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6
👍
1
😆
1
🐭
1
🐶
1
#1432659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缺失。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依恋感没有建立起来,一旦进入青春期,和他人进行深入的人际互动时,早期遗留的情感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采用攻击的解决方式,崇尚暴力,作案手段残酷无情,这与早期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依恋感没有建立起来,一旦进入青春期,和他人进行深入的人际互动时,早期遗留的情感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采用攻击的解决方式,崇尚暴力,作案手段残酷无情,这与早期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1432660
差异性行为分析的具体方法
(一)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行为比较
可疑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具体包括时间、温度、季节、地理状况、交通状况、人群密度程度等。通过观察可疑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安保人员就会发现可疑线索。具体内容包括:
在炎热的夏天穿厚重的衣服;大白天一个人去钻大路边的灌木丛;一个人在车站前的公共车道内反复徘徊;在大型集会时占据大楼的最高处;深夜出现在偏僻的街道上;在花园、树丛、桥梁、涵洞或未竣工的楼房等处藏身或落脚过夜等;凌晨攀爬落水管、窗栅栏等;在重要场合,出现在敏感的时间和地段,距离焦点人物过近;深夜将车停在要害部门附近,不熄火,随时准备发动;乘坐的渔船上没有任何捕鱼工具等。
这些线索,都可能成为安保人员识别危险可疑人的重要证据。
(二)与周围人群的差异性行为比较
可疑人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主要目的是实施危险行为,与周围人群的关注点不同,在行为表现上就会与周围人群或同行人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1)过分关注周围人。为寻找潜在的受害人,可疑人会主动观察或暗地观察、靠近潜在被害人,甚至与潜在被害人套近乎,表现出陌生人之间较少出现的关注度。(2)过分疏远周围人。一些逃犯或者犯罪人员,不与周围人交流,甚至一言不发。(3)与同行人之间关系怪异、不和谐,如一方热情,对方却惊慌、恐惧,遇到安保人员还可能故作亲密。(4)在庆典或演唱会时,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东张西望甚至在人群情绪激昂时离开自己座位。(5)与人群的流向不同。例如,在拥挤的车上,不是待在一个地方,而是挤来挤去或是长时间在人群集中的过道内停留。(6)与周围人的举止和携带物品不同。例如,在航站楼,乘客只带着买菜用的小推车或是没有任何行李;有的残疾人只身一人,没有任何行李和包裹;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可疑人虽然存在上述线索,但是因为混迹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忽视,主要原因之一是存在旁观者效应,虽然周围人都觉得其行为可疑,但有责任分散和他人在场等因素,大家都会选择视而不见。正在巡逻的安保人员,首先需要克服人群效应,要善于发现可疑人的上述线索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危险。
(一)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行为比较
可疑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具体包括时间、温度、季节、地理状况、交通状况、人群密度程度等。通过观察可疑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安保人员就会发现可疑线索。具体内容包括:
在炎热的夏天穿厚重的衣服;大白天一个人去钻大路边的灌木丛;一个人在车站前的公共车道内反复徘徊;在大型集会时占据大楼的最高处;深夜出现在偏僻的街道上;在花园、树丛、桥梁、涵洞或未竣工的楼房等处藏身或落脚过夜等;凌晨攀爬落水管、窗栅栏等;在重要场合,出现在敏感的时间和地段,距离焦点人物过近;深夜将车停在要害部门附近,不熄火,随时准备发动;乘坐的渔船上没有任何捕鱼工具等。
这些线索,都可能成为安保人员识别危险可疑人的重要证据。
(二)与周围人群的差异性行为比较
可疑人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主要目的是实施危险行为,与周围人群的关注点不同,在行为表现上就会与周围人群或同行人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1)过分关注周围人。为寻找潜在的受害人,可疑人会主动观察或暗地观察、靠近潜在被害人,甚至与潜在被害人套近乎,表现出陌生人之间较少出现的关注度。(2)过分疏远周围人。一些逃犯或者犯罪人员,不与周围人交流,甚至一言不发。(3)与同行人之间关系怪异、不和谐,如一方热情,对方却惊慌、恐惧,遇到安保人员还可能故作亲密。(4)在庆典或演唱会时,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东张西望甚至在人群情绪激昂时离开自己座位。(5)与人群的流向不同。例如,在拥挤的车上,不是待在一个地方,而是挤来挤去或是长时间在人群集中的过道内停留。(6)与周围人的举止和携带物品不同。例如,在航站楼,乘客只带着买菜用的小推车或是没有任何行李;有的残疾人只身一人,没有任何行李和包裹;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可疑人虽然存在上述线索,但是因为混迹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忽视,主要原因之一是存在旁观者效应,虽然周围人都觉得其行为可疑,但有责任分散和他人在场等因素,大家都会选择视而不见。正在巡逻的安保人员,首先需要克服人群效应,要善于发现可疑人的上述线索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危险。
#1432667
第三节 谎言识别方法
【案例分析】
下面是一位航空工作人员与可疑乘客的对话。其中, F 代表航空工作人员, M 代表可疑的乘客。
该工作人员发现可疑乘客在坐上飞机后,神情很不安,三个小时内拒绝任何饮料和食物,不时俯下身去摆弄裤脚,于是,航空人员走上前,跟这位顾客进行了交谈,下面是交谈记录:
F :"您是从哪来的?"
M :"斯里兰卡。"
F :"哦,真的啊,那么在斯里兰卡的哪里呢?"(正在观察说谎的线索)
M :"哦……呃,科伦坡。"(表现出不愿回答的表情)
F :"哦,真有趣,我还一个斯里兰卡人都不认识呢,您是出生在那里吗?"
M :"是的。"(在他的座位上移动,变得不安且把脸转过去)
F :"那儿的天气怎么样?"
M :"那儿的天气怎么样?噢,好极了!"(把脸转过去思考应该如何回答)
F :"那里很热或很冷吗?或者两种情况都有?"
M :(交叉他的胳膊,在他的座位上摇晃并看着自己肩部)"很热或很冷,嗯……很暖和。"(乘客知道自己在撒谎,并开始关注工作人员是否发现)
【案例分析】
下面是一位航空工作人员与可疑乘客的对话。其中, F 代表航空工作人员, M 代表可疑的乘客。
该工作人员发现可疑乘客在坐上飞机后,神情很不安,三个小时内拒绝任何饮料和食物,不时俯下身去摆弄裤脚,于是,航空人员走上前,跟这位顾客进行了交谈,下面是交谈记录:
F :"您是从哪来的?"
M :"斯里兰卡。"
F :"哦,真的啊,那么在斯里兰卡的哪里呢?"(正在观察说谎的线索)
M :"哦……呃,科伦坡。"(表现出不愿回答的表情)
F :"哦,真有趣,我还一个斯里兰卡人都不认识呢,您是出生在那里吗?"
M :"是的。"(在他的座位上移动,变得不安且把脸转过去)
F :"那儿的天气怎么样?"
M :"那儿的天气怎么样?噢,好极了!"(把脸转过去思考应该如何回答)
F :"那里很热或很冷吗?或者两种情况都有?"
M :(交叉他的胳膊,在他的座位上摇晃并看着自己肩部)"很热或很冷,嗯……很暖和。"(乘客知道自己在撒谎,并开始关注工作人员是否发现)
#1432669
(二)内容复杂化分析
内容复杂化分析,是指将谎言与直接表现出的事实相比较,
对于当事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因此,有的说谎者为了能够使谎言更加可信,会努力进行认知加工,从而造成对肢体语言的疏忽,因而出现口吃和口误、语速慢、停顿多等。
例如,下面是一段关于安保人员与可疑人的对话:
安保人员:"你的小孩今年几岁了?"
可疑人:"啊,他多大岁数了?(暂停,寻找一个答案)他3岁了。"
安保人员:"他会唱儿歌了吗?"
可疑人:"他会唱儿歌吗?是的,会。"
安保人员:"他最喜欢唱的是什么儿歌?"
可疑人:(不安地笑了起来,看看小孩,在他的座位上转过身,避免目光接触)"他喜欢什么类型的儿歌﹣﹣啊﹣﹣小燕子!"
危险可疑人在言语上,最常见的语调方面的欺骗迹象是停顿,
如停顿得过长或者次数太多。破句也可能是一种欺骗迹象,如夹入无意义的语音"呃""啊""嗯",重复某一个词,如"我,我,
我"以及把某些词拖得太长。
危险可疑人在言语表达上,很少会提到自己,他们会本能地把
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甚至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他人的姓名,如他们会把自己的合作人称为第三人称,而不是直呼其名,以撇清自己在犯罪事件中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谎言容易被他人相信,他们在重复说的过程中,回答内容几乎保持不变。
在讲述中,他们很少添加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没有任何情绪色彩的流露。因此,如果当再问他们一遍的时候,他们放松下来的神经很难再调动起来,真实的情感反应就会呈现,或者是恼羞成怒,或者是干脆坦白。如果危险可疑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很可能是欺骗的表现。
内容复杂化分析,是指将谎言与直接表现出的事实相比较,
对于当事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因此,有的说谎者为了能够使谎言更加可信,会努力进行认知加工,从而造成对肢体语言的疏忽,因而出现口吃和口误、语速慢、停顿多等。
例如,下面是一段关于安保人员与可疑人的对话:
安保人员:"你的小孩今年几岁了?"
可疑人:"啊,他多大岁数了?(暂停,寻找一个答案)他3岁了。"
安保人员:"他会唱儿歌了吗?"
可疑人:"他会唱儿歌吗?是的,会。"
安保人员:"他最喜欢唱的是什么儿歌?"
可疑人:(不安地笑了起来,看看小孩,在他的座位上转过身,避免目光接触)"他喜欢什么类型的儿歌﹣﹣啊﹣﹣小燕子!"
危险可疑人在言语上,最常见的语调方面的欺骗迹象是停顿,
如停顿得过长或者次数太多。破句也可能是一种欺骗迹象,如夹入无意义的语音"呃""啊""嗯",重复某一个词,如"我,我,
我"以及把某些词拖得太长。
危险可疑人在言语表达上,很少会提到自己,他们会本能地把
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甚至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他人的姓名,如他们会把自己的合作人称为第三人称,而不是直呼其名,以撇清自己在犯罪事件中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谎言容易被他人相信,他们在重复说的过程中,回答内容几乎保持不变。
在讲述中,他们很少添加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没有任何情绪色彩的流露。因此,如果当再问他们一遍的时候,他们放松下来的神经很难再调动起来,真实的情感反应就会呈现,或者是恼羞成怒,或者是干脆坦白。如果危险可疑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很可能是欺骗的表现。
#1432672
盗窃犯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1)享乐需要
在盗窃犯罪中,有很多是未成年人。
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交往同伴的影响,对于自身的需要层次认识不准确,导致低层次需要内容扩张与自身满足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无疑会提高其犯罪的概率。有时一瓶酒、一盒烟、一部手机都有可能激起他们的物质欲望,促使他们实施盗窃。他们初次犯罪所得的钱财主要是用来上网、请客吃饭、购买电子产品等,以供消遣、攀比与享乐。
(2)成就需要
某些犯罪人出于成就或虚荣的需要,期待短期内获得巨大财富,求助于现实途径无果后,容易不择手段,通过盗窃的手段不劳而获。
例如,很多盗窃犯认为,会在短时间内撬锁、撬玻璃,能够趁人不备用道具夹包,是一门手艺,也是他们在同伙面前赢得自尊的来源。
(3)物质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基本的生活开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增加,基本的生活费用、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可能远远超出贫困家庭承受的范围,迫不得已通过盗窃来满足。
(4)特殊需要
个体都是社会化过程中独特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教育经历会滋生不同的需要体系。
罪犯的特殊需要主要有:
一是盗窃对象的特殊性。例如,盗窃有特定含义和价值的工艺品,体现了犯罪人对拥有特定艺术品的企图,有的单身男性往往专门盗窃女式内衣裤,以满足自己对异性的生理渴望。
二是盗窃手段的特殊性。某些犯罪人通过破坏性盗窃,盗窃的同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往往反映了犯罪人认知能力欠缺的特征。例如,为盗窃汽油将大型货车的底盘损坏,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
(1)享乐需要
在盗窃犯罪中,有很多是未成年人。
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交往同伴的影响,对于自身的需要层次认识不准确,导致低层次需要内容扩张与自身满足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无疑会提高其犯罪的概率。有时一瓶酒、一盒烟、一部手机都有可能激起他们的物质欲望,促使他们实施盗窃。他们初次犯罪所得的钱财主要是用来上网、请客吃饭、购买电子产品等,以供消遣、攀比与享乐。
(2)成就需要
某些犯罪人出于成就或虚荣的需要,期待短期内获得巨大财富,求助于现实途径无果后,容易不择手段,通过盗窃的手段不劳而获。
例如,很多盗窃犯认为,会在短时间内撬锁、撬玻璃,能够趁人不备用道具夹包,是一门手艺,也是他们在同伙面前赢得自尊的来源。
(3)物质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基本的生活开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增加,基本的生活费用、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可能远远超出贫困家庭承受的范围,迫不得已通过盗窃来满足。
(4)特殊需要
个体都是社会化过程中独特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教育经历会滋生不同的需要体系。
罪犯的特殊需要主要有:
一是盗窃对象的特殊性。例如,盗窃有特定含义和价值的工艺品,体现了犯罪人对拥有特定艺术品的企图,有的单身男性往往专门盗窃女式内衣裤,以满足自己对异性的生理渴望。
二是盗窃手段的特殊性。某些犯罪人通过破坏性盗窃,盗窃的同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往往反映了犯罪人认知能力欠缺的特征。例如,为盗窃汽油将大型货车的底盘损坏,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
#1432673
扒窃是指使用非暴力的手段,在公共场所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扒窃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具体明确
扒窃的具体目标是受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案件集中在人流量多、携带财物比率高的区域,如银行、菜市场、商场、车站或机场等。
(2)手段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扒窃过程中,犯罪分子会时刻保持与财物的距离,他们利用直接接触、跟踪被害人,时刻与财物及财物持有人保持一定距离等方式,等待财物与财物所有人暂时分离,或直接通过掏兜或割包等方式进行秘密窃取。
(3)扒窃动机行为习惯化
扒窃是一种经过不断强化和反复的工具性犯罪行为,扒窃的动机往往已经脱离现实的物质贫困等需要,而转化为享乐和不劳而获的心理需要。
扒窃的犯罪人在行为上体现出一些特征:环视或斜视他人,扫描目标或寻找退路,食指和中指较长且灵活。一旦扒窃成功,往往会强化这种动机和行为的习惯性。
扒窃行为习惯化的心理过程缘于条件反射学说。他人包中的财物作为客观刺激物进入扒窃犯的视觉器官,传入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向脑中枢,产生占有的需要,再由神经元传达行为命令到效应器官,并指令实施扒窃行为①。按照条件反射说,由于事物的重复作用,大脑皮层不断重复某种活动和信息,使刺激物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更加稳固化,形成动力定型,再遇到类似情境会启动自发反应。这就是扒窃行为的习惯性机制。
①张胜前:《扒窃的习惯性——犯罪研究》,1992年版,第13页。
(1)目标具体明确
扒窃的具体目标是受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案件集中在人流量多、携带财物比率高的区域,如银行、菜市场、商场、车站或机场等。
(2)手段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扒窃过程中,犯罪分子会时刻保持与财物的距离,他们利用直接接触、跟踪被害人,时刻与财物及财物持有人保持一定距离等方式,等待财物与财物所有人暂时分离,或直接通过掏兜或割包等方式进行秘密窃取。
(3)扒窃动机行为习惯化
扒窃是一种经过不断强化和反复的工具性犯罪行为,扒窃的动机往往已经脱离现实的物质贫困等需要,而转化为享乐和不劳而获的心理需要。
扒窃的犯罪人在行为上体现出一些特征:环视或斜视他人,扫描目标或寻找退路,食指和中指较长且灵活。一旦扒窃成功,往往会强化这种动机和行为的习惯性。
扒窃行为习惯化的心理过程缘于条件反射学说。他人包中的财物作为客观刺激物进入扒窃犯的视觉器官,传入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向脑中枢,产生占有的需要,再由神经元传达行为命令到效应器官,并指令实施扒窃行为①。按照条件反射说,由于事物的重复作用,大脑皮层不断重复某种活动和信息,使刺激物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更加稳固化,形成动力定型,再遇到类似情境会启动自发反应。这就是扒窃行为的习惯性机制。
①张胜前:《扒窃的习惯性——犯罪研究》,1992年版,第13页。
#1432675
五、对财务型犯罪者的辨识
(一)时空场所
在对盗窃分析进行识别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情境特点进行识别,具体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段、地理环境以及当时的人群互动情况。安保人员要结合盗窃犯在一天的各个时间段的变化规律,来确定识别犯罪分子的方法。
1.盗窃时间段
盗窃时间段主要分为“昼窃”、“晚窃”和“夜窃”。
其中,“昼窃”的作案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人们吃饭的时间段作案、上午8~10点、下午1~4点。安保人员如果在这些时间段,发现有人在公路、闹市区的主要街道旁或物业小区的普通住宅徘徊,并且随身携带可疑物品,就应该引起注意。
“晚窃”,作案时间选在17~21点。秋冬季节尤为突出,主要在闹市区或城镇的街道旁边的居民小区,尤其以有阳台、天井围墙等具备攀爬条件的老式多层楼房为主。
“夜窃”,作案时间选在1~3点,多发生在夏季。如果安保人员发现有人在这一时间段携带刀片、袖珍手电筒、自制插片等攀爬落水管、窗栅栏、空调外机,或从室内窗户爬出携带笔记本电脑、金银饰品的,就要进行控制。
2.盗窃地点
一些要害单位是安保人员进行观察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单位内部掌管钱款、票证的财物部位,工厂重要材料和成品、半成品库,商业部门的物资仓库与银行储蓄所存放钱款、金银、有价证券的位置,陈列珍贵文物的展厅、展示、文物库房等。
此外,还有车站、码头、机场、街道、广场、餐馆、医院等人群拥挤的地方。
除了重点部位外,安保人员也要注意对外围的观察,以准确识别。在学校、商场、银行和物业,安保人员观察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大门,还要注意观察建筑物的旁门、小门、窗户、阳台,以及延伸通道出入口的地方甚至马路对面的街道。
因此,安保人员在识别盗窃犯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寻找可疑人与情境的不协调之处,进行甄别。例如,如果安保人员发现在银行的对面有一辆不熄火的汽车,就要引起警觉,以防盗窃分子作案后驾车逃逸。
(一)时空场所
在对盗窃分析进行识别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情境特点进行识别,具体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段、地理环境以及当时的人群互动情况。安保人员要结合盗窃犯在一天的各个时间段的变化规律,来确定识别犯罪分子的方法。
1.盗窃时间段
盗窃时间段主要分为“昼窃”、“晚窃”和“夜窃”。
其中,“昼窃”的作案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人们吃饭的时间段作案、上午8~10点、下午1~4点。安保人员如果在这些时间段,发现有人在公路、闹市区的主要街道旁或物业小区的普通住宅徘徊,并且随身携带可疑物品,就应该引起注意。
“晚窃”,作案时间选在17~21点。秋冬季节尤为突出,主要在闹市区或城镇的街道旁边的居民小区,尤其以有阳台、天井围墙等具备攀爬条件的老式多层楼房为主。
“夜窃”,作案时间选在1~3点,多发生在夏季。如果安保人员发现有人在这一时间段携带刀片、袖珍手电筒、自制插片等攀爬落水管、窗栅栏、空调外机,或从室内窗户爬出携带笔记本电脑、金银饰品的,就要进行控制。
2.盗窃地点
一些要害单位是安保人员进行观察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单位内部掌管钱款、票证的财物部位,工厂重要材料和成品、半成品库,商业部门的物资仓库与银行储蓄所存放钱款、金银、有价证券的位置,陈列珍贵文物的展厅、展示、文物库房等。
此外,还有车站、码头、机场、街道、广场、餐馆、医院等人群拥挤的地方。
除了重点部位外,安保人员也要注意对外围的观察,以准确识别。在学校、商场、银行和物业,安保人员观察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大门,还要注意观察建筑物的旁门、小门、窗户、阳台,以及延伸通道出入口的地方甚至马路对面的街道。
因此,安保人员在识别盗窃犯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寻找可疑人与情境的不协调之处,进行甄别。例如,如果安保人员发现在银行的对面有一辆不熄火的汽车,就要引起警觉,以防盗窃分子作案后驾车逃逸。
#1432684
(二)盗窃者的外貌特征识别
1.性别
入室盗窃犯罪主要为男性,因为入室盗窃需要一定的体能、技术和能力,如攀爬、力量、撬门锁及窗户、遇危险时搏斗等。但如果是未成年人或女性实施时,更倾向于寻求合作伙伴。
2.年龄
在盗窃者中,以年轻人居多,但也不乏未成年人、老年人,主要利用人们对老弱病残孕疏于防范的心理,转移人们的视线。
3.体型
德国精神医学学者克雷奇默专门研究了体型与犯罪的关系。他认为,财物型的犯罪分子大多属于瘦长型,主要表现为身材瘦长、手足长而细、性格内向、喜批评、敏感。在累犯之中,瘦长型占大多数。
此外,哈佛大学学者谢尔顿也对体型与犯罪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见表4-1①。谢尔顿认为,斗士型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特征很容易使他们陷入犯罪。因为斗士型的少年喜欢冒险、偏差行为以及寻求外界刺激,同时,他们对别人不关心和对别人感受的不敏感,很容易使他们被人群孤立,成为社会的掠夺者。
1.性别
入室盗窃犯罪主要为男性,因为入室盗窃需要一定的体能、技术和能力,如攀爬、力量、撬门锁及窗户、遇危险时搏斗等。但如果是未成年人或女性实施时,更倾向于寻求合作伙伴。
2.年龄
在盗窃者中,以年轻人居多,但也不乏未成年人、老年人,主要利用人们对老弱病残孕疏于防范的心理,转移人们的视线。
3.体型
德国精神医学学者克雷奇默专门研究了体型与犯罪的关系。他认为,财物型的犯罪分子大多属于瘦长型,主要表现为身材瘦长、手足长而细、性格内向、喜批评、敏感。在累犯之中,瘦长型占大多数。
此外,哈佛大学学者谢尔顿也对体型与犯罪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见表4-1①。谢尔顿认为,斗士型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特征很容易使他们陷入犯罪。因为斗士型的少年喜欢冒险、偏差行为以及寻求外界刺激,同时,他们对别人不关心和对别人感受的不敏感,很容易使他们被人群孤立,成为社会的掠夺者。
#1432685
4.衣着打扮
扒窃犯因为要混迹在人群中,在穿着打扮上会进行伪装,以免引起他人的怀疑,但是,仍会留下贪恋物质生活的烙印。主要表现在:
多数年轻扒窃者在穿衣打扮上往往追求时髦、显派头,与众不同,留长发或光头;
本地的扒窃者会穿金戴银;外地人一般会一身名牌货,衣冠不整,衣服较为宽松,袖口肥大;
一般身着蓝色、黑色、灰色等暗色衣服和便于行动的鞋。
5.携带可疑物品
不同的财物型犯罪携带的可疑物品也会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作案前,盗窃犯和扒窃犯几乎不携带任何行李,他们在作案时,会以杂志、报纸、衣物、手提袋、雨伞、塑料袋作掩护。
通过检查犯罪分子的包裹,会发现以下可疑现象:
他们的工具包、旅行包中藏有刀具、旋凿、钳子、电钻、撬棍、铁丝、螺丝刀、插片等作案工具;
携带的行李物品与身份不符,行李内装有大量的金银首饰、手表等贵重物品,或男性携带女性的拎包、背包;
携带数量较多的、包装无规则的物品;
身材矮小的人却携带很重的包;
年轻人穿着高档、携带高级旅行箱,但里面却是几件破烂衣服;
单独长途旅行,不带或少带任何行李或物品。
6.盗窃机动车的可疑迹象
安保人员在巡逻过程中,要注意被盗车辆的可疑特点:
第一,盗车者开车时,未开车灯;
第二,青少年驾驶着昂贵的车;
第三,在炎热的夏季,驾驶员戴手套开车;
第四,驾驶员糟糕的驾驶技术和不计后果的驾驶方法;
第五,新车上有破碎的玻璃,等等。
扒窃犯因为要混迹在人群中,在穿着打扮上会进行伪装,以免引起他人的怀疑,但是,仍会留下贪恋物质生活的烙印。主要表现在:
多数年轻扒窃者在穿衣打扮上往往追求时髦、显派头,与众不同,留长发或光头;
本地的扒窃者会穿金戴银;外地人一般会一身名牌货,衣冠不整,衣服较为宽松,袖口肥大;
一般身着蓝色、黑色、灰色等暗色衣服和便于行动的鞋。
5.携带可疑物品
不同的财物型犯罪携带的可疑物品也会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作案前,盗窃犯和扒窃犯几乎不携带任何行李,他们在作案时,会以杂志、报纸、衣物、手提袋、雨伞、塑料袋作掩护。
通过检查犯罪分子的包裹,会发现以下可疑现象:
他们的工具包、旅行包中藏有刀具、旋凿、钳子、电钻、撬棍、铁丝、螺丝刀、插片等作案工具;
携带的行李物品与身份不符,行李内装有大量的金银首饰、手表等贵重物品,或男性携带女性的拎包、背包;
携带数量较多的、包装无规则的物品;
身材矮小的人却携带很重的包;
年轻人穿着高档、携带高级旅行箱,但里面却是几件破烂衣服;
单独长途旅行,不带或少带任何行李或物品。
6.盗窃机动车的可疑迹象
安保人员在巡逻过程中,要注意被盗车辆的可疑特点:
第一,盗车者开车时,未开车灯;
第二,青少年驾驶着昂贵的车;
第三,在炎热的夏季,驾驶员戴手套开车;
第四,驾驶员糟糕的驾驶技术和不计后果的驾驶方法;
第五,新车上有破碎的玻璃,等等。
#1432687
盗窃犯的眼神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眼睛不停地左右上下频繁转动,四处乱瞟,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时,他们既要寻找作案目标,又要逃避打击,所以眼睛的转动频率会比较快,眼神发贼。
第二,在行窃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眼神会发直发呆。
第三,在作案得逞后,常常会侧目而视,走路时用眼睛的余光看人,然后伺机逃走。
第四,在与安保人员眼睛相对时,眼神瞬间表现出慌张,会躲避安保人员视线,低头看地面、仰头看天棚或用指尖儿触摸眼
角的,等等。
此外,安保人员在工作中发现:
一般正常人在进入公共场合时的心理关注点都集中在本身工作或活动上,对于安保人员都没有多少关注和顾虑;在距离安检门口较远时,他们的目光一般都停留在同伴身上,偶尔会看一看周围人;当他们来到门口查验证件时,又往往不在意或者用探询的目光直接迎视安检人员①。
但是,当犯罪嫌疑人进入公共场合时,由于心理关注点在不被识别上,因此,在远处时,他们就常常四顾环望,当接近安检人员时,也不敢正视安检人员的眼睛,而是左顾右盼或低头躲避。
①孙爱国:《浅谈驻外单位有效识别可疑人员方法》,载《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年增刊,第19页。
第一,眼睛不停地左右上下频繁转动,四处乱瞟,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时,他们既要寻找作案目标,又要逃避打击,所以眼睛的转动频率会比较快,眼神发贼。
第二,在行窃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眼神会发直发呆。
第三,在作案得逞后,常常会侧目而视,走路时用眼睛的余光看人,然后伺机逃走。
第四,在与安保人员眼睛相对时,眼神瞬间表现出慌张,会躲避安保人员视线,低头看地面、仰头看天棚或用指尖儿触摸眼
角的,等等。
此外,安保人员在工作中发现:
一般正常人在进入公共场合时的心理关注点都集中在本身工作或活动上,对于安保人员都没有多少关注和顾虑;在距离安检门口较远时,他们的目光一般都停留在同伴身上,偶尔会看一看周围人;当他们来到门口查验证件时,又往往不在意或者用探询的目光直接迎视安检人员①。
但是,当犯罪嫌疑人进入公共场合时,由于心理关注点在不被识别上,因此,在远处时,他们就常常四顾环望,当接近安检人员时,也不敢正视安检人员的眼睛,而是左顾右盼或低头躲避。
①孙爱国:《浅谈驻外单位有效识别可疑人员方法》,载《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年增刊,第19页。
#1432691
2.脚步行为的识别
在公共场合,大部分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或要完成的目标,因此,他们的行走是有目的的。相比之下,盗窃犯罪嫌疑人的目的是潜伏并等待下一个目标,他们的姿势和步伐会明显不同。
根据他们作案前、作案中、作案后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这些步伐姿势分为闲逛、溜达、漫步、迈着沉重的步伐、跛行、拖着脚走、潜行、奔跑、踮着脚尖、大摇大摆等。
具体来讲,犯罪可疑人的脚步行为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作案前,犯罪分子在寻找目标时,会走来走去或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表现为闲逛、溜达,一旦发现目标,就会改变节奏,变成潜行的步伐,有意贴近、碰撞被害人。
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他们的步伐晃动与车行方向明显不一致,不是随着惯性作用前后左右晃动,而是可能逆方向贴在乘客身上。
第二,在作案过程中,为了不被受害人发现,犯罪嫌疑人常常全神贯注,屏住呼吸,脚步动作表现为踮起脚尖、脚跟上提。
第三,在作案结束后,为了逃离现场,犯罪人会进行伪装,有的走路更加大摇大摆,有的则是迅速离开。
此外,安保人员也要留意可疑人和自己交谈时的脚步动作,主要是脚的指向。可疑人虽然表面上比较配合,也强调自己没有携带危险品,但是,如果他的双脚却指向出口或另外一侧时,就要引起安保人员的警觉。
3.手部行为的识别
盗窃犯为了掩人耳目,一般会遮掩自己的手臂,把手插在兜里或贴紧身体,手部呈冻结状态,他们的手部动作会比正常人明显偏少。在被盘查时,新手的手臂会发抖,血管明显突出。
4.面部表情的识别
盗窃犯的面部表情主要表现为神色慌张、狐疑、木然、恐惧、脸红或脸色苍白,有的会用手去抚摸面部,男性嫌疑人的喉结会上下移动,努力克制自己的不安或紧张情绪。
在公共场合,大部分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或要完成的目标,因此,他们的行走是有目的的。相比之下,盗窃犯罪嫌疑人的目的是潜伏并等待下一个目标,他们的姿势和步伐会明显不同。
根据他们作案前、作案中、作案后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这些步伐姿势分为闲逛、溜达、漫步、迈着沉重的步伐、跛行、拖着脚走、潜行、奔跑、踮着脚尖、大摇大摆等。
具体来讲,犯罪可疑人的脚步行为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作案前,犯罪分子在寻找目标时,会走来走去或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表现为闲逛、溜达,一旦发现目标,就会改变节奏,变成潜行的步伐,有意贴近、碰撞被害人。
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他们的步伐晃动与车行方向明显不一致,不是随着惯性作用前后左右晃动,而是可能逆方向贴在乘客身上。
第二,在作案过程中,为了不被受害人发现,犯罪嫌疑人常常全神贯注,屏住呼吸,脚步动作表现为踮起脚尖、脚跟上提。
第三,在作案结束后,为了逃离现场,犯罪人会进行伪装,有的走路更加大摇大摆,有的则是迅速离开。
此外,安保人员也要留意可疑人和自己交谈时的脚步动作,主要是脚的指向。可疑人虽然表面上比较配合,也强调自己没有携带危险品,但是,如果他的双脚却指向出口或另外一侧时,就要引起安保人员的警觉。
3.手部行为的识别
盗窃犯为了掩人耳目,一般会遮掩自己的手臂,把手插在兜里或贴紧身体,手部呈冻结状态,他们的手部动作会比正常人明显偏少。在被盘查时,新手的手臂会发抖,血管明显突出。
4.面部表情的识别
盗窃犯的面部表情主要表现为神色慌张、狐疑、木然、恐惧、脸红或脸色苍白,有的会用手去抚摸面部,男性嫌疑人的喉结会上下移动,努力克制自己的不安或紧张情绪。
#1432701
(三)对诈骗行为的微表情辨识
1.眼神的辨识
诈骗犯在对受害者说话时,不会左顾右盼,为了让对方相信他的真诚,他会和受害者进行频繁的视线接触,更加专注地盯着对方的眼睛,瞳孔膨胀。欺骗者看受害者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为了缓解眼睛的干涩和疲劳,多会频繁眨眼,这是一个主要特征。
此外,当他们谈话时眼球会更地向右上方看。科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正在加工一个声音或图像时,其眼球的反射动作是向右上方看。但是,如果他们在试图回忆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时,其眼睛会向左上方看。这种条件性的反射动作,是人的神经系统动力定型,很难进行纠正。
2.声音的识别
最常见的语调方面的欺骗迹象是停顿,如停顿得过长或者次数太多;破句也可能是一种欺骗迹象,如夹入无意义的语音"呃""啊""嗯",重复某一个词,如"我,我,我"以及把某些词拖得太长。
此外,为了让受害人确信他们所说的事实,诈骗犯在说话时,声量和声调会突然发生变化,而且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拔高。
3.手部行为的识别
为了赢得受害人的好感,诈骗犯会试图和对方进行更亲密的互动,以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他们会借助手臂来碰触对方的身体,或是搭对方的肩膀,或是主动帮对方拿行李或搀扶对方等方式,侵入对方的私人空间,进行观察和判断受害者的风险识别能力。
4.脚步动作的识别
诈骗犯为了树立一种可信的形象,他们的脚步动作会比较稳定和缓慢,紧贴地面。但是,一旦他确信受害者上当之后,为了尽快获得相关利益,他们的脚步动作会变得比较轻盈,远离地面的频率会比较高。
1.眼神的辨识
诈骗犯在对受害者说话时,不会左顾右盼,为了让对方相信他的真诚,他会和受害者进行频繁的视线接触,更加专注地盯着对方的眼睛,瞳孔膨胀。欺骗者看受害者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为了缓解眼睛的干涩和疲劳,多会频繁眨眼,这是一个主要特征。
此外,当他们谈话时眼球会更地向右上方看。科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正在加工一个声音或图像时,其眼球的反射动作是向右上方看。但是,如果他们在试图回忆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时,其眼睛会向左上方看。这种条件性的反射动作,是人的神经系统动力定型,很难进行纠正。
2.声音的识别
最常见的语调方面的欺骗迹象是停顿,如停顿得过长或者次数太多;破句也可能是一种欺骗迹象,如夹入无意义的语音"呃""啊""嗯",重复某一个词,如"我,我,我"以及把某些词拖得太长。
此外,为了让受害人确信他们所说的事实,诈骗犯在说话时,声量和声调会突然发生变化,而且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拔高。
3.手部行为的识别
为了赢得受害人的好感,诈骗犯会试图和对方进行更亲密的互动,以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他们会借助手臂来碰触对方的身体,或是搭对方的肩膀,或是主动帮对方拿行李或搀扶对方等方式,侵入对方的私人空间,进行观察和判断受害者的风险识别能力。
4.脚步动作的识别
诈骗犯为了树立一种可信的形象,他们的脚步动作会比较稳定和缓慢,紧贴地面。但是,一旦他确信受害者上当之后,为了尽快获得相关利益,他们的脚步动作会变得比较轻盈,远离地面的频率会比较高。
#1432706
1.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性不适。
例如,在闷热和拥挤的空间内,有些乘客会变得敏感和易怒。
(2)知觉障碍,如错觉和幻觉。根据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其中,幻听最常见,幻视次之。在安保工作中,一旦发现顾客报告幻听的内容,就要引起警觉。
例如,有的顾客会反复听到“说什么也不能让他跑了”的声音,属于典型的偏执妄想症状,这时就需要安保人员联系其监护人,进行干预。
2.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奔逸(严重时会出现音联和意联)、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例如,一名男性,29岁,断言半年来姑母要害他入院,坚信姑母要将表妹强嫁于他。病人为此十分气愤,表示近亲结婚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问他这种想法的根据时,病人说,一天他去姑母家,表妹拿了一碟玫瑰酥与核桃酥请他吃。他认为玫瑰是爱情的表示,核桃是合起来,志同道合的意思,因此断定表妹看中了他,并说之后姑母又串通其他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逼他就范。
(2)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其中,妄想按其内容可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的减弱和注意力狭窄。
例如,有的顾客会在露天阳台上大声演讲,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危险性。
(1)感觉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性不适。
例如,在闷热和拥挤的空间内,有些乘客会变得敏感和易怒。
(2)知觉障碍,如错觉和幻觉。根据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其中,幻听最常见,幻视次之。在安保工作中,一旦发现顾客报告幻听的内容,就要引起警觉。
例如,有的顾客会反复听到“说什么也不能让他跑了”的声音,属于典型的偏执妄想症状,这时就需要安保人员联系其监护人,进行干预。
2.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奔逸(严重时会出现音联和意联)、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例如,一名男性,29岁,断言半年来姑母要害他入院,坚信姑母要将表妹强嫁于他。病人为此十分气愤,表示近亲结婚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问他这种想法的根据时,病人说,一天他去姑母家,表妹拿了一碟玫瑰酥与核桃酥请他吃。他认为玫瑰是爱情的表示,核桃是合起来,志同道合的意思,因此断定表妹看中了他,并说之后姑母又串通其他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逼他就范。
(2)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其中,妄想按其内容可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的减弱和注意力狭窄。
例如,有的顾客会在露天阳台上大声演讲,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危险性。
#1432713
二、对抢劫犯的识别
以抢劫作为谋生手段的犯罪人,在实施抢劫的过程中,会经过计划、密谋和实施等阶段,具体包括召集成员、物色受害人、踩点、计划线路和手段、准备(包括作案工具、交通工具)、行动、逃跑、躲藏、分赃和解散等。一般可分为作案前、作案中和作案后三个阶段①。
①蔡宏光、庄禄虔主编:《辨识可疑人28法166招》,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一)作案前可疑人的特征识别
1.时间和地点
抢劫作案的时间多为深夜,可疑人一般会选择人烟稀少、光线昏暗的偏僻地段实施抢劫,人员复杂、秩序混乱的场所等。具体包括城乡接合部、树木茂密的路旁、酒吧门前、街头绿地、地下停车场等。
2.成员
团伙作案的成员大多是松散型,随意性大,大多临时组合,成员的年龄结构偏低,一般由3~5人组成。成员结构会比较固定,年龄结构偏大,会有30~40岁的成年人作为骨干。
3.作案手段
抢劫作案的手段,一般以诱惑、欺骗、胁迫等暴力手段侵害对方的财产。
有的以在停车场搭便车的方式实施抢劫;
有的可疑人专门在早晨的开店时间,针对手机店面、金银首饰店实施抢劫;
有的在银行门前徘徊,跟踪取钱顾客至僻静处实施抢劫;有的通过遥控汽车自动开锁装置,实施抢劫;
有的以女色、美色加以引诱,继而与行人开房、去其住处,然后其同伙及时闯人,以捉奸等借口实施抢劫。
4.携带的作案工具
可疑人所携带的作案工具包括匕首、刀具、棍棒、锤子、螺丝刀、钳子、枪械、砖石、麻醉药物、炸药等。
有时,为了不被他人发觉,可疑人会在小腿、腰部,或深色的背包或旅行包内藏匿作案工具,以躲避安检。
5.作案对象
拦路抢劫犯罪的作案对象成分复杂。有的是娱乐、服务场所的女性服务员或街头的情侣,有的是在路上单独行走的女性行人,有的是在银行门前取钱的顾客,有的是开小轿车的车主。
6.衣着特征
着装比较随意,不讲究细节,他们往往会选择深色的服装和便于行走的鞋。但是,在实施抢劫前,他们行走的速度比较慢。
7.体态特征
作案前,一般会采用冻结的防御姿势,他们习惯将双手或单手插在衣、裤兜内,有的会双手抱臂站立,有的则单手放在皮包里,有的单手搭在衣服里。
8.眼神特征
抢劫犯罪可疑人的眼神,有的比较凶狠,有的则左右扫视、飘忽不定。他们的目光会尾随挎包的单身女子、腋下夹包的男士、年老体弱者或其他疏于防范的行人。
以抢劫作为谋生手段的犯罪人,在实施抢劫的过程中,会经过计划、密谋和实施等阶段,具体包括召集成员、物色受害人、踩点、计划线路和手段、准备(包括作案工具、交通工具)、行动、逃跑、躲藏、分赃和解散等。一般可分为作案前、作案中和作案后三个阶段①。
①蔡宏光、庄禄虔主编:《辨识可疑人28法166招》,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一)作案前可疑人的特征识别
1.时间和地点
抢劫作案的时间多为深夜,可疑人一般会选择人烟稀少、光线昏暗的偏僻地段实施抢劫,人员复杂、秩序混乱的场所等。具体包括城乡接合部、树木茂密的路旁、酒吧门前、街头绿地、地下停车场等。
2.成员
团伙作案的成员大多是松散型,随意性大,大多临时组合,成员的年龄结构偏低,一般由3~5人组成。成员结构会比较固定,年龄结构偏大,会有30~40岁的成年人作为骨干。
3.作案手段
抢劫作案的手段,一般以诱惑、欺骗、胁迫等暴力手段侵害对方的财产。
有的以在停车场搭便车的方式实施抢劫;
有的可疑人专门在早晨的开店时间,针对手机店面、金银首饰店实施抢劫;
有的在银行门前徘徊,跟踪取钱顾客至僻静处实施抢劫;有的通过遥控汽车自动开锁装置,实施抢劫;
有的以女色、美色加以引诱,继而与行人开房、去其住处,然后其同伙及时闯人,以捉奸等借口实施抢劫。
4.携带的作案工具
可疑人所携带的作案工具包括匕首、刀具、棍棒、锤子、螺丝刀、钳子、枪械、砖石、麻醉药物、炸药等。
有时,为了不被他人发觉,可疑人会在小腿、腰部,或深色的背包或旅行包内藏匿作案工具,以躲避安检。
5.作案对象
拦路抢劫犯罪的作案对象成分复杂。有的是娱乐、服务场所的女性服务员或街头的情侣,有的是在路上单独行走的女性行人,有的是在银行门前取钱的顾客,有的是开小轿车的车主。
6.衣着特征
着装比较随意,不讲究细节,他们往往会选择深色的服装和便于行走的鞋。但是,在实施抢劫前,他们行走的速度比较慢。
7.体态特征
作案前,一般会采用冻结的防御姿势,他们习惯将双手或单手插在衣、裤兜内,有的会双手抱臂站立,有的则单手放在皮包里,有的单手搭在衣服里。
8.眼神特征
抢劫犯罪可疑人的眼神,有的比较凶狠,有的则左右扫视、飘忽不定。他们的目光会尾随挎包的单身女子、腋下夹包的男士、年老体弱者或其他疏于防范的行人。
#1432714
1
#1432715
2
#1432716
3
#1432717
4
#143271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