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2
👍
6
💗
3
🎉
1
#1269079
春夜别友人二首一/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赠质上人/唐・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缾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赠质上人/唐・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缾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269081
《秋怨》罗邺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
【注释】
不知二句:梦里怀人,梦醒后,看到的只有帘外如珪的秋月,映照着清冷寂寞的深闺。从自己的彻夜怀人,想象到边城戍客是否也在望月思家,故云。这意思是从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来的,而构思则特为细致婉曲。末句的“晓”字,和首句“啼晓乌”的“晓”联系得毫无痕迹。珪,圆形玉器。如珪月,形容秋月的圆润明洁。江淹《别赋》:“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此兼用其意。
【评】 “新霜”二字当细看,点出梦后惊觉节令骤换之情态,意脉直透三、四远怀征人,径辙神似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
【注释】
不知二句:梦里怀人,梦醒后,看到的只有帘外如珪的秋月,映照着清冷寂寞的深闺。从自己的彻夜怀人,想象到边城戍客是否也在望月思家,故云。这意思是从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来的,而构思则特为细致婉曲。末句的“晓”字,和首句“啼晓乌”的“晓”联系得毫无痕迹。珪,圆形玉器。如珪月,形容秋月的圆润明洁。江淹《别赋》:“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此兼用其意。
【评】 “新霜”二字当细看,点出梦后惊觉节令骤换之情态,意脉直透三、四远怀征人,径辙神似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1269082
《雁(二首选一) 》罗邺
*这诗写月夜思家,从家人怀念远客着笔,笔意和上一首略同。一作杜荀鹤诗。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注释】
红蓼(liǎo):即水蓼,又名泽蓼,生河边低湿之处。茎呈红褐色。夏秋间开白色带红的小花。开:一作“疏”。
*这诗写月夜思家,从家人怀念远客着笔,笔意和上一首略同。一作杜荀鹤诗。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注释】
红蓼(liǎo):即水蓼,又名泽蓼,生河边低湿之处。茎呈红褐色。夏秋间开白色带红的小花。开:一作“疏”。
#1269640
兰陵王/宋・袁去华
小桥直。林表遥岑寸碧。斜阳外、霞绚晚空,一目千里总佳色。初寒遍泽国。投老依然是客。功名事,云散鸟飞,匣里青萍漫三尺。重来怆陈迹。又水褪沙痕,风满帆席。鲈肥莼美曾同食。听虚阁松韵,古墙竹影,参差犹记过此驿。傍溪南山北。悲恻。暗愁积。拥绣被焚香,谁伴孤寂。追寻恩怨无穷极。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
小桥直。林表遥岑寸碧。斜阳外、霞绚晚空,一目千里总佳色。初寒遍泽国。投老依然是客。功名事,云散鸟飞,匣里青萍漫三尺。重来怆陈迹。又水褪沙痕,风满帆席。鲈肥莼美曾同食。听虚阁松韵,古墙竹影,参差犹记过此驿。傍溪南山北。悲恻。暗愁积。拥绣被焚香,谁伴孤寂。追寻恩怨无穷极。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
#1269653
舟中夜赋/宋・陆游
千里风尘季子裘,五湖烟浪志和舟。
灯残复吐恼孤梦,雨落还收生旅愁。
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牧之未极诗人趣,但谓能轻万户侯。
瑶池月・瑶台月/宋・黄裳
扁舟寓兴,江湖上、无人知道名姓。
忘机对景,咫尺群鸥相认。
烟雨急、一片篷声碎,醉眼看山还醒。
晴云断,狂风信。
寒蟾倒,远山影。
谁听。
横琴数曲,瑶池夜冷。
这些子、名利休问。
况是物、都归幻境。
须臾百年梦,去来无定。
向婵娟、留住青春,笑世上、风流多病。
蒹葭渚,芙蓉径。
放侯印,趁渔艇。
争甚。
须知九鼎,金砂如圣。
李讷仆射性卞急,酷尚奕棋。每下子安详,极于宽缓。往往躁怒作,家人辈则密以奕具陈于前。讷一睹,便忻然改容,取子布算,都忘其恚矣。 (《古今谭概·癖嗜部·奕》)
千里风尘季子裘,五湖烟浪志和舟。
灯残复吐恼孤梦,雨落还收生旅愁。
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牧之未极诗人趣,但谓能轻万户侯。
瑶池月・瑶台月/宋・黄裳
扁舟寓兴,江湖上、无人知道名姓。
忘机对景,咫尺群鸥相认。
烟雨急、一片篷声碎,醉眼看山还醒。
晴云断,狂风信。
寒蟾倒,远山影。
谁听。
横琴数曲,瑶池夜冷。
这些子、名利休问。
况是物、都归幻境。
须臾百年梦,去来无定。
向婵娟、留住青春,笑世上、风流多病。
蒹葭渚,芙蓉径。
放侯印,趁渔艇。
争甚。
须知九鼎,金砂如圣。
李讷仆射性卞急,酷尚奕棋。每下子安详,极于宽缓。往往躁怒作,家人辈则密以奕具陈于前。讷一睹,便忻然改容,取子布算,都忘其恚矣。 (《古今谭概·癖嗜部·奕》)
#1269889
巴赫金与拉康都关注镜像以及他者在我们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巴赫金看来,存在即意味着“为他者而存在”,并且“通过他者而存在”。人类并不是内心领域的绝对支配者,而是存在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模糊地带。自我意识总是与他者意识的背景相对照:“我为自己”与“我为他者”的对照。
60年代初期,巴赫金在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新版本作注时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出,“即使在忏悔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直接建立关系”。即使内省,我们也是透过后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我们需要他者的凝视来建构自我。
巴赫金认为,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照镜子”行为,也包含着复杂的对话性,隐含着视角和意识的微妙交织。照镜子就是监督自己在他者意识平面上的生命反射——通过想象中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支持的目光或敌人敌视的目光来看待和理解自己,此外也有更抽象的、由大众传播文化及隐含时尚规范和可接受的外表标准所建构的“全景监视式”的“眼睛”。
因此,我们一再发现,巴赫金看似预示了拉康思想的观念和语言,但彼此秉持的精神却截然不同。巴赫金或许也会认同“潜意识是他者的言说”这一观点,但与拉康人格化象征秩序的抽象他者性不同,巴赫金可能指的是历史主体之间不断进行的、相互修正的交互沟通。
60年代初期,巴赫金在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新版本作注时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出,“即使在忏悔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直接建立关系”。即使内省,我们也是透过后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我们需要他者的凝视来建构自我。
巴赫金认为,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照镜子”行为,也包含着复杂的对话性,隐含着视角和意识的微妙交织。照镜子就是监督自己在他者意识平面上的生命反射——通过想象中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支持的目光或敌人敌视的目光来看待和理解自己,此外也有更抽象的、由大众传播文化及隐含时尚规范和可接受的外表标准所建构的“全景监视式”的“眼睛”。
因此,我们一再发现,巴赫金看似预示了拉康思想的观念和语言,但彼此秉持的精神却截然不同。巴赫金或许也会认同“潜意识是他者的言说”这一观点,但与拉康人格化象征秩序的抽象他者性不同,巴赫金可能指的是历史主体之间不断进行的、相互修正的交互沟通。
#1269892
对于巴赫金来说,我们不会“陷入”语言/象征秩序,反而会因其充实和圆满。尽管拉康和巴赫金都关注镜像及其在精神生活中的象征作用,但巴赫金并没有局限于精神发展的某个“阶段”。相反,他不断回到“对话性”和忏悔的问题上。
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与自我的关系,都由语言和他者中介着。我们都通过巴赫金所说的“他者话语的镜像”看待自己。拉康的介入使主体性依赖于承认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可缩小的距离,并因此将精神生活变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和误认。
然而,拉康将人类视为永远容易受诱惑的人,将人类本质定义为缺乏和不完美,将人类视为注定走向不满的死胡同的欲望主体。巴赫金则强调了人类相互“阐释”彼此的能力,强调了在自我之间边界进行对话性交集的能力。一个人成为“自己”,不是通过抛弃他者来挖掘原始本质,而是向他者、通过他者、借助他者的帮助来揭示自己。
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与自我的关系,都由语言和他者中介着。我们都通过巴赫金所说的“他者话语的镜像”看待自己。拉康的介入使主体性依赖于承认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可缩小的距离,并因此将精神生活变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和误认。
然而,拉康将人类视为永远容易受诱惑的人,将人类本质定义为缺乏和不完美,将人类视为注定走向不满的死胡同的欲望主体。巴赫金则强调了人类相互“阐释”彼此的能力,强调了在自我之间边界进行对话性交集的能力。一个人成为“自己”,不是通过抛弃他者来挖掘原始本质,而是向他者、通过他者、借助他者的帮助来揭示自己。
#1269893
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书中,巴赫金的两个攻击目标分别是(1)一种将符号和意识形态世界归于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简化马克思主义;(2)一种将语言简化为规范且稳定的、系统性的理性“抽象客观主义”。
巴赫金认为,语言-言语的现实并非抽象的语言形式体系,而是语言交流中实施的言语互动的社会事件,因为符号只能在“个体间领域”产生。巴赫金所说的“词”(最广泛意义上的语言)是“意识形态现象的典范”和“最纯粹、最敏感的社会交往媒介”。
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都认同文化进程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文化是社会斗争的场域。然而,巴赫金的独特贡献在于强调阶级斗争的语言维度。人类并非生来就掌握语言这套通用编码,而是随着成长逐渐融入其中并塑造它。塑造的过程会受到性别、阶级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工人或老板、农民或地主。表面上统一的语言或社会共同体都存在异质性,语言成为不同“社会口音”相互碰撞的空间,各种各样的“社会语言意识”在语言的领域上展开斗争。
巴赫金写道,话语及其类型是介于社会历史和语言历史之间的“传动带”。统治阶级竭力使符号“单音化”,赋予其永恒的、超越阶级的特征,这时,被压迫阶级努力利用语言去解放自己(尤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压迫之后)。
巴赫金认为,不谈权力就谈对话,就等于毫无意义地空谈。语言无处不在与权力不对等紧密相连。父权统治和经济依赖使得真诚的对话交流变得不可能。不存在“中立”的话语。语言总是充斥着意图和口音,它是物质的、多音的、历史的,并且密布着历史的使用痕迹。
巴赫金认为,语言-言语的现实并非抽象的语言形式体系,而是语言交流中实施的言语互动的社会事件,因为符号只能在“个体间领域”产生。巴赫金所说的“词”(最广泛意义上的语言)是“意识形态现象的典范”和“最纯粹、最敏感的社会交往媒介”。
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都认同文化进程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文化是社会斗争的场域。然而,巴赫金的独特贡献在于强调阶级斗争的语言维度。人类并非生来就掌握语言这套通用编码,而是随着成长逐渐融入其中并塑造它。塑造的过程会受到性别、阶级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工人或老板、农民或地主。表面上统一的语言或社会共同体都存在异质性,语言成为不同“社会口音”相互碰撞的空间,各种各样的“社会语言意识”在语言的领域上展开斗争。
巴赫金写道,话语及其类型是介于社会历史和语言历史之间的“传动带”。统治阶级竭力使符号“单音化”,赋予其永恒的、超越阶级的特征,这时,被压迫阶级努力利用语言去解放自己(尤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压迫之后)。
巴赫金认为,不谈权力就谈对话,就等于毫无意义地空谈。语言无处不在与权力不对等紧密相连。父权统治和经济依赖使得真诚的对话交流变得不可能。不存在“中立”的话语。语言总是充斥着意图和口音,它是物质的、多音的、历史的,并且密布着历史的使用痕迹。
#1269894
我认为,巴赫金强调文本中存在“声音”和“图像”,这呼应了近期女性主义文本中听觉优先于视觉的观点,也呼应了对西方“视觉中心主义”的不断反思。许多文化评论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论证过,西方男性化的想象力强烈地倾向于“视觉中心主义”,将文化事实视为被观察或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在对话中被听到、转录或创造出来的东西。
巴赫金偏爱听觉和音乐的隐喻(声音、语调、重音、复调),主张从现代性以视觉为主导的逻辑空间(透视、实证科学的证据、凝视的支配)整体上转向“后现代”的语音空间(口述民族志、人民史、奴隶叙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被沉默者重新发声。
乔治·尤迪斯(George Yudice)指出,视觉的空间组织及其限制和边界是排斥和等级的隐喻,声音则暗示了一种跨越边界的“渗透”隐喻,它本身就重新定义了空间性。因此,追随巴赫金的批评家就是要引起人们注意文本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不仅包括听觉“近景”中听到的声音,还包括被文本支配、扭曲或淹没的声音。
巴赫金偏爱听觉和音乐的隐喻(声音、语调、重音、复调),主张从现代性以视觉为主导的逻辑空间(透视、实证科学的证据、凝视的支配)整体上转向“后现代”的语音空间(口述民族志、人民史、奴隶叙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被沉默者重新发声。
乔治·尤迪斯(George Yudice)指出,视觉的空间组织及其限制和边界是排斥和等级的隐喻,声音则暗示了一种跨越边界的“渗透”隐喻,它本身就重新定义了空间性。因此,追随巴赫金的批评家就是要引起人们注意文本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不仅包括听觉“近景”中听到的声音,还包括被文本支配、扭曲或淹没的声音。
#1269896
以上来自罗伯特·斯塔姆:《颠覆的快感:巴赫金、文化批评与电影》(1989)
#1269906
《魏城逢故人》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
#1269909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啼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千村二句:寒食不举火,人家无炊烟,如同过寒食节一样。故云。《资治通鉴》卷二五七:“(唐僖宗文德元年,李罕之)专以寇钞为事,自怀、孟、晋、绛数百里间,州无刺史,县无令长,田无麦禾,邑无烟火者,殆将十年。”可作这二句的注脚。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啼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千村二句:寒食不举火,人家无炊烟,如同过寒食节一样。故云。《资治通鉴》卷二五七:“(唐僖宗文德元年,李罕之)专以寇钞为事,自怀、孟、晋、绛数百里间,州无刺史,县无令长,田无麦禾,邑无烟火者,殆将十年。”可作这二句的注脚。
#1269911
(原注)在乌干达、在印度的攀达人,他们认为不孕的女人会危及菜园。在印度洋中的尼科巴群岛,当地的人认为如果由怀孕的女人收割庄稼,收成会更好。在婆罗洲则由女人来挑选、保存种子。“一般都觉得女人天生和种子非常契合,以致会说种子即是一种怀孕状态。女人有时候会在稻谷生长的季节到田里去过夜。”(参见豪斯与马克.杜嘉)以前在印度,女人夜间赤身露体到田里犁地。在南美洲奥里诺科河的印第安人是由女人负责播种、栽植,因为“女人懂得怀胎孕育,知道怎么生养孩子,所以她们栽种的种子和根苗会比男人栽种的结出更多果实”(参见弗雷泽的著作)。在弗雷泽的研究中,可以见到无数类似的例子。
#1270367
题舒啸馆二首其二/宋・胡如埙
楼前春水碧弯环,柳外愁心千叠山。
立尽残阳人不见,东风无赖莫凭阑。
>其实只喜欢「柳外愁心千叠山」这半句
楼前春水碧弯环,柳外愁心千叠山。
立尽残阳人不见,东风无赖莫凭阑。
>其实只喜欢「柳外愁心千叠山」这半句
#1270369
李空同督学江西,有士子适用其姓名。公呼而前曰:“汝不闻吾名而敢犯乎?”对曰:“名命于父,不敢更也。”公思久之,曰:“我且出一对试汝,能对,犹可恕也。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其人思不久,辄应曰:“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公笑而遣之。 (《古今谭概·谈资部·李空同对》)
#1270397
《春尽》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得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浮花:一作“漾花”。别涧:一作“别浦”。
*人闲句:意谓春天本是赏心乐事的季节,而世事艰难,每易使人愁恨。芳时,春时。得,一作“有”。
*地迥句:言外之意,是说在这遥远的南方,古来也有许多飘泊留滞的人们,像自己一样的心情。招魂,古代的一种巫术,用于死者,兼施于生人,作用在于召回离散的魂魄(精神),复还本体。《楚辞》有《招魂》篇。杜甫《返照》:“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惭愧:兼含有感谢的意思。
*为:读去声。
【评】 由情而入景,复由景而入情,总是惜春而又自伤,自伤而又伤国之意,排遣不得。末联宕开一笔,借流莺以为言,看似与伤春无关,而寂寞无聊之态,溢于言外。其摄情入景,绝无痕迹。“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一联,当与刘长卿写春景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士元》)对读。非唯闲淡之与凄迷,可见国运之日蹙,而锤词设色、取境炼意之愈见工刻,又可见中、晚七律之演进。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得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浮花:一作“漾花”。别涧:一作“别浦”。
*人闲句:意谓春天本是赏心乐事的季节,而世事艰难,每易使人愁恨。芳时,春时。得,一作“有”。
*地迥句:言外之意,是说在这遥远的南方,古来也有许多飘泊留滞的人们,像自己一样的心情。招魂,古代的一种巫术,用于死者,兼施于生人,作用在于召回离散的魂魄(精神),复还本体。《楚辞》有《招魂》篇。杜甫《返照》:“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惭愧:兼含有感谢的意思。
*为:读去声。
【评】 由情而入景,复由景而入情,总是惜春而又自伤,自伤而又伤国之意,排遣不得。末联宕开一笔,借流莺以为言,看似与伤春无关,而寂寞无聊之态,溢于言外。其摄情入景,绝无痕迹。“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一联,当与刘长卿写春景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士元》)对读。非唯闲淡之与凄迷,可见国运之日蹙,而锤词设色、取境炼意之愈见工刻,又可见中、晚七律之演进。
#1270403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杜荀鹤
这诗作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当时,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唐政府西迁。各地的地主武装在混乱状态中乘机抢掠财货,残害人民,到处造成流血恐怖的事件。诗中所写,是作者在旅途中亲眼看到的情况。郡,指池州,隋时为池阳郡,郡治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注释】
*修寨木:修理营寨用的木材。这里的“修寨”和下句的“甃城”,都是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
*甃(zhòu):用砖砌造。
*郡侯:一郡之长,即州刺史。浑闲事:不算一回事。
*銮舆幸蜀:这年六月,唐僖宗由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逃往成都。銮舆,皇帝的车驾。幸蜀,犹言入蜀。封建时代,称皇帝车驾所至为幸。
这诗作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当时,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唐政府西迁。各地的地主武装在混乱状态中乘机抢掠财货,残害人民,到处造成流血恐怖的事件。诗中所写,是作者在旅途中亲眼看到的情况。郡,指池州,隋时为池阳郡,郡治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注释】
*修寨木:修理营寨用的木材。这里的“修寨”和下句的“甃城”,都是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
*甃(zhòu):用砖砌造。
*郡侯:一郡之长,即州刺史。浑闲事:不算一回事。
*銮舆幸蜀:这年六月,唐僖宗由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逃往成都。銮舆,皇帝的车驾。幸蜀,犹言入蜀。封建时代,称皇帝车驾所至为幸。
#1270411
在亚述—巴比伦文化的古老创世论中,有一段出于七世纪的文字便有男人取得了胜利的记载,而这项记载其实承袭自更为古老的传说。
大洋和大海,也就是阿图姆和塔米亚,生下了天宇世界、凡尘世界,以及所有的大神,但这些后代制造了许多混乱,大洋和大海决定消灭他们。后来是由塔米亚(具有母者身分的女人)亲身征讨她最强壮、最俊美的孩子天神马督。天神马督迎战他的母亲,在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天神马督杀了塔米亚,并将她的身体截为两段,一段成了天界的拱顶,另一段成了承托凡尘世界的基础,然后,天神马督重组宇宙秩序,创造人类。在“复仇三女神”的这个悲剧里便表现了父权制打败了母权制,取得胜利,奥瑞斯特也谋杀了克莉坦蒙斯特*。男性的力量、代表光明与秩序的太阳的力量,借着这些流血的征战,打败了女性的混沌。天神的审判赦免了奥瑞斯特,又宣告他在成为克莉坦蒙斯特的儿子之前先是阿加曼农的儿子。男性大胆的叛变消灭了古老的母权制,使它就此败亡。
就实际情况来看,过渡到父权制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缓慢形成的。男人所征服的,其实只是再一次肯定他早已征服的;男人取得的,不过是他本来就拥有的。他这时只是让父权制和现实状况相吻合。这里既没有争斗,也没有胜利或是挫败。不过这些古老传说还是颇有深意。在男人肯定自己是个主体,拥有自由时,“他者”的概念在他意识中间接形成。从这时起,男人与“他者”的关系注定是悲剧,“他者”的存在等于是威胁,是弊害。
在古老的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就这一点也持相同的见解),曾指出“他异”和“否定”是同一回事,其实也就等于是“恶”。设定“他者”的概念,就是要确立善恶二元对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宗教和法典中都带着敌意看待女人。在人类发展到以文字记述神话与法典的时期,父权制早已完全确立,因此法典必然是由男性订定的。自然,他们会赋予女人附属的地位。不过也许有人以为,他们会像对待孩子和牲畜一样和善。事实却完全不然。订定法典的男人畏惧女人,设立了许多压迫女人的条文。以往,认为女人具有善恶两面的双重作用,在这时却只看她不祥的一面。她从圣洁被降为污秽。上帝创造了夏娃,让她成为亚当的另一半,导致了人类的堕落。非基督教的众神要向人类复仇时,也创造出女人。人类生育的第一个女人名为潘朵拉,她释放出各种灾难,让人类受尽磨难。“他者”,是和主动反向的被动,是破坏统一性的多样性,是和形式对立的物质,是和秩序抗衡的混乱。因此女人即是“恶”。
大洋和大海,也就是阿图姆和塔米亚,生下了天宇世界、凡尘世界,以及所有的大神,但这些后代制造了许多混乱,大洋和大海决定消灭他们。后来是由塔米亚(具有母者身分的女人)亲身征讨她最强壮、最俊美的孩子天神马督。天神马督迎战他的母亲,在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天神马督杀了塔米亚,并将她的身体截为两段,一段成了天界的拱顶,另一段成了承托凡尘世界的基础,然后,天神马督重组宇宙秩序,创造人类。在“复仇三女神”的这个悲剧里便表现了父权制打败了母权制,取得胜利,奥瑞斯特也谋杀了克莉坦蒙斯特*。男性的力量、代表光明与秩序的太阳的力量,借着这些流血的征战,打败了女性的混沌。天神的审判赦免了奥瑞斯特,又宣告他在成为克莉坦蒙斯特的儿子之前先是阿加曼农的儿子。男性大胆的叛变消灭了古老的母权制,使它就此败亡。
就实际情况来看,过渡到父权制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缓慢形成的。男人所征服的,其实只是再一次肯定他早已征服的;男人取得的,不过是他本来就拥有的。他这时只是让父权制和现实状况相吻合。这里既没有争斗,也没有胜利或是挫败。不过这些古老传说还是颇有深意。在男人肯定自己是个主体,拥有自由时,“他者”的概念在他意识中间接形成。从这时起,男人与“他者”的关系注定是悲剧,“他者”的存在等于是威胁,是弊害。
在古老的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就这一点也持相同的见解),曾指出“他异”和“否定”是同一回事,其实也就等于是“恶”。设定“他者”的概念,就是要确立善恶二元对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宗教和法典中都带着敌意看待女人。在人类发展到以文字记述神话与法典的时期,父权制早已完全确立,因此法典必然是由男性订定的。自然,他们会赋予女人附属的地位。不过也许有人以为,他们会像对待孩子和牲畜一样和善。事实却完全不然。订定法典的男人畏惧女人,设立了许多压迫女人的条文。以往,认为女人具有善恶两面的双重作用,在这时却只看她不祥的一面。她从圣洁被降为污秽。上帝创造了夏娃,让她成为亚当的另一半,导致了人类的堕落。非基督教的众神要向人类复仇时,也创造出女人。人类生育的第一个女人名为潘朵拉,她释放出各种灾难,让人类受尽磨难。“他者”,是和主动反向的被动,是破坏统一性的多样性,是和形式对立的物质,是和秩序抗衡的混乱。因此女人即是“恶”。
#1270413
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有一种善的本原创造规则、光明,与男人,还有一种恶的本原创造混乱、黑暗,和女人。”古印度的《摩奴法典》把女人看做是恶人,应该加以奴役。《圣经.利未记》以受族长驱使、为他出力卖劳的牲畜来比喻女人。在古雅典的《梭伦法典》中,女人没有任何权利。在罗马法中,宣称女人是“蠢物”,必须受男人监护。在教会的律法中,将女人视为“魔鬼之门”。在《可兰经》中更是极度蔑视女人。
然而恶之于善是必要的,一如物质之于观念,黑夜之于光明。男人知道要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要让他的存在永久长存,女人是不可或缺的。他必须将女人纳入社会中,让她服从男人创建的秩序,净化她原始的污秽。在《摩奴法典》中便很清楚地阐明了这个观念:“女人在法定的婚姻中得到了和她丈夫一样的品行,这正如河流汇入大海,在她死后也可以登上同一个天堂。”在《圣经》中也颂赞了怎样才是“贤德的女子”。基督教思想鄙视肉体,却尊重守贞献身上帝的处女,以及贞洁、顺服的妻子。女人在宗教仪式中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譬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女僧、罗马的女祭司,她们都和她们的丈夫一样神圣。在夫妻关系中,主宰者是丈夫;但是在男性本原与女性本原的结合中,两者对生殖机制、对生命、对社会秩序来说都是必要的。
然而恶之于善是必要的,一如物质之于观念,黑夜之于光明。男人知道要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要让他的存在永久长存,女人是不可或缺的。他必须将女人纳入社会中,让她服从男人创建的秩序,净化她原始的污秽。在《摩奴法典》中便很清楚地阐明了这个观念:“女人在法定的婚姻中得到了和她丈夫一样的品行,这正如河流汇入大海,在她死后也可以登上同一个天堂。”在《圣经》中也颂赞了怎样才是“贤德的女子”。基督教思想鄙视肉体,却尊重守贞献身上帝的处女,以及贞洁、顺服的妻子。女人在宗教仪式中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譬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女僧、罗马的女祭司,她们都和她们的丈夫一样神圣。在夫妻关系中,主宰者是丈夫;但是在男性本原与女性本原的结合中,两者对生殖机制、对生命、对社会秩序来说都是必要的。
#1270422
除了波伏娃所举例的宗教外,我记得在《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里也有一样的情况,具体宗教称呼忘了(。圣洁与邪恶是女性在「他者」处境下的一体两面,都是被评判的、刻板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