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98845
qotZyyxL (肥适之) 2022-03-21 00:29:16
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7
👍 6
💗 3
🎉 1
qotZyyxL Po 2025-08-07 18:51:44
卡琳·伍尔夫:你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读者的辨别能力将因为所谓“灰色粘质”(gray-goo)式的无限文本生成而发生巨大变化甚至被削弱。你认为这里存在某种本质上的区别吗?还是说仅仅是“规模”的问题?抑或正是“本质+规模”的结合,使得这一现象变得如此可怕?

马修·科申鲍姆: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首先是规模,绝对是规模问题。这些模型已经具备的输出能力,未来可能达到的输出能力也很可观,正在形成一种“文本末世”(textpocalypse)式的场景,是一场文本与内容的海啸。

其次是个性化和定制化。所谓“灰色粘质”不仅仅是数量庞大的文本泛滥,它还会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我们阅读机器生成的文本,但与此同时,机器也在“阅读”我们。这种现象在网络上已经随处可见,例如个性化广告等。而未来,你会开始看到网站的内容会根据个体用户的画像被实时改写。

如今,网络上的各种常规监控、所有关于你个人的数据收集都将被输入到一个量身定制的语言模型中,使其能够迎合任何人的偏好。这对我来说,似乎真的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qotZyyxL Po 2025-08-07 18:52:47
卡琳·伍尔夫: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辨别能力当然与文本的权威性以及基于证据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你能谈谈文本权威性如何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发生了变化?我们将如何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人类创作的文本,还是机器生成的文本?

马修·科申鲍姆:我给你一个会引发争议的答案:十年后,我们既分不清,也不会太在意。

“文本末世”有一种极端情况,那就是整个网络被机器人发布的海量文本淹没了。但也有一种更温和的情况,人工智能将悄无声息地深度渗透进我们日常的写作习惯。这已经在发生了。人工智能的工具正被直接集成到文字处理软件和其他生产力工具中。

这正是“文字处理的技术史”重新变得重要的原因。我们已经从最基础的拼写检查,发展到了语法检查,再到预测文本。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超级强化版的预测文本”,它将以同样的方式占据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人类创作的文本”或“机器创作的文本”将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未来,我们写作大多数文本都会是一种“混合体”。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真正的思考者依然坐在键盘前,但他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另一种文字处理工具,与其输出内容互动,调整、修订,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语言风格中,使之成为个人表达的一部分。
qotZyyxL Po 2025-08-08 23:18:06
■《THE SENTINEL STATE》
pdf转文档再转机翻,看得很费劲,看个大概吧只能说
我对the sentinel state的评价是平平无奇,它可能对生活在之外的人比较有意义,但生活在其中就真的,这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过去,现在,未来,如此生活三十年
也许多年后它有意义吧,大概率,可能?我希望
qotZyyxL Po 2025-08-08 23:19:49
■《疾风怒涛精神分析》⭐⭐⭐
岛民翻译的精分入门,入了一半吧只能说。。。立本腔太重了看得也不是很适应,但肯定比拉康其他书要入门很多了

后面一次放出大量划线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0:14
精神分析的问题不是关于病人的问题,而是关于所有人的生活态度的问题。人类的精神问题,常常来自于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遭遇的困难。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0:32
精神分析的第一特征,就是认为人有无意识,人的本质就在其中。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1:36
本来应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消除情绪障碍,从而改善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不知何时变成了【只要改善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就能够消除情绪障碍】。

在<修理>式的治疗中,器质性结构的问题被放在第一位。在这种观点下,人是被过于机械性地被看待了。

如果一直只进行<修理>的话,就会忘记何为<治疗>了。【治好症状就能给那个人带来幸福吗?】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2:00
本来,科学仅仅是,与一切思想保持距离并进行观察的这种彻底的原则。如果只是从这些思想中抽出几个,这并不能称为科学,而只能称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化(科学独断论)。既然这只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它就不再具有特权性,而仅仅是与其他意识形态并列的东西罢了。

当然,并不是说因为它是意识形态,我们就要批判它。人不可能不相信任何思想而活着,总是需要某些意识形态的。

但是,如果忘记意识形态是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的话,那就成为恐怖主义了。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忘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本来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思想),滑向教条主义,相信【除此以外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所以,即使一个思想被科学的意识形态正当化了,也不能囫囵吞枣。必须取下“应该相信这种思想”的有色眼镜。这幅有色眼镜,是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都同等地具有的。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2:20
精神分析不将症状当成是【异常】或【疾病】,因此没有【健康】这种概念。拉康派精神分析中,作为疾病分类的范畴有四个,分别是神经症、精神病、倒错(+自闭症),并且所有的人都是神经症者、精神病者、倒错者(+自闭症者)的其中之一,不存在【正常人】这样的东西。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2:42
这些疾病分类不是出于治疗目的,而更应该被理解成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构造。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但把这些生活方式的构造抽出来进行分类之后,就有了这四种类型。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古典,不过所谓的正常人,是被分类到(轻度)神经症者当中的。精神病者与神经症者的生活方式根本上不同,所以很多才会被当成是所谓的【疯子】来对待。

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疯狂是比健康更加本源的东西。健康反而是一种被建构的状态。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3:29
【健康】的定义是很暧昧的,只是一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东西。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退一步说,即使他在某一面是健康的,也有另一面是不健康的。在特定时代也许是健康的人,从现在看来却只像个疯子,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也就是说,【健康】永远是一种不可到达的【理想】,一种持续为我们带来负担的东西。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3:33
<理想>作为人生的目的来说也许很重要,但那永远只是【暂未得到的】高岭之花。因为理想一旦实现,它就不再是理想,而成为单纯的现状了。

正因此,我们的<理想>永远得不到实现,因而受苦。理想的自己存在于遥远的彼方,而自己正为现在的自己是个卑微可耻的人而苦恼。精神的痛苦正来自于此。因此,精神分析的实践,就不能把某种理想强加于人。将【模范人物形象】与患者同一化,不是精神分析的所为。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4:13
精神分析的解释,不如说是要切断意义的东西,是“让没有意义的东西变得清楚”的东西。不是患者借助分析家来把握自己的思考与行为的无意识上的意义。而是让患者察觉到,自己一直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实际上只是无意义的。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4:22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中,患者一方是【分析主体】。也就是说,是患者自身在进行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主轴归根到底是患者自己进行的自己分析。{这里不译为“自我分析”是因为“自我”是一个精神分析术语}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4:33
分析家不会给患者【有意义的解释】。如果给了这种解释的话,就成了对患者的支配了。因为,这是在教患者怎么【正确地】理解患者自己说的话。这可以说就是教师的立场。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4:51
我们只能理解【他人和自己共同持有的部分】。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5:04
特异性,正是始终形成每个人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因此,如果徒然对他人进行理解和共情,其结果只能是杀死了他人的特异性。理解和共情,最终只是排斥了他者的他者性(也可以认为是异质性)。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5:32
精神分析所追求的不是对患者的理解。

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即使展现共情,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如说这反而只是杀死了患者的他者性与特异性,试图将其塞进一般的框架中,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行为。【每个人都会这样】或是【你的心情,我真是感同身受】之类的,这些一眼看起来十分温柔体贴的话语中,蕴含着某种暴力。分析家必须对这种暴力保持敏感。这种暴力,是杀死特异性的暴力。

要是自己说的话被理解,被共情了的话,就会从中尝到甜头,症状就不会被改善,最后还是继续一直说着同样的话吧。如此,人生的转机就不会到来。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6:30
自我就是我们平时所想的【自己】的像。也可以说是客体化(对象化)了的自我。

这样的【自己】的像,是通过由<他者>维持的映像而被构建的。自己的像、自我映像是通过他者形成的虚构的东西,并非是人类的本性。
qotZyyxL Po 2025-08-08 23:27:08
拉康派精神分析的对象,不是自我而是主体。拉康不相信自我的自律性。因为,自我毕竟只是派生性的【被构建之物】,更为本源的是主体一方。而这个主体就是【冲破自我压抑的无意识的主体】。

一般说【表现出主体性】或【具有主体性】,意思是【自己独立思考】【自己独自行动】等意思。但在精神分析中,主体完全没有【能动的】【统治性的】【理性的】【意识的】等特征。主体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如果以能被目睹的形态存在,那就成了一种对象(object),因此即使在语言上也不能称为主体(subject)。被客体化的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