
“汗青”指的是史册。古代没有发明纸之前,用竹简写字。要先将竹板刮去青皮,还要用火烤出水分来,让它变干,才方便写字。竹简烤火的时候,冒出来的水像出汗一样,所以竹简又叫“汗青”。因为竹简用于记载历史,所以后来汗青又泛指史册。
4.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如今艰难的遭遇全是因为我通晓儒经,经过四年苦战,我们的人马已逐渐零星。
山河破碎,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自身漂泊,好像被急雨打散的浮萍。
当年在惶恐滩头,我诉说着自己的惶恐;如今到零丁洋里,我又慨叹着身世的伶仃。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颗忠君爱国的红心,照亮汗青。
5.
这首诗好在哪里?好在情感的冲撞。悲能痛入骨髓,壮也能耸入云霄。
这首诗一共四联,前三联都在写悲,而且是一句悲自己,一句悲国家,情感交替上升。
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悲谁?悲自己。因为通经而入仕,那就要践行儒家精神,拼死报效国家。“干戈寥落四周星”悲谁?悲国家。四年过去了,力量越来越小,亡国不可避免。
再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悲谁?悲国家。山河破碎,有如被风撕扯着的柳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谁?悲自己。命运沉浮,有如被暴雨击打着的浮萍。
再看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悲谁?悲国家。当年,文天祥兵败惶恐滩,身为战将,国运所系,他岂能不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悲谁?悲自己。此刻,文天祥已经成为阶下囚,老母妻儿也被俘虏,家人天各一方,他岂能不孤苦伶仃!
一句自己,一句国家;一句国家,一句自己,真是悲从中来,悲不自胜。
但是,仅仅是一句国家、一句自己这样慨叹还不足以表达悲痛,这首诗之所以有力量,还有高超的技巧。
#1251680
什么技巧呢?
第一处,用“风飘絮”对“雨打萍”,动词用得好。柳絮本来就没有根,在天上纷纷扬扬,再遇狂风,岂不是更加飘零!浮萍本来就随波逐流,再遇暴雨,岂不是更加沉浮不定!所以,这“风飘”“雨打”两个动词用得好,让人一下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动态感。
再看第二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词两用,既是地名,又是心情。“惶恐滩”是地名,那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文天祥兵败的地方。惶恐又恰恰反映了他当时不知所措;“零丁洋”也是地名,是他当时正在漂浮的海面。零丁也正反映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
可是,悲情并不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首诗最大的好处是情感的冲突——不仅有悲情,更有壮气。
壮在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面三联都写悲,心情已经悲到谷底了,可是,结尾一联,笔锋一转,从现实跳到未来了。
人谁不会死呢?失败者会死,胜利者也会死。我此刻是个失败者,可是,青史之中,必定留下我的铮铮铁骨,凛凛英风!
6.
连元朝的将军看了之后都连连感慨:“好人,好诗!”
我为什么讲这首诗?其实是想说,宋朝虽然军事力量薄弱,但并不是没有骨气。
北宋末年,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南宋末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
一个人有了风骨,才会受人尊重;一个民族有了风骨,才有资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
整个宋朝,一共讲了七首诗。
我用《江上渔者》讲北宋官僚先忧后乐的情操,
用《题西林壁》讲北宋文人的反思能力,
用《惠崇春江晚景》讲北宋的文人雅趣,
用《四时田园杂兴》讲南宋的农村生活,
用《春日》讲南宋的思想成就,
这些都反映了整个宋朝内盛的特点。
此外,我用《夏日绝句》讲宋金战争,
用《过零丁洋》讲宋元战争,
这两首诗反映了宋朝外弱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宋朝文人的风骨和气节。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诗中的“零丁洋”,是现在的哪里呢?
2. 文天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过零丁洋》的?
第一处,用“风飘絮”对“雨打萍”,动词用得好。柳絮本来就没有根,在天上纷纷扬扬,再遇狂风,岂不是更加飘零!浮萍本来就随波逐流,再遇暴雨,岂不是更加沉浮不定!所以,这“风飘”“雨打”两个动词用得好,让人一下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动态感。
再看第二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词两用,既是地名,又是心情。“惶恐滩”是地名,那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文天祥兵败的地方。惶恐又恰恰反映了他当时不知所措;“零丁洋”也是地名,是他当时正在漂浮的海面。零丁也正反映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
可是,悲情并不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首诗最大的好处是情感的冲突——不仅有悲情,更有壮气。
壮在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面三联都写悲,心情已经悲到谷底了,可是,结尾一联,笔锋一转,从现实跳到未来了。
人谁不会死呢?失败者会死,胜利者也会死。我此刻是个失败者,可是,青史之中,必定留下我的铮铮铁骨,凛凛英风!
6.
连元朝的将军看了之后都连连感慨:“好人,好诗!”
我为什么讲这首诗?其实是想说,宋朝虽然军事力量薄弱,但并不是没有骨气。
北宋末年,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南宋末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
一个人有了风骨,才会受人尊重;一个民族有了风骨,才有资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
整个宋朝,一共讲了七首诗。
我用《江上渔者》讲北宋官僚先忧后乐的情操,
用《题西林壁》讲北宋文人的反思能力,
用《惠崇春江晚景》讲北宋的文人雅趣,
用《四时田园杂兴》讲南宋的农村生活,
用《春日》讲南宋的思想成就,
这些都反映了整个宋朝内盛的特点。
此外,我用《夏日绝句》讲宋金战争,
用《过零丁洋》讲宋元战争,
这两首诗反映了宋朝外弱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宋朝文人的风骨和气节。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诗中的“零丁洋”,是现在的哪里呢?
2. 文天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过零丁洋》的?
#1251690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1.
作者萨都剌是位少数民族诗人。
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呢?一般认为是回族。回族是从元朝开始逐渐形成的民族。萨都剌能够进入中国诗人的行列,写下这首诗,本身就跟元朝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
这个时代特点,就是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
2.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从1206年到1279年,中间隔了七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蒙古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灭亡了南宋的老对头金朝,第二件事是进行了三次西征。
这三次西征,横扫中亚、西亚和东欧,最远一直打到多瑙河畔。而且,随着这三次西征,他们也带回来一大批色目人。所谓色目,是各色各目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民族、人种都非常复杂。不过,尽管来源复杂,但主体还是中亚、西亚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这些人因为归顺较早,比较受蒙古贵族的信任,被编进军队里,到处驻防。他们跟汉人通婚,这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回族。萨都剌就出身于一个这样的家庭。
他的爷爷、爸爸都是色目军人,驻守在代州,萨都剌就出生在代州的雁门。不过,萨都剌虽然出身于军人家庭,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长大后还考中了进士。
考试的时候不是要填籍贯吗?萨都剌填的就是雁门。以后,人们都称他为“雁门才子”,他的诗集就叫《雁门集》。
3.
再看“上京即事”。
元朝的都城在哪儿?
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非常大,而古代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一个都城照顾不过来,所以往往实行两京制。比如,唐朝,就有东、西两京,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明朝,则是南、北两京,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南京。
元朝更是如此,南都是“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地处中原,相对比较炎热,皇帝和官员冬天在这儿办公;北都叫“上都”,也叫上京,在北京的正北方,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这个地方属于草原,相对凉快,皇帝和官员们夏天就到这儿来避暑办公。
4.
所谓“上京即事”,写的就是诗人在上京见到的事情。萨都剌当时一共写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5.
先看知识点。
这首诗的知识点就是——行帐。行帐就是《敕勒歌》的穹庐,就是蒙古包。因为可以拆下来拉着走,适合游牧生活,所以又叫行帐。
1.
作者萨都剌是位少数民族诗人。
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呢?一般认为是回族。回族是从元朝开始逐渐形成的民族。萨都剌能够进入中国诗人的行列,写下这首诗,本身就跟元朝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
这个时代特点,就是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
2.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从1206年到1279年,中间隔了七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蒙古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灭亡了南宋的老对头金朝,第二件事是进行了三次西征。
这三次西征,横扫中亚、西亚和东欧,最远一直打到多瑙河畔。而且,随着这三次西征,他们也带回来一大批色目人。所谓色目,是各色各目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民族、人种都非常复杂。不过,尽管来源复杂,但主体还是中亚、西亚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这些人因为归顺较早,比较受蒙古贵族的信任,被编进军队里,到处驻防。他们跟汉人通婚,这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回族。萨都剌就出身于一个这样的家庭。
他的爷爷、爸爸都是色目军人,驻守在代州,萨都剌就出生在代州的雁门。不过,萨都剌虽然出身于军人家庭,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长大后还考中了进士。
考试的时候不是要填籍贯吗?萨都剌填的就是雁门。以后,人们都称他为“雁门才子”,他的诗集就叫《雁门集》。
3.
再看“上京即事”。
元朝的都城在哪儿?
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非常大,而古代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一个都城照顾不过来,所以往往实行两京制。比如,唐朝,就有东、西两京,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明朝,则是南、北两京,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南京。
元朝更是如此,南都是“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地处中原,相对比较炎热,皇帝和官员冬天在这儿办公;北都叫“上都”,也叫上京,在北京的正北方,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这个地方属于草原,相对凉快,皇帝和官员们夏天就到这儿来避暑办公。
4.
所谓“上京即事”,写的就是诗人在上京见到的事情。萨都剌当时一共写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5.
先看知识点。
这首诗的知识点就是——行帐。行帐就是《敕勒歌》的穹庐,就是蒙古包。因为可以拆下来拉着走,适合游牧生活,所以又叫行帐。
#1251691
再看这首诗怎么翻译。
牛羊在落日下星星点点,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甘甜。
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如雪,家家都赶紧躲进行帐,放下毡帘。
6.
这首诗的好处就是写草原生活写得亲切。亲切在哪里呢?第一,特点鲜明;第二,情感亲切。
先看特点鲜明。
什么特点呢?草原特点。
第一句“牛羊散漫落日下”。太阳落山,东一群,西一群的牛羊都纷纷走回家里,这正是草原上最常见的景象,是视觉中的草原。
第二句“野草生香乳酪甜”。牛羊归家,牧人们也该吃晚饭了,草原到处都弥漫着青草的芳香和奶酪的甘甜,这正是草原独有的气味,是嗅觉中的草原。
第三句“卷地朔风沙似雪”,风景一下子变了,从宁静变成了狂暴。这狂暴里有没有草原特点?当然有。刚刚还是那么甜美的黄昏呢,忽然间刮起一阵狂风,沙子都被卷到了空中,又打在人的身上、脸上,像下雪一样。
唐朝诗人李贺不也写过“大漠沙如雪”(《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吗?只不过,李贺的诗是静态的,是月光下像雪一样的沙丘,而萨都剌的诗是动态的,是狂风吹起的沙粒像雪渣一样打着人的脸。
一看这句“卷地朔风沙似雪”就知道,这才是真正在草原生活过的人写出来的诗,诗人知道,草原里不仅有草,还有沙子,这沙子会被风吹起来,像雪一样,打得人脸生疼。所以,这风沙骤起也是草原特色,是触觉中的草原。
那最后一句“家家行帐下毡帘”。行帐本身就是草原特有的居住方式;单说“下毡帘”这个动作,就特别有草原风韵。如果在中原地区,起风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反应一定是“关房门”。因为古代中原的房子都有木头门,这个门是可以开关的。但草原民族不一样。他们住在行帐之中,行帐是用毡子围成的,所谓的门就是一个毡帘。这帘不能开关,而是要卷上去,放下来。此刻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家家户户都赶紧放下毡帘来。这是动作中的草原。
这四句诗,从视觉、嗅觉、触觉、动作等方面写草原,一下子就把草原的风光写活了。
让我们知道,元朝的上京虽然是都城,但毕竟是草原上的都城,它跟内地那种由大街小巷、亭台楼阁构成的都城不一样,它还保留着那么自然的风光和那么古老的生活方式。
而且,前两句宁静,后两句狂暴,相对比,一下子又把草原的性格写活了。草原之中,本来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要不,元朝怎么能够迅速崛起,横扫欧亚呢!
这就是第一个好处,特点鲜明。
牛羊在落日下星星点点,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甘甜。
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如雪,家家都赶紧躲进行帐,放下毡帘。
6.
这首诗的好处就是写草原生活写得亲切。亲切在哪里呢?第一,特点鲜明;第二,情感亲切。
先看特点鲜明。
什么特点呢?草原特点。
第一句“牛羊散漫落日下”。太阳落山,东一群,西一群的牛羊都纷纷走回家里,这正是草原上最常见的景象,是视觉中的草原。
第二句“野草生香乳酪甜”。牛羊归家,牧人们也该吃晚饭了,草原到处都弥漫着青草的芳香和奶酪的甘甜,这正是草原独有的气味,是嗅觉中的草原。
第三句“卷地朔风沙似雪”,风景一下子变了,从宁静变成了狂暴。这狂暴里有没有草原特点?当然有。刚刚还是那么甜美的黄昏呢,忽然间刮起一阵狂风,沙子都被卷到了空中,又打在人的身上、脸上,像下雪一样。
唐朝诗人李贺不也写过“大漠沙如雪”(《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吗?只不过,李贺的诗是静态的,是月光下像雪一样的沙丘,而萨都剌的诗是动态的,是狂风吹起的沙粒像雪渣一样打着人的脸。
一看这句“卷地朔风沙似雪”就知道,这才是真正在草原生活过的人写出来的诗,诗人知道,草原里不仅有草,还有沙子,这沙子会被风吹起来,像雪一样,打得人脸生疼。所以,这风沙骤起也是草原特色,是触觉中的草原。
那最后一句“家家行帐下毡帘”。行帐本身就是草原特有的居住方式;单说“下毡帘”这个动作,就特别有草原风韵。如果在中原地区,起风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反应一定是“关房门”。因为古代中原的房子都有木头门,这个门是可以开关的。但草原民族不一样。他们住在行帐之中,行帐是用毡子围成的,所谓的门就是一个毡帘。这帘不能开关,而是要卷上去,放下来。此刻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家家户户都赶紧放下毡帘来。这是动作中的草原。
这四句诗,从视觉、嗅觉、触觉、动作等方面写草原,一下子就把草原的风光写活了。
让我们知道,元朝的上京虽然是都城,但毕竟是草原上的都城,它跟内地那种由大街小巷、亭台楼阁构成的都城不一样,它还保留着那么自然的风光和那么古老的生活方式。
而且,前两句宁静,后两句狂暴,相对比,一下子又把草原的性格写活了。草原之中,本来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要不,元朝怎么能够迅速崛起,横扫欧亚呢!
这就是第一个好处,特点鲜明。
#1251692
再看情感亲切。
我们之前讲唐诗宋词,写没写到过草原?当然写到过。但那是纯粹的中原人写草原、写塞外,往往感觉比较萧瑟。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也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罢,
都让人觉得那么冷,那么硬,让人心生怯意。
但是,萨都剌不一样。
虽然已经定居在中原,但若再有机会回到草原,他的心情仍然是亲切的,充满着温情。所以他会写“野草生香乳酪甜”,这香和甜,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他也会写“家家行帐下毡帘”,这“下毡帘”是那么熟练的动作。这就跟我们之前讲《敕勒歌》一样,是自己人唱自己的歌,才会那么亲切自然,打动人心。
7.
中国不是只有中原、只有汉族,中国还包括那么广阔的草原,包含着那么多的少数民族。
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这个政权不仅仅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也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形成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元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2. 草原生活有哪些特点?
我们之前讲唐诗宋词,写没写到过草原?当然写到过。但那是纯粹的中原人写草原、写塞外,往往感觉比较萧瑟。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也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罢,
都让人觉得那么冷,那么硬,让人心生怯意。
但是,萨都剌不一样。
虽然已经定居在中原,但若再有机会回到草原,他的心情仍然是亲切的,充满着温情。所以他会写“野草生香乳酪甜”,这香和甜,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他也会写“家家行帐下毡帘”,这“下毡帘”是那么熟练的动作。这就跟我们之前讲《敕勒歌》一样,是自己人唱自己的歌,才会那么亲切自然,打动人心。
7.
中国不是只有中原、只有汉族,中国还包括那么广阔的草原,包含着那么多的少数民族。
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这个政权不仅仅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也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形成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元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2. 草原生活有哪些特点?
#1251750
《石灰吟》
1.
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皇帝不给力,大臣有名气。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都乏善可陈,不但没什么作为,反倒还经常闹笑话。
有的皇帝好几十年不上朝(明世宗);
有的皇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偏要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明武宗);
还有的皇帝不怎么认识字,就喜欢干木匠活儿(明熹宗)。
皇帝这么胡闹,为什么明朝还能传承二百七十多年?因为有好大臣替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里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著名忠臣于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所谓“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咏花咏鸟也就罢了,石灰是建筑材料,一点儿诗意都没有,怎么会有人咏石灰呢?
咏物诗就是借着吟咏一个具体的事物,带出诗人自己的感情,体现诗人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明里写物,暗里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是把心情寄托在小草上;
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那是把志气寄托在小花上;
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那是把牢骚寄托在小蜜蜂上;
唐伯虎的“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那是把雄心寄托在大公鸡上。
而这首《石灰吟》,则是把一腔心曲寄托在了石灰上。
那么,这首诗究竟怎么翻译呢?
经过千锤万凿才能把它开采出深山,烈火焚烧对它来说也只是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惧怕,一定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3.
这首诗完全符合咏物诗的写法,句句不离物,也句句不离人,物与人融为一体。
先说句句不离物。
咏物诗就得写出所咏之物的特性来,而这首诗正是如此。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在讲什么?讲石灰石的开采。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在讲什么?讲石灰石的冶炼。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讲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
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讲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清白。
每一句都跟石灰有关,每一句都在讲石灰的特性,这才是好的咏物诗。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谜语猜。
1.
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皇帝不给力,大臣有名气。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都乏善可陈,不但没什么作为,反倒还经常闹笑话。
有的皇帝好几十年不上朝(明世宗);
有的皇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偏要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明武宗);
还有的皇帝不怎么认识字,就喜欢干木匠活儿(明熹宗)。
皇帝这么胡闹,为什么明朝还能传承二百七十多年?因为有好大臣替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里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著名忠臣于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所谓“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咏花咏鸟也就罢了,石灰是建筑材料,一点儿诗意都没有,怎么会有人咏石灰呢?
咏物诗就是借着吟咏一个具体的事物,带出诗人自己的感情,体现诗人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明里写物,暗里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是把心情寄托在小草上;
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那是把志气寄托在小花上;
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那是把牢骚寄托在小蜜蜂上;
唐伯虎的“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那是把雄心寄托在大公鸡上。
而这首《石灰吟》,则是把一腔心曲寄托在了石灰上。
那么,这首诗究竟怎么翻译呢?
经过千锤万凿才能把它开采出深山,烈火焚烧对它来说也只是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惧怕,一定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3.
这首诗完全符合咏物诗的写法,句句不离物,也句句不离人,物与人融为一体。
先说句句不离物。
咏物诗就得写出所咏之物的特性来,而这首诗正是如此。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在讲什么?讲石灰石的开采。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在讲什么?讲石灰石的冶炼。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讲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
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讲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清白。
每一句都跟石灰有关,每一句都在讲石灰的特性,这才是好的咏物诗。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谜语猜。
#1251751
再看句句不离人。
咏物诗可不是物品说明书,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物的背后必须得有人在。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讲什么?讲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石灰石需要千锤万凿才能走出深山,一个人不是也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脱颖而出吗?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讲什么?讲一个人的社会历练。石灰石需要烈火焚烧才能褪去杂质,一个人也需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百炼成钢。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讲什么?讲人的牺牲精神。石灰石变成石灰,是粉身碎骨了,但是,它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个人做大事,没有一点儿粉身碎骨的勇气怎么能行!
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讲什么?讲人的精神追求。就像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是清白的颜色,一个人最宝贵的地方,恰恰就是清白的品格。正因为有了对清白的执着追求,一个人才会甘心忍受千锤百炼,也才愿意粉身碎骨,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追求啊!
这样看来,诗中的石灰其实就是诗人的象征。
石灰的历练就是诗人的历练,石灰的性格就是诗人的性格。
诗人和石灰融为一体,这就叫托物言志,虽然没有一个字写人,但是又让读者一下子就看到了物背后的人,这才是好的咏物诗。
3.
事实上,这首诗的作者于谦,就和诗里所说的石灰一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而且品格清白,毫无私心。
第一件事,北京保卫战。
当年,明朝打败了元朝,得了天下。
不过,明朝可不是消灭了元朝,它只是把元朝赶跑了。元朝的领土本来就分为草原和中原两部分,明朝占领中原之后,元朝重新退回漠北草原,还有很强的实力。这样一来,明朝北边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到了明英宗时期,蒙古的一支——瓦剌强盛起来,他们率领大军挥师南下,进犯明朝。
怎么办呢?明英宗不是个明智的君主,他根本没考虑好利害得失,更没想清楚作战方略,就误将冒险当勇敢,带着大军去亲征了。明朝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在今天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活捉了!皇帝被俘虏,朝廷里自然乱成了一团。好多大臣都说,土木堡离得太近,北京根本守不住,赶紧迁都南京吧。
试想一下,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迁都会怎样?往好里想是划江而治,重演南北朝的悲剧;往坏里想则是兵败如山倒,直接垮台。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迁都。
咏物诗可不是物品说明书,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物的背后必须得有人在。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讲什么?讲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石灰石需要千锤万凿才能走出深山,一个人不是也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脱颖而出吗?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讲什么?讲一个人的社会历练。石灰石需要烈火焚烧才能褪去杂质,一个人也需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百炼成钢。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讲什么?讲人的牺牲精神。石灰石变成石灰,是粉身碎骨了,但是,它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个人做大事,没有一点儿粉身碎骨的勇气怎么能行!
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讲什么?讲人的精神追求。就像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是清白的颜色,一个人最宝贵的地方,恰恰就是清白的品格。正因为有了对清白的执着追求,一个人才会甘心忍受千锤百炼,也才愿意粉身碎骨,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追求啊!
这样看来,诗中的石灰其实就是诗人的象征。
石灰的历练就是诗人的历练,石灰的性格就是诗人的性格。
诗人和石灰融为一体,这就叫托物言志,虽然没有一个字写人,但是又让读者一下子就看到了物背后的人,这才是好的咏物诗。
3.
事实上,这首诗的作者于谦,就和诗里所说的石灰一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而且品格清白,毫无私心。
第一件事,北京保卫战。
当年,明朝打败了元朝,得了天下。
不过,明朝可不是消灭了元朝,它只是把元朝赶跑了。元朝的领土本来就分为草原和中原两部分,明朝占领中原之后,元朝重新退回漠北草原,还有很强的实力。这样一来,明朝北边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到了明英宗时期,蒙古的一支——瓦剌强盛起来,他们率领大军挥师南下,进犯明朝。
怎么办呢?明英宗不是个明智的君主,他根本没考虑好利害得失,更没想清楚作战方略,就误将冒险当勇敢,带着大军去亲征了。明朝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在今天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活捉了!皇帝被俘虏,朝廷里自然乱成了一团。好多大臣都说,土木堡离得太近,北京根本守不住,赶紧迁都南京吧。
试想一下,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迁都会怎样?往好里想是划江而治,重演南北朝的悲剧;往坏里想则是兵败如山倒,直接垮台。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迁都。
#1251752
既然你反对,那就你来防守吧。于是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千方百计调兵遣将,誓死守卫北京城。而且,为了防止瓦剌拿明英宗当筹码,他还力主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改立英宗的弟弟当皇帝,这就是明代宗。
等瓦剌到北京城下一看,城池坚固,无法突破,而且明朝又有了新皇帝,他们手里的明英宗也没了意义,只好退兵。明朝度过一劫,整个中原也避免了生灵涂炭。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北京保卫战”。
于谦这样的担当,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是。
再看第二件事,迎回明英宗。
本来,于谦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也是明代宗最大的功臣,明代宗对他的关照无以复加。他咳嗽的时候,明代宗甚至亲自去万寿山砍竹子,给他取鲜竹沥喝。
可是,“北京保卫战”一年以后,瓦剌又把明英宗放回来了,这当然是为了挑起明朝的内部矛盾。如何对待这位去而复返的皇帝呢?已经荣登大宝的明代宗当然不愿意再接一个皇帝回来,就打算拒不接收,干脆把哥哥拒之门外。
这个时候,于谦又不惜违背明代宗的意愿,力主把明英宗接回北京城。这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也是。
这样忠心报国的人是什么结果呢?
明代宗当了八年皇帝之后,生了重病。这个时候,一直被软禁的明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后来,英宗处死了对明代宗上台有功的于谦。
大臣被处死,按惯例是要抄家的。于谦当时是一品大员,太子少保。
抄家的结果怎么样呢?只见于谦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袍和宝剑端端正正地供奉在正堂上,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这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仍然是。
4.
据说,于谦一生崇拜文天祥,他家里一直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的祖先一样。
于谦为什么崇拜文天祥?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是一个道理。有这样的大臣,朝廷才有支柱;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才能够绵延。
5.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是咏物诗?
2. “北京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等瓦剌到北京城下一看,城池坚固,无法突破,而且明朝又有了新皇帝,他们手里的明英宗也没了意义,只好退兵。明朝度过一劫,整个中原也避免了生灵涂炭。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北京保卫战”。
于谦这样的担当,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是。
再看第二件事,迎回明英宗。
本来,于谦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也是明代宗最大的功臣,明代宗对他的关照无以复加。他咳嗽的时候,明代宗甚至亲自去万寿山砍竹子,给他取鲜竹沥喝。
可是,“北京保卫战”一年以后,瓦剌又把明英宗放回来了,这当然是为了挑起明朝的内部矛盾。如何对待这位去而复返的皇帝呢?已经荣登大宝的明代宗当然不愿意再接一个皇帝回来,就打算拒不接收,干脆把哥哥拒之门外。
这个时候,于谦又不惜违背明代宗的意愿,力主把明英宗接回北京城。这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然也是。
这样忠心报国的人是什么结果呢?
明代宗当了八年皇帝之后,生了重病。这个时候,一直被软禁的明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后来,英宗处死了对明代宗上台有功的于谦。
大臣被处死,按惯例是要抄家的。于谦当时是一品大员,太子少保。
抄家的结果怎么样呢?只见于谦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袍和宝剑端端正正地供奉在正堂上,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这是不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仍然是。
4.
据说,于谦一生崇拜文天祥,他家里一直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的祖先一样。
于谦为什么崇拜文天祥?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是一个道理。有这样的大臣,朝廷才有支柱;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才能够绵延。
5.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什么是咏物诗?
2. “北京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1251927
《望阙台》
1.
明朝的边疆有两个大敌:南倭、北虏。
所谓北虏,就是漠北的蒙古人,上一讲《石灰吟》的作者于谦,就是抗击北虏的名臣。
南倭则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就是日本的海盗。
《望阙台》的作者戚继光,就是抗倭名将。倭寇的活动范围从北边的山东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广东,戚继光也就追着敌人,一路从山东打到广东。这首《望阙台》,就是他担任福建总督的时候写的。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2.
先看题目。
阙,就是宫阙,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望阙台”自然就是登高眺望皇帝的高台。
戚继光到福建之后,在福清县驻军,福清县有一座瑞岩山,戚继光经常到那里登高望远,就修了一座高台,取名为望阙台。
福建那么远,戚继光有没有可能真的望到北京,望到紫禁城啊?当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叫“望阙台”呢?这其实表达的是古代大臣时刻不忘皇帝的忠心。
比如,唐朝的“诗仙”李白,到南京游玩,还要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埋怨天上的浮云让他看不见长安。
“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在夔(kuí)州,也要写“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按照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遥望长安。
这都是在表达身为臣子,时时刻刻不忘皇帝的心情。
同样,戚继光这首《望阙台》,抒发的也是忠君爱国的心情。
3.
这首诗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驱驰,二是孤臣,三是宸銮。
先说“驱驰”。
“驱”和“驰”都是“马”字旁,指的是策马奔跑,引申出来,就是奔走效力。
比如,诸葛亮《出师表》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就是给先帝效力。
这首诗里,“十年驱驰”,也是说十年之间为抗击倭寇奔走效力。
再看“孤臣”。
古代有个成语叫“孤臣孽子”,指的是孤立无援的远臣和妾生的儿子,这两种人都不受重视。
因此,孤臣本意是不受重视的远臣。但是,在这首诗里,“孤臣”代指的是戚继光本人。
戚继光当时已经是福建总督,很受重视,怎么还会说自己是“孤臣”呢?这其实是一种谦称,同时也表达诗人远离皇帝,内心孤独无助的心情。
再看“宸銮”。
“宸”是北辰,也就是北极星所在的地方,引申开来,就是皇帝的住所。“銮”是皇帝车驾上的铃铛,也代指皇帝。“宸銮”放在一起,代指皇帝的住所,也代指皇帝,跟“望阙台”的“阙”是一个意思。
1.
明朝的边疆有两个大敌:南倭、北虏。
所谓北虏,就是漠北的蒙古人,上一讲《石灰吟》的作者于谦,就是抗击北虏的名臣。
南倭则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就是日本的海盗。
《望阙台》的作者戚继光,就是抗倭名将。倭寇的活动范围从北边的山东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广东,戚继光也就追着敌人,一路从山东打到广东。这首《望阙台》,就是他担任福建总督的时候写的。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2.
先看题目。
阙,就是宫阙,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望阙台”自然就是登高眺望皇帝的高台。
戚继光到福建之后,在福清县驻军,福清县有一座瑞岩山,戚继光经常到那里登高望远,就修了一座高台,取名为望阙台。
福建那么远,戚继光有没有可能真的望到北京,望到紫禁城啊?当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叫“望阙台”呢?这其实表达的是古代大臣时刻不忘皇帝的忠心。
比如,唐朝的“诗仙”李白,到南京游玩,还要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埋怨天上的浮云让他看不见长安。
“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在夔(kuí)州,也要写“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按照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遥望长安。
这都是在表达身为臣子,时时刻刻不忘皇帝的心情。
同样,戚继光这首《望阙台》,抒发的也是忠君爱国的心情。
3.
这首诗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驱驰,二是孤臣,三是宸銮。
先说“驱驰”。
“驱”和“驰”都是“马”字旁,指的是策马奔跑,引申出来,就是奔走效力。
比如,诸葛亮《出师表》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就是给先帝效力。
这首诗里,“十年驱驰”,也是说十年之间为抗击倭寇奔走效力。
再看“孤臣”。
古代有个成语叫“孤臣孽子”,指的是孤立无援的远臣和妾生的儿子,这两种人都不受重视。
因此,孤臣本意是不受重视的远臣。但是,在这首诗里,“孤臣”代指的是戚继光本人。
戚继光当时已经是福建总督,很受重视,怎么还会说自己是“孤臣”呢?这其实是一种谦称,同时也表达诗人远离皇帝,内心孤独无助的心情。
再看“宸銮”。
“宸”是北辰,也就是北极星所在的地方,引申开来,就是皇帝的住所。“銮”是皇帝车驾上的铃铛,也代指皇帝。“宸銮”放在一起,代指皇帝的住所,也代指皇帝,跟“望阙台”的“阙”是一个意思。
#1251928
4.
知道了这两个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整整十年,如今,我站在望阙台上,遥望着京城宫殿。
这满天的寒霜犹如我心头的鲜血,洒在千山万岭的秋叶之上,让秋叶殷红如丹。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两句,写望阙台的原因。诗人在外面待了十年,想皇帝了,所以要登台北望。
第二部分是后两句,写望见的内容。诗人当然没有看到皇帝,但是,他看到了满山红叶。
5.
整体结构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这首诗确实写得好。好在巨大的苍凉和壮丽。
苍凉体现在前两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大家想想,同样是来到海边的高山之上,曹操《观沧海》是怎么写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来到海边,就面向大海。
可是,戚继光来到海边,却是“孤臣于此望宸銮”。他不是望向大海,而是背对大海,回望宫阙。
在曹操的眼里,海是什么样子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有着吞吐天地的气势。
可是,在戚继光的眼里,海的描述只有三个字——“海色寒”。大海泛着寒光,让人觉得寒冷,觉得畏惧。
为什么曹操和戚继光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因为曹操有一颗海纳百川的皇帝心,而戚继光有的,是一颗忧愁幽思的大臣心。
戚继光已经跟倭寇打了十年的仗了。这十年之间,他孤身在外,既要时刻跟倭寇打明仗,还要经常跟朝廷里的反对派打暗仗,这两方面都带给他很大的压力,让他胆寒,心寒。所以,他才会说“十年驱驰海色寒”。
正因为十年来如此不容易,他才格外渴望来自皇帝的支持。可是,天高皇帝远,他只能登上高台,遥望京师,这就是“孤臣于此望宸銮”。想想看,这个背朝大海,面向京师,默默无言,孤独站立的身影,是不是让人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苍凉感?
知道了这两个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整整十年,如今,我站在望阙台上,遥望着京城宫殿。
这满天的寒霜犹如我心头的鲜血,洒在千山万岭的秋叶之上,让秋叶殷红如丹。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两句,写望阙台的原因。诗人在外面待了十年,想皇帝了,所以要登台北望。
第二部分是后两句,写望见的内容。诗人当然没有看到皇帝,但是,他看到了满山红叶。
5.
整体结构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这首诗确实写得好。好在巨大的苍凉和壮丽。
苍凉体现在前两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大家想想,同样是来到海边的高山之上,曹操《观沧海》是怎么写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来到海边,就面向大海。
可是,戚继光来到海边,却是“孤臣于此望宸銮”。他不是望向大海,而是背对大海,回望宫阙。
在曹操的眼里,海是什么样子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有着吞吐天地的气势。
可是,在戚继光的眼里,海的描述只有三个字——“海色寒”。大海泛着寒光,让人觉得寒冷,觉得畏惧。
为什么曹操和戚继光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因为曹操有一颗海纳百川的皇帝心,而戚继光有的,是一颗忧愁幽思的大臣心。
戚继光已经跟倭寇打了十年的仗了。这十年之间,他孤身在外,既要时刻跟倭寇打明仗,还要经常跟朝廷里的反对派打暗仗,这两方面都带给他很大的压力,让他胆寒,心寒。所以,他才会说“十年驱驰海色寒”。
正因为十年来如此不容易,他才格外渴望来自皇帝的支持。可是,天高皇帝远,他只能登上高台,遥望京师,这就是“孤臣于此望宸銮”。想想看,这个背朝大海,面向京师,默默无言,孤独站立的身影,是不是让人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苍凉感?
#1251929
壮丽体现在后两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不是回望京师吗?京师固然是看不见的,但是他却看到了满山的红叶。
这样的红叶,之前也有人写过。唐朝的杜牧就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把红叶比成红花,真是才子风流。
可是,戚继光不是才子,他是将军。他不写红叶像什么,他写红叶为什么这样红。
到底为什么呢?“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浓重的秋霜都是我心头的鲜血,是我的心血洒向了千山万壑,才让这秋叶变得殷红如丹。
这个说法多奇特呀!本来,霜都是白的,谁也不会把繁霜比成鲜血,诗人为什么要说“繁霜尽是心头血”呢?因为霜打在秋叶上,秋叶就变红了,所以,诗人想象着,霜也是红的,红得像心头的鲜血一样,所以才能洒向千山,染红枫叶。
不过,诗人真的是拿心头血来比喻繁霜吗?又不是。诗人不是说繁霜像心头血,而是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是诗人的血凝成繁霜,这才染红了满山的红叶。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又是一种多么壮烈的情怀呀!
这种想法,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小学生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的时候,老师会说,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这满山的红叶,其实就象征着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这十年来,诗人和倭寇艰苦战斗,不就靠的是这犹如红叶一样的丹心吗?
诗写到这里豁然开朗,苍凉变成壮丽,这才是抗倭将军忠君爱国的英雄本色,让我们看了都激动不已。
6.
我为什么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让大家看看古代武将的精神。
本来,写诗属于文人雅事,武将只要弓马娴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行了,完全可以不写诗。
但是,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崇尚儒将的国度,所以,
抗金名将岳飞,会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怒发冲冠》)。
抗倭名将戚继光,也会写“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武将写诗填词的意义是什么?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
一个会舞枪弄棒的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可能只是街头的无赖,但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勇士,却能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将军。
7.
整个明朝部分,我们选了于谦的《石灰吟》和戚继光的《望阙台》两首。
我用这两首诗代表明朝抗击南倭北虏的斗争,这是危及明朝江山社稷的两大问题。同时,也代表明朝文臣武将不怕牺牲,忠君爱国的高贵精神。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望阙台的来历是什么?
2. 戚继光有着怎样的忠君爱国之心?
戚继光不是回望京师吗?京师固然是看不见的,但是他却看到了满山的红叶。
这样的红叶,之前也有人写过。唐朝的杜牧就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把红叶比成红花,真是才子风流。
可是,戚继光不是才子,他是将军。他不写红叶像什么,他写红叶为什么这样红。
到底为什么呢?“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浓重的秋霜都是我心头的鲜血,是我的心血洒向了千山万壑,才让这秋叶变得殷红如丹。
这个说法多奇特呀!本来,霜都是白的,谁也不会把繁霜比成鲜血,诗人为什么要说“繁霜尽是心头血”呢?因为霜打在秋叶上,秋叶就变红了,所以,诗人想象着,霜也是红的,红得像心头的鲜血一样,所以才能洒向千山,染红枫叶。
不过,诗人真的是拿心头血来比喻繁霜吗?又不是。诗人不是说繁霜像心头血,而是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是诗人的血凝成繁霜,这才染红了满山的红叶。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又是一种多么壮烈的情怀呀!
这种想法,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小学生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的时候,老师会说,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这满山的红叶,其实就象征着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这十年来,诗人和倭寇艰苦战斗,不就靠的是这犹如红叶一样的丹心吗?
诗写到这里豁然开朗,苍凉变成壮丽,这才是抗倭将军忠君爱国的英雄本色,让我们看了都激动不已。
6.
我为什么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让大家看看古代武将的精神。
本来,写诗属于文人雅事,武将只要弓马娴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行了,完全可以不写诗。
但是,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崇尚儒将的国度,所以,
抗金名将岳飞,会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怒发冲冠》)。
抗倭名将戚继光,也会写“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武将写诗填词的意义是什么?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
一个会舞枪弄棒的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可能只是街头的无赖,但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勇士,却能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将军。
7.
整个明朝部分,我们选了于谦的《石灰吟》和戚继光的《望阙台》两首。
我用这两首诗代表明朝抗击南倭北虏的斗争,这是危及明朝江山社稷的两大问题。同时,也代表明朝文臣武将不怕牺牲,忠君爱国的高贵精神。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望阙台的来历是什么?
2. 戚继光有着怎样的忠君爱国之心?
#1251940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非常特别,它跨越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
1840年之前,它属于古代,领土面积仅次于元朝,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要多辉煌有多辉煌。
1840年以后,它就属于近代了,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要多凄凉有多凄凉。
(↑读注:1840年是鸦片战争。)
不讲开疆拓土,也不讲盛世繁华,首先要选能够代表这个大转折的诗篇。龚自珍这首《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就是代表。
2.
龚自珍的政治判断力很敏感。
龚自珍生在乾隆末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去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太平盛世中度过。但是,龚自珍没有被太平盛世冲昏头脑,他很早就觉得,清朝已经进入了衰世,外强中干而已。要想振作,就必须“更法”,也就是变法。
这不是乌鸦嘴吗?当然不讨人喜欢。所以他屡屡遭到当朝权贵的排挤,到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终于在北京待不下去了。怎么办呢?他是杭州人,北京无法容身,就干脆辞官南归了。
古代长途旅行都是骑马,一整天骑在马上,无事可做,龚自珍就写诗,一路走一路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抚今追昔,最后算下来,一共写了315首。1839年是农历己亥年,所以,这315首诗就被命名为《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首,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九州”。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
九州原本是先秦时代的一本典籍《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成了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九个州。这九州,实际上就是汉族居民传统的居住范围。因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所以后来九州又代指整个中国。
第二,“万马齐喑”。
所谓“喑”就是哑,发不出声音来。
这个说法出自苏轼的《三马图赞》。据说北宋仁宗的时候,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头高八尺,马头像龙,马骨像凤,马背像虎,花纹像豹。这匹马嘶鸣一声,其他的马全都不敢叫了。苏轼说“万马齐喑”,只是想用普通马的不敢鸣叫来衬托宝马的厉害,但是龚自珍用这个词,指的却是所有人都不敢发表意见,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第三,“不拘一格”。
“拘”是拘泥,限制;“格”是规格,标准。“不拘一格”就是不拘泥于一种模式。
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非常特别,它跨越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
1840年之前,它属于古代,领土面积仅次于元朝,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要多辉煌有多辉煌。
1840年以后,它就属于近代了,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要多凄凉有多凄凉。
(↑读注:1840年是鸦片战争。)
不讲开疆拓土,也不讲盛世繁华,首先要选能够代表这个大转折的诗篇。龚自珍这首《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就是代表。
2.
龚自珍的政治判断力很敏感。
龚自珍生在乾隆末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去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太平盛世中度过。但是,龚自珍没有被太平盛世冲昏头脑,他很早就觉得,清朝已经进入了衰世,外强中干而已。要想振作,就必须“更法”,也就是变法。
这不是乌鸦嘴吗?当然不讨人喜欢。所以他屡屡遭到当朝权贵的排挤,到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终于在北京待不下去了。怎么办呢?他是杭州人,北京无法容身,就干脆辞官南归了。
古代长途旅行都是骑马,一整天骑在马上,无事可做,龚自珍就写诗,一路走一路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抚今追昔,最后算下来,一共写了315首。1839年是农历己亥年,所以,这315首诗就被命名为《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首,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九州”。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
九州原本是先秦时代的一本典籍《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成了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九个州。这九州,实际上就是汉族居民传统的居住范围。因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所以后来九州又代指整个中国。
第二,“万马齐喑”。
所谓“喑”就是哑,发不出声音来。
这个说法出自苏轼的《三马图赞》。据说北宋仁宗的时候,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头高八尺,马头像龙,马骨像凤,马背像虎,花纹像豹。这匹马嘶鸣一声,其他的马全都不敢叫了。苏轼说“万马齐喑”,只是想用普通马的不敢鸣叫来衬托宝马的厉害,但是龚自珍用这个词,指的却是所有人都不敢发表意见,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第三,“不拘一格”。
“拘”是拘泥,限制;“格”是规格,标准。“不拘一格”就是不拘泥于一种模式。
#1251941
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中国焕发生机要靠风雷激荡,整个社会无人说话终究令人悲哀。
我劝天公要重新抖擞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各种人才。
4.
这首诗的好处,第一在于借题发挥,第二在于刚健有力。
先说借题发挥。
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本来是一首青词。所谓“青词”,是道教斋醮做法的时候,献给上天的章奏,也就是祈祷文。这种祈祷文是写在青藤纸上的,所以叫青词。
青词始于唐朝,后来到了明朝,因为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写青词成了热门,谁写得好,就能讨皇帝喜欢,官运亨通。比如奸相严嵩,就是靠写青词当上的内阁首辅,所以当时号称“青词宰相”。
到了清朝,皇帝大多信仰喇嘛教,宫廷里不怎么搞道教的斋醮仪式,所以文人写青词的少了,但是在民间,老百姓祭神时,还会写青词。
当时龚自珍不是回家乡杭州吗?途经镇江,正好赶上当地办赛神会,祭祀玉皇大帝、风神、雷神等各路神灵,老百姓跟着磕头焚香的有好几万人,算是当地的大活动。
龚自珍是海内闻名的大才子,此时路过镇江,镇江的道士就缠着他,让他写青词。龚自珍也正有一肚子的想法要抒发,所以就答应了。
怎么写呢?
青词是写给神仙的,内容无非就是虔诚祈祷。祈祷行云降雨、五谷丰登,都得让神仙看到你的诚心。
龚自珍才不会这么写。他不是无知无识的一般人,他也不是真的相信什么风神、雷神、玉皇大帝。但是他觉得这个时代的气氛太压抑了,他心里憋闷,他想向上天喊两嗓子。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他说,现在的中国,太像一潭死水了。要想让国家有生气,是真的需要有风雷激荡!就让风雷打破这种大家都不敢说话的消极状态吧!
这是不是在祈祷神灵?既是,又不是。说它是,是因为龚自珍确实是在呼唤风雷;说它不是,是因为这风雷并不是大自然的风雷,而是社会、人心的巨大变革。
这就是借题发挥。
5.
社会正缺风雷,龚自珍呼唤风雷,他向比风神、雷神更厉害的天公呼唤,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啊,我奉劝你别再昏睡了,你重新抖擞一下精神吧!请你给我们降下各路人才吧!
龚自珍这个说法多奇特呀!历来只听说老天爷降风降雨,怎么会降人才呢!可是,这正是龚自珍借题发挥的地方,你们不是让我写青词求老天爷吗?我确实是求,可我求的不是风调雨顺,我求的是人才。
中国焕发生机要靠风雷激荡,整个社会无人说话终究令人悲哀。
我劝天公要重新抖擞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各种人才。
4.
这首诗的好处,第一在于借题发挥,第二在于刚健有力。
先说借题发挥。
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本来是一首青词。所谓“青词”,是道教斋醮做法的时候,献给上天的章奏,也就是祈祷文。这种祈祷文是写在青藤纸上的,所以叫青词。
青词始于唐朝,后来到了明朝,因为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写青词成了热门,谁写得好,就能讨皇帝喜欢,官运亨通。比如奸相严嵩,就是靠写青词当上的内阁首辅,所以当时号称“青词宰相”。
到了清朝,皇帝大多信仰喇嘛教,宫廷里不怎么搞道教的斋醮仪式,所以文人写青词的少了,但是在民间,老百姓祭神时,还会写青词。
当时龚自珍不是回家乡杭州吗?途经镇江,正好赶上当地办赛神会,祭祀玉皇大帝、风神、雷神等各路神灵,老百姓跟着磕头焚香的有好几万人,算是当地的大活动。
龚自珍是海内闻名的大才子,此时路过镇江,镇江的道士就缠着他,让他写青词。龚自珍也正有一肚子的想法要抒发,所以就答应了。
怎么写呢?
青词是写给神仙的,内容无非就是虔诚祈祷。祈祷行云降雨、五谷丰登,都得让神仙看到你的诚心。
龚自珍才不会这么写。他不是无知无识的一般人,他也不是真的相信什么风神、雷神、玉皇大帝。但是他觉得这个时代的气氛太压抑了,他心里憋闷,他想向上天喊两嗓子。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他说,现在的中国,太像一潭死水了。要想让国家有生气,是真的需要有风雷激荡!就让风雷打破这种大家都不敢说话的消极状态吧!
这是不是在祈祷神灵?既是,又不是。说它是,是因为龚自珍确实是在呼唤风雷;说它不是,是因为这风雷并不是大自然的风雷,而是社会、人心的巨大变革。
这就是借题发挥。
5.
社会正缺风雷,龚自珍呼唤风雷,他向比风神、雷神更厉害的天公呼唤,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啊,我奉劝你别再昏睡了,你重新抖擞一下精神吧!请你给我们降下各路人才吧!
龚自珍这个说法多奇特呀!历来只听说老天爷降风降雨,怎么会降人才呢!可是,这正是龚自珍借题发挥的地方,你们不是让我写青词求老天爷吗?我确实是求,可我求的不是风调雨顺,我求的是人才。
#1251942
为什么龚自珍会把重点落在人才上呢?
因为龚自珍写这首诗是1839年(距离鸦片战争只有一年时间),外国人已经虎视眈眈,而清政府却还是麻木不仁。这让诗人觉得,要拯救中国,决不能靠那些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官僚,而是必须有不拘一格、生气勃勃的人才。
要知道,这次龚自珍辞官回乡,就是想要办学的。他在《己亥杂诗》第五首还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落了,不是无情,它是要变成春泥,培养新的花朵。那不就是要牺牲自己,培养人才吗!
从这两首诗就能看出来,龚自珍315首《己亥杂诗》其实并不杂,而是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他要救国,要培养人才。
这种报国之志已经占满了他的心胸,无论看见什么都能联想到这个话题,所以才能在写青词的时候借题发挥。
脱口而出的,不是求神拜佛、哀哀求告,而是呼唤变革,呼唤人才。
6.
再看刚健有力。
怎么叫刚健有力呢?有两处最能证明,一个是明暗对比的结构,一个是“我劝”这个词的用法。
先说明暗对比。
这首诗前两句是暗,就是“万马齐喑”;后两句是明,“不拘一格”。
前面的万马齐喑是现实,后面的不拘一格是理想,理想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这理想显得格外有吸引力,有鼓动性,这就是刚健。
再看“我劝”这个词。这个词太有性格了。写给老天爷的诗,一般人通常会说的是“我求”。可是,龚自珍本身就是个风流才子,是敏感的政治家,是奔腾跳跃的骏马,不拘一格的人才。所以,他才有傲视上天的气概:我不是求你,我是劝你,你睁开眼睛,抖擞精神,焕发活力吧!
7.
正是因为有理想,有气魄,这首借题发挥的青词倒成了古往今来最好的青词,也成了整个己亥杂诗的灵魂。它所反映的痛苦和激情,就属于那个剧烈变革的大时代。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作为横跨两个时代的清朝,有什么特点?
2. 九州是指什么?
3. 什么叫青词?
因为龚自珍写这首诗是1839年(距离鸦片战争只有一年时间),外国人已经虎视眈眈,而清政府却还是麻木不仁。这让诗人觉得,要拯救中国,决不能靠那些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官僚,而是必须有不拘一格、生气勃勃的人才。
要知道,这次龚自珍辞官回乡,就是想要办学的。他在《己亥杂诗》第五首还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落了,不是无情,它是要变成春泥,培养新的花朵。那不就是要牺牲自己,培养人才吗!
从这两首诗就能看出来,龚自珍315首《己亥杂诗》其实并不杂,而是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他要救国,要培养人才。
这种报国之志已经占满了他的心胸,无论看见什么都能联想到这个话题,所以才能在写青词的时候借题发挥。
脱口而出的,不是求神拜佛、哀哀求告,而是呼唤变革,呼唤人才。
6.
再看刚健有力。
怎么叫刚健有力呢?有两处最能证明,一个是明暗对比的结构,一个是“我劝”这个词的用法。
先说明暗对比。
这首诗前两句是暗,就是“万马齐喑”;后两句是明,“不拘一格”。
前面的万马齐喑是现实,后面的不拘一格是理想,理想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这理想显得格外有吸引力,有鼓动性,这就是刚健。
再看“我劝”这个词。这个词太有性格了。写给老天爷的诗,一般人通常会说的是“我求”。可是,龚自珍本身就是个风流才子,是敏感的政治家,是奔腾跳跃的骏马,不拘一格的人才。所以,他才有傲视上天的气概:我不是求你,我是劝你,你睁开眼睛,抖擞精神,焕发活力吧!
7.
正是因为有理想,有气魄,这首借题发挥的青词倒成了古往今来最好的青词,也成了整个己亥杂诗的灵魂。它所反映的痛苦和激情,就属于那个剧烈变革的大时代。
8.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作为横跨两个时代的清朝,有什么特点?
2. 九州是指什么?
3. 什么叫青词?
#1251958
《对酒》
1.
秋瑾是著名的反清志士,自号“鉴湖女侠”。
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她东渡日本,先参加光复会,后又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她主持浙江的大通学堂,联络起义。后来因为起义泄密被捕,从容就义,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一叹。
可以说,她的一生,就是为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而奋斗的一生。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称她为清朝诗人呢?
因为秋瑾牺牲是在1907年,清朝结束是在1912年。她并没有能亲眼看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从时间上算,她仍然是清朝时期的人。
而且,从她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清朝社会的巨大变化。
龚自珍写《己亥杂诗》的时候,还是寄希望于“我劝天公重抖擞”,希望皇帝振作,朝廷变法,但是,到“鉴湖女侠”秋瑾这里,就已经是要打倒皇帝,建立共和国了。
我们这本书叫《顺着历史学古诗》,其中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2.
这首诗的题目是《对酒》。
所谓“对酒”,就是对酒痛饮时写下的诗篇。
1905年,秋瑾从日本回到祖国,好友吴芝瑛设宴欢迎她。
吴芝瑛也是一位侠女,当年,她曾经送给秋瑾一副对联:“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
侠女重逢,革命有望,让秋瑾内心兴奋不已。宴会之中,她拿出在日本购买的倭刀,拔刀起舞,舞罢赋诗,写的就是这首《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貂裘换酒”。
“貂裘换酒”出自李白的诗歌《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被赐金还山,跟岑夫子、丹丘生等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也是喝得高兴,钱不够了,怎么办呢?李白说,典了宝马和貂裘,拿去换酒喝。
第二,“碧涛”。
“碧涛”就是碧血,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苌弘化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尽忠于周朝,却被奸臣陷害,被迫自杀而死。当时的人同情他,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之后,发现鲜血已经化为碧玉。
后来,“碧血”就成了烈士为祖国流血的代名词。
知道了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不吝惜千金去买一把宝刀,用貂皮换酒也算得上英豪。
革命者的一腔热血要勤加珍重,等到挥洒出去,也一定要化作滚滚碧涛。
1.
秋瑾是著名的反清志士,自号“鉴湖女侠”。
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她东渡日本,先参加光复会,后又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她主持浙江的大通学堂,联络起义。后来因为起义泄密被捕,从容就义,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一叹。
可以说,她的一生,就是为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而奋斗的一生。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称她为清朝诗人呢?
因为秋瑾牺牲是在1907年,清朝结束是在1912年。她并没有能亲眼看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从时间上算,她仍然是清朝时期的人。
而且,从她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清朝社会的巨大变化。
龚自珍写《己亥杂诗》的时候,还是寄希望于“我劝天公重抖擞”,希望皇帝振作,朝廷变法,但是,到“鉴湖女侠”秋瑾这里,就已经是要打倒皇帝,建立共和国了。
我们这本书叫《顺着历史学古诗》,其中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2.
这首诗的题目是《对酒》。
所谓“对酒”,就是对酒痛饮时写下的诗篇。
1905年,秋瑾从日本回到祖国,好友吴芝瑛设宴欢迎她。
吴芝瑛也是一位侠女,当年,她曾经送给秋瑾一副对联:“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
侠女重逢,革命有望,让秋瑾内心兴奋不已。宴会之中,她拿出在日本购买的倭刀,拔刀起舞,舞罢赋诗,写的就是这首《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3.
先看知识点。
第一,“貂裘换酒”。
“貂裘换酒”出自李白的诗歌《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被赐金还山,跟岑夫子、丹丘生等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也是喝得高兴,钱不够了,怎么办呢?李白说,典了宝马和貂裘,拿去换酒喝。
第二,“碧涛”。
“碧涛”就是碧血,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苌弘化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尽忠于周朝,却被奸臣陷害,被迫自杀而死。当时的人同情他,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之后,发现鲜血已经化为碧玉。
后来,“碧血”就成了烈士为祖国流血的代名词。
知道了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不吝惜千金去买一把宝刀,用貂皮换酒也算得上英豪。
革命者的一腔热血要勤加珍重,等到挥洒出去,也一定要化作滚滚碧涛。
#1251959
4.
这首诗出人意料,慷慨悲歌,最令人感佩。
先说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在前两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不惜千金买宝刀”。
我们看《水浒传》里,林冲买刀,杨志卖刀,都是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大关节。
北朝民歌里还有这么一首:“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词》)新买了一把大刀,把它挂在屋子的大梁上。每天都摩挲好几次,喜欢它超过喜欢15岁的少女。秋瑾本名叫秋闺瑾,是个闺门女子,按照常理,应该买胭脂水粉才对,她居然不惜千金买宝刀,这不是出人意料吗?“貂裘换酒也堪豪”也是如此。
出人意料的好处是什么?是引人入胜。
比如,大家熟悉的《木兰诗》,它里面埋着一个梗叫“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大家跟木兰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居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子。
有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梗,这首诗就显得刚健又诙谐,特别引人入胜。秋瑾这首诗也是如此。
一位女性,若是买花买粉,浅酌低唱,我们当然觉得美,但是看多了,也不会特别留心。可是,同样是一位女性,若是千金买刀,貂裘换酒,我们一下子就会被她的飒爽英姿吸引,会格外想知道她的故事,这就是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5.
再看慷慨悲歌。
慷慨悲歌在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勤珍重”就是要好好地爱惜。诗人“不惜千金买宝刀”可不是为了跟人好勇斗狠,在街上耍无赖,她知道革命者的热血是不能白白流淌的。可是,该流血的时候,还是要流血。
什么时候该流血呢?“洒去犹能化碧涛”。碧涛碧血,用的是“苌弘化碧”的典故,这个典故引申出来,就是为祖国、为正义的事情流血。
所以,秋瑾的意思是说,革命者应该好好爱惜自己的一腔热血,让它有一天能够献给革命,献给祖国,化作滚滚碧涛。
这种不轻易牺牲却又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多么慷慨悲壮啊!能写出这样的诗篇,就不是个一般的诗人,而是一位巾帼英雄。
这首诗出人意料,慷慨悲歌,最令人感佩。
先说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在前两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不惜千金买宝刀”。
我们看《水浒传》里,林冲买刀,杨志卖刀,都是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大关节。
北朝民歌里还有这么一首:“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词》)新买了一把大刀,把它挂在屋子的大梁上。每天都摩挲好几次,喜欢它超过喜欢15岁的少女。秋瑾本名叫秋闺瑾,是个闺门女子,按照常理,应该买胭脂水粉才对,她居然不惜千金买宝刀,这不是出人意料吗?“貂裘换酒也堪豪”也是如此。
出人意料的好处是什么?是引人入胜。
比如,大家熟悉的《木兰诗》,它里面埋着一个梗叫“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大家跟木兰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居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子。
有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梗,这首诗就显得刚健又诙谐,特别引人入胜。秋瑾这首诗也是如此。
一位女性,若是买花买粉,浅酌低唱,我们当然觉得美,但是看多了,也不会特别留心。可是,同样是一位女性,若是千金买刀,貂裘换酒,我们一下子就会被她的飒爽英姿吸引,会格外想知道她的故事,这就是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5.
再看慷慨悲歌。
慷慨悲歌在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勤珍重”就是要好好地爱惜。诗人“不惜千金买宝刀”可不是为了跟人好勇斗狠,在街上耍无赖,她知道革命者的热血是不能白白流淌的。可是,该流血的时候,还是要流血。
什么时候该流血呢?“洒去犹能化碧涛”。碧涛碧血,用的是“苌弘化碧”的典故,这个典故引申出来,就是为祖国、为正义的事情流血。
所以,秋瑾的意思是说,革命者应该好好爱惜自己的一腔热血,让它有一天能够献给革命,献给祖国,化作滚滚碧涛。
这种不轻易牺牲却又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多么慷慨悲壮啊!能写出这样的诗篇,就不是个一般的诗人,而是一位巾帼英雄。
#1251960
6.
我之前讲《夏日绝句》的时候说过,李清照是巾帼英雄。
两位女诗人虽然都是巾帼英雄,但是因为身处的时代不同,她们的英雄之处又各有不同。
李清照是一位古代仕女,她虽然信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自己毕竟无能为力,只能激励别人“不肯过江东”。
但是秋瑾不一样,她生在清朝末年这样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时候,不仅讲革命,也讲女权,包括秋瑾在内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女性跟男性一样,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来。
秋瑾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7.
这首诗写在1905年,就在两年之后的1907年,秋瑾准备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不料计划提前泄露。当时,有人给她通风报信,劝她逃跑。但是秋瑾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拒绝出逃,最终被俘,英勇就义,这才是真正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番情景,多像此前的谭嗣同啊。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随后慷慨就义,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的名句。
再往前说,这像不像明朝的戚继光?戚继光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再往前说,这像不像南宋的文天祥?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往前说,我们还会一直想到屈原,想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这些诗人,都是真正的爱国者,这些诗,代表着中国诗歌中一个很大的类别,叫爱国主义诗篇。
8.
讲到《对酒》,我们的《顺着历史学古诗》就讲完了,伴随着一首首的古诗,我跟大家分享了先秦的礼乐和征伐;分享了汉朝的豪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享了唐朝的强盛和宋朝的理性;也分享了元朝的辽阔,明朝的血性和清朝的变革。
我们知道了边塞诗、田园诗、闲适诗、讽喻诗、爱国诗等不同的诗歌类型,也知道了古人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的不朽情怀。
古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未来都从今天起步,希望我们一起珍惜时间,珍重自己,也像先贤和前辈那样,“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貂裘换酒”“苌弘化碧”是两个什么样的典故?
2. 鉴湖女侠秋瑾有着怎样令人感佩的事迹?
我之前讲《夏日绝句》的时候说过,李清照是巾帼英雄。
两位女诗人虽然都是巾帼英雄,但是因为身处的时代不同,她们的英雄之处又各有不同。
李清照是一位古代仕女,她虽然信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自己毕竟无能为力,只能激励别人“不肯过江东”。
但是秋瑾不一样,她生在清朝末年这样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时候,不仅讲革命,也讲女权,包括秋瑾在内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女性跟男性一样,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来。
秋瑾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7.
这首诗写在1905年,就在两年之后的1907年,秋瑾准备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不料计划提前泄露。当时,有人给她通风报信,劝她逃跑。但是秋瑾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拒绝出逃,最终被俘,英勇就义,这才是真正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番情景,多像此前的谭嗣同啊。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随后慷慨就义,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的名句。
再往前说,这像不像明朝的戚继光?戚继光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再往前说,这像不像南宋的文天祥?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往前说,我们还会一直想到屈原,想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这些诗人,都是真正的爱国者,这些诗,代表着中国诗歌中一个很大的类别,叫爱国主义诗篇。
8.
讲到《对酒》,我们的《顺着历史学古诗》就讲完了,伴随着一首首的古诗,我跟大家分享了先秦的礼乐和征伐;分享了汉朝的豪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享了唐朝的强盛和宋朝的理性;也分享了元朝的辽阔,明朝的血性和清朝的变革。
我们知道了边塞诗、田园诗、闲适诗、讽喻诗、爱国诗等不同的诗歌类型,也知道了古人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的不朽情怀。
古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未来都从今天起步,希望我们一起珍惜时间,珍重自己,也像先贤和前辈那样,“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9.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 “貂裘换酒”“苌弘化碧”是两个什么样的典故?
2. 鉴湖女侠秋瑾有着怎样令人感佩的事迹?
#1251971
看完了书籍《顺着历史学古诗》,作者:蒙曼。
适合年龄:中学生。
优点:读得好顺畅,而且教得非常好懂,知识一下子入脑了。
缺点:读到中期会开始觉得这本书很啰嗦,因为↓
①频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像老师讲课一样总是要铺垫、设问、反问,我都怀疑这本书其实是讲课录音转文字,一大堆话放在书面上过于繁琐,不够精简。
②赏析套路化,结构高度重复。读多了以后,已经能预测到“这里要讲翻译了”“要开始讲诗人身世了”“接近尾声了,蒙曼要说出‘我为什么讲这首诗呢?是因为......’这句话了”。
我自己读书的标准是,能学到知识的、能通俗到让我这个笨人听懂的,我都能看下去。
我对古人故事几乎一无所知,才会去找关于古诗词的儿童书籍来看。但对有了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比如大学生?)来说,看这种繁琐冗长的口语化文字确实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在网上搜这首诗的赏析,几分钟就能把赏析读完,比起花十几分钟看这种一篇简单道理翻来覆去讲半天的长文好多了。
如果在现实中看到这本书,可能,我还是不会买。。因为实在写得太啰嗦了。
插图好看,在这里放一点
适合年龄:中学生。
优点:读得好顺畅,而且教得非常好懂,知识一下子入脑了。
缺点:读到中期会开始觉得这本书很啰嗦,因为↓
①频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像老师讲课一样总是要铺垫、设问、反问,我都怀疑这本书其实是讲课录音转文字,一大堆话放在书面上过于繁琐,不够精简。
②赏析套路化,结构高度重复。读多了以后,已经能预测到“这里要讲翻译了”“要开始讲诗人身世了”“接近尾声了,蒙曼要说出‘我为什么讲这首诗呢?是因为......’这句话了”。
我自己读书的标准是,能学到知识的、能通俗到让我这个笨人听懂的,我都能看下去。
我对古人故事几乎一无所知,才会去找关于古诗词的儿童书籍来看。但对有了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比如大学生?)来说,看这种繁琐冗长的口语化文字确实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在网上搜这首诗的赏析,几分钟就能把赏析读完,比起花十几分钟看这种一篇简单道理翻来覆去讲半天的长文好多了。
如果在现实中看到这本书,可能,我还是不会买。。因为实在写得太啰嗦了。
插图好看,在这里放一点
#1251986
往回翻了一下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间,大概是5月12日晚上11点40。就算是5月13日开始看吧,现在看完这本书是5月15日。
只用3天不到的时间,看完一本赏析书......我觉得值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间,大概是5月12日晚上11点40。就算是5月13日开始看吧,现在看完这本书是5月15日。
只用3天不到的时间,看完一本赏析书......我觉得值
#1251987
......我请诵近代大史学家梁任公先生所译英国大文豪拜伦的诗,以结吾书。
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祇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拉顿前啊!山容缥渺。马拉顿后啊!海门环绕。如此好河山,也应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吕思勉《中国历史常识》
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祇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拉顿前啊!山容缥渺。马拉顿后啊!海门环绕。如此好河山,也应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吕思勉《中国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