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中
📝正在回复 #98845
qotZyyxL (肥适之) 2022-03-21 00:29:16
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1
👍 6
💗 3
🎉 1
dmdzleIe 2024-11-21 08:39:09
这种两难处境让女性主义者很难从波兰尼的“双向运动”中找到出路,既不能完全认同附着于男性统治的社会保护,也无法完全接受忽视社会再生产的市场化。

因此,她们寻求一种“解放”的第三种选择。通过努力实践这一理念,女性主义者打破了波兰尼的二元对立模式,转而提出一种“第三种运动”。在这种三方冲突中,社会保护和市场化的支持者不仅彼此对抗,还与解放派(包括女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废奴主义者和反殖民主义者)发生冲突。

这些解放派试图利用波兰尼的两种力量互相制衡,同时在内部保持分歧。理论上,这种策略充满希望,但实践中却难以实现。只要“保护社会免受经济侵害”的努力与维护性别等级的观念挂钩,女性主义者反对男性统治的立场就容易被误读为支持那些摧毁工人阶级和外围社区的经济力量。这种误解持续存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因帝国主义战争、经济“大萧条”和国际金融混乱的多重矛盾而崩溃,最终在20世纪中叶被国家管理的资本主义取代。
dmdzleIe 2024-11-21 08:42:56
福特主义与家庭工资

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国家管理资本主义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缓解了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让国家力量介入支持再生产。这一时期的国家承担起部分“社会福利”的公共责任,以应对不仅来自剥削,还包括大规模失业对社会再生产的破坏性影响。无论是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民主福利国家,还是外围地区新独立的发展型国家,它们都接受了这一目标,尽管两者在实现能力上差距悬殊。

与以往一样,这种调整的动机很复杂。一部分开明的精英意识到,资本追求短期最大化利润的目标必须服从于长期维持积累的需要。建立国家管理体制的目的是挽救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免于自我破坏的影响,也免于群众动员时代革命幽灵的威胁。

生产力和盈利能力需要通过“生命政治”培育健康、受过教育、对体系有认同感的劳动力,而不是任由贫困而愤怒的革命群众造成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关系已经深刻渗透社会生活,工人阶级已无法靠自身力量实现再生产,公共投资医疗、教育、儿童保育和养老,辅之以企业提供的福利,这些都被视为必要之举。社会再生产不得不被内部化,纳入资本主义秩序的正式管理范围。

这种计划与经济“需求”的新问题相互契合。为了平抑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经济改革者让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工人兼任消费者的角色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政策制定者接受了工会化(带来更高的工资)和公共部门支出(创造就业机会),并重新定义了家庭(作为消费大批量生产的日用商品的私人空间)。福特主义模式将流水线与工人阶级的家庭消费联系起来,同时也与国家支持的再生产挂钩,从而创造了市场化与社会保护的新结合——这与波兰尼认为二者对立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还是工人阶级,包括女性和男性。他们基于自己的诉求,为公共福利制度的建立做斗争。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问题,更关乎民主公民的社会全面参与,包括尊严、权利、体面和物质福祉,这些离不开稳定的家庭生活。
dmdzleIe 2024-11-21 08:46:06
因此,工人阶级拥抱社会民主的同时,也在帮助社会再生产对抗经济生产的侵蚀性力量。他们支援家庭、国家和生活世界,而非工厂、系统和机器。与自由主义体制的保护性立法不同,国家资本主义体制的安排是阶级妥协的结果,也代表了一种民主进步。这种新的安排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对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主流族裔工人起到了稳定社会再生产的作用,缓解了家庭生活的物质压力,促进了政治融入。

然而,在赞美“黄金时代”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到支撑这些成就的排他性机制。与以往一样,核心地区对社会再生产的保护与(新)帝国主义交织在一起。福特主义体制持续剥削外围地区(包括核心内部的“外围”),来为社会福利提供资金。这种剥削延续到去殖民化之后。与此同时,被“冷战”裹挟的后殖民国家将本已因殖民掠夺而枯竭的资源集中用于大规模发展项目,这往往伴随着对“本土”原住民的剥夺。在外围地区,大多数人的社会再生产依然被外部化,农村人口不得不自力更生。

这一体制同样伴随着种族等级制。在美国,社会保险排除了家庭和农业工人,实际上剥夺了许多非裔美国人获得社会福利的资格。在种族隔离制度下,殖民时代开始的再生产劳动种族分工以新形式延续下来。有色人种女性往往从事低薪的、“白人”家庭的家务和育儿工作,却以牺牲自身家庭为代价。

性别等级制也并未从该体制中消失。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末,女性主义运动还没被公众注意到。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工人阶级的体面生活离不开“家庭工资”,也离不开家里的男性权威和明确界定的性别差异。因此,在核心地区,国家管理的资本主义推崇异性恋规范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家庭模式。对社会再生产的公共投资强化了这些规范。

在美国,福利制度采取二元分化形式,一方面是针对缺乏男性收入的“白人”女性和儿童的贫困救济,另一方面是针对被视为“工人”的体面的社会保险。相比之下,欧洲通过养老金和相关福利,进一步巩固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等级制,这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间竞争中鼓励生育政策的驱动。两种模式都承认、假设并鼓励家庭工资的理念。通过将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和工作观念制度化,人们将异性恋规范和性别等级自然化,并移出政治争议领域。
dmdzleIe 2024-11-21 08:46:22
然而,国家资本主义体制开始解体。首先是政治上的解体,20世纪60年代,全球新左翼运动爆发,挑战帝国主义、性别和种族排他性,挑战官僚式家长主义,高呼解放的口号。随后是经济上的解体,20世纪70年代,滞胀、“生产力危机”和制造业利润率下降促使新自由主义努力解放市场化。一旦市场化和社会保护联手,代价将是社会保护的瓦解。
dmdzleIe 2024-11-21 08:48:21
双收入家庭

和自由主义体制一样,国家管理的资本主义秩序最终也在漫长的危机中瓦解。到20世纪80年代,敏锐的观察者已经能看出新体制的轮廓,也就是今天的金融化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一方面促使国家和企业从社会福利中撤资,另一方面吸纳女性进入有偿劳动市场,把照护工作推给家庭和社区,却又削弱了它们的承担能力。结果是社会再生产被重新划分为两种模式。对于能够支付的人,这一领域被商品化;对于支付不起的人,则被私有化。为了维持生计,后者通过低薪的护理工作为前一群体提供服务。

推动这些变化的核心动力,是债务在金融化资本主义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债务成了全球金融机构施压国家的主要工具,迫使各国削减社会开支、实施紧缩政策,与投资者合谋剥削无力反抗的人群。在全球南方,债务通过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资源被用来垄断能源、水资源、可耕地和“碳补偿”(carbon offsets)。

在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债务已成为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随着低薪、不稳定的服务业工作取代工会化的工业劳动,工资水平难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种“零工经济”中,消费者不得不依赖不断扩大的信贷来维持支出,导致债务规模迅速膨胀。换言之,现在的资本通过债务来榨取劳动,压制国家,掠夺家庭、社区和自然资源,并在全球财富转移中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这种变化加剧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加剧了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冲突。在过去的体制中,国家可以将私人企业的短期利益置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之下,部分通过公共服务来稳定社会再生产。现在的体制则赋予金融资本更大的权力,直接以私人投资者的即时利益为导向,迫使国家退出对社会再生产的支持。更严重的是,这种体制结合了解放与市场化,将社会保护边缘化,形成了一种更加矛盾的局面。

这一体制的出现是两种社会斗争交织的结果。一边是崛起的自由市场派与日益衰落的工人运动之间的较量。工人运动曾是社会民主的支柱,但如今已全面退守甚至几近瓦解。另一边是进步主义的“新社会运动”,它们挑战传统社会等级,与维护既有生活方式和特权的群体之间展开对抗。两者交汇,并意外催生了一种“进步的新自由主义”。它一边倡导“多样性”、“精英主义”和“解放”,一边却削弱社会保护,将社会再生产的负担重新推回家庭和个体身上。
dmdzleIe 2024-11-21 08:50:50
在这个过程中,解放运动本身也发挥了作用。无论是反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LGBT解放还是生态运动,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然而,女性主义的作用尤其显著,因为性别与社会再生产一直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议题。与以往的体制类似,金融化资本主义也在性别上强化了生产与再生产的分工。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它披上了自由主义和性别平等的外衣——女性被视为在各个领域都与男性平等,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生产领域。与此同时,再生产却被看作一种阻碍发展的落后负担,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予以摆脱,以实现所谓的“解放”。

然而,正因“性别平等”的表象,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在吸纳女性进入有偿劳动市场、减少公共服务的同时,金融化资本主义还压低了实际工资,迫使家庭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维持生计,并催生出对外包护理工作的强烈需求。为了填补“护理缺口”,这一体制从贫穷国家引入移民工人,通常是来自农村的女性,她们接过了过去由更特权女性承担的护理职责。然而,为了在国外工作,这些女性不得不将自己的家庭责任转移给更贫穷的护理人员,形成了“全球护理链”。这种方式并未真正解决护理问题,而是将问题从富裕家庭转移到贫困家庭,从全球北方转移到全球南方。

美国的两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是“冻卵”手术的普及,原本需要花费1万美元,如今一些科技公司将其作为员工福利,免费提供给高技能女性员工。这些公司实际上是在对员工说:“把你的青春献给工作,等到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再考虑生孩子。”二是高科技机械吸奶器的普及。母乳喂养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标配,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母乳喂养不再是将孩子抱在怀里喂奶,而是用机器挤出乳汁储存起来,供保姆之后用奶瓶喂养。在工作时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吸奶器最受青睐,因为它们能让女性一边开车上班,一边同时从两侧乳房挤奶。

在这些压力之下,近年来社会再生产的斗争爆发,又有何奇怪之处?北方的女性主义者往往关注“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但社会再生产的斗争远不止于此,它涵盖了在住房、医疗保健、粮食安全和无条件基本收入上的运动,涵盖了移民、家政工人和公共部门雇员的权利斗争,也包括为营利性养老院、医院和托儿所的服务业工人争取工会化的活动,以及为日托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缩短工时、提供慷慨的带薪产假和育儿假而进行的斗争。
dmdzleIe 2024-11-21 08:51:11
综合来看,这些诉求无异于要求对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进行大规模重组,建立一种能够让所有阶级、性别、性取向和肤色的人都可以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与安全、有趣且报酬丰厚的工作之间取得平衡的社会安排。

围绕社会再生产的边界斗争,如同围绕经济生产的阶级斗争,是当前局势的核心所在。这些斗争,首要回应着一种根植于金融资本主义结构性动态的“照护危机”。这种全球化、由债务推动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地剥夺了维持社会联结所需的能力。它一边宣扬“双收入家庭”的新理想,一边利用解放运动,与市场化的支持者联手,共同反对越来越愤懑且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社会保护派。
dmdzleIe 2024-11-21 08:52:17
新的变革?

这场危机会催生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进程中曾多次重塑自身。尤其在“总体危机”的时刻,当政治、经济、生态和社会再生产的多重矛盾交织并相互激化时,边界斗争便会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分野处爆发。斗争爆发在经济与政治的交汇点、社会与自然的交汇点,也爆发在生产与再生产的交汇点。

在这些边界上,社会行动者不断动员,试图重新绘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版图。他们的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从19世纪的自由竞争阶段,向20世纪的国家管理阶段,再到当代金融化阶段的转变。同样,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在这些危机中也始终是重要的一环,因为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边界成为了主要的斗争场域和焦点。每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秩序都受到质疑,而最终结果取决于在市场化、社会保护和解放这三者之间达成的联盟。这些动态推动了从“分离领域”到“家庭工资”,再到“双收入家庭”的变迁。

对于当前局势,这又意味着什么?当今金融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否足够严重,能被称为一次“总体危机”?我们是否可以预见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场变革?当前的危机能否激发足够广泛且具有远见的斗争,从而改变现有体制?某种新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能否成功瓦解主流运动对市场化的迷恋,同时促成解放与社会保护之间的新联盟——如果可以,那么这种联盟的目标会是什么?我们今天如何重新定义生产与再生产的分野,又能用什么取代“双收入家庭”?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通过铺垫这些问题,我试图为当前局势提供一些启示。我特别指出,今天“照护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于这种矛盾在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呈现的尖锐形式。假若如此,这场危机无法通过调整社会政策来解决。它的解决之道只能通过对这种社会秩序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最需要的是克服金融资本主义对再生产向生产的掠夺性从属,但这一次,必须在不牺牲解放或社会保护的前提下完成。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生产–再生产”的区分,并重新想象性别秩序,而至于结果是否仍与资本主义相容,还有待观察。
dmdzleIe 2024-11-24 17:07:13
somn@simvlacrvm
dmdzleIe 2024-11-24 17:08:07
dmdzleIe 2024-11-25 12:59:52
无疑地,必然作为必然还不是自由;但是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内,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一个有德行的人自己意识着他的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和自在自为的义务性。由于这样,他不但不感到他的自由受到了妨害,甚且可以说,正由于有了这种必然性与义务性的意识,他才首先达到真正的内容充实的自由,有别于从刚愎任性而来的空无内容的和单纯可能性的自由。一个罪犯受到处罚,他可以认为他所受的惩罚限制了他的自由。但事实上,那加给他的惩罚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暴力,而只是他自己的行为自身的一种表现。只要他能够认识这点,他就会把自己当作一个自由人去对待这事。一般讲来,当一个人自己知道他是完全为绝对理念所决定时,他便达到了人的最高的独立性。
dmdzleIe 2024-11-25 13:00:33
>>Po.1337135
看上去存在主义有受到这部分内容的启发
qotZyyxL Po 2024-11-25 13:16:14
由必然到自由或由现实到概念的过渡是最艰苦的过程,因为独立的现实应当被理解为在过渡到别的独立现实的过程中并且在它与别的独立现实的同一性中,才具有它的一切实体性。这样一来,概念也就是最坚硬的东西了,因为概念本身正是这种同一性。但是那现实的实体本身,那在它的自为存在中不容许任何事物渗入的“原因”,即已经受了必然性或命运的支配,并且必定要过渡到被设定的存在。而这种受必然性或命运的支配,才应说是最坚硬的事实。反之,对必然性加以思维,也就是对上述最坚硬的必然性的消解。因为思维就是在他物中自己与自己结合在一起。思维就是一种解放,而这种解放并不是逃避到抽象中去,而是指一个现实事物通过必然性的力量与别的现实事物联结在一起,但又不把这别的现实事物当成异己的他物,而是把它当成自己固有的存在和自己设定起来的东西。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做我;就其发展成一全体而言,便叫做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做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做幸福——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伟大直观只是对于有限的自为存在的自在的解放;但是只有概念本身才自为地是必然性的力量和现实的理由。
qotZyyxL Po 2024-11-25 18:58:15
《王氏见闻录》云:渠州人韩伸善饮博,多留连于花柳之间。其妻怒甚,时复自来驱趁同归。尝游谒东川,经年方返,复致妓与博徒同饮。妻闻之,率女仆潜匿邻舍,俟其宴合,遂持棒伺于暗处。伸不知,方攘臂浮白,唱“池水清”,声犹未绝,脑后一棒,打脱幞头,扑灭灯烛。伸即蹿于饭床之下。有坐客暗遭毒挞,复遣二青衣把髻子牵行,一步一棒决之,骂曰:“这老汉,何落魄不归也!”烛下照之,乃是同座客。蜀人传笑,遂呼韩为“池水清”。 (《古今谭概·闺诫部·池水清》)

太有画面感了・゚( ノヮ´ )
qotZyyxL Po 2024-11-27 08:36:08
23:21 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他利雅用刀杀了。
And all the people of the land rejoiced: and the city was quiet, after that they had slain Athaliah with the sword.

历代记下23章,用一句话屠城作结还真是…精妙又残酷。
qotZyyxL Po 2024-11-27 10:09:45
古元 广东珠海人
(1919年08月05日-1996年08月10日)
qotZyyxL Po 2024-11-28 13:26:43
Paula Modersohn-Becker
(1876年2月8日—1907年11月20日)德国画家
qotZyyxL Po 2024-11-28 18:52:34
史蒂夫·安德森:《视觉技术:数据与图像之间的战争》(2017)

如果说20世纪的人们被图像支配(电影、电视、广告等),那么21世纪初的我们无疑被数据支配。我们的行踪、健康、习惯、兴趣、社交关系、通信内容都被记录、标记、定位、识别、解读、存储,并在企业和政府的数据库中流转。

曾经只用来捕捉光影的摄影,如今肩负起了难以想象的责任。图像背后包含着拍摄地点、时间、拍摄者的信息,甚至还有关于捕捉、渲染、存储、分享的技术背景和场景数据。这或许谈不上数据与图像“对立”,但认真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却能揭示当代视觉文化中一些深刻的文化关切、局限、希望与焦虑。

几十年前,苏珊·桑塔格曾经认为,图像会妨碍人们亲历现实。摄影既代表了即时的体验,也成了日后唤起记忆的媒介。在今天,数据的捕捉与分析还未像图像那样成为个人感知世界的障碍,但数据确实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桑塔格提到,摄影与权力体系密切相关:“拍摄某物意味着占有某物。摄影是一种将自己置于特定世界关系中的行为,这种关系看起来像是一种知识——因此,也像是一种权力。”这一观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数据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初,桑塔格对摄影在政治、记忆和历史中的作用充满忧虑。她将尼克松时代的美国描述为“一个悲伤而恐惧的时代”,这一说法今天仍然适用。桑塔格认为,图像泛滥在奋力有意或无意地记录前现代世界的消逝,而当下物种灭绝和环境破坏的速度早已超越图像记录的能力,即便全球有数十亿枚镜头随时准备拍摄。

桑塔格的文字带有挽歌的色彩,却并非浪漫主义的幻想。她清醒地看到摄影在服务某些意识形态和未经深思的权力时的工具化倾向:“当人类景观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时,照相机开始复制世界。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数形式的生物与社会生活正在消失,而一种设备却能记录这些消逝。”这些话在今天听来尤为震撼。
qotZyyxL Po 2024-11-28 18:54:27
我们的时代常被描述为“人类世”的早期或晚期,这是以有限时间框架重新定义人类地球统治的视角。要追踪我们走向全球毁灭的轨迹,仅仅依赖图像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种能够实时记录数十亿数据点衰退轨迹的系统。桑塔格描述的摄影唤起了感伤,而这在大规模数据系统中是不存在的。看到融化的冰川时,我们可能感到无助,但面对数据流,又能唤起什么情感?相反,用数据描述大规模衰退,反而容易给人一种虚假的希望——既然这些现象的数据都已被捕捉、分析和可视化,那么一定有人在采取措施吧?

图像和我们研究图像的方法,对理解当代数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图像与数据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尽管当前研究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我想直言,并不存在所谓前数字文化和后数字文化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种直接表述是一种策略,而非否认这一观点中可能存在的例外。新的研究方法和对象的确能揭示数字媒介的特殊性,但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对社会后果的见解。此外,今天的图像与数据系统与它们的前身一样,同样深嵌于意识形态中。最好的视觉文化理论从来不仅仅是关于“再现”,它始终涉及权力、知识体系以及感知的乐趣与政治——这些问题在数字文化的研究中依然重要。因此,若假定研究数据需要一整套全新的批评模式或学科框架,未免忽视了对数据的真正理解。

我这么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我知道,一些我非常尊敬的同行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软件研究、代码研究和平台研究等新兴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然而,这些范式对于视觉文化的历史学者来说并不容易消化。同样,艺术史中关注数字时代视觉媒介的部分,依然缺乏处理研究对象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将这一新兴领域视为“新领域”确实有许多好处,包括推动建立专门的学术框架,比如图书系列、期刊出版、教师职位和课程修订。这些努力都基于一个前提——数字媒介的特殊性需要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能力来加以阐释。

但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它可能会创建一个封闭的学术领域,使得那些无法编写或理解计算机代码的人被排斥在外。这种新的“数字鸿沟”有可能将许多来自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学者排除在外,而他们原本可以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有益的视角或声音。
qotZyyxL Po 2024-11-28 18:59:46
我理解那种呼吁人人学习编程知识的呼声。诚然,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我参与的每个学术项目都积极推动将编程作为21世纪的基础素养。但我认为,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硬件、软件和它们创造的媒介对象,视为围绕传统媒介和文化研究建立的批评模型的延续。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能够延续在女权主义、批判种族理论的思想成果,也能够延续将大众文化和技术与阶级、性别、政治问题联系起来的批判性成果。

从零开始定义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确实能够让一些批评视角(特别是那些擅长技术的视角)得到发展,但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因此可能被排除的声音。
是否立即朝美国发射核弹?
为 #654 送出表情
上下滚动,选择表情
👍 赞!
👎 这不好
😆 欢乐
🎉 烟花
😕 嗯...
💗 爱心
🐱 喵喵喵
🐭 鼠鼠我呀
🐔
🐷 猪头
🐶 我是狗?
冲刺!冲!
😱 吓死了
👀 就看看
🤡 小丑
🀄 太中咧!
🤣 笑哭
😅 这...
😫 痛苦面具
😭 我哭死
😋 我吃吃吃
🦪 牡蛎哟牡蛎
🈁 ko↓ko↑
🤔 嗯?
🤤 发癫
🥺 求你了
😡
耶!
🦸 你是英雄
🍾 开香槟咯
🌿
送出该表情需要消耗 20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