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马员生《旅苏纪事》
#1443368
>>Po.1443367
(↑甚至路上还能看到战斗民族干架......好生猛的老人)
(↑甚至路上还能看到战斗民族干架......好生猛的老人)
#1443369
不平常的一段押送
过了两、三天,从基洛夫大牢又照样地出发了。
一批有三,四十人,其中有五、六个女的,在队的最后边。
从押送队接收我们时,就感到不是那么严酷的样子了。
到车站后,大家站在囚车的前面,押送队长宣布,开车还要等半个多小时,谁有钱愿买东西、食品的,可以站出来随士兵去站前商店买,也可以拿钱由他们代买。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事。
有人去了,那几个女人拿出钱,让他们代买,都是一些吃的东西,数量也不多。将上车前,押送队让我们六个中国人和几个女人留下,其他俄国人先上去。我们以后才上去了。
囚车和前两次坐的也大不相同,而是普通的新的硬席卧铺车,只是中间分成三部分,用方孔的窄钢板结构相隔,彼此都看得清楚。押送人员在两头,中间有通道。
我们六个中国人和六个俄国女人在一个小间内,每人一个压铺。把我们六个中国人和这些女人放在一起,可能认为我们是中国人,不会有什么问题或麻烦吧。
但刚一上车,正在安排坐位时,一个俄国女人就用中国话说了一声“老乡”。这使我们很奇怪。另一个年纪大一些的,给她使眼色,不让说话。
安定下来不久,车就开了,使我们暂时忘记了囚车的滋味。
过了两、三天,从基洛夫大牢又照样地出发了。
一批有三,四十人,其中有五、六个女的,在队的最后边。
从押送队接收我们时,就感到不是那么严酷的样子了。
到车站后,大家站在囚车的前面,押送队长宣布,开车还要等半个多小时,谁有钱愿买东西、食品的,可以站出来随士兵去站前商店买,也可以拿钱由他们代买。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事。
有人去了,那几个女人拿出钱,让他们代买,都是一些吃的东西,数量也不多。将上车前,押送队让我们六个中国人和几个女人留下,其他俄国人先上去。我们以后才上去了。
囚车和前两次坐的也大不相同,而是普通的新的硬席卧铺车,只是中间分成三部分,用方孔的窄钢板结构相隔,彼此都看得清楚。押送人员在两头,中间有通道。
我们六个中国人和六个俄国女人在一个小间内,每人一个压铺。把我们六个中国人和这些女人放在一起,可能认为我们是中国人,不会有什么问题或麻烦吧。
但刚一上车,正在安排坐位时,一个俄国女人就用中国话说了一声“老乡”。这使我们很奇怪。另一个年纪大一些的,给她使眼色,不让说话。
安定下来不久,车就开了,使我们暂时忘记了囚车的滋味。
#1443370
>>Po.1443369
(↑[ ゚∀。]老乡......老乡......?!真是奇遇...)
(↑[ ゚∀。]老乡......老乡......?!真是奇遇...)
#1443382
车一开动,那些女人就用中国话和我们交谈,押送人员来制止,大概他们认为上当了。后来商定,可以讲话,但只能用俄文,结果成了俄中语言混合交谈,以后他们也不干涉了。
据这六个女人讲,她们都是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其他地方呆过,是原中东路工作人员或工作人员的家属。
前几年苏联政府将中东路卖给日本佛国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回苏联,当时曾受到欢迎并安排到各铁路上工作。现在很多人被捕了,她们就是这样的人。
在这批人中,有的男人也是这样被捕的,他们的罪名是间谍嫌疑,劳改五年,也是OCO判决的。我们听了就问他们,嫌疑不弄清,怎么定罪,她们说:“告诉我们说,如果弄清是间谍,那就不是五年了。”如果不是我们亲眼看到,这也是难以置信的事情。这又使我想起别人的有关OCO的事。
其中有两个女的讲得特别多,一个三十多岁,在哈尔滨呆了十几年,现在还很怀念哈尔滨,真是和故乡一样。
另一个是天真烂漫的十几岁的女孩子。从小生于哈尔滨,在那里读俄国人的中学,但中国话也不错,父母先回苏联,她毕业后回来才一两年就被捕了,罪名也是间谍嫌疑,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她拿出了一大堆象片,从小一直到回国前的,其中还有一个中国女学生,据说是她的邻居。
她说,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的罪名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罪行了。她很怀念中国,虽然处境很不好,看到我们还很兴奋。她说,父母不知怎样,她怀疑她的父亲在她被捕后也被捕了,因为宣判后,她的母亲到牢房看她,但未见父亲,当她问到父亲时,母亲说,他很忙,身体也不好,不能来,但说时眼中含着泪,声音很凄凉,她不敢再问了。
晚上吃饭时,她们硬给我们较好的东西吃,说同乡、同路、同命运的人,应该吃一些。
我们一直谈到夜里,押送人员宣布,夜已经深了,该睡了。
次日天亮,我们总算第一次睡了一个象人睡的觉。醒来后,还可以洗脸,吃一顿早饭。
可惜这样不平常的押送,时间太短了。
我们到了科特拉斯,这是当时北方铁路的最终点站。
从此,结束了铁路交通,我们开始了其他交通的行程,也开始进入了北方地区。
据这六个女人讲,她们都是在哈尔滨及中国东北其他地方呆过,是原中东路工作人员或工作人员的家属。
前几年苏联政府将中东路卖给日本佛国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回苏联,当时曾受到欢迎并安排到各铁路上工作。现在很多人被捕了,她们就是这样的人。
在这批人中,有的男人也是这样被捕的,他们的罪名是间谍嫌疑,劳改五年,也是OCO判决的。我们听了就问他们,嫌疑不弄清,怎么定罪,她们说:“告诉我们说,如果弄清是间谍,那就不是五年了。”如果不是我们亲眼看到,这也是难以置信的事情。这又使我想起别人的有关OCO的事。
其中有两个女的讲得特别多,一个三十多岁,在哈尔滨呆了十几年,现在还很怀念哈尔滨,真是和故乡一样。
另一个是天真烂漫的十几岁的女孩子。从小生于哈尔滨,在那里读俄国人的中学,但中国话也不错,父母先回苏联,她毕业后回来才一两年就被捕了,罪名也是间谍嫌疑,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她拿出了一大堆象片,从小一直到回国前的,其中还有一个中国女学生,据说是她的邻居。
她说,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的罪名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罪行了。她很怀念中国,虽然处境很不好,看到我们还很兴奋。她说,父母不知怎样,她怀疑她的父亲在她被捕后也被捕了,因为宣判后,她的母亲到牢房看她,但未见父亲,当她问到父亲时,母亲说,他很忙,身体也不好,不能来,但说时眼中含着泪,声音很凄凉,她不敢再问了。
晚上吃饭时,她们硬给我们较好的东西吃,说同乡、同路、同命运的人,应该吃一些。
我们一直谈到夜里,押送人员宣布,夜已经深了,该睡了。
次日天亮,我们总算第一次睡了一个象人睡的觉。醒来后,还可以洗脸,吃一顿早饭。
可惜这样不平常的押送,时间太短了。
我们到了科特拉斯,这是当时北方铁路的最终点站。
从此,结束了铁路交通,我们开始了其他交通的行程,也开始进入了北方地区。
#1443540
科特拉斯转运点
转运点在科特拉斯以北儿里的地方,在北德维拉河之边,平原沙地,紧靠住树林。
这时正是天最长的时候,我们住在帐篷里,地下铺一层木板、就算是我们的卧床。帐篷外是铁丝网,我们行动的范围就在网内。
但空气新鲜,自然界一望无边,只有两、三小时的黑夜,有时还可以听到鸟儿在歌唱,对于我们这样半年多不见天日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大变化。真是,当人们处于非常的境界时,平时毫不介意的东西,也会成为珍贵的了。
那几个女的,安置在别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呆了好几天,以后又来了批乌克兰人。他们大部分和我们同罪名同刑期,也是一个板印出来的。还有的是托派反革命宣传。这种罪名和反革命宣传也都是判处五年。
假如不是和“野人师”打了仗,本来那几天是平安的。
所谓野人师是一帮真正的刑事犯。他们除了身上穿着的褴褛衣裤外,一无所有,有的连鞋子也没有,不要说帽子了。
他们停留在另外几个帐篷里,和我们之闻有武装守卫隔离,但他们九点钟后,一齐冲出了铁丝网,不顾枪弹,进入了我们的区域。好在我们事先得到守卫的预告,不仅未睡,而且准备了棍棒,以乌克兰人为中坚(他们的东西多),我们只作为看守者,将“野人”打退了。
我们看到这种情景真有点担心,如果在劳改营遇到这些“野人”该怎么办呢?真是,只好听天由命吧!
我们又从这里坐船走了。我们在船舱里拥挤得很。
“野人师”在甲板上,武装卫士用铁棍把守着下船舱的小梯。船走了一夜,天明后靠了岸,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野人师”下船了。
开船以后,我们也可以上船甲板上动一动了。船又走了一段,我们也下去了。
走到岸边不远的一个中转站,只是几座木房。
我们有一百多人,都躺着休息,但不久被臭虫咬醒了,我一般是不太怕臭虫的,但也吃不消。醒来翻开木板一看(因为这里的夜晚天是亮的),臭虫及臭虫蛋之多,简直无法形容,太可怕了。我们只有起来,把身上穿的也清除一下,用脚在地上乱踏,来了个半身红。我们身上可怜的一点血,不愿再喂这些吸血鬼了,于是只好“站以待旦”了。
好容易才等到了早晨,吃了点干面包,都不知如何是好,怎样在这里呆下去呢?
转运点在科特拉斯以北儿里的地方,在北德维拉河之边,平原沙地,紧靠住树林。
这时正是天最长的时候,我们住在帐篷里,地下铺一层木板、就算是我们的卧床。帐篷外是铁丝网,我们行动的范围就在网内。
但空气新鲜,自然界一望无边,只有两、三小时的黑夜,有时还可以听到鸟儿在歌唱,对于我们这样半年多不见天日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大变化。真是,当人们处于非常的境界时,平时毫不介意的东西,也会成为珍贵的了。
那几个女的,安置在别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呆了好几天,以后又来了批乌克兰人。他们大部分和我们同罪名同刑期,也是一个板印出来的。还有的是托派反革命宣传。这种罪名和反革命宣传也都是判处五年。
假如不是和“野人师”打了仗,本来那几天是平安的。
所谓野人师是一帮真正的刑事犯。他们除了身上穿着的褴褛衣裤外,一无所有,有的连鞋子也没有,不要说帽子了。
他们停留在另外几个帐篷里,和我们之闻有武装守卫隔离,但他们九点钟后,一齐冲出了铁丝网,不顾枪弹,进入了我们的区域。好在我们事先得到守卫的预告,不仅未睡,而且准备了棍棒,以乌克兰人为中坚(他们的东西多),我们只作为看守者,将“野人”打退了。
我们看到这种情景真有点担心,如果在劳改营遇到这些“野人”该怎么办呢?真是,只好听天由命吧!
我们又从这里坐船走了。我们在船舱里拥挤得很。
“野人师”在甲板上,武装卫士用铁棍把守着下船舱的小梯。船走了一夜,天明后靠了岸,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野人师”下船了。
开船以后,我们也可以上船甲板上动一动了。船又走了一段,我们也下去了。
走到岸边不远的一个中转站,只是几座木房。
我们有一百多人,都躺着休息,但不久被臭虫咬醒了,我一般是不太怕臭虫的,但也吃不消。醒来翻开木板一看(因为这里的夜晚天是亮的),臭虫及臭虫蛋之多,简直无法形容,太可怕了。我们只有起来,把身上穿的也清除一下,用脚在地上乱踏,来了个半身红。我们身上可怜的一点血,不愿再喂这些吸血鬼了,于是只好“站以待旦”了。
好容易才等到了早晨,吃了点干面包,都不知如何是好,怎样在这里呆下去呢?
#1443543
但在两、三个小时后,忽然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三十二开大小的纸条,上边有个红斜线,一叠子、顺着名叫,我们六人都有,另外还有十来个人。以后让我们上了一辆卡车,飞也似地向北开去。
沿途看见一队一队的“犯人”步行着,有的似乎是去劳动,有的似乎和我们一样是发送的。
但我们毕竟是“坐车”的,总算比他们优越一点。也许我们是重要犯人!上帝知道。
汽车不知走了多远,有时停下来吃东西,喝水,但在几分钟之内。我脱下的衣服转眼之间就被偷走了。这件上衣是我仅有的一件衣服。沿途的人这样可怕,真是令人担惊受怕。
天快亮时,大约是在早晨一点左右,来到了一个小站,我们下去了,停在一个新的有儿座木房的地方。
沿途看见一队一队的“犯人”步行着,有的似乎是去劳动,有的似乎和我们一样是发送的。
但我们毕竟是“坐车”的,总算比他们优越一点。也许我们是重要犯人!上帝知道。
汽车不知走了多远,有时停下来吃东西,喝水,但在几分钟之内。我脱下的衣服转眼之间就被偷走了。这件上衣是我仅有的一件衣服。沿途的人这样可怕,真是令人担惊受怕。
天快亮时,大约是在早晨一点左右,来到了一个小站,我们下去了,停在一个新的有儿座木房的地方。
#1443544
绍尔站
坐落在伊日马河上游河边上的绍尔站,只有几座木房,其中有三、四座是犯人住的,有铁丝网围着。还有好几座是站上的管理处、厨房、洗澡间和武装人员住处。
这里已靠近极北方的起点,是平原地,有树林、小河,附近还有点土豆地,寂静得看不到人烟。
这里管理已不太严了,偶而到铁丝网外边走也没啥。管理人员看过的报纸,可以要来看。中国开始抗日的芦沟桥“七·七”事变,我就是在这里从报纸上看到的,只是已经迟了好几天了。
管理处武装人员可能见我们几个人老实,知道不会跑,也无处跑,叫我们出去在附近的土豆地里挖土豆,算是劳动吧!因此,也多给我们一些吃的。
我们到达绍尔时,已有少数人在那里。以后又来了列宁格勒的一小批,莫斯科的一小批,还有从乌克兰来的一大批。在凑到约二百人的时候,告诉我们即将出发了。从到达的人员中,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党员、干部也很不少。
出发时,绍尔站准备了三个较大的木船。但连棚、盖,什么都没有,只有四个划船用的桨。
每个船约坐六十人,已经满得不得了,还有一个小船,有棚、帐,坐的是押送人员,带着粮食、面包和锅等东西。
伊日马河上游,水浅,河小,水流很慢。我们的船是顺流而下,有时有人用桨划几下,一般是自行漂泊。完全靠水流漂泊,走得很慢,走了一昼夜才停下来,用大锅煮了一锅粥,大家每人分了一点,算是吃了一顿热饭。
饭后,让大家躺在沙滩上,东一个,西一个倒下休息睡觉。真是天为屋,地为床,享尽了大自然的风味。
我躺了下去,虽然很疲倦,但总是睡不着。这一天,约略有点月光,因为天不很黑,所以月亮不太显眼。但水上却笼罩着水气,如烟一样,大概是因为入夜天气凉了,水上的潮气成了结晶,所以象烟。
我望着这样的景象,才想起了杜牧的古诗《泊秦淮》里的描写:
烟笼寒永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但除了第一句外,其他情景都完全不一样了。
我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所以睡不着觉。因将《泊秦淮》按韵改作名为《伊日马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荒郊无人家。
大地沉寂难入梦,
愁肠何处看落花?
坐落在伊日马河上游河边上的绍尔站,只有几座木房,其中有三、四座是犯人住的,有铁丝网围着。还有好几座是站上的管理处、厨房、洗澡间和武装人员住处。
这里已靠近极北方的起点,是平原地,有树林、小河,附近还有点土豆地,寂静得看不到人烟。
这里管理已不太严了,偶而到铁丝网外边走也没啥。管理人员看过的报纸,可以要来看。中国开始抗日的芦沟桥“七·七”事变,我就是在这里从报纸上看到的,只是已经迟了好几天了。
管理处武装人员可能见我们几个人老实,知道不会跑,也无处跑,叫我们出去在附近的土豆地里挖土豆,算是劳动吧!因此,也多给我们一些吃的。
我们到达绍尔时,已有少数人在那里。以后又来了列宁格勒的一小批,莫斯科的一小批,还有从乌克兰来的一大批。在凑到约二百人的时候,告诉我们即将出发了。从到达的人员中,知识分子占大多数,党员、干部也很不少。
出发时,绍尔站准备了三个较大的木船。但连棚、盖,什么都没有,只有四个划船用的桨。
每个船约坐六十人,已经满得不得了,还有一个小船,有棚、帐,坐的是押送人员,带着粮食、面包和锅等东西。
伊日马河上游,水浅,河小,水流很慢。我们的船是顺流而下,有时有人用桨划几下,一般是自行漂泊。完全靠水流漂泊,走得很慢,走了一昼夜才停下来,用大锅煮了一锅粥,大家每人分了一点,算是吃了一顿热饭。
饭后,让大家躺在沙滩上,东一个,西一个倒下休息睡觉。真是天为屋,地为床,享尽了大自然的风味。
我躺了下去,虽然很疲倦,但总是睡不着。这一天,约略有点月光,因为天不很黑,所以月亮不太显眼。但水上却笼罩着水气,如烟一样,大概是因为入夜天气凉了,水上的潮气成了结晶,所以象烟。
我望着这样的景象,才想起了杜牧的古诗《泊秦淮》里的描写:
烟笼寒永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但除了第一句外,其他情景都完全不一样了。
我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所以睡不着觉。因将《泊秦淮》按韵改作名为《伊日马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荒郊无人家。
大地沉寂难入梦,
愁肠何处看落花?
#1443545
我们这个船队顺流漂泊了好几天,其中也有一些事值得一提。
如有些地方蚊子多得不得了,最多的地方,在河道窄小两旁有树的地方,河上成一层雾,船过时我们只得用衣服将头、脸、手都包起来。
又如有一次过一个急滩,人们都只得下船沿岸步行,而四只船如小孩玩具那样,左右摇摆不定地在急滩中横渡过去,留在船上的两,三个大胆的志愿人员,也慌得不知所措,几乎出了事故,真是惊心动魄地才过去了。
有一次在一个居民点停留吃饭时,有个人拿了两个“肉罐头”和我们的人换鱼和面包,没换成就卖了,价钱不贵。有一个人贪便宜买了,后来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泥沙,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两个罐头盒套成的,所以从外表上看不出。
路上每天要靠岸停一次作点热饭,并休息一次。犯人们总感觉到饭里的油及肉太少。于是有人提出撤换“厨师”,改由我们中国人干,说我们老实不会捣鬼。
在众人的要求下,我们虽然声明未当过“厨子”,也只得干了。因为他们说“中国人没有不会作饭的,是天生的厨子”。我们只好试一下。
第一次放猪油及肉时,经济管理员说,不能全放下去。不然,太显眼了,对前几个俄国厨子面上太不好看。我们只得听他的话,照顾同路人的关系,只放了定额的三分之二,即使这样大家大为惊叹,伸出大姆指夸奖我们,并让我们几个中国人吃饱为止。如果全放进去,也许会把大家乐坏哩!
这样,我们只看到天空、周围大地,在水上走了记不清是几天还是十几天,才到达了乌斯特——威耳马。顺流漂泊就到此结束了。
乌斯特俄文是河口的意思,即威耳马河口。以后据说要逆流而上了。
如有些地方蚊子多得不得了,最多的地方,在河道窄小两旁有树的地方,河上成一层雾,船过时我们只得用衣服将头、脸、手都包起来。
又如有一次过一个急滩,人们都只得下船沿岸步行,而四只船如小孩玩具那样,左右摇摆不定地在急滩中横渡过去,留在船上的两,三个大胆的志愿人员,也慌得不知所措,几乎出了事故,真是惊心动魄地才过去了。
有一次在一个居民点停留吃饭时,有个人拿了两个“肉罐头”和我们的人换鱼和面包,没换成就卖了,价钱不贵。有一个人贪便宜买了,后来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泥沙,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两个罐头盒套成的,所以从外表上看不出。
路上每天要靠岸停一次作点热饭,并休息一次。犯人们总感觉到饭里的油及肉太少。于是有人提出撤换“厨师”,改由我们中国人干,说我们老实不会捣鬼。
在众人的要求下,我们虽然声明未当过“厨子”,也只得干了。因为他们说“中国人没有不会作饭的,是天生的厨子”。我们只好试一下。
第一次放猪油及肉时,经济管理员说,不能全放下去。不然,太显眼了,对前几个俄国厨子面上太不好看。我们只得听他的话,照顾同路人的关系,只放了定额的三分之二,即使这样大家大为惊叹,伸出大姆指夸奖我们,并让我们几个中国人吃饱为止。如果全放进去,也许会把大家乐坏哩!
这样,我们只看到天空、周围大地,在水上走了记不清是几天还是十几天,才到达了乌斯特——威耳马。顺流漂泊就到此结束了。
乌斯特俄文是河口的意思,即威耳马河口。以后据说要逆流而上了。
#1443546
乌斯特--威耳马
乌斯特--威耳马在苏联北方的一条大河伯绍拉河上。
这里已是北方大劳改集中营沃尔库特的开始。
据我们同行的两位地理教员说,他们不知道有沃尔库特这个地方。但据说还远着呢!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劳改营的模样,围墙、四角有岗楼,武装士兵在那里巡视着。我们没有进到里面去,只在外面木头房中呆了一、两天。
有船了,才增加了一些人,共约二百多人,搭上轮船,就逆流而上了。
船是平时江中行驶的小客船,很干净,我们这帮人东一个西一个,舱内、甲板上到处都是,各自占个位置,白天坐夜里躺。押送人员则在客舱内,还有些食物、东西。
在船上船下,我们都可以靠着栏杆自由行动。船上也许有饭,但我们是吃不到的,还是啃黑面包、咸鱼,但船上有开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大改善了。
船是用两个外轮打水前进,河水很浅,很清澈,有时可以看到水底。因为是逆水,船似乎又是超载,因此走得很慢。
我们坐在船上,望着两岸,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树林,据说都是原始林,但树林都不很大,大概是极北方的原因吧。如果不是犯人,坐着这样的船,在这一带旅游一番那倒是很不错的。沿途除了树林外,偶尔可看到岸上只有几座房子的居民点,但是很少的。
和新加入我们队伍的人,很快就熟了。其中有两、三个女的,据说是教员,在不停地用沉闷忧郁的声调唱着歌,我听了唱的词,又问了她们,说是临时编的,其中有这样几句:
银白色的寒水,
卷起了无数的轻波微浪;
在寂无人烟的林区里,
静静地流荡。
高浮在河上的幽默明月,
那知道人们的心情创伤?
我们逆着流水北风,
茫茫然感尽凄凉,
经过几个寒暑,
也许能够顺流返回家乡,
也许将自己的骨骸,
永远在这里埋葬,
被人遗忘!
这样的心情,何只是这两、三个女教师所具有的?这唱词就叫做《乌沙河上》吧!
乌斯特--威耳马在苏联北方的一条大河伯绍拉河上。
这里已是北方大劳改集中营沃尔库特的开始。
据我们同行的两位地理教员说,他们不知道有沃尔库特这个地方。但据说还远着呢!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劳改营的模样,围墙、四角有岗楼,武装士兵在那里巡视着。我们没有进到里面去,只在外面木头房中呆了一、两天。
有船了,才增加了一些人,共约二百多人,搭上轮船,就逆流而上了。
船是平时江中行驶的小客船,很干净,我们这帮人东一个西一个,舱内、甲板上到处都是,各自占个位置,白天坐夜里躺。押送人员则在客舱内,还有些食物、东西。
在船上船下,我们都可以靠着栏杆自由行动。船上也许有饭,但我们是吃不到的,还是啃黑面包、咸鱼,但船上有开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大改善了。
船是用两个外轮打水前进,河水很浅,很清澈,有时可以看到水底。因为是逆水,船似乎又是超载,因此走得很慢。
我们坐在船上,望着两岸,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树林,据说都是原始林,但树林都不很大,大概是极北方的原因吧。如果不是犯人,坐着这样的船,在这一带旅游一番那倒是很不错的。沿途除了树林外,偶尔可看到岸上只有几座房子的居民点,但是很少的。
和新加入我们队伍的人,很快就熟了。其中有两、三个女的,据说是教员,在不停地用沉闷忧郁的声调唱着歌,我听了唱的词,又问了她们,说是临时编的,其中有这样几句:
银白色的寒水,
卷起了无数的轻波微浪;
在寂无人烟的林区里,
静静地流荡。
高浮在河上的幽默明月,
那知道人们的心情创伤?
我们逆着流水北风,
茫茫然感尽凄凉,
经过几个寒暑,
也许能够顺流返回家乡,
也许将自己的骨骸,
永远在这里埋葬,
被人遗忘!
这样的心情,何只是这两、三个女教师所具有的?这唱词就叫做《乌沙河上》吧!
#1443551
走了几天后,到了一个农场——考其莫斯,让我们下了船,在岸上搭起帐蓬。这都是押送人员根据预料而随带着的,原因是这时水浅了,不能再向上游走了。
关于这个农场,以后还详作叙述。
在岸上呆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又过了几天,果然来了船,还是那样的船,我们赶紧收了帐蓬,慌慌忙忙又搭船继续北上。
大概又走了一天多,树木渐渐稀少了,很快就完全见不到树木而只有一些小杂木和草了。
据地理教员解释,我们大概已跨进北极圈了,以后也再看不到树木了。果然,大地茫茫,一片荒凉,什么也见不到了,我们这时的心情,实在有些不好受。
乌斯特,这个地方是船行的终点,我们就在这里下了船。
这是沃尔库特的一个转运站,煤从这里装出,东西、食品和人从这里输入,满象个不大的河上码头。我们被安置在几座木头房里,住的倒也对付,只是吃的东西少,我们在船上吃干的,又饿几天了。
另外,是野老鼠多得怕人,又大又多,满地跑,它们倒一点也不怕人。大便时更是可怕,它们前后跑,贴着脚根窜来窜去。
这里的犯人不少,可能在千人以上。除生活服务的外都是装卸工。
幸而在这里只住两、三天,就让我们集合去坐窄轨小火车,前往最终目的地。
这天恰好在下小雨,时断时续,天气也冷,使我们感到,八月的北极圈确实和内地的八月不一般。我们坐的小火车,就是运煤回去的空车,又黑,也没有蓬。车走的是坡路,很慢,而且时走时停。早起啃了块面包就上车,到了上午据说还没走到一半。我们在冷风细雨的吹淋下,身上连一点暖气也没有了,倒真是成了饥寒交迫的人了!也没法子,身体再缩紧,也解决不了问题。
有些“富人”拿出面包干在啃,还有人有一点面包。我们几个中国人把自己所有的钱,几个卢布凑在一起,让他们分点面包给我们,但遭到拒绝。我们想,这里哪里有一点“同病相怜”的精神?
正在此时,忽然看到一个象中国人的样子,我们喊了一声“是老乡吗?”他转脸看到了我们,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又问肚子饿吗?说罢,他跑到前边,将一个背面包的人拦住,说了几句,把那个人的一个大面包,扔到我们还在行走着的车上,真是“雪中送炭”,可帮了我们大忙。“天涯相逢”的人,中国同胞才感觉到血肉相亲。我们摸着面包,还是热的,我们自己只吃一半,将另一半赠送给其他几个和我们同样穷的人吃。他们说:“俄围人真不如中国人!”
天将黑时,才到达最终押送目的地沃尔库特,从而便开始了极北方的生活。
关于这个农场,以后还详作叙述。
在岸上呆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又过了几天,果然来了船,还是那样的船,我们赶紧收了帐蓬,慌慌忙忙又搭船继续北上。
大概又走了一天多,树木渐渐稀少了,很快就完全见不到树木而只有一些小杂木和草了。
据地理教员解释,我们大概已跨进北极圈了,以后也再看不到树木了。果然,大地茫茫,一片荒凉,什么也见不到了,我们这时的心情,实在有些不好受。
乌斯特,这个地方是船行的终点,我们就在这里下了船。
这是沃尔库特的一个转运站,煤从这里装出,东西、食品和人从这里输入,满象个不大的河上码头。我们被安置在几座木头房里,住的倒也对付,只是吃的东西少,我们在船上吃干的,又饿几天了。
另外,是野老鼠多得怕人,又大又多,满地跑,它们倒一点也不怕人。大便时更是可怕,它们前后跑,贴着脚根窜来窜去。
这里的犯人不少,可能在千人以上。除生活服务的外都是装卸工。
幸而在这里只住两、三天,就让我们集合去坐窄轨小火车,前往最终目的地。
这天恰好在下小雨,时断时续,天气也冷,使我们感到,八月的北极圈确实和内地的八月不一般。我们坐的小火车,就是运煤回去的空车,又黑,也没有蓬。车走的是坡路,很慢,而且时走时停。早起啃了块面包就上车,到了上午据说还没走到一半。我们在冷风细雨的吹淋下,身上连一点暖气也没有了,倒真是成了饥寒交迫的人了!也没法子,身体再缩紧,也解决不了问题。
有些“富人”拿出面包干在啃,还有人有一点面包。我们几个中国人把自己所有的钱,几个卢布凑在一起,让他们分点面包给我们,但遭到拒绝。我们想,这里哪里有一点“同病相怜”的精神?
正在此时,忽然看到一个象中国人的样子,我们喊了一声“是老乡吗?”他转脸看到了我们,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又问肚子饿吗?说罢,他跑到前边,将一个背面包的人拦住,说了几句,把那个人的一个大面包,扔到我们还在行走着的车上,真是“雪中送炭”,可帮了我们大忙。“天涯相逢”的人,中国同胞才感觉到血肉相亲。我们摸着面包,还是热的,我们自己只吃一半,将另一半赠送给其他几个和我们同样穷的人吃。他们说:“俄围人真不如中国人!”
天将黑时,才到达最终押送目的地沃尔库特,从而便开始了极北方的生活。
#1443553
在苏联极北地区
沃尔库特在地位上是劳动营管理处所在地,从乌斯特威耳马起,沿乌沙河一带一千多里的各个站、地的劳动营都属这里管。
我也无从知道这些地方究竟有多少犯人。这里,据说有上千人,是煤矿区,沿途还有各种装运站、转运站农场。但最多的是修铁路的人,当时铁路只到科特拉斯,从那里往北,直到沃尔库特,有二千里,都是人烟稀少或渺无人烟的地方,正在分段修建铁路。我们从那里来时,坐在汽车上见到一队队的人,就是修铁路的。因为只靠乌沙河不能完全解决运输问题,夏天要到四、五月才开冻,水也小,七、八月又封江了。由于条件不好,修路的人死了很多。我们到沃尔库特及各个站的犯人算是不幸中的幸人了!
在地理上,东边是北乌拉尔山,常年积雪,北边是北冰洋,西边是荒无人烟的低洼地,冬天冰雪封锁,夏天泥水包围,而且有陷泥。只有南面是一条河,其他就无路可走了,所以,只要把住了河口及河上通道,犯人们不要说跑不了,有翅也飞不出去。
这里气候非常不好,夏天风也不小,从九、十月起,就开始积雪,到次年五、六月才能化完。不见雪的时间,一年不超过三个月。我们走了两个多月,到达时巳经九月了,不几天就下雷了,但还不大。据说,积雪不少,由于风大,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干土还露着,龟裂很厉害,有的裂缝可以埋死人哩。
这里已经见不到树了,在高处一望,八面荒凉,真是赤地千里。所以风特别大,大到路边得立上桩子,用粗绳连起来,人得扶着绳子走才行。
这里的煤矿是前不久才出煤的。据说,在沙俄时代,十九世纪末,一个在北冰洋探险的英国人,不知根据什么迹象,断言这里有丰富的煤田。但沙俄无力开采。
革命后,苏联政府曾派人勘探,也证实了。从三十年代起才动手,但由于交通不便,远处于荒无人烟的北极,无法动用民工,所以由内务部门采取强迫劳动的方法,将犯人送到这里干活。而对其他一些有政治嫌疑或认为不可靠的人,不管有无罪证,也以各种强迫办法,送来开矿。大概认为这可以“一举两得”吧!
这里的煤还是“年轻”的,很容易燃烧,就是不耐烧。
根据煤的形成历史,和有些煤块上存在的大树叶的痕迹,说明在多少万年以前,这里还是热带,茂林区,大叶树,也许当时地球的转动方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地层的变化也可能是很大的。
沃尔库特在地位上是劳动营管理处所在地,从乌斯特威耳马起,沿乌沙河一带一千多里的各个站、地的劳动营都属这里管。
我也无从知道这些地方究竟有多少犯人。这里,据说有上千人,是煤矿区,沿途还有各种装运站、转运站农场。但最多的是修铁路的人,当时铁路只到科特拉斯,从那里往北,直到沃尔库特,有二千里,都是人烟稀少或渺无人烟的地方,正在分段修建铁路。我们从那里来时,坐在汽车上见到一队队的人,就是修铁路的。因为只靠乌沙河不能完全解决运输问题,夏天要到四、五月才开冻,水也小,七、八月又封江了。由于条件不好,修路的人死了很多。我们到沃尔库特及各个站的犯人算是不幸中的幸人了!
在地理上,东边是北乌拉尔山,常年积雪,北边是北冰洋,西边是荒无人烟的低洼地,冬天冰雪封锁,夏天泥水包围,而且有陷泥。只有南面是一条河,其他就无路可走了,所以,只要把住了河口及河上通道,犯人们不要说跑不了,有翅也飞不出去。
这里气候非常不好,夏天风也不小,从九、十月起,就开始积雪,到次年五、六月才能化完。不见雪的时间,一年不超过三个月。我们走了两个多月,到达时巳经九月了,不几天就下雷了,但还不大。据说,积雪不少,由于风大,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干土还露着,龟裂很厉害,有的裂缝可以埋死人哩。
这里已经见不到树了,在高处一望,八面荒凉,真是赤地千里。所以风特别大,大到路边得立上桩子,用粗绳连起来,人得扶着绳子走才行。
这里的煤矿是前不久才出煤的。据说,在沙俄时代,十九世纪末,一个在北冰洋探险的英国人,不知根据什么迹象,断言这里有丰富的煤田。但沙俄无力开采。
革命后,苏联政府曾派人勘探,也证实了。从三十年代起才动手,但由于交通不便,远处于荒无人烟的北极,无法动用民工,所以由内务部门采取强迫劳动的方法,将犯人送到这里干活。而对其他一些有政治嫌疑或认为不可靠的人,不管有无罪证,也以各种强迫办法,送来开矿。大概认为这可以“一举两得”吧!
这里的煤还是“年轻”的,很容易燃烧,就是不耐烧。
根据煤的形成历史,和有些煤块上存在的大树叶的痕迹,说明在多少万年以前,这里还是热带,茂林区,大叶树,也许当时地球的转动方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地层的变化也可能是很大的。
#1443554
我们到达时,这里已用木材建起了两、三条街的房子,福利生活部门已经有了,有几个煤井也出煤了。
苏联政府下决心在这里开煤矿,是因为北方缺煤,连列宁格勒及其他北方城市除了用泥煤、木材外,要用煤都得经过几千里从南方运去,这就太不经济了。
我因为身体瘦弱,经过检查定为三等劳力,因而不用下煤矿及干其他重活,而可以干轻活。
先是整地,拔草,但不几天,下了一场雪,也开始刮风了,穿着单衣已经不行了,地上已有裂纹,根据先到的人一年来的体会,可以用一小段词儿来形容这个地方。且叫它沃尔库特调寄“忆秦娥”吧:
北风烈,八月吹来经年雪。经年雪,
咆哮似虎,刺穿如铁。
举目四顾人迹灭,仰首高望鸟飞绝,
鸟飞绝,长天无物,大地龟裂。
沃尔库特地势较高,空气稀薄,上一个小坡也会使人气喘,感到氧气不足。但气候干燥,对于肺病及心脏病人,各有利弊。
这里属于北极圈,差不多是半年为昼,半年为夜。我们到时,已经天黑了,据说六、七两个月,没有夜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在露天看报纸。冬天在屋里一直却要开着灯,只是上午时南方略有点光亮,表示太阳还存在。
苏联政府下决心在这里开煤矿,是因为北方缺煤,连列宁格勒及其他北方城市除了用泥煤、木材外,要用煤都得经过几千里从南方运去,这就太不经济了。
我因为身体瘦弱,经过检查定为三等劳力,因而不用下煤矿及干其他重活,而可以干轻活。
先是整地,拔草,但不几天,下了一场雪,也开始刮风了,穿着单衣已经不行了,地上已有裂纹,根据先到的人一年来的体会,可以用一小段词儿来形容这个地方。且叫它沃尔库特调寄“忆秦娥”吧:
北风烈,八月吹来经年雪。经年雪,
咆哮似虎,刺穿如铁。
举目四顾人迹灭,仰首高望鸟飞绝,
鸟飞绝,长天无物,大地龟裂。
沃尔库特地势较高,空气稀薄,上一个小坡也会使人气喘,感到氧气不足。但气候干燥,对于肺病及心脏病人,各有利弊。
这里属于北极圈,差不多是半年为昼,半年为夜。我们到时,已经天黑了,据说六、七两个月,没有夜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在露天看报纸。冬天在屋里一直却要开着灯,只是上午时南方略有点光亮,表示太阳还存在。
#1443566
见到从高尔基来的中国人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批人,其中有从高尔基来的和我们情况相同的中国人,有1930年流放去的,1931年流放去的,还有象江一牟那样1930年判了五年劳动改造又判的,1935年释放的李一凡、范文惠,这次又以反革命托派活动罪和我们一样又判了劳动改造五年。
来的中国人还有:鲁也参、纪大才、傅学礼、潘树人、杨春、王源昌等。
相见以后,虽然几年未见了,也没有什么说的,因为彼此都是一样的事。他们之间,除了个别人身体好的,下了煤矿,大部分都分配到生活福利服务部门。
在这样的地方,见面了,有什么说呢?真是:
霜白风冷月色残,草黄荆衰日光寒,
天涯沦落偶相遇,钦语无言各自叹。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批人,其中有从高尔基来的和我们情况相同的中国人,有1930年流放去的,1931年流放去的,还有象江一牟那样1930年判了五年劳动改造又判的,1935年释放的李一凡、范文惠,这次又以反革命托派活动罪和我们一样又判了劳动改造五年。
来的中国人还有:鲁也参、纪大才、傅学礼、潘树人、杨春、王源昌等。
相见以后,虽然几年未见了,也没有什么说的,因为彼此都是一样的事。他们之间,除了个别人身体好的,下了煤矿,大部分都分配到生活福利服务部门。
在这样的地方,见面了,有什么说呢?真是:
霜白风冷月色残,草黄荆衰日光寒,
天涯沦落偶相遇,钦语无言各自叹。
#1443567
>>Po.1443566
(↑这里的“鲁也参”就是给《旅苏纪事》这本书写了序言、把这本书出版的人,作者的好友。之前也出现过。在那个年代活下来真不容易......)
(↑这里的“鲁也参”就是给《旅苏纪事》这本书写了序言、把这本书出版的人,作者的好友。之前也出现过。在那个年代活下来真不容易......)
#1443568
短期的衣食住及工作
我属于弱力队,在外边干了几天活后,又被派到菜窖工作,拣菜,主要是土豆。还是去年的,新土豆还未到,只是作些准备工作。
这活倒还可以,不在露天,还多少可以多吃点菜。
衣服还是自己原来穿的,公家的棉衣裤主要是先供应煤矿上的及室外工作的,我们还排不上号。
而我原有的一件毛衣心爱得暂时还舍不得穿,放在帐蓬里。虽然那里有两个值班的,结果反而让人家偷去了。当我问他们时,他们笑着说:“你到什么地方了,还问这些东西,而且问我们!”这个答复不言自明了。
这里吃的方面,因为是煤矿区、供应较好。黑面包随便吃,各住处的桌上都放着整个的。这一点,后来就再也没碰到过。
在住的方面,他们干活重一点的和来得早一点的,都住木头房,通铺,我们则住在帆布帐蓬里。
据说,住这样的帐蓬还要过冬,真想不到,怎样能顶得住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和几级以上的大风及不断的雪。现在是九月,棚内有两个用铁桶做的炉子,白天封着火,夜间烧得通红。不然就无法睡觉。幸而,不久我就被发走了,未尝到冬天帐蓬的滋味。
劳动营中的怪闻
这里是个大劳动营,说不清有多少人。
犯人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们这样的人,是属于政治犯。不论分配到什么地方去,尽管有程度不同,但都得干活。
另一类是刑事犯,他们自己叫做生活犯,很会接近人,各层小头目都由他们充任,有一部分也干活,而且干的还不错,但有一部分什么都不干,生法子在混,完全未改本性。这里有大偷小窃、贪污、投机倒把、强奸、妓女等等。这里女犯人很少,她们成了攫取的目标,可以什么都不干。但吃、穿都不缺,有人给送上门,她们是变相的或者真正的卖淫者。没有女人的地方,还有几个壮汉聚伙鸡奸的。
还有赌博的,赌钱、赌吃的,还赌相互偷盗,输了的人必须去偷人家的东西。
偷的风气很盛行,相互偷,但较多的是偷公家的。有一次库房来了黄油,过了几天,被偷出了几箱,有的还在住房中公开拿出来吃。有的人看见了也装作不知道。
我属于弱力队,在外边干了几天活后,又被派到菜窖工作,拣菜,主要是土豆。还是去年的,新土豆还未到,只是作些准备工作。
这活倒还可以,不在露天,还多少可以多吃点菜。
衣服还是自己原来穿的,公家的棉衣裤主要是先供应煤矿上的及室外工作的,我们还排不上号。
而我原有的一件毛衣心爱得暂时还舍不得穿,放在帐蓬里。虽然那里有两个值班的,结果反而让人家偷去了。当我问他们时,他们笑着说:“你到什么地方了,还问这些东西,而且问我们!”这个答复不言自明了。
这里吃的方面,因为是煤矿区、供应较好。黑面包随便吃,各住处的桌上都放着整个的。这一点,后来就再也没碰到过。
在住的方面,他们干活重一点的和来得早一点的,都住木头房,通铺,我们则住在帆布帐蓬里。
据说,住这样的帐蓬还要过冬,真想不到,怎样能顶得住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和几级以上的大风及不断的雪。现在是九月,棚内有两个用铁桶做的炉子,白天封着火,夜间烧得通红。不然就无法睡觉。幸而,不久我就被发走了,未尝到冬天帐蓬的滋味。
劳动营中的怪闻
这里是个大劳动营,说不清有多少人。
犯人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们这样的人,是属于政治犯。不论分配到什么地方去,尽管有程度不同,但都得干活。
另一类是刑事犯,他们自己叫做生活犯,很会接近人,各层小头目都由他们充任,有一部分也干活,而且干的还不错,但有一部分什么都不干,生法子在混,完全未改本性。这里有大偷小窃、贪污、投机倒把、强奸、妓女等等。这里女犯人很少,她们成了攫取的目标,可以什么都不干。但吃、穿都不缺,有人给送上门,她们是变相的或者真正的卖淫者。没有女人的地方,还有几个壮汉聚伙鸡奸的。
还有赌博的,赌钱、赌吃的,还赌相互偷盗,输了的人必须去偷人家的东西。
偷的风气很盛行,相互偷,但较多的是偷公家的。有一次库房来了黄油,过了几天,被偷出了几箱,有的还在住房中公开拿出来吃。有的人看见了也装作不知道。
#1443570
东方人可占便宜
当时那里的中国人,朝鲜人很少,除了少数几个下煤矿及于一般工作外,大多数人都在生活福利部门,如洗衣房、澡堂面包房、厨房。所以,他们的衣食住各方面都比较好。
在俄国人眼中,他们能做这样的工作,老实,是最主要的原因。
从沃尔库特被发送到达沃尔库特约一个月,在十月初又有一批约二百多人被发送到下游。
其中中国人有我、鲁也参、李一凡三个。天已经很冷了,我们被装在一个运货的大木船上,由一个小轮拖着走。过了一天,小轮单独走了,我们那个大木船便独自顺流漂着走,后边还跟着一只押送人员的小船。这时水大,所以相对说起来,走的还不太慢。
因为天气已冷,犯人们都在舱底,分成四行象在坟墓里一样,一个挨着一个躺着。
但由于是个旧船,舱底的木板大概已经坏了,有的用脚一踏就见到水,可能是个漏船,而且水离舱底板只有不过儿寸,因而底板潮湿得很。
有些人有东西,下边还可铺得厚一些,上边盖多一些,还会暖一些。我们三个中国人,除了身上一件秋大衣及两件棉大衣外什么都没有。我们又不那么会强占、投机取巧,占的地方又在靠楼梯的地方,上边就是个大口子,如同天窗一样,只是由于楼梯挡着,我们才没有看到天空。怎么办呢?我们将秋大衣铺在下面作垫子、两件棉大衣盖在上边,兼顾两侧。三个人侧身面对一个方向,互相挤在一起,翻身时要一齐翻才行。这样可以将各人的体温相互取暖,就靠这样来抵御寒冷。
每天凌晨,船内咳声四起,不是困得很时,不容易睡得着。好在上天保佑,我们三个体弱的人,睡的地方不好,铺盖的都很少,而由于相互挤着取暖,居然顶着了寒冷而不咳嗽。俄国人觉得奇怪,连我们自己也未料到。
有时夜里醒来,听到小浪打着船,心里真有点寒栗。前途未卜,不知究竟是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早晨,被咳声震醒也不起来,因为三个人挤着,比较暖和多了。
当时那里的中国人,朝鲜人很少,除了少数几个下煤矿及于一般工作外,大多数人都在生活福利部门,如洗衣房、澡堂面包房、厨房。所以,他们的衣食住各方面都比较好。
在俄国人眼中,他们能做这样的工作,老实,是最主要的原因。
从沃尔库特被发送到达沃尔库特约一个月,在十月初又有一批约二百多人被发送到下游。
其中中国人有我、鲁也参、李一凡三个。天已经很冷了,我们被装在一个运货的大木船上,由一个小轮拖着走。过了一天,小轮单独走了,我们那个大木船便独自顺流漂着走,后边还跟着一只押送人员的小船。这时水大,所以相对说起来,走的还不太慢。
因为天气已冷,犯人们都在舱底,分成四行象在坟墓里一样,一个挨着一个躺着。
但由于是个旧船,舱底的木板大概已经坏了,有的用脚一踏就见到水,可能是个漏船,而且水离舱底板只有不过儿寸,因而底板潮湿得很。
有些人有东西,下边还可铺得厚一些,上边盖多一些,还会暖一些。我们三个中国人,除了身上一件秋大衣及两件棉大衣外什么都没有。我们又不那么会强占、投机取巧,占的地方又在靠楼梯的地方,上边就是个大口子,如同天窗一样,只是由于楼梯挡着,我们才没有看到天空。怎么办呢?我们将秋大衣铺在下面作垫子、两件棉大衣盖在上边,兼顾两侧。三个人侧身面对一个方向,互相挤在一起,翻身时要一齐翻才行。这样可以将各人的体温相互取暖,就靠这样来抵御寒冷。
每天凌晨,船内咳声四起,不是困得很时,不容易睡得着。好在上天保佑,我们三个体弱的人,睡的地方不好,铺盖的都很少,而由于相互挤着取暖,居然顶着了寒冷而不咳嗽。俄国人觉得奇怪,连我们自己也未料到。
有时夜里醒来,听到小浪打着船,心里真有点寒栗。前途未卜,不知究竟是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早晨,被咳声震醒也不起来,因为三个人挤着,比较暖和多了。
#1443571
过了几天这样的漂泊生活,天更冷了,雪花也从天窗落到我们的身上,上船板一看,河中已到处是冰,岸边已开始冻了。
看看水,才真正感觉到寒冷。
有一天夜里,押送人员把我们都叫醒,让大家收拾东西准备上岸。因为冰太多,船已走不动了。
我们出来一看,船离岸只有几步,已冻在冰内,到处覆盖着一层白雪,但雪已停,而且月光高照在天上,反映到雪地,倒是一幅美景,可惜此时我们无心去欣赏了。
我们船上的人,大部分是年老、体弱的,少数是调皮捣蛋的。
押送人员叫我们准备步行前进,说离这里约二十里,就可以找到停留的地方。但有三、四个年老体弱又有病的人,实在走不动了,愿意在附近草堆(不知道谁打的牲口饲料)躺着等待交通工具。押送人员开始不同意,还说不能留人看管他们,他们说,他们连走都不能走了,可能死在这里,还怕跑得了吗?并希望押送人员不要留在那里,让他们安然自由地死在那里吧!押送人员也无办法,只好不管他们了。
押送人员领着我们,有时在岸上,有时在河边冰冻的地方,有时在岸坡上,踏着雪,顶着月,深一步浅一步地稀稀拉拉象打败仗的逃兵似的,散乱地排着长队摸着前进。
不少人摔跤了,爬起来又走。带着行李的人,这时候可麻烦了。我们一无所有,则比较轻松。不少人找到一根棍或从树上弄一个枝权当拐杖,这样还好走一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走得满身大汗,才望见了一个象是居民点的地方,这可盼到了。
走到近处一看,原来就是我们一个多月前因水浅下船而停留过的那个农场——考其莫斯。
我们都挤进了食堂,农场里的人还未起床。
坐下去后,就不觉得冷了,很快,你靠我,我靠你,大家都睡着了。这真是饥寒困累交加的结果啊!直到打饭的人来了,才把我们叫醒。
天亮后,押送人员在农场要了一个爬犁(雪橇)去找留下来的那三个人,据说只回来一个病人,两个已在那里死了,把他们拉回来埋了,大概在册子上注上“病死”就完事了。
以后,把我们安置到一个新建好的马棚里,临时关押犯人。自己砍树木。建立了通铺,自己在路边架上大锅,算是给我们二百来人做饭,又装了个烧水的地方。
我们三个人都分配了临时工作,我烧水,鲁也参修整锯条,李一凡值日,都是按轻工作分配的。
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发送到什么地方。在这里只是暂时的。
看看水,才真正感觉到寒冷。
有一天夜里,押送人员把我们都叫醒,让大家收拾东西准备上岸。因为冰太多,船已走不动了。
我们出来一看,船离岸只有几步,已冻在冰内,到处覆盖着一层白雪,但雪已停,而且月光高照在天上,反映到雪地,倒是一幅美景,可惜此时我们无心去欣赏了。
我们船上的人,大部分是年老、体弱的,少数是调皮捣蛋的。
押送人员叫我们准备步行前进,说离这里约二十里,就可以找到停留的地方。但有三、四个年老体弱又有病的人,实在走不动了,愿意在附近草堆(不知道谁打的牲口饲料)躺着等待交通工具。押送人员开始不同意,还说不能留人看管他们,他们说,他们连走都不能走了,可能死在这里,还怕跑得了吗?并希望押送人员不要留在那里,让他们安然自由地死在那里吧!押送人员也无办法,只好不管他们了。
押送人员领着我们,有时在岸上,有时在河边冰冻的地方,有时在岸坡上,踏着雪,顶着月,深一步浅一步地稀稀拉拉象打败仗的逃兵似的,散乱地排着长队摸着前进。
不少人摔跤了,爬起来又走。带着行李的人,这时候可麻烦了。我们一无所有,则比较轻松。不少人找到一根棍或从树上弄一个枝权当拐杖,这样还好走一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走得满身大汗,才望见了一个象是居民点的地方,这可盼到了。
走到近处一看,原来就是我们一个多月前因水浅下船而停留过的那个农场——考其莫斯。
我们都挤进了食堂,农场里的人还未起床。
坐下去后,就不觉得冷了,很快,你靠我,我靠你,大家都睡着了。这真是饥寒困累交加的结果啊!直到打饭的人来了,才把我们叫醒。
天亮后,押送人员在农场要了一个爬犁(雪橇)去找留下来的那三个人,据说只回来一个病人,两个已在那里死了,把他们拉回来埋了,大概在册子上注上“病死”就完事了。
以后,把我们安置到一个新建好的马棚里,临时关押犯人。自己砍树木。建立了通铺,自己在路边架上大锅,算是给我们二百来人做饭,又装了个烧水的地方。
我们三个人都分配了临时工作,我烧水,鲁也参修整锯条,李一凡值日,都是按轻工作分配的。
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发送到什么地方。在这里只是暂时的。
#1443580
>>Po.1443571
(↑回到农场了......每次回到农场都会好一点,固定回血处(?
([ ´ー`]接下来要留在农场4年,已经算过得不错的时期了。自从第二次被捕以来,虽然经历丰富了许多,但还是苦兮兮的,人们走散了一部分、死了一部分、下落不明一部分,认识的人差不多都走散了。能够重新见到鲁也参,实属幸运。)
(在引用串号的这一段,还死了两个体弱老人,只活下来一个。其实熬过来就能进农场里面了,但是没熬过来......)
(国内的事他们无法同步得知,只能靠报纸记一些历史节点事件,生活重心已经放在劳改流放生活,很少能获取政治时事信息了。目前时间点是1937年,上次知道的国内事件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上上次是西安事变,跨度还是蛮大的......)
(↑回到农场了......每次回到农场都会好一点,固定回血处(?
([ ´ー`]接下来要留在农场4年,已经算过得不错的时期了。自从第二次被捕以来,虽然经历丰富了许多,但还是苦兮兮的,人们走散了一部分、死了一部分、下落不明一部分,认识的人差不多都走散了。能够重新见到鲁也参,实属幸运。)
(在引用串号的这一段,还死了两个体弱老人,只活下来一个。其实熬过来就能进农场里面了,但是没熬过来......)
(国内的事他们无法同步得知,只能靠报纸记一些历史节点事件,生活重心已经放在劳改流放生活,很少能获取政治时事信息了。目前时间点是1937年,上次知道的国内事件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上上次是西安事变,跨度还是蛮大的......)
#1443581
大战虱子
本来在三个月前,在路上押送时,身上都已经有虱子了,到了沃尔库特也没人管这些事,虱子就繁殖愈来食多,到了这里在马棚里搭上左右上下通铺,二百多人,挤得满满的,虱子就更加猖獗了。
其数量简直多得不得了,在我盖的大衣上,里外到处爬。那时天已很冷,我白天将大衣挂在外边去冻虱子,果然它们都不会动了,不用抓,用手摇打几下,都掉下去了,把衣领一翻,里边一群一群的,真把我吓了一跳。晚上初睡时,因疲倦了,还不怎样,睡醒一觉后,觉得身上到处在爬,伸手一摸,就可以抓住。俗话说:“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那是不符合事实的,多了并不是不咬,而是到处在咬,实在是没有办法罢了。
过了一个多月,天气冷得很了,才决定把我们移交给农场。为了不传到农场,对虱子进行了一场“大战”。
我们铺的草全烧了,还把房屋关起来,用硫黄薰了两昼夜,我们洗了澡,把内衣全换了,外边衣服、手巾、用品全部用硫黄薰了一天,而且这边进、那边出,都要彻底过一个消毒关,然后才允许我们进农场,算是农场的劳改犯。
本来在三个月前,在路上押送时,身上都已经有虱子了,到了沃尔库特也没人管这些事,虱子就繁殖愈来食多,到了这里在马棚里搭上左右上下通铺,二百多人,挤得满满的,虱子就更加猖獗了。
其数量简直多得不得了,在我盖的大衣上,里外到处爬。那时天已很冷,我白天将大衣挂在外边去冻虱子,果然它们都不会动了,不用抓,用手摇打几下,都掉下去了,把衣领一翻,里边一群一群的,真把我吓了一跳。晚上初睡时,因疲倦了,还不怎样,睡醒一觉后,觉得身上到处在爬,伸手一摸,就可以抓住。俗话说:“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那是不符合事实的,多了并不是不咬,而是到处在咬,实在是没有办法罢了。
过了一个多月,天气冷得很了,才决定把我们移交给农场。为了不传到农场,对虱子进行了一场“大战”。
我们铺的草全烧了,还把房屋关起来,用硫黄薰了两昼夜,我们洗了澡,把内衣全换了,外边衣服、手巾、用品全部用硫黄薰了一天,而且这边进、那边出,都要彻底过一个消毒关,然后才允许我们进农场,算是农场的劳改犯。
#1443593
([ ゚∀゚]🎉进度条过半啦!)
( >>Po.1441070 ←这一部分刚刚完结,是全书最长的部分)
( >>Po.1442076 >>Po.1442077 ←之后只剩这两个部分啦!)
( >>Po.1441070 ←这一部分刚刚完结,是全书最长的部分)
( >>Po.1442076 >>Po.1442077 ←之后只剩这两个部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