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1441039
WfYaoiH2 2025-08-17 17:20:24
读书笔记:马员生《旅苏纪事》
WfYaoiH2 Po 2025-08-20 18:20:10
以后,车间又实行技术鉴定及提高技术水平的运动。
我们一方面由于工作积极努力,另一方面已有中等学校以上的文化水平,所以在理论及操作方面进步都很快,于是便在1933年升为四级工,到1934年末就升到五级车工了。

到五级以后,就是高级车工了,在工资上有保证了。
这几次晋级只费了四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来还是很快的。当然这和当时建设的速度也是有关系的。
WfYaoiH2 Po 2025-08-20 19:05:22
生活供应的改善


从1930年秋我们到达时,到1932年夏,生活供应一直是困难的,虽然我们解决了住房以后,已大有改进,但过日子还是不易的,因为粮食供应,特别是肉、蛋等副食品很少。


后来经过老布尔塞维克、州红色救济会负责人的介绍,以及州职工会主席的帮助,把我们几个中国人作为外园工人,介绍到专管内部供应的第四商店去买副食品。

据说,第四商店是内部供应商店的最低一等,但已比普通商店好得多了。在那里可以多买到一定数量的副食品,如糖、肉、牛油、乳酪等,主食中有大米、面条。
到这个商店去买东西要有专门的购货本。供应对象是厂长、总工程师、大车间主任(工程师衔的),以及各社会团体、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们有幸列为服务对象,算很幸运的了。

另外据说还有三种商店:
一种是专门面向州一级的党、政、军负责工作人员,规模很小,只为几十人服务;
一种是公安部门的内部商店,
一种是军用商店,专为军官服务的。
我们这时才知道等级待遇的不同,有这样大的差别。

此外,当时在伊万诺夫还开设有一个外汇商店,专门为有外汇的人供应的,因为外汇有限,所以主要是收购金银,如首饰、器具、碗等,不论金的、银的都行。
那里东西齐全,又好又便宜。一般人都是在商店窗口看看而已,如过屠门大嚼一样,只不过是一饱眼福。


学习德文的尝试

1932年冬,我们曾有五、六个人尝试学习德文,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由厂工会出钱请了一个在俄国出生的德国人当教员,每周授课两次,每次两小时,于晚间在工程技术人员俱乐部学习,但只继续了两、三个月,以后由于教员不好,我们的条件有限,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坚持下去。
WfYaoiH2 Po 2025-08-20 19:06:34
一度解决党籍问题

党委来了新书记1932年末来了一位新党委书记康特拉捷夫,年纪不到四十岁,颇有点振作有为、积极工作的样子,各方面的工作都抓起来了。

例如,当时为了解决肉类供应不足的问题,各企业、部门都开展了养兔工作,而厂内化了不少钱,配有专人,但收获很小。他积极抓这件事,几个月后,大为改观,工人们第一次吃到了兔肉。他对生产以及政治宣传工作更不必说了,对各车间的党组织,也抓得很紧。
他对我们的情况了解后,也积极地向我们作思想工作,要求我们积极工作,同时也关心我们在各方面的表现,敦促我们不要失去信心,将来还要为中国革命出力。他也向新金工车间党支部书记提出,要他和我们密切联系。党委宣传部长,厂报编辑在工作中也经常和我们谈各种问题。

总之,我们的情况大为好转。


解决党籍问题的基础


到了1932年末,我们多数人的情况是:

在生产上经过二年多的劳动,已成为生产工人,突击队员,在完成生产任务,劳动纪律方面,都有了成绩;
在社会工作方面,从1931年后期开始,有了广泛的活动,在厂内外都成了积极分子;
在政治方面,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响应联共及苏维埃政权的号召,参加各种运动。

所以,在1932年末,解决党籍问题的基础已经有了。再加上厂党委负责人的积极支持,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成熟了。
WfYaoiH2 Po 2025-08-20 19:08:12
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去


1933年3月末或4月初天已不太冷了,还未见到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的通知。我曾和厂党委书记商量,能否去莫斯科一次,一方面了解情况,一方而催促一下,康特拉捷夫赞成这个意见,并开了介绍信及证明。由于我比较熟悉共产国际,所以由我去。
我们当时是怀着很大希望的。


我搭上晚车,次日一早到莫斯科时还不到八点钟。
我便到原东大学校前面常去的街心花园,普希金像前常坐过的地方,买份报纸看看。一方面也使我回忆起三年前在莫斯科东大及列宁学院的情况。我曾打听东大的情况,说中国人早已经没有了,颇有点“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慨。
过了八点钟,我才怀着惴惴不安心情,走向共产国际大厦。


我凭介绍信,进入了共产国际大厦,直接找到监察委员会。
那里先见了秘书,很幸运,是熟人,即原来列宁学院教务处的秘书尼古拉也娃。我问了她列宁学院的情况,她说1930年以后未再招生,旧生回国后,也不办了,基尔山诺娃也转到了别处工作,但还经常到共产国际来。她也询问了我们的一些情况。
后来,监察委员会主席来了,还是那个芬兰人。他简单地问了我们的一些情况,我向他讲了此来的目的。他说,你们过去写的申请书,前些时厂党委的文件,都收到了。既然联共基层组织有文件,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将进行讨论。说我来的时间正好,后来即将讨论,已安排了日程,让我等一、二天。

以后他问我住宿、吃饭问题,打电话给房产管理员,让他给安排一下。
尼古拉也娃领我去找了房产管理员,并告诉我后天上午可以早一点来找她,一般是上午十点开会,会后就可听到消息。我对她表示感谢。
房产管理员原来也是熟人,即原列宁学院的管理员,三年前我到学校去取东西时碰到的就是他。他问了我一些情况,领我到共产国际内部小卖部吃了点东西,给我开了个条子,让我到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的旅馆留克斯,并说住几天都行,也不要钱。还可在那里的食堂吃饭。我感谢了他帮我解决了在莫斯科的食宿问题。


以后我便到原驻共产国际中国党代表的办公地方,去找那个有时在杂志上写文章的王明。
WfYaoiH2 Po 2025-08-20 19:12:27
>>Po.1442384
(↑到了高层的地方(共产国际),遇到谁都是熟人啊......)
([ ´д`]有点明白作者为什么会保持记人的习惯了,在高层认识一些熟人,在以前真的有很大便利。很后面的地方还有房子要装修所以跟工人打好关系、给工头送烟,已经成为一种人情世故了。)
WfYaoiH2 Po 2025-08-20 19:14:04
见到王明


我直接到了中国党代表办公室,打听哪一位是王明,见面一看,原来就是过去中大的领导人陈绍禹。
他不认得我,我却认识他。我当时心中颇有点惊讶,但也只有以见中国党代表的态度,作了自我介绍,说明从何而来,此来的目的,并请中国党代表团指示我们留在苏联的人应该怎样工作。王明初见我时,先是有点惊讶,听了我的说明以后便说,既然到了工厂里去了,就要好好工作,熟悉社会主义建设。你们的问题,将来总是可以解决的。

我说,以后我还想比较详细地谈一下情况,让代表团给我们作具体指示。他说,以后再谈吧。

同王明第一次见面时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他那冷淡的表情,在我的心中留下一些不愉快的印象。


遇到原列宁学院院长

在我下楼时,遇见了原列宁学院院长基尔山诺娃。
她也有点感到意外。她问我到此来的目的及我们的情况。我向她谈了些情况以后,她说,如果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不解决我们的问题时,让我到联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去找舒尔茨,并问我是否知道这个人。我说,听说过。她说,他是副主席,负责处理党籍问题,我们既然在苏联,他有责任管这些事。
舒尔茨是联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正主席雅罗斯拉夫斯基是基尔山诺娃的丈夫。她可能不好意思说让我去找他,因此提了舒尔茨。我说,很好。如果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不解决,我就去找他,不过,他们那里准备讨论。她说,那就好了,不用找别人了。
WfYaoiH2 Po 2025-08-20 19:16:29
留克斯旅馆


到留克斯旅馆,我拿出了条子。门房就给我找了个房间,给了钥匙,告诉我出入的规矩及食堂所在地。

我按号找到房间,开了门一看,很不错,两张床,全部卧具、桌椅,没有电话。
以前我曾不只一次到过这里,那时住两间房的套间,这是单身房了。我这次来,却没有想到有这样的机会来解决吃住的问题,心里感到很愉快。

留克斯旅馆在莫斯科一条很热闹的特维尔大街(即今高尔基大街)上,很多大商店都在这里。我的吃住问题解决以后,心里无后顾之忧了,便去逛大街,欣赏莫斯科的市容,当时见到有些地方被围起来,据说是修地下铁道。


第二天,我又到共产国际去找王明,在传达室打电话询问,回答说他不在,我只得又到街上去,到国家书店详细地看了看,买了一些书。我当时心里怀疑是王明不愿见我,而不是不在。

国际监察委员会开会第三天,我一早就到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见到了秘书尼古拉也娃,她说,监察委员会主席没有告诉她让我参加会,所以,她在对过找了一个房间让我在里面等消息,然后从外面把门锁上,免得有人进去。
将近十点钟时,监委会主席先来了,我从门上的玻璃窗往外看得很清楚。不久又来了两三个人,其中有一个较年轻的,约四十多岁,似乎是参加过列宁学院清党委员会的那个人。很快,王明也来了。以后没有听到什么动静,可能是开会了。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听到了响声,看到王明先出来,以后其他四个人也陆续出来了。
监委会主席也出来了。这时尼古拉也娃出来,不太高兴地告诉我说:“会议完了,结论是按一般处理”还说:“王明反对恢复党籍”。要我回去等正式通知。她说,再多的情况,她不能讲了。
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和我一天多来看到王明对我的态度,心想也只能如此了。后来,我再到东方部去找王明,回说,他已走了。
上午就这样过去了,下午也没能见到王明,虽然明知找到他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总是想争取最后一次机会,向中国党代表表示个态度,希望不要断了关系,也许“有朝一日”还会有变化。


虽然两天来我在这个屋里是比较愉快的,可是结果却气得我坐卧不安。
我觉得,1930年因为王明等人对中大学生作了那样的处理,现在又遇到了他,我相信“王明反对”的说法完全是真实的。
WfYaoiH2 Po 2025-08-20 19:29:40
我所知道的王明

(↑🤔这章内容有点复杂,大概是讲王明的负面事迹,说这个人做了很多坏事,滥用权力,甚至想在共产国际夺权。)
(很久以前王明也只是个普通学生,学熟了俄文,莫斯科孙大(后改为中大)的校长米夫很欣赏他,后来王明当了米夫的翻译,依靠着这位俄国人校长的势力,一步步把其他人排挤出去,在校园独揽大权。在共产国际里面,他也是一步步趁着其他人犯的错误、领导层的不稳定来往上爬的,“有一分权力,就要用十分”。)


我想到来时一切都很顺利,却被王明一手弄坏了。中国革命正需要人,而我们却在这里泡着,真是毫无办法。正是:


异乡飘泊念故都,
向往祖国忽捐躯。
可恨佞幸仗权势,
假公报私阻归途。
WfYaoiH2 Po 2025-08-20 19:31:33
加入苏联国籍


1933年夏,苏联政府颁布了在全国城市实行护照制的法令。所有年满十八岁的城市公民,都要办理护照手段,它既是身份证,又是公民权证。

这对于我们来说,却出现了新的问题。
根据那个法令,外国人必须具有或者本国政府的护照,或者领取无国籍的护照。我们从中国到苏联去是非法的去后没有、也不可能和国民党政府或大使馆发生关系。
如果领取无国籍护照,那么居住、行动、工作都很不方便,而且似乎是在政治上不承认苏联政府及社会主义制度。所以经过商量,还是决定暂时加入苏联国籍,领取苏联公民的护照,将来也就是中国苏维埃公民。因此,经过和党委的研究,由我们在地方苏维埃机关中,填写申请表,经过批准手续,领取了苏联公民护照,从此算是加入了苏联国籍,并作为苏联公民,具有一切苏联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这里附带说几句关于行政流放的事。
我们初到伊万诺夫时,内务部门提出的要求,即每月报到一次,和不经内务部门的许可,不准离开伊万诺夫,实际上并未继续执行。开始时是那样做的,以后也没去报到了,短期离开到外地去,如我作为外国工人代表团到外地去,到休养所去都是自由的。到工厂后,我们参加了五金工人职工会,社会工作都是和其他人一样平等的。
当然,我们不知道对其他行政流放的人是否也是这样,还是对我们有点特殊优待?

在三年中间,如果从逮捕算起,则在1933年初就应该结束了,如果从宣布流放之日算起,在1933年9月也应该结束了。可内务部门却没有过问,既不要求报到,也没有按期宣布结束,好象一切须办的事都办了,算是不了了之。
从1933年下半年起,由于没有解决党籍问题,又领了苏联公民的护照在生产上我们已成了车间车工骨干,工资已经够用了,长期留在苏联的现实已成定局,有些人准备适应这种环境,正在考虑娶妻生子,而我呢,思想上却增加了无名的烦闷。
WfYaoiH2 Po 2025-08-20 19:33:40
有些人走了


1934年秋在伊万诺夫的中国人有几个人走了。
他们都是1934年走的,只有梁实秋由于和我们的关系密切,所以透露了一些。

据说,走的人都是由内务部派遣的,送到南方各地去,如中亚细亚地方,或者是有华侨的地方,让他们为内务部做工作的,至少是当耳目。
自他们走了以后,没有任何人给我们或其他人来过一封信。从这里也可以证实梁实秋讲的情况是真实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流放到此,没有什么问题,内务部根据这样情况,才派遣他们去的。

从德国来的那个来历不明的金xx,于1934年也被召回莫斯科,但根据召回的情况,很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好意。走时,很不愉快,没讲是谁让他回去的,也是一去无音信。


一封未发的信


在1934年后期,由于回党回国的希望没有了,至少在近年以内是如此。因此不时想到我的家,特别是和我相处很短,留在家乡的青年妻子,觉得应该向她作一个交待。因为1929年后曾往家中寄过几本《列宁全集》,显然会使她感到我可能快回去了,可是以后突然中断联系,五年音信全无,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必然会引起各种猜测和疑虑。没有回国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幸?是否在回国后遇险或者被捕了?还是已经死了?

于是,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想告诉他们,我虽然未死,但回国的希望是没有了,所以虽然还活着,但不能成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必再等我了。
关于这一点,虽然在同父亲告别时曾说过,但我的妻子还是一直在等着我。现在从不告而别已经八年,不能让她再等我了。
我说明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当然是可怕的消息。但不说,让她没完没了地长期等下去,岂不是更加可怕。外国有句俗语说:“宁可有可怕的结局,不要有无终止的可怕。”所以,我在信中写明了我不能回去的境况,实在是无能为力,只好对她表示歉意。希望她趁还年轻的时候另谋一条出路,以渡过尚余的岁月。并希望她能独自生活,不作家庭的奴隶。


这封信虽然写好了,究竞发还是不发?几经斟酌,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矛盾重重,结果还是成了一封未发的信。
WfYaoiH2 Po 2025-08-20 19:35:17
江一牟到伊万诺夫


1933年春,还在很冷的时候,我们住所突然来了一年纪较大的中国人,衣服烂褛,面黄肌瘦,中国普通话说得不好,俄语也不通,一副十足的狼狈相,他就是江一牟。

他是五年劳动改造期满释放后才来的。据说释放后,让他到伊万诺夫居住,他来到后,不知怎样打听到了我们,找上门来了。
我看到他的样子,听他说了情况,不禁感到寒心。他的被判处劳动改造,只是因为他在中国过去的问题。

江一牟是四川人,曾在四川军阀下边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官。
1925年后思想有了进步,先加入了国民党,以后又加入了共产党,1928年到莫斯科中大,对学校有些不满。我以前同他并不认识但听朱代杰谈到过他。后来1930年中大逮捕反对派时,他也被逮捕了。我们九月间被释放后,他和其他人被判了五年劳改,到了北方很远的地方。在那里经受了五年的劳动生活但活下来了。

那时他已四十来岁了。


我们当时无法收留他,只得领着他找到了一个私人住的地方。
以后,他找到了工作,碰巧对他又很适合,是在一个电气管理处看电表。
由此可见,在苏联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像他那样的人,究竟能干什么呢?开始我很有点发愁,但居然找到了工作。干了几个月,还得到了好评,工资也增加了,而且租到一个不错的小单人房间,生活得满不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虽然有些旧思想,但他的思想一般说来,还是可以的。
WfYaoiH2 Po 2025-08-20 19:36:54
苏联政府的法令


在三十年代初,从报纸上忽然看到了一条苏联政府的奇怪法令,说对于鸡奸罪将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剥夺自由,情节严重的判处八年。
这真使人有点吃惊,当时苏联妇女大大多于男子,而且两性关系比较随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会有这样的事,而且还促使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真是不可想象。


另一个法令是所谓“八·七法令”即八月七日通过的法令,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凡盗窃国家财产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财产。可以判处到十年的劳动改造。
我开始以为这是为了惩办那些大盗窃犯而制定的。谁知却不是这样。有一次我们车间一个缝皮带的皮带工人,因为偷了两米皮带回去补皮鞋,被发现后,在食堂举行审判。
开始我们以为,这是过去经常举行的同志审判会,是以教育人为主,处分为副的性质,谁知经过半小时的讯问,宣布判决:“根据八·七法令,劳动改造十年。”当时他的家属们听了便大哭起来。儿位法警即刻予以逮捕,就把他抓走了。在场的工人们,也都大为惊讶。

后来了解到,根据这个法令,当时像皮带工人那样被判刑的情况,到处都有。
他们被判刑后,都被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项目中去。以后过了两、三年,又成批地被释放回来。但不幸有的人在那里死了,死了也就死了。这可真是只好听天由命了!


供给改善,取消配给制1934年,由于苏联经济在集体化后有了好转,政府宣布取消配给制。
生活副食品不定量了。开始有些人怀疑,于是发生了抢购风,但几天以后,就停止了,才又恢复正常。
据说,在两、三年前,有些地方发生饥荒,还死了一些人。但农村经济还是比较容易恢复的,很快就上去了。

我们的生活也就大有改善了,尤其是工资也多了。其他工业品也有所增加,虽然还不足。
WfYaoiH2 Po 2025-08-20 19:49:24
>>Po.1442404
(↑[ ゚∀。]第一条法令......我觉得无关女子数量多少,他们都会这样做,作者不理解算是一种......文化隔阂?生活盲点?只是对未知现象感到惊骇,好像并不知道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看到法令才知道的。)
WfYaoiH2 Po 2025-08-20 19:56:35
(下一章就进入“动力学院”了,就是技术学校。)
([ ´д`]这也是我佩服作者的原因......年龄不断增长,而学习从未停止。只是看到一个招生广告,就立刻想要考上,完成年少时的心愿,即使自己能力不足......)
WfYaoiH2 Po 2025-08-20 19:57:59
进入动力学院前后


转学技术的动机


我转学技术的原因及动机可归纳如下:
(1)1934年末,基洛夫被刺后,苏联政治局势紧张起来,我们实现回党回国更无望了,中国革命的形势也无大进展,我们当时觉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出路,而且对今后做政治工作也没有什么信心,需要改行;
(2)自己不愿长期在车床上作车工,想当技术人员;
(3)我过去就喜欢数理化,还有些基础。现在年纪虽然大了一些,但还不太大;
(4)联共当时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我想,将来万一能够回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技术还是很需要的。


考学的准备


当时我知道伊万诺夫有一个机器制造的中等技术学校,五年制,前三年不脱产,后两年脱产。我想投考插班三年级,不脱产一年,以后脱产,三年毕业。
在1935年初,我到该校和校长谈了,并经他允许,利用他们的图书馆,借阅一些中学用的数理化教本。从此,我开始进行准备,除了倒班生产工作八小时及必要的社会工作外,业余时间的绝大部分都用到自修这些课本上去了。

我在备考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由于过去学的是英文本及中文本,而现在学的是俄文本,虽然我的俄文水平近来有了提高,但很多名词,都得重新学习记忆了。
自然数学好办一些,但物理、化学就难了,特别是物理占的数量很大,而化学则名词多得很。


当时,离开中学时的学习生活已将隔十年了,这也是一个问题。但我仍然坚持下去,尽自己的力量,首先认真地从物理及数学开始复习。
WfYaoiH2 Po 2025-08-20 20:01:00
两处报名

(↓[ ゚∀。]第一段是前情提要,也就是之前两段的总结)
1935年初夏,将要报名报考中等技术学校时,偶然看到了伊万诺夫国立动力学院招考新生的广告,我的思想一动,心想如果能考上动力学院,脱产学到大学工科毕业,也算实现了少年时代的夙愿。
但由于自己离开中学多年年纪也较大,而且用俄文考,确实有点信心不足。所以抱着侥幸的心理,还是决定报名,作为争取的目标,而把考进中等技术学校作为较有把握的目标。


于是我同时准备两次考试,像片、介绍信也都是双份的。两处报了名,促使我更为积极地准备考试课程。

但动力学院的招考委员会给我制造新的麻烦,实际上是拒绝接受我的报考申请。他们说我受过处分,在莫斯科那一段历史还没有最后结论,而且也没有学业证明。
于是我在夜班、二班时,只好少睡点觉,抽点时阊去跑证明,除了找厂党委外,还跑遍了市委、市人委,教育局。但还是毫无结果。
后来,我又到了动力学院招生委员会去谈,他们说,校长回来了,让我找校长。他倒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我们谈的结果,同意由我厂党委出证明,说明我的全部情况,并由厂行政、工会证明我的生产及社会工作情况,由我的中国同志两、三人证明我是中学毕业生。将来考试时,数理化方面的要求,与大家一样,俄文可以降低要求。这些要求我都照办了,招生委员会才给我准考证,算是过了这第一关。

这时离考期只有两个星期了,而且动力学院先考。
我决定利用工人报考照例都给两个星期的休假,集中力量准备考试,特别是准备三角和化学。因为其他各门都准备得差不多了,这两门还比较薄弱。
WfYaoiH2 Po 2025-08-20 20:03:44
侥幸的第一门物理考试


苏联的大学入学考试和中国不同。
第一门考物理,是分班的,几个人一批,先笔试几道题,以后交卷时再口试,当时在成绩表上由教员签署成绩。

我列在中间名次,他们都是苏联十年制刚毕业的青年。经过约一小时后,已有十三、四人都因“不及格”而出来了。
在轮到我应该进去时,我估计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恰在这时,换了考试教员,他一看名册都是“不及格”,大为惊讶,细问一下,都是在光学的一个题上被打成不及格的。这位新教员大不以为然,给大家换了题。
他看到我以后,说他第一次见到中国人考动力学院。他先问我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以后又问了物理,有的答上了,有的词不达意,说不清楚。他说,由于我的俄文水平,还不能把许多定理说清楚,而且物理将来还要学,所以不太要紧,转而问我数学,并出了几道题,我很快答出了而且相信不错。他一看,很满意,即刻在物理项目下签署一个“及格”字样。

这时和我一起进去的几个人,都呆着脸,看我,听着我和教员的谈话,并看着我在本班中第一个“及格”的成绩。出来后,大家向我祝贺。他们都在问我是怎么样考“及格”的。


数学考试


数学是动力学院最重要的课程,而且中学数学不再教,所以考试很重要。分两次笔试,一次口试。
第一次笔试是算术和代数,自信没有问题。
第二次是几何和三角。三角是“临时抱佛脚”准备的,在中学时代已经入党,社会工作多得很,当时是勉强应付的,现在已经完全忘得精光了。

第一题是三角,本来不难,但由于精神紧张,遇到薄弱点,急得满头大汗,过了半个小时也没法完成。
一位监考老头可能看到了,到我跟前用手在公式上划了一下,说“除一下”。我恍然大悟,两三分钟就解答完了。以后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次笔试过后,轮到口试时,那个教员很奇怪地看着我,又看了题解,除了问了一些与题目无关的问题外,说不相信这些题是我答的,又当场出了几道题,其中两题是代数分解因数,我当时立即进行解答,既快又准。他大为惊讶,说我在中国代数学得很好,当即又在数学项下,签了一个“及格”。


从此,我心里安定下来了,因为大家都说,物理、数学及格了,考取就有把握。
WfYaoiH2 Po 2025-08-20 20:05:43
>>Po.1442437
(↑[´゚Д゚`]......?!也太凑巧了!两次都有贵人相助?!)
(说明当时,至少在这个地方,珍惜学生真实能力的老师还是不少的吧......很可贵啊,当时的留学知识分子)
WfYaoiH2 Po 2025-08-20 20:06:51
进入伊万诺夫国立动力学院


过了两,三天,发表了考试结果,我幸而被录取了。
总共托考的有一千五百人左右,共录取了四百名,约为四分之一。


我心里高兴极了,即刻到机器制造中等技术学校对校长及图书管理员说明了情况,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
以后,我又到工厂办了离厂手续,大家向我作了祝贺。

1935年九月一日,学校正式开学了,我领了学生证,从此兴高采烈地进了向往很久的工科大学,并下决心要好好学习。
从进工厂以来,差几天,就是整整五年了,我已成了五级车工,即高级工人,现在又成了工业大学的大学生了。


但在精神上,这种转学技术的成绩的后面,却依然蕴含着心理上怀念祖国,怀念中国革命的情绪。但愿将来能为祖国尽一点微小的力量。
因此作了三首感想诗,以作为改行的纪念。

(一)
常叹故国遍疮痍,
十年投笔着戎衣。
披荆斩就赴汤火,
离乡背井举红旗。

(二)
暴风骤雨起横波,
留落异域无奈何。
原望整甲再征战,
归途受阻堕滋涡。

(三)
事与愿违后新场,
忍痛修文弦更张。
寒窗球磨计寸尺,
或为大厦作檐梁。


这样我便开始了新的大学的生活,整整中断了十年的数理化学习又恢复了。
WfYaoiH2 Po 2025-08-20 20:06:54
1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