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6
👍
6
💗
3
🎉
1
#1022452
我们将重逢于彼得堡,
仿佛在那里我们埋葬了太阳,
在那里我们会首次发出音来,
为一个无意义而又被祝福的词。
在苏维埃之夜的天鹅绒昏暗中,
在天鹅绒的星际空虚中。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哀歌》·《我们将重逢于彼得堡》
——(俄)曼德尔施塔姆 著;王家新 译
仿佛在那里我们埋葬了太阳,
在那里我们会首次发出音来,
为一个无意义而又被祝福的词。
在苏维埃之夜的天鹅绒昏暗中,
在天鹅绒的星际空虚中。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哀歌》·《我们将重逢于彼得堡》
——(俄)曼德尔施塔姆 著;王家新 译
#1022472
1932年4月23日苏联历史“斯大林主义阶段”的开始,当时党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法令,“解散所有艺术团体,并宣布所有苏联‘创意工作者’将根据职业组织起来在艺术家、建筑师等的单一‘创意联盟’中”(Groys 1992,33)
权威话语是“从外部接近我们的特权语言;它是疏远的、禁忌的,并且不允许在其框架背景下玩耍(例如,神圣的文书)。我们接受它。它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只是在掌权时;如果被废黜,它会立即变成一件死物,一件遗迹。”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权威话语是“从外部接近我们的特权语言;它是疏远的、禁忌的,并且不允许在其框架背景下玩耍(例如,神圣的文书)。我们接受它。它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只是在掌权时;如果被废黜,它会立即变成一件死物,一件遗迹。”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1022478
制度和权力关系的复杂系统使得仪式化行为和权威话语的无处不在的复制成为可能。例如,如果党内和共青团积极分子没有复制这些形式的权威语言,或者如果他们公开参与对这种语言的批判性重写,他们将面临受到官方谴责、丢掉工作或更严重后果的风险。权威话语不可避免且无法改变的普遍看法进一步塑造了这种话语的仪式化形式的再生产。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权威话语的生产和流通的特定条件之上的,国家拥有霸权,可以强加一种广泛传播的现实表述,这种表述在该话语中得到阐述,作为共享的“公共”话语广泛传播,从而保证任何替代表述或反表述都不会获得相同结果的地位。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1022498
忘了,此前就是是Chapter 1 ,Late Socialism: An Eternal State
#1022528
这些日常工具、参考资料和场景的标准化是苏联时期更大范围的话语标准化的一部分,集中体现在覆盖城市空间的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口号和海报中。这些标志是如此普遍、相同和可预测,以至于它们对行人来说变得透明——并且只是“日常生活的巨大背景”
——Chapter 2 Hegemony of Form: Stalin's Uncanny Paradigm Shift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Chapter 2 Hegemony of Form: Stalin's Uncanny Paradigm Shift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1022548
苏联意识形态核心悖论,我将其称为勒福特悖论,这是不可通约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悖论——通过党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完全控制来实现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完全解放。
——Chapter 2 Hegemony of Form: Stalin's Uncanny Paradigm Shift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Chapter 2 Hegemony of Form: Stalin's Uncanny Paradigm Shift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1022554
这里的“大师”是机翻,原文是“master”,我的体感是“大爹”( ゚∀。)
#1022570
>>Po.1022554
我知道了!是“老大哥”
我知道了!是“老大哥”
#1022584
通过集体写作、相互模仿和定期编辑的过程,个人风格得到平衡,个人对文本的责任最小化。在结构层面上,权威语言的不同实例变得越来越相似,也越来越可预测。
CC 演讲稿撰写者使用俚语来称呼新的写作风格,称其为“块写”(领导层试图避免文本中出现任何歧义,不仅导致语言结构日益规范化,而且将这种新规范推向越来越笨拙。句子变得更长,动词的数量减少,名词越来越多地串成链形成长名词短语,修饰语变得多重并使用最高级,等等)
这种从动词转向更繁琐的形式化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苏联权威语言在结构的各个层面(句法、词法、叙事等)和所有上下文中都变得越来越引用和循环。这种类型的每一个新文本都起到了引用的作用。因为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复制的相对固定的“块”现在“不仅包括单个短语,也包括整段的。”
文本的叙事结构变得循环,以至于许多公式化的演讲和文书可以“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阅读,结果相似”。
——Chapter 2 Hegemony of Form: Stalin's Uncanny Paradigm Shift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一言以蔽之,党八股( ゚ω゚)
CC 演讲稿撰写者使用俚语来称呼新的写作风格,称其为“块写”(领导层试图避免文本中出现任何歧义,不仅导致语言结构日益规范化,而且将这种新规范推向越来越笨拙。句子变得更长,动词的数量减少,名词越来越多地串成链形成长名词短语,修饰语变得多重并使用最高级,等等)
这种从动词转向更繁琐的形式化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苏联权威语言在结构的各个层面(句法、词法、叙事等)和所有上下文中都变得越来越引用和循环。这种类型的每一个新文本都起到了引用的作用。因为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复制的相对固定的“块”现在“不仅包括单个短语,也包括整段的。”
文本的叙事结构变得循环,以至于许多公式化的演讲和文书可以“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阅读,结果相似”。
——Chapter 2 Hegemony of Form: Stalin's Uncanny Paradigm Shift
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 The Last Soviet Generation(Alexei Yurchak)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阿列克谢·尤尔恰克
一言以蔽之,党八股( ゚ω゚)
#1022767
>>Po.1022584
尽管任何人权威语言,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宗教的,都包含许多公式化的结构、陈词滥调的“声音片段”和仪式化的特征——因此被高度引用——晚期社会主义的新权威语言已经获得了某些独特的特征。这种语言已经变成了我所说的超规范化——也就是说,它的规范化过程不仅影响了语言、文本和叙事的所有层面,而且本身也成为了目的,导致了固定和繁琐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通常在陈述意义的层面上既没有解释也不容易解释。这种向超规范化语言的转变是我们理解晚期社会主义的关键,在这种语言中,陈述维度越来越不受约束。
尽管任何人权威语言,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宗教的,都包含许多公式化的结构、陈词滥调的“声音片段”和仪式化的特征——因此被高度引用——晚期社会主义的新权威语言已经获得了某些独特的特征。这种语言已经变成了我所说的超规范化——也就是说,它的规范化过程不仅影响了语言、文本和叙事的所有层面,而且本身也成为了目的,导致了固定和繁琐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通常在陈述意义的层面上既没有解释也不容易解释。这种向超规范化语言的转变是我们理解晚期社会主义的关键,在这种语言中,陈述维度越来越不受约束。
#1022768
想到上海封控期间,有人在街头做了个声音实验,用喇叭循环播放从众多公文中剪切下来的不连贯的碎片化词语,连着放了几天也没人有所反应。宣传的声音只是一个宏大的、人们熟视无睹的背景板,在陈述维度上逐渐失去意义——没人在乎喇叭里具体播着什么。
#1022771
>>Po.1022767
*任何的
*任何的
#1022782
难以喘气。苍天下蠕虫川流不息,
没有一个星辰发出声音。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我的世纪,我的野兽》·《车站音乐会》
——(俄)曼德尔施塔姆 著;王家新 译
没有一个星辰发出声音。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我的世纪,我的野兽》·《车站音乐会》
——(俄)曼德尔施塔姆 著;王家新 译
#1022813
想起昨天看坦厕有坦妹投稿询问如何回怼cn靠游行起家如今却没有游行自由,高赞评论回复:冷知识,cn是有游行自由的,需要申请
我请问需要申请的罢工和游行,你们不觉得这本身就很讽刺么( ゚ω゚)
我请问需要申请的罢工和游行,你们不觉得这本身就很讽刺么( ゚ω゚)
#1022818
随着越来越强调形式的复制,具体的文本和标语在什么语境中具有什么意义或功能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意义正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滑动。换句话说,这种话语正在经历我在第1章中描述的表演性转变:它的表演性维度(常规化和仪式化形式的再现)变得比陈述性维度(可能与这些形式相关的陈述性意义)更为重要。
#1022824
更列宁的列宁(`ヮ´ )
这部分内容真有种荒诞的幽默感,流水线般生产规范的伟大符号
这部分内容真有种荒诞的幽默感,流水线般生产规范的伟大符号
#1022827
>>Po.1022824
:艺术家最需要的物品是列宁的死亡面具和他的头像模型。每一位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受人尊敬的艺术家都试图通过纪念碑工厂的个人联系来获得它们。它们被无休止地复制。
列宁的死亡面具和头像不是普通的意识形态形象,而是符号学“索引”,指向苏联意识形态的一个关键组织概念,即它的主要能指“列宁”。他们指着在红场国家中心的陵墓中可以观察到的他的真实身体。这些意识形态形象构成了整个苏联象征秩序中列宁肉身的重要标志性痕迹。
:艺术家最需要的物品是列宁的死亡面具和他的头像模型。每一位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受人尊敬的艺术家都试图通过纪念碑工厂的个人联系来获得它们。它们被无休止地复制。
列宁的死亡面具和头像不是普通的意识形态形象,而是符号学“索引”,指向苏联意识形态的一个关键组织概念,即它的主要能指“列宁”。他们指着在红场国家中心的陵墓中可以观察到的他的真实身体。这些意识形态形象构成了整个苏联象征秩序中列宁肉身的重要标志性痕迹。
#1023120
大卫·基奥尼·摩尔:《“后殖民”的“后”是否等同于“后苏联”的“后”?走向全球后殖民批判》(2001)
后殖民地的文化被认为存在着后殖民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对自治(autonomy)的渴望与历史上的依赖(dependence)之间、对本土性(autochthony)的追求与混生(hybrid)和部分源自殖民的现实之间、对抵抗(resistance)与共谋(complicity)之间、以及对模仿(imitation,或模拟)与原创(originality)之间的矛盾之中。后殖民地的人民对逃离曾经被殖民的处境怀有激烈的热情,但重整旗鼓建立新殖民关系的危险始终存在。
后殖民地的文化被认为存在着后殖民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对自治(autonomy)的渴望与历史上的依赖(dependence)之间、对本土性(autochthony)的追求与混生(hybrid)和部分源自殖民的现实之间、对抵抗(resistance)与共谋(complicity)之间、以及对模仿(imitation,或模拟)与原创(originality)之间的矛盾之中。后殖民地的人民对逃离曾经被殖民的处境怀有激烈的热情,但重整旗鼓建立新殖民关系的危险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