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98845
qotZyyxL (肥适之) 2022-03-21 00:29:16
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4
👍 6
💗 3
🎉 1
qotZyyxL Po 2024-01-13 03:16:47
>>Po.1172506

因“改族”呼声一直不断,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87年联合发布第36号文件《关于填写居民身份证民族成分等问题的几项规定》,文件规定:穿青人可以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公安部于2003年下发的《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规定居民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民族一栏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作为一种过渡办法。

2014年5月至6月,贵州省织金县、纳雍县等县,开展穿青人族称认同意愿调查工作,罗列了彝族、蒙古族、白族、仡佬族、苗族、布依族、汉族等7个可选民族,也可选择维持现状,保留穿青人身份。调查结果显示改为“汉族”的意愿最低。

“穿青人”从与“屯堡人”一同入黔后分道扬镳,再到被后来的汉人移民“开除汉籍”,最后到自我认同“不当汉人”,从头到尾贯穿其中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权利,而对权利的认知,穿青人群体中的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则显然有着不同的诉求。

纳雍县勺窝乡陈姓农民说“穿青人一直要坚持是单一少数民族,主要涉及三生(升)的问题。如果国家确定穿青人为少数民族,一是可以多生一个孩子;二是孩子升学可以照顾20分,这对学生考学十分重要;三是有些想升官的,相关条件和要求要比汉族低一些”

纳雍县勺窝乡的一位陈姓大学生则说:“我们一直要坚持穿青人是一个单一少数民族,主要原因在于要增强民族认同,民族归属感。根据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穿青人应该是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在上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经将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民族认同感或民族自觉的认同意识后,我们才理解了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东西。穿青人之所以与彝族、汉族以及屯堡人不同,不仅在于生活条件的不同,还在于心理素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穿青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A]/费孝通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
费孝通.兄弟民族在贵州[A]/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64.
中间群体、边民与他者——贵州穿青人的族群形成和认同
qotZyyxL Po 2024-01-13 12:39:18
《极权主义的起源》作者汉娜·阿伦特,林骧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5.31。

如果说群众受到一种逃避现实的愿望所蛊惑,因为在他们本质上无家可归的存在中,他们不再能忍受事实的偶然件和不可理解,那么同样地,他们对虚构的渴望也与人类思维的能力有关,人类思维结构的一致性高于纯粹的思维现象。群众逃避现实,这是对世界的一种判决,他们被迫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却又不能在其中生存,因为偶然性变成了这个世界里的最高主宰,人类需要经常地将混乱的、偶然的条件转化为一种相对的比较一致的人为条件。群众反对“现实主义”、常识,以及“世界的表面真实”(plausibilities of the world)(伯克语),原因是他们的分子化,他们失去社会地位,随之失去整个社群关系,而常识本来只有在它的范围内才能产生意义。他们在精神上和社会上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就无法以一定的尺度来深刻洞悉任意性与计划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极权主义宣传只有在常识失效的地方才能大量地侮辱常识。或者面对混乱的发展和完全任意性的衰落,或者服从于最严格的、异想天开的意识形态虚构的一致性,群众可能永远只会选择后者,随时以牺牲个人来作为代价——这并不因为他们愚蠢或邪恶,而是因为在总体的灾难中,这种逃避至少给予他们一种最低限度的自尊。
qotZyyxL Po 2024-01-13 16:52:43
《战栗黑洞》⭐⭐⭐

在电影类别整体评分一般,因为我既对克苏鲁元素感觉一般,也不喜欢看恐怖片。但不得不说克味塑造真的很好,非常纯正,并且我也很欣赏闭环的故事结构——不仅闭环,因为克苏鲁世界观的原因,甚至可以是开放的,混沌的,情节发展与叙事结构个人认为不亚于《十二猴子》。整体来说还是一部相当可以的克苏鲁恐怖电影。
qotZyyxL Po 2024-01-13 17:05:56
还是整理一下在叉的影评吧

《绿夜》⭐⭐

很一般,卖点也就题材和冰的美貌了。难怪宣传时大热,内地真能看盗版时却没什么水花…!
剧情发展生硬突兀毫无感染力,看到电影后半段本应是高潮的地方甚至睡了过去…睡醒了又接着看,情节发展也云里雾里,情感发展很生硬,没有感染力到我甚至看着冰冰姐后期染了和绿毛女主一样的绿毛,无心理会“她成为她”这种一目了然的交代,只会漫不经心琢磨“这shai光染不行啊,还得漂”和“我瞅着这一绺绺头发不像是染的,像假发片呢,不到位”这种破事。( -д-)
至于演技,说实话在我的观感上反而觉得冰表现得比绿要好…冰#给我一种破碎感#,绿显得有点油腻,尤其是前期,中期也油。

不过这部电影里倒是有一幕和一部分明喻我挺喜欢的,图中是强奸冰的丈夫,这一幕的鲜血和脖子上缠着的仿佛荆棘的电线让人联想到耶稣,很讽刺。
强暴前道貌岸然处处讨好念叨着“主的恩惠”,强暴时念着“我原谅你”,被二位女主砸得头破血流,用圣诞树装饰电线勒到窒息,大概是导演对某种宗教象征上的反叛,此外电影也有多处对宗教符号进行了表达,相当明晃晃。

*不过很微妙,我觉得耶稣基督这个形象是很有些母性光辉在身上的,他和传统父权制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他父亲上帝才给人那种强硬的、威权的形象(旧约上帝)。
难道、、是看到了时不时推一下耶稣的版友才会这么想。。??没办法,圣痕的确很像virgina( ☉д⊙)
qotZyyxL Po 2024-01-13 17:19:51
>>Po.1172770

*碎碎念
前几天听播客正好谈论电影中的女性,说是一开始电影中的女性总在争夺某个男性又或者男性如何获得女性的芳心,但到现在女性主义崛起的时期,电影主题转变为女性共同离开男性,说得挺一针见血的。

就我看过的,不评价质量只谈剧情,从《消失的她》女主揪出渣男到《小姐》二人离开变态叔父和骗子,到这部《绿夜》,离开丈夫,都挺切当下这个潮流的。(《走私》倒可能算个例外,这有点微妙)
问题是无论是争夺还是离开,在这样电影叙事里女性都依然离不开男性,围绕着某个发挥重要作用(正面或负面)的男性打转,真正只属于女性角色的电影还需要探索。
播客里举了个与此对应的例子:《教父》其中一个典型情节:男人们把女性们关在门外,自己讨论事情。

很诡异,又想起《黑白魔女库伊拉》,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确非常女性主义…,总感觉这部电影被低估了,被商业作品的光芒掩盖了可以挖掘出来的议题讨论。也可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弑父剧情……
大反派库伊拉生母和库伊拉都是女性,甚至于主角要报的仇都是为养母报的,剧情上彻底围绕着女性角色展开,让人印象深刻的男性只有管家和两个跟班(朋友)。
虽然剧情上是弑母,却让人觉得更像是弑父(概念上的),她从生母那习得技艺,才华上又超越了生母,复仇谋取生母之位。生母对她没有温情,只是利用与支配,在这一层面上,她的生母即是“弑父精神”中的父,也可以是作为女性的父权制代表符号(这里提到父权制更侧重于“权”,也即权力关系方面上的讨论)。基于对养母的爱,她挑战了教育她又利用她的权威,获得自由,成功复仇,最后获得了那个权威的位置(但这算是一种屠龙者终成龙吗?)。
再往后退,退到更早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时尚女魔头也作为支配性的权威存在,但女主在挑战权威并获胜之后,却选择退回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新生活。
这两个不同的选择对照,也挺有意思的。
qotZyyxL Po 2024-01-13 17:28:04
《走私》⭐⭐

非常普的一部电影……感觉受骗。
被列入清单是因为看到有人说《芭比》在韩国折戟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更直白,卧槽啊这纯碰瓷吧,尽管都是性别相关的商业电影,但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芭比再温和也是有包含不少正经议题和理论的,而且芭比这个世界观设定就注定不会直接用前现代的方式(指直接砍人)来讨论如何对抗父权制啊?

唯一的卖点是“大女人复仇各路男反派”爽片(是的我印象里看别人宣传语大致就是这样),蹭了性别但剧情很普很无聊,也没有很爽。那些男反派连父权制的符号都算不上,就剧情来看纯粹就是脸谱化的角色啊,我认为它们不是一个赛道的。看有不少人也觉得很普,但因女性们复仇把剧里所有男的都杀了的结局给了这部电影高分,感觉就像碍于人情礼貌性点赞。
qotZyyxL Po 2024-01-13 17:30:00
>>Po.1172786
包装得很先进很酷炫,打开一看不过就是轻飘飘的东西。
qotZyyxL Po 2024-01-13 17:52:59
>>Po.1172780
以我目前的想法及观点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父权制的核心在于“男性主导的不公正权力关系”,落在权力关系不对等而非本质化的性别差异。
belike性关系的不对等是基于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如果只谈性解放而不改变权力关系,那么也只会落入新的陷阱,受到新自由主义与父权制的多重压迫,比如工作与母职的多重剥削,比如化妆的自由等等——我这里并不是要抨击“服美役”,而是说这种解放与自由对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没什么影响。
基于此,女性(或者其他性别)如果在这种权力关系中支配别人,那么也是一种“父权制”。男性支配男性,也是一种父权制,比如酒桌文化的强行劝酒,比如来自父亲的家暴。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有点泛化了(……
qotZyyxL Po 2024-01-13 23:25:22
《安魂曲·没有英雄人物的叙事诗·开场白·第一部 1913年·第三章》(节选)阿赫玛托娃

我们还会在彼得堡相聚,
在那里我们仿佛埋葬了太阳。
——奥·曼德尔施塔姆

整座服丧的城市在漂浮,
漂浮在涅瓦河上,是顺水还是逆流——
 一点目的也没有,
  只要求远离自己的坟墓。
加列尔街上跨街桥楼漆黑,
 夏花园的信风旗歌声细碎,
  月亮洒下银白的光辉,
   在白银世纪的上空凝住。
qotZyyxL Po 2024-01-14 09:29:51
沁园春・有感​/宋・陆游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馀此身。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蓴。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qotZyyxL Po 2024-01-14 17:07:43
网页链接
很好玩的进化心理学!( ᐛ )
qotZyyxL Po 2024-01-14 17:51:10
网页链接
《地府置业》,这个就是纯声音喜剧小品了・゚( ノヮ´ )好有创意
qotZyyxL Po 2024-01-14 21:26:31
>>Po.900726
是这样,本人也是好奇去看大冰的,还是有些收获的,拓宽了认知,击穿了评分下限,从而对许多书都有了一颗和善包容的宽怀之心(*゚∀゚*)
qotZyyxL Po 2024-01-14 23:41:26
故事发生的地点——喷泉楼。时间——1941年1月5日。窗户上映出白雪覆盖的枫树的幻影。1913年地狱般的丑角戏刚刚收场,它唤醒了时代的伟大沉默者的默默无语,并留下适合于每次节日喜庆的或悲戚送葬队伍所造成的特有混乱——火焰的烟雾、地上的花朵、永远丧失的神圣的礼品……风在烟囱里呼啸,在这片呼啸中可以猜到隐藏得很深又很巧妙的《安魂曲》的片段。至于镜子里隐隐闪现的东西,最好不去想它。
……茉莉花丛,
但丁从那里走过,气流空荡。

——尼·克

*尼古拉·克柳耶夫(1884-1937),俄罗斯诗人。此处题词引自他的诗《我对你愤怒,忧伤地咒骂》(1932)。
qotZyyxL Po 2024-01-15 04:39:18
>>Po.874947
才发现《微物之神》没有在这留下评价,现在想来,可以打四星或者五星的,确实是很好的作品,只是得慢慢随着回环曲折的剧情沉下去。时至今日它也在我的记忆里保留着一席之地,而且文笔真的很好。
qotZyyxL Po 2024-01-15 04:44:49
>>Po.1173890
吴美真译得也还行了,另外一个译本也有争议,译本应该不用太挑。

对《微物之神》其中的一个情节印象特别深刻∶小男孩去买小吃,被摊贩抓过手抚慰成年男人的性器官。小男孩只觉得恐惧与反胃,摊贩的笑容像腥臭的鱼一样弹跳着恶心。摊贩心情很好地给他打了个折,邀请他下次再来。他回到电影院,吃到一半吃不下去,把小吃丢了。出影院时摊贩向他打招呼。他再没来过这里。

作者的文笔比我概述的内容要好上无数倍,我敢肯定作者一定也有类似经历,太真实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小孩走在街上,会被人抓住手抚慰性器官,会被诱骗去拙劣地模仿口交,会被抚摸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一切就像书里所描述的夏天水果腌菜厂的气息一样,走了味的腐烂气息,酸溜溜的。
qotZyyxL Po 2024-01-15 05:37:38
>>Po.1173891

>>Po.1173892
qotZyyxL Po 2024-01-15 22:31:56
Ny Carlsberg Glyptotek ​​​

怪色的( ☉д⊙)
qotZyyxL Po 2024-01-15 23:20:50
卡马河就在我的面前
上了冻,结了冰,
有人问一句“你去何方?”*
不待我动一下嘴唇,
疯狂的乌拉尔就震动了
条条隧道,座座桥梁。
一条道路为我展现,
多少人沿它走去未返,
儿子*也是顺着这条大道被带走,
在西伯利亚大地上,
在威严而又水晶般的寂静中,
这条殉葬的路途遥遥。
俄罗斯为死亡的恐怖所袭击,
知道复仇的时期,
她垂下干枯的眼睛,
将双唇紧闭,她从我的面前,
向东方走去。

*原文为拉丁文。天主教传说,使徒彼得途遇耶稣,便问:“你去何方?”波兰作家显克维奇(1846-1916)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你去何方》,使该传说得以广泛流传。

*指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的独生子列夫·古米廖夫(1912-1992)。他生前几次被捕(1935,1938,1949等),1957年才得到平反释放。他在劳改流放中从事学术研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写尽母子的深情。
qotZyyxL Po 2024-01-15 23:21:36
>>Po.1174393
诗人以交叉的手法既写了未来,又回忆了过去。疏散,去乌拉尔,去塔什干,去西伯利亚。面对着西伯利亚历尽沧桑的茫茫大路,诗人发出无限的感慨。她说:“多少人沿它走去未返。”短短的一句话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内容,但诗人没有讲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俄国革命者服刑,红军到前线打击外国武装干涉者,20世纪30年代肃反扩大化时被冤枉的忠诚干部被押往集中营……几乎都走过这条大路。阿赫玛托娃同时似乎顺口提了一次“儿子”,知情者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她那多灾多难的独生子。她的儿子几次蒙受了冤案,他在卫兵的押送下,大概也走过这条路吧?后来,她的儿子背负着罪名,走上杀敌的火线,平反后成为学者,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