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2
👍
6
💗
3
🎉
1
#1330383
第二,以经济理性为指导,生产不仅要以商品交换为目的,还必须以自由市场为目的。在这个市场上,互不相干的生产者与同样互不相干的购买者处于竞争之中。只要生产者能够以行会、公司和生产者“辛迪加”的方式确定每种产品的价格,规定允许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这一条件就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直到18世纪,这些都受到严格的管制。价格和技术的协议不仅构成了竞争的契约性自我限制,还涉及利润潜力的自我限制,从而也涉及需求的自我限制。因此,经济理性从根本上受到需求的有限性和对其限度共识的制约。
简言之,在这些情况下,用于商品交换的生产与为自己国内消费而生产一样,受“充足性”原则的限制。工作量超过满足自己感觉需要的量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然节奏工作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追求最大生产力、计算时间、理性化的工作也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和算计本身是无用的。需求的有限性构成了经济理性的障碍。
因此,最早的实业家在推行连续全日制工作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工业时代初期,认为可以通过按生产率支付有吸引力的工资来诱导家庭工人进行持续努力的想法被证明是错误的(即便在现代工业中,这种想法在东西方依然未能实现)。
例如,一位工人以每英亩1马克的工资每天割草2.5英亩,赚得2.5马克。当工资提高到每英亩1.25马克时,他本可以轻松割草3英亩,从而赚取3.75马克,但实际上他只割了2英亩,以便依然能获得他习惯的2.5马克的收入。赚取更多的机会对他来说还不如减少工作量来得更有吸引力。他的思考方式并不是:“如果我尽可能多工作,一天可以赚多少?”而是:“我必须工作多少才能赚到以前的2.5马克,满足我一贯的需求?”……一种显而易见的做法是采取相反的政策,通过降低工资率来迫使工人更努力地工作,以便赚到相同的收入。
当人们能够自由决定自身的需求水平和努力程度时,经济理性便不再适用。他们会自发地限制需求,以便减少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努力与满足水平相匹配,而这个满足水平对他们来说已然足够。这种水平显然可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是“足够”这一概念在调节着满足水平与自我劳动量之间的平衡。
众所周知,直到18世纪,这些都受到严格的管制。价格和技术的协议不仅构成了竞争的契约性自我限制,还涉及利润潜力的自我限制,从而也涉及需求的自我限制。因此,经济理性从根本上受到需求的有限性和对其限度共识的制约。
简言之,在这些情况下,用于商品交换的生产与为自己国内消费而生产一样,受“充足性”原则的限制。工作量超过满足自己感觉需要的量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然节奏工作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追求最大生产力、计算时间、理性化的工作也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和算计本身是无用的。需求的有限性构成了经济理性的障碍。
因此,最早的实业家在推行连续全日制工作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工业时代初期,认为可以通过按生产率支付有吸引力的工资来诱导家庭工人进行持续努力的想法被证明是错误的(即便在现代工业中,这种想法在东西方依然未能实现)。
例如,一位工人以每英亩1马克的工资每天割草2.5英亩,赚得2.5马克。当工资提高到每英亩1.25马克时,他本可以轻松割草3英亩,从而赚取3.75马克,但实际上他只割了2英亩,以便依然能获得他习惯的2.5马克的收入。赚取更多的机会对他来说还不如减少工作量来得更有吸引力。他的思考方式并不是:“如果我尽可能多工作,一天可以赚多少?”而是:“我必须工作多少才能赚到以前的2.5马克,满足我一贯的需求?”……一种显而易见的做法是采取相反的政策,通过降低工资率来迫使工人更努力地工作,以便赚到相同的收入。
当人们能够自由决定自身的需求水平和努力程度时,经济理性便不再适用。他们会自发地限制需求,以便减少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努力与满足水平相匹配,而这个满足水平对他们来说已然足够。这种水平显然可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是“足够”这一概念在调节着满足水平与自我劳动量之间的平衡。
#1330384
然而,“足够”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它属于文化或存在的范畴。所谓“足够就好”意味着拥有更多并不会带来益处,更多并不等于更好。英国人说:“够吃一顿盛宴了。”作为一种文化范畴,“足够”在传统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世界受不可变的秩序支配,每个人都占据着出生赋予的地位,拥有其应得的,不期望更多。对“更多”的渴望本身就是对世界秩序的反叛,它承载着“贪婪”、“嫉妒”、“傲慢”等对“自然秩序”和上帝的罪行。高利贷本质上是邪恶的,尽管这种行为可能有其用处而被容忍,但真正不可容忍的是放贷者本人,无论他拥有多少都不满足,因为一旦以现金来衡量财富,“足够”这一概念就不复存在。无论金额多大,总可以再多一些。会计熟悉“多”和“少”的概念,但对“足够”一无所知。
我们知道,传统秩序的瓦解与商品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随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是相互滋生的关系,二者既是彼此的原因,又是彼此的结果。然而,在这里重要的是,计数和计算逐步用一种绝对约束的形式化秩序取代了传统秩序。当宗教或道德规范的确定性因宗教机构的腐化而破碎时,计算成为一种不可质疑的确定性的特权来源。凡是可以证明、组织并通过计算预测的事物,不再需要任何权威的保证就是真实且普遍有效的。
计算允许从一切外部管辖中解放出来,同时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了一个严格、令人安心、至高无上且无可争辩的框架,不受任何人意志的影响。在以会计计算为基础的活动和生活组织中,这种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安排,通过它,人类在其生命的尺度上接近了上帝(“伟大的钟表匠”)在宇宙尺度上完成的工作。经济理性成为宗教道德的替代品,人类试图通过它将支配宇宙的永恒法则应用于自身事务的预测性安排,其目标超越了物质目的,使人类活动的法则像宇宙钟表运转的法则一样严格可计算、可预测。
因此,经济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本身,不论是否有任何具体目标,它都产生了秩序,并体现了对独立于人类意志的法则的服从。作为纪律、禁欲、忏悔和组织的激情,它自有存在的理由,物质目标只是偶然的支撑或达到目的的手段。财富积累仅仅是计算准确性的证明,而这种准确性需要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不断地确认。
我们知道,传统秩序的瓦解与商品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随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是相互滋生的关系,二者既是彼此的原因,又是彼此的结果。然而,在这里重要的是,计数和计算逐步用一种绝对约束的形式化秩序取代了传统秩序。当宗教或道德规范的确定性因宗教机构的腐化而破碎时,计算成为一种不可质疑的确定性的特权来源。凡是可以证明、组织并通过计算预测的事物,不再需要任何权威的保证就是真实且普遍有效的。
计算允许从一切外部管辖中解放出来,同时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了一个严格、令人安心、至高无上且无可争辩的框架,不受任何人意志的影响。在以会计计算为基础的活动和生活组织中,这种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安排,通过它,人类在其生命的尺度上接近了上帝(“伟大的钟表匠”)在宇宙尺度上完成的工作。经济理性成为宗教道德的替代品,人类试图通过它将支配宇宙的永恒法则应用于自身事务的预测性安排,其目标超越了物质目的,使人类活动的法则像宇宙钟表运转的法则一样严格可计算、可预测。
因此,经济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本身,不论是否有任何具体目标,它都产生了秩序,并体现了对独立于人类意志的法则的服从。作为纪律、禁欲、忏悔和组织的激情,它自有存在的理由,物质目标只是偶然的支撑或达到目的的手段。财富积累仅仅是计算准确性的证明,而这种准确性需要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不断地确认。
#1330385
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切断了工作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工作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实际的需求,努力也达不到要满足的水平。理性的激情变得与所有明确的目标无关。取代“足够久够”的经验确定性,并产生了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来评估努力的效率及其成功——利润的大小。因此,成功不再是个人的评价问题,也不再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可以通过赚取的金钱和积累的财富来衡量。
量化产生了一个不容争辩的标准和层级体系,不需要任何权威、规范或价值尺度来验证。效率可以测量,通过它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美德:多总比少好,赚得更多的人优于赚得更少的人。
量化的测量本质上不承认任何自我限制的原则。“足够”和“太多”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精神同等陌生。在用于衡量绩效时,任何数量都不会“太多”。任何企业赚再多的钱都不算多,任何工人再高的生产率都不嫌过分。因此,为了使之可计算,经济理性化消除了所有让人满足于已有、已完成或计划要做的事情的标准。没有任何数量是“最大值”,没有任何成功大到不能想象更大的成功。从此,每个人在技能和能力等级体系中的排名成为一种相对排名,它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对比,在无止境的竞争中超越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位置。没有任何权威或规定能够保障任何人的地位。
面对这种每个人无限努力去超越他人的逻辑,劳动自一开始便提出了对立的逻辑:拒绝工人之间的竞争,强调工人之间的团结,以实现每个人努力的自我限制以及对所有人可要求的工作量的限制。因此,劳动以一种基于需求的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捍卫的理性来对抗无限最大化和无边界的经济理性。需求的人道主义体现于对足够满足工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工资的要求,对生命的捍卫则体现于缩短工作时间的要求,以及对“生活时间”权利的要求。
量化产生了一个不容争辩的标准和层级体系,不需要任何权威、规范或价值尺度来验证。效率可以测量,通过它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美德:多总比少好,赚得更多的人优于赚得更少的人。
量化的测量本质上不承认任何自我限制的原则。“足够”和“太多”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精神同等陌生。在用于衡量绩效时,任何数量都不会“太多”。任何企业赚再多的钱都不算多,任何工人再高的生产率都不嫌过分。因此,为了使之可计算,经济理性化消除了所有让人满足于已有、已完成或计划要做的事情的标准。没有任何数量是“最大值”,没有任何成功大到不能想象更大的成功。从此,每个人在技能和能力等级体系中的排名成为一种相对排名,它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对比,在无止境的竞争中超越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位置。没有任何权威或规定能够保障任何人的地位。
面对这种每个人无限努力去超越他人的逻辑,劳动自一开始便提出了对立的逻辑:拒绝工人之间的竞争,强调工人之间的团结,以实现每个人努力的自我限制以及对所有人可要求的工作量的限制。因此,劳动以一种基于需求的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捍卫的理性来对抗无限最大化和无边界的经济理性。需求的人道主义体现于对足够满足工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工资的要求,对生命的捍卫则体现于缩短工作时间的要求,以及对“生活时间”权利的要求。
#1330386
因此,经济理性从未服务于任何明确的目标。它的对象是最大化由算术测量的那种效率(我们稍后将回到这一点)。这种效率的主要指标是利润率。最终,利润率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对无限最大效率和利润的追求将要求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尽可能地增长。必须将越来越多的资本积累到既更高效又更庞大的机器中,而这些资本必须产生足够的回报,使得资本家能够安装更高效的机器,依此类推。
为了使投入的资本越来越有价值,显然需要为增长的生产找到购买者,因此消费必须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因此,经济理性逐渐丧失了由需求提供的“自然基础”,这些需求原本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
文明和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要么需要一种非经济的理性来限制生产,从而使经济领域的扩展受益于其他由其他标准主导的领域;要么经济理性必须使消费者的需求增长至少和商品与商品化服务的生产一样快。但是对后者来说,消费必须服务于生产。生产不再是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现有的需求。相反,需求逐渐变成了使生产不断增长的功能。
因此,需要打破需求、愿望和欲望之间的界限,需要创造出人们渴望更昂贵但功能相同甚至低于以前产品的愿望,必须使“想要”的东西变成“必要”的东西。愿望需要赋予紧迫的需求性。简言之,必须创造出需求,创造出消费者来购买那些最有利可图的产品。为此,必须在富足中不断地再生产新的稀缺——通过加速的创新和陈旧化,通过在越来越高层次上再生产不平等。这就是伊万·伊里奇所说的“贫困的现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poverty)。
因此,为了避免成为一种从属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理性,经济理性需要不断提高消费水平而不提高满足率,需要不断推翻“足够”的界限,让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感觉。
换言之,无限最大化的原则需要取代所有的自我限制原则,甚至影响工人阶级本身。在“富裕社会”的消费者中,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组织和量化激情体现为一种“模仿”的表现(一种在商业广告的精心策划下产生的渴望,渴望拥有“别人”拥有的比自己所拥有的更多、更好或不同的东西)。因此,必然需要在大多数人口和特权精英之间始终保持显著差距,这些精英的炫耀性消费必须将其他社会阶层的欲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并按照不断变化的时尚塑造他们的品味。
为了使投入的资本越来越有价值,显然需要为增长的生产找到购买者,因此消费必须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因此,经济理性逐渐丧失了由需求提供的“自然基础”,这些需求原本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
文明和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要么需要一种非经济的理性来限制生产,从而使经济领域的扩展受益于其他由其他标准主导的领域;要么经济理性必须使消费者的需求增长至少和商品与商品化服务的生产一样快。但是对后者来说,消费必须服务于生产。生产不再是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现有的需求。相反,需求逐渐变成了使生产不断增长的功能。
因此,需要打破需求、愿望和欲望之间的界限,需要创造出人们渴望更昂贵但功能相同甚至低于以前产品的愿望,必须使“想要”的东西变成“必要”的东西。愿望需要赋予紧迫的需求性。简言之,必须创造出需求,创造出消费者来购买那些最有利可图的产品。为此,必须在富足中不断地再生产新的稀缺——通过加速的创新和陈旧化,通过在越来越高层次上再生产不平等。这就是伊万·伊里奇所说的“贫困的现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poverty)。
因此,为了避免成为一种从属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理性,经济理性需要不断提高消费水平而不提高满足率,需要不断推翻“足够”的界限,让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感觉。
换言之,无限最大化的原则需要取代所有的自我限制原则,甚至影响工人阶级本身。在“富裕社会”的消费者中,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组织和量化激情体现为一种“模仿”的表现(一种在商业广告的精心策划下产生的渴望,渴望拥有“别人”拥有的比自己所拥有的更多、更好或不同的东西)。因此,必然需要在大多数人口和特权精英之间始终保持显著差距,这些精英的炫耀性消费必须将其他社会阶层的欲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并按照不断变化的时尚塑造他们的品味。
#1330388
如果个人能够自由地根据自己感到需要的收入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这种需求的异化确定性将更加难以实现。随着生产力和实际工资在增长时期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会选择少工作一些。但是工人们从未被允许将工作时间调整到足以满足需求的收入水平。经济理性无法容纳任何不生产或不消费商业财富的真正自由时间。它要求那些被雇佣者全职投入,这不是基于任何客观需求,而是基于最初的逻辑——工资必须被设定到足以激励工人达到最大努力的水平。
工会从未挑战个人雇员全职工作的原则。承认人们其实愿意少工作(即使这意味着少挣些钱,并最终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消费水平和工作时长),这等于承认全职工作的工资超过了(至少部分)工人群体的实际需求水平。如此一来,工资要求将失去其合法性。更糟的是,雇主可能会想要降低工资,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人愿意接受低于全职工作的薪酬。
因此,雇主和工会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双方而言,人们首先被定义为工人,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仅属于私人生活。在雇主方面,工薪阶层不过是劳动力,一旦他们跨过企业的门槛,他们不再是“人”,而是“功能”。
同样地,从工会的角度看,只有作为劳动力个体才值得被保护和代表。他们的利益可以大致定义为,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购买力,还取决于住房条件、交通、培训和休息需求等,这些都是工会有理由纳入谈判范围的内容。然而,对自由时间的需求通常只有在不情愿的工会领导层面临基层反抗威胁时才被提出。问题在于,个体在自由时间中不再是工人,对自由时间的渴望恰恰是通过其他活动、价值观和关系而非工作的方式来定义自我的渴望。
简言之,自由时间的增加可能使个体逃脱雇主和工会的控制(除非工会扩大活动范围,如意大利和德国的工会人士倡导的那样)。他们甚至可能通过发现“多并不一定更好”、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从而摆脱经济理性的束缚,并认识到比工资要求更重要的诉求。
工会从未挑战个人雇员全职工作的原则。承认人们其实愿意少工作(即使这意味着少挣些钱,并最终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消费水平和工作时长),这等于承认全职工作的工资超过了(至少部分)工人群体的实际需求水平。如此一来,工资要求将失去其合法性。更糟的是,雇主可能会想要降低工资,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人愿意接受低于全职工作的薪酬。
因此,雇主和工会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双方而言,人们首先被定义为工人,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仅属于私人生活。在雇主方面,工薪阶层不过是劳动力,一旦他们跨过企业的门槛,他们不再是“人”,而是“功能”。
同样地,从工会的角度看,只有作为劳动力个体才值得被保护和代表。他们的利益可以大致定义为,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购买力,还取决于住房条件、交通、培训和休息需求等,这些都是工会有理由纳入谈判范围的内容。然而,对自由时间的需求通常只有在不情愿的工会领导层面临基层反抗威胁时才被提出。问题在于,个体在自由时间中不再是工人,对自由时间的渴望恰恰是通过其他活动、价值观和关系而非工作的方式来定义自我的渴望。
简言之,自由时间的增加可能使个体逃脱雇主和工会的控制(除非工会扩大活动范围,如意大利和德国的工会人士倡导的那样)。他们甚至可能通过发现“多并不一定更好”、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从而摆脱经济理性的束缚,并认识到比工资要求更重要的诉求。
#1330390
这些要求不仅更重要,而且对雇主、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言更具威胁,因为它们意味着对现状的根本挑战。其实,工资要求是唯一不会破坏经济体系理性的要求,它符合“越多越好”的原则,符合价值的量化。对工时、工作强度、工作组织和性质的要求则蕴含着颠覆性的激进主义,它们无法仅靠金钱满足,它们直接触及经济理性的本质,从而挑战资本的权力。当人们发现并非所有价值都可以量化,金钱并不能购买一切,而无法购买的恰恰是最本质的东西时,“市场秩序”便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
但是,只有当工人的生活不再完全被工作占据,思想也不再被工作所困扰时,他们才会意识到经济理性的局限。换言之,只有当他们拥有足够多的自由时间来探索非量化的价值领域——那些属于“生活时间”的“存在主权”的价值时,他们才可能发现这些界限。相反,工作越是苛刻,工作时间越是长,工人就越难将生活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目的、所有价值的源泉。相应地,他们越是用经济术语来理解生活,越是将生活视为通向某种“客观价值事物”的手段。
查理·波亚基安(Charly Boyadjian)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由于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工人个性被摧毁的过程,直到他们只知道为了赚更多钱而渴望更多工作。当工作压力减轻后,工人们重新发现非经济的、不可量化的价值,并因此带来激进的挑战。波亚基安曾在一家鞋厂工作,那里实行分班制,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时,六天工作制,而且:
但是,只有当工人的生活不再完全被工作占据,思想也不再被工作所困扰时,他们才会意识到经济理性的局限。换言之,只有当他们拥有足够多的自由时间来探索非量化的价值领域——那些属于“生活时间”的“存在主权”的价值时,他们才可能发现这些界限。相反,工作越是苛刻,工作时间越是长,工人就越难将生活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目的、所有价值的源泉。相应地,他们越是用经济术语来理解生活,越是将生活视为通向某种“客观价值事物”的手段。
查理·波亚基安(Charly Boyadjian)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由于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工人个性被摧毁的过程,直到他们只知道为了赚更多钱而渴望更多工作。当工作压力减轻后,工人们重新发现非经济的、不可量化的价值,并因此带来激进的挑战。波亚基安曾在一家鞋厂工作,那里实行分班制,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时,六天工作制,而且:
#1330391
……你很容易找到自愿在周日工作的员工。我确信,有时即使你让他们全年七天无休地工作,他们也会接受,只要你推他们一把……甚至有人在正常班次外还愿意接私活赚现金,或是因为疏离感,或是出于某种必要。你看,当你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时时,钱真的就成了你追求的目标……有位朋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玩笑中总有真话):“我闲下来就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简直无聊透顶,还是工作时更好。”你的工厂就是你的生活。当你在工作时,有种安全感,一切都为你安排好了,你不必自己动脑子。你有了多余的钱,就会买尽可能多的电器。你会追逐金钱,但最终对你并没有太大帮助。金钱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时间。你会失去大量的时间,为了每天做的某件事节省十分钟,你可能会每天在工作中花费一小时去赚取这些钱。这简直疯狂。但到最后,你甚至会喜欢上它。它是真正的安全感,你不再有任何责任,几乎像回到童年。这适用于每个人。在我来到这家工厂之前,我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但我也被卷入了这种生活方式。
作者讲述了身体和神经上的疲惫如何扼杀了一对夫妇的生活,侵蚀了他们的性关系(“你最终累到完全忘记了另一个人,你真的没有时间”),并摧毁了思考的能力:
在这些时期,虽然我在一个反种族主义委员会中,但我的种族主义情绪却大大增加了……在思想上,你变得无可救药,因为你甚至无法与他人交流和辩论,因此你变得非常专制。过了一段时间,你累到不是由大脑掌控自己,而是由广告标语操纵你。
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工时被减少到每周四十小时,然后一个月后进一步缩减至每周三十二小时,分四天完成:
接着,渐渐出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身体恢复现象。金钱的概念真的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我不是说它完全消失了,但最终即便是那些有家庭负担的家伙们也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确实,我们失去了不少收入,与之前相比少了四十到五十英镑(约相当于以前收入的25%),但很快,只有一两个人在意了。
作者讲述了身体和神经上的疲惫如何扼杀了一对夫妇的生活,侵蚀了他们的性关系(“你最终累到完全忘记了另一个人,你真的没有时间”),并摧毁了思考的能力:
在这些时期,虽然我在一个反种族主义委员会中,但我的种族主义情绪却大大增加了……在思想上,你变得无可救药,因为你甚至无法与他人交流和辩论,因此你变得非常专制。过了一段时间,你累到不是由大脑掌控自己,而是由广告标语操纵你。
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工时被减少到每周四十小时,然后一个月后进一步缩减至每周三十二小时,分四天完成:
接着,渐渐出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身体恢复现象。金钱的概念真的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我不是说它完全消失了,但最终即便是那些有家庭负担的家伙们也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确实,我们失去了不少收入,与之前相比少了四十到五十英镑(约相当于以前收入的25%),但很快,只有一两个人在意了。
#1330392
就在这个时候,工人们变得越来越激进,因为我们开始进行很多讨论……也是在这时,友谊开始了,我们能够超越政治话题,谈论爱情、性无能、嫉妒、家庭生活……奇怪的是,在这段短工时的时期里,从事灰色经济活动的人也减少了……同样,我们也意识到在周六下午或晚上在工厂工作是多么令人恐惧。在此之前,工人们会忍受,但现在我们再次学会了“生活”这个词的含义,周六上班变得格外煎熬……同样,管理层承认在周日或银行假日(这时工资是三倍)找人变得更加困难了……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买到”工人。
查理·波亚基安完美地揭示了推动“越多越好”激情背后的双重非理性驱力。他观察到,对于工人来说,对工作和收入的痴迷具有与资本主义诞生时对经济计算的激情相同的意义——工作为生活提供了秩序和纪律,保护个体免于规范性确定性的崩溃,并避免了自己承担人生责任的负担。他们的生活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工作是一种保护壳,“一切都为你设定好了。”
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的问题已被预先解决,因为在工人的生活中没有空间去追求其他的目标,金钱成为唯一可能的目标。在缺乏生活时间的情况下,金钱成为对失去的时间、被工作所损耗的生活的唯一补偿。金钱象征着工人所没有的、不是的、并且由于工作的约束而无法成为的一切。因此,工作永远都不会带来足够的报酬,但也因此,通过工作赚取的金钱最初被视为比为了工作而牺牲的生活更有价值。
因此,工人会寻找某种赋予金钱价值的东西,这种东西象征着比他因工作夜班和周末而牺牲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这个“某种东西”可能是推动孩子努力学习,也可能是首先拥有一辆车,这是一种自由与逃离的象征。购买自己的房子,这象征着免受外部世界侵扰的主权地位。购买家用电器,这象征着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然而,波亚基安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几乎从未实现,部分原因是时间,部分原因是电器的象征价值常常无法与实际用途相对应。因此,根据《哈佛商业评论》对大公司的董事长们的调查,90%的董事长认为,如果没有广告宣传就无法销售新产品,85%的董事长认为广告“经常”导致购买者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51%的董事长认为广告使人们购买他们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
查理·波亚基安完美地揭示了推动“越多越好”激情背后的双重非理性驱力。他观察到,对于工人来说,对工作和收入的痴迷具有与资本主义诞生时对经济计算的激情相同的意义——工作为生活提供了秩序和纪律,保护个体免于规范性确定性的崩溃,并避免了自己承担人生责任的负担。他们的生活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工作是一种保护壳,“一切都为你设定好了。”
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的问题已被预先解决,因为在工人的生活中没有空间去追求其他的目标,金钱成为唯一可能的目标。在缺乏生活时间的情况下,金钱成为对失去的时间、被工作所损耗的生活的唯一补偿。金钱象征着工人所没有的、不是的、并且由于工作的约束而无法成为的一切。因此,工作永远都不会带来足够的报酬,但也因此,通过工作赚取的金钱最初被视为比为了工作而牺牲的生活更有价值。
因此,工人会寻找某种赋予金钱价值的东西,这种东西象征着比他因工作夜班和周末而牺牲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这个“某种东西”可能是推动孩子努力学习,也可能是首先拥有一辆车,这是一种自由与逃离的象征。购买自己的房子,这象征着免受外部世界侵扰的主权地位。购买家用电器,这象征着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然而,波亚基安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几乎从未实现,部分原因是时间,部分原因是电器的象征价值常常无法与实际用途相对应。因此,根据《哈佛商业评论》对大公司的董事长们的调查,90%的董事长认为,如果没有广告宣传就无法销售新产品,85%的董事长认为广告“经常”导致购买者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51%的董事长认为广告使人们购买他们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
#1330395
雇佣员工进行全职工作不仅回应了雇主的支配欲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尤其在“福特主义”模式中),还出于一种有意识的关切,将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塑造成经济理性的功能,这意味着要对日益增长的资本量获得回报。
所有价值的量化原则在各个领域成功地调节行为和偏好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更多即是更好,无论这一原则应用于速度、权力、收入、营业额、资本化、预期寿命、消费水平等方面,还是应用于这些日益增长的数量的具体内容或使用价值。必须防止人们选择限制工作时间,以防止他们选择限制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工资收入者必须超出他们的实际需求来工作和赚取,以便将越来越多的收入花费在并无需求的消费上。因为,正是这种可选的、多余的消费,才更能够根据资本的“需要”而非个人的需求来引导、塑造和操纵消费。正当消费摆脱并超越实际需求时,它才能够为生产服务,也就是为资本的“需要”服务。
这就是“经济子系统”扩展控制力的“不可抗动力”的秘密。这也是系统的矛盾之所在,在一个没有任何其他理性对其施加限制的系统中,经济理性并未服务于任何其他理性。这种系统既要求以最低成本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又要求对超出实际需求的消费进行最大限度的支出。
消除贫困和减少不平等对这种系统毫无益处,因为需求是有限的,无法保证生产的无限增长。相反,想望和对多余物品的欲望是潜在的无限的。因此,通过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给穷人来满足未满足的需求,与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理性所表达的经济理性相悖。因为这种转移会增加对低成本满足的需求,而牺牲了基于时尚和喜好的需求,这种需求适合各种奢侈的消费。
为了维持经济活动,为富人提供服务比为穷人服务更有意义(例如,通过降低高收入者的税收),结果是不断创新“高端”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显著的象征价值,而不是在注重使用价值的产品领域进行创新。在人们的脑海中创造出他们“根本没想过的需求”,以便让他们消费和制造出全新的产品,这些产品被认为会开启新的积累周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
所有价值的量化原则在各个领域成功地调节行为和偏好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更多即是更好,无论这一原则应用于速度、权力、收入、营业额、资本化、预期寿命、消费水平等方面,还是应用于这些日益增长的数量的具体内容或使用价值。必须防止人们选择限制工作时间,以防止他们选择限制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工资收入者必须超出他们的实际需求来工作和赚取,以便将越来越多的收入花费在并无需求的消费上。因为,正是这种可选的、多余的消费,才更能够根据资本的“需要”而非个人的需求来引导、塑造和操纵消费。正当消费摆脱并超越实际需求时,它才能够为生产服务,也就是为资本的“需要”服务。
这就是“经济子系统”扩展控制力的“不可抗动力”的秘密。这也是系统的矛盾之所在,在一个没有任何其他理性对其施加限制的系统中,经济理性并未服务于任何其他理性。这种系统既要求以最低成本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又要求对超出实际需求的消费进行最大限度的支出。
消除贫困和减少不平等对这种系统毫无益处,因为需求是有限的,无法保证生产的无限增长。相反,想望和对多余物品的欲望是潜在的无限的。因此,通过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给穷人来满足未满足的需求,与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理性所表达的经济理性相悖。因为这种转移会增加对低成本满足的需求,而牺牲了基于时尚和喜好的需求,这种需求适合各种奢侈的消费。
为了维持经济活动,为富人提供服务比为穷人服务更有意义(例如,通过降低高收入者的税收),结果是不断创新“高端”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显著的象征价值,而不是在注重使用价值的产品领域进行创新。在人们的脑海中创造出他们“根本没想过的需求”,以便让他们消费和制造出全新的产品,这些产品被认为会开启新的积累周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
#1330400
上文的分析不断在不同层面之间进行转换。增长似乎是个人、局部资本或宏观经济(资本主义)系统所需的东西,因为在这些不同层面上表达出来的需求之间有着完美的连贯性。一旦量化被采用为评估和决策的手段,在各个层面上就要求无限的增长——在个人层面表现为不满、嫉妒和对“更多”的渴望;在局部资本层面表现为对无限最大化的需求;在系统层面表现为对持续增长的需求;在文明层面表现为对提高表现的意识形态赞美(无论是速度、机器的力量、工厂的规模、建筑的高度、农业生产率等等)。
这一点在“增长”这个词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充满了价值判断,指代了最佳、至高无上的目标。它的内容完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速率,而这个速率,无论如何都可以反映增长的加速或减速、进步或后退的秩序。这个词承载的情感和准宗教般的价值不是源自推理,而是源自一种先验的规范性判断。推理会带来关于持续、加速、减速或负增长的优缺点的争论。规范性判断预先判断了任何可能的争论结果,它不说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经济系统需要增长,这会让系统预见的变化变得没有答案,相反,它宣称增长本身是好的,越多越好。
系统的增长、消费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国家财富的增长、国力的增长、牛奶产量的增长、空速或跑步者速率的增长、游泳者或滑雪者速率的增长——同一套量化、未加区分的价值判断适用于所有层面,原则上排除了所有限制或自我限制的观念。量化测量成为理性价值判断的替代品,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安全感和思想上的舒适感。“善”(good)变得可以被测量和计算。决策和道德判断可以跟随一种客观、量化计算的程序进行,而个体不必肩负不安且不确定的负担。1987年,一位伟大的法国新教金融家宣称:“赚钱就是美德。”
“经济子系统”以不可抗的动力吞噬所有社会活动和生活领域的现象。这并非经济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而是经济理性本身的固有组成部分。不要将资本主义理性与经济理性区分开来,这毫无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仅涉及前者而不一定涉及后者。经济理性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从未充分表达自己。在此之前,在大宗贸易公司和放贷中,经济理性被局限、限制、批判。会计账目不稳定,算术是一种神秘的技艺,追求利润被视为罪过,竞争是一种罪行。
这一点在“增长”这个词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充满了价值判断,指代了最佳、至高无上的目标。它的内容完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速率,而这个速率,无论如何都可以反映增长的加速或减速、进步或后退的秩序。这个词承载的情感和准宗教般的价值不是源自推理,而是源自一种先验的规范性判断。推理会带来关于持续、加速、减速或负增长的优缺点的争论。规范性判断预先判断了任何可能的争论结果,它不说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经济系统需要增长,这会让系统预见的变化变得没有答案,相反,它宣称增长本身是好的,越多越好。
系统的增长、消费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国家财富的增长、国力的增长、牛奶产量的增长、空速或跑步者速率的增长、游泳者或滑雪者速率的增长——同一套量化、未加区分的价值判断适用于所有层面,原则上排除了所有限制或自我限制的观念。量化测量成为理性价值判断的替代品,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安全感和思想上的舒适感。“善”(good)变得可以被测量和计算。决策和道德判断可以跟随一种客观、量化计算的程序进行,而个体不必肩负不安且不确定的负担。1987年,一位伟大的法国新教金融家宣称:“赚钱就是美德。”
“经济子系统”以不可抗的动力吞噬所有社会活动和生活领域的现象。这并非经济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而是经济理性本身的固有组成部分。不要将资本主义理性与经济理性区分开来,这毫无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仅涉及前者而不一定涉及后者。经济理性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从未充分表达自己。在此之前,在大宗贸易公司和放贷中,经济理性被局限、限制、批判。会计账目不稳定,算术是一种神秘的技艺,追求利润被视为罪过,竞争是一种罪行。
#1330401
众所周知,当16世纪最伟大的银行家安东·福格(Anton Fugger)去世时,他的继承人都拒绝继承他的遗产。他们认为,自己有比赚钱更重要或更有回报的事情要做。经济理性在传统秩序衰败到足以让经济推理摆脱宗教习俗和戒律的外在和内在限制之前无法开始表达自己。在此之前,经济理性是被奴役的,被迫应对外来甚至相反的需求,并服务于政治或宗教权威赋予的目标。
资本主义便是经济理性最终摆脱所有束缚的表现。它是科学发展出的计算技艺,应用于行为规则的定义,将效率追求提升为“精确科学”的层次,从而将道德或审美标准因素从决策过程中剔除。这样一来,理性化的经济活动便能够“客观地”组织人类的行为和关系,将决策者的主观性置之度外,无法再对其提出道德质疑。
这不再是善恶的问题,而只是正确计算的问题。正是这种“经济科学”,在指导决策和行为的过程中免去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他们成为了“资本的仆人”,经济理性在其中得以体现。他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因为这些决定已不再归属于个人,而是一个严格的、非个人化计算过程的结果,个体意图在其中(显然)没有任何位置。
胡塞尔(Husserl)对数学化“自然科学”的批评在此同样适用。数学化将人与世界的一种特定的生活关系转化为形式化的表达,既“代表又掩饰”这种关系,免除了人们通过自己意图维系这种关系的需要。计算程序充当一种替代意图,近乎自动且自主地运作。换言之,所谓“经济理性”决策的真正意义及其关涉的问题,由于经济理性本身“被形式化为不容辩论或反思的计算程序和公式”,而被排除在所有理性审查和批判的可能性之外。我们最终只剩下专家之间对方法技术细节的争论,而非对实质的讨论,或者至少只关心实质问题,至多不过是技术性方法辩论背后未明言的隐藏议程。
资本主义便是经济理性最终摆脱所有束缚的表现。它是科学发展出的计算技艺,应用于行为规则的定义,将效率追求提升为“精确科学”的层次,从而将道德或审美标准因素从决策过程中剔除。这样一来,理性化的经济活动便能够“客观地”组织人类的行为和关系,将决策者的主观性置之度外,无法再对其提出道德质疑。
这不再是善恶的问题,而只是正确计算的问题。正是这种“经济科学”,在指导决策和行为的过程中免去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他们成为了“资本的仆人”,经济理性在其中得以体现。他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因为这些决定已不再归属于个人,而是一个严格的、非个人化计算过程的结果,个体意图在其中(显然)没有任何位置。
胡塞尔(Husserl)对数学化“自然科学”的批评在此同样适用。数学化将人与世界的一种特定的生活关系转化为形式化的表达,既“代表又掩饰”这种关系,免除了人们通过自己意图维系这种关系的需要。计算程序充当一种替代意图,近乎自动且自主地运作。换言之,所谓“经济理性”决策的真正意义及其关涉的问题,由于经济理性本身“被形式化为不容辩论或反思的计算程序和公式”,而被排除在所有理性审查和批判的可能性之外。我们最终只剩下专家之间对方法技术细节的争论,而非对实质的讨论,或者至少只关心实质问题,至多不过是技术性方法辩论背后未明言的隐藏议程。
#1330403
通过数学化,特定的项目被纳入某种方法,以确保与原初意图的“符合性”。并且,这种方法在“形式化”之后自主运行,已彻底将该项目与任何反思性自我审查隔离开来。主体不再将自己视为与现实有某种意向关系的主体,而只是操作一套数学程序的执行者。他们不再将自己的知识视为一种与“真理”的关系,也不再将自己的行为视为向某一目标转化数据的过程,而是视为与一套形式化程序的关系,并视为一种理想的技术性技能,一种技艺(techne),一种通过技术规则的计算技巧来达到结果的纯粹技能,而操作员对此结果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任何判断(judgement):“技术化接管了所有属于自然科学的其他方法……真正赋予这种技术过程以意义并赋予正确结果以真理的原初心智被排除在外。”
技术化让主体能够脱离自己执行的操作。它通过将心智从主观性领域移出,确保了行为和心智的严谨性,同时也使它们无法接受审查和批判。
对绝对客观性的追求意味着操作行为的绝对天真性,这种行为无法为自己辩解。这条道路自然通向“人之死”的哲学,“主体不存在,这种空虚被无休止地填充语言”(这是米歇尔·福柯的表述)。技术运算者运用具有僵化意义的计算技术,缺乏个体意向,这一特性被提升至“人之死”表达的普遍真理——主体被语言言说,只存在讲话和渴望的机器,等等。
适用于计算技术的主体自我否定成为了所有思想的范式。哲学家们紧跟技术操作员,以一种愤怒和好战的方式断言他们从自己的哲学构建中退场,恰恰否定了他们自我否定的内容。结构主义便是胜利的技术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思想层面上,我们再次发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分裂”。数学形式化使我们能够思考那些既无法体验也无法理解的事物,将心智转变为一种技术。借此诞生了将存在(Being)看作是无差别的“外在性”。胡塞尔在谈论伽利略时始终强调,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一项伟大征服,前提是数学允许的“自我抽象”仍然是主体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自觉方法。
然而,随着数学技术的普及,这一条件将无法被满足,甚至不再具备实现的可能。这些技术被学习和应用,仿佛是一些“可靠的配方”,能实现显然非常有用的东西,任何人都能正确地操作这部机器,而无需理解实现这一过程的内在可能性和必然性。
技术化让主体能够脱离自己执行的操作。它通过将心智从主观性领域移出,确保了行为和心智的严谨性,同时也使它们无法接受审查和批判。
对绝对客观性的追求意味着操作行为的绝对天真性,这种行为无法为自己辩解。这条道路自然通向“人之死”的哲学,“主体不存在,这种空虚被无休止地填充语言”(这是米歇尔·福柯的表述)。技术运算者运用具有僵化意义的计算技术,缺乏个体意向,这一特性被提升至“人之死”表达的普遍真理——主体被语言言说,只存在讲话和渴望的机器,等等。
适用于计算技术的主体自我否定成为了所有思想的范式。哲学家们紧跟技术操作员,以一种愤怒和好战的方式断言他们从自己的哲学构建中退场,恰恰否定了他们自我否定的内容。结构主义便是胜利的技术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思想层面上,我们再次发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分裂”。数学形式化使我们能够思考那些既无法体验也无法理解的事物,将心智转变为一种技术。借此诞生了将存在(Being)看作是无差别的“外在性”。胡塞尔在谈论伽利略时始终强调,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一项伟大征服,前提是数学允许的“自我抽象”仍然是主体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自觉方法。
然而,随着数学技术的普及,这一条件将无法被满足,甚至不再具备实现的可能。这些技术被学习和应用,仿佛是一些“可靠的配方”,能实现显然非常有用的东西,任何人都能正确地操作这部机器,而无需理解实现这一过程的内在可能性和必然性。
#1330404
这些技术允许人们进行一些既无法思考也无法意志化的行为,其有效性只是源于一些公式的应用,而这些公式本身又无法渗透心智。外在性居于思想之中,以公式的形式存在,并在形式化和主体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借助这些公式,主体可以“缺席”于自己的操作,对自身行为保持无辜的姿态。他们可以像自动机一样运作,数学化任何可以被简化为外在性的过程,被简化为受法则支配的机制,并将自己的操作方式(以及对自身的认知)看作机器模型,最终催生出那种替代“外在性心智”的机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这些可以作曲、写诗、诊断疾病、翻译、说话的机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这种机器的概念逐渐发展,直到最终认为自己是机器。
我希望论证经济理性与“认知-工具理性”的共同根源。这些根源在于心智的(数学)形式化,它将心智编码为技术程序,从而将心智与反思性的自我审视隔离开来,并排除“生活经验”带来的确凿确定性。技术化、物化、货币化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心智技术中建立起文化基础,这种技术的操作无需主体参与,缺席的主体也无法为自身行为辩护。这种冷漠的文明因此得以组织起来,形成冷漠、功能化、计算化、形式化的关系,使鲜活个体在生产的物化世界中成为陌生人。这种文明的惊人技术创新与生活艺术、交流和自发性的衰落相伴而行。生活经验被禁止发声,技术决定论和量化文化成为了“生活的非文化”对应物。
我希望论证经济理性与“认知-工具理性”的共同根源。这些根源在于心智的(数学)形式化,它将心智编码为技术程序,从而将心智与反思性的自我审视隔离开来,并排除“生活经验”带来的确凿确定性。技术化、物化、货币化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心智技术中建立起文化基础,这种技术的操作无需主体参与,缺席的主体也无法为自身行为辩护。这种冷漠的文明因此得以组织起来,形成冷漠、功能化、计算化、形式化的关系,使鲜活个体在生产的物化世界中成为陌生人。这种文明的惊人技术创新与生活艺术、交流和自发性的衰落相伴而行。生活经验被禁止发声,技术决定论和量化文化成为了“生活的非文化”对应物。
#1331030
《第一个人》。他觉得野心可笑。他不想拥有,不想占有,他想存在。他唯一的坚持就是这个。
私生活一旦被迫公开并且必须向一堆人解释,它就成了公众生活,就别再妄想能够维持原状。
私生活一旦被迫公开并且必须向一堆人解释,它就成了公众生活,就别再妄想能够维持原状。
#1331031
《第一个人》。“他想着自己曾经做过但不是真有意愿的那些事情,是其他人想要或根本是因为别人在类似的情况下都这么做的关系,然而所有这些累积起来最后也能成为一种人生,那种他和所有人共同的人生,最后死了还是不知道要去活出他们真正想活的。”
#1331647
《宣室志》云:杨晦八月十二日夜谒王先生。先生刻纸如月,施垣上,洞照一室。又唐周生有道术,中秋谓客曰:“我能取月。”以筯数百条,绳而驾之,曰:“我梯此取月。”俄以手举衣,怀中出月寸许,清光照烂,寒气入骨。 (《古今谭概·灵迹部·纸月取月留月》)
#1331769
此刻我在雅典,趁尚未离去之前,凝视着这二十天来在希腊大地上的奔越,感觉它们就像某种独特的,可以长久让我在心中保留一辈子的光源。希腊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沿着旅途延展,刺眼的漫漫长昼,也不是一座无止尽地漂流在光亮海上和透明天空下,一座被红花和残废的众神所占据的巨岛。抓住这样的光亮,要再回来,不要再将白天渡让给黑夜……
#1331770
M.:“我怎么可能会想要独占一个我知道有天他一定会死掉而永远离开我的人。真正的占有,是无论如何也要跟他同归于尽。”
#1331899
7月,帕勒摩
吹了三天的密斯托拉风,天空已经被刮到不能再薄了,只剩下一层细细的膜,透明的蓝,里面涨满沉甸甸的金色水……
大家就等着它也破了,等着大地被一股泄洪般的金黄美酒淹没。
7月12日,帕勒摩
关于密斯托拉风。炎热的日子里,我等着风吹起。我行至山丘,坡上覆满香草以及不计其数、已经硬化的小蜗牛。风从北方来,刮着附近的山头,将天空磨到只剩一层薄膜,搓揉搅拌着群树,在乡间咆哮,不许牲畜和人们跨出家门口,君临天下总之……等等。卧在丘上,蜗牛壳都被压碎了,沐浴在风和阳光中……盛宴。
吹了三天的密斯托拉风,天空已经被刮到不能再薄了,只剩下一层细细的膜,透明的蓝,里面涨满沉甸甸的金色水……
大家就等着它也破了,等着大地被一股泄洪般的金黄美酒淹没。
7月12日,帕勒摩
关于密斯托拉风。炎热的日子里,我等着风吹起。我行至山丘,坡上覆满香草以及不计其数、已经硬化的小蜗牛。风从北方来,刮着附近的山头,将天空磨到只剩一层薄膜,搓揉搅拌着群树,在乡间咆哮,不许牲畜和人们跨出家门口,君临天下总之……等等。卧在丘上,蜗牛壳都被压碎了,沐浴在风和阳光中……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