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可能
新建仓库2
🀄
34
👍
6
💗
3
🎉
1
#1375754
这些注释培育的幻觉,那是为了以后被人阅读,在别的地方,甚至在我最终消失后被人阅读。此外,这些注释从现在起就可以阅读,就像是关于我的余生的小册子。每个思想都是最后的思想,每个标记都是最后的特征,每个想法都是先出现,然后立刻消失,如同这颗行星,由连续的黎明和傍晚构成。这是一个假设的连续性包含的千万个碎块,而这个连续性并不存在,只能在人死后,以水印的方式看到它。
#1376155
口渴驱散了身体忧郁的悲观心情。万格洛①炎热的冰山,白色石灰岩就像酷热下的大浮冰,到处是鲜花,口渴,这里50万年前,成群的狮子奔跑在热带草原上,我们小小的倒退没有这种野性的维度。蓝色的岩石如同科纳德拉拉戈②的冰块,紫色的凉爽,深海的凉爽,矿物的忧郁,液态的忧郁,疲倦的紫色陶醉和液态陶醉。野兽的遗址,史前的遗址,挂在山腰的遗址。为什么人类没有一直活在水边?由于老是想着野兽,他们选择了逃避。由于老是想着天热,他们选择了懒散。由于老是想着忧郁,他们选择了怪诞的性情和放纵。
这一切都没有多大变化。
道塔维尔,1982年6月
①万格洛(Vingrau),法国朗格多克-鲁西翁(Languedoc-Roussillon)的一个地名。
②科纳德拉拉戈(Caune de l'Arago),法国南方东比利牛斯省的一个地名。
这里有一个史前遗址,生活在这里的史前人被称作“道塔维尔人”。现有道塔维尔(Tautavel)小镇。
这一切都没有多大变化。
道塔维尔,1982年6月
①万格洛(Vingrau),法国朗格多克-鲁西翁(Languedoc-Roussillon)的一个地名。
②科纳德拉拉戈(Caune de l'Arago),法国南方东比利牛斯省的一个地名。
这里有一个史前遗址,生活在这里的史前人被称作“道塔维尔人”。现有道塔维尔(Tautavel)小镇。
#1376497
一只蜘蛛如此脆弱,如此细小,如此透明,以至于它在纸张的水印上爬行时,就像你皮肤上的小静脉。它不妨碍任何东西,它只是在空无中行走,它匆忙地生活着,也急切地死去。实际上,它的微不足道,它的微观安排对我们这些人类庞然大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它的脆弱只能激起人们压扁它的欲望,而且这还说不上是一种犯罪,因为这两个世界没有任何关系。
#1377128
眼睛贪婪地看着,越过睫毛的云彩,强奸着充满泪水的眼睛,直到一种诱惑的思想照耀下的虚伪太阳,通过眼泪享用他人——现代的和情感的吃人肉习俗。
#1377706
李 煜 五代南唐人。字重光。
《说文·火部》:“煜,燿也。”“燿,照也。”《礼记·中庸》:“日月所照。”日月为重光。《文选·左思〈吴都赋〉》:“常重光。”李善注:“谓日月画于旗上也。”《汉书·兒宽传》:“日宣重光。”颜师古注引李奇云:“太平之世,日抱重光。”故以“重光”应“煜”。
重光…重光……
《说文·火部》:“煜,燿也。”“燿,照也。”《礼记·中庸》:“日月所照。”日月为重光。《文选·左思〈吴都赋〉》:“常重光。”李善注:“谓日月画于旗上也。”《汉书·兒宽传》:“日宣重光。”颜师古注引李奇云:“太平之世,日抱重光。”故以“重光”应“煜”。
重光…重光……
#1377709
而我将我的手指放在她的眼睛上,就像放在电视频道那静静的按钮上。这只能是轻轻抚摸——眼睛恰恰就是这样,身体的某些柔软部位,与性事无关的部位,这些地方不愿意让人占有,也不愿意被人粗暴地抚摸——在那里,血液充盈在皮肤下面,在那里,意义充盈在词语里面。神秘的表达:极度的敏感。
#1378017
忆秦娥・临高阁/宋・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378056
夏季的晚上,人们可以听到狗的吠叫,深更半夜可以看见失眠的人护理他们的绿色植物,在他们呆滞而热切的目光里,可以看到一种伴随着焦虑特征的幸福感,它来自延绵不尽的白昼,无情炽烈的太阳,那种难当的酷暑,这迫使人们去领受一种纯粹生理的、没有其他目的的享受,而且对很多人来说,这种享受与自杀的情形相去不远。留在城市的人就像是走钢丝的演员。他们知道在其他人不在场时,他们要担任社会性的临时代理,这有点像他们的邻居不在时,为邻居浇灌天竺葵——但是,所有人都承担着一个历史的和戏剧的角色:一些人的角色是抛弃城市,走向不知哪种取乐的外流,另一些人的角色则是看守着布景。事实上,这是一个灾难的游戏。城市在拿外流做游戏,没有被轰炸就跑得空无一人,城市将自己交给了奴隶们(外国劳工),处在短暂的狂欢中。
#1378140
>>Po.1377706
李袭志 唐人。字重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因是承袭前人,故以“重”为饰。言使屈子之志,得实现于今世。
李袭志 唐人。字重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因是承袭前人,故以“重”为饰。言使屈子之志,得实现于今世。
#1379100
在充分审视了人类的优势之后,还有大脑的体积,其思维的强大能力,其语言和组织的强大能力,人们可以这么说:如果稍有机会出现另外一个生物种类,在地球或其他什么地方,能够与人类匹敌或更加高级,人类会采用一切办法将其摧毁。人类不能容忍另一个种类存在,即使是超人的种类亦然——人类要让自己成为地球冒险的顶峰和终点,并且在宇宙进程中残酷地控制着任何新种类的侵入。然而,没有理由让宇宙的进程随着人类进程而停止,而人类通过普及化(几千年以来),可以说已经为结束世界的事件作了自我安排,承担起所有今后进化的可能性,并为自己保留了对自然种类和人造种类的垄断权。
这种残酷性并不是野生动物和捕食动物的那种残酷性,因为野生捕食动物处在循环中,处在始终可逆的等级中——它们的出现,它们的消失,永远都不会终止宇宙进程。只有人类发明了一个不能再申诉的等级,人类就是这种等级的关键。这是一种位于第二等级的残忍,是一种灾难性的主张。
人类作为一个种类,他的这种残忍也反映在作为思想的人文主义的残酷中——人文主义主张达到普遍的超验,不容忍其他类型的思想,这是高等种族主义模式的真实体现。
这种残酷性并不是野生动物和捕食动物的那种残酷性,因为野生捕食动物处在循环中,处在始终可逆的等级中——它们的出现,它们的消失,永远都不会终止宇宙进程。只有人类发明了一个不能再申诉的等级,人类就是这种等级的关键。这是一种位于第二等级的残忍,是一种灾难性的主张。
人类作为一个种类,他的这种残忍也反映在作为思想的人文主义的残酷中——人文主义主张达到普遍的超验,不容忍其他类型的思想,这是高等种族主义模式的真实体现。
#1379350
生活本身并没有绝望透顶,它只是稍微有些令人伤感。在白日的光线里隐含着某种模糊的东西,像言语那样有一种捉摸不透的东西,它给事物蒙上一层忧郁的外表,它来自于比我们的无意识或我们的个人历史还要遥远的地方。
#1379780
布托城①:诱导疗法的戏剧。这些蜷曲的身体,一半像猴子,一半像爬行动物,总是贴在地面上,被一股凶猛的力量绷拉着,它们变得柔软灵活,不具人形,呈食肉动物状——从来不像西方人身体的那种自然主义造型,而是一些半遮半掩的、弯弯曲曲的、使劲支撑着的身体,是一些发白的眼睛,是猴子那悲剧般的淫秽,是赤裸的身体上那种珍珠般的白色(只有人的身体会赤裸,动物从来都不会赤裸,它们只能给人的身体充当面具或隐语)。这些幼虫般的身体,这些蜷曲的、带电的、静止的身体,正像阿尔托②可能说过的那样,总是处于精神电击的状态,在这些身体上,四肢在相互寻找,狡猾的形状在盐柱(colonnes de sel)之间发光——这是一种赤裸的狡猾,是一种紧张的、蜷曲的、畸形的赤裸,它在空中划出条纹,将人们吸引到它那里,引人发笑,也让人战栗,比西方舞蹈中延伸的身体的效果还好。寂静也是一种赤裸,一种吸引听觉的白色和珍珠色的形式,如同那光滑的、珍珠似的、扭曲的身体,将空间引向自身,而不是在空间里优雅地展开。这就是残酷的所有秘密:许多符号缠绕在一起,而不是相互分离,并注视着地面。这不像西方舞蹈那样要占据一个抽象的空间,应该将所有的空间收回到身体里,哪怕是造成荒唐的、痛苦的、永远没有享乐的裸体也在所不惜——因此,这对我们的肉欲想象来说是非常残酷的。此外,这个空间还必须渐渐翻白,正因为如此,身体才呈现出翻白眼睛的白色。这些就像蚕茧、蜂巢、蛇结、野猫,它们具有剥去了毛皮的美丽——实际上,人类的裸体重新变成了一个胎儿世界和动物世界的表达方式,或像一只永远睁开着的眼睛,但没有目光。双手不停地伸向自己的脸,好像要把它扯下来一样,空间从来就不是自由的,身体是一条脉石,死亡先于出生,血液不再循环,天上下着盐巴,白色显得很神奇。与此同时,贝嘉①沿着城墙,一路跳着贞洁少女的法兰多拉舞——寓意、幻觉、击脚跳。这里是身体的纯粹的幻想,是轻盈的人的异想天开,是产钳的防护罩,是出生的幽灵。
#1379785
①布托城(Buto),埃及古城,位于亚历山大城以西95公里处。该城的保护女神瓦吉特(Wadjet)为一蟒蛇身躯的神灵。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瓦吉特节,进行各种纪念保护女神的舞蹈表演。
②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法国作家。其内心历险和“残酷戏剧”的构想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
①莫里斯·贝嘉(Maurice Bejart,1927—2007),法国裔瑞士舞蹈家,编舞者。莫里斯·贝嘉(Maurice Bejart,1927—2007),法国裔瑞士舞蹈家,编舞者。原名 Maurice-Jean Berger,因崇拜喜剧作家莫里哀,便借用莫里哀妻子的父姓“贝嘉”作为自己的笔名。
②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法国作家。其内心历险和“残酷戏剧”的构想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
①莫里斯·贝嘉(Maurice Bejart,1927—2007),法国裔瑞士舞蹈家,编舞者。莫里斯·贝嘉(Maurice Bejart,1927—2007),法国裔瑞士舞蹈家,编舞者。原名 Maurice-Jean Berger,因崇拜喜剧作家莫里哀,便借用莫里哀妻子的父姓“贝嘉”作为自己的笔名。
#1380116
柏林。
突然,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一长串涂鸦从墙壁的这一头奔向那一头,就像纽约地铁里的那些涂鸦,也像西方的移印图案。蓦然间,我失去了对这堵墙的想象,对这个城市的想象,这座城市像人的大脑一样,曾经被人工解剖刀一分为二。边境附近的建筑物上还残留着一段炽热的历史那烧焦的痕迹——而冷酷的历史,它则自我吸收着冷酷的符号,这些符号使想象日趋失望(即使是那些涂鸦也都是冷酷的,唯一滑稽的符号,就是那些在no man'sland①的铁丝网地带奔跑的野兔)。无法重新找到恐惧的颤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在这里,在被其自身的暴力所摧毁的历史的顶峰,一切都十分平静,幽灵绰绰,就像十一月份一块模糊的空地。城区中无论哪个被废弃的区域都呈现出相同的情景。令人震惊的事,就是我们的历史像
废弃空地一样被博物馆化。曾经相互争斗的人们回想起这段历史,就像是一个噩梦,也就是说,还像是在实现他们的某个欲望,但从今以后,符号才是真正的战场,这些符号是致命能量的导体,是电击的要素。今天,在燃烧的是电路,是大脑的网络,是我们这些感觉和爱情机器的网络,而不再是燃烧着的大楼,或崩塌中的城市,而是我们记忆的电波继电器在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我诧异地看着这堵墙,却无法再回忆起任何东西,甚至不会比两千年后凝视这面墙的人们更多地体会这面墙所呈现的历史意义。在精神上闭上眼睛,我看到克里斯托①之墙,一块巨大的织物纱布沿着加利福尼亚的丘陵跑动……从哪里来的这种展示带子和墙壁的激情?这里是混凝土的带子,别的地方是磁带或是梦想的展开带子,在科学家那里,是染色体带子还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螺旋体?事物就盘踞在它们自己的中心,就在它们内部的盘旋中,不应该试着去理清这种混乱。这里,一个城市的迷宫,同时也像历史的难解之结,一下子就被致命的切开术手术毁坏了。没有任何结痂的东西——但是切开术的疼痛却已经被人忘记。
英语,意为“死亡地带、无人之境”。
突然,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一长串涂鸦从墙壁的这一头奔向那一头,就像纽约地铁里的那些涂鸦,也像西方的移印图案。蓦然间,我失去了对这堵墙的想象,对这个城市的想象,这座城市像人的大脑一样,曾经被人工解剖刀一分为二。边境附近的建筑物上还残留着一段炽热的历史那烧焦的痕迹——而冷酷的历史,它则自我吸收着冷酷的符号,这些符号使想象日趋失望(即使是那些涂鸦也都是冷酷的,唯一滑稽的符号,就是那些在no man'sland①的铁丝网地带奔跑的野兔)。无法重新找到恐惧的颤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在这里,在被其自身的暴力所摧毁的历史的顶峰,一切都十分平静,幽灵绰绰,就像十一月份一块模糊的空地。城区中无论哪个被废弃的区域都呈现出相同的情景。令人震惊的事,就是我们的历史像
废弃空地一样被博物馆化。曾经相互争斗的人们回想起这段历史,就像是一个噩梦,也就是说,还像是在实现他们的某个欲望,但从今以后,符号才是真正的战场,这些符号是致命能量的导体,是电击的要素。今天,在燃烧的是电路,是大脑的网络,是我们这些感觉和爱情机器的网络,而不再是燃烧着的大楼,或崩塌中的城市,而是我们记忆的电波继电器在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我诧异地看着这堵墙,却无法再回忆起任何东西,甚至不会比两千年后凝视这面墙的人们更多地体会这面墙所呈现的历史意义。在精神上闭上眼睛,我看到克里斯托①之墙,一块巨大的织物纱布沿着加利福尼亚的丘陵跑动……从哪里来的这种展示带子和墙壁的激情?这里是混凝土的带子,别的地方是磁带或是梦想的展开带子,在科学家那里,是染色体带子还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螺旋体?事物就盘踞在它们自己的中心,就在它们内部的盘旋中,不应该试着去理清这种混乱。这里,一个城市的迷宫,同时也像历史的难解之结,一下子就被致命的切开术手术毁坏了。没有任何结痂的东西——但是切开术的疼痛却已经被人忘记。
英语,意为“死亡地带、无人之境”。
#1380117
>>Po.1380116
克里斯托(Christo et Jeanne-Claude,1935—
),一对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夫妻艺术家,丈夫来自保加利亚,妻子为法国人,现侨居美国。夫妻俩的艺术作品主要是短时间展出的巨型作品,即利用现有物品或自然风景进行人工点缀后的艺术作品。《克里斯托之墙》(1972年)就是用13000米的尼龙布悬挂在科罗拉多的一个大峡谷中,形成所谓的“峡谷屏风”(Valley Curtain)。
克里斯托(Christo et Jeanne-Claude,1935—
),一对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夫妻艺术家,丈夫来自保加利亚,妻子为法国人,现侨居美国。夫妻俩的艺术作品主要是短时间展出的巨型作品,即利用现有物品或自然风景进行人工点缀后的艺术作品。《克里斯托之墙》(1972年)就是用13000米的尼龙布悬挂在科罗拉多的一个大峡谷中,形成所谓的“峡谷屏风”(Valley Curtain)。
#1381084
进入睡眠的不可能性的等同物,就是不通过意识的苦恼就不能从睡眠中醒来的可能性。因此就有了某种洗澡的去污必要性,以便驱除清晨的冷汗——这汗水也许不是体内的分泌物,而是身体表面一种突然的凝结物,就像在冰冷的玻璃杯上的水蒸汽,或是周遭的焦虑,不确定的现实和早晨的第一缕光线。
#1381156
沈鹤龄 清人。字海筹。
《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中国古代以鹤为长寿仙禽,故有鹤年、鹤龄、鹤寿诸语。苏轼《东坡志林·三老 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因以“海屋添筹”祝人之寿。故以“海筹”应“鹤龄”。
《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中国古代以鹤为长寿仙禽,故有鹤年、鹤龄、鹤寿诸语。苏轼《东坡志林·三老 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因以“海屋添筹”祝人之寿。故以“海筹”应“鹤龄”。
#1381542
听玄学播客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不知真假但记∶
“女人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命理八字的说法,讲的是看女性的天干有没有财(我克者为才,如金克木则木为财,通财)透出,如果没有财透出,一般性格会比较温柔脾气好。
“女人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命理八字的说法,讲的是看女性的天干有没有财(我克者为才,如金克木则木为财,通财)透出,如果没有财透出,一般性格会比较温柔脾气好。
#1381545
>>Po.1381542
另外一个俗语“八竿子打不着”也是出自八字命理的
人的大运一般算八步,也就是八十年,每十年一个天干地支。八个天干里找不着,和整个人生都没什么干系
另外一个俗语“八竿子打不着”也是出自八字命理的
人的大运一般算八步,也就是八十年,每十年一个天干地支。八个天干里找不着,和整个人生都没什么干系
#1382756
朱迪斯·巴特勒:《焚烧行为:伤害性言论》(1996)
支持反仇恨言论立法的人发现了一个障碍,“国家行为原则”(state action doctrine)限制了在这种情况下援引平等保护条款的可能性,因为它假定只有政府才能成为导致权利和自由被剥夺的有害行为的实施者。要论证公民通过伤害性言论实际上可以剥夺彼此的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克服国家行为原则所施加的限制。
尽管科弗强调通过语言施加痛苦的司法权力,但近期的法学研究已将焦点从民族国家实施的解释性暴力转向了公民主体对少数群体成员实施的暴力。在这一转变中,不仅有公民被认为像国家一样行动,而且国家的权力被重新塑造为公民主体所行使的权力。
如果仇恨言论的起诉将由国家的司法机构裁决,那么国家就被默认为法律执行的中立工具。因此,“搁置”国家行为原则可能不仅意味着搁置对科弗意义上的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批判,还意味着将这种权力转移到公民身上,将公民视为一种主权者,而公民的言论现在则被赋予了一种类似于国家权力的能力,能够剥夺其他“主权者”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当关注点从国家造成的伤害转向公民和非国家机构对公民的伤害时,对权力如何在话语中运作的重估也随之展开。当伤害性言论并非来自民族国家,当民族国家及其司法机构被呼吁作为公民之间相互提出的此类诉求的仲裁者时,对言论暴力的分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法院实施的暴力是否被无意中淡化,转而支持一种假定法院在裁决仇恨言论问题时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政治?此外,国家行为原则的搁置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增加国家暴力的潜在风险?
支持反仇恨言论立法的人发现了一个障碍,“国家行为原则”(state action doctrine)限制了在这种情况下援引平等保护条款的可能性,因为它假定只有政府才能成为导致权利和自由被剥夺的有害行为的实施者。要论证公民通过伤害性言论实际上可以剥夺彼此的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克服国家行为原则所施加的限制。
尽管科弗强调通过语言施加痛苦的司法权力,但近期的法学研究已将焦点从民族国家实施的解释性暴力转向了公民主体对少数群体成员实施的暴力。在这一转变中,不仅有公民被认为像国家一样行动,而且国家的权力被重新塑造为公民主体所行使的权力。
如果仇恨言论的起诉将由国家的司法机构裁决,那么国家就被默认为法律执行的中立工具。因此,“搁置”国家行为原则可能不仅意味着搁置对科弗意义上的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批判,还意味着将这种权力转移到公民身上,将公民视为一种主权者,而公民的言论现在则被赋予了一种类似于国家权力的能力,能够剥夺其他“主权者”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当关注点从国家造成的伤害转向公民和非国家机构对公民的伤害时,对权力如何在话语中运作的重估也随之展开。当伤害性言论并非来自民族国家,当民族国家及其司法机构被呼吁作为公民之间相互提出的此类诉求的仲裁者时,对言论暴力的分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法院实施的暴力是否被无意中淡化,转而支持一种假定法院在裁决仇恨言论问题时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政治?此外,国家行为原则的搁置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增加国家暴力的潜在风险?